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路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共含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路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篇1:《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口算

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 求原来有多少(即被减数)的加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 求去掉多少(即减数)的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笔算

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从表里可以看到,教材的编排是先教学口算,再教学笔算;教学口算把加法和减法分开进行,教学笔算把加法和减法合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教学穿插进行。这样编排有三个好处: 一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比较容易,结合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加了内容的容量和挑战性。二是教学加法口算通过摆小棒和拨算珠获得计算思路和方法,这些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迁移应用于减法口算和加、减法笔算的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三是本单元教学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较难理解,与计算教学交叉安排,分散了教学难点,还增加了练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掌握。

1 操作学具,获得算法。

第46页例题在列出算式45+30以后,先让学生用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方法计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里初步形成了用小棒计算的经验,完全能够用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拨算珠计算虽然是第一次,学生也能进行。操作学具进行计算的目的不限于得到结果,更要从中体会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教材要求学生交流操作学具的思考,体会都是先把40和30相加,从而得到“蘑菇”卡通的算法。计算45+3仍然先摆小棒或拨算珠,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算法的探索过程,从中抽象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再次体验使用学具是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第52页例题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教材让学生经历与两位数加整十数同样的学习过程,便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至于两位数减一位数,不再编排例题,让学生独立“试一试”。教材鼓励学生通过推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少数学生也可以再次经历操作学具探索算法的过程。

第59页例题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笔算。摆小棒和拨算珠都能使学生理解两个加数中的40和30相加、3和1相加。为了便于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和十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竖式应把两个加数的个位与十位分别对齐。学生体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很方便,就会自觉迁移到两位数减法中去。所以,“试一试”不要操作学具,直接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材要求学生说说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是组织学生总结计算法则。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即写竖式分别把个位上的数对齐,把十位上的数对齐。至于从个位算起,在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中不宜十分强调,待以后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学生自然会有深切的体会。

2 比较算法,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教材三次组织算法的比较。第一次是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前者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即十位上的数相加),后者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即个位上的数相加)。这种比较能让学生理清不同情况的计算思路,掌握算法,也渗透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思想,有益于竖式的教学。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在例题里比较45+30和45+3的计算,初步知道计算过程的不同点;然后是“想想做做”第1题,比较学具操作过程和计算时的思考,从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变化到整十数或一位数加整十数;最后是“想想做做”第2题,分别比三组题的计算,得到概括性的认识。第二次是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教材的设计与加法相似。第三次是比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蕴含在“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里。在比较中得出列竖式的相同点,从而初步明确笔算的法则。

另外,第48页第4题比较三组算式,让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渗透加法交换律。如果再比一比同组算式的计算,能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

3 重视估算。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本单元在教学口算和笔算的同时教学估算,要求学生不算出结果,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分别安排在练习七、练习八和单元复习里。教学方法是在能进行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引导估算。

第51页第2题先说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这是第一次出现估算。教材先作出估算的示范“65+30得数是九十多”,让学生自己想出估算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想“先算60+30得90,所以得数是九十多”,有的学生可能想“六十几加30得九十多”……《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他们的估算策略会有所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先估算、再计算”在这里能通过计算验证估算是否合理,在以后能利用估算监控计算是否正确。第3题不算出得数,判断两个算式的大小关系。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开放的,可以通过估算作出判断,也可以应用其他的知识经验。如47+2○47+20,左边的算式得数是四十多,右边的算式得数是六十多,所以填“<”。如果学生从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小,和也小的角度作出判断,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第57页第3题估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得数,由于学生已有估算的经验,所以这里不再作相应的示范。第7题是加、减法估算的综合练习,“连一连”便于学生书面表达估算的结果。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只在竖式上进行,如第65页第5题。本册教材不要求学生看着类似35+21、48-34这样的算式进行估算。

4 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口算和笔算例题后面的三次“想想做做”里,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已经教学的。有些用表格呈现,有些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图文呈现的实际问题,适当增加了文字量,把许多数学信息都安排在对话中。与一年级(上册)的实际问题相比,本单元新授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较难理解。因此,这些实际问题的教学都编排了例题,并安排了必要的`练习。

(1) 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是三个相关联的数量,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表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一年级(上册)已经教学。

去掉的+剩下的=原有的原有的-剩下的=去掉的……表述的顺序与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不完全一致,学生比较难理解。在本册教学。

第49~50页教学求原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让学生在直观情境中理解题意,体会已采的个数与树上还剩的个数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有桃的个数,根据“合起来”的关系选择加法计算。理解题意是正确理解数量关系的前提,要让学生看着图画和两只猴的对话,把题意完整地说几遍,短时记忆在头脑里。体会数量关系是重点,要联系生活经验,在直观情境中理解。“想想做做”第1~3题各有一个数学信息用图画表示(还有3块没拼、车上已经乘了7人、还剩11个苹果),要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数一数那些物体的个数才能得到。另外,例题在算式得数的后面写了单位名称,以及“番茄”卡通的口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这些都是解题的常规,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

第55~56页教学求去掉多少的问题,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思路与上面的加法问题基本相同。

第58页第9题是上面教学的两种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通过计算和填表,初步体会原有的台数、卖出的台数和剩下的台数三个数量间的关系,以及与这三个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多样性。知道已知其中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得另一个数量,但计算方法是不同的。

(2) 求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教材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排一排、比一比等活动中探索解法。

第61页例题以两名学生抓花片为题材,其中女生抓8个蓝花片,男生抓13个红花片,问哪一种颜色的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根据两种颜色花片的个数,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很容易知道红花片抓得多。至于红花片多几个,要通过排一排、比一比才能知道。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就具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

在排一排、比一比看出红花片多几个后,教材继续让学生体会只要从13个红花片里去掉8个,剩下的花片就是比蓝花片多的,从而列出算式13-8。

从“甲数比乙数多几”得到“乙数比甲数少几”是一次简单推理。教材第50页和第60页两次让学生看图回答母鸡比公鸡多几只,公鸡比母鸡少几只;苹果比梨多几个,梨比苹果少几个,为推理作了准备,并用这种经验回答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的问题。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计算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理解24-20=4求得的既是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也是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

