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课》教案(共含15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无用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练习课(一)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计算
1、口算
35+429+670+3040+6
39+245-873-569-2
2、计算
19+2846-3739-1648-22
二、用数学
10分20分30分40分50分
姐姐2531322934
妹妹1948283036
合计:
问:合计是什么意思?
2、第15页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3、第15页第10题
问:有什么东西?你能回答第几问?
注意提出问题答案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
4、第22页第10、12题学生独立完成
5、第22页第113题
问:你想问全班同学什么问题?(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计算)
6、第25页第5、6、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的:
1、加强对学生看图能力的培养。
2、加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常规练习
9+8=16+9=23+7=65+6=
43—5=21-9=36-7=43-8=
二、练习
1、出示
问:谁能读一读题目?(生范读,全班齐读,默读)
这里有几句话?
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重要?
你能列式吗?
2、年级同学看电影,买了80张票,后来退了8张,二年级有多少同学看电影?
学生读题,并请学生板演。
80—8=(张)
3、一本书12。30元,小丽想买一本还差3元,请问现在她有几元?
问:总数是谁?
部分数是谁?
4、下面是悉尼奥运会五个国家获奖牌的数量(板)
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德国
9788595857
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5、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在算出他们的差
445062537145
27362539193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练习课(二)》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展开学习
1、用投影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
(1)解答兰圆是红圆数目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
(2)请你给每一行的圆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情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涂,自己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完成表格。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 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 你能提哪些问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计算,集体校对,通过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完成练习第6题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有哪些信息,有哪些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深化练习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你会算第二个问题吗?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自己观察统计图并完成右边的表格。
(2)解决下面的3个问题
(3)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多种问题,可以是加、减、乘、除多方面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用“去年小红几岁?妈妈几岁?”进行降难指导。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教学内容:
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用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练习课(一)》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趣味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用童话故事出示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减轻计算的枯燥性。
三、拓展应用
1、 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出示题目
4×( )=36 6×( )=42 63 ÷( )=7
32 ÷( )=8 48÷( )=6 9×( )=54
(2)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
(3)填空并说说思路
2、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35÷7 42÷6 7×7 72÷8 36÷6
( )>( )>( )>( )>( )
(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
(2)比较后再填空。
3、解决问题 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用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2)学生自己找信息
(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十一8~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会用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乘法口诀表
2、找几句口诀说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
二、展开学习
1、完成第52页第8题
(1)出示表格
(2)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
(3)计算并填表
(4)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53页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对答案
(3)体会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
3、完成第12题
(1)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树立加、减、乘、除我都会我能学好口算的信心。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第9、11题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
(2)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单元练习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P68~69
二、教学目标:
1、熟记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出直角、锐角、钝角。
2、培养乐于交流,合作的意识。
3、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放大镜和一块手表。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角的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题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完成习题2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怎样判断。
3、完成习题3: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仪出示答案
4、指导学生完成习题4:收集学生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口述方法。
5、指导完成习题5
(1)观察3:00与9:00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角是否一样大。
(2)分组拨一拨,找出哪两个时刻时针、分针所成的角是一样大,并把角的名称写下来。
(3)发现什么规律,两个时刻相加正好是12
6、完成习题6、7
(三)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难点: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具准备】
教材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 )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课探究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材第13页的例4。
教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3)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4)教学12÷4=3这个除法算式,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出示:15÷3=5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放在2个框里面。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及练习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
教材第14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后答: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课探究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题5。
(1)师引导学生理解“每4个放一盘”,说明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总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地分,可以分成2份。)
3.练习。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说一说每个算式怎么读,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出发吗?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让学生把没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并说明每个算式中,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除数,哪一个是商,以及算式中每一个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
课题十一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五1~7题。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
1、 第1题:把差是6……地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小组合作完成。
2、 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一图四式。
(2)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3)根据图意和问题列算式解答,写在书上。
(4)订正答案。
3、 第3题:
(1)明确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独立完成。
(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明确题意:根据图写算式。
(2)学生自己尝试读题,并提出数学问题。
(3)列算式解答,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5、第5题:
(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仔细观察竖着每一组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学生书写得数。
(3)订正答案。
(4)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6、第6题:小松鼠采松果。
(1)故事形式引出:有一天,松鼠妈妈对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们就去森林里采些松果来吧!”小松鼠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两只小松鼠回来了,松鼠妈妈看到孩子这么能干,高兴极了。一个劲儿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松鼠弟弟说:“哥哥猜得多,我只采了5个。”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松鼠哥哥采了多少个吗?”
