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教学设计(共含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要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此类
问题的解答方法。
2. 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会用线段图直观地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 培养分析、类推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教学关键:把此类问题转化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过程:
一、 学习准备
1.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
课前教师先收集学生的男女生人数。
师:在上课之前,我就收集到了你们班的男女生人数,谁能根据提供的信息
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教师随机出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②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④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题
师:前两道问题是我们已经学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类问题,谁能解决?
学生列式后,教师追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醒学生注意:解决这类问题一定先弄清楚哪两个
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为学生学习新课解决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3.揭示课题
师:后面两个问题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二、 学习展开
1. 让学生自主解决“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
(1) 分析数量关系
①师:你能试着用线段图把题意表示出来?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作业纸,先把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②学生完成作业纸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就是求男生比女
生多的人数与女生人数相比的百分率,女生人数是单位“1”。
(2)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②集体反馈,教师做适当的板书。
(如无学生采用第二种解法,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根
据信息可以直接求出什么?(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求出了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能不能求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这样利用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就可以算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③让学生总结,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
交流时使学生明确: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
思路和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①、②个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必须先求出来。
2. 改变问题
师: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④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让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3. 观察比较。
将第一种算式与改变后的问题的解答算式相比较
师:不同点是什么?为什么除数不一样?
通过学生的讨论,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
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4.概括应用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两者之间比较的问题还有很多,书本就给我们介绍了很多。
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交流时重点强调第二种算法。
5.总结全课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时强调“转化”的思想。
三、学习内化
1.连一连
原计划造林18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
原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0-18)÷18
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20-18)÷20
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18÷20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20÷18
2.教科书第91页第1题
(1)为迎接运动会,同学们做了25面黄旗,30面红旗,做的红旗比黄旗多( )面,多( )%。
(2)育新小学图书馆有图书4000册,新风小学图书馆有图书5000册,育新小学的图书比新风小学的少( )册,少( )%。
3.放假乘火车去奶奶家要用16小时,现在火车提速了,早两小时就能到。现在乘火车去奶奶家的时间比原来节省了百分之几?
4.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cm、4cm、3cm。如果用它锯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体积比原来减少百分之几?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教学中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
复习: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师:这道题怎样计算?
生:14÷12=116.7%。
师:原计划造林多还是实际造林多?
生:实际造林多。
师: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改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思考)
师:可以在纸上先画出线段图。教师边说边画出草图。
师:如果你会计算就在草稿本上算出来。
师:做完了,请你们交流一下。
生:116.7%-1=16.7%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16.7%,而计划造林是单位‘1’的量,于是我想用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数减去计划造林数就等于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百分数。
师:很好。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生:(14-12)÷12=2÷12≈0.167=16.7%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其实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师:他的意思你们懂了吗?
生:(齐说)懂了。
师:你喜欢用哪方法一种?
师:如果把问题改成“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你们会解答吗?
…
案例评析:
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100%),那么,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不原计划多的。说明学生的解题思路比较广泛的,通过这个学生的交流,又发展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把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让学生独立解答,以加强题目的变化,。由于题目的问题改了,题中的单位“1”变了,解答的方法也就不同了。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较好地培养和发展了数学应用意识,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
由此可知,这部分虽是难点,但如果方法得当,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发展。通过教学解决这类问题,既能使学生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师看来比较简单,有固定的思路。但是在学生正式做作业的时候,常常是错误百出,思来想去其中的缘由,可能是我在教学的时候过于强调机械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因此,这学期我在教学时吸取了以往的一些经验教训,作了一些改变,紧扣住百分数的意义,借助线段图这一手段,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例1时,我首先出示了两个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上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4公顷,大约相当于计划造林16公顷的1/4,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两个已知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再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的含义时,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借助了线段图,使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了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25%,4公顷相当于20公顷的20%。从以往简单机械地训练关系式中解放了出来,使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解法时,使学生明确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先要求出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得到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在这里我要求学生指着线段图说说算式中的100%表示图中哪个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这儿有些糊涂,没有明确一点,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要先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要找准单位1。
由于借助了线段图,重点强调了百分数的意义,求多(少)百分之几,是将哪两个量进行比较,哪个数量是单位1,就是求哪个量是哪个量的百分之几,直观形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实录
作者:无锡市陆区镇中心小学 许洪燕 课一开始,我并没有按照通常的教学模式先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再引到新例题,而是用学生感兴趣的北京中办奥运会的话题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生:(齐声)知道,在中国北京。(脸上洋溢着喜悦、自豪)
师:(深情地)是呀!7月13日,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不眠之夜。当萨马兰奇主席说出了“北京”这个让13亿中国人期盼已久最动听的话语时,中国一片欢呼声,所有中国人都跳了起来。中国人骄傲,中国人自豪!
