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个数乘以分数”说课设计(共含8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zike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个数乘以分数”说课设计
教学内容:第十一册一个数乘以分数之例3、例4。所处地位: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数”之基础上进行教学,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渗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哲理,通过枚举归纳,认识分数乘法的本质属性,通过类比(与整数、小数乘法比较),认识事物的异同、变化和发展,初步掌握比较与归纳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认知目标:认识分数乘法的含义、掌握分数乘法计算法则,能把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数都归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概括出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导言:向学生交待本节课教学内容,所处重要地位,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情趣意志,为达标奠定思想基矗
2.检复:复习与本节教学相关的知识,打好铺垫,为知识迁移、完成教学任务奠定知识基矗例如,列式解答以下四道题:(1)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5公顷,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5公顷,0.6小时耕地多少公顷?(3)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5公顷,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4)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5公顷,1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比较以上4道题,有什么异同?(数量不同(有整数、小数、分数);数量关系相同。)
(二)新授阶段
1.认知
(1)形象思维,建立表象。①分析例3,与准备题比较。工作总量?工作效率12公顷×工作时间15小时、35小时12×1512×35②操作讲理。把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其中一份是12,代表12公顷。再将其横折5等份,即把12公顷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12公顷的15,也就是1公顷的110;其中的3份是12公顷的35,也就是1公顷的310。③计算讲理。12×15...把12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1×12×5......其中的1份是1/10......把1公顷平均分成10份=110......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积12×35让学生独立计算和讲理,同上,略。④观察讲理。观察下列三幅图,列式、计算、讲理。13的12是多少?23的45是多少?34的35是多少?⑤独立操作。计算例4,与例3比较有什么异同?
(2)抽象归纳,形成概念。①计算57×4;6×1112;23×34并概括出一个整体法则。②a和b是自然数,计算1a×1b=③自然数a、b、m、n,计算ma×nb=如果a、b和m、n不是互质数,应注意什么?
2.练习
(1)巩固练习,教材练习三第2题。
(2)指导练习,6×1112和1112×6,意义有什么不同?计算法则呢?
(3)独立练习59×36×231112×38815×34
(4)发展练习①一杯牛奶重1千克,第一次喝去12千克,第二次喝去剩下的12,还剩多少?②一根小木棒,每日撅去12,5日后还剩下多少?多少日后能把小木棒撅完?
(三)评价阶段
1.课堂作业:练习三3-7题。学生边做,教师边面批;让几名学生用透明胶片(或玻璃板)做,以备用投影仪展示,集体对批、互批;核对对错人数,反馈达标情况。
2.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
〔设计特点〕
1.本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八、五”省级数学整体优化实验成果,即以目标定向,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的.“整体优化”的教学思想进行的整体设计;以“三个阶段、若干环节”的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教师、教材为教学构成三要素,优化教学构成因素,优化处理“两育”(德育、智育)、“双主”(主导、主体)、“两法”(学法、教法)、“两力”(智力、能力)、“减负”与“高质”的关系,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2.重“学前”准备。在认知前做好两个准备,奠定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这是达标的前提条件。
3.重“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提高操作能力)、动眼(提高观察能力)、动口(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脑(提高思维能力),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在头脑中建立深刻的表象,再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进行抽象思维,认识普遍规律,形成概念。
4.重“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情趣,明确学习目标,主动获取知识,自我评价,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5.重“练习”设计。从巩固到发展,做到层次清晰、阶梯显明,既保证全体达标,又促进个性发展。“学科”课有计划地为“活动”课打下铺垫,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既有利于发展群体的“基本素质”,又有利于发展个体的“个性素质”。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具准备:第4页例2的插图。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 或求 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 表示;式子为: 。
说明: 是求 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 的 是多少。板书:求 的 。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 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 的 。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得出:根据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 。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公顷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
问: 公顷的` 是什么意思?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的 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
引导得出: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
问:已经求 公顷的 是 公顷,那么 公顷的 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
板书: 公顷)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例: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四、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目标
(一)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二)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的算理。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
(1)0.4表示什么?(2)1.2表示什么?
(3)0.85表示什么?(4)1.06表示什么?
2.口算:
3×2=30×20=30×200=3000×=
观察上面的算式,从上往下看,被乘数和乘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积扩大的倍数与被乘数、乘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得出:积扩大的倍数,就是被乘数和乘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
根据这一规律,你能很快说出下组题的积吗?
18×4=1800×400=180×40=18000×4000=
3.写出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花布每米6.5元,买2米、3米、4米各用多少元?
