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连续进位加(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共含12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水映乾坤”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 30+600= 30+300=
90+20= 40+50= 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 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图所示)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 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续进位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且能进行正确算。
(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
(三)培养学生计算完要主动进行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学连续进位的方法。
难点:连续几次在同一题中运用进位法则,学生感到不习惯,容易出错,教学时应避免学生出现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1.板演:笔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2.同时口算
(1)8+6+1= 6+4+1= 7+5+1= 9+3+1=
(2)9+4= 9+8= 4+7= 7+6=
6+8= 7+6= 2+8= 5+5=8+8=
3.订正板演并小结
师说:做计算题的时候,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就要用原来的竖式验算,这样,就可以保证做一题对一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说:通过刚才的复习,老师知道大家前面学的进位加法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看谁学得快,看谁学得好。(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2.出示例5
求385与765的和。
(1)找好、中、差6名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课堂上独立做。
(2)集体订正,找一名好同学说计算过程,教师同时板演:
385+765=1150
(3)教师总结
师说: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1。同学们第一次做这种题,在老师没讲的前提下,完成得很好,但在以后的练习中,很容易忘记加进位1,有时不该进位的又多加进位1,这都是不对的,所以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认真,每做一道题都要进行验算。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画钩,错的画叉,并改过来
2.做一做
(1)笔算下面各题
(2)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①275+769=②847+1368= ③638+793=
④6875+125= ⑤8697+935= ⑥986+1104=
3.文字题
(1)8607与 999的和是多少?(2)比431多569的数是多少?
4.思考题: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是在学生掌握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基础上学习连续进位的加法。
在复习准备过程中,先复习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然后进行口算练习。口算练习分两个层次,一是8+6+1,7+5+1之类的口算,当学生能熟练无误地完成这类口算时,才能集中注意力完成连续进位的过程。二是20以内进位加的口算。
在学习新课时,由于学生已掌握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的道理,只是学生初次做这种连续进位的加法,感到不习惯,常常不该进位的也进位,该进位的却没有进上去,所以,教师可让学生独立完成,但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及时纠正,要进行正式的小结,总结这些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先安排了一道判断题,把容易错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判断出来,并改正过来,然后完成“做一做”、文字题等。
板书设计(略
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运用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学会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继续训练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连续几次在同一题中运用进位法则,学生感到不习惯,容易出错,教学时应避免学生出现计算错误.
教学过程
1.复习
(1)口算.
6+7 5+9 3+8 4+8+1
8+6 9+8 4+7 3+9+1
9+5+1 8+6+1 6+7+1 9+7+1
(2)板演.
请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请同学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它的笔算法则是什么?(板书法则)笔算进位加法哪儿最容易出错?怎样避免?
2.新课
(1)师:大家做得都很好,现在老师在 ① 式的85前加上一个3,在 ② 式的65前加上一个7,你们还会算吗?(教师添上3和7)
师:这种题的特点是什么?(连续进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出示课题)
教师随即出示例5:求385与765的和.
①请同学们自己读题,想想怎样列式笔算,全体同学动手试做.
②老师巡视,请做法不同的学生去板书.
③请全体同学根据加法的计算法则“逐一”检查,判断对不对,并说明为什么?(要强调: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并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1.)
④请做错的同学改正刚才试做的题目.
(2)独立完成做一做.
①笔算下面各题.
②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75+769= 847+1368=
全班订正,说说以上各题的特点是什么?(连续进位),你是怎样计算的?
(3)教师总结
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1.同学们第一次做这种题,在老师没讲的前提下,完成得很好,但在以后的练习中,很容易忘记加进位1,有时不该进位的又多加进位1,这都是不对的,所以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认真,每做一道题都要进行验算.
3.反馈练习
(1)笔算下面各题.
638+793= 8697+935= 6875+125= 986+1104=
(2)口算.
(3)列式计算.
①8607与999的和是多少?
②比531多659的数是多少?
③求248与357的和是多少?
(4)计算下列表中两个加数的和.
(5)小明家在学校东边400米,小红家在学校西边,比小明家到学校远160米.小红家离学校多少米?小红家到小明家要走多少米?
(6)塔新小学有男生561人,女生486人.已经“达标”的有600人,还没达标的有多少人?