生(抑制不住喜悦,小声议论开了)
师:那么当你听到这个喜人的消息时,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1:我想说:祖国妈妈你真了不起。
生2:我想说:20奥运会我们中国肯定会有特好的表现。
生3:我想,年我已经18岁了,我一定要去北京观看奥运会。
师:你们想知道许老师听到这个消息时想到了什么吗?
生:想知道。
师:许老师想了解中奥成功时我们北京的得票情况,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师出示统计表如下:
中奥第二轮各城市得票情况统计:北京56张,多伦多22张,巴黎18张,伊斯坦布尔-9张
师:北京中奥成功后,很多报纸、电视评论“北京得票数遥遥领先”,这是为什么?
生1:北京得票数比其他三个城市的总和还要多。
生2:北京得了56票,比伊斯坦布尔多了47票呢。
生3:北京得票数是巴黎的3倍多,是伊斯坦布尔的6倍多。
师:老师也有一种比较方法,用北京得票数与多伦多比,求“北京得票数比多伦多多百分之几?”(板书)(看同学们热情高涨之时,提出本课学习课题。)
问题出来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先静想一会儿,然后小组讨论。(讨论时可以参考提示)最后全班交流。
提示:
①单位H“的量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②谁和单位”1"的量进行比较?
③要求北京得票数比多伦多多百分之几,就是求是的百分之几。
师:通过小组研究,你们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来解答?
生1:(56-22)÷105
生2:(56-22)÷56
生3:(56-22)÷22
生4:56+22-1
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弄清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上述解法逐一作出判断。
师:你认为做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做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提示③,求北京得票数比多伦多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北京比多伦多多的票数是多伦多得票数的百分之几。
师:对呀!关键在于把今天所要学习的新问题转化成己经学过的问题。
师:我们以前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吗?
生: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的。
师:转化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数学的好办法。我们以后遇到难题时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试试。
师:下面请同学们算出结果。生汇报结果154.5%
师:北京得票数比多伦多多154.5%,能不能说多伦多得票数比北京少154.5%?
生:(齐声)能!师:究竟能不能,列式就可以知道了。学生列式,不要求计算。
师:结果可能一样吗?为什么?生:结果肯定不一样,因为被除数一样,而除数不一样。
师:看来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还是不一样的。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北京和多伦多的情况,北京和其他城市能不能也这样来比?学生在自备本上自问自答,做好以后同桌互相检查。
师:为了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人民正在努力搞好绿化工作,一个绿色的新北京将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叔叔、阿姨的绿化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你们想帮他们来解决吗?
生:想。出示选择题:北京某区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百分之几?( )原计划比实际少造林百分之几?( )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实践性的课外作业: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数学就在你我的身边。如果你能做个有心人,会觉得数学真有用,学数学乐趣无穷。请你课后调查统计,完成如下统计表,并想想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或者你能想到些什么?调查项目家里的用电量(度),自己的零花钱(元),学习英语单词的个数(个),自定内容本月比上月多(少)百分之几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丰富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和教学准备。例1这类问题,我在上学期就已经把学生教会了,但大部分学生只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所以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第二种解法,即A%-1和1-A%的方法。百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量的比较结果,而比较的结果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和“谁比谁多(少)百分之几”,这两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一样的。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要让学生彻底理解这种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另外一种解法。
准备题: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112%,红花比黄花多百分之几?通过条件你知道谁多谁少,多百分之几呢?你是怎么解的?同法解决“白兔占黑兔的80%,白兔比黑兔少百分之几?”