(2)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口头列算式解答。
(4)写在书上。
7、第7题:旅游公司汽车出租情况。
(1)看统计表,明确要求的是还剩多少辆?
(2)学生根据题意自己解答。
(3)订正答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4、16-9=7(只)
6、12-5=7(个)
课后小记: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小学数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质数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
小学数学倒数知识点
倒数定义
倒数是一个数学学科术语。是指数学上设一个数x与其相乘的积为1的数,记为1/x,过程为“乘法逆”,除了0以外的数都存在倒数,分子和分母相倒并且两个乘积是1的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倒数求法
1、真、假分数的倒数。很简单,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真、假分数的倒数了。
2、整数的倒数。整数做分母,1做分子。即为整数的倒数。
3、小数的倒数。对于可以除尽的数的倒数,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求倒数,对于除不尽的数,转换为分数,再按照真、假分数求倒数的方法来进行即可。
4、带分数的倒数。先把分数化为假分数,然后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即为该数的倒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一、直接写得数(9分)姓名班级
6×2=12÷3=36÷6=71-50=18÷6=17-9=
16÷4=30+6=30÷6=3÷3=25+5=8÷2=
4×5=24÷4=20÷5=18÷3=18÷9=24÷6=
二、填一填(共37分,每空1分,第7题4分,第8题2分)
1、把6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对的'里画“√”。
2、圈一圈,填一填。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1)一共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份。算式是()。
(2)一共有()个,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有()个。算式是()。
3、算式24÷3=8,读作(),除数是(),被除数是(),商是()。
4、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5、一本要2元,10元钱可以买()本。
6、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3×364+54×58÷22×21+11×1246=466=1253=15305=25255=30164=471=721>2
7、根据口诀“四八三十二”分别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
()÷()=()()÷()=()
8、算式:()÷()=()。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是().
9、18÷3=用的乘法口诀是:()
三、判断题。(8分)
1、有24块饼干,每6块装一袋,可以装4袋。()
2、“8÷2=4”读作:8除2等于4。()
3、,列式:6÷3=2。()
4、把1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5、一份盒饭要5元,10元可以买2份。()
6、把18个苹果分成9份,每份有2个苹果。()
7、姐姐有16本作业本,妹妹有8本,姐姐给妹妹4本后,两人的作业本同样多。()
8.有一堆苹果,比20个多,比40个少,分得的份数和每份的个数同样多。这堆苹果可能有25、36。()
四、我会算。(8分)
1、除数是5,被除数是25,商是多少?2、20里面有几个4?
3、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4、18除以6是多少?
五、看图写算式。(8分)
1、
2、
六、用数学。(30分)
1、小白兔有24颗大白菜,现将每4颗装一筐,需要几个筐?
2、(1)有8只兔子,平均装在2个笼里,每个笼装几只?
(2)有8只兔子,装在2个笼里,一个装5只,剩下另一个装几只?
3、我们用了4张纸,每张纸做6个风车。把这些风车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4.把这些苹果平均分3人,每人分得几个?
5、二年级1班去郊游,带了3箱可乐,每箱有8瓶,每个同学分4瓶,能分给几个同学?
6、铅笔:2元帽子:8元手套:9元
剪刀:?元笔记本:6元
(1)小明用8元可以买几支铅笔?
(2)4把剪刀8元,小明想买6把剪刀,应付多少钱?
