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iahou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共含1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aho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1: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观察物体(2-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观察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在实际的拼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注意点:1.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摆放立体时,注意同时运用语言叙述摆放过程。比如:横着放两个小正方体,在你左边的小正方体上叠放两个小正方体。等……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猜测一下还没有看见的面的形状,再观察验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由2-3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多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板书立体)

二、新授:

a、出示例题

出示立体图

这三个立体都是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搭出第一个立体。<教师同步操作>

(横着放3个小正方体,在你左边的小正方体前面放一个小正方体)你们搭的立体和老师的一样吗?

你会从所搭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来观察吗?(开始)

<同样摆出后两个立体,观察立体>

b、刚才我们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了三个立体的形状,你们发现没有,从正面看这三个立体,形状相同吗?<电脑展示三个立体>(从正面看,三个立体的都是由3个横摆的小正方形拼成)

从侧面和上面看呢?(侧面看,三个立体的形状也是相同的,从上面看是不相同的)

谁能来描述一下你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两个小正方形横摆)

这三个立体从上面看,形状是不相同的,我们一齐来看一看他们的形状。<电脑展示>

<比较立体俯视图的异同>

c、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由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观察大屏幕上三个立体的三视图>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

d、假如我用四个小正方体拼搭成一个立体,从正面、侧面看的形状还是和刚才一样,但是从上面看的形状不一样,还可以怎么搭呢?(同桌合作操作,四人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讨论,大屏幕展示)

三、巩固

1. 把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右边的样子。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哪一面看到的?你能连一连吗?

a、教师用模型摆放出立体,学生跟着老师的叙述摆放。

b、请同学们从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并且同桌相互说说所看见的形状。

c、交流。大屏幕展示,连线

d、如果搭成右边的样子,从正面看,和刚才看到的样子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讨论,连线)

2.完成教科书2-3页上的2-4题。

四、全堂总结

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进一步观察了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我们还发现,这些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希望同学课后能自己动手搭一搭,观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1.小华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

a.从正面看到是 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b. 从正面看到是 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2.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2. 你能数出下面的立体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吗?

3.两人合作,用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

a.教师指导:(教师发出指令,教师演示)

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b.教师发指令,学生操作

1.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第一个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2.横着摆2个,在你右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再在左边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

3.横着摆3个,在中间正方体后面放一个;……

c.教师摆出立体,学生说摆放过程

注意小组交流和教师的纠正,在全班学生交流时,可以学生说,老师摆。

d.同桌操作,学生说指令,学生摆

同桌两人互相操作,请两人小组在全班展示(用游戏的方式出现,可以老师摆出一个立体,一位同学看着立体发出指令,另一位同学不能看见立体,根据指令操作)

4.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板书:

教学心得:

篇2: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1)

上课时间:4月11日, 累计课时:28。

教学内容:P41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的:

1. 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 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际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学生每两人准备12块同样大的正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

出示例题的挂图。

聪明的小鸭用正方体摆成了以下几幅图。

二、师生探究。

1.数一数。

观察这三幅图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

2、摆一摆。

3看一看

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三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3. 画一画

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提问: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4. 小结

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 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

(2) 指名回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都有一双“火眼金晴”,不过,老师现在还想看看小朋友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何呢?

出示不同的摆放要求。

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学习过程:

两人合作试着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与例题相同的3个物体。

展示学生画的结果。比一比

各自默读题目

独立操作,观察,然后同桌检查。

让学生摆物体,连线,再回答问题。

每人独立拼摆,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谁摆得符合要求,并讨论,按每小题的要求有哪几种拼摆方法?

www.xkb1.com

观察物体(2)

上课时间:4月12日, 累计课时:29。

教学内容:完成想想做做3到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知道它对应的视图形状,知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同也可能不同。

2. 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形状的物体,培养学生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拼摆对应的物体。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 组织活动

准备第3题  的正方体。

老师进行评讲。

二. 做第4题。

出示第4题

老师归纳小结。

三.做第5题

出示题目意思。

集体进行交流。

三. 做第6题

数图形的个数。

四,做思考题。

老师说说要求。

集体交流思考题。

四. 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主要练习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开始按要求摆    分小组开始活动。老师巡视,进行指导。

学生观察第4题,指名回答。

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进行拼搭,让学生感知必须用4个小正方体才能搭成这样的模型。

学生独立数,再进行交流,必要时再用小正方体摆摆。

学生完成,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篇3: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知识点:平移的次数+每次框出的个数=方格的总个数

练习:1、电影院里一排有24个座位,妈妈带女儿去看电影,妈妈坐在女儿的左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1 2 3 4 5 6 7 8

2、(如图)每次框出两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三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四个相邻的数,一共得到(  )个不同的和。

3、将自然数排列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在这个数阵里,小明用正方形框出九个数。

(1)任意移动几次,每次框住的9个数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如果框住的9个数的和是225,你能列方程,求出中间的一个数吗?

