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西方文化因素影响毕业论文(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玉面小阎罗吴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
摘要: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隔阂不可避免。
如何打破这种隔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相互理解,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平等友好的交流,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入手,分析双方交际方式不同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最后从中提炼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人际关系
前言
中华文明孤悬于亚非欧世界岛的东侧,数千年以来建立了丰富多彩的独特文明,产生了特有的民族情感和思维方式。
欧洲基督教文明则从罗马的辉煌中一路走来,在大陆的西侧书写了无数传奇的篇章。
崛起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明为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桥梁。
每一个文明都有着自己的一整套社会、宗教、文化习俗,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从很早便已开始,到了近代,这种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为了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深入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有必要的。
一、人际关系交往的差异
(一)交往原则的差异
中华文化安土重迁、聚族而居。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聚集在一处,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和宗法体系。
同族之人要互相照顾,互相帮衬,家族是最便利最强大的人际关系网。
基于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对于家庭、家族的观念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人。
中国自古就有家族式集体主义的思想,每个人都需要为本家族做出贡献,甚至是做出牺牲,而家族也有义务维护本家族成员的利益。
在中国文化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抱负的人实现自己理想的三个基本步骤。
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家族,国家对平民有家长式的权威,同时也有关爱平民的义务,而平民则收到国家保护的同时,视国家为家长,自觉的维护本国利益。
因此,中国人对家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重视对对方隐私的保护,而是力求表现出亲热的关系,尤其对于本家族成员,喜欢对对方的各种事情“操心”。
不照顾亲戚、只顾自己的个人主义是最大的禁忌[1]。
而西方文明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家族利益转型为社会利益。
因为一个运转良好的商业社会必然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人人平等的社会原则。
因此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倾向于“六亲不认”、“公事公办”。
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共性,父母和子女可以直呼其名,与人交往不喜欢谈论个人问题,喜欢AA制,不太顾及人情。
《 中职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因素影响分析 》
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中职英语学习必然会涉及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因素对于中职英语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职英语教学;影响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中职英语学习必然会涉及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因素对于中职英语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中西方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因素以及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如何的体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会对中职英语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现就多年来的中职英语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一、中西方节日的不同
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之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Day(圣诞节),Halloween(万圣前夕)等,不同的节日由来不同,不同的国家庆祝节日的习俗也各不相同。
二、日常行为习惯的不同
1.称呼语,母语对长辈我们通常称称“UncleWang”“AuntieZhang(姓)”,而英语里我们却称“UncleTom”“AuntieAlice(名)”;又如把“王老师”“张护士”称为“TeacherWang”“NurseZhang”,而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英语中的brother既是哥又是弟,uncle是伯父、姨夫、叔父、姑父、舅父,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在英语中全用cousin等等。
2.问候语及礼貌用语的使用,英语中的问候语通常有“Goodmorning!”“Morning!”“Hello”“Hi!”等,而汉语中常见的问候语为“吃了吗?”“你上哪去?”;
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只要说“Yes,please.”或“No,thanks.”就行了;
中国人节日收到礼物时会客气一番,不当面打开礼物,而英美人士收到节日礼物会当面打开,并表示称赞和道谢:“Wow!Verybeautiful!”、“Thankyouforyourpresent.”;
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辞时,通常要对赞美之词否定或谦虚一番,而英语国家的人会用“Thankyou”来接受这种赞美和鼓励。
3.谈论的话题,中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年龄,家庭,收入等问题以表关心,而在英语国家中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尽量避免谈论,他们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等为话题。
三、饮食习惯的不同
西方国家的人正餐往往以汤开始,然后是以沙拉为主的开胃菜,接下来是主菜,主菜通常以牛排为主,还有汉堡、三明治之类,正餐之后还要上一些饭后的甜点,这是西方人的完整一餐,他们的餐具通常以刀叉为主。
而中国的饮食则是以煎、煮、烹、炸、炖、蒸为主的各大菜系,主食以米饭、面食为主,使用的是中国特有的餐具—筷子。
四、对颜色的不同理解
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把红色看做是一种吉祥、喜庆的象征,而把白色视为是一种禁忌色,比如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多喜欢穿红色的衣服,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等;
在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而把白色看做是高雅、纯洁的颜色,代表着诚实、正直的品质,把它视为是一种崇尚色,
比如人们结婚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喜欢过白色的圣诞节,“awhiteday”是“ahappyday”等等。
此外,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而中国人不喜欢数字4;西方人把黑猫看做是霉运的象征,而在中国它就是只黑猫而已;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
而美国人将拇指朝上则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西方人见面亲吻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我们更习惯于握手;西方人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而中国家庭却对孩子有着更多的呵护和溺爱等等,这些都反映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是中职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只有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才能更加有利于我们对于中职英语学习的吸收和掌握,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研究中西方家庭观文化差异的意义.
