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王召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共含1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王召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篇1:《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

《河中石兽》可不是看完就完事了,看看下面的问题,先不看答案,你觉得你都会吗?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为什么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答:因为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

2.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答:庙僧和讲学家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3.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在打捞石兽上的态度。

答:寺僧:虽然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4.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答:寺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5.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1.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2.老河兵的`“笑”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6.文章主旨

答:这则故事用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在何处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说明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8.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链接:

作品原文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⑥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⑦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白话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篇2: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练习试题及答案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参考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 )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 )

③阅十余岁 ( ) ④一老河兵闻之 ( )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 分 )

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 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5.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方的沙子冲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大意对即可)

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白话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篇3:《河中石兽》初中课后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初中课后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双基测评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 (1)靠近岸 (2)倒塌

(3)经历 年 (4)推究,推理

3.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 D

5.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 (1)拿,端 将要 (2)本来 (3)最终 失去

9. C

10.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 画蛇添足

12.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 (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 略

篇4:《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一、《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二、字词分析:

1、 注音: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yú

圮 曳 棹 杮 湮 溯 欤

2、重点字词:

临:靠近; 河:指黄河;干:岸边。 余:多 湮:埋没.

圮:倒塌。 阅:经过,过了 岁:年

是: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并:一起 。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洞坑。

臆断:主观地推断

已:停止 如:按照

设帐:讲学,教书。

竟:终于、到底。 棹:划船 曳:拖着 但:只,仅仅。

倒掷:倾倒,摔倒。

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尔辈:你们这些人。 求:寻找

以为:认为 溯流:逆流。

固:本来 究:推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遂:于是

3、通假字: 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颠:通假字,通“癫”,疯狂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 如是再啮 如其言

(1)介词 在 (2)介词,像 (3)介词 按照

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被 )

⑵众服为确论 (认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5. 古今异义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c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原因是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

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11、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问题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 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四种:

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一、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角度:可据理臆断欤)

三、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角度:老河兵正确)

7、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8、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篇5:《河中石兽》课后作业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作业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作业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篇6:河中石兽教案及习题

河中石兽教案及习题

《河中石兽》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河干:河指运河。干,水边。

募mù:广泛征求。

竟:居然,竟然出乎意外。

物理:事物的道理。

确论:确实的言论。

曳yè:拖着。

尔辈:你们。

凡:文中义是凡是,所有的。

啮niè:本义是“咬”,文中义是“冲击”。

臆yì断:凭主观的推测来断定。

如是:像这样。

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中一点,不知其他方面。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纪昀的诗文中,多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典型的“廊庙文学”。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160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新疆的社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承认“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诗日变而日新”,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气运”和“风尚”,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拟议”又要有“变化”。在艺术风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对“门户”,反对“舍是非而争胜负”的朋党之习。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卷,《滦阳续录》6卷,共24卷(笔记1000余则),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

2、相关知识:

关于《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就思想内容看,虽从“有益于劝惩”出发,盛谈因果报应,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乏可取之处。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的泥古不化、伪言卑行,多所讽刺揶揄,如卷二记游僧戏塾师,卷三记老儒贿盗闹宅和刘羽冲事,卷四记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记两曾伯祖事。对世态人情的浇薄诈伪也时有揭露。写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几则不怕鬼的故事,如卷一“曹司农竹虚言”,卷六记许南金事,卷二十三“戴东原言”,颇堪称道。作者反对为富不仁,反对凌虐奴仆,对下层人民的反抗、复仇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记童养媳逃亡、卷十七“周景垣前辈言”、卷十八记风尘女子戏富室粜谷。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失为具有特色的作品。鲁迅评论说:“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中国小说史略》)评价是切要的.。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石狮掉进河里,和尚们以为水能飘物,石狮一定被冲到下游去了。道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狮深陷进河里,和尚们以为水能飘物,石狮一定被冲到下游去子。道学家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狮深陷进河里去了。老河兵凭着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石、沙、水三者的关系,得出石狮逆流而上的结论。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学家一样的笑话。

二、文章脉络

在写出对落人河中的石兽(石狮子)今天究竟在何处的三种说法之后,作者画龙点睛,以简短的议论作结。全文共4节,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找二石兽的事由,写出“僧”(和尚)顺流而下找石兽失败。

