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hengzijer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感(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engzij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感

篇1: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感

作者弗兰克是西方著名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29年生于德国柏林。195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巴黎第八大学政治经济学国家博士学位。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中用大量历史资料和大量篇幅说明了一个只要读过 中学历史的人就知道的常识—中国在14到1800 年间的对外贸易大量出超,使大量白银作为贸易顺差流人中国。不过, 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 而是以此为依据推出了一个独创性的新颖见解, 即在l400 一1800 年间, 中国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 而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想到据此来证明中国是全球经济中心而西方只是中国的边缘地带这么一个结论。弗兰克的这一独创推论既没有实证基础也没有逻辑依据。因为, 从历史视角看, 秦汉帝国毫无疑问是当时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 但秦汉时期恰恰却是大量白银外流的时期, 从现实视角看, 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外贸逆差国, 而美国却是不容争议的世界经济中心。

提出与之完全相左的“ 中国中心论” : 即在1800年以前, 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在中国而非欧洲,弗兰克这个新奇观点如同一颗, 掀起了世界经济史学界、历史学界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

读完《白银资本》这本书,对于我的触动非常大,首先它使我认识到中国甚至是亚洲在全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了解到欧洲并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从很久以前就主宰了亚洲甚至是世界。

弗兰克一直致力于世界体系史、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的研究,特别关注殖民地和前殖民地的欠发达状况,毕业后到拉丁美洲任教,在实地研究的同时还作为“本地人”加入了智利的社会主义政党,卷入拉美的政治斗争当中。在这一阶段他研究拉美欠发达原因,成为“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思想倾向还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理想型”的分析,侧重考查现代世界如何围绕资本主义把各地区编织进一个世界体系之中的,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一部分。

但后期随着他的政治立场转移,学术分歧加大,弗兰克的思想与前期发生了巨大的断裂,他开始怀疑自己一向认同并作出贡献的现代世界理论体系理论。他在本书的前言中就表达了他的疑惑。

弗兰克借用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所提出的长波周期理论来分析欧洲和中国数千年来的经济成长, 认为在明朝以前的千多年里, 中国一直处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A 阶段(即繁荣阶段),17 世纪初期中国进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B 阶段(即衰落阶段), 这个阶段持续了二三十年后再次进人康氏周期的A 阶段, 1762一1790 年中国进人危机和衰退时期, 这正好对应着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又一个B 阶段, 而欧洲却进人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A 阶段, 这就是1800 年之后中国衰退而欧洲兴起的原因。细细品究弗兰克的分析,不难发现, 他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把存在争议的理论当成解释性证据。对于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这种现象到底是否存在, 经济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 晚近的主流看法是, 康德拉季耶夫所描述的长达500年的周期根本就不存在。那么, 依据被证伪的理论所推断出来的结论, 恐怕不会是一个真命题。即使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确实存在, 那也还存在一个适用性问题。康德拉季耶夫是在分析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等一些国家长期的时间序列资料, 根据这些国家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和对外贸易、煤炭、生铁等产量和消费量的变动情况才得出的长周期理论。也就是说,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是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实际中抽象出来的, 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这一理论并不适用,这一点康德拉季耶夫氏本人也承认。而弗兰克氏却用它来套沉浸在自然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中国古代经济, 无异于张冠李戴, 这是《白银资本》的一大硬伤。

尽管《白银资本》名噪一时, 不过, 从学者们的赞扬性书评看出, 《白银资本》被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不是它本身的学术价值, 而是因为它扮演了反对“ 欧洲中心论” 的旗手, 在这一种充满火药味的氛围中, 为打倒对方提高自己, 忽略《白银资本》的硬伤而仅从史观的角度写点带有夸张性的书评就在所难免了弗兰克本人坦率地承认, 他“ 既不是历史学家, 也不是汉学家, 更不是中国史研究者” , 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学的是经济学, 研究领域广泛, 涉及经

济学理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世界体系史。非专业经济史学者写出的经济史著作中出现硬伤也是在所难免的。