(3)一共可以盖住多少个不同的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练习:

1、小明有一些邮票,他把邮票的一半多2张送给小红,还剩下50张。他原来有多少张?

2、小明和小红共有邮票50张,如果小明给小红8张,那么两人的邮票张相等,小明原来有多少张?

3、小娟和小磊做纸鹤,裁纸要5分,折纸鹤要用25分,把纸鹤用线穿成一串要用10分。如果要在上午10时全部完成,那么他们最迟从什么时间开始动手做?

4、王老师需要一根长32厘米的铁丝做实验。他将一根铁丝剪去一半,再剪去4厘米,正好符合实验要求。原来铁丝有多长?

5、一个数除以12,小明把12看成18,结果商是20,正确的商是多少?

第十单元  圆

知识点:半径、直径、轴对称图形。

半径 直径

1.2厘米

0.48米

9厘米

1.5分米

练习:1、填写下表。

2、比较两圆的大小。

(1)甲、半径4厘米;乙、半径3厘米。 (    )大

(2)甲、直径8厘米;乙、半径5厘米。 (    )大

3、判断。

(1)半径就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

(2)直径就是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     )

(3)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    (   )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标出它的圆心,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谜表述出来。

5、圆是(        )图形,有(       )对称轴。(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篇4:第四单元: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乘法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1×3=     12×9=     24×5=

30×4=     27×3=     15×5=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 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总结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 想想做做 1:集体练习

4. 20×40=       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  想想做做2

三、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3、4、5、6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笔算乘法(1)<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笔算

135×3=      28×2=

2. 口算

14×2=       32×4=      41×3=

14×20=      32×40=     28×10=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

a. 看图

b. 你从图上了解到些什么?(单价、问题等)

c. 谁会来列式解决这个问题?(28×12=)

<新授28×12的笔算过程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研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题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28×12的结果是多少吗?(小组讨论,研究,把讨论的结果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组织汇报。(① 24+24+……+24=288(12个24相加)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12×4×6=288 ⑥12×3×8=288 ⑦24×10+24×2=288 ⑧12×20+12×4=288⑨24×20-24×8=288 ⑩12×30-12×6=288 也有学生用竖式计算)

肯定期中的大部分方法,详细介绍课本上出现的两种情况。最后研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师:我们再来看看2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每一步竖式的意义。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注意数位对齐)

传统过程:(主要介绍课本上的28×10    28×2)

我们可以先计算定2个月牛奶需要多少钱,计算10个月需要多少钱,最后把他们合起来,你们会计算吗?

28×2=56(元)  28×10=280(元)

28 28

× 2    ×10

56 280

56+280=336(元)

280

+56

336

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28

× 2

56

28

336

你能说说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2. 巩固    12×28=

三、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

24×23=     13×72=      62×41=     54×22=

2.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3×21=        45×12=      13×52=

3. 你能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53×60    40×22    68×40

27×30    92×20    70×29

4.改错   教科书第33页     4

5.教科书第33页第5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法估算(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掌握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并进一步联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重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能使用估计得到方法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估算、验算,努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54×32=          37×24=

2. 估算,并且判断计算的结果比几百大,比几百小。

42×30       53×20    40×19      25×40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

1头奶牛1天可以挤奶29千克,照着样计算,小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你能迅速估计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小组讨论研究。把估计的方法写下来。

汇报:29×42-> 20×40(800多)  30×50(1500少)    30×40(1200)

那么这些估算的结果和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呢?

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集体练习笔算

小结: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比原数小的整十数时,估算的结果比准确的小;都看成比原数大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比准确的大;如果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和准确的差不多。我们可以利用这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  29×63=           42×58=

你们能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吗?

