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ansoy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共含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anso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篇1: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 (读数时写汉字 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 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

8、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

②减数+差=被减数

③被减数-差=减数

特别注意:验算时“ 验算 ” 别忘了写 !!!

小学数学0性质

1、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介于-1和+1之间的整数。

2、0的相反数是0,即-0=0。

3、0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4、0乘任何实数都等于0,除以任何非零实数都等于0,任何实数加上0等于其本身。

5、0没有倒数和负倒数,一个非0的数除以0在实数范围内无意义。

6、0的正数次方等于0,0的负数次方无意义,因为0没有倒数。

7、除0外,任何数的的0次方等于1。

8、0也不能做除数、分数的分母、比的后项。

9、0的阶乘等于1。

小学数学几何公式

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6a×a。

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

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2πrh=2π(d÷2)+2π(d÷2)h=2π(C÷2÷π)+Ch。

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V=πrh=π(d÷2)h=π(C÷2÷π)h。

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V=Sh÷3=πrh÷3=π(d÷2)h÷3=π(C÷2÷π)h÷3。

篇2:三年级数学《万以内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4、《20以内退位减法》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篇3: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不进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2、不退位的减法80-50=3069-2=6798-30=6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2、20以内进位加:凑十法:8+72=15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2+8=10,2是8的补数)

3、100以内进位加362+8=44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三、退位减法

1、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2、100以内退位减:361-9=27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减1,个位加补数。

篇4: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情景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电脑出示。学生开火车练)

11-3= 13-8= 17-9= 14-5=

15-7= 12-3= 16-8= 13-7=

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来做几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8-6= 87-3= 96-6=

师谈话:把它们改为38-9=、87-8=、96-8=,你会算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发现两位数个位上的数都比减数小,如果直接减,够不够减?(不够减)那这三道题怎么计算呢?(退位),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列出减法算式。

课件演示:玩具商店的玩具货架画面。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屏幕上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生:图上告诉我们两辆玩具汽车的价格是15元和36元。

课件继续演示:两个小朋友进行对话。左边的小朋友在问:“我只有8元,想买一辆赛车玩具,还要攒多少元?”

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和想什么?

生: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钱?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元钱?

师: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

生答师板书

36-8=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5-2、76-4等算式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够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

动手摆小棒,分组讨论36-8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说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过程和方法?

生:6不够8减,我们先打开一捆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

师:16根减去8根还剩8根,再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在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8”。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从刚才摆小棒过程当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生: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计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再用16减去8,最后把8和20合起来就是36-8的差。

(4)引导学生探索另外的算法。

师:还有其它算法吗?

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可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的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订正答案时指定1到2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独立算,最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篇5: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教学内容:

(第18页的教学内容)完成第22页的第7、9、10题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标。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

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评课稿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进位加法知识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复习课

《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