(1)总价=单价×数量。
列式:6.5×2=13(元) 6.5×3=19.5(元) 6.5×4=26(元)
(2)说出上面各算式的意义。(6.5×2表示2个6.5是多少或6.5的2倍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1)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列式:
6.5×0.5 6.5×0.82
观察例2与复习题3有何不同?(复习题中的乘数都是整数。例2中的乘数都是小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课题)
(2)理解的意义。
思考:乘数是小数与乘数是整数的意义能相同吗?
学生试着画图理解6.5×0.5和6.5×0.82的意义
。
6.5×0.5和6.5×0.82各表示什么?
0.5米的总价:6.5×0.5表示求6.5的十分之五。
0.82米的总价:6.5×0.82表示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1.5×0.7 3.5×0.25 4.5×0.4 3.2×0.125
小结:的意义是什么?(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3)探讨的计算方法。
怎样计算6.5×0.5呢?
讨论:怎样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学生试做后讲解算理:
(被乘数、乘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10=10O倍,要使积不变,就要把积缩小100倍。)
计算6.5×0.82。
学生计算后讲算理。(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扩大100倍,积扩大了10×100=1000倍,要使积不变,就要把积缩小1000倍。)
2.小结:
(1)比较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它们有什么联系?(积的小数位数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2)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比较的计算方法与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关系?(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
从而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反馈
1.课本P4:6;P5:8。
2.根据36×24=864,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36×2.4=360×0.24= 0.36×0.24=
3.6×2.4=0.36×2.4=0.036×2400=
3.先判断积中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78×0.6=3.24×5.2=
4.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0.25×0.6=0.25×6=0.78×0.35=0.78×35=
思考:乘法算式的意义由什么数决定?(乘法算式的意义由乘数决定。当乘数是整数时,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当乘数是纯小数时,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作业 :课本P4:5,7;P5:9。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是小数乘以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已有知识和技能,重点分析了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首先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即整数相乘的积扩大的倍数为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及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一个数乘以小数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二)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
(1)0.4表示什么?(2)1.2表示什么?
(3)0.85表示什么?(4)1.06表示什么?
2.口算:
3×2= 30×20= 30×200= 3000×=
观察上面的算式,从上往下看,被乘数和乘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积扩大的倍数与被乘数、乘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得出:积扩大的倍数,就是被乘数和乘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
根据这一规律,你能很快说出下组题的积吗?
18×4= 1800×400= 180×40= 18000×4000=
3.写出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花布每米6.5元,买2米、3米、4米各用多少元?
(1)总价=单价×数量。
列式:6.5×2=13(元) 6.5×3=19.5(元) 6.5×4=26(元)
(2)说出上面各算式的意义。(6.5×2表示2个6.5是多少或6.5的2倍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1)根据上面的数量关系列式:
6.5×0.5 6.5×0.82
观察例2与复习题3有何不同?(复习题中的乘数都是整数。例2中的乘数都是小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个数乘以小数”。(板书课题)
(2)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思考:乘数是小数与乘数是整数的意义能相同吗?
学生试着画图理解6.5×0.5和6.5×0.82的意义
。
6.5×0.5和6.5×0.82各表示什么?
0.5米的总价:6.5×0.5表示求6.5的十分之五。
0.82米的总价:6.5×0.82表示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1.5×0.7 3.5×0.25 4.5×0.4 3.2×0.125
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3)探讨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怎样计算6.5×0.5呢?
讨论:怎样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学生试做后讲解算理:
(被乘数、乘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10=10O倍,要使积不变,就要把积缩小100倍。)
计算6.5×0.82。
学生计算后讲算理。(被乘数扩大10倍,乘数扩大100倍,积扩大了10×100=1000倍,要使积不变,就要把积缩小1000倍。)
2.小结:
(1)比较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它们有什么联系?(积的小数位数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2)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比较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与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关系?(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
从而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反馈
1.课本P4:6;P5:8。
2.根据36×24=864,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36×2.4= 360×0.24= 0.36×0.24=
3.6×2.4= 0.36×2.4= 0.036×2400=
3.先判断积中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78×0.6= 3.24×5.2=
4.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0.25×0.6= 0.25×6= 0.78×0.35= 0.78×35=
思考:乘法算式的意义由什么数决定?(乘法算式的意义由乘数决定。当乘数是整数时,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当乘数是纯小数时,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作业:课本P4:5,7;P5:9。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一个数乘以小数是小数乘以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已有知识和技能,重点分析了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首先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即整数相乘的积扩大的倍数为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及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明白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3.通过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迁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意义,掌握法则。
教学难点
推导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二)导入新课
通过分数乘以整数意义的学习,使我们看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教师逐次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正确列出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投影:
的3倍是多少。)(板书)
投影:
一半。)
其中的一份。)
师:结合题说一说,把谁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把一瓶桔汁平均分成2份,取1份。)
少。)(板书)
投影:
先观察图,然后列式,结合图说出算式意义。(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3)不出示投影图,你自己还想知道多少瓶的重量呀?