(结果在1800左右;结果比1200大,比2100小)

(结果在2400左右;结果比大,比3000小)

第一题全班集体讨论结果范围,再集体计算,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

第二题,按第一题要求集体练习(在计算前先用三种方法估算出结果范围)

板演,小结

2.37×24=         64×35=

巩固:先判断积的范围,再计算

3.教科书第35页第三题

4. 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28×46    62×25     58×19

49×37    24×76     33×54

(进行估算时尽量选用比较接近准确结果的估算方法)

5.教科书第35页第6题

首先要计算出3种篮球各买24个分别需要多少钱,最后作出判断。

6.完成教科书34-36所有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学习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方法。

注意:第二课时加强估算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3       14×2     11×5     4×5

32×30      14×20    11×50    40×50

2、笔算(先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并验算)

35×42=        17×24=

3.《选做》170×5=   (笔算)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每桶牛奶25千克,今天挤了90桶,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要计算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谁会列算式呢?(25×90=)

我们都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题你们会用竖式计算吗?

请每一位同学在作业本上试做,完成后在小组中(1.)展示你们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研究一下除了你自己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做。

开始。(请1-2位同学板演)

2. 小组汇报

请一到二个小组上来说说计算方法、计算过程

根据情况组织讨论

总结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

1.17×60=    36×40=    50×48=

2.教科书第37页第2题(可先完成部分或者作为课堂课业)

3.教科书第37页第3题。

出示30×23=   32×23=

列竖式计算,比较两题

教学估算方法,32×23你们会估计结果是多少吗?30×20    40×30

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比如30×23,32×20,这样估计出来的近似数更接近结果。

4.教科书第38页第4题。

你能估计这一页上大约有多少个字吗?

小组研究:尝试用多种方法估计,把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下来,最后与笔算出来的结果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5.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篇5:第一单元: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探索算法;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算

24+52    8÷2     9÷3     6÷3

20×4  50×2   80÷2    90÷3    60÷3

200×4  500×2  800×3  900+3÷3

800÷4

二、新授

导入:800÷4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虽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但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很快就算出了答案。那像这样的题目怎么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出示例题

(1)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00÷3=

这是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你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三种思考方法)

(3)小结:对于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可以与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一样,想10以内的除法或乘法口算就可以了。

(4)“想想做做”第一题口算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商三位数)

(1)出示例题

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1)学生说出计算的算式,教师板书。

986÷2=

(2)你能估算一下平均每天大约产蛋多少个吗?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先在书上试笔算后,老师在在黑板上板书竖式笔算的过程。提问:4为什么写在百位上?

(4)“想想做做”第二题1、2小题

(5)“想想做做”第三题   428÷2     605÷5

二人板书,其余做作业本上。

老师讲解。(注意格式书写)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3、4小题

(2)“想想做做”第三题其余6题(左作业本上)

(3)“想想做做”第四、五题

四、数学家作  练习册P3

五、聪明题

学校运动会在200米的环形跑道上举行1000千米长跑比赛,跑了一段时间后看到每位运动员的前面有7位运动员,后面也有7位运动员。请问参加1000千米 赛跑的运动员共有多少名?

板书:

教学心得:

第二课时

一、准备练习

(1)口算

14+4      11+7     12+5    15+4     27+4     87-24

64÷2      92÷4     95-37   84÷6     75-36    51÷3

150+5      800÷4    400÷4   600÷3    200+5    90-37

(2)列竖式计算

98÷9      852÷4       497÷7

二、尝试练习

(1) 出示例题

学生根据图示找出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

312÷4=

请你估算一下,商大概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2)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列出竖式

7

4

3 1 2

2 8

---------

7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你能接着算下去吗?学生列竖式算在本子上,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 1   完成在书上,后两题请2人板演。

(4)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56÷2     460÷7

一人板演,老师重点讲解验算。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2   另2题 268÷4   502÷8

(2)“想想做做” 4、5、6

四、回家作业

(1)书P9 3

(2)练习册P4

(3)聪明题

一块蛋糕切成8小块,最少要切几刀?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2、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算

57÷3     80÷8    23×3   36÷3   23+48

8×310     83-32   400+240 55+28  700×3

900÷3     484÷4   255÷5   55-5×5

二、练习

1、书P10   1   做本子上,一人板演(585÷5)

2、书上2

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时多,再计算

提问:你是怎么估计的?

计算完以后,将计算结果与练习前估计的商进行比较。

3、书上 3    这道题应怎样思考?

4、口算   填在书上

比较,每一组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5、书上 5   做在本子上

三、回家作业

1、练习册P3

2、聪明题

用4根一样长的小木棍,问最多可以搭出几个直角?

第二课时

一、计算

1、 书上P9  3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书上 6  用竖式计算在本子上,要求验算在草稿纸上。(对于乘法的验算,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来检查,也可以用得到的积除以一个乘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乘数。)

二、实际应用

1、书上  7、8、9

完成以后交流方法(鼓励一题多解)

2、动脑筋  书上

三、回家作业

1、练习册P4

2、聪明题

有3只猫3 天能抓住3只老鼠,要想50天抓住50只老鼠,需要几只猫?