[2]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 比较中西方姓名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
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
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
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
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
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
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
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
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
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
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
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
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
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
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
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3.姓名的命取方式不同
中文名字以字为单位,一般为两到三个字为主,长辈取名时一般会考虑生辰八字与五行,如五行缺木,则会在名字中加入带木的偏旁部首的字,如“林”,“森”等。
家人还对孩子的希望凝结在一个字里。
除此之外名字中可能还会包涵“伯、仲、叔、季”等字来表示兄弟间的顺序。
西方的命名以词为单位,因此所选用的词是有限的范围内挑选的,其中名字的来源多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人物相关,名字所代表的内涵与寓意也是固定的并且与名字的来源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月亮女神Diana代表了贞洁、自由与健康。
有一点区别十分独特。
在中国,后辈不可与长辈重名,在古代不可与皇帝与圣贤重名,需要对帝王名字进行避讳,如雍正皇帝即位后将他的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换成“允”。
而西方可以与长辈圣贤重名。
比如英国GeorgeAlexanderLouis王子,George向女王父亲乔治六世致敬,Alexander在英文中对应的女名是Alexandra,取自女王姓名,而Louis则取自爸爸名字中的一节。
这些名字与前辈均有重名,英国人正是使用重名来表达对先辈的尊敬和表达对后代的期冀。
4.姓、名发展的历史渊源不同
在中国,姓的起源比名要早,而在西方,现有名后有姓。
至于美国黑人更是在南北战争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而他们的姓是可以经常更换的。
[1]
三、姓名差异反映的文化差异
1.重集体与重个人的差异
从中西方姓与名的前后顺序可以看出,中国人“重姓轻名”,而西方人“重名轻姓”。
这种姓与名的不同排列顺序是英汉文化差异的明显例证之一,它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
[2]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维护整个家族成员的关系,他代表的是群体。
[3]中国人将姓置于最前,体现了中国人将自己首先定义在整体关系中,然后再整体中才通过名来展现个体。
这说明中国文化强调整体为先。
而在西方,名置于姓之前,名代表的是个体。
同时姓出现的时间较早也说明姓及姓的代表含义比名在中国人心中更加重要。
西方人注重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姓代表整体,置于名之后。
并且西方名出现的时间比姓要早,并且姓可以更改,说明西方文化中更肯定个人的地位,重视个人的价值。
2.宗族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重姓轻名在文化观念上的另一种反映是中国人宗族观念强,重宗族意识。
宗族世代同宗同姓,姓是一个人宗族归属的一个标签。
中国人讲究追根溯源,讲究同一姓氏的发展。
而西方则不强调宗族文化。
从中名的命名方式上也可以窥探一二。
中国中名含辈份名,说明中国文化强调代代之间延续性以及同代之间的联系性。
有了辈份名,便是宗族间加强认同感的最好的纽带。
西方中名多为母亲的姓,没有反映出同代人之间的关联性,也没有整个家族因素的体现。
受儒家思想支配了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由于儒家提倡齐家睦族,每个人都要尽了对家庭与祖先所应尽的责任,命名的内容大体上多包含理想与希望,那么承先启后延族敬宗自然是理想与希望的一大主流。
在命名中,看看史书上所列举的历代人名表,如光祖、述祖、继祖、耀祖等,这些名字都是中国传统宗族思想最明朗的说明。
[4]
3.宗教观的差异
汉人重儒家礼教观念,如“德、义、恭、文”等,如三国的刘玄德和张翼德等。
此外,封建伦理“五教”中的“义、兹、友、恭、孝”和无常之道的“仁、义、礼、智、信”等字也常见于人名之中。
西方英美人多信奉基督教,如男名Chritian,Joseph等,女名Angela,Elizabeth等。
《圣经》中的人物名和基督教中德圣徒名丰富了英语的姓氏库,这充分反映了基督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
[5]
4.中西方某些特有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起名字讲究生辰八字和五行。
数千年来我国的五行和八卦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往往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命中缺少哪一样,然后由名字补上,使缺少的一行发达、昌盛。
[6]如五行缺木,则会在名字中加入带木的偏旁部首的字,如“林”,“森”等。
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根。
[7]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语言也受其影响颇深,表现之一就是西方人的姓名。
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有各神,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而姓名也传达出了不同的寓意。
在西方尤其是英国,由于君主制的历史渊源,有一些名字本身有皇室名字的命名传统,而英国皇室在给继承人起名字的时候也会从中进行挑选。
比如女性的名字有Victoria、DianaElizabeth、Alexandra,男性则有Charles、George、Henry和Richard等。
这些名字都十分受欢迎。
5.婚礼与婚姻观念的差异
中国古代女子出嫁后随夫姓,夫姓后再加上自己的姓,如李王氏,李是夫姓。
当代中国女性的姓名不再有此传统,女子结婚后姓名没有改变。
当代许多美国妇女婚后仍改用丈夫的姓,但是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不少夫妇开始采用两人的姓作为新的姓,中间以连字符隔开。
如MaryBrown和JohnWilliam结婚,婚后,二人的姓名变为MaryBrown-William和JohnBrown-William。
