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五》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onydpc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五》教案(共含14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onydp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五》教案

篇1: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五》教案

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五》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资源:

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做练习五第1题

①学生独立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怎样口算的。

2、做练习五第2题

小黑板出示:

13×719×54×232× 4713×7019×5040×2320×47

①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②反馈交流。说说怎样口算的。

③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笔算练习

做练习五第3题

46×5040×2563×80245×3

①学生独立在自备本上计算

②反馈评议,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③小结: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估算练习

做练习五第4题;你能估计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

53×6034×2243×2127×1392×1225×23

①自己独立思考

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5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填表。

③反馈评议,提炼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④你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做练习五第6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要求说说各步的意义。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后感:

篇2:苏教版三下练习九教案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练习九1

教学内容:P95~96第1~5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95.1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和题意。

讨论平均水深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水深并不是处处水深都11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比110厘米深,而且深的多,所以还是可能会有危险的。

2、P95.2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进行交流,判断正误。

3、P95.3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明确每人捐书的本数,并比较出多少,回答题中的问题。

分组交流:你还想到了什么?

指名汇报,并小结。

4、P96.4

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问:从表中哪组植树棵数最多?是多少?哪组植树棵数最少?是多少?

猜一猜:平均数会在一个怎样数据范围之间?

学生独立计算各平均数。

讨论:你还能怎样说明三年级的植树情况?

小结。

二、拓展练习

1、学校体操队同学测身高,测得小红身高是1561厘米,最矮的是小林和小雨都是145厘米,还有六位同学的身高均位147厘米,你能算出体操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2、学校4个植树小组,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三、全课总结

练习九2

教学内容:P96~97第5~8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96.5

要求学生出示记录的本周内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

组织学生对做作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各自利用时间,引导他们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利用时间的经验。

2、P96.6

引导学生读统计表。

先估计平均身高,再计算,培养学生估计平均数的能力。

并让学生介绍是怎样估计的,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

3、P97.7

观察统计表,理解表格中数据的意义。

组织讨论,并反馈交流。

小结:你统计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4、P97.8

让学生课前先收集数据。

课中分组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讨论:你从平均数的计算中还想说些什么?

二、课内练习

1、阅读P97“你知道吗?”

2、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540米,小明上学要走9分钟,回家时比上学少用俩分钟,那么小明往返一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小王这次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的平均成绩是94分。她的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2分,你知道她的英语考了多少分吗?

4、敬老院中老人的平均年龄是81岁,王奶奶今年71岁,可能吗?

5、

6、下面是聪聪调查统计了一个星期内他们家扔掉了多少个塑料袋。

聪聪家平均每天扔掉多少个塑料袋?哪两天扔掉的塑料袋个数相同?哪一天扔掉得最多?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说一说你对塑料袋有哪些自己的想法呢?

一、         全课总结

篇3:苏教版三下练习十一教案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p.106~107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

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小数、涂色)

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

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

5、加减对比练习:

0.5+0.3          2.6-0.8        7.8+1.1        6.2-3.9

0.5-0.3          2.6+0.8        7.8-1.1        6.2+3.9

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

(1)    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

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

9、0.□>0.□          □.4<3.□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

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

教学“你知道吗?”:

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  )=”

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

知道在4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

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

课后小记:

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

篇4:苏教版三下练习十教案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95~97

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第1、2题是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练习,其余是求平均数的练习。为了促进学生在求平均数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各题练习重点又不尽相同。像第3、4、6、7题要求学生说说从给出的数据中还发现了什么,第4、6题注意了培养学生对平均数的估计能力,第5、8题要求学生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处理过程。最后编排的“你知道吗?”,则着眼于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求平均数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去判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平均水深110厘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读题后问:什么情况下会有危险?那你认为会有危险吗?

估计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分别请代表阐述理由。

没危险的理由:身高已经超过了平均水平

有危险的理由:平均水深110厘米,有可能有的地方比这浅很多,对应的有的地方就应该比110厘米深很多,所以还是有危险的。

用手势来表示一个池塘的形状,感受它不同于游泳池,有的地方会很浅,中间部分则会很深,所以如果到中间去游泳的话还是会有危险的。

2、下面哪些说法不合理?