(7)同学们大扫除,六年级分成了8个组,每组有9人,五年级有42人参加,两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大扫除?
(8)小明坚持天天练口算,每周练7天,每天要做8道题.这周她已经算了48道题,还差多少道题就完成了这周的口算任务?
4.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连续进位加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练习(使用口算卡)
50+70= 30+600= 30+300=
90+20= 40+50= 0+500=
2.求38加25的和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 )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突破相同数位对齐,重点是百位)
出示例1,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用投影出示图122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122B,放在图122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巩固相同数位对齐问题)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
270+58=328(如下图所示)
(突破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124),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突破百位上满十,向千位进1)
例3 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位子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
(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三)巩固反馈(投影出示)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 1629+527= 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共分五个层次。(一)复习铺垫:两位数进位加法38+25=63,从而总结出两位数加法笔算法则。(二)是新课内容例1是不进位加法;重点突破相同数位对齐,知识扩展到百位。教师用信封演示43+32=75,然后再讲243+132。这样做能分散教学难点。(三)是例2进位加法,教学重点是突出“满十进一”的算理,采用教具演示再讲清算理。(四)是例3也是进位加法,让学生自己先试做例题,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五)巩固反馈,在练习中总结出三、四位数加法计算法则。
在法则教学中,总结计算法则和弄清计算算理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促进的。但是掌握了计算法则并不能代替算理的理解,所以要通过教师直观演示,十位上满十向百位进1,而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的道理。因此讲清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不仅要会做这样的题,还要会讲为什么这样做,达到真正理解算理的目的。为今后学习多位数加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感受“满十进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材这样编排,一方面突出了进位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又将在前面不进位加法中学习的对位、从个位加起和进位等贯穿起来,为后面总结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直接呈现计算法则的做法,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由大家共同从前面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刚满7岁的小朋友,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相对较短,而数学课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所教学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不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课本第11页情境图,并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师:能直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
生:不能,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二(1)班和二(3)班共有多少人,只有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才知道能不能合乘一辆车。
师:你们能计算吗?
学生齐答:能!
师:小组内试一试。
【探究新知】
小组1:我们组列式是35+37,是从35数45、55、65,然后再66、67、68、69、70、71、72,一个一个数出来,最后是72。
小组2:我们是30+30=60,5+7=12,60+12=72。
师:同学们想了不少办法,是不是摆一摆小棒,看一看该如何算比较好?
(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算法,也可以向其他同学质疑)
组织交流:
小组上台展示并解释。(边摆边说)
小组1(学生代表):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捆?多少个单根?
生:6捆,12根。
生:还可以把12根捆成1捆和2根。
小组随即把12根捆成1捆和2根。
生:是72根,因为有7捆和2根。
师:大家看到这种摆法非常好,一看就知道是几根,但是我们总不能摆着小棒计算每一个算式,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别的简便方法?
生:可以列竖式做!
师:你会列吗?
生:我会!(少部分学生举起手来)
师:用竖式试一试看怎么算?
生:
个位上5加7得12,个位写2。然后在十位上记下一个1,再算十位上3加3得6,再加上记下的1是7。
师:你为什么要记下这个1呢?
生:进位呀!
师:什么时候进位?怎么进位?
生:满十就要进位,从个位向十位进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以课件完整地出示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回答二(1)班和二(3)班不能合乘一辆车的道理。
练习课本第14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想出计算步骤并计算,以巩固竖式计算“进位加”。
教师小结,并板书同学们讨论的结果。笔算加法应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
【巩固应用】
1.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强调两点:(1)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2)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加进上的1。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回顾进位加法应注意的问题,再说说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进位加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7=72(名)
个位:5+7=12,它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1。
十位:3+3+1=7表示7个十。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3.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上的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教材分析】
在教学加法计算之前,教材安排了一幅“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图中给出了二年级4个班的人数和每个班带队老师的人数。创设了一种现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两位数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体会学习两位数加法的实际意义。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开始,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学生一年级就已经会口算了,所以教材直接提出了口算要求,复习口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理解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作好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写竖式的算理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正确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初学笔算的同学往往出现先口算出结果,再去写竖式的现象,要让学生们通过多练习,培养他们先用竖式计算,再把结果写上去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竖式计算的算理和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口算。
40+3= 50+7= 3+90= 7+80= 30+7=
可采用抢答、听算等形式进行。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
【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班级 二(1)班 二(2)班 二(3)班 二(4)班 带队老师
人数(人) 35 32 37 34 每班2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4.变式训练。
(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巩固应用】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
2.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可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题意,知道“ ”是合起来的意思,进一步领会加法的意义,巩固竖式计算的格式。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材分析】
例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重点解决竖式对位问题,并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顺序问题。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旧知识,采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操作--摆小棍的方法。尝试通过小棍的不同摆放位置,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哪种摆法既能看出两个加数各是多少,又很容易知道和是多少,从而体会出摆小棍与竖式写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悟出为什么要这样写竖式和为什么要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充分发挥小棍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27+2= 45+4= 37+1= 56+3=
2.能说出口算的方法吗?
