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影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因素研究(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uzhen595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影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因素研究
该实验用20个被试研究了影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因素.结果发现,判断标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有显著影响.判断标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影响可能说明了在不同的判断标准下,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方式不同.该实验再一次证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不是以搜索为基础.
作 者:石燕飞 肖崇好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刊 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1(2) 分类号:B841 关键词:短时记忆 提取 记忆集影响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短时记忆的因素研究
短时记忆作为记忆系统的一部分,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考查汉语水平、母语类型以及性别等因素对于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短时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学生汉语语音短时记忆与汉语母语者的情况类似,受语音相似性干扰;但是留学生汉语语音短时记忆容量小于母语者的记忆容量,声调可能被留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组块编码.
作 者:田靓 高立群 TIAN Liang Gao Liqun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刊 名:语言文字应用 PKU CSSCI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H195.1 关键词:语音短时记忆 汉语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以-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为样本,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审计意见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会计事务所变更、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等因素都会对审计意见产生影响。最后,根据以上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影响因素 审计意见
一、审计意见总体情况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20――20审计快报,三年期间的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意见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年到年,非标准审计意见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12年达到最低点3.60%,较下降1.94个百分点,较2012年下降1.27个百分点。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占较大比例,平均达到80%左右。3年里都没有出具否定意见,说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整体质量有所提高,注册会计师保持了较高的职业谨慎。
二、影响审计意见的直接因素
(一)2010-2012年非标准审计意见原因汇总
在2010年有118份非标准审计意见,在20有115份非标准审计意见,在2012年有89份非标准审计意见。以下根据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的说明,对总计322份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原因进行了汇总,从中得出注册会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主要原因。
(二)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原因分析
(1)持续经营能力。持续经营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财力等资源足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不存在资不抵债、破产等情况。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与其内部因素密切相关。当企业的资产规模大、财务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强时,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较强;反之,当企业出现资不抵债、连续亏损等状况时,则表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持续经营能力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表2的统计,在322 份非标准审计意见中,有217家因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而分别被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比重高达67%。可见,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最主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即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不存在巨额亏损,那么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
(2)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根据上述统计,因为无法实施函证等审计程序导致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第二大原因。三年里,总共48家上市公司因为该原因被出具了保留意见。这说明审计程序的实施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即审计范围受到的限制越大,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高。
(3)法律诉讼。立案稽查、诉讼或仲裁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是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另一重大原因。在表2中,有21家上市公司因为该原因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这说明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即企业的法律风险越小,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
三、影响审计意见的间接因素
(一)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的关系
一般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收入来源渠道越广,其收费结构相对于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更合理,因此能够避免来自客户的财务压力,保持较高的独立性。相反,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仅仅来自固定的某几个客户,容易受到客户管理层的财务限制,失去应有的独立性,从而出具对审计客户有利的审计意见。另一方面,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失败而遭受的损失是不同的。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因为规模大、声誉好而受到公众的信任,如果因为审计失败而遭受法律诉讼,那么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将受损,客户将大量流失,遭受的损失比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大。因此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更不愿意放弃独立性,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性会更高。
(二)会计事务所变更与审计意见的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分为主动更换和被动更换。主动更换指上市公司因为自身原因而变动会计师事务所,而被动更换是指上市公司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或政策原因等而不得不变动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作出了相关规定:如上市公司不得随意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如若变更必须经过股东大会决定,同时要说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大部分ST公司,很可能存在因为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或者在扭亏为盈的过程中进行不恰当的盈余管理而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ST公司很可能出于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而主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决定一个公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成本高而效益低。一些上市公司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大多是形式主义,并且内部控制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薄弱的内部控制带来的.风险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广泛影响。当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且得到有效的执行时,容易收到清洁的审计意见,反之,当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时,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对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
规范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格式,要求上市公司在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时,在报告中明确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事实,披露变更的发起方,变更的主要原因等。严格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程序,在股东大会批准前,上市公司不得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业务约定书。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尤其加大对ST公司的监管力度,防止利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达到购买审计意见的目的。
(二)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要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且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同时设立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尤其要防止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
(三)加大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关注力度
注册会计师要密切关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充分考虑业绩压力对被审计单位可能造成的影响,特别关注经营风险较高的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要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新上市公司、创业板公司及ST公司的风险,并据此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规定,对因为丧失审计独立性而导致的审计失败行为,要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赔偿范围和赔偿额度,从而在实际中真正起到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作用,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
参考文献:
[1]宋秀超,刘梅月,王宁斌.审计意见与财务指标关系的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2010,(11) .