练习九第4题和第67页第11题都是求相差数的问题,但问句的表述语言发生了变化。只要理解这些问题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解答就容易了。问句的变化贴近了生活,能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第64页第7题要算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还要算一班比二班多植多少棵,把两种数量关系综合在同一个情境中,能帮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的多样性。第9题要根据问题选用有关的条件,体会问题与条件的相关性。这些习题还为第67页第13题提出并解答不同的加法和减法问题作了必要的准备。

篇2:一年级数学《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

教材分六段安排: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46~48)

2.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P49~51)

3.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P52~54)

4.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P55~58)

5.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P59~60)

6.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P61~64)

最后还安排了单元复习(P65~67)。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容量大,安排妥当。

从上面的内容安排可以看出口算、笔算的题型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多,这是一个很大的很重要的单元。

这么多内容的安排有如下特点:

(1)先口算后笔算,口算笔算紧密结合。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事实上也是在一次次地进行口算,只不过是把口算的结果随时记录下来减少运算过程中的记忆负担罢了。对于两位数的加、减计算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一条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好进行单位个数的相加或相减,即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这些算理在口算时解决,可以把它运用到笔算中,所以教材先安排口算,再安排笔算,使口算为笔算服务,笔算又使口算得到发展。

(2)加、减计算有分有合。

先分别安排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后同时安排加、减笔算。因为口算时重在弄清算理,而加、减口算的算理是有所不同的,分散安排便于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笔算的算理与口算时基本相同,重在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上,而两位数加减竖式的写法是相似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把加法的竖式计算的格式、计算顺序迁移到减法的笔算中去,因而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3)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本单元安排的解决实际问题就数量关系来讲,前两类仍是学过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只不过叙述方式与以往不同,第三类是新出现的数量关系。教材分散在三段计算数学中各安排一类解决问题,一方面可增加计算练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融合成一般算法。

先看两位数加整十数(P46),先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的算法可能借助小棒计算,也可能借助计数器计算,也可能根据数的组成直接计算,但最后掌握的算法都是把45分成40和5。先算40+30=70,再算70+5=75。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与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同。

再看两位数减整十数(P52),与加法口算的探索过程也相同,两位数减一位数则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提高了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

再看两位数加两位数(P59),也是先让学生探索,例举的学生的思考更多些,除了用小棒、计数器计算外,还利用数的组成分别进行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加减,以及把加两位数拆成加整十数和加一位数两步计算,最后整合成笔算,示范竖式的写法。两位数减两位数则让学生尝试计算。

这样看来几次计算方法的探索所经过的过程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找算法相同点--呈现一般算法。让学生找不同算法的相同点是关键的一步,是算理所在。以两位数加整十数为例,不管摆小棒、拨算珠还是直接计算都是把40和30相加,也就是把4个十和3个十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有了这样的认识,呈现一般算法就水到渠成了。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是这样。摆小棒时是成捆的和成捆的相加,单根和单根的相加;拨算珠是十位上的数拨在一起,个位上的数拨在一起,抽象思考是40和30相加,3和1相加,相同点都是4个十和3个十相加,3个一和1个一相加,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数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弄懂了这个道理,所以写竖式时就让数位对齐,计算时应该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学生可能从十位加起,也可能从个位加起,这时不要强求一致,但要指出用竖式计算加法提倡从个位加起。

(2)重视算法比较,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P47在计算过45+30和45+3之后提出问题: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就是3个单位各应加在哪里,使学生再次悟到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数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P52在减法口算例题教学之后也作了类似的安排。

另外,练习中以题组的形式安排了大量的对比练习,如P47②进行两位加整十数与加一位数的对比,P53②进行两位数减整十数与减一位数的对比。P65①加法与减法的对比等。

这样的题虽然比较的内容不同,但在教学处理上都应该一组一组地做题,做过后要让学生进行同组题目的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上升为理性思考。

(3)重视算法的总结。

加法的口算,减法的口算,例题教学后的比较实际上也是在领悟和总结口算方法。而两位数加、减笔算在例题和“试一试”教学后则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P59)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要明确两个问题:

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是必要的。这种总结可以使认识升华,把学生计算中的零散的体会上升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把具体的计算上升成理性的结论;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总结出计算方法后对以后的计算能起到指导作用。

②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己去总结。教师要作必要的引导,对于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暂时突出两点:一是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二是提倡从个位算起。

(4)开始教学估算。

课程标准关于计算写了三句话: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口算、算法多样化都讲过了,现在说一说估算。

①什么是估算?估算一般是把参与计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等数进行口算,得到准确值所在的范围。它与求近似值的计算有所不同。求近似值一般是用准确值计算,算出结果再按要求用四舍五入等办法得到近似值,而估算是把参与计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等数,再口算;求近似值得到的是一个符合要求的数值,而估算是得到一个准确值所在的范围;近似值的精确度是规定好的,误差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估算没有精确度的规定。

②为什么要学习估算?A、估算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估算不少于。B、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选择,特别是在应急的情况下更能发挥作用,因为它计算快捷。C、学生计算前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预测和监控的作用,计算后的估算可以对笔算起检验作用。D、估算还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③教材安排了哪些估算题,怎样教?

P51②第一次学加法估算,P51③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4⑥也可利用估算作出判断,P57③让学生先估算,发挥估算的预测、监控作用,P58⑦用估算的方法作判断选择,P60④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P65⑤先估算,再笔算,发挥估算对笔算的预测、监控作用。

怎样教?总的想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再加以引导。以65+30为例,学生可能先算出得95,再说得九十几,要指出,不要这样算,因为估算是为了算得快,这样反倒比口算麻烦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不要求算准得数是哪个两位数,只要求说出几十多,想想可以怎样算。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把65看成60加30得90,所以65+30得九十多;把65看成六十几加三十,得九十几;只看十位上的6+3得9,所以得九十多。在肯定学生这些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最后一种方法,十位上是6+3得9,个位上不够十,所以得九十多,而56+3,学生就会看到十位上是5,个位上加起来不够10,所以得五十多。

再看P65⑤,第1题十位上6减2得4,个位上够减,得四十多,第3题十位上4+4得8,个位上相加不满10,得八十多。

估算题要认真教学,不要求估算的题也可在计算后估算一下,看计算对不对,或者在计算前先估算,再计算,提高做题正确率。对于平时做题能这样做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如果能养成估算的`习惯,不但可以提高正确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工作负责的态度。