我看了一些关于评价白银资本的看法,许多都是挑剔或者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史学家的学术心态。当非专业经济史学家写出了名噪学坛的经济史著作时, 经济史学家的前后反应往往是矛盾的: 第一反应就是充当评委, 从自己视阂所能及的范围内作是非评判, 挑一挑论著中的史料错误, 然后把它当作罪证进行批判, 最后以专家的身份说: 不懂就不要写历史! 第二反应是照搬套用, 经济史学家在做完史实挑剔之后, 发现非专业经济史学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确实胜过自己, 于是又被它所折服, 折服之后, 不分青红皂白, 拿来套用。由此看来, 经济史学家在经济史学的最高舞台上首先是评判者然后是粉丝,但就不是表演者。要知道, 只有一线的演员才能演出一台真正的好戏, 经济史学家不以主动积极的学术心态去谋取经济史学舞台上一流演员席位, 又怎能演出一台高水平的经济史好戏!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一书总的来说还是写得比较成功的, 它能够在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突出地使用了长时段的研究方法, 他用这种长时段的分析来架构他的整体主义研究,并据此预言了亚洲将再次兴起。我认为, 不论弗兰克所使用的周期理周期理论与长时段论是否科学和准确, 单是这种长时段的研究视角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启发。从这种视角出发我们不难发现, 世界历史中最繁荣和发达的文明重心实际上也一直是在不断转移的。因此, 未来发生西方再次衰落和东方 或其他地区 再次崛起的情况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否定对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进行的研究,对各种生产方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所谓过渡. 提出了质疑, 这是《白银资本》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论点。弗兰克指明,正如我们指出的, 不仅根本不存在从一种生产方式. 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直线进步. , 而且在任何一个社会里, 更不用说整个世界社会, 过去和现在都混合着各种生产关系。许多不同的生产关

系-提供. 了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产品。但是, 从来不是哪一种生产关系, 更不是哪一种-生产方式.决定了某种生产者的成功与失败。相反, 世界市场的竞争压力和变动一直是更重要的因素, 决定着生产关系的选择和调适。我认为弗兰克这一论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近代西欧再版农奴制的出现, 以及奴隶制种植园在美国早期的长期存在等历史现象, 我认为都能够在弗兰克的这一视角下得到解释。

总之,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不仅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方面颇富启示性, 它提出的许多观点也是发人深思的。

篇2: 白银资本读后感

最近几年,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与传统观点截然相反的评价,其中经典的代表就是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出于对弗兰克此番评价的好奇以及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兴趣,我翻开了《白银资本》这本书。在阅读作者文字,认识作者思想的过程中,我发现《白银资本》确实是弗兰克向当今学术界扔下的一枚“重磅炸弹”。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理论假设,都是对主流的大胆颠覆。

《白银资本》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篇幅来阐述一个观点:中国在1400年―1800年期间,对外贸易大量出超,白银作为贸易顺差流入中国,并以此为依据推出了一个独创性的见解,即当时中国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西方只是中国的边缘地带。《白银资本》摒弃了被西方奉为圣经的“欧洲中心论”,提出来“亚洲中心论”,甚至是“中国中心论”。虽然弗兰克在书中极力避免出现诸如此类的名词,但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这种思想贯穿全书。

虽然弗兰克这一独创推论既没有实证基础也缺少逻辑依据,甚至对许多理论着作和历史资料断章取义用来支撑自己的理论框架,但在书中我还是看到了一些承袭传统理论的思想,并在有些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比如,弗兰克借用法国年鉴学派长时段和大范围的研究方法、康德拉捷耶夫的经济周期分析法以及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来架构他的整体主义研究,将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方法应用于1400年―1800年以及大航海时代之前的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成为弗兰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还把150年至300年的长周期继续扩大为500年的“特长周期”,并据此预言了亚洲的再次兴起。同时,弗兰克认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他认为过去和现在都混合着各种生产关系,并不存在生产方式依次转换的线形图式,于是用“积累方式”这一概念取代了“生产方式”。因为在世界体系中,生产只是通向目的的手段,而这个目的就是消费和积累。再比如,弗兰克提出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传统农业时代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欧洲)都难以企及的程度;明清时期中国区域间的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特别是在亚洲地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水平并不比当期欧洲低等论点,也具有一定合理性,这让我们看到在东方没落的时期还有些许光芒闪耀。

《白银资本》确实是一部具有争议的作品,抛开一切好与坏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中想到很多。研读历史不是为了争论到底是东方还是西方领导世界,而是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寻求对当下、对未来有利的东西。任何国家、地区都不能代表整个人类的发展,作用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制度或规律也无法应用于全世界。我们必须看到自身的特点和优劣势,看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不断调整我们的制度,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析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复兴,中国崛起。