[2]贺颖,轩春雷.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14) .
[3]吕伟,林昭呈.关联方交易、审计意见与外部监管[J].审计研究,,(4) .
[4]刘笑霞,李明辉.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基于审计意见视角的经验研究[J]. 会计研究,,(06).
[5]方军雄,红剑峭,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6).
[6]耿建新,杨鹤.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的分析[J].会计研究,,(4).
印象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本文从个体自身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两大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的印象管理研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概述和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加深对印象管理的.理解并为后继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作 者:王丽佩 李永鑫 WANG Li-pei LI Yong-xin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心理学系,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SHUI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07 “”(6) 分类号:B849 关键词:印象管理 印象 自我呈现影响写作流利的因素研究
本研究采取知识测试、写作练习、口试等方法,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英语写作流利的'多个因素.结果表明,这些因素与写作流利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作 者:唐伟清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 27(10) 分类号:H314 关键词:写作流利 关联性口范金刚
[摘要]学习倦怠是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疲劳累积而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该领域的研究者已经在人口学变量、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因素等学习倦怠的前因变量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今后在学习倦怠的相关影响变量的深层作用机制、调节与中介效应、多层次的研究、学习倦怠研究的新方向,尤其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干预等方面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 12-0004-03
一、问题提出
学习倦怠的概念来自于对工作倦怠的研究,是将倦怠理论引入到学习领域而开展的更具针对性的研究。迄今为止,虽然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对学习倦怠进行明确的界定,但是基本上都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在学习中可能开始退缩或不愿投入精力,最后导致了身体、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耗竭,逐渐丧失了学习目标和理想,对学习产生无意义感,学习绩效降低的同时自我价值感降低,即形成了倦怠症状。可以发现学者们都比较赞同课业压力或课业负荷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当学生处于学习倦怠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对学习疏远,对学习目标和意义冷嘲热讽,情绪和身心衰竭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综合病症,例如易怒、紧张、沮丧和低自尊等。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学习倦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研究思路。由于学习倦怠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与探讨学习倦怠是一个必然的研究趋势。为此,有必要回顾一下现有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1.人口学变量
影响学习倦怠的人口学变量主要有:性别、年龄、年级等。
目前性别对学习倦怠的影响问题还存在着争论。马斯勒其(1982)认为,性别与倦怠分数相关。张传月()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闭。而台湾学者张治遥(1989)在这方面的研究并未显示出性别差异。祝婧嫒()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性别对学习倦怠没有影响。
关于倦怠的年龄因素的研究,国外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关,马斯勒其(1982)发现年轻人的倦怠感更高。国内对学习倦怠的年龄差异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年龄对学习倦怠影响的报告。
目前年级变量被认为是研究学习倦怠较为必要的因素。鲁正火和万秀梅(1994)认为学习倦怠具有阶段性和时间性的特征。岳亮()等人调查发现卫校护生也存在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张传月(2007)等人发现:不同年级的高师学生在学习倦怠的各个维度上差异显著。此外,祝婧媛、杨丽娴等人在中学生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2.环境因素
影响学习倦怠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应激因素、学校环境、学业负担、人际交往、家庭因素和社会支持等。
关于应激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倦怠与不良生活事件有关,并且认为应激是倦怠的前因变量。祝婧媛(2006)的研究显示,生活中应激事件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其中,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习问题对倦怠的预测效力最大。布兰科・史利文(2001)也认为,马斯勒其和雷特(Maslach&Leiter)提出的学习负荷、缺乏控制、奖赏不足、团体破裂、缺乏公平和价值冲突等工作应激因素在学校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以上有关学习倦怠的学校因素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的研究,还有部分研究者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因素分析等方法发现大学生感受到的主要是来自各种名目的考试和课业压力(Yang,Hui-Jen ; Villanova& Bownas 1984)阿1q。
