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共含9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满满恶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 , (朝代)_____家。
2、给下列字注音:
棹( ) 曳( ) 湮( ) 啮( ) 溯( ) 臆(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临河干( )(2)二石兽并沉焉 ( )( )(3)阅十余岁( )( )
(4)竟不可得( )(5)棹数小舟,曳铁钯( )( )(6)设帐( )
(7)不能究物理( )(8)是非木杮( )(9)湮于沙上( )
(10)沿河求之( )(11)不亦颠乎?( )(12)众服为确论( )
(13)闻之笑曰( )(14)盖石性坚重( )(15)啮沙为坎穴( )( )
(16)转转不已( )(17)遂反溯流逆上矣( )( )(18)固颠( )
(19)如其言( )(20)然则天下之事( )(21)可据理臆断与( )
4、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并沉焉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 ;今义: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4)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5)是非木杮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6)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7)转转不已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8)固颠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5、一词多义
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2)众服为确论( )
(3)啮沙为坎穴( )
之:(1)一老河兵闻之( )
(2)其反激之力( )
(3)沿河求之( )
7、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
9、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二、读音
嘉肴(yá o) 弗食(fú ) 旨(zhǐ) 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zh?ng) 兑命(yuè ) 学学半(xiào)
三、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词语解释
①虽有佳肴 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弗食 弗:不。食:吃,品尝。
③不知其旨也 旨:甘美。
④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因此,所以。
⑦教然后知困 困:不通,理解不了。
⑧然后能自反也 反:反省。
⑨然后能自强也 强:勉励。
⑩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⑾兑命 兑:通“说” ,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
⑿学学半 学:教。
⒀其此之谓乎 其:表推测,恐怕,大概。
五、句子翻译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好在哪里。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了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教别人之后,就能知道自己 知识上有迷惑不解的地方。
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自己知识上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⑤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知识上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
⑥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相互促进。”
⑦《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⑧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六、内容理解
1、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 写起?
答: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 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这种论证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2、作者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论点的?
答: 首先,由“嘉肴” “至道”从反面类比,强调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接着,
从正面 推论出“学”和“教”的实践作用(可以知不足和知困) ,再进一步论证其效果(能 自反和自强) ,最后得出论点“教学相长” ,并且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教学 相长”论点的正确性。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和学的实践中都能够增长 自己的学问。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 己,这样才能教别人知识。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 我勉励,加强学习。
4、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答: “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 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 学习中,会慢慢发现自己一些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教给别人 知识。 资料 《礼记》中的名言: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择师不可不慎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尚往来也。
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不亦傎乎
2.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一寺临河干
⑵阅十余岁
⑶众服为确论。
⑷盖石性坚重
⑸如是再啮
⑹然则天下之事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⑴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如是再啮
⑶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⑷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船桨)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阅读理解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不更颠乎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沿河求之
C. 求之地中
D. 至石之半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引: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终:___________亡: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数人饮之不足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D.一人饮之有余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双基测评
1.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1)靠近岸(2)倒塌
(3)经历年(4)推究,推理
3.(1)这样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3)只但是
4.D
5.(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1)拿,端将要(2)本来(3)最终失去
9.C
10.(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画蛇添足
12.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略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干:河边。 ②圮(讲):倒塌。 ③阅:经历。 ④设帐:设立讲坛。 ⑤柿:木片。 ⑥河兵:水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来 。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12、(2分)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题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答案
一、双基测评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 (1)靠近岸 (2)倒塌
(3)经历 年 (4)推究,推理
3.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 D
5.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 (1)拿,端 将要
(2)本来
(3)最终 失去
9. C
10.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 画蛇添足
12.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 (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 略
四、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河中石兽》的练习题
《河中石兽》的练习题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 (1)靠近岸 (2)倒塌
(3)经历 年 (4)推究,推理
3.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 D
5.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 (1)拿,端 将要 (2)本来 (3)最终 失去
9. C
10.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 画蛇添足
12.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 (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 略
四、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是______人。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_____)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______ 曳:______ )
⑶湮于沙上(湮:______)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_____)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______)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
⑵众服为确论(______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作者:纪昀(jǐyú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41、耳:罢了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道理就是要我们学会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最终结果,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或者主观经验。
★ 河中石兽教案
★ 《河中石兽》赏析
★ 河中石兽翻译
★ 河中石兽读后感
★ 《河中石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