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第一课时说课稿(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撒娇你打”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河中石兽》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内容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二、重点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① 临:靠近
②干:gān,岸、边 ③圮:倒塌 ④并:一起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①阅:经历 ② 余:多 ③ 岁:年 ④ 募:募集 ⑤ 求:寻找 ⑥ 于:在
⑦ 竟:到底,终于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①以为:认为
【译文】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①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②数:几 ③曳:拖着 ④迹:踪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①设帐:讲学,教书 ②闻:听说 ③尔辈:你们 ④究:推究
⑤屋里:事物的道理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①是:这 ②非:不是
③木杮:削下的木片 ④岂:怎么 ⑤为:被 ⑥暴涨:(水位)急剧上升,这里指洪水 ⑦携:带
【译文】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乃:是
②坚重:坚硬沉重 ③松浮:松散轻浮 ④湮:埋没
⑤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①之:代词,指石兽 ②颠:通“癫”,疯狂
【译文】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也太荒唐了吗?
众服为确论。 ①服:信服
②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译文】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①凡:凡是 ②失:失落 ③当:应当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失落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①盖:连接上下两句,表示原因 ②其:它,指水 ③啮:侵蚀、冲刷 ④坎穴:坑洞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①至:等到,到 ②倒掷:摔倒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摔倒在坑洞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①如:像 ②是:这
③如是:像这样
【译文】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①已:停止 ②遂:于是 ③溯流:逆流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①固:固然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①如:依照,按照 ②得:找到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然:既然这样 ②则:那么
③臆断:主观地判断
④欤:yú,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相当于“吗”。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评价文章中的三个人物
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
四、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五、学习之后的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六、如何理解两个“笑”? 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七、本文的写作特点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 (第五课时)
第五课时
讲评试卷
一、1.贰佰伍拾玖元整 2.B 3.C 4.D 5.(1)谨慎小心,丝毫不疏忽的样子。 (2)形容力量巨大。 6.C 7.D 8.B 9.(1)形容对理想的渴望。(2)以动写静,将花如何贮存色彩写活了。10.略
二、11.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 12.比喻。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13.“我”受到紫藤萝旺盛生命力的鼓舞,决心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14.略 15.略 16.结茧 破茧 出茧 17.因为蚕用这种丝织成了封闭自己的突不破的厚厚的茧。 18.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19.只有突破自我,才能超越自我,获得新生。 20.④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 ⑥告别 21.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22.朝夕相伴 23.因为它虽遭挫折仍不屈不挠。(答“虽被损伤又向前伸展”、“虽遭不幸却毫不气馁”、“被拽下来又咬住了墙壁”、“被损伤后又爬上了墙壁”也算对) 24.①爬山虎无言,“情感”是作者体会、揣摩出来的。②描写爬山虎吸附砖墙很紧,赞扬它顽强的生命力。③描写小心翼翼的动作,表达作者对爬山虎怜爱的感情。 25.爬山虎顽强的精神,给了“我”战胜疾病的力量。26.作用之一是引出种牵牛花的经历。作用之二是反衬牵牛花生命力之强。27.不当回事――尊敬――敬重 28.下垂就是倒退,倒退就是死亡。 29.(1)少索取多奉献 (2)心地纯洁无瑕 (3)永与光明同在 (4)只前进不倒退
三、作文30.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五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 课题 河中石兽 第17教时
编制时间:3 月 24 日 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 学科组长签字:
预习内容: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自主学习]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巩固训练: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课后检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①干:岸边。 ②圮(pí):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 fèi:木片。 ⑥颠:颠倒、荒唐。 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 课题 河中石兽 第18 教时
编制时间:3 月 24 日 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 学科组长签字:
预习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自主学习]
3、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是什么?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习
1、文章中写道:“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和“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 ,不由笑之。
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 ,笑之。
上面文中两次写道“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课后检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张语晴
[河中石兽两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练习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语文试卷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______) 募金(______) 铁钯(______)
湮(______) 啮沙(______) 溯流(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棹数小舟 棹:______
(2)不亦颠乎 颠:______
(3)渐激渐深 激:______
(4)转转不已 已:______
三、选择题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阅十余岁
B. 尔辈不能究物理
C. 是非木杮
D. 一老河兵闻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二石兽并沉焉
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石必倒掷坎穴中
D. 可据理臆断欤
四、文言文阅读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盖 石 性 坚 重,沙 性 松 浮,水 不 能 冲 石,其 反 激 之 力,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
五、选择题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六、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找不到父母的孩子,请坐上任意一辆公交车,司机会为你联系家人。5月1日起,全国公交车已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的守护车。”
然而,警方表示,此消息不实。请走失儿童选择留在原地或想办法联系110,不要理会陌生人,直到警方和家人的介入。
材料二:“一位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时,由于同时食用牛奶、榴莲,导致中毒,引发心脏病,猝死。”
然而,食品专家表示:同食牛奶、榴莲不会中毒,此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材料三:“帮忙扩散,一个3岁小女孩在锦绣花园小区附近被一个四十多岁男人拐走,有知情者请告知。联系人×××,139××××××××。请伸出手指,看到就。”
然而,警方表示,此类消息均为虚假传言,他们并没有接到相关案件。
——以上材料均摘自央视新闻“朋友圈的谣言”
(1)请根据材料信息探究,我们应怎样对待这类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出现的消息?
(2)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分析这些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竟不可得竟:______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______
(3)众服为确论 为: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4.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
[注]①瞑:同“眠”。②陂(bēi):堤岸、湖边。③薮(sǒu):湖泽通称。④缊:乱麻绳。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______
(2)须其夜艾 艾:______
(3)阴布大网 阴:______
(4)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八、语言应用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寓意于事”,即借一件事来阐述一个道理。请你也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叙述一件事来阐述一个道理。
第五课时
讲评试卷
一、1.贰佰伍拾玖元整 2.B 3.C 4.D 5.(1)谨慎小心,丝毫不疏忽的样子。 (2)形容力量巨大。 6.C 7.D 8.B 9.(1)形容对理想的渴望。(2)以动写静,将花如何贮存色彩写活了。10.略
二、11.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 12.比喻。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13.“我”受到紫藤萝旺盛生命力的鼓舞,决心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14.略 15.略 16.结茧 破茧 出茧 17.因为蚕用这种丝织成了封闭自己的突不破的厚厚的茧。 18.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19.只有突破自我,才能超越自我,获得新生。 20.④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 ⑥告别 21.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22.朝夕相伴 23.因为它虽遭挫折仍不屈不挠。(答“虽被损伤又向前伸展”、“虽遭不幸却毫不气馁”、“被拽下来又咬住了墙壁”、“被损伤后又爬上了墙壁”也算对) 24.①爬山虎无言,“情感”是作者体会、揣摩出来的。②描写爬山虎吸附砖墙很紧,赞扬它顽强的生命力。③描写小心翼翼的动作,表达作者对爬山虎怜爱的感情。 25.爬山虎顽强的精神,给了“我”战胜疾病的力量。26.作用之一是引出种牵牛花的经历。作用之二是反衬牵牛花生命力之强。27.不当回事――尊敬――敬重 28.下垂就是倒退,倒退就是死亡。 29.(1)少索取多奉献 (2)心地纯洁无瑕 (3)永与光明同在 (4)只前进不倒退
三、作文30.略
★ 河中石兽教案
★ 《河中石兽》赏析
★ 河中石兽翻译
★ 河中石兽读后感
★ 《河中石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