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教案(共含14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五斤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进行迁移 247 + 591 = 782 C 465 = (二)新课导入 以七星瓢虫是田园的小卫士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信息图,然后和孩子们用简洁的画面,按照一定的关系对情境图进行描述,并启发学生根据数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 问题1.一共有多少棵白菜?189 + 394 = 问题2.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435 C 276 = 2.自我尝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加法和减法经验,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并引导学生将例题与前面学的不连续进位、退位的加减法进行比较,找准知识的连接点,重点学习理解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3.交流小结。引导学生回顾笔算过程,小组讨论尝试归纳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板书: 笔算加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笔算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强调:个位相加满十是满了十个一,向十位进一是进了一个十。十位相加满十是满了十个10,向百位进1是进了1个百。 (四)巩固与拓展 对照教材,学生自主完成帮小动物找家进行综合练习,并全班交流反馈。 三、课堂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交流收获。《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算理。
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减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中笔算减法是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
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就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多次说十位的计算过程,果然效果大不相同。
教学内容:p24 例2,例3 p25―26 练习六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怎么办呢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 =94元。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
二,新授:
1,教学例2:507―348=
(1)学生尝试计算。
(2)分析: 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 怎么办 十位退1后剩几 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想一想: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3
(1) 出示例3:500―185=
一, 你会计算吗 你有几种算法 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算法。
500―185=315
① 5 0 0 ②185+15=200 ③185=100+85
― 1 8 5 500―200=300 500―100=400
3 1 5 300+15=315 400―85=31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
四/小结
一、教学内容:
P24例2、例3P25-26练习六第4-6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94元。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
(二)新授:
1、教学例2:507-348=。
(1)学生尝试计算。
(2)分析: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3)想一想: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500-185=。
你会计算吗?你有几种算法?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算法。
500-185=315
①500。
②185+15=。
③185=100+85-185,500-=300,500-100=400,300+15=315,400-85=31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并揭示课题。
(三)反馈练习。
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四)全课。
教学内容:P22-23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同时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2、联系实际,初步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去旅游。(出示例图)
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
1、你还观察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师: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
3、3、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
4、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小组中讨论。
517十位退1后能减4吗?怎么办?
―348百位退1给十位,这时十位上是几?
169十位上的6是怎样算出来的?
5、“做一做”
6、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后揭示课题。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六的第1题,把小蜜蜂和相应的花连起来。
2、用数学:第2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三、全课
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的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算起;3、退位减: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当10与本位相加再减。4、千万不要忘了先点点,退1后再减。在笔算中,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两次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一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复杂,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做到以下几点:
1、这节课我首先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化,变为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本节课的内容我认为学生根据已有的旧知,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可以尝试解决。因此,教学中我在这部分内容安排时给的时间较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了结论。
3、练习中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学生不仅对新课内容进行了巩固,也对以往的旧知识进行了复习,使所学知识具有连贯性。
但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后面的练习时间过短,汇报的有些仓促。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体会到,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教学内容: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87=()-()99=()-()
198=()-()297=()-()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课前已准备)男生组:574+53-300456+198725+79
748-97356-299
女生组:574+200453-300456+200-2725+80-1
748-100+3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三、新课教学;
四、(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五、1、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六、出示例1: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多1?多加1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1要减1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113+60-1=172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学加数接近整百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2:276+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276+98
=276+()-()
=()
(2)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启发学生回答多加2要减2,师板书)
(3)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276+100-3=373
(4)为什么减去3?板书:多加3要减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4、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
156+87=156+90○□=□
74+198=74+200○□=□
5、减法中能用简便算法吗?
(二)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3: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97看作100)
(2)想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师板书:多减3要加3)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165-97=165-100+3=68
(4)如果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师板书:多减2要加2
多减1要加1
(5)想:165-100+1=165-()
(6)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看书质疑
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填空:
例:+89看作(加90减1)
+198看作()
-97看作()
+299看作()
-299看作()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c:253-99=253-100-1
d:142-89=142-100-11
3、想一想、填一填
276+()=276+200-3
435-()=435-300+2
()+267=267+100-3
534-()=534-300+2
4、比一比,谁找的简便算法最多
197+9898+299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4、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5、加法与减法简便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连续两次退位)
万以内的退位减法(连续两次退位)
教学内容 浙教版数学第五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 使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通过活动的体验,体会学习的乐趣以及增强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 电脑演示情景:前年夏天,
潘老师家花了3120元钱买回了一只1、5匹的美的空调。今年夏天,
潘老师家又买回了一只1、5匹美的空调,价格是1980元。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归纳整理。
3、导入新知 3120C1980
二、探究新知 领悟算法
1、独立尝试计算3120C1980,遇到困难可以求助旁边的同学。
2、把自己的算法与同伴交流。
3、投影展示成果
(1)投影学生的算法,并指名说说算理。
(2)达成共识后讨论连续退位减法的关键是什么。
4、同学们通过合作,计算出潘老师今年买空调的钱比前年买的少了1140元。从这个信息中,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独立计算
1、课件演示:今年夏天,潘老师家买了一台空调花了1980元,还买了一只价值498元的
微波炉,买空调比买微波炉多花多少元?