【探究新知】
1.出示第11页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因为到博物馆很远,我们给同学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乘坐一辆车呢?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合乘一辆车,让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合乘一辆车,行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3.师: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大部分完成后,指名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2根,最后合计6捆零7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3个珠子,个位上加2个珠子,十位上的6个珠子与个位上7个珠子合起来表示的数是67。(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学生在说算法时教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用竖式计算一下: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3)小组汇报合成新知。
(4)归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巩固应用】
1.35+23= 43+26=
指名表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2=67(名)
个位:5+2=7表示5个一加2个一是7个一。
十位:3+3=6表示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91页例5、做一做、思考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
培养学生计算完成后主动进行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难点:连续几次在同一题中运用进位加法法则,弄清连续进位加的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机、投影片、游戏卡片。
教学过程:
基础训练
⒈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⒉求385与705的和。(作为准备题)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和计算法则。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⒈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师:现在老师把复习2 的第2个加数改成765,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5。
⒉出示例5 求385与765的和。
学生读题
师:求两个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85+765=
⑴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⑵教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的例5,对照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并且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展示):
①相同数位怎样?
②从哪一位加起?
③百位上的小1表示什么意思?
④为什么千位上要写1?怎么得来的?
教师着重强调: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1。
⒊做一做:
①笔算下面各题。
465 596 2729 975
+389 + 87 +3684 +9025
②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75+765= 847+1368=
三、巩固练习
⒈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请说出理由。
8607与999的和是多少? ②比431多569的数是多少?
8607+999=8506 431+569=1090
8607 431
+ 999+ 569
8506 ( ) 1090 ( )
⒉填空题。
笔算加法时,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都要向前一位进( ),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 )。
⒊思考题。
在下面同样的图形中,填上同样的数字。
8
+△□
△□8
从个位数上看可能是4,也可能是9,再根据△肯定是1,能够得出○不可能是4,否则百位上两个数即使再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的和也不能超过 10,所以可以得到△=1,=9,再从十位上的数可以得到□=0。整个算式就应该是:
989
+ 109
1098
四、接力游戏
游戏规则:
每一组选出三位同学作代表,在讲台前排成四列纵队,
每个组的第一位同学先算出前两个加数的和,把笔交给第二
位同学;第二位同学根据第一位同学计算出来的和算出中间
两个加数的和,再把笔交给第三位同学;第三位同学根据第
二位同学计算出来的和,算出最后的得数。老师喊“开
始”,第一位同学才开始做,其他同学为本组的代表喊“加
油”,看哪个组做得又对又快。最后,哪个组得冠军,老
师就把这个“奖杯”奖给你们。
(选人排队后,出示黑板上跟右图相同的四条题单) (游戏题单)
老师宣布:游戏开始!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连续进位加法,在笔算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加上进上来的1。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万以内数不连续退位的减法。
(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培养学生遇到困难积极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学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理解计算法则第三条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同时口答
(1)10个一是多少?(2)10个十是多少?
(3)10个百是多少?(4)100里面有几个十?