读懂题目的意思,重点理解“不合理”:有的问题也可以计算得到有个数据,但这个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不合理的。

(1)小力走8步,共走了520厘米,他平均每步走65厘米。

(2)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的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了2球。

解读:4比0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合理吗?为什么?

(比赛的目的是找出差距,如果也平均了之后,就没有差距,也就没有比赛的必要了。所以它是不合理的。)

(3)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的和是430千克。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千克。

(看图后,可能会有学生会提出:图中有2个小孩子,他们的体重肯定会明显低于平均水平,那么肯定会有体重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这还是符合平均数的特点的,还是合理的。)

3、四位同学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献图书情况如下表(表略)

你从表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如果有学生已经提到了书上的问题,那就不要再看书上的了。但书上的问题是基本问题,要人人都理解并掌握。)

4、你能算出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吗?

读懂书上的统计图,问:这张统计图与我们前面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数据只标出了双数的)

那第一组是植了多少棵呢?其它几组呢?

算出他们平均植树的棵数。(8棵)

在8棵处画上平均水平线,你又发现了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发现:有了这平均水平线,很容易看出有比它多的,肯定也有比它少的。……

5、李江调查了他们小组6个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表(表略)

(1)找出他们中最高和最矮的?

(2)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

问:在估计的时候你能先确定范围(或排除哪2个数据)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3)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看看你估计得怎么样?

在计算的时候,注意结合竖式,让学生了解一些比较实用的简算方法。

7、下面是上星期小华记录的每天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表略)

问:你知道一天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产生在什么时候吗?

(1)上星期平均每天的最低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观察表中的最低温度,它们有什么特点?(都是20多度)

那在计算平均数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指出:平均温度肯定是在20多度,所以可以先不看十位上的2,只看个位:4+2+1+2+3+4+5=21,21÷7=3,20+3=23

最高气温呢?能不能也用刚才的方法来算?为什么?

那你可以怎么算才简便?

(课堂上有学生发现这些数据都接近30,所以把它们先都看成是30。)

(2)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8、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男生和女生的体重,填在表中。再分别算出男、女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这道题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讲完,所以布置了大家把有关的数据统计好,下节课继续交流。)

另外再布置作业:记录你本周做家庭作业用的时间。

课后小记:

今天课堂上出现了新问题。题目:p.95第2题。就是那三句话,哪些说法是不合理?由于我在一开始就强调了找“不合理”,所以在第2句话出来的时候,少数学生提出了它是不合理的,理由说得也还算可以。让我没想到的是,第3句话有更多的学生认为了也是不合理的,理由是:这图上有2个小孩子,他们的体重肯定是明显低于平均体重的,也把他们说成是大约54千克很不合理。如果把图上的人都改成大人,那还可以接受……其实我清楚,第2句话有很多的学生认为还是可以的,如果换一种方式,学生还是会认同的;有了它的强调之后,第3句话在很多的学生眼里就变成了一种不合理。这种题目在课堂上还可以辩论一翻,但在学生的独立作业中呢?我晕……

篇5:苏教版三下练习5教案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个板块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处处留心借助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似处,使学生知道打比方的好处,并学会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口语交际以生活话题“广告”为交际话题,在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并学习运用打比方。

2 增加词语积累的练习。

3 练习用钢笔书写点画教多的字

4 调动学生平时的观察积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广告,说明理由。

5 练习书写带有横折钩笔画的“为”字和带有横折提笔画“计”字,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笔画的运笔方法。

【教学准备】一些广告的图片、录音及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导入语:有一句广告词叫做“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和想象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前提。

二、图说结合

过渡: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到93页,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回去完成处处留心第一题:看看左边三幅图,你一定会想到与它们相似的事物,画一画,写上名称。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1)师:好,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哦!同学们完成的都不错。不仅找到了与这三幅图相似的事物,还画得栩栩如生呢!那现在老师就要看看同学们是画得好,还是说得好咯!请看大屏幕:

弯弯的月亮像( )。

大象的耳朵像( )。

蝴蝶花多么像( )!