2、独立做一做。
3、投影反馈学生作业。
4、比较两题,你发现了什么。(万以内的减法 连续两次退位 )
四、活动体验 寓练于乐
1、数学门诊部
9 1 2 5 2 1 6
-6 4 3 -3 5 4 0
2 7 9 1 6 6 6
2 、选择礼物(每件礼物上都有一道数学题,做对了才可以取走礼物)
一张贺卡 一束鲜花 一封信 一张画
527-348 4720-651 8216-7493 6573-3890
四、回顾全课 揭示课题
这节课就快结束了,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这堂课内,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能为这节课的内容添上一个课题吗?生说后,师板书课题。
五、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回家调查一下,家里的冰箱和彩电的价格,算一算它们相差多少元?
教学内容 浙教版数学第五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 使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通过活动的体验,体会学习的乐趣以及增强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 新知
1、 电脑演示情景:前年夏天,潘老师家花了3120元钱买回了一只1、5匹的美的空调。今年夏天,潘老师家又买回了一只1、5匹美的空调,价格是1980元。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归纳整理。
3、导入 新知 3120C1980
二、探究新知 领悟算法
1、独立尝试计算3120C1980,遇到困难可以求助旁边的同学。
2、把自己的'算法与同伴交流。
3、投影展示成果
(1)投影学生的算法,并指名说说算理。
(2)达成共识后讨论连续退位减法的关键是什么。
4、同学们通过合作,计算出潘老师今年买空调的钱比前年买的少了1140元。从这个信息中,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独立计算
1、课件演示:今年夏天,潘老师家买了一台空调花了1980元,还买了一只价值498元的
微波炉,买空调比买微波炉多花多少元?
2、独立做一做。
3、投影反馈学生作业 。
4、比较两题,你发现了什么。(万以内的减法 连续两次退位 )
四、活动体验 寓练于乐
1、数学门诊部
9 1 2 5 2 1 6
-6 4 3 -3 5 4 0
2 7 9 1 6 6 6
2 、选择礼物(每件礼物上都有一道数学题,做对了才可以取走礼物)
一张贺卡 一束鲜花 一封信 一张画
527-348 4720-651 8216-7493 6573-3890
四、回顾全课 揭示课题
这节课就快结束了,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这堂课内,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能为这节课的内容添上一个课题吗?生说后,师板书课题。
五、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回家调查一下,家里的冰箱和彩电的价格,算一算它们相差多少元?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菜园卫士--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课时 1课时 设计教师 张敏
教学目标设计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方法设计 1. 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2. 尝试、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
利用信息窗激情导入
活动二: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活动。
活动一:
先从信息窗画面引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田园卫士的相关知识,再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有什么,瓢虫在干什么。在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为组织学生开展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活动打基础。
活动二:
(一)①一共有多少棵白菜?②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以这两个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只要学生的算法合理,教师都要给与肯定。对连续进位加减法的竖式,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已学的三位数进位加减法笔算的知识自己解决。
(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方法。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和比较各种算法,从而根据题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最后强调计算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www.xkb1.com
活动一:
师: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小朋友,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面?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举手提问题……
活动二:
(一)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师: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利用已有的加法经验,想一想,算一算。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①估算②列竖式算③用计数器拨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二)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探究的方法解决“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xkb1.com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活动三:
巩固新知
活动四:
课堂小结:
活动三:
(一)学生可能会用笔算、计数器操作等多种方法完成。连续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所以教材在数式计算的处理上给出了个位、十位的计算结果,教师可以提出“接下来怎样做”,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关键要让学生明白十位上的“3”被借走1个十还剩2个十,减7个十不够减,需要从百位借1个百,合成12个十再减,从而掌握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
(二)进一步巩固连续退位的方法,要让学生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活动四:
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交流收获。有利于知识的整理和掌握。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算法?全班交流,将自己的算法进行展示。
(三)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问题,想一想,你觉得计算加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尝试归纳,从连续进位和细心两方面进行交流。……
活动三:
(一)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师: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利用已有的减法经验,想一想,算一算。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组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合作探究。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①估算②利用计数器演示③列竖式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二)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探究的方法解决“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算法?