(3)买3顶帽子的钱,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5)请你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多提一个加2分)
有关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
1、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个。
列出算式:( )÷( )=( )。
2、24÷4=( )读作:( )除以(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也就是( )里面有( )个( )。
6、15÷5=3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8、4×5=20
20÷5=4 想:(四)五二十,商是4。
20÷4=( ) 想:四( )二十,商是( )。
9、12÷2=( ) 想:二( )十二,商是( )。
12÷6=( ) 想:( )六十二,商是( )。
24÷4=( ) 想:四( )二十四,商是( )。
24÷6=( ) 想:( )六二十四,商是( )。
10、在( )里填上“>”、“<”或“=”。
5 ○ 20÷5 30÷6○ 6 40○6×5
12÷3 ○ 5 6○36÷6 20 ○4×5
二、口算:
4×2= 4×3= 5×2= 8÷2= 12÷3= 10÷5=
8÷4= 12÷4= 10÷2= 3÷3= 4÷2= 8÷4=
12÷6= 12÷2= 12÷4= 9÷9= 6÷3= 10÷2=
12÷3= 9÷3= 6÷6= 24÷6= 30÷5= 16÷4=
3×4= 5×5= 6×6= 12÷4= 25÷5= 36÷6=
3×2= 2×5= 3×4= 6÷2= 10÷2= 12÷3=
6÷3= 10÷5= 12÷4= 5×3= 5×6= 6×4=
15÷3= 30÷6= 24÷4= 15÷5= 30÷5= 24÷6=
三、列式计算。
(1)24里面有几个4?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多少?
(3) 18除以6等于多少?
(4)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
1、中心商店第一天卖出洗衣机42台,是第二天卖出台数的.6倍。第二天卖出多少台?
2、把12枝花分别插在2个花瓶里,平均每个花瓶插多少枝?
3、曾老师买羽毛球,买了3筒,共有18个羽毛球,每筒有多少个羽毛球?
4、把16条金鱼分别放在金鱼缸里,每个缸放4条,要放多少个金鱼缸?
5、有3盒小皮球,每盒4个,一共有多少个?
6、15元可以买5辆小汽车,每辆小汽车需要多少元?
7、商店上午卖出9盒乒乓球,每盒6个,卖出了多少个乒乓球?
8、陈叔叔养了4只公鸡,养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9倍,陈叔叔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9、8个同学做花,每人做5朵,送了18朵给幼儿园小朋友,还剩下多少朵?
五、小学数学智力冲浪:
(1) ○、△、☆分别代表什么数?
○+○+○=18
△+○=14 ○=( ) △=( ) ☆=( )
☆+☆+☆+☆=20
(2)○+○+○=9 △+△+○+○+○=17
△=( )○=(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综合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14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巩固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学生交流。
二、复习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习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复习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3小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复习近平移和旋转。
(1)复习近平移。
①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②平移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复习旋转。
①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4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1)平移得到的?在序号上画“√”。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复习解决问题。
(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③学生再次动手独立剪一剪。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第二单元练习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单元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使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熟练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画一画先计算什么,在计算出来。
27+3×446+26-2436÷4-6
98-27-1648+32÷887-7×9
2.啄木鸟医生。对的画对号,错的画错号。
12-6×28×4+1520-10÷5
=6×2=32+15=10÷5
=12=47()=2()
3.选者正确答案。
(1)停车场上有大汽车40辆,还有4排小汽车,每排5辆,停车场上一共有多少辆?正确列式为()
①40×4+5②(40+4)×5③40+5×4
(2)二年一班有5个小组,每组8人,其中有24人是男同学,其余的都是女同学,女同学有多少人?正确列式为.
①24-8×5②8×5-24③8×5+24
(3)8瓶饮料24元,一袋饼干5元,饼干比一瓶饮料贵多少元?正确列式为()
①24÷8+5②24÷8-5③5-24÷8
做中得
综合练习。
列式计算。
(1)25加上6与7的积,和是多少?
(2)36除以9得商再减去3,差是多少?
(3)5乘以7减6,差是多少?
(4)42加上48除以6的商,和是多少?