关于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倦怠与社会支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张治遥(1989)发现:社会支持的人数和社会支持的满意度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很多研究考察了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的作用。家庭、朋友、教师、同事和管理者的支持作用是考察较多的方面。雅克布斯()等考察了149名大学生的倦怠情况发现,社会支持能够预测低倦怠水平。麦格里斯(2003)等探讨了希腊雅典一所国际学校中高学业成就的高中生的倦怠情况发现,父母支持与倦怠的情绪耗竭及人格解体因素负相关,教师支持与人格解体负相关,朋友支持与倦怠中的情绪耗竭和人格解体相关。祝婧嫒(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存在相关,社会支持越高,倦怠程度越低;社会支持感悟对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
3.个体因素
综合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的个体影响因素有:自我效能感、自尊、自我意象、焦虑、内外控信念、控制源、情绪稳定、人格、应对策略、专业承诺等。
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格外关注。魏珍(2007)研究发现: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学业自我效能、外部压力、教学条件、课业压力、成败经历、人际关系这六个因素。其中,相比较而言,学业自我效能和外部压力这两个因素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最大,而人际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最小。孙晓莉(2007)的研究则表明,学习倦怠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八个影响因素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八个影响因素中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极为显著的有六个: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自我效能感、就业压力。现有研究结果普遍显示,学习倦怠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负相关。杨惠贞()以资讯管理专业的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认为他们的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即个体的学习倦怠越高,自我效能感反而越低。王国香(2004)的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又能很快恢复过来。
国外关于自尊与倦怠的研究结果(Anderson,Iwanicke,1984等)一般认为:自尊与倦怠负相关。而杨宇然(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学习倦怠和外显自尊有着显著正相关,高倦怠组被试和低倦怠组被试外显自尊水平有着显著性差异;高倦怠个体内隐自尊水平较低而低倦怠个体内隐自尊水平较高,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出现实验性分离。另外,布兰科・史利文(2001)以15―19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倦怠、自我意象及焦虑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象水平越低、焦虑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现象。
关于内外控制性、情绪稳定性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张治遥(1989)的研究表明,外控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素间的倦怠程度上都显著高于内控组大学生,内外控信念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宋晓颖(1989)在研究学生情绪稳定、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时,发现不同情绪稳定程度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具有显著差异,情绪稳定程度低分组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情绪稳定程度高分组学生的学习倦怠。
关于人格特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吉利和罗伯特(Gerry&Robert.1993)发现,MMPI中的自我力量、控制和K量表与倦怠显著相关。米尔和哈伯勒(Mill&Huebner1998)考察了大五人格与倦怠的关系发现,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均与情绪耗竭相关,但仅有外向性对其预测作用显著。许清鹏(2006)研究中职生的学习倦怠时发现: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子高分组的神经质、面子、防御性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与和谐性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在人情取向与灵活性得分方面,除低学习效能高分组灵活性显著高于低分组外,其他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杨丽娴(2007)等人在探讨了学习倦怠各因子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与学习倦怠的各个因子及总分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其中N、P是学习倦怠有效的预测变量。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又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故而研究学习倦怠对他们人格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应对策略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基本认同:积极的应对策略与低水平的倦怠感相联系,消极的应对策略与高的倦怠水平相联系。安德森(Anderson,)等发现,积极应对策略和较高的效能感相联系,而消极应对策略则与高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低效能感相联系。德鲁卡(2004)等进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了倦怠程度与问题聚焦的应对方式之间的关。许有云(2007)采用问卷法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的情况,探讨了学习倦怠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采用控制型应对风格的大学生倦怠得分均低于其他应对风格。