全班交流,将自己的算法进行展示。
(三)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问题,想一想,你觉得计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尝试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
活动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引导学生就知识与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习题设计 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
1 7 9
+ 3 6 4
5 4 3
4 3 5
- 2 7 6
1 5 9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权利。本着我们教研组提出的:少说、精讲、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索探究空间这一原则,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与估算保护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课上设计小游戏,对学生来说既益智又是一剂放松良药。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非常喜欢。只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游戏的时间比较短,有点摆花架子的嫌疑。这是本课的一个不足之处。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不连续进位加》教学反思
最新文章 在学校开展的以级为单位的达标课推优活动中,我讲授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三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算、笔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因此本节课适合采用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突破新知。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结如下:
1、在备课时,我在思考根据教材36页内容,能够让学生感觉到难度的是什么,从自身认知出发,我发现对于情境图的理解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情境图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案,在课本提供的数学信息中还有学生很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几个词语“湿地、哺乳类、爬行类、麋鹿”等,当我拿到课本吸引我的也是这些东西,我在想学生会不会也有相似的心理好奇需求呢?于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决定把时间放置在10分钟左右,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完成对知识的求知欲。
2、由于是计算课,所以在定位学习方法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各个环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学生的做为先,然后再在评价环节引领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3、对于课堂学习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安排了三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出数学问题。活动二是以“啄木鸟”的角色来寻找大树(竖式)生病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计算时候的注意事项。活动三是争当班级“计算小能手”。
本节课的优点是:
1、设计理念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2、课堂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评价用语不随意,能够基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具体的进行表扬与建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由于教师的很多想法是突发奇想的,所以往往是只有想法却没有对这个想法的预设和生成情况的各种可能性的提前预案,因此在处理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赶环节,走流程的情况发生。例如: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以及可以提的问题书写在学习卡上,当时郝宇佳同学第一个汇报所提的问题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老师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所提问题很好,却用了不恰当的语言过渡了一下“好,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下面我们开看看人家所要让我们解决的问题”,等于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暂时搁置了,回想起来,觉得如果这样的处理的话“好,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我想这样会更恰当。
2、因为对很多预设的处理不到位,没有关注到细节,所以导致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处有点脱节,连贯性不够强。
3、没有及时的板书课题,对于这一点,我是觉得本节课提出课题《不连续进位加法》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准备在第二课时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之后经过对比,让学生了解此类万以内数加法的特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22-P23页的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二年级已学过的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算理上是一样的,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没有直观的算法,而是直接呈现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迁移过来,解决新问题。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之前已学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也掌握了一定的算理,但是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应如何进行计算,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准备了课件和配套的画面,以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另外,结合学生之前已学过的退位减法计算为基础,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3、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常规的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一)简单描述昌江的一大旅游景点---棋子湾
(二)出示课件:棋子湾
从石碌到棋子湾61千米,路途经过乌烈时是38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1、指名演板,并说说计算过程。
2、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做笔算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再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当作10来减)
3、小组合作探讨问题:“把还剩多少千米?”改为“大约还剩多少千米?”应该怎么解答?[设计意图: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以我县的景点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动力,为下一个新知做铺垫。]
二、情景引入
师: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云南的风景图片,你们想看吗?生:想。(播放幻灯片)
师:这就是美丽的云南!那同学们想不想去这么美丽的地方旅游呢?今天,老师带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到美丽的云南走一走、看一看。
三年级数学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乘法练习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的熟练程度。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练习四第10题)
2、笔算(两人板演,全班齐算)
41×4=17×6=
217×5=241×4=
312×7=124×8=
练习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记时间训练,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第7题)集体订正。
二、练习
做练习四第5、、8、9、10、题和聪明屋
先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作业,最后集体订正。
第5题:有趣的动物世界。对于这一题,不要只解决计算问题,更多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一些动物的常识。
第9题:是一道探索题,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可以估算得出正确答案。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如果要用铝合金B做窗子,需151×6=906(元),而计划用800元钱,钱不够,所以选择铝合金B是不合适的,而换铝合金A、塑钢(A)、塑钢(B),都是可以的。
聪明小屋:难度较大,不仅需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的'方法,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对于中下游的学生不作要求。
作业:基训p15走进生活、补充练习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课本79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计算和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进位的方法。(连续3次进位)
2、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你会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吗?那老师出两道计算题同桌位的同学每人选做一题
24×4= 167×3=
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吗?(个别说计算方法后订正)
你知道我们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你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出示主题图)
(1) 看图中是什么地方?(运动场)运动场上正在举行比赛,而且还来了很多的同学来观看比赛,那观看的同学坐在什么地方?(看台)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看台的布局吧?(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
(2) 看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
要示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就是示这个运动场的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3) 应该怎样列式呢?
8×634= 634×8=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8个634)
(4)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634×8=?(学生尝试、板书)
(5) 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对错)到底哪个算式才对,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6) 计算过程:
6 3 4 × 8 =5 0 7 2(人)
6 3 4 个位:8×4=32 向十位进3,个位上写2;
× 2 3 8 十位:8×3=24,24+3=27 向百位进2,十位上写7;
5 0 7 2 百位:8×6=48,48+2=50 向千位进5,千位没数字直接在千位上写5,在百位上写0。
(口答)
(7) 原来这个看台可以坐那么多人,那你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可以坐得下吗?
2.对比、归纳小结
(1)对比分析:
把例4与复习题的竖式进行对照,你能找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
“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算一算
1.236 ×7= 127 ×9=
先独立完成后口述过程(学生板书适当找错例进行分析)
2.P79“做一做”
自己读、审题分析各数量关系后独立完成。
3.P81练习十八第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由于进位的次数比较多,在计算时我们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