篇3: 白银资本读后感

这本书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眼界呢?就是让我们发现,我们去理解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表现的时候,你不能只从这个国家入手,比如我们过去说我们中国人近百年不行了,那我们就要追究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行,甚至把责任追究到孔子的头上。要不就是做个比较,说为什么西方行呢?那西方人也是从他们为什么“行”一路追溯下去,说到是因为有基督教文明,甚至从希腊开始的科学哲学,而真正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一种观点是什么?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了解同一个时候全世界各地在发生什么,这些事情又怎么串联起来,要有一个更长的世界史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一千年甚至五千年来世界各地的交互移动,交互贸易买卖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跟变化。你要解释西班牙为什么衰弱,不是因为西班牙人懒了,西班牙腐败了,西班牙当时的国王的经济政策错误了,而是因为中国这里有一些变化,全世界的经济也有一些变化,使得它不得不衰败。

世界风云变幻的环境中就像一个舞台,而我们每一个人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它真正发挥影响历史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没错,个人是有选择,个人是有能力,领导人也是有他的选择空间,一个国家的制度该怎么走,经济政策该怎么走也真的会起到影响。但是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环境让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当我要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我手上有什么选项可以供我挑选呢?这些是外在的环境决定的,而这些外在的环境又决定于一个更广泛、更长远的一个大的全球背景,这样的一个全球眼光恰恰能够突破我们从小从历史课本里面学到的一种单纯的从一个国别史,一个国家单独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一个狭隘的偏见。

篇4: 白银资本读后感

首先,在开篇我不得不说我在没有读过白银资本之前,从没有真正的支持过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但是在我读过白银资本之后,我发现我脑海中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皆以欧洲中心论为基础以此发展成的.各种事件的结论和意义。白银资本对于我的触动还是非常大的,首先它使我认识到中国甚至是亚洲在全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了解到欧洲并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从很久以前就主宰了亚洲甚至是世界。

作者一上来就是以十分鲜明的观点批判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思想,并对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学家或思想家的思想和言论进行反驳。弗兰克认为即使那些声称反对欧洲中心论的人们在论述其思想时也无法逃出这个桎梏,弗兰克接下来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驳斥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学说,并从新分析有关史料,找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观点。

弗兰克通过重新对史料进行分析,为读者描述在亚洲的地域里,有海上贸易和陆地贸易,并且这种贸易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货物的成交量大。通过这些海上与陆上的贸易促进并带动了一个个的港口城市和内陆中转地区的兴旺繁荣。在此基础上弗兰克又统计了所要论证地区的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发现即使在三个世纪以前的印度某地的城市化水平也依然比欧洲18世纪初的水平要高。

弗兰克在文章中接着论述道在亚洲,各地的商人自有其活动的范围和经营的种类。而且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过程中一直处于逆差,实际上是欧洲更需要与亚洲进行贸易合作,欧洲需要大量亚洲的货物,但是欧洲本身能出口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而且,在亚洲的范围内都是由亚洲人来操控的,欧洲人根本无法进入到这一贸易活动中。欧洲人仅仅是靠在欧、亚、美洲之间来回倒手转卖一些物品才能够在全球的经济贸易中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经济额。如果不是依靠欧洲在美洲所得到的重金属产品,或许欧洲连一席之地都无法占据,但事实显示就是如此,长期以来有欧洲主宰世界经济的说法在此观点下不禁显得有些可笑了。

以上是我在读白银资本时最为深刻的一些印象,在此写出我的一些感想。通过弗兰克的论证打破了原有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将亚洲、美洲拉入到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来,这样“全球贸易”才更具有全球的意味。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些较为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几个世纪以前的一些数据,如城市化。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具有合理性。

篇5:白银资本读后感

白银资本读后感

本书作者A.G.弗兰克,出版于1998年。英文名称《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大意是重新认识亚洲时代的全球贸易的意思。内容,按章节来说大致如下:

第一章)回顾前人理论。

这本书的很多篇幅用来描述1400年到1800年的、世界各地之间的国际贸易体系,剩下的篇幅则用来对这样一个体系的某些方面做具体分析。这个问题显然不会被之前的历史学研究者们给漏掉,于是第一章便用来回顾和分析早致斯密的大量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关于这个问题、或其中某个片段的理论。

按作者所说,之前的各种理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以结果反推原因,作者在列举时注意比较了斯密等早期研究者的说法和之后的说法之间的差别;

“八卦”,比如各种依赖于人种优越性学说;

宗教因素决定一切,比如犹太教、新教伦理,神道教独特性,甚至还有儒教,本质上说也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

以满足意识形态需求为目的,“挑战与回应”似乎就是一例――而如作者所说,许多反驳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也侧重于意识形态分析;

缺少跨地区分析,也就是说欧洲历史学家研究欧洲历史,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叫做世界历史,;

...