第二部分(第2节)写“讲学家”嘲笑和尚,不懂物理。他在分析石性与沙性之后,认为石兽沉在河底深沙之中。

第三部分(第3节)“老河兵”凭他多年的治水经验,认为是由于水冲石的反作用力,冲倒石兽;石兽在水下泥沙“坎穴”逆向转动,因而应向上游找: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第四部分(第4节)作者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只知其—。不知其二”,即不能只根据某一理由就主观判断。

三、写作方法

脉络分明,逐层深入。本文分四段,正好是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和尚根据物体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判断石狮已被冲走,摇船往下流寻觅,结果终无所获。紧接着展开第二个层次,设帐讲学的道学家以博学自夸,嘲笑和尚不懂事物的特性。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得出石兽深陷在原处的结论。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论”。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从一旁杀出个“程咬金”——老河兵来,使本文深入到第三个层次。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作者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般地议论一句,立刻收尾,戛然而止,揭示了题旨。全文故事曲折但只用短短200多字,脉络分明且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

四、参考译文

河北沧州以南,有一庙宇靠近运河堤岸,(一次发水),庙门被运河冲塌,门前两只石兽(如石狮之类)一起沉入水中。经过十多年,(有个)和尚募集银钱重修庙门。他到河水中找寻那两只石兽,竟然没有找到。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安排人)摇着几只小船,在水中拖着铁钯,(顺河而下)找了十多里,也没发现(石兽的)痕迹。

有个道学家在庙中办私塾教书,听说这件事,嘲笑(和尚们)说:“你们都不能推求事物的性理。这石兽并不是木片做的,而是石头做的,难道能被突然涨起的河水带走?乃是石头坚实沉重;泥沙松软,(石兽)埋没到沙土中去了,而且渐渐愈陷愈深了、(你们)顺着河找它,这不是荒唐吗?”众人听了信服(这一说),认为是正确的,

(这时),一个老河兵听到以上的事,不禁笑着说:“凡是丢失到河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找它。这大概因为石头物性坚硬沉重,沙性松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的反作用力,必能在石头底下冲击泥沙成为坑洞。石头被水冲(陷得)越深,等冲到石头陷进一半之时,石头必定倒陷在坑洞中。像这样第二次再冲刷,石头又再转动,转动个不停,于是逆水而上了。到下游去找(石兽),本来是荒唐的;向沉石原地去找,不更荒唐吗?”照他说的(到上游)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河中找到了。

既然如此,那么应知天下的事情,像这样只知其一方面,不知其另一方面的情况不是很多吧,(我们)能仅仅根据某一理由就凭主观猜测去判断吗?

【练习解答】

一、这则短文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揭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很多啊,岂能根据某种看法就凭主观推断呢?

二、寺僧按一般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往下游;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所以认为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然后水流就会冲走石兽上游方的泥沙,使其出现空穴,石兽就会在空穴倾倒,长期这样“再转不已”,石兽就会往上移动。

三、1、为:介词,读作阳平,被。

2.为:动词,读作阳平,认为。

3.为:动词,读作阳平,成为。

四、略

五、略

【类文品读】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于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于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一:或。④而:乃,即指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曰:“然,昔者……”(然:是这样)

B.吾舅死于虎(于:被)

C、何为不去也(去:离开)

D.小子识之(小子:小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妇人在墓前哭的原因是什么?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

(参考答案:1、D 2、⑴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而且哭得很悲伤。⑵小子们记住,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厉害啊! 3、⑴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⑵无苛政。)

篇7:河中石兽答案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干:河边。 ②圮(讲):倒塌。 ③阅:经历。 ④设帐:设立讲坛。 ⑤柿:木片。 ⑥河兵:水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来 。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12、(2分)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篇8:河中石兽课后阅读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篇9:河中石兽课后阅读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 (1)靠近岸 (2)倒塌

(3)经历 年 (4)推究,推理

3.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 D

5.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 (1)拿,端 将要 (2)本来 (3)最终 失去

9. C

10.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 画蛇添足

12.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 (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 略

四、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篇10:语文《河中石兽》的习题及答案

语文《河中石兽》的习题及答案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 yì

2. (1)靠近岸 (2)倒塌

(3)经历 年 (4)推究,推理

3.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 D

5.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 (1)拿,端 将要 (2)本来 (3)最终 失去

9. C

10.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 画蛇添足

12.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 (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 略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赏析

河中石兽翻译

河中石兽读后感

《河中石兽》翻译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文言文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教案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教案课件

河中石兽配乐朗读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河中石兽》课后习题与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