女性姓名的命名方式的变革是一种语言现象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一种标签,标志着女性追求独立平等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中西方狂欢文化比较
狂欢是人类一种普遍性的精神文化和民俗文化现象,中西方狂欢都是被压抑心理的`释放和宣泄,都具民间性、自发性、广场性、娱乐性、戏谑性、物欲的放肆、对既定秩序和权威的颠倒等特性,但是中国狂欢与主流意识形态没有截然分开,狂欢的戏谑性远不及西方狂欢活动.
作 者:廖开顺 Liao Kaishun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政治法律系,福建省,三明,365004 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9(5) 分类号:G04 关键词:狂欢 中西方文化 民间中西方礼仪文化
一、前言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 “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一)送礼的场合。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 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开张庆贺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二)礼物的选择。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送钱则较为普遍,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一些房间的装饰物,纪念品,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一)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国人重“礼”,崇尚“礼尚往来”,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 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相对独立于集体,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二)面子观。说到“面子”,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在中国,“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尽量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还得罪了别人。在西方,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五、结论总之,“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2006,(7):54.[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4):47-48.[4]La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104
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毕业论文
摘要:影响工程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工程造价,然而影响工程造价高低的因素具有很多。文章就是通过以建筑工程为依据,主要分析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而讨论了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以此来找到工程造价最低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建筑工程;影响因素;对策
1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工程设计方面。在建筑工程设计的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原因主要是图纸设计。工程是依据设计的图纸来施工的,确定以后,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随意的修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设计的变更还是会时有发生的,只有这样才会造成工程量的增加,从而使实际成本的造价超出了预算的标准。造成设计变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施工现场按照业主的要求,临时可能会增加附属的工程,有时还会变更和调整施工的设计等,这些情况就必须要进行设计的变更;二是由于设计人员的功课做得不够充足,其中没有更加了解建筑工程的现场实际的情况,这就会使得设计的图纸和实际的情况有较大的出入,可能会出现设计图纸的变更,这样就可能会增加工程量,使得工程的造价成本有很大的提高。2)工程材料方面。建筑工程造价的成本主要构成部分就是工程材料的费用,而且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价格的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难点。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设计的工程材料采纳购买方案不合理。在选取和购买建筑材料时,相关人员没有深入地做一个科学的市场调查,从而导致建筑材料的购买价格、运输费用以及材料的保管成本都比较高。二是建筑工程材料购买的数量不符合工程施工的进度要求。在决定工程材料的采购数量时,如果不考虑施工的进度,不依据施工进度的需要来控制采购量,材料买多了,就会导致材料的积压,工程资金周转以及整体的一个管理成本的增加。但是,如果工程材料采购的过少的话,就又会影响整体建筑工程的进度,尤其是在没有充分估测好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下,如果是在低价时采购量过少,就需要在高价期间来采购大量材料,也就导致了材料造价的增加。3)施工管理方面。在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还是工程施工管理这个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建筑施工的影响。原因有:一是对造价的管理意识还比较落后,有的管理人员对造价管理没有一个科学认识,觉得造价控制工作实际意义不大。而且,我们的造价控制的模式普遍落后,往往都是只注重事后的一个造价控制,对事前和事中的这个造价的控制比较忽视,这样一种状态的造价控制就很难尽早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使有关问题得到一个很好的控制和解决。二是对现场施工缺乏严格管理。如果对施工设备管理不到位,只重视设备的使用,而不关注设备的日常维护修理,就很容易导致设备出现带病超负荷运行的状况,从而导致建筑设备频繁地出现故障,增加维修成本,影响工程进度。三是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不到位。在施工现场,如果对建筑材料缺乏一个到位的收发管理,就会容易出现材料过渡损耗、浪费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丢失盗窃等状况,这样就造成了施工造价的增加。四是对工程结算结算的造价控制不够重视。因为工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这一结算阶段的造价不重视,造成了建筑工程造价过高。
2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研究