3.口算
(1)20以内的退位减
14-7= 11-3= 13-5= 15-6= 12-4=
18-9= 10-4= 16-8= 12-5= 11-7=
13-8= 14-5= 16-9= 17-8= 10-5=
(2)4-1-2= 7-1-6= 8-1-6= 5-1-2=
2+10-4= 3+10-7= 5+10-6= 1+10-9=
3.订正板演
师说:怎样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学生说过程,教师贴出笔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师说: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学习更大的数的笔算减法,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不连续退位减)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1)出示皮筋图
师问:图131画了几捆100根的皮筋?几捆10根的?几捆1根的?一共是多少根皮筋?(376根)376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板书:
师问:用虚线圈起几个100根?几个10根?几个1根?一共用虚线圈起多少根?(132根)虚线圈起表示什么?(减去)132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继续板书: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在复习准备过程中贴出的计算法则前两条上用红线画出。
师说:不退位的笔算减法前两条法则和以前我们学的百以内笔算减法是一样的。
(2)练一练
2.学习例2
(1)出示方块图
师问:图上画了几个100的方块?几个10个的方块?几个1个的方块?一共有多少个方块?老师要从319个方块里面拿走176个方块,怎么拿?板书:
学生动手操作,叙述拿的过程:先从9个一中拿出6个一;从1个十里拿7个十没法拿从百位退1个百作10个十,把10个十加上1个10是11个十,再从11个十中拿走7个十;3个百退1个百剩2个百,从2个百中拿走1个百还剩1个百。学生边说,教师边在图上演示。
(2)看竖式学法则
师说:谁能看着竖式说说计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十位上是怎么算的,老师在复习准备过程中贴出的第三条法则上用红笔修改。((3)
(3)练一练
3.学习例3
出示例3:求1230与425的差。
让学生在本上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十位和百位是怎么算的。用红笔在第三条法则上继续修改。
师问:千位、十位上相减都得0,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而千位上就不必写了呢?(十位上的0起占位作用,而千位上的0写了没意义)
4.小结
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计算方法前二条与百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一样,大家看第三条,比较乱,老师改一改大家看着就很清楚了。(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让学生一起读一遍法则。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2.笔算下面各题
247-181= 740-570= 3472-3380=
3.被减数是1368,减数是295,差是多少?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不退位及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在复习准备中,先安排了三道百以内笔算减法,以复习百以内笔算减法法则,然后安排了四道口答,以复习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最后是口算练习。
在学习新课中,例1是通过皮筋图引出的,由于没有退位,比较简单。例2是有退位的减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减法法则第三条,在此基础上,学习例3学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了。
在巩固反馈中,安排了大量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了解学生哪些地方还不清楚,及时给予帮助。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一)》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习,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课前作了调查,全班28名学生已有22名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这类题目,且口算方法多样。另外经过较长时间的计算教学,学生对口算学习兴趣不是很浓。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设计理念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习、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从而为“自主建构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积累经验。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按小组形式来开展相互讨论交流的学习。第1小组由××、××等6位同学和老师7个人组成,其他小组由两个小朋友和1台电脑组成。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好,表现最出色。
二、创设情景。
(屏幕上动画显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小明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小明自己挑了一个价钱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
师:请你们2人小组选一选,有哪几种买法;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要求对话、操作。)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师:答完了上述这些问题,还可继续回答计算机提出的问题。做对一道题你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你遇到困难计算机会帮助你。等会儿老师与第1小组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你们如果碰到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找老师。现在你们开始活动吧!
计算机提供后续问题1:星期天,小明和妈妈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小明挑了一个标价6元的玩具,小明自己挑了一个标价在14元至1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问题2:星期天,小明和妈妈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小明挑了一个标价10元以下的玩具,小明自己挑了一个30元以上的玩具,可以怎样买?
三、学生活动。
第2至12组的同学操作计算机,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完成列式计算、口述算理等活动。教师与第1小组同学一起通过摆学具、说说算理、找找规律,学习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然后进行巩固练习。
第1小组活动:
(屏幕上动画显示)星期天,妈妈和小明一起到商店买玩具。妈妈要营业员阿姨拿出了价格分别为24元、6元和9元的三种玩具,让小明自己挑选两种,可以怎样买?
师:(指着大屏幕投影内容)谁来说说小明会怎样选?(学生积极发言,出现了6元和9元、24元和6元、24元和9元三种买法。)
师:选24元和6元的玩具,求共花多少钱,应怎样列式呢?