3.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

本单元中除了结合加减计算继续安排图文结合的或表格式呈现的求总数、求剩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外,重点安排了求原来有多少,求去掉多少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都安排了例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题。前边已经说过求原来有多少和求去掉多少的问题,就其数量关系来讲前者是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总数,后者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这两种数量关系仍然是在一年级上册学过的,只不过是叙述顺序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确是一种新的数量关系。下边分两个问题来谈。

(1)逆叙的求和求差问题。包括P49的例题和P55的例题。

什么是逆叙?如果题目中信息的呈现顺序与事情的发展顺序一致为顺序,不一致为逆序。

两道例题都是有关桃子的事。P49例题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树上原有28个桃,采了23个,剩5个,如果问剩几个,就是顺叙,学生凭生活经验很容易列出算式。而P49的例题是知道采了23个,知道剩下5个,倒过去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逆叙。同样的,P55例题,事情的发展顺序是一共有28个桃,吃了22个,剩6个,如果问剩几个,就是顺叙,现在是知道一共有28个桃,剩下6个,倒过来求吃去几个,就是逆叙。

教学这样的问题时要注意五点:

①要仔细审题,观察画面,阅读文字,认真收集和用三句话表述信息,即说清楚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要注意有的题目中的条件是用图画呈现的,要从图画中找出这个条件,如P49①的“还要拼3块”P50②中的“车上已经坐了7人”,P50③的“还剩12个苹果”。

②要借助直观联系情境确定算法,再反思算法上升成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例如P49例题,先从图上看出筐里是采下的23个桃,树上还剩下5个桃,原有的桃是这两部分合成的,所以用加法算,23+5=28。也有的学生倒过来想,把采下的23个桃再粘在树上,5+23=28,以上过程让学生自己想。在列出算式计算后反思:算式中的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从而得出数量关系:采下的+剩下的=原有的。P55例题也应该让学生从图上看到28个包括筐里剩下的和小猴吃掉的两部分,从28个里去掉剩下的6个就得到吃掉的,列出算式后再反思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数量,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③通过题组对比等形式完整地认识数量关系。

P58⑨通过填表,反思数量关系,使学生从三个角度认识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即: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剩下的=卖出的,卖出的+剩下的=原有的。

④对于方程解法不提倡,但出现后要予以引导。

所谓方程解法就是把未知数当成已知数列式。如P49例题学生列式成:28-23=5,遇到这种情况,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肯定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列算式时要求的数写在等号右边,人们一眼就看出问题的答案,如果像这样写在等号左边,人们不知道哪个数是问题的答案。怎么办呢,应该这样处理:先想几个去掉23等于5呢?列式成:-23=5,再想到28-23=5,所以在括号内再填写28,成为(28)-23=5,这样写,想的过程表示清楚了,答案在哪里人家也容易看到了。

⑤从P49例题开始,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算式的得数注明单位,并提倡口头作答。

(2)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即P61例题和“试一试”。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注意了三点:

①早作铺垫。P50⑤,P60⑤,在一年级上册也有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物品个数的差,可以领会公鸡比母鸡少几只以及母鸡比公鸡多几只的含义,知道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知道图中的哪一部分就是问题的答案。学生这时只需观察画面填出得数,不必列式计算。这些图为学生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题目提供了表象。

②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思考探索算法,不用成人的思维和语言讲述算理。以往教这类题时先想红花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另一部分是比蓝花片多出的部分,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就是从13个里去掉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得到比蓝花片多的5个。这里用的是严谨的推理,借助“同样多”实现两个转化,把8个蓝花片转化成同样多的8个红花片,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转化成从总数里减去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应用题。这样推理很严密,但不少学生只会按语言模式填空,未必真懂。

现在的教法是问题提出后学生鉴于以往的一些表象支撑,就会想到两种花片一个对一个地排一排,排过后就会看到多出5个。然后再讨论可以怎样算。学生的思考可能是两种花片一个对一个,红花片对掉8个,所以从13里去掉8个,列式为13-8;也可能是上一排的个数减去下一排的个数,13-8。这些想法都是学生自己想到的,他们真懂。例题中接着又提出了“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的问题,学生会凭借以往观察图时的多次体验想到“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几个”,所以用13-8=5这个算式既解决了上一个问题,也解决了下一个问题,教材这样安排就及时地沟通了问题的两种提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很快地形成了清晰的认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下面的“试一试”学生就可以自己尝试计算了。

③练习题贴近生活,注意变式。

贴近生活就不再说了,所谓变式,就是题中不出现“×比×多几”“×比×少几”之类的句式。如P63⑤已知“做了24件上衣,35条裤子”,问题是“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实际上就是“求裤子比上衣多几件”或“上衣比裤子少几件”,P67⑾也有类似的题目。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就会认真分析数量关系,而不是机械地看到比多比少就用减法计算。这样的题目也更贴近生活现实。

篇3: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篇4:一年级数学《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78页内容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

2、进一步巩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头脑里获得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4、使学生感悟到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并巩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能较熟练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能根据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揭示课题。

师:今天彭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整理和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回忆所学知识。

师:先请大家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3、进入复习。

师:看来同学们还有点难度哦,没关系,彭老师来给你们帮帮忙吧!我为每两个同学准备了一个小信封,请小组长拿出信封。

二、整理和复习。

1、师:信封里有什么?

生:......

师:两个同学一组,根据这单元所学的知识把算式分类。

(学生两人一组将算式分类,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2、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分为加法和减法算式)

师:还能再分吗?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分类。

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

加整十数减整十数不进位加进位加

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

不退位减退位减加整十数减整十数

(课件演示学生分类的'算式,分为四大块)

师:(指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一类)看着这些数,我们知道这是......(指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依次引导学生说出每种类型)

4、说算法。

师:一.四班的小朋友真棒!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把算式分类。你认为哪种类型的知识学得最好,请你来算算这些算式。(指明学生说出每种类型题目的算法)

生......