关于专业承诺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本网网 )连榕(2006)等人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不高,学习倦怠的水平较高。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低,且学习倦怠水平最高。情感承诺是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三、评价与展望
关于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个体微观层面到环境因素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该领域的研究还并不充分。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到目前为止,性别对学习倦怠的影响问题还未达成一致,这往往与所取样本有关,因此,要想厘清性别对学习倦怠的作用,取样一定要有代表性,同时还要控制一些人口学、学校、人格等变量。同时,由于现有研究均采用横断设计,一般仅分析学习倦怠的年级效应,故而并没有分析年龄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作用,今后应该重视学习倦怠的发展研究,探索学习倦怠的年龄特征,为学习倦怠的干预提供切入点。现有研究主要重视学校因素的影响作用,然而家庭因素和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今后的研究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探索。现有研究对个体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最深入,成果最多,但在探讨学习倦怠的前因变量时,大多研究仅仅寻找直接的作用机制,研究设计较简单,缺乏对相应的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揭示。影响学习倦怠的一些变量之间有着复杂交互的关系,如果采用简单化的'研究设计往往会丢失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应激因素可以通过学生的人格特征的中介来影响学习倦怠;学校因素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的中介来影响学习倦怠,同时,家庭因素在其中可能起调节作用;今后的研究应该深化对相关调节与中介变量的探索。另外,在分析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时,现有研究仅仅分析了个体层次的变量效应,忽略了总体层次情境变量(如学校或班级)的影响作用,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采用多层次的研究设计,探讨个体层次与总体层次的自变量对个体层次因变量的影响。
2.学习倦怠研究的新方向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学习倦怠的概念被与它相反的积极方面的学习投入概念加以扩展是一个必然的研究趋势。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持续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其特征为活力、奉献和专注。关于学习倦怠和学习投入的关系,尽管相关研究才起步不久,但也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段陆生和李永鑫()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投入与专业承诺呈显著正相关,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谢纷晖()的研究也发现,学习效能感与学习投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对学习投入呈显著的负相关,学习倦怠对学习投入有较强的预测作用。通过适当增加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减少他们的情绪低落感,可能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栾翠(2009)的研究亦表明,学习倦怠总分与各维度得分与学习投入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
由于心理学是使人获得幸福的科学的认识在不断地被人认可和实践,近期的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已经考虑从现有的基础土,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学习倦怠的干预。祝婧嫒(2006)从学习投入即学习倦怠的反面来关注解决学习倦怠的产生,结果表明:通过从情绪管理能力、教师关注和家长亲子辅导三个角度人手,实现了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投入程度的目的,但不同干预措施的作用效果不同,相比之下,对家庭方面的干预作用要低于对个体和对学校的作用。可见,通过提升学习投入程度来使学生远离学习倦怠,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完善学习倦怠的研究内容,扩大研究视野,整合研究方法,结合国情实际情况,在描述性分析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探索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干预策略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稿件编号:100806001)注释及参考文献:
[1] Maslach C.Bumout: The Cost of Curing.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 Ha11.1982.
[2]张传月,高师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 2):167~170.
[3]张治遥,大学生内外控信念、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D],彰化师范犬学辅导研究所,1989.7.
[4]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5]鲁正火,万秀梅,高师学生的学习倦怠分析,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31~33.
[6]岳亮,蒋淑桃.卫校护生学习倦息心理原因的调查与对策U].卫生职业教育,2001, (19):40.
[7]杨丽娴,连榕,张锦坤.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心理科学,2007,30(6):1409~1412.
[8] Branko Slivar. The syndrome ofburnout, self-image,and an7aety with grammar school students, Horizons ofPsychology, 2001,10(2):21~32.