分别列式,说意义。
列式?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5)观察概括:观察(2)、(3)、(4)几题的列式,乘数是什么数?(分数)(板书)被乘数是什么数?(分数、小数、整数)我们统一叫做一个数。(板书:一个数)
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练习:说说算式意义。
2.推导法则。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那么一个数乘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耕地多少公顷?
(把一公顷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是1小时耕的。)
拿出发的纸,说明:这张纸表示1公顷,你能折出一小时耕的公顷数吗?并用红斜线表示出来。(把结果贴在黑板上)
①再贴出一张折叠后的结果。
这1份占1公顷的几分之几?怎样理解?(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1份,边说边用虚线延长5等分的线。)
论,后订正,板书)
分数有什么关系?(原式两分数的分母相乘。)
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订正并板书。
贴出在折纸上表示的结果。
观察:原式和结果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概括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讨论、订正)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练一练
投影订正三种做法:
比较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好?注意:先约分再乘。(板书)
(四)巩固练习
(做本上或投影片上)
1.计算例2中算式的结果。
投影反馈时,强调先约分。
3.第7页,第1题,看图填空。(做书上)
4.先说过程,再说结果:
5.第7页,第4题,列式计算。
6.判断: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意义是什么?法则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切忌结论式的教学,充分利用这节课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教案设计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意义;用动手折叠、画,讨论等形式推导法则。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案中注意扶放结合,如例3第一问,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思路,而第二问则是放开让学生依照第一题的解题思路学生自己列式、画图、说意义、推算结果。总结意义和法则的结论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一个数乘以小数2
一个数乘以小数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例2,第3页的小数乘法法则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5—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说出小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继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会应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0.3×6 0.8×4 7.2×0 4.2×8
0.25×4 3.6×3 4.3×5 0.6×9
2.说出下列小数表示的意义:
0.2 0.5 0.45 0.824
使学生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复习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1)指名列式计算,然后说一说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知道:每米6.5元是单价,5米是数量,求的是总价。根据单价×数量=总价也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1)教学例2
①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用多少元?
②读题,理解题意,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每米6.5元是单价,0.5米是买的数量,求的是总价。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可以列式为6.5×0.5。
教师板书:
6.5×0.5
③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④启发学生理解:0.5米是1米的十分之五,6.5×0.5就是求6.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教师板书:
求6.5的十分之五
引导学生类推:
6.5×0.4就是求6.5的十分之四是多少,
6.5×0.7就是求6.5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
一个数乘以零点几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是多少。
互相讨论得出结论:一个数乘以一位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
(2)补充例2,买0.82米用多少元?
①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
②启发学生理解:每米6.5元是布的单价,0.82米是买布的数量,求的是总价,列式为6.5×0.82。
教师板书:
6.5×0.82
0.82米是1米的百分之八十二,6.5×0.82就是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教师板书:
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仿照6.5×0.5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类推得出:
一个数乘以两位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
③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以一位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乘以两位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
④引导学生类推:一个数乘以三位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千分之几,一个数乘以四位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万分之几,……
最后概括板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探究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1)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6.5×0.5和6.5×0.82这两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都含有小数位,应该怎样计算?
(2)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把6.5×0.5变成整数乘法,6.5变成65扩大了10倍,0.5变成5也扩大了10倍,这样乘出来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应把乘出来的积再缩小100倍。同时教师板书:
把6.5×0.82变成整数乘法,6.5变成65扩大10倍,0.82变成82扩大100倍,这样乘出来的积就扩大了10×100=1000倍。要求原来的积,应把乘出来的积再缩小1000倍。教师板书:
说明书写的格式,并提示学生:要先点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中就有两位小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三位小数,积中就有三位小数。
(2)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
(3)引导学生概括: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几位小数。
(4)在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5)完成法则下面的“做一做”。
出示 67×0.3 2.14×6.2 0.375×12.4 2.16×3.52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5题
(1)题,先引导学生理解“十分之三”和“一半”分别用什么数表示,然后学生独立列式。
(2)题,学生独立列式,订正时,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式的。
2.说出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2.54×0.8 13×0.36 16.2×15 24×0.035
3.练习一6题
4.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5.练习一8题。学生独立填书,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7题、9题。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33-35页例2、例3。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推理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来由。
3.熟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加以运用。
4.培养分析、推理、辩证思维等能力。
教学重点: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推算过程。
[评:目标表述具体、简便,便于检测和评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说出各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结果。
÷3 ÷4 ÷2 ×5
(2)说出应用题的算式及所表示的意义。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根据分数除法意义,把下面乘法算式改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45× =18 × =
2.设问。
(1)上面所写出的除法算式中,哪个是分数除法?
