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5)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含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新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周次 9 课挡(本周猬几课时)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5)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6~77页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沟通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会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简单问题 。
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基本练习
1.知识回顾与整理。
前几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引导思考:当药粉是400克时,水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当水是400克时,药粉的克数与400克有什么关系?
二、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第(3)题要引导学生理解: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石子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
2.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对照条件确定长和宽的比值
。第(2)题引导思考:已知长与宽的比是5:3,要知道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中点20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反馈时,引导学生理解: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差是40千米。
三、拓展练习
出示:
王大伯养了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已知白兔只数是灰兔只数的5/6,黑兔只数与白兔只数比是4:5,灰兔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已知哪些条件,已知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求灰兔有多少只?需要先求出什么?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4)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5页的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会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按比例分配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一、集体备课新知引入
出示例5
师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
指出: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二、讨论解题方法
1.师: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归纳、板书:
(1)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 30÷5×2=12(格)
(2)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30×3/5=18(格) 30×2/5=12(格)
3.验证解题方法
三、归纳解题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问: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是什么意思?
2.师:根据刚才例题和试一试的练习,想一想,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个性化修改
作
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是什么意思?
3.完成练习十四第1、3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再解答。
5.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先提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板书讞
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三的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
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xkb1.com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整理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
二、比较分析,区分特征
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
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感知应用
1、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练习十三第10题
看图填表。
根据题中的图像,你能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三第12题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 )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 )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 )比例
5、判断
(1) 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2) 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
(3) 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
6、练习十三第13题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评价
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测试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5页练习二6~11题以及课后的“思考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7-8页,并初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谈话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解方程(练习二、6)www.xkb1.com
谈话:为了正确的解决问题,在找出相等关系后我们还要能够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出示第六题)
集体核对。追问:在计算这类方程时,首先要做什么?(化简方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7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线段图,在小组里说一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追问:题中的“960米”是小丽所走的路程吗?是小明走的吗?那是什么?
(小丽速度+小明速度)×时间=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和
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练习二、8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和整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练习二、9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4、思考题
启发:甲比乙多跑一圈,是指什么?
四、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一册第2页练习一的6~13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的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整理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在五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其中哪个环节你觉得比较重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小结,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计算练习(练习一第6题)
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6题。
提出要求:要想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首先要保证在计算上不出差错
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的正确率。
提问:(指30x÷2=÷360)在解这道题目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方程两边同时×2)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数量关系练习(练习一第7题)
提出要求:在保证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正确的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板书:3x+18=19.8。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8题
生独立解决后再要求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得数。
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2、练习二第9题
师巡视辅导。集体核对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找出这样的相等关系的。
3、练习一第10题
4、练习一第11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9--70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正、反比例意义,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在生活中寻找、发现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弄清正比例、反比例量的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回顾整理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比较分析
区分特征 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
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相互补充与完善
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感知应用
1、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练习十三第10题
看图填表。
根据题中的图像,你能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三第12题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 )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 )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 )比例
5、判断
(1) 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
(2) 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 )
(3) 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 )
6、练习十三第13题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说说是怎样想的?
7、思考:如果X和Y成正比例,当X=16时,Y=0.8,,如果X=10时,Y是多少?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填一填,议一议
判断、讨论
独立思考
大组交流
判断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四、总结评价
质疑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介绍给爸爸、妈妈吗?
评价总结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9月18日
课题:按比例分配(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7课时,本课第 5课时 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根据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六2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
(1)男生是4份,女生是5份,一共是9份;
(2)男生相当于女生的4/5,女生相当于男生的5/4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9,女生占全班人数的5/9
2、根据已知条件回答问题:(第76页上第6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5题目和方格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先算一算,再涂一涂。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1: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可以想到: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黄色涂2份。
列成算式是:
30÷(3+2)=30÷5=6(格) 每一份有几格
因为红色有这样的3份,所以红色:6×3=18(格)
因为黄色用这样的2份,所以黄色:6×2=12(格)
教师追问:怎样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生2: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可以想到: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
列成算式:
红色:30×3/(3+2)=30×3/5=18(格)
黄色:30×2/(3+2)=30×2/5=12(格)
3、你是用哪种方法解决的?这两种方法你都理解吗?和你的同桌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理解体会:
1、出示第75页上的试一试:
(1)齐读要求,提问:现在将这些方格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说说“1:2:3”是什么意思?
(2)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2、你觉得今天的问题已知什么?(已知总数和分配的比,将总数按一定比分割成几部分)要求的是什么?(将求按这样分配后的各部分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像这样,将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割成几部分,我们称之为按比例分配问题。(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问题。)
3、在解决时我们关键要理解是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解答时可以怎样想?(转化成整数问题,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还可以怎样想?(先转化成要求的量分别是总数的几比几,再按分数乘法问题进行计算)
四、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2、练一练第2题:提问:在这里将180块巧克力怎么分配?你从那句话中看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把180按35:31:24”进行分配。
3、练习十四第2题:读题理解要求,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把图中的白色部分平均分成两份,可以看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下时间的比大约是1:2。)那么这题实质是求什么?(将90分钟时间按1:2进行分配,求比赛剩下的时间是多少分?)