师:把你想到的事物与图片联系起来。先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同桌互说。看谁说得好、说得有创意。待会我们一起来交流。

(2)说一说,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形象,说生动。

(3)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动手写下来。

(4)学生写 师巡视 展示好的句子 进行表扬

(5)下面请同学们来比较两个句子。课件出示:

a、万里长城穿行在大地。

b、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你们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板书:什么比作 什么 )

(6)师小结: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就能具体的描绘事物,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生动、形象)

(7)过渡:好,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打比方。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请快速浏览本册课文,把它找出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找一找。

(a)浏览学过的课文,找出打比方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b)交流。

多媒体出示:

(a)京杭大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b)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

(c)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

(d)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

(9)学生自创打比方的句子。(交流)

3、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打比方的方法,知道了打比方的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写出更多优美的语句和片段来。

4、课时作业

(1)摘抄打比方的句子。

(2)完成练习册单元自测题第五题。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多媒体出示:

沙漠之舟 自强不息 忍辱负重 始终如一

飞沙走石 志在千里 义无反顾 坚守不移

2、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3、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忍、辱、顾(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4、说说这些成语都是写什么的?(都是描绘“沙漠之舟”骆驼的精神。)

5、联系课文,创设语境

在茫茫的大沙漠中,骆驼(忍辱负重),(始终如一)。它是人们忠实的伴侣,(飞沙走石)挡不住它(义无反顾),(坚守不移)的脚步!

骆驼不愧是(自强不息),(志在千里)的(“沙漠之舟”)!

由于这些成语共同体现一个主旨,意思非常相近,所以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填写方式。只要填写正确,语意通顺,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如地发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

6、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集体背。

(4)开展背诵竞赛。

二、学习“写好钢笔字”

1、学生自读“我的提醒”。

2、观察字型,找出点在三个字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讨论:如何将这些点画写好呢?教师示范指导。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并说说体会。

5、练习写字。

6、展示、评议。

三、学习“写好毛笔字”。

1、复习基本笔画横折、竖钩、竖提。

2、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毛笔字的重点是写好两个笔画“横折钩”“横折提”。

3、学习“横折钩”。

(1)出示笔画:“横折钩” 。

(2)观察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横折钩的写法:露锋起笔,顺势向右横出作横画,渐轻、渐细,至折处略向上提笔,再向右下作顿笔,转势直下作竖弯钩状,出锋。

(4)学生练习书写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5)评议学生作品。

(6)指导学生仔细读帖,分析“为”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7)教师范写“为”。

(8)学生练习写“为”、“力”、“书”。

(9)反馈。

4、学习写“横折提”。

(1)出示笔画:“横折提”。

(2)观察笔画特点。

(3)教师示范写法:教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横折提的写法:露锋起笔,顺势向右横出作横画,至折处略向上提笔,再向右下作顿笔,转势微向左下行笔,折笔向右下稍顿,回锋向上,再提笔向右上角挑出。

(4)学生练习书写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5)评议学生作品。

(6)教师范写“计”。

(7)学生练习写“计”。

(8)评议学生写的字。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说说广告)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将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像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谈话节目(如“实话实说”、“对话”、“聊天”)一样,大家可一定要各抒发己见,畅所欲言。

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说: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有礼貌。 听:用心聆听,不议论、不插话,有不同观点待别人说完再补充。

(会听是能说的前提,在说之前,在交际的过程中学会倾听是必不可少的。)

2、揭题: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呢?齐说(说说广告)

二、口语交际

1、过渡:提起广告,同学们都很熟悉,在我们的身边,广告随时可见,随处可见。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广告的装点而变得多姿多彩。

2、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也为今天的话题做了一个广告!

“说广告,道广告,广告世界真奇妙;你也说,他也说,表现自我,机会多多。”

( 大屏幕映示,师生互动读)

3、那你们都在哪些地方见到或听到过广告呢?

4、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经典广告。(播放录象)

5、刚才的广告前一部分是商品广告,后一部分是公益广告,这些广告想象奇特、异彩纷呈:有的惊险刺激,有的浪漫传奇,有的场面恢宏,有的洋溢着亲情关怀,还有的呢发人深思,给人教益。

你们还了解哪些广告?指名说。

广告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接受着人们的审视和时间的考验。在这些广告中,有的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也有的遭到人们的厌恶。

比如那些创意鲜明、语言精练、画面优美、音乐动听的广告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广告能带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刚才的“舒肤佳”的广告我就挺喜欢的。整条广告画面清新,充满了生活气息,洋溢着浓浓的母爱和人性的关怀。片中的小男孩我想会使很多母亲都想到自己的小宝贝,想到该如何用行动去呵护自己的孩子。看了这条广告,我想也一定会有很多妈妈去买“舒肤佳”为孩子洗澡,因为它能给孩子带来健康。而产品本身那清新淡雅的香气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也使广告更具说服力。