板书: 教学心得: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0/3呢?你是怎么想的?(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平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3、计算  0/2   0/4   0/7   0/5   0/34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二、教学例2 (商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出示例2

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   210/7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30的。谁会列?

3  0

7     2  1  0

2  1

----

0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强调末尾的0只要对齐数位直接写上去,这样简便。

三、商中间有0的除法

1、书P13  试一试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306/3

(1)估计完后,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另一题 312/3 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习

1、书13页  2 完成在书上。

2、书13页 3 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书13页 4、

4、书13页 5 (丛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6(余下的布不足3米,就不够再做一套校

服,所以求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要用去

尾法求近似值。)

四、回家作业

1、练习册 P7 2、聪明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区分和巩固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书P15  1

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三、书P15  2

先笔算在作业本上。

比较:把答案填在书上,请你上下两题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第一组题:末尾有0和中间有0

第二组题:末尾有0和末尾不是0。(或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小的商小 )

第三组题:中间有0和中间末尾都不是0。(同上)

四、口算  书P15  3

第一组题:先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然后再在商的末尾添上0。

第二组题:被除数不变,除数发生变化,商

也跟着发生变化。

四、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思考。

第5题,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罗列出来),要求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正方形蛋糕    36元  4盒  每盒3块

圆形蛋糕      30元  3盒  每盒2块

三角形蛋糕    32元  2盒  每盒4块

独立完成。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书P16-17(两课时)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帮助学生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书上P16  1-4题。着重复习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竖式。

第二课时

完成书上16页至17页  5-9,聪明题。

一、第5题

(1)审题,从图上你得到了那些条件?“一律按半价出售”是什么意思?

(2)先自己独立思考问题“200元能买到那些玩具?”,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3)全班交流

半价

大型积木  132元    66元  ○1

轨道火车  308元   154元  ○2

大型拼图  116元    58元  ○3

小轿车    214元   107元  ○4

坦克      150元    75元  ○5

方案一:○1○3         方案六:○4○5

方案二:○1○5         方案七:○1○4

方案三:○1○3○5

方案四:○3○4

方案五:○3○5

二、第6题

学生独立填表,然后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

三、第7题、第8题  独立完成

(注意两小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篇6:第二单元:年月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年历(任何年份)

课外去找一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可以上网、可以看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北京时间2月25日上午8时41分13秒。从刚才的话中,你听到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板书课题

二、自由发言

老师昨天让大家回家找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你找到那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观看课件,介绍年月日的得来)

三、学习课本

1、你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找到你的生日吗?指导学生看懂年历。

2、观察年历卡(20年历卡和自己准备的其他年份的年历卡),你发现些什么?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表。引出大月、小月的含义。一年有几天?你是怎样算的。

(注意:计算全年天数的算法有多样,交流时要及时表扬比较好的方法。)

3、板书:

平年365天

2月:28天

12个      大月:1、3、5、7、8、10、12

年         月                               日

小月:4、6、9、11

闰年366天

2月:29天

四、识记大小月

你有那些好方法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拳记法(二月平)播放课件。

○2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

七、八两月换着数,

七月以前找单数,

八月以后找双数。

四、探索“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秘密。

1、观察年历表,发现规律。

2、看课件,帮助理解。

五、练习(见课件)

年月日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生日快乐

教学内容:P24-25

教学要求:1、通过活动,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掌握。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

1、放生日歌导入,今天有个小朋友过生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热闹得场面。(图片)

2、你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图上的小朋友各自说了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生日,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你是怎么想的?(对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利用年历来查找)

3、出示题目:

小华今年12岁,她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为什么她只过了3个生日呢?

4、怎样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呢?

二、小组活动

1、想办法让同学猜猜你的生日。(向图上的小朋友学习);大组交流

2、统计班级里同学的生日,并在条形图中表示出来。

先在小组里统计,然后在全班交流汇总。

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

根据图,回答问题:那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那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3、把第二题中收集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完成书上的第3题。(复习年、季度、月之间的关系)

填完表你想到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先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

4、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年历卡上圈出来,并说一说准备怎样为爸爸妈妈过生日。(教育学生要热爱家庭、热爱父母)

板书:

教学心得:

篇7:第十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94-96

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出示P94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

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

2、探索解决问题:

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

如果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先求男生的。

a、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

b、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全班交流。

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

3、交流

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个,这“7个”就说明了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

二、想想做做

“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独立练习。

“3”: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

“4”: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   (两课时)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  约为80分

看一下评为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板书 教学心得:

篇8:第五单元平移的方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如果我想在第一排选座位相邻的四人小组,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如果在第2排选呢?又可以怎样选?有多少种选法?