4、练习十四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再组织交流:这题符合今天的特征吗?那要分配的总数是什么?(引导学生注意隐含条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现在你会解决吗?
5、补充:
出示一条线段,要求按1:5将线段分成两部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组织交流。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0页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刘青 査红兰 李荣华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9月18日
课题:按比例分配(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 课时,本课第6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提高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写出几个比值是2/3的比。
2/3=4:6=8:12=10:15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师:这些比是怎么得到的?你是怎样想的?
2、盐与盐水的比是1:10,根据这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1)从份数来理解;(2)转化为分数来理解。
3、从份数理解还是很容易的,转化成分数有点难度,继续训练转化成分数练习。请看书上第76页上的第6题。
学生思考口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学校食堂9月份与10月份用煤量的比7:8,两个月一共用煤3/4吨,这两个月各用煤多少吨?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2、男生与女生的比是5:3,女生有12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估计学生解决的方法还是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3、总结:以上两题都可用两种方法解答,分别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4、书上第77页上的第7题
(1)学生读题
(2)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3)引导学生分析:1:40是谁与谁的比?第1题中的“400克”是什么?怎样求水?第二题中的“400克”是什么?怎样求药粉?
三、变式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3,那么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将40厘米按比例分配,可让学生检验。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
追问:怎么改就可以了?
得到两种方案:(1)先将周长除以2后再按比例分配;(2)先把40厘米按比例分配,算出两条长和两条宽各是多少,再分别除以2,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各是多少?
2、书上第77页上的第8题
(1)学生读题,独立思考
(2)引导学生分析:(1)三种材料是按怎样的比例配制的?你是怎么看的?
(2)第2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是怎样想的?(3)第3个问题什么意思,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引导学生体会到现在按2:3:5来配制,黄沙用去18吨时,水泥只用去18的2/3得12吨,所以还剩6吨,石子要用去18吨的5/3,得30吨,所以又要增加12吨。
(机动)如时间来不及,安排在自习课或数学活动课“大树有多高”一课中。
3、练习十四第9题
第1小题:
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
(24=1×24=2×12=3×8=4×6)。
所以现在知道长与宽的比是3:2,可以确定长是几,宽是几?
第2小题:
读题,让学生体会到按刚才上面研究的方法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
4、有一块菜地共720平方米,用它的2/5种西红柿,其余的种黄瓜和茄子,黄瓜和茄子占地面积的比是5:7,三种菜地各占地多少平方米?
(1)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2/5怎样理解?5:7是谁与谁的比?怎样理解?怎样求黄瓜与茄子的面积?
5、 书上第77页上练习十四思考题
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1,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分?
生:因为它们的高相同,而底又是在同一条底上。
如果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2,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2页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刘青 査红兰 李荣华 蔡丽霞
教学内容:第45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能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在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应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
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检测是否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什么叫解比例?应用什么知识解比例?
2、8:2=24:( )15 =45 这两个比例怎样解?
说说你的想法。
3、比例的解怎样进行检验?
请对上面的两个比例进行检验。
合作探究
探讨例5给我们的启示
(1)、图形放大后和放大前什么是不变的?根据什么列的比例?小组探讨,集体汇报。
指出:图形放大是根据一定的比例放大的,其原来长与后来长的比的比值、原来宽与后来宽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2)检验。意识到检验的重要性。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吗?
(3)那么还可以怎样列比例式?这样列的想法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列出不同的比例式,并解比例、检验。
汇报这样列的想法。小结:两组量之间成比例关系,这样的比例式可以列成不同的形式,并具有自己的意义。学习中我们要多总结经验,并试着对自己的假设作出判断。
合作解决分数形式的比例的解法。
完成试一试,并自觉进行检验。
小组合作,研究形如2.4:3=χ8 的解法。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就这个比例的内外项的确定、比例求解的依据、以及怎样进行检验等方面进行。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练一练。分组练习,全班交流。
小结: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我们要先确定什么?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避免这些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看课本47页第6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小组合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释。
探究列比例的依据。在这样的题中,是哪些组的比的比值相等?怎样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比例式?又如何进行检验?
(2)还能列出哪些不同的比例式?每个式中又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3)小结。
5、探究思考题的解法。
小组合作解决。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当堂达标检测。
1、用你喜欢的方法解下面的比例(第2题请检验)
1220 =x5 0.1:0.01=100:xx:512 =60:10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①3和7的比等于72和X的比。
②一个数和0.4的比等于12.5和20的比。
③两个外项是10和6,两个内项是x和12。
3、拓展。
(1)、下面的比例中,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25,请填空。
20:()=():20():8=8:()
(2)、已知a:b=e:f,现在将a扩大2倍,b缩小到原来的12 ,e不变,f应
该缩小()倍才能使比例成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
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例4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折扣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试一试”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
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
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
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 8 厘米、宽是 5厘米。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教学例2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学生交流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四、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 (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
2、化简比:12:4 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 8:18 5.4:0.9 4.4:4
二、新授
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
1、做练一练
读题分析、说明理由
2、做练习九第3、4题。
3、做练习九第7题: 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两张照片。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 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税率的意义以及求纳税额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个人所得税的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 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并练习。
四、拓展提高
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纳税和利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