生:24+6。
师:24+6等于几呢?你会算吗?(学生一时答不上。)
师:这里有些小棒,我们一起来摆一摆。
学生拿出小棒,先摆24(2个10,1个4)再摆6。(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要发言。)
师:你说一说,有什么想法。
(学生边把4根小棒与6根小棒合并在一起边说:4+6=10,20+10=30。教师进一步强调要点。)
师:4+6满十了吗?满十了怎么办?
生:要进位。
师:请你们两个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可以怎么计算。
师:选24元和9元的玩具,你们会列式吗?(学生们脱口而出:24+9)
师:24+9得几呢?可以分两人小组,先摆小棒,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操作摆小棒,教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结合小棒与算式,让学生在6人大组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24+6=30 30+3=33
生2∶4+9=13 20+13=33
生3∶1+9=10 23+10=33
师:你们都学会了吗?下面咱们一起进行练习。
算一算:8+42= 5+39=
(出示课本第49页第1题让学生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师:其中25+8你是怎样圈的?你把25+8变成了几加几?
(让学生把由不同圈法表现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向全组交流,在交流中体会不同算法的不同特点。)
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
(1)先算一算,再把每组4题进行比较,算法上有什么联系。
4+8= 3+7= 9+6=
34+8= 43+7= 9+26=
54+8= 63+7= 9+46=
84+8= 83+7= 9+76=
(2)看图列式计算(课本第50页第3题)。
四、学习反馈。
师:请各小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做对了几道题,得了几朵小红花。请写在表格上。
各小组学得都很好,第1小组学得也很出色,下面请第1小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现在让你去买20元以上、10元以下两种玩具你准备怎样买?然后再请你指定一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结果是多少?是怎样算的?
【本课安排了分层教学,第1小组的学生未能操作计算机,心情不是愉快的,教师在这里安排让第1小组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由第1小组分别提出想怎样买,请他指名一位同学来回答。给了第1小组学生表演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五、实践应用。
师:(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现在,如果给你50元钱让你买玩具,你会怎样买,并说说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后,大组交流,每有一种正确的购物方案可获一朵小红花。)
评析
从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师能将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本课的设计,不仅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从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开发良好的环境。
1.注重问题情境设计。将学生学习活动与生活世界相连,本课先设计小明和妈妈到商店购买玩具的情景,提出需要解决的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让学生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选玩具、尝试计算、交流反馈、理解巩固等活动自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又设计了购买玩具的实践应用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是支持学生主题学习的重要因素。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资源:(1)体现个别化教育思想的交互式学习课件,使已能口算的22位学生进行人机对话式的自主学习活动。(2)可供学生操作的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道理的小棒。(3)两人一组配一台电脑。(4)标有玩具价格的多媒体显示图片。每种资源在相应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3.注重自主学习设计。教师在课前调查班内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基础上,把28位学生分为12组,有11个组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对话自主学习,一个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学习。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按要求选择玩具,列式计算并组内交流,必要时求助计算机个别指导或教师帮助,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应用的实效性。
4.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既有计算机提供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下的人机对话的交流(包括计算机提供帮助),又有两学生之间协商交流,必要时还有教师的介入,三者相辅相成,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合作意识等方面达到了同步发展。在实践应用活动中围绕用50元钱怎样购买玩具这个主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5.注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中分别对小组学习成效、小组合作情况及个人学习情况三方面评价。对小组学习成效评价,分列出算式、答对题数和设计购物方案数三方面评价(获小红花的朵数)。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从合作的意识及态度两方面进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分专心倾听、积极发言和思维创新三方面进行。优化的评价,激活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连续进位乘法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I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214320310009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5=5252696=65644273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2)4个2531是多少?(3)23的2倍是多少?
4.课本P80第2、3题。其中
5.第4题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6.做好练习的订正工作。
三、作业:
1、34548967983695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课堂实录
执教人:张吉林
第一课时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培养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竖式的写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音,请你们仔细听一听,看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1:海浪声。
生2:海鸥的叫声。
师:你们听的可真准呀,对,这是大海的声音,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齐:喜欢。
师:正巧我们的好朋友小明的学校要组织一次去海边游玩的活动,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和他一起去海边看一看、玩一玩呢?
生齐:想。
师:(课件出示情景图)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玩得多开心呀,他们还捉了很多的虾和螃蟹呢!请你们仔细看看下面这两个篓里放的是什么?