(以评带导,这样一来对于学生接下来的点评就能稍微降低点难度了,也能保证学生的点评是言之有物的。)

8、同学们,你们也一定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广告,下面先请同桌二人进行交流,先说说广告的内容,再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指名说。

( 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尽量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说理由时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如构思创意、广告词的设计、画面的美感、音乐的运用等。)

三 、创作广告。

1、别看我们年纪小,设计广告有一手。同学们一定心里痒痒的,也想过把广告瘾吧。今天这节课就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2、这里就有我们的小伙伴设计的广告词:(出示几条广告词)

长城牌铅笔,书写美好世界;可爱牌橡皮,擦去所有污渍;快乐牌米尺,量出世界距离。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天天喝,真快乐。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

3、明确要求:

A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广告,也可以设计公益广告;

B广告词精练、概括,突出优点,图文并茂更好,如有故事情节的可以表演出来。

C独立思考与合作设计相结合。

4、出示参考商品和公益主题:参考商品名称:“背背佳”书包、“视力宝”台灯、《中华英杰知多少》全书、“蹦蹦乐”滑板车、“万里”牌运动鞋、“咯嘣脆”雪米饼

参考公益主题: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爱护草坪、人人都来读好书、文明乘车、尊重他人劳动 、孝敬父母。

5、学生设计,选几名同学与老师合作创作一条广告。

6、展示设计成果。 (没能当众展示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在课后全班展示。)

篇6:第三课时:练习五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七周     星期二   第二节    --.04--1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练习五。

教学目的:

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啊,我们将继续研究它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练习五1

(1) 出示第1题,要求学生沿着图中的虚线折一折,说一说折出了什么图形?

(2) 展开,说一说在折出的图形,哪些是你认识的?

2、练习五2。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叫两次对折?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并说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参与教科书说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3、练习五3。

(1)出示第3题图,说说图中有哪些图形?指指各种图形分别在哪里?

(2)指导学生数图形的个数,要求学生把图形分成左、中、右三部分,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有序地数。

(3)完成统计表,集体交流。

4、练习五4。

(1)要求学生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搭出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搭的?(2)用8根小棒能搭出什么图形?试一试,让学生先搭,然后相互交流。

5、练习五5。

请学生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想一想怎样才能剪 出两个三角形,三个三角形、四个三角形。

6、练习五6。

(1)出示第6题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是怎样把长方形转化平行四边形。

(2)学生动手按照书中的两幅图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7、练习五7。

(1)用书附页中的图形,照样子拼出书上的三种图形。

(2)试一试,你还能拼出别的图形吗?学生动手拼图,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以游戏形式.比较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

篇7:五年级数学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七的5~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教学例4:小黑板出示:

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求这个数。

问:要列出方程解这类题目,首先应该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先要设所求的未知数为X,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根据两步计算的文字叙述题列方程,要按照题意把文字叙述的内容“翻译”成等式。通常是按照题目叙述的.顺序写出等式。你试一试,这道题应该怎样做?

(学生试做,板书:6x-35=13,让一学生到黑板上计算。)

提高练习:(出示)一个数的6倍减去7和5的积,差是13,求这个数。

学生试做。提示:在“解”字的后面先要写明设哪个数为x。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

教师行间巡视,收集不同的方程,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二十七的第6题。

学生独立做,问:这里前两题与后两题有什

么不同?

3.做练习二十七第8题先让学生读题,第(1)题,问:这道题里包含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能找出来吗?(原有的+又运来的=现在一共有的)下面两小题,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做完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7题。

课后小结:

篇8:五年级数学练习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训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在小组间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下列算式让学生计算。

÷=÷=÷4=÷2=

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全班评议,导入新课。这是除法的`计算,那吗这节课我们复习出发的应用。

二、除法的应用。

1、第六题。

让学生读题,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单位“1”是谁?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最后全班订正。

2、第七题。

提问学生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你能列出算式吗?指名列式,学生独立计算,同桌订正。评议。