简单的说就是在研究世界历史时缺少“世界视野”。当然,这种“缺少”可能还有不少研究者以外的因素,在史料或前人的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只有好的研究态度仍然可能造出一栋空中楼阁。这一点可以从作者对自己之前研究成果的分析里看出点东西来。

此章还略为介绍了下之后章节的内容等。

第二章)全球贸易流程。

简单的说,就是按地区分章节介绍了1400-1800之间,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做什么生意,以及怎么做生意。这里的有些内容是老生常谈,有些则很有意思:

陆地与海洋贸易的一体性,也就是说海港城市有陆地城市作为其生产基地和地区市场,类似十九世纪时纽约之于美国东海岸的情况;

造船业本身是东方贸易的重要产业;

世界性的生产分工出现的很早,作者举的例子之一是美洲白银生产需要从中国进口部分水银;

历史上的“锁国”相当于现在的高关税等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事实上没有实现中断贸易的作用;

少数大国在选择海洋利益还是陆地利益方面政策有反复,如明朝中国,即当时的海禁与停止官方航海活动不是简单的自闭;

“朝贡”所指的活动,是各方默认的商业活动,当然官面上的说法有一些强调上下关系的政治味道,如作者所说这种做法自负但有部分的事实基础;

“生态帝国主义”,也就是说大规模蔓延的瘟疫的受害方,往往是相对封闭的一方;

古代的“城市化”,可能反映了当地社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随之而来的至少包括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商品在地区内的流动;

等等。

作为总结,作者似乎把这个时期的贸易活动描述成同心圆结构。中国地区是一些广受欢迎的商品的生产中心,中国朝贡体系中的国家与中国直接进行贸易,南亚中亚等各有地区市场同时也做转口贸易,非洲的贸易相对简单和孤立些,欧洲则用美洲得来的贵金属参与上述的贸易圈。

这里,作者侧重的是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贸易,或者作为这些过程附属的对外口岸和内陆生产基地之间的贸易,各地区的内部贸易似乎很少提到,可能是因为和主题无关。此外,作者之所以把各地的贸易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因为两点:各地的同类产品之间有竞争;各地进口出口的货物包括制成品,也有原材料。

第三章)白银推动贸易。

这里介绍了1400-1800年之间,贵金属产量,用途,及后果。

众所周知,一般等价物促进商品交换。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到,1400年后的一百多年,是世界范围贸易快速货币化的时期。这和欧洲殖民者首次将美洲纳入世界贸易体系有关。之前的.时代里,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如作者在最后所总结的,达到了某种平衡,欧洲对美洲的控制则是在这个平衡/饱和之后的一个持续的改变因素。其后果,包括各地通过贸易获得资本用于更大规模的商业生产,物价变化,人口增加,信贷发展等。简单的说,就是世界各地都开始“用钱做生意”。

第四章)经济体系的比较。

之前的章节不断重复的主题之一是东洲主导世界。从这一章开始,作者把论述内容从“怎么样”变成“为什么”,第一步便是比较东西方的各方面的情况以试图找出差别或反驳之前理论所推崇的、事实上按作者观点并不存在差别。

首先作者总结了一下1400年-1800年这个发展过程的结果,即十八世纪末世界各地的基本经济状况。结论是到此时为止,从各种史料看,东西方之间没有巨大差距。当然,这里说的是某个时间段的状态,而不是发展趋势。后者作者作为本书的结论写到了第六章。

经过上面的史料比较,作者引出了这样一个话题:东西方如果发展的结果无差别,那么是否说明其各种社会特征也无差别?这里作者比较了东西方的主要技术成果。

最后一节比较的是东西方金融制度。

当然,说是“比较”,作者实际上偏重于介绍东方各地区的情况。同时,这一节的目的是为了反驳“不存在”,所以作者有时只是简单的列举些说明“存在”的前人研究成果、数据、引文等。