师:真是算得百分之百的正确,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依次讲出四种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

5、小结。

师:小朋友们介绍的方法真好!彭老师也记住了:计算时,一定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或者相减,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加(减)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加(减)十位上的数。

二、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既然学得这么好,下面请你们当当小老师,给大家出出题好吗?

1、游戏。(学生出题)

师:(指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一类)整十数加整十数的。

生:......

师:你想请谁口算?

生:......

师:(指着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类型)请你来出!(任意指名回答)

生:......

师:请抢答!

接着依次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要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减一位数,要退位。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进位加(这个是退位减)呢?

2、判断大小。

师:你们的小老师可当得真好,那现在轮到彭老师来考大家了,请看看这些题目,不计算,你能判断它们的大小吗?大于请用**表示,小于请用**表示。

93+593+693-593-69+8987+9

师:判断得可真快!肯定有小窍门,能告诉大家吗?

小结: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大,差越小。

3、我会判断。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一年级的小明他完成下面这些题目,想请你帮帮检查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请用手势来表示。**表示对,**表示错。

(1)、32+9=31

师:你想对小明说什么?

(2)、86比60多26()

师:你又想对小明说什么呢?

(3)、34+5=84

师:真遗憾,小明又错了,你想提醒他什么?

(4)、减数是5,被减数是42,差是47()

师:假如我是小明,你想对我说什么?

生:......

师:我都记住了,以后再也不犯这种错误了!

(希望学生提醒道:相同数位才能加减,计算要细心,要记得退位或进位......)

4、你能提问吗?

师:我发现小朋友真像数学家。数学家们有什么特点呢?就是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提问吧!

学校组织去图书馆看书,一(1)班去了38人,一(2)班去了30人,一(3)班去了43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考虑多种提问。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三个班共去了多少人?②一(1)班比一(2)班多去几人?③一(3)班比一(1)班多去几人?④一(3)班比一(2)班多去几人?⑤一(2)班比一(1)班少去几人?⑥一(1)班比一(3)班少去几人?⑦)一(2)班比一(3)班少去几人?⑧一(1)班和一(2)班共去几人?⑨一(1)班和一(3)班共去几人?⑩一(2)班比一(3)班共去几人?⒒一(1)班和一(2)班去的人比一(3)班多去多少人?)

(选三种代表性的板书:一为加法问题,一为减法问题,一为加减混合的问题。要求学生列式,不计算。)

比较:为什么XX问题只用两个数,还有一个数不用啊?(介绍多余条件)什么问题就必须把三个数字都用上呢?

师:我们看,有的问题只用了两个数就解决了,有的用了三个数,因此解决问题时,根据提问,选择适当的数参与计算。

5、比一比,谁更聪明。

师:这么难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下面这些题就不能难倒你们吗?

可以填哪些数?

31+=478-=6

3+9=47-8=6

提问(3)、(4)小题:方框里最小填几?为什么?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篇5:《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题比较归类,总结出计算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难点: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复习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希望大家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看谁掌握得又快又好.

(二)复习口算

1.加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6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归纳如下:

以上6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与整十数相加,有①、②两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有③~⑥.其中③,④两题是不进位加法,⑤,⑥两题是进位加法.

(3)虽然各题的线路不同,但想法一致,以上6道题在计算方法上,你发现什么规律。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它们的规律是: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进行计算.

2.减法.

(1)口算下面各题.(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观察以上4道题,从数字上看能归纳为几种情况?

以上4道题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位数减整十数,有①题.

第二种情况,两位数减一位数,有②,③,④题.其中②题是不退位减法,③,④题是退位减法.

(3)在计算方法上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在计算方法上发现要把被减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整十数,另一部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也就是十几),先做减法,再用所得的差与整十数相加.

3.练习.

(1)用已经总结出来的计算规律口算下面各题,并口述计算过程:

①5+43=48 把43分成40和3,5加3得8,40加8得48.

②80+17=97 把17分成10和7,80加10得90,90加7得97.

③25+8=33 把25分成20和5,5加8得13,20加13得33.

④6+89=95 把89分成80和9,6加9得15,80加15得95.

⑤79-6=73 把79分成70和9,9减6是3,70加3得73.

⑥75-40=35 把75分成70和5,70减40得30,30加5得35.

⑦30-6=24 把30分成20和10,10减6得4,20加4得24.

⑧85-9=76 把85分成70和15,15减9得6,70加6得76.

师:当我们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计算过程省略,迅速准确地说出得数.

(2)口算.

81-70 30+28 38-4 91-8

62-2 42+3 52+20 6+35

篇6:6、7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6、7的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45-46页内容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习“一图式”的过程中体会多样化的策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花,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复习6、7的组成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好的,我们一起去看看。收获的季节来到了,小动物们准备去自己的菜地里,瞧!它们要出发了,多漂亮的小汽车呀!可车还没有装轮子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6、7的组成,那么你们能从下面的这些轮子中给小汽车装上合适的轮子吗?如果你说对了呢,小汽车就会“嘟嘟”的开走了。

生:第一辆车,4和2组成6。

师:答对了,小汽车开走了。

生:第二辆车,3和3组成6。

师:又答对了,你真棒!

生:第三辆车,1和5组成6。

师:太好了!请继续看这辆车。

生:3和4组成7。

师:你真了不起!这辆呢?

生:2和5组成7。

师:你真聪明!最后一辆车全班一起回答。

生:6和1组成7。

二、发现问题,探索交流

1、屏幕出示“萝卜图”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小动物们谢谢你们,你们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菜地里多高兴呀!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

师:哦,你观察的可真仔细,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萝卜呢?

师:要解答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1+5=6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合起来是6个萝卜。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1+5=6吗?

生1:1和5组成6。

生2:5个添上1个是6个。

师,你们可真会算。一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求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可以列成算式1+5=6,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生:5+1=6

师:你又是怎样算的呢?

生:5和1组成6,5个添上一个就是6个了。

师:谁有和他不同的算法?

生:看到1+5=6,想到5+1=6.

师:这个算法又快又好,你真聪明!求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即可以用白萝卜的个数加上红萝卜的个数,也可以用红萝卜的个数加上白萝卜的个数,结果是一样的。

2、屏幕出示“西瓜图”

师:小猴来到它的西瓜地,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几个西瓜呢?