3、第八题。

方法同上,但是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本题。教师巡视,主要辅导后进生。

4、第九题。

出示题以后,让学生说明六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了出算式并计算,全班订正。

5、第十题

独立作,教师巡视,针对问题,重点辅导。

三、课堂,教师。

板书设计:

第八题

算数法:7.9÷=

方程:设宇宙飞船的速度大约每秒x千米。

x=7.9

篇9:五年级数学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1~18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1.6×500.52+0.150.9÷0.15

3.8+4.70.6×0.048-5.7

7.2÷0.62.6-0.521.4×60

2、出示下列各题

75.6÷13.5-(3.6+1.78)

〔15.2+(8.4-4.5×0.8)〕÷1.6

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着重说明计算顺序

二、列综合算式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1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弄清题意,在练习本上做这两道题。然后请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特别注意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使用中括号。

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特别是如何使用括号。

教给学生缩句法。

三、解答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我们用两种方法解答。大家先仔细看看题目,想一想,要求一共要用多少天,可以有哪两种不同的思路?

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如果学生能想出另外的解法,要给予表扬。

3、做练习十三的第17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补充上问题,编成三步应用题,再解答。大家想一想,补上什么样的问题才行?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4、做练习十三的第1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提示:得数保留整数。

四、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综合练习。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括号。在解答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时,要注意认真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有时还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解法,使解答的过程更简便。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6、18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篇10:五年级数学练习教案

练习要求:

使学生能够正确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乘除,并且掌握小数除法中的一些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会运用学过的简便算法使计算更加简便。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八第5题)

1.6÷0.46÷0.55÷0.25

0.45×20.25×87-6.28

1.2÷0.30.76÷419×0.8

生独立在书上计算出结果后,集体订正。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5.4÷1.8810÷5÷0.64÷2.5

⑴让学生观察每道题中数字的`特点。

⑵说一说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⑶计算完后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八第6题。

重点指导:

7.2÷1.6+0.8(16.8+1.47)÷0.719.8÷3.3

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后,说一说可以怎样简算?

⑵归纳板书,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板书:

7.2÷1.6+0.8(16.8+1.47)÷0.7

=7.2÷0.4÷4+0.8=16.8÷0.7+1.47÷0.7

或者=7.2÷0.8÷2+0.8

或者=7.2÷8÷0.2+0.8

19.8÷3.3=19.8÷3÷1.11或者=19.8÷0.3÷11

三、攻破难题

1.练习八第10题:下面哪个数最接近85.8÷4.21的准确值?

20xx.320.420.38

85.8÷4.21≈20.38

20.380

4.21)85.80

842

1600

1263

3370

3368

20

2.练习八第11题:小龙买了1千克糖果和3千克饼干,付了45.6元。小丽买了同样的糖果和饼干各1千克,付了21.6元,这种糖果和饼干各是多少元?

分析与解:已知小丽买的糖果和饼干各1千克,共21.6元,而小龙也买了1千克糖果、3千克饼干,共45.6元,那么(45.6-21.6)元的差价就是2千克饼干的价格,即1千克饼干的单价为:(45.6-21.6)÷(3-1)=12(元),1千克糖果的单价为:21.6-12=9.6(元)

3.练习八第12题:我们知道:(+)×0.3=4.2,

而且÷0.4=12。

算一算:=?=?

分析与解:因为÷0.4=12,所以=4.8

=4.2÷0.3-4.8=9.2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八第7题。

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八第8题。

生独立审题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计算。

3.练习八第9题。

3.和复习

篇11: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篇12:《练习五》教案

苏教版《练习五》教案

教学内容:

P46—47第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6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能一步求出问题吗?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

2、P47.7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吗?

怎样列式?为什么?

3、P47.8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并要求画出线段图。

小结: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4、P47.9

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问:这题的线段图和前面的比有什么不同?

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

小结。

二、课堂练习

1、一辆中巴车可以坐25人,有80位同学坐车郊游,3辆这样的车够坐吗?