2、这中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二、、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学生在平时常常遇到类似的四人小组搭配问题,借助这一问题,初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孕伏铺垫。

三、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操作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2 8 9

3

4

5

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四、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完成“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

2.完成“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方格呢?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五、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拓展延伸 出示例2,理解图意

指名说说(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

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

(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独立思考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

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3、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篇9: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在我们研究的这六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 做什么图形?

(2) 选什么工具?

(3) 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 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C: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

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要把学生往对折、折痕、完全重合上引导。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0:第十一单元:认识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内容:教科书P

教学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7分米=(--)米 3角=(--)元

9厘米=(--)分米 1分=(--)角

二、新授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明明在量桌面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少?

(长5分米,宽4分米)

这是用分米做单位的,如果用米做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

(板书)

师: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十分之四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

(板书补充)

完整的板书:

5分米  510 米  0.5米 读作:零点五米

4分米  410 米  0.4米  读作:零点四米

书空:0.5    0.4

齐读:零点五  、零点四

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

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

1元2角,想一想,2角是多少元?那么1元2角是多少元?(板书)

3元5角呢?(板书)

完整的板书:

1元2角    1.2元   读作:一点二元

3元5角    3.5元   读作:三点五元

书空,齐读。

3、认识整数、自然数、小数及小数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他们都是整数。像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板书:

0、1、2、3        自然数  整数

05、 04、12、 35   小数

整小小

数数数

部点部

分  分

分别说一说0.4、1.2、3.5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各是多少。

三、想想做做

“1”:仔细观察图意,说说题目的意思。

照样子填写。

说一说每组3个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3”:独立练习。

“4”:先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5”:为什么0右面第一个点上填0.1?1右面第二个点上填1.2?

独立填写其他的小数。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P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3角=(--)元=( )元

9厘米=(--)分米=( )分米

5元6角=( )元

3米8分米=( )米

0. 4元=(--)元=( )角

0. 7米=(--)米=( )分米

8.8厘米=( )毫米

2.5元=( )角

二、新授

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雪糕、蛋筒、棒冰、冰激凌的价格)

了解了这些信息,你有些什么问题?

(1)学生提问,师给与评价,并将问题引导到

“雪糕和棒冰,哪个贵一些?”上

板书:0.8 0.5

你会比较吗?说说你的想法

a、0.8元是8角,0.5元是5角,8角大于5角,雪糕贵一些。

b、0.8=810 ,0.5=510 ,810 >510 ,雪糕贵一些。

板书中填入大于号。

(2)你会比一比雪糕和蛋筒的价格吗?

板书:0.8 1.2

你是怎么比的?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交流,(注意适当提高对学生表述的要求)。

(3)你还会比一比谁和谁的价格?

前后四人一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4)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说说看,可以怎样来比较?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来说:一是整数部分都是0,二是整数部分不是0,但不要刻意抽象出法则,机械记忆。)

三、“想想做做”

“1”:先确定厘米数,再换成分米数,然后比较大小。

“2”: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理由。

“3”:提醒学生看清要求,是表示涂色部分。

“4”: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5”:独立完成。

“6”:三个数量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到小排列,并用大于号连接。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练习   (小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P

教学要求:1、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的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加减计算。

2、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含义

“1”:(1)先独立填写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2)写出每个小数的读法。

“2”:完成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小数表示?加深学生对小数具体含义的理解。

二、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3”:这一题教师要指导比较策略:

a、可以先比较9.8和9.5,再比较9.5和8.9

b、可以先比较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比较9.8和9.5的小数部分。

比完以后可以让学生按顺序排列,并用符号连接。

教师指导前可以让学生先讨论该怎么解决。

“4”:先填数,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在回答问题。

三、复习小数的加减计算

“5”:学生独立练习。

选两题评讲:竖式的写法、整数部分的0不能漏写。

四、综合练习

“6”:独立练习。

“7”:第(1)题,一套衣服包括什么?

第(2)题,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可以一人做一套衣服,也可以两人同时做上衣或裤子,也可以求差。

“8”:独立练习,交流发现。

“9”: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有规律的板书或其他手段启发学生有序的、全面的思考。

“思考题”:在线段图上把剩下部分的2倍关系表示出来,再启发学生思考。

五、“你知道吗?”