——准备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条件和问题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112%,可知红花比黄花多,多百分之几呢,就是比单位1多的百分率。
教学例题采用,给出条件学生提问的形式,选择四个问题分别是: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快速完成这四个问题的列式解答。重点讨论学习后两个问题的第二种解法。算式和线段图结合让学生理解20÷16-100%,100%-16÷20的解题思路。两种方法的比较。A%-1和1-B%的比较,为什么前者1在后,后者1在前。
教学反思:书上的问题“这两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被我遗忘了。虽说大多数学生会回答,但这个问题的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这个问题至少可以让学生理解虽然绝对的相差量----实际造林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之差----相同,但是因为用比较的标准(单位“1”)不同,所以比较的结果(百分数),也就不同了。
因为是开学的第一天,所以来不及让学生带计算器,准备不足。
旧知复习,讲解思路的耗时太多,练习少做两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案
学习内容:完成课本第2~3页练习一第4至8题。
课堂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拓展练习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比乙数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0%,面积增加( )%。
3.一辆汽车,从甲地去乙地行驶了10小时,从乙地回甲地行驶了8小时。回来时比去时所用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几?速度提高了百分之几?
4.某小学六年级有四个班,由王、陈两位老师任教,这四个班的人数分别是:一班60人,二班40人,三班50人,四班50人。期末考试及格率的情况统计是:一班的'及格率是95%,二班的及格率是85%(这两个班由王老师任教);三班的及格率是96%,四班的及格率是86%(这两个班由陈老师任教)。那么,这两位老师谁教的学生及格率更高一些呢?
五、全课小结
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堂上你的练习情况如何?正确率高吗?
六、练习作业
1、作业:补充习题第2页
数学教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3.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三)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四)引入新课
如果把、问题改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的多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百分数应用题.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3
例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读题,理解题意.
2.比较:例3与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3.讨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什么意思?(画图理解)
教师板书:多出来的部分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4.列式计算
(14-12)÷12
=2÷12
≈0.167
=16.7%
5.思考: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14÷12-1
≈1.167-1
=0.167
=16.7%
提问:为什么要减去1?
(二)反馈
1.把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
思考: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
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少百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一)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的电视机价格比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二)只列式不计算.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4.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了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5.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三)思考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 ).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1.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面积约35760平方千米,第二大岛海南岛面积约是32200平方千米.台湾岛的面积比海南岛大百分之几?(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2.工程队原计划一周修路24千米,实际修了28千米.实际修的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实际比原计划多修百分之几?
六、板书设计
百分数应用题
例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关键:找准单位“1”.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利用实物比较一种图形比另一种图形多几或少几,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哪种实物比哪种实物多几或少几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承前启后,做好新旧衔接
教学中我有效的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寻合适的突破口,让新旧知识之间有效的连接,并能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认识,构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在这节课中设计比较的复习环节,目的有三个:
1、是让学生回顾一一对应进行比较的知识,先让学生摆一摆男女生同样多的情况,然后再摆女生比男生多3人的情况,为后面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操作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2、是在复习之后,让学生先从以前的摆一摆比较的方法升华到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呼应延伸的作用,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联系,便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用所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知识进行叙述和比较做引子。由承接前面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到变式为新授的知识巩固练习,再延伸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新知旧识串联在课堂中。
二、动手操作,促进理解
在教学中我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在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我有效的利用摆小棒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学生有了观察、操作的感官认识,以及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抽象与概括,逐步获得对数学问题的实质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这一课教学重难点是学习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让学生在摆一摆之后,再指一指多出来的部分,教师特别通过课件展示,用虚线将多出的3个与前面的5个分开,并让学生也用分一分,说一说,进一步明确多出的部分。说算理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让孩子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体验,从而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和叙述。在想一想多出的3个是怎样求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摆的小棒,一边指一指,一边说一说,理解是从8个小棒中去掉同样多的5个之后,剩下的部分就是四班比三班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手脑并用,让操作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理解算式含义的“阶梯”。教师在引导学生逐步由操作到抽象出算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交流让学生在比较和思考中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由此得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实际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都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中的提问不够精炼。有些问题我反复问而且反复用同一种表达显得不够生动也缺少启发性。在课堂小结时问学生:本次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的回答答非所问,这证明学生对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掌握的还不够深刻,我在教学重点的突出上还是不够明显。