师:求一共有几个西瓜,怎样列式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算式。

生:2+4=6

师:还有小朋友和他想的不同呢!

生:4+2=6

师:你是怎样想出4+2=6这道算式的?

生:我可以用大西瓜的个数加上小西瓜的个数,也可以用小西瓜的个数加上大西瓜的个数。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不看图,会算4+2=6吗?

生:看到2+4=6,想到4+2=6。

师:你们听,他说的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你是怎样算是呢?

3、屏幕出示“玉米图”

师:现在要出场的`可是你们最喜欢的小动物了,请看,它来了,小熊站在它的玉米地想一个数学问题呢!你们猜一猜它在想什么呢?

生:小熊在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呢?

师:这也让你猜中了,你真聪明!那求一共有多少个玉米,你会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吗?

生:3+4=7,4+3=7。

师:他说的对吗?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谁能把你想的算式像他这样说一说。

4、黑板上出示“小花图”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谁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呀?

生: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求一共有多少朵花,谁会列式呀?

生:1+6=7,6+1=7。

师:如果不看图,你会算6+1=7吗?

生:看到1+6=7,想到6+1=7。

5、屏幕出示“玉米图”

师:刚才,你们帮小熊算出了它的地里一共有7个玉米,瞧,小熊在干什么呢?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熊扛走了一个玉米。

师:根据你所看到的,会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还剩几个玉米呢?

师:会列式吗?

生:7-1=6。

师:根据这幅图,你还可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小熊扛走了几个玉米呢?

师:会列式吗?

生:7-6=1。

师:看到这幅图,我们怎么就列出了两道减法算式了?

生:从7个玉米里面去掉扛走的就是还剩下的,从7个玉米里面去掉还剩下的就的扛走的。

6、黑板上出示“圆片图”

师:好了,要摆小圆片了,老师摆了7个圆片,在这儿画了一条虚线,你知道虚线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虚线在这里表示去掉的意思。

师:看着这幅图,你会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请一个小朋友在黑板上写出来。

师:为什么根据这幅图也能列出两道减法算式了呀?

生:从7个圆片里面减去4个红色的圆片就是3个黄色的圆片了,从7个圆片里面减去3个黄色的圆片就是4个红色的圆片了。

篇7: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一、    教学指导思想本节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本数学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依据新课标的理念,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1、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意识,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2、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3、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讨论,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发展。4、立足教材,发展课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理的合理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兴趣。二、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共四课时,第一课时内容是有理数的加法,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情境和生活经验中的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积极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体验在解决问题时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在这一节课中要求学生自主推导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为以后整式运算打下基础,有理数的加法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同号相加,二是异号相加,三是与0相加,比较困难的是异号相加时的符号与绝对值的处理。同时让学生体会有理数加法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在前面3节学过了负数,绝对值与相反数,为本节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在数字运算方面设置障碍,关键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算法则,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数感的增加,再逐渐提高要求。还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计算。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认同。本节关键:是对和的符号、绝对值与加数的符号、绝对值之间关系的理解,学生自主推导可能有困难,教学中设计了足球比赛的净胜球的计算和学生在数轴上走动的实验,通过两次计算结果的比较归纳出其间的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三、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过正数与0(非负数)的加法,前面2小节学习使学生对负数,绝对值与相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的,可能对负数心存畏惧。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有理数的加法,学生对负数相加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种情形在实际生活中遇见的比较少,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用了两个具体的情境,来降低难度,特别是其中的数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教学准备:1、制作相关的cai课件。2、在教室门前(操场上)用熟石灰画六条数轴。3、多准备几副扑克牌。4、为学生准备学案(其中包括三个表格)。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能利用法则熟练的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学生自主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二个步骤。(一是确定符号、二是求绝对值)。(二)能力目标:1、通过数学实验,数学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2、通过具体情境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3、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注:教学过程附后       五、教学过程 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      境     创     设(1)用cai展示世青赛,观看中国队在赛场上的比赛,摘录其中精彩的射门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在足球比赛中,要衡量一个球队的竞技水平可以计算比赛的净胜球数,只要把两场比赛结果加起来即可,下表中是世青赛中中国队的几场不俗战绩:(表一)赢球数净胜球数算式主场客场-3-2  -32  32  -3-2  30  0-3  友情提示:赢球记为“+”,输球记为“-”(3)问: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能否算出的每次的净胜球,算式该如何写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某一组讨论,并填写左表(一),投影所填的结果,师生共同订正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好进入探究阶段。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和的符号,绝对值与加数的符号,绝对值间有何关系。友情提示:有理数由两部份组成,一部份是符号,二部份是绝对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看哪组讨论热烈,教师参与另一组讨论,各组先保留各自见解。  培养学生自生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情 境 体 验  数学实验:将学生按自然组分成六组,交待需要注意的问题。(表二)组别第一次第二次结果算式第一组4-2  第二组-42  第三组42  第四组-4-2  第五组40  第六组-40  学生走出教室,来到事先画好数轴的地方。一学生站在原点,另一学生按左表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走动,其余学生记录走动的哪位学生在数轴上的位置,填写左表中的空白位置。学生做完实验后回到教室。    让学生亲身经历,明确任务,协作完成,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也是具体的,可感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规定其中一个方向为正(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参与其中一组活动。探 索 求 知(1)问:以上两表中有无相同类型的,找出相同类型的算式?友情提示:从加数的符号上寻找相同类型的算式。(2)把相同类型的式子写在一起。正数+正数:_______,_______ 负数+负数:_______,_______正数+负数:_______,_______负数+正数:_______,_______正数+0:_______,_______0+负数:_______,_______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符号和绝对值。(3)问:和的符号,绝对值与加数的符号,绝对问有何关系。教师参与一组讨论并巡回进行适当的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法则并填写下表:(表三)类型符号绝对值同号  异号    与0相加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填好左表(三),并用投影仪投影,找出最好的一份。        挖掘学生已有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学   以   致   用(1)例题讲解例:计算①(-180)+(+20)②(-15)+(-3)③5+(-5)④0+(-2)解:(略)教师板书问:有理数的加法可分为几步进行?一是确定符号,二是求绝对值。(2)牛刀小试:计算:①(-13)+25②(-52)+(-7)③(-23)+0④5.2+(-5.2)教师对其中易出错进行重点强调(3)在玩中学:同位同学发半副扑克牌,并制定游戏规则红色数字为负:扑克牌的黑色数字为正,且j为11,q为12,k为13,a为1,j0ker为0奖惩:说不出两数的和或者反应比较慢的学生,下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去清除教室门前(操场上)所画的数轴。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学生口答    四生板演 最后由学生指出解题中的错误洗好牌,同位每人任抽一张,合在一起,由其中一位学生口答两数之和,然后再轮流回答 培养学生一定的解题规范   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在游戏活动中能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同时减少学生听课疲劳 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环境的教育点 拨 升 华(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2)发散思维:小学学习的加法,其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但引进负数以后是否还有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可得到何结论?友情提醒:若不好研究能否考虑分成几种类型去研究。(3)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会不会遇见用有理数加法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呢?   自我评价本节学习的收获与不足 学习延伸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认识,同时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作业: 在课本上习题中自己选择4~6题作为作业.