在对建筑工程早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后,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设计阶段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首要环节。针对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强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力度,加强对有关施工单位的监督,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设计方案要从科学性、经济性、可行性等角度进行严格地审核、比较和分析。要严格控制投资成本,工程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方案的工程量来实施,不能随意地做出改动。要对招标执行过程严格监督,严防围标、串标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二是要严加把控设计变更。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对各种可能影响到设计变更的因素做到全面考虑,并及时地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工作时,除了查阅相关资料外,还应该深入到施工现场勘查,对施工场地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地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做出的工程设计方案和实际情况向吻合,减少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施工的误差程度,从而将设计编更控制在最初始阶段。三是对设计图纸严格审核复查。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进行联合的会审,对工程设计图纸认真审查,及时提出有异议的地方,并且一起商讨寻找解决办法。对那些需要修改补进的地方要明确的标注出来,并且协商出具体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必须从各方面确保设计图纸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经济性。而且施工方必须要全面透彻地研究设计图纸和方案,才能进一步确定施工方案,为实际的工程实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对材料费用的造价控制。一是要货比三家,科学地拟定材料采购方案。材料费用的成本支出是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价格控制是造价控制的难点。要科学地选择材料供货厂家,要对供货商进行实地的考察、比较,然后从经济性和技术型的角度,综合考虑选择材料供货厂家,并且对材料的运输路线、运输时间都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尽可能地确保材料采购方案的最优化,使材料费用从成本源头就得到很好的合理控制。二是根据实际的施工进度来控制使用材料的进购数量。而要根据施工进度来决定材料的采购量,就要对材料的市场价格有一个充分的预估,在价格比较低的时期,尽可能的全部集中采购,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减少采购运输费用成本和材料价格成本。
3)对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一是要高度重视造价管理,充分认识到造价控制的重要作用,从思想意识上做到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要给予大力支持。以全程动态化的造价控制模式替代滞后的造价控制模式,坚持以事前造价控制,事中造价控制为主要方式,并与事后造价控制和结合,强化造价预算控制,一旦出现预算超支的问题,就可以尽早尽快及时地发现造假管理问题的隐患,从而在最开始的状态把造价控制问题处理好,做到有效地严防施工过程中出现超标和超范围开支的行为。二是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人员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防治出现盲目施工、任意施工的问题,特别是要处理好施工成本控制与施工质量管理。施工进度控制之间的关系,要以施工质量达标为前提,在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造价成本。要加强对施工设备管理,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降低施工设备处故障的几率,从而能够减少施工设备的大修成本,保障工程进度。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严防因为盲目追赶工期或为了降低造价成本而出现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行为,这样不仅会导致工程验收不达标,还会因为大量的返工而增加施工成本。此外,还要狠抓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确保工程顺利竣工,做好索赔和反索赔等工作。
4)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也直接关系着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与监督系统,而这些对建筑工程的预算控制水平也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水平不低以及监管不到位是引起成本超预算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的促使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才能保证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主要有以下措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从业资质,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及时获取学习最新的工程管理理论知识,不断总结和探索优秀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办法;此外,还要对人员加强业务考核力度,促使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结语
综上,建筑工程造价是一项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工作,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降低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在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我们要尽可能充分了解各种影响工程造价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施工设计阶段入手,把造价控制贯穿到整个工程过程中,改进管理方法,优化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使建筑工程实现最佳的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1]冀丹芳.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8):225.
[2]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10):69-70.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两种语言的.文化因素差异对英汉互译所造成的影响,并阐述了其相应的对策.