(2)我们已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分数除法,那么,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3.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看谁最先学会。
[评:复习、设问、揭题紧密相联,设置新旧知识矛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新课教学
1.讲解算理。
(l)出示例2。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
①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应列出怎样的算式?
②板书:18÷
③想一想能不能按照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计算?
(4)讨论算法。
①根据题意画出思路图:
②分析:
a.已知 2/5小时行18千米,求1/5 小时行多少千米,该怎么算?(18÷2)
b.18÷2,还可以写成什么算式?(18×1/2 )
c. 1/5小时行“18×1/2 (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又怎么样?(18×1/2×5)
d.18× ×5中的“×5”是什么意思?
e.这个算式还可以写成什么算式表示?
③板书:
18÷2/5 =18×1/2×5=18×2/5
④观察思考:
a.这个等式前后有什么变化?
b. 与 是什么关系?
c.由除法转化为乘法,说明了什么?
d.从“18÷2/5 = 918 × 1”这个等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教师小结:由上例可知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18÷ =18× =45(千米) 答:(略)
(6)做一做。
12÷3/5 24÷2/3 1÷5/7
[评:以除法转化为乘法为思路,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思考,强化认识过程,注重理解,不轻易下结论。]
2.研究算法:
(1)出示例3:小刚3/10 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板算:
14/15÷3/10= 14/3×2/3=28/9=3又1/9(千米) 答:(略)
(4)师生研讨:
①列算式的依据是什么?
②算式中的“÷ ”为什么可以变成“× ”?
③整数或者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时分别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
④怎样验证这种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⑤指名学生板算出验证过程:
14 1 1 3
× = × = ÷ = × =
3 5 5 2
⑥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用一句比较恰当的话来叙述吗?让同桌学生相互议论,再指名回答。
⑦教师板书: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原分数的倒数。
[评:采用让学生自学、尝试、验证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能因素,调动了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3.概括法则。
(1)出示: ÷9 9÷ ÷
(2)学生独立计算。
(3)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9= 1× 3= 9÷ = 93× 1=12
÷ = 1× 2=
(4)观察议论:
①上面三道题分别叫做什么除法题?
②上面三道题的计算方法与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③想一想,计算分数除法能否找到一个统一的法则?如果有,那么这个统一的法则是怎样的?
(5)启发概括:
①板书: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②齐读法则。
4.看书质疑。
5.强化论证。
(1)启发思考:
①这个计算法则,除以上我们研讨的推导方法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推导出来?
②当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时,除数是什么数算起来最方便?
(2)师生共同议论:
①出示: ÷
②怎样使这个算式中的.除数变成1?被除数应怎样?
③板书:( × )÷( × )= × ÷1= ×
④让学生各举一例动手验证一下。
[评: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可以促进知识的发展。对法则的概括统一和进一步的强化论证法则,就说明了在数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联系规律,从而促进知识的沟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 )。
(2) ÷ = × (3) ÷ = ( )
(4) ÷ =( )×( ) (5) ÷ =
2.判断。下面各题如果有错误在( )更正。
(l)9÷ = 93× 1= =6 ( )
(2) ÷3= ×3= = ( )
(3) ÷ = 1× 1=4 ( )
(4) ÷ = 2× 1= = ( )
3.口算抢答题:
(1) ÷3 (2)3÷ (3) ÷
(4) ÷ (5) ×2 (6)6×
(7) ÷ (8) ÷
4.记出下面各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 - × ÷
5.独立计算。
÷10 21÷ ÷ ÷
[评: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练在点子上,层层推进,在运用法则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认识,深化记忆,形成知识。]
四、全课小结
1.一个数除以分数包括哪些内容?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略)
[总评:全课教学思路清晰,讲究课堂教学实效。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强调对法则的认识过程,避免学生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同时在法则的揭示、分析、解决中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内驱力,渗透了辩证观点的教育。]
★ 分数乘以整数
★ 《海燕》说课设计
★ 古诗说课设计
★ 《绝句》说课设计
★ 恐龙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