2、桃树有2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校买来了39只篮球,买来的排球比篮球的3倍还多4只,买来的足球有多少只?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6—47.8、9

篇13:练习五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有7道题。主要让学和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和意思相近的词,以此来巩固生字新词,还让学生巩固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7题是根据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能注意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 会比较形近,并用形近字组成词语。

3. 能正确选用近义词,用好反义词。

4. 能将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注意分句内容间的因果关系,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 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主面安排材料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7题。

教学难点:第6题。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若干块。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能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给形近字组词,正确选用近义和反义词,完成第1-4题。

2. 能把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完成第5题。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完成第1题。

(1) 读题,审题。

(2) 自由读,读准这8个音节。

(3)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读准确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正音。

(4) 独立完成音节、生字的接连。

(5)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词,并正音。

2. 指导独立完成第2题。

(1) 学生独立完成组词练习。

(2) 以馈时说一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或混淆?

(3) 订正。

3. 指导完成第3题。

(1) 自由讨论这三组近义词使用时如何区分?

(2) 交流,归纳:纯洁与整洁,都有洁净的意见,但使用的对象不同。纯洁一般形容思想、心情、感情,整洁一般用来形容场所、场地。战斗与战役的意思都是打仗,但使用范围大小。战役是一定时间内,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大。温暖与温和都含有暖和的意思,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温暖侧重于暖,温和侧重于和,常用来形容态度、脾气等。

(3) 填空并反馈,矫正,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4. 指导完成等4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反义词。

(3) 交流、反馈、订正。

5. 指导完成第5题。

(1) 审题并读懂例句的改法,即把否定说法改成肯定说法,一般把否定说法句中的没有就没有改成肯定说法的有了才有或有了才会(才能)

(2) 学生独立完成改写任务。

(3) 交流反馈并订正,注意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漏词理解或改变了句义。

篇14:《综合练习五》冀教版优秀教案

《综合练习五》冀教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生感悟。

2.能品味读书的乐趣。

3.感受演讲稿的特点,学习写演讲稿,会演讲。

4、承接本单元“祖国壮丽河山”的系列安排,在学生了解不同地域风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去旅行的热情。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读中品悟文章的内涵。

2.激发学生喜欢读书的情趣,吟诵读读背背。

3.通过范文,感受演讲稿的特点;通过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演讲稿;通过演讲报告会,练习演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来自生活的智慧。

2.热爱读书,享受阅读。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生活的感悟,读书的名言等。

【教学过程】

一、单元回顾

这一阵,我们通过一篇篇美文,感悟着来自生活的.智慧灵光。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可以是自己的独特感受,也可以用书本中的好词好段!

二、采蜜集

我们得到了这么多启示,真好。看看这段采蜜集里,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感悟?

自读3段文字,然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谈感悟。

预设:

哲理一:人们在关注那些引人瞩目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细小的部分。

哲理二:人们只有远大的目标,才能飞得更远

哲理三:做人要坚强,克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三、读读背背

人们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读读这篇关于读书的优美散文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领略美好的意境。

四、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

1、了解要求。

这是一次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包括:策划演讲主题、撰写演讲稿、现场演讲三个部分。

2、学习范文

让我们一起读读《愿雷锋精神永驻我心》这篇演讲稿,它围绕一个怎样的主题,提出了哪些观点?

学生自读;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预设:

主题“如何让雷锋精神永驻我心”

观点:解决雷锋的“户口”问题

落实雷锋的“籍贯”问题

关注雷锋的“出国”问题

特点:语言风趣幽默,生动形象

3、总结演讲稿的写法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等作用,分为开头,主体,结尾这三个部分。

(1)开头,要简洁,要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开门见山;b、介绍情况;c、提出问题

(2)主体,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结尾,要简洁有力,余音绕梁。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小结

B、以号召性、鼓动性的语言结尾

C、以诗文、名言、警句等结尾

4、阅读多篇演讲稿

《学会感恩》《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

5、写演讲稿

(1)确定主题

(2)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

(3)撰写演讲稿

6、评演讲稿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彼此交流自己的演讲稿,修改演讲稿。

注意:主题是否正确、鲜明

材料是否围绕主题而确定,是否环环相扣

开头结尾,是否简洁有力

语言是否有感染力

7、学生演讲,师生评议

注意:体态是否大方、自然

语气是否得体,有感染力

是否达到鼓动、宣传的作用

三下园地五范文

三年级上册苏教数学教学计划

新人教三下五十六朵花音乐教案

三下数学总复习教案二

苏教《错过》

练习八(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苏教第5册《练习四 》 教后反思

练习五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练习课》教案

【苏教】《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五》教案(共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五》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