上一篇: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

下一篇:案例:有理数的加法

篇8: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环保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形成,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2、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变绿了,小树也发芽了。同学们想去春游。光明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坐船去。

(出示主题图)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难题:有4个班怎样坐船合适呢?“限坐68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

如果两个班同学坐一条船,怎样安排呢?

小组讨论,拿出方案,列出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3+31       39+32         39+31

39+23        32+31        32+23

二、自主探究。

1、方案很多,哪个合适呢?计算出结果,并算一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计算23+31的方法:

①3+1=4,20+30=50,50+4 =54。

②23+30=53 ,53+1=54。

③20+31=51,51+3=54。

计算39+32,应该怎样计算呢?说一说你的想法。

与第1题相似。

方法很多,自由选择,算得又对又快就行。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他几种方案。

39+23        32+31        32+23     39+31

讨论:那些方案合适?为什么?

3、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  两位数

如果将这6道题分类,你怎么分?

有两类:一类是进位加法,一类是不进位加法。

4、1班和2班同乘一条船,还能再上几人?怎样列式?

68-54=

3班上了一些人后还剩下多少人?  32-14

怎样计算?独立完成,交流不同的算法:

68-54=

①60-50=10,8-4=4,10+4=14。

②列竖式计算,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③64-54=10,10+4=14。

4、全课小结。

三、应用拓展。

1、计算。

53+36=    37+54=      34+26=

75-65=      82-64=     56-35=

2、完成做一做。

3、完成练习第1-3题

4、开放题。买东西。

儿童商店

熊猫23元       篮球18元      台灯53元

地球仪25元     小汽车36元    闹钟19元

选择你喜欢的两件商品,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如果有50元可以买哪几样商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2页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2、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学校有篮球42个,排球35个,网球28个。

1、篮球和排球一共有几个?

42+35可以这样想:42+30=72   72+5=○

40+30=70    2+5=7    70+7=○

2、篮球比网球多几个?

42-28该怎样计算 ?     4 2

- 2 8

1 4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二、想一想,算一算。

24+50+2=○                32+40+7=○

24+52=○                    32+47=○

85-60-3=○             74-50-7=○

85-63=○                      74-57=○

三、直接写得数。

35+54=□        42+57=□       23+69=□

68-47=□       75-39=□      91-69=□

四、完成练习十九地3、4、5题。

五、开放题。

小淘气套中了两个,共得到42分,他套中的可能是那两个?

35              13            15               29

27            24            7                18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2、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

一、计算题。

97-43=        52+16=        34+56=

25+36=       44-19=        82-37=

以97-43和25+36为例,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在○填上>、<或=。

37+42○90            83-57○55

81-67○24           63+19○83

20○77-58           95○49+47

三、出示主题图。

色拉油24元      火腿肠15元

烤鸭18元        蛋糕16元

1、买一只烤鸭和一壶色拉油一共用多少元?

2、有40元可以买什么?应找回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四、填数。

62=                         25=

48=                        37=

35+       54=          86-     68=

27=                           54=

六、开放题。

怎样调换,两边的重量才会相等?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学的迁移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1、口算比赛。

34+23=     48+35=       65-24=

72-36 =      98-45=       42+56=

2、笔算比赛。

35+63=         79-56=

28+57=         93-66=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给大家说一说。

提问: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

2、计算:180+340=

先独立解答,再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算法1:18+34=52,所以180+340=520。

算法2:100+300=400,80+40=120,400+120=520。

算法3:180+40=220,220+300=530。

算法4:笔算,列竖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方法计算出来了,还会列竖式笔算出来。怎么笔算的哪?试着想一想,写出来:

板书:  百 十 个

1   8    0

+ 3   4    0

5   2    0

质疑:谁能提出问题?

为什么百位上不写4,要写5?

笔算是要注意什么?

3、看主题图提出减法问题:第二周比第一周多收集几个?

计算340-180=

先独立解答,再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算法1:34-18=16,所以340-180=160。

算法2:340-100=240,240-80=160。

算法3:340-200=140,140+20=160。

算法4:笔算,

板书:  百 十 个

3   4  0

_1    8  0

1   6   0

质疑: 为什么百位上是2-1

4、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

5、总结:今天学的题目与以前学的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进行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①相同的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要向前一位借一。

三、应用拓展。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植树问题。去年植树350棵,今年植树280棵。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二十第1、3题

4、开放题。

少年宫○                                                                    小明家○

小明从家到少年宫有几条路可以走?怎么走最近,为什么?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98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知道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吗?矿泉水瓶是用塑料作成上午属于可回收物质,可以回收再次利用。大家看看二年级一班一个月来回收矿泉水瓶子的情况。出示主题图。

收集矿泉水瓶子的情况

第一周 180个

第二周 340个

第三周 192个

第四周 219个

二、自主探究。

1、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学情预测:

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四周比第三周多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

哪一个问题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现在就来解决它。

2、解决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第三周、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怎样列式?

板书:192+219=

不计算,估一估得数是多少?