2、在课堂中我过多的关注于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重视得不够。
3、细节处理不够细腻。在处理教学重点时,学生交流的过少,在重点突破谁比谁多或少的具体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深入。
王少梅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延续和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重点在让学生理解互相比较的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同时明确其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归类,抽象出本节课所需要的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
三是应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时,关注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不够。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前后相生的。我们不能就题教题,要关注“纵深”。即研究实际问题本身的发展。学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就是会也不举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材围绕这一知识点,只编排了一个例题(例2)、让学生理解表达增加或减少幅度的语言、“做一做”和一个练习(练习二十一)。根据本班实际,我安排两节课授完。这节课是第一节课,属新授课。教学时,我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书上的例2,而是首先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且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接着引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改编成例2,导入新课;教学例2后,改变例2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再与例2比较,让学生弄清由于问题变了,单位“1”就有了变化,列式也就不同了,自然结果就不一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预防了“负迁移”的产生。
二、组织有效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不管复习,还是新授、巩固,练习题都是先让学生独立试算,再进行互动交流。如,新授时,根据课件出示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后,让学生说出含义“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接着让学生试算,然后,让学生交流解答方法、总结规律,我随机予以点评。就是在这样一系列有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
三、 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是培养问题意识。复习旧知时,我并没有出示完整的.题,而是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教学例2和改编例2也一样,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二是注重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后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初步形成。本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例2得出: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就用“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除以原计划的”;再根据改变的例2得出: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就用“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除以实际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就用“相差数除以单位‘1’的数”这一规律。
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学时,我总喜欢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如:例2,学生“(14-12)÷12”这样算后,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先求“实际造林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再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列出算式“14÷12-1”。
四、注重了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形成反思意识。
下课前,我安排了几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采取让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的形式进行交流。有的说学会了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方法;有的说进一步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有的说知道了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乙数不会比甲数少百分之“几”,因为单位‘1’不同;还有的说保护环境十分重要,我们从小要树立环保意识;还有的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第二种解法掌握得还不太熟练,还得加强练习。等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迁移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揭示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受到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揭示分数、百分数及整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理解百分率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运用。
对策:
引导学生揭示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预设:
一、复习
1、在括号里填上百分数。
0.2=( ) 1.72=( ) 0 .375=( )
3/4=( ) 5/8=( ) 9/20=( )
小结:怎样把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
2、三数互化:教师任意报一个数,学生写成另外两种形式的数。
二、新授(一)。
1、 出示例题4,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 你能提一个用一步计算的和百分数有关的问题?
生交流。
3、集体研讨:
(1)怎样求李芳跑的路程是小刚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45=0.8=80% 或45=4/5=80/100=80%
(2)那么你还能解决另外几个问题吗?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3)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4、总结:
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5、巩固:第107页上的第1、2题。
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计算方法。
三、新授(二)
1、出示例题5。
2、提出问题:田径队周一的出勤率是多少?
这里的出勤率指什么?
交流得出:出勤率是指实际出勤是应该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3、那么怎样求周一的`出勤率?
组织交流,板书:3940=0.975=97.5%
4、自己任意选择两天的数据,算出这两天的出勤率。
学生交流。
5、哪一天的出勤率与周二的出勤率是相等的?
哪一天的出勤率与周三出勤率是相等的?
求出勤率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出勤率
6、 巩固:
(1)在生活中,除了出勤率,还有很多百分率,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出示书上第107页上第5题,理解下面百分率的含义。
(2) 你知道在生活中,哪里还存在着哪些百分率?
学生举例,并说出该百分率指的是什么?
学生举例中百分率与学生实际有关(例及格率、优秀率等),教师指导学生及时根据学生实际数据进行计算。
(3)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说出成活率的含义。再组织学生进行计算。
(4) 书上第107页上的第6题:先理解近视率的含义,再比较哪班近视人数多,说明理由。
(5)补充:有两位战士参加实弹射击训练,甲打50发子弹,命中45发;乙打30发子弹,命中27发。谁的命中率高一些?