1、  学生自学文字介绍。

2、交流获得的信息。

3、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信息。

4、谈谈了解这些知识后的体会。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1:第八单元:认识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认识分数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练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二、想想做做

1 、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2、研究讨论

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

3、试一试

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

3、独立完成。

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独立完成。

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题

1、引导看图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4、想一想

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

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

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

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

6、独立练习。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

7、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8. 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 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写。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戏: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引导题图

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一) 我用圆片分一分。

(二) 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 = 9(个)

3、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说说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分数分别是几个?

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

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说说该怎么列式?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

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

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课时   练习四

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 是几分之几元?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把1米怎么平均分,6分米是其中的几份?把1元怎么分?4角是其中的几份?

四. 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先读题, 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

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

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

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

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

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 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十、思考题: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

十一、你知道吗?

读一读,做一做。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2:第六单元:千米和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难点、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千米有多长;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

(米、分米、厘米、毫米)

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一般我们用这些长度单位。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认识千米

1、介绍千米

出示图。

你能说出每张图所表示的意思吗?

(1)这是铁路中的里程碑,说明到这里是180千米

(2)这是公路上的里程碑,离南京还有98千米。

(3)这是限速标志,限速每小时60千米

(4)这是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就是用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6千米

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都用千米作单位)

是的,在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由于都是比较长的长度,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符号km来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千米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谁来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请学生说)

2、感知1千米有多长

那你们知道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

同学们一定有体育课中100米赛跑的经历吧。那10个这样的100米是多少米呢?(1000米)

所以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1000米

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

(1)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是1千米

(2)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3)400米一圈的跑道,2圈半是1千米

三、想想做做:

1、(1)请学生独立描出1米的长度

(2)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说说你的想法

(3)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1)独立解决

(2)说一说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

3、4、独立完成后读一读,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5、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每条河流大约多少千米

6、(1)直接算一算

(2)(3)先讨论该怎样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要根据图中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估计出南京到济南的铁路和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如果把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度看作1份,那么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度有这样的2份多一点,即大约长700千米;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度大约有这样的4份,即大约长1200千米。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认识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难点、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吨有多重;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三、复习引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吗?

(千克、克)

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1千克=1000克 )

我们知道在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和克这些质量单位。那我们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认识吨

3、介绍吨

出示图。

图上画的你都认识吗?

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大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这些堆放的或运输的都是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在计量这些物品有多重时,通常都用“吨”作单位。

吨还可以用符号t来表示。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吨”呢,谁能来说说。(请学生说)

4、感知1吨有多长

那你们知道1吨究竟有多重呢?

出示图(10袋100千克的大米)

每袋大米重100千克,那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呢?

一袋大米是100千克,2袋大米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像这样的10袋米才够1吨重。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等式:1吨=1000千克

你还能找一些自己熟悉的物品,想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呢?

三、想想做做:

1、(1)看图说一说,加深建立1吨的表象

(2)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是多少吨?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说说你的想法。

2、(1)独立解决

(2)说一说思考过程

(3)通过换算,数和单位名称都改变了,那他们所表示的重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3、独立完成后交流。

问:如果填别的单位合适吗?为什么?

4、5、6、  先讨论该怎样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独立解决。

第6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

(2)要告诉学生学校的班级数

7、你知道吗?

请学生先读一读,再算一算。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通过对已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练习,加深理解千米和吨的概念,能合理运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和吨。

老师想考考大家,你知道了千米和吨的哪些知识?

(请学生答)

整理板书:

千米: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例如:公路)

1千米=1000米

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体的质量时用的单位。(例如:集装箱)

1吨=1000千克

(表扬说的好的同学)

2. (1) 把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你行吗?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 把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你行吗?

吨、千克、克

二、巩固练习: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这头恐龙大约重45(   )

(2)我国古代修筑的长城大约长7000(    )

(3)小芳身高是132(   )

(4)一筐稻谷重45(   )

2.4吨=(    )千克

8千米=(    )米

5米=(    )厘米

6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3000克=(    )千克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6.解决问题:

3: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书上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能对立完成吗?

4:仔细看图,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5:仔细看图,获取信息

独立完成

6:怎样才能正好运完?

怎样安排车辆,用的运费最少?