小组合作讨论,再交流,汇报各自的估算方法。

①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

②192接近200,219接近200,200+200=400

③192接近190,219接近200,190+200=390

教师要肯定每一种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

估算方法:

在估算时,可以把书3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提问:如果没收集500个送一次,大约再收集多少个有可以送一次?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①500-410=90

②500-400=100

③500-390=110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个月能收集这么多矿泉水瓶,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讨

论,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连一连。

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2、估算。

583+417=         719+179

631-409=        529-247=

3、解决问题。

①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乘火车比乘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②一本书又37页,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③电风扇245元,电饭锅187元,妈妈有400元,够吗?

4、开放题

调查你的家庭收入:爸爸月收入(  )元,妈妈月收入(  )元。

每月的家庭开支情况。节余情况。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1页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年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

一、估算。

583+428=               619+168

731-4008=        529-25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算一算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比原来便宜了多少钱?

VCD机        吸尘器           电视机

原价:623元     原价:623元     原价:623元

现价:489元     现价:489元     现价:489元

三、把这些算式按得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成一行。

500-220          271+620           340+580           960-340

四、算一算,填一填。

360                                    490

710     + 280=                  800  - 270  =

220                                    320

五、想一想,算一算。

○+130=320

□-80=240

○+□=(  )     □-○=(  )

六、完成练习二十第9-12题。

七、开放题。

小小图书馆今日借书情况

种类故事书  连环画        科技书

原有247             202             125

借走129              104              118

1、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有几本?

2、故事书、连环画和科技书大约各剩下多少本?

3、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4、让学生进一步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万以内数的读写。

2、整百、整千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教学难点 :

1、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2、整百、整千数的进(退)位加减法。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练习。同桌轮流出题练习。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23+69=   62-18=”为例说一说口算过程。

二、计算下面各题。

650+340=     730+480=        390+250=

840-650+340="为例说一说计算方法。笔算是要注意什么。

板书:①相同的数位对齐。

④从个位算起。

⑤笔算加法,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减法,哪一位不够要向前一位借一。

三、解决问题。

1、一年级有197人,二年级有201人。小剧场有400个座位,估计一下,两个年级一起看木偶戏能不能坐下?

2、张老师买一张写字台用了182元,买一个书柜用了216元。一张写字台比一个书柜便宜多少元?

买 一张写字台和一个书柜大约需要多少元?

3、饲养场养鸡420只,养鸭390只。养的鸡和鸭一共多少只?

养的鸡比鸭多多少只?

四、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五、开放题。

估算一下,500元够买哪两样商品?

手表197元    台灯244元       电饭锅285元

手机398元    电风扇321元

篇9:《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课时数:15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左右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左右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十五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法则,并通过各种形式灵活的加减法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孩子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感受数学可以帮助解决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学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谈话法

教具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以故事形式引出一幅鲜花盛开的公园一角的画面。

师:公园里鲜花盛开,已经很美。节日快到了,人们希望公园更美,工人叔叔又运来好多鲜花。(出示工人运鲜花的场景图)。

2、提出问题。看到这么多盆花,你想提什么问题?

(1) 工人叔叔运来几种花?

(2) 红花、黄花、紫花各有多少盆?

(3)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4) 工人叔叔要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

……

二、探究问题。

小精灵也来了,他问小朋友:“谁能说一说,刚才一些问题可以怎样算?

(1) 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列式计算。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10+20

还剩多少盆紫花— 30-20

(2)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a)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十个十个地数)。

(b)又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1个十和2个十合在一起,一共是3个十,是30)。

(C)3个十去掉1个十,还剩2个十,是20)。

(d)还可以转变成10以的加减法来计算(1+2=3, 10+20=30;3-1=2,30-10=20)。

三、巩固练习。

1、P57做一做。

2、练习十第1—3题。

板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20= 30-10=

篇10:《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NO:1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T)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课件切换到夷陵广场或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巩固练习,

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算出结果。

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三、强化练习,

1、练习十的1T

(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

P58面的3T

看懂图意,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篇1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 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 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情景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电脑出示。学生开火车练)

11-3= 13-8= 17-9= 14-5=

15-7= 12-3= 16-8= 13-7=

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来做几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8-6= 87-3= 96-6=

师谈话:把它们改为38-9=、87-8=、96-8=,你会算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发现两位数个位上的数都比减数小,如果直接减,够不够减?(不够减)那这三道题怎么计算呢?(退位),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列出减法算式。

课件演示:玩具商店的玩具货架画面。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屏幕上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生:图上告诉我们两辆玩具汽车的价格是15元和36元。

课件继续演示:两个小朋友进行对话。左边的小朋友在问:“我只有8元,想买一辆赛车玩具,还要攒多少元?”

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和想什么?

生: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钱?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元钱?

师: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

生答师板书

36-8=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5-2、76-4等算式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够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

动手摆小棒,分组讨论36-8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说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过程和方法?

生:6不够8减,我们先打开一捆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

师:16根减去8根还剩8根,再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在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8”。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从刚才摆小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生: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计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再用16减去8,最后把8和20合起来就是36-8的差。

结合生答师板书:36 – 8 = 28

/ \

20 16_8

8

(4)引导学生探索另外的算法。

师:还有其它算法吗?

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6 – 8 = 28

/ \

26 10_8

2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可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的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订正答案时指定1到2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独立算,最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5、6题。

篇1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65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列竖式的加法(进位)奠定基础。本课对理解“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是教学难点和重点,通过旧知迁移,感知“进位”的必要性。借助学具操作,引导比较,自主探究,互助学习等方式。沟通算法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建立对进位加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经历通过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对比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的研究过程,理解并掌握“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3.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计算方法相互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利用旧知的经验为新知迁移做铺垫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比一比,算一算(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

9+8= 35+20= 4+7= 32+5=

20+78= 3+9= 4+71= 32+50=

(二)列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教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旧知,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经历探究进位加法算法的过程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需要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一起去一(1)班联欢会的现场看看吧。

(一)主题引入,信息整合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发现的信息,教师选择性的进行板书。(课件演示突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闪烁。如“24瓶”“桌上有9瓶”可以添加这条信息。)

选取的信息有:盒子里有24瓶矿泉水,桌子上有9瓶。

(二)提出问题,列式促研

1.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课件出示男孩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问题。