第五章)应当横向整合。

感觉这一章是过渡性的。开篇引用了约瑟夫*弗来彻的观点“近代早期世界各地的平行现象,可能意味着其背后有共同的规律在起作用”。这里所说的平行现象似乎就是所谓的“十七世纪危机”。

具体的说,在十七世纪,我国发生了明、清交替,英国发生了革命,葡萄牙独立,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也有很多例外。作者的结论是,不存在普遍的、长时间的十七世纪危机,但是当时确实发生了一些事情导致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同时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作者所说的“一些事情”是白银供应的变化。作者引用了斯密的说法为左证之一:“矿山不断发现导致的贵金属供应量增长停止,白银等在1936年前后开始更加值钱”。同时作者也提到,贵金属货币供应问题只是导致各国不同状况的因素之一,其它如气候、政府财政状况、社会各界的对策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六章)西方如何胜出。

首先,作为对之前章节的总结,作者说到,“东方衰落,然后西方兴起”。这之间谁先谁后会引出二种说法:西方打压了东方VS东方给西方让出了位置。作者应该是赞同后者的,但是他也说到二者同属于一个密切相关的世界经济体系里,二不是互相孤立的。

然后,作为对全书的总结,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人口VS土地关系的解释。这可以说是全书核心吧,下面仔细说一下:

机器化大工业是很晚的事情,大约在十九世纪开始才大行其道吧。也就是说,之前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简单的说,就是能养活的人越多,国力便越强。――当然,古代不存在什么把汽车流水线改个摸组就能冲压出廉价步枪的情况,所以社会生产力从一种产品转到另一种产品上比今天困难得多。于是生产力强却打不起仗的情况也随时都是。

人力即国力,这个说法很粗糙。因为即使在古代,劳动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个大约可以从我国的传统农业上看出点端倪:首先是种子几百年一变,然后是产量、耕作制度、水利工程设计建造技术,晚到近代早期还有商业作物混作制度和产品初级机械加工技术(哦...简单的说就是黄道婆等的技术革新)。此外,让所有的人力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制度也有不小的作用。

但是撇开这些零碎不谈,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力。这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看:碰上天灾人祸,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必定大打折扣。书中提到的例子是明清交替时中国地区外贸的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果“人力重要”的说法成立,那么显然可由此搞出个评价社会生产力状况的指标。书中提出的是人口/土地比例。个人觉得这里的土地应该是在说可养活人口的土地,比如牧场、耕地、沙漠中的绿洲等等。同时这个说法似乎也有些可商榷之处,比如土地产出不同地区、时代是不同的――当然,按书中所说这也可以解释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内部对人口压力所表现出的适应过程,即人口/土地比例还是最基本的因素。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人口结构的问题,即在中国地区适龄劳动力的比例可能还要更小些。也就是说各种修正因素本身也相互抵消,合作用如何在下看不清楚。

按书中所表达的意思,人口/土地比例实际上反映了社会所能养活的生产力的规模。那么这样一个数据如何反映出生产力状况呢?由于老祖宗时的各种主观客观因素,我们有了养活一大家子人的实能力。这人一多,就有人可以不忙着土里刨食混日子;就不会动不动被天灾倾城、被人祸灭国;上一辈人的经验能更保险的传到下一辈而不断档。如是千年传承,人多一点、书多一点、地方多一点、点子多一点,就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如上所说,机器大工业时代之前,一个有大量人口能安稳生活并从事劳动的国家/地区,绝对能做出很多东西,尤其是当地能断断续续维持个几百上千年大致和平的社会环境的时候。

好的方面说完了,坏的方面也得说。机器大工业时代之前,最便宜的机器海战术用不了,一切靠人力,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弱。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前,年代越早,生存权问题对于各地的人类社会来说就越严峻。其表现么,最平常的来说大约就是生了养不活,活着死的早,生病医不好,等等。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社会是否成功,就在于它能养活多少人口密度。如上所说,前机器工业时代人力是根本――注意,人力不是牲口力,不单是体力。也就是说,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成功的社会,会为其继续成功积累人力资本。――这说的或脱脱就是我们中国地区么。揭掉所有神秘的面纱之后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在中国地区的成功,靠的其实不过是大量普通中国人普通地过日子的本事。&md

《情绪资本》读后感

《白银杰克》读后感600字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读后感700字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读后感400字

教师幸福资本读后感

女人成功的资本读后感

教师的幸福资本读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销售开场白

白银帝国影评

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感(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弗兰克《白银资本》读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