教学目标:
加深学生对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加减法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二、练习。
算一算。(书P26第1题)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去算,算完后订正。并请有错的学生汇报一下,大家帮他们找找问题。
书P26第2题。你们看过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图中的“5~15°C”是什么意思?(小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低温度,大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差几度?怎么算?15-5=10师介绍:用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得到的就是就是这一天的温差。你能算出上海一天的温差吗?学生独立计算。
3、书P26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不讲方法。学生填完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出来的。
注意要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不算能不能判断出大小,如:20+3○2+30,右边的30比左边的20多了10个,而左边的3只比右边的2大1,所以2+30要比20+3大。
P26第4题。教师可以先出示几种玩具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说说:如果让你去选两种你喜欢的玩具买,你会选哪两种?算一算:买你说的两样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在书上列出算式。
如果给你50元钱,你可以买哪两种玩具?可以让学生在全班说,然后马上反馈。
三、实践作业:回家听天气预报,了解深圳明天的天气,并算出温差。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书P27第6题
1、观察书上的图,数数唱歌的有几个人,跳舞的有几个人,弹琴的有几个人。2、引导学生读懂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提问题。书P27第7题。观察第7题的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图的内容提出哪些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请列出算式。集体讨论。
三、游戏:信鸽送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学生能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商议节练习课,进一步巩固带小括号试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对话平台
学中做
1.先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第一步求什么,再脱式计算。
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
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3.完成练习三的第3题。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填一填。
①在混合运算的算式里,要先算,后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②(64-40)÷4要先算(),再算()。
③29+35÷5要先算(),在算()。
④算式8×7-5的差式(),要使算式等于16,应该列式为()。
(2)选一选。
①2+3×4与(2+3)×4的得数()。
A.相等B。不等
②9×(3+4)和6+11-7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
A.除法B。加法C.乘法D.减法
③算式:(6+3)×9的读法是()。
A.6与3的和乘9B.6加上3乘9C.6加上3的和乘9
(3)列式计算。
①52减去40的商再除以3,商是多少?
②甲数是35,乙数是28,把它们的和平均分成9份,每份多少?
2.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三的第4题。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2)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
三方向与路线
教学构思:
1、初步看图读文,粗知图文意:先整体感知图意并通过观察了解奇石的特点,再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然后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研读,体味语言美:通过观察朗读和语言文字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味文中美的语言。
3、赏图诵读想象,激发爱国情:通过观察和诵读帮助学生体会黄山奇山的神奇有趣,将图文融为一体、在美的意境中启发想象,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设计:
1、依次出示课文中四幅插图,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说说图上画的什么?那石头是什么样子?看到那石头会想到什么?使学生对黄山景观有个整体印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划出不懂得的词句。
4、检查自学效果,注意音、形,帮助引导学生记清字词的音形义。
5、说说课文的四幅图分别与课文的哪趣。
二、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一)看图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黄山全景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各讲什么?划出句子中赞美黄山风景的词语?想想怎样读好这个句子?
3、指名读这一段,问:这一段哪些词语是赞美黄山风景的?
①理解“闻名中外”,指导朗读第一句,请学生用自豪的语气练读,指名读。
②理解“秀丽神奇”,指导朗读第二句,老师范读,学生试读。
③理解“尤其”,指导学生领会:课文的重点是突出黄山的怪石有趣,点明题目、提示下文。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尤其”要读重音,指导学生用“尤其”造句。
⑤齐读第一段,理解这两句话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第二至第五段
1、学生轻声朗读第二至第五段,思考:这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四段分别介绍了什么奇石?
2、导读第二段,指导学法。
出示“仙桃石”图片,引导学生仔细看图。
①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②自由读课文第二段,划出描写奇石的句子,找出具体描写奇石“奇”的词语,用“--”表示。(“飞”“落”)
③讨论:这些词语写得好在哪里?(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大桃子”写出了石头的外形、“从天上飞下来”使人感到神奇。)
④这样的一块石头多么神奇。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出对它的喜爱,“飞”、“落”要重读。)
3、老师板书小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学法:看——看图,想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找——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奇石“奇”的句子和词语。
议——读句子,议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读——感情朗读,读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4、半扶半放学习第三段
(1)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学习第三段
①看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猴子)
②找出具体写奇石“奇”的 词语。(抱、蹲、望)
③这些词语好在哪里?(把石猴子写活了。)
④请个同学表演一下“猴子观图”的形态。
⑤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2)学生体验一下运用上述方法学习课文的乐趣。
5、运用学法自学第四、五段
①第四段,检查学生找写“仙人指路”神奇的词语(站、伸、指),点名朗读,齐读第四段。
②第五段,检查写“金鸡叫天都”神奇的词语(伸、嘀、叫),指名朗读,分组读。基础好的同学还可让他据文配画。
三、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齐读第六段,思考: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
2、请你仿照二至四段介绍奇石的写法,根据“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奇石名称,抓住其特点,用一段话把自己喜欢的奇石样子具体地说出来。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五、作业
1、完全课后第3题
2、向同学介绍你最喜爱的一块奇石。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仙桃石 飞 落
猴子观海 抱蹲望
仙人指路 站伸指
金鸡叫天都 伸啼叫
(奇) (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