2.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表述出来。课件进行完整性的呈现。

学生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女孩列出算式)

3.比较算式,引入课题

板书算式:24+9=

4.提出问题:观察算式24+5与24+9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点:24+5是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24+9比较难。(个位相加超过十,要进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会看情境图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删选信息、完整表述题意的能力。再通过复习题与新知算式的对比,初步感知“进位”,促进学生对新知展开探究的欲望。】

(三)学具操作,直观感悟

1.思考:怎样计算24+9=,课堂上没有矿泉水瓶,用什么学具代替我们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引导,借助小棒代替矿泉水,尝试摆一摆,算一算。

2.操作:同桌合作,摆出算式,算出结果。相互之间说一说是怎样得出结果。

3.汇报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请学生板演算式中小棒的摆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这样几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中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3根,共33根;

方法二:左边24中1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0根,捆成一捆,一共有3捆就是30,再加上左边的3根,共33根;

方法三:左边24中4根加上右边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上13就是33根;

方法四:直接往后数9个;

方法五:24加10再减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具体的小棒呈现计算思考过程,突出旧知“凑十法”的迁移,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提供直观的表象支撑,而直接把4根和9根进行相加是13根,为“进位”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在探究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三、分析操作过程,把握本质,体会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操作交流的过程,共同分析方法一、二都是运用“凑十法”,方法三是直接把根数相加。

再次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回顾梳理。

(一)数形结合,初建模型

(课件呈现两种方法,动态演示,突出10根小棒捆一捆),借助小棒摆放,课件演示,体现思考过程。

教师:第一种方法中的原来的2捆为什么变成了3捆?为什么要把后面的几根重新打捆?第二种方法中1捆多3根是怎么得到的?1捆表示什么几根?

让学生对着课件演示,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棒演示过程按照“先……再……”的顺序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动手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再按照课件依次出示的顺序,分别说说两种算法中先……先算……。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每种算法的重点。强调10个一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的意识。】

(二)符号表征,明确算理

结合小棒摆放图,把算式过程图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算式,以学生表述过程陆续呈现步骤,突出算法不同。)

利用课件呈现小棒图,出示算式,每种算法的呈现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相对照,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小棒摆放,说出算式一是把9分成两个数,运用“凑十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算式二结合小棒图,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三)即时练习,深化算理

(课件出示)教材65页“做一做”。

让学生观察小棒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练习,全班交流,课件反馈。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方法,把小棒图与口算过程图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实物操作到符号抽象理解,明确计算步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语言表征能力。即时练习给学生对新知理解基础上再次回忆,形成计算策略,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四、专项练习,强化对进位加法算理的认识

(课件出示)

(一)快乐的小猴。(说一说□里能填几。)

(二)捉害虫。(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解决问题。

教材66页第4题。

【设计意图:设计几个层次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愉悦情感,通过比较算法,错误辨析,沟通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对进位加法特点的理解。】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对加法计算有什么新的收获?

篇1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

教学内容: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观察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师:你知道他们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篇1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说明

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

●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

●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

四、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编排上继续了前面数与计算中的一些特点,同时还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有下面一些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P57、P61、P67

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样,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相同点。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P72)

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义务教材在分析时,给出了条理比较清楚的分析思路(举黑兔、白兔的例子)。这样做不是不正确,但一写在教材里,容易让人误会,一些老师以为这样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条理清晰、完整地叙述出来,结果搞得老师、学生苦不堪言。

●现在我们教材不出那样的分析思路,只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目前以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我们暂时编成这样,希望老师们能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提出更好的建议。

五、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

篇1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2.80里面有()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

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篇16: 加法与减法

加法与减法

人一出生,年龄就开始一天天地增加,孩童总盼着快些长大,总在算着加法——再长大几岁就能怎样怎样了,加法在此时代表着希望与憧憬。-

渐渐长大成人,尤其是工作以后,总巴望着时针能走的再慢些,开始计算生命剩下的岁月,开始害怕这一天天的老去,一天一天的减法让风华正茂变成花甲古稀,减法象征着凋零与失去。-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因而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物,人们便会趋之若骛,总想再加点再加点,从来就不会嫌多。譬如古时侯的帝王,疆土增加了还想再增加,寿命增加了还想长生不老,以至于最好“万寿无疆”,再有商人对赚钱的数目,也是想着多点再多点;官员对官衔也总想着再大再大点;名人对名气也总想着再红点再红点;再如快乐、健康、幸福、青春、美丽等等,那也是人人都想永远拥有的好东西。-

至于疾病、贫穷、磨难、挫折、丑陋、老迈等不幸的事,绝对不会有人想沾它半点。-

殊不知,人一出生赤条条两手空空,伸手就要开始抓身边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名誉、地位、财富,你得到的多了,别人就会得到的少了,别人抓住了,你便只能吹胡子瞪眼睛了。因为这世界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得到同样的东西,为了尽可能大地扩大自己手中的利益,于是,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大行其道,一旦求之不得,便辗转反侧、暴跳如雷、痛不欲生。活一世斗一生的人也是不乏其人,到头来,两手一撒半张纸片也带不走。-

若明白了这个道理,人生就要简单的多了,每每遇到苦恼之事,不妨用用加法、减法,给自己清楚地算算帐。比如饭局少吃一顿、官阶少升一级、金钱少捞一些、虚名闲位少占一点,痛苦就会少点生活也会清静自在。再比如,工作多干一会、助人多帮几个、有好处多让着点别人、责任多担待一些,快乐就会弥漫心间,和谐就会充满人间。身体自然会健康起来,寿命自然也就更长,该享受的自然也就能多享受两天,人生也就更有意义。-

世上有运势颇佳多名多利的人,也有霉运缠身无权无势的人,上帝也不可能轻易让二者命运颠倒互换。怎么办才能让双方都不怨怼呢?有智者就建议——让前者常去火葬场看看,就知道人生苦短,该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让后者常去医院瞧瞧,让他明白世界上总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别老盼着幸运降临,因为它也不可能永远都陪伴在你左右。-

加法、减法常存心间,人生可能更精彩!-

《小数加法和减法》练习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听后感

小数加法和减法练习教案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分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计划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小数加法和减法》优秀说课稿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合集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