[9] Yang, Hui-Jen. Factors student burnout and academicacluevement in multiple enrollment programs in Taiwan´stechnical-vocations!
colleges.
Intemational Journal of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4,24 (3):283.
[10] Villanova P,Bownas D A.Dimensions of CollegeStudent Str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62 690,1984.
[11] Jaobs S R, Dodd D K.Student burnout as a functionof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and workload. Joumal of collegestudent development, 2003, 44(3): 291~303.
[12] Megalis, Constantina N. Does acculturation, socialsupport, and being in an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honorsprogram afiect high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bumout leve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3, 64(1-A): 68.
[13]魏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Dl.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杨惠贞.影响资管学生学习倦怠及计算机学习成效因素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央大学.1998.7.
[16]王国香.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中个人因素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17]杨宇然,中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18]宋晓颖.五专转学生情绪稳定、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之影响[D].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1989.7.
[19]许清鹏,张建新,刘甫强,等,中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 (4):367.
xx
内蒙古 呼和浩特xxxxxxxxxxxx
摘要: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与人、车辆及道路环境,法律法规,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侧重对人的因素,道路的因素进行介绍。人的影响因素包括驾驶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行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乘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其中驾驶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驾驶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包括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疲劳特性和饮酒与驾驶。道路的因素交通安全的影响包括:交通量、平曲线半径、纵坡、路面粗糙度、行车视距、平面交叉口等等。
关键词:交通事故;人;车辆;影响因素
一、前言
建国以来,中国的交通事业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07万公里。到1978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9万公里,但既无一级公路,更无高速公路。进入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公路交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高速公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公路的快速建设,尤其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公路交通量明显增大,与此同时,公路交通事故迅猛增长。于是,研究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寻找应对措施就显得必要而紧迫了。
道路交通系统作为动态的开放系统,其安全既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又受系统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与人、车辆及道路环境,法律法规,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将侧重对人的因素,道路的因素进行介绍。
二、人的影响因素
1、驾驶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人,是交通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交通系统中的人包括驾驶员,行人和乘客。
驾驶员控制机动车行驶,机动车通过仪表,震动等信息反馈驾驶员,而外界环境影响驾驶员的判断,反应。同时外界环境影响机动车的行驶状况。在这个人机处理系统中,驾驶员占据了主导地位。统计表明,在发生交通事故的直接的或间接的
原因中有80%~90%与驾驶员有关,因此,就必须对驾驶员的交通特性进行研究。
(1)、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
研究表明,驾驶人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以上,因此,在行车过程中,驾驶人视觉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对行车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视力是眼睛识别物体微小细部的能力。在实际的驾驶中,动视力一般比静视力低10%~20%左右,在特殊情况下甚至比静视力低30%~40%[1]。有研究结果表明,在驾驶过程中,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驾驶员的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即视野缺损,意味着缺损区无法感知交通信息,视野敏感度下降说明视区感知信息能力降低,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视力适应是指人眼对周围环境亮度变化的适应过程,分为明适应的暗适应。当汽车行驶在明暗变化剧烈的道路例如城郊市区结合部或者进入离开隧道时,视觉不能立即适应而产生视觉障碍,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