先理解命中率,再计算,比较。
四、全课总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什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百分率?分别表示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五、课堂作业:见补充习题。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用分数解决问题,百分数的意义,分数和小学化为百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相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优点也有不足。
一、优点
1、复习引入自然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作为铺垫,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的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解题思路与方法,然后通过解题思路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对这类应用题能更好的掌握。
2、练习设计有层次
(1)先进行练习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2)进行用百分数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问题,并尝试根据这类题的特点试编这样的题,并计算。
(3)知识拓展:试计算“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并尝试编一道这一类型的题。(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二、不足之处:
1、拓展不足,也可以设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本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去解答可能效果会更好。
2、上课语言不够简洁,由于时间关系,所以教学过程进行的略显匆忙,总结不及时,这是以后一定要注意的。
3、个别学生不细心,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能做到游刃有余,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们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越来越强。
首先是在上课之前真正做到钻研教材。小学的教材,一眼看过去似乎很简单,特别是对于工作才一年的自己。认为教材只需要认真看几遍就好了,就做到了钻研教材。其实不是的。就拿今天的这节课来说,因为在测验中发现学生对于如何借助数量关系来解题掌握的非常不好。因此本节课,自己做了这样的复习准备。
1. 填空。
(1)公鸡只数比母鸡多1/8。
单位1是( ),公鸡只数相当于母鸡只数的( )。数量关系是:
1) 母鸡只数 + 母鸡只数1/8 = 公鸡的只数
2) (1+1/8)母鸡只数=公鸡只数
由于本节课数量关系和前面学习的分数除法数量关系,可以说是 换汤不换药,而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数量关系写法又掌握的不好。因此设计了这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借助所写的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题。在第一题中给出了母鸡只数+母鸡只数1/8=公鸡的只数。开始自己还认为这样做的话,学生总该会套了吧。其实在这里还得多亏了两位听课的校长,不然自己会一直的错下去。这样写数量关系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母鸡的只数+公鸡比母鸡多的`只数=公鸡的只数必须让学生很明确的知道母鸡只数1/8是公鸡比母鸡多的只数,让学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而正确的数量关系教材上其实也是有的,在课本的第39页的例2。题目是他们美术小组有25人。我们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教材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航模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教材上并不是没有,只是由于自己没有很认真的钻研教材,才会自己都糊糊涂涂,更别说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听的明明白白了。
而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数量关系,(1+1/8)母鸡只数=公鸡只数这样的写法,其实也是不正确的。这样写的话,不能让学生在头脑里面有一个很清晰的套路。正确的写法是母鸡只数(1+1/8)=公鸡只数这里的算理是单位1的量相对应的分量=相对应的数量,以后应该这样慢慢的向学生灌输。
以后在教学上应该尽可能多的研读教材,做到对教材心中有数,把我们的教材从薄读厚在从厚读薄。在上课之前必须要非常的清楚这节课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学生在听课之后能到达怎样的一个程度。比起上课之前,他们有了一个怎么样的进步,等等。
其次是课堂上的板书问题。由于在上课之前,自己没有非常清楚的把要在课堂上板书出来的东西写出来,只是在心里面大概的想一想应该怎么写。现在想想,自己的这一做法,其实害处不小。正因为自己这样的态度,以至于在课堂上自己的板书显得杂乱无章。自己在课堂上是这样,又如何叫学生的书写能工整起来呢!因此,以后的上课,自己要在备课时就用一张纸把课堂上需要板书出来的内容先写一遍,看看其中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能让学生有效的从中进行学习新的知识。另外,对于作业的格式要求,特别是学习新内容,格式有新的要求的时候,在课堂上,不仅要板书出来,还要用方框框起来。明确的告诉学生,写作业的时候必须要按这种格式进行书写。
最后,课件做好之后应进行检查,尽可能不要犯知识性的错误。今天的课件中,母鸡只数+母鸡只数30%=公鸡只数自己在修改课件后,没有对每一个部分进行检查,以致出错,这是比较明显的错误。虽然上课的时候发现了,但也因此浪费了比较多的课堂时间。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3.通过应用题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百分数意义基础上,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分析应用题,掌握此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什么叫百分数?
(二)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0.75= 1.25= 0.432= 0.8895
1.02= = 58= 85=
(三)列式计算.(课件演示:百分数的应用)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经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
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小结:这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因为所求问题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
倍数关系,所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找准单位1,用单位1做除数.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
1.改变准备题为例题,把几改变成百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经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1)读题,理解题意.
(2)对比:与准备题有什么区别?
(3)小组讨论:你的想法是什么?如何列式?
(4)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已经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六年级总人数
120160=0.75=75%
(5)教师追问:结果表示什么?为什么没有单位名称?
2.对比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 六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
★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