比较不同的方案,作出最佳的选择.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了解千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通过“走走看看”和“查查填填”两部分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来体会和理解1千米的实际长度及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走走看看: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米,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走看看,实际体会一下1千米究竟有多长。

a)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看一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

b) 每个人走一走,100米的距离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

c) 交流讨论:

照这样的步子,估计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

d) 实际再走一走,验证一下,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走那么多步,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e) 请学生估计:

从学校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f) 想一想:

1千米以外的声音能不能听见

1千米以外的人或物能不能看见

查查填填:

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查找书上55页的资料,一起填写。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3:第五单元:认数(一)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认识几和第几(教科书第14页例题,第14~1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在具体的情境中练习运用“上、下、前、后、做、右”这些词语与“第几”相结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和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且能渗透尊敬老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区分和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几和第几来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动物贴图、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问:图上有几个人在买票?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

(2)提问:从前往后数,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

(3)谈话:反过来说:排在第2的是谁,指几个人?排在第5的是谁,指几个人?

(4)提问|看了图,你还可以说出什么?

2、“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小明、小丽要进动物园要做对点灯笼的游戏才行?你想试一试吗?

(1)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

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3)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几和第几)

3、小结(板书:几和第几)

二、组织练习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来到动物园,小红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捞月亮的表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问:猴子能捞起月亮来吗?为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

3、“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4、“想想做做”第4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是几室。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A:出示小动物的位置说住在几楼几室。

B:告诉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学生在电脑上点位置。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篇14: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   认识方向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    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能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题插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大致如下:

人民桥      汽车站      超  市

火车站      学  校      少年宫

公  园      电影院      体育场

问:看图你知道哪里是北面吗?你怎么知道的?

2)请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该生边说边指出图上的位置)

小结:所以,我们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那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指名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它在东和北的中间。

3) 人民桥在学校的哪一面?指名说:人民桥在学校的西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它在西和北的中间。

4) 你知道体育场和公园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

(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

指名说:体育场在学校公园的东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6)学生提问并请生回答。

2.小结:到现在为止,你知道了哪些方位?

3.教学试一试

1) 出示指南针的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谁能介绍一下它?

(介绍:这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针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在古代称为“司南”。)

2) 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

(   )     (   )

(   )             (   )

(   )     (   )

(   )

3)生自己填写。4)指名汇报并核对。5)同桌互查。

4.动手操作:做方向板

1) 拿出一张正方形白纸,折成8等份,并写上方向。

2) 生自己制作,核对方向。

3) 在教室中找到北面,再利用方向板指出教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方向。

5.小游戏:每个同学利用方向板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猴子:“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北面。”小兔:“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小狗:“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南面。”小鹿:“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南面。”

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4) 要帮它们找到家,先要确定什么?

确定了北面之后,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方位?

5) 生独立在书上连一连。

4)同桌互查、互说。

5)指名说,核对答案。

2.想想做做第2题

1) 出示分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下面是青山乡水果种植的颁情况示意图。

西瓜    桃      梨

山楂    水库    葡萄

苹果    橘子    樱桃

2) 桃园在水库的哪一面?(指名说)

3) 水库的西南面是什么园?

(生自说,再指名说)

4)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互说。)

5)谁来考考大家?(请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方位?

板书设计:

认识方向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篇15:第三单元:平移与旋转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平移与旋转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1.  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是坐汽车到学校来的,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表面指针的运动)。

(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交流。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2)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3)(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

三、研究平移

下面我们要重点来研究平移现象。

一个物体在平移过程中,它向哪个方向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多少?这些我们是怎么来看的呢?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感知平移的特征

(1)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带鱼,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条热带鱼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4格,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7格┅┅,那么这条热带鱼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条热带鱼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把。(出示一些点)

(2)我们先来数一数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了几格?(师示范)哦,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

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热带鱼的鳍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一生上屏幕数:鳍也是经过了7格)

热带鱼的尾巴又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你在你的纸上数一数吧。(拿出“填一填”那张纸)

这个点呢?这个点呢?(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

我们再任意找一个点来数数吧,(就找这个点吧)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哦!热带鱼的每个点、每个部分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都向右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了7格。

(4)是不是这样呢?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以下,我们把热带鱼想象成在游动,你脑子里的热带鱼在游动了吗?下面我们来跟着热带鱼的游动想象它的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1格,热带鱼的各个部分怎么样?(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整个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好,就这样往右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热带鱼怎么样?(也跟着向右平移了7格)

想通了吗?

刚才判断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4格(或其它)的同学想通了吗?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小房子平移图

下面还有一座小房子,你会看它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吗?

你准备怎么看呢?请你自己先在纸上数一数,填一填吧。

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

大家看了小房子的屋顶、屋檐、┅┅都向左平移了6格,我们就可以说小房子向左平移了6格。

(2)火箭平移图

火箭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

请你自己数一数,填一填吧。

你是怎么数的?你就数了这1个点吗?怎么数了一个点向上平移了5格,你就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5格呢?(多问几位学生)

哦,大家发现要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当然,有的同学抓住一条线或一个部分来看也是可以的。

(3)是不是很有意思的,还想来看吗?拿出“练一练”那张纸,上面还有一些图形也请你看看它们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物体平移后的图形,你可以吗?