生:虾。
师:你看的真准,好孩子,请坐,那上面这两个篓里放的又是什么?
生:螃蟹。
师:你看的也很准,孩子们,你们眼睛可真亮啊!都快赶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了,那接下来咱们看看你们的脑筋是不是也和他一样聪明呢?来,想一想,根据图中给出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想第一个说?
生1: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生2: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太好了,那咱们今天先来解决“一共捉了多少只虾?”这个问题吧。谁会列式?
生:12+26=
师:还可以怎么列?
生:26+12=
师:好孩子,你真棒!你们前面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数的算式,那你们看看今天这个算式是什么样的?26+12=
生: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对了,你们看的真仔细,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前面咱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数的算法,那今天这道题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吧。你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帮你。算完后,给你同位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动手,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师:来,孩子们,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说给大家听听,好,你来。
生:我是先算的20+10=30,6+2=8,30+8=38。
师:好孩子,你说的真好,和他算法一样的请举手。谁还有别的算法?好,你来。
生:我是用的计数器,(演示)先在十位上拨了2个珠子,个位上拨了6个珠子,又在十位上拨了1个珠子,个位上拨了2个珠子,全起来就是38。
师:好孩子,你真棒。谁还有别的算法?好,你来。
生:我是摆的小棒(实物投影展示)先摆了2捆零6根,又摆了1捆零2根,合起来就是3捆零8根,也就是38。
师:你真了不起,孩子,孩子们,咱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刚才摆小棒的过程,2捆零6根表示的数是多少?
生齐:26(师板书)
师:1捆零2根表示的数是多少?
生齐:12(师板书)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齐:38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那谁能用一个新的式子把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完整的表示出来?
生板书:
师:你来给同学们说你的想法。
生:把26和12合起来也就是用加法,所以在12前面写了个“+”。
师:好孩子,你太聪明了,前面咱们学过的象这种横着放的式子叫横式,而象这种竖着放的式子叫竖式,是咱们今天学的一种新的算法,来,孩子们,你们看看谁和谁加呢?为什么这样加?好,你说。
生:6和2相加,它俩都在个位上,2和1相加,它俩都在十位上。
师:孩子,你真了不起,那要想不加错,在写竖式的时候就要注意什么?来,你说。
生:个位和个位的数相加,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师:噢,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用一句话说,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用这个竖式算的时候,你会先算谁?
生1:我会先算6+2。
生2:我会先算2+1。
师:老师知道了,你们的想法不一样,先算谁都可以,不过老师觉得不是先算6+2比较好,也就是先从个位算起,下面咱们一起来算一下,(师板书 )最后别忘了还要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得数。下面咱再请我们的好朋友用电脑给咱们演示一遍用竖式算的过程。(课件演示)孩子们,今天咱们用新学的算法竖式知道了“一共捉了多少只虾?”这个问题,接下来咱们看“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这个问题吧。谁会列式?好,你来。
生:11+23=
师:孩子们,下面用竖式来算一算这个问题吧,谁想上来把你写的竖式给大家欣赏?好,你来。(实物投影展示)请来评价一下她写的这个竖式怎么样?你来。
生1:我觉得很好。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的太棒了,下面到了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请你们用坚式算一算你手中纸板上的4道题吧。谁来把你算的给大家看看?好,你来。(实物投影展示:显身手〔用竖式计算〕①42+12=②53+33=③38+21=④65+23=,和他一样的请举手。〔生举手〕)
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的不但好学而且还很聪明,小明知道你们今天表现的这么好,就想让你们来当回小医生,怎么回事呢?因为小明和他的小伙伴在海玩累了,就走到岸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抬头一看,他们发现有几根树枝发黄生病了,碰巧啄木鸟医生又不在家,所以小明就让你们来当一回小医生,帮树枝找出病在哪了,孩子们,你们愿意帮帮大树吗?
生齐:愿意
(课件出示)
师:指第一题,它病在哪了?谁看出来了?好孩子,你来。
生:35+2的2应和个位5对齐,它现在和十位上的3对齐了。
师:同意他的说法的请举手?(课件出示正确的)
师:孩子们,看到你们这么高兴,老师就知道你们今天肯定学会了不和知识,课下把你学会的知识给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吧!下课,这节课谢谢,孩子们。
★ 二、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1)(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