(2)、驾驶员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
①、例如驾驶员在驾车时存在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指汽车驾驶员在驾车时,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处理情况无所顾忌、幻想成功的心理意识。还有很多驾驶员心胸狭窄,缺乏修养,争胜好强,开斗气车,开英雄车。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②、驾驶员靠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行车中各种信息情报,大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操作,如果驾驶员感官机能发生障碍,就会导致在发生危险时就会发生误判,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3)、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①、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由于长时间驾驶作业或睡眠不足而引起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失调,导致动作迟缓,反应能力下降。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往往发生在瓶子的道路上,并且形式往往是驶出路外或者翻车,且在事故发生时没有采取任何制动措施。
②、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视觉都会产生影响。酒精影响中枢神经功能,无能准确分析判断道路上瞬息万变的交通情况。而且使感光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视力模糊。乙醇的毒性作用使瞳孔和晶状体对光感、远近、颜色、物体大小调节障碍,就像双目失明一样,眼前所有的物体、颜色都看不清。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会成倍增加。
2、 行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行人交通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人的交通特性主要表现在自由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各个年龄段的行人又具有自身特点,例如儿童行人不懂交通规则,缺少交通安全常识;对复杂的交通环境应变适应能力较差。青壮年行人处
于生命力旺盛时期,精力充沛,感知敏锐,应变适应能力强,但过于自信,我行我素。青壮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多数是在判断错误、横穿公路时造成的。老年行人视力差,耳朵不灵,动作迟缓,反应迟钝,常不能正确估计车速和自己横穿道路的速度。或因年老体弱、眼花、耳聋不能发现来车,不知躲避。
三、道路的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交通量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当日交通量小于5000 veh/d时,事故率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交通量大于5000veh/d时,由于超车困难,平均车速降低,事故率下降。
2、平曲线半径与交通事故
平曲线半径愈小,驾驶员进入弯道前的转弯动作就会越剧烈,导致驾驶员操作繁琐无法集中注意力于前方,另外,过小的半径会造成可视距离缩短,是驾驶员视线不良,无法及时发现远处存在的潜在危险,缩短反应距离。因此在道路设计时,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行车安全,应慎重选择平曲线半径。尽可能选择较大的平曲线半径,只有当地形条件非常困难时,不得以才选用极限最小半径。
3、纵坡与交通事故
统计表明,当纵坡i>5%时事故率明显增加,而i<2%时则相对较小。因此公路设计时,从汽车的动力性能、行驶速度和营运效益等诸多方面考虑,设计时应尽可能选用偏小的纵坡。在具体设计时,应保证纵坡坡长不宜过短,一般讲最小纵坡长度不应小于10秒左右的汽车行程,并应考虑缓和坡度和平均纵坡的设置。为了保证上、下坡车辆行驶的顺畅并维持一定速度,应在变坡点设置凸型和凹型竖曲线,其半径应尽量采用大于一般最小半径的数值。凸型竖曲线的半径选择要保证行车视距要求,凹型竖曲线半径的选择则应考虑顺适而无冲击力。
4、路面粗糙度与交通事故
路面不但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耐久性,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平整度和抗滑性。为了保证一定的附着力和制动时的安全性,路面必须满足一定的`摩阻值。
5、行车视距与交通事故
视距是确定道路行车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平、竖曲线上超车时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常常与视距不足有关。视距不良路段往往是事故多发路段。在视距受限制的地点,行车的危险性通常由提高驾驶员注意力加以补偿。在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数反而减少;在高速行驶的道路上,个别不常出现的视距不足路段常具有较大的危险。因此,现代道路设计的特点是减少视距受限制的路段长度及出现的频率。根据沿路线绘制的视距变化图,驾驶员可以预先了解沿途的视距情况;做到心中有
数,在行至那些视距不足的地点时,提前采取必要防范措施,以安全车速行驶,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视距对保障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平面交叉口与交通事故
平面交叉口是汇集车辆的地方,也是交通事故较集中的地点,平交路口交通事故状况与交叉口的位置、形状、几何尺寸、视距、交通量及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等因素有关。考虑车流进入交叉口的行车轨迹、交叉口周围环境及交通流大小与交通组成,对通过交叉口的交通体的运行速度进行控制;减少交叉口范围内的冲突面积和冲突点的数量,分化冲突点等是降低交通事故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建筑较宽的分隔带,采用较大的平曲面半径,都能大大减轻事故的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佘艳华,苏华友.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年第12期
[2]尹凝霞,李玉芬.广东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06期
[3]刘向阳,王振伟.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9年03期刘晓辉
[4]张志国,赵卫平.交通工程与环境保护[Z].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 短时记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