作 者:魏万德 余淑红 Wei Wande Yu Shuhong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430070 刊 名:中国水运(学术版) 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 年,卷(期): 8(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文化因素 英汉互译 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
一、文化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全球一体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来在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企,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员了解该企业文化以便工作顺利进展;与外企有往来的人员也要懂得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文化不同导致的交际不畅。
再者,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欣赏国外影视资料,以及与外国友人探讨学术,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之一。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在于了解本族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避免由于文化不同,不理解交际方的思维方式,形成文化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失误。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的科学性比较强,而中国文化的科学性相对较弱,这就导致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感比较清晰。
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因此所呈现出的行为文化不尽相同。
其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被视为最具有对比研究价值的一个领域。
(一)文化起源
古老的西方文化是在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文化,属于欧洲传统文化,是由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多民族共同创建起来的。
这种文化还影响了美洲,因此欧洲和美洲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
当今社会提出的“西方”不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西方,它还包括经济、政治等领域,因此一些地处非欧洲或者美洲的发达国家也被列入“西方国家”。
古老的东方文化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国际上普遍认为地处欧洲以东的国家所具有的文化是东方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被赋予了政治经济的内涵,东方文化是指以亚洲文化为中心的、包括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而中国文化则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指导思想
西方文化的指导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是人文主义,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观认为优胜劣汰,弱者终将被淘汰,而有能力的强者会被重用。
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西方文化上则是鲜明的人权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形成于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地位从未被动摇,且一直控制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
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中国文化上表现为中国人谦虚和谨慎的言行举止、自我贬抑的处世之道、不善自我表现。
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认为群体利益至高无上。
(三)形成过程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神学到哲学,最终到科学的过程。
西方的神学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它倡导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
西方的神学不会影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西方神学具有不排外性,作用在文化上促使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识。
中国文化也是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
但是中国的神学是建立在深刻的经学的基础上的,具有很强的精神理念指导作用,对于政治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神学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导致中国文化排斥物质,阻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这就是中国文化具有精神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物质性的原因。
(四)表现形式
基于以上不同因素,中西方在一些表达形式上具有强烈的反差。
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我们主要研究说英语的国家和中国的文化差异,以便消除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日常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旧社会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不发达,普通百姓常常饥肠辘辘,因此,中国人习惯用“吃饭了吗”与人打招呼。
而英国三面环海,其特殊的地位环境导致英国人经常以谈论天气开始聊天。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第一批殖民者登陆美洲大陆到建成美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因此美国人见面会先问“howareyou”。
在聊天内容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基于个人主义思想指导,大部分西方人更重视隐私权。
中国人经常问的“去哪啊儿?你多大了?工资多少?”会被视为侵犯了隐私权令人费解。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很大。
中国佛教传递轮回、因果等,这导致中国人形成了重整体的圆形思维方式。
而西方人秉承更直接的线性思维方式。
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表述时间和地点上的区别,中国人会由大到小地描述,西方人则由小到大地描述。
其排序不同足以体现侧重点不同。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这几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终目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文化。
文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规避的存在,同时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
只有对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避免文化冲突。
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任重道远,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仅仅是打基础阶段。
《 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 》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英语的教学除语法及词汇量以外,其与西方文化之间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属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民族文化对于民族语言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其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意义。
在导入西方文化过程中应当掌握合理策略及途径,从而使其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发展。
1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导入十分必要
1.1中西方在语言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在语言方面有着十分明显差异,特别是在词义上所表现出差异,对于有些词语而言,其存在文化差异,在对其进行理解时应当从文化角度作为出发点,才能够将其实际含义理解。
比如说关于动物词语,中英在语言上就存在很大差异“,mouse”的汉语意思为老鼠,该词在汉语中所表示为贬义,但是在英语中存在很大不同,其象征着机智以及智慧。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1 何谓“文化”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是英文中最复杂的3个词之一.其原因是“文化”的'定义难以确定.据胡文仲教授引用克罗伯和卡拉克洪的估计,对“文化”的定义至少有150种;而据戚雨村教授的估计,目前全世界对“文化”的定义不下250种.
作 者:吴彦蓓 蒋陆霞 作者单位:吴彦蓓(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蒋陆霞(苏州蓝缨学校,江苏,苏州,215104)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5(13) 分类号:G0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