1.试画      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1)(实物投影仪)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请你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请在你的纸上指一指。

具体位置究竟怎样确定呢?

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师巡视)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2)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请生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先┅┅,再┅┅,最后┅┅。(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我知道你们可能还有其他的画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2.请你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画出        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请你先想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再动手。

(生画,师巡视、指导)

3.组图

今天戴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非常高兴,想送给你们每人一幅画留个纪念,不过这幅画是个半成品,需要你们动动脑,动动手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愿意试一试吗?请你按照图形下的要求画出每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就能知道是什么了,赶快动手吧!

生独立完成。展示作品:一帆风顺。

四、全课小结

1.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板书: 教学心得:

篇16:八、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使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时间:二课时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教学内容:P86--87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 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在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良好的 交流、合作习惯。

教具准备:一个大些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并在其六个面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调查,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老师讲台上的这个长方体,你能看到它的哪几个面?注意:观察的时候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

学生观察后互相交流。

讲述:观察长方体时,正对着我们的这一面叫做它的正面,它的左侧和右侧的面都叫做侧面,顶上的一面叫上面,请小朋友们介绍一下你观察到哪几个面?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猜一猜,你知道从老师所站的这个地方观察到了几个面?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说依据。

2、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小结:观察者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问: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

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2、想想做做

谈话:请同学们把文具盒放在桌子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然后告诉同桌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活动

指名口答。

3、想想做做3

出示正方体、长方体模型,谈话:请小朋友们从各个方位进行观察,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观察、讨论,小组交流, 请一组在班级内交流,其它组补充。

讲述: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请小朋友说说图中的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

4、想想做做4

指名读题。

谈话:想一想正方体的形状,你不看正方体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

谈话:把正方体拿出来,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看看回答对不对。

学生活动。

5、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

各自动手把两个小正方体照书上的样子摆在桌上。

各自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自己摆成的物体。

指名口答书中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

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教学内容:P88--89

教学目标:

观察3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能画出看到的图形,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3个正方体把物体摆出来。

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进行直观的思考。

学具准备:1、每人准备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2、每人自制与正方体的面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7张。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你能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拼搭搭吗?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汇报,并将拼搭出的各种可能以图片形式贴于黑板上。

3、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图形

要求每人按照这幅图的样子,先摆一摆,摆好后相互检查摆法对不对。教师巡视,发现摆错的及时纠正,以达到每个学生都摆对。

⑵谈话:请同学们从正面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在桌上摆一摆,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张纸片表示的是哪个正方体的哪个面。全班交流。

再从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摆一摆,同桌互相交流。

问:为什么从侧面纸看到2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从上面看到了几个小正方体?摸一摸物体上面的这2个小正方体,它们在同一个平面内么?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把高低不同的两个正方体看成在同一平面上,或设想把高的正方体压下去,压得和低的正方形在同一平面上。)

⑶问:你能在书上连一连吗?

2、教学“试一试”

⑴指指名读题。问:题目要求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⑵谈话:每人尝试用3个正方体摆出符合要求的物体。摆好后从正面看一看,看到的图形是不是题目中图形的样子?再同桌互相检查。

⑶让学生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图形,再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画好后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集体评讲。

指名口答。问:你从侧面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从上面看呢?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1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各自按要求摆物体,并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

在书上连线。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订正。

2、想想做做2

自由读题,指名说出题目要求。

独立把3个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图

问:这幅图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想想做做3

读题,指名说出题目要求。

谈话:如果想从上面看到的是 ,你能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摆,摆好后互相检查。

谈话:从正面和侧面分别看到了怎样的形状?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画好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4、想想做做4

指名读题,问:这道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它与前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摆放物体,先自己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

5、想想做做5

出示下面的图形

谈话:你知道上面的物体各是由几个正方体拼成的吗?

小组内交流,重点讨论第三幅图里为什么有4个小正方体。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观察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两课时)

篇17: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及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教师: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提出活动要求:每一桌的同学合作,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想想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表示出来。看看哪桌的同学最快完成。

2分组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全班交流。汇报时是引导学生根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说出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师提示:每排摆5个,能摆几排,明确只有这三种摆法。

4、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结合4×3=12,说明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并板书。

(2)齐读这三句话,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3)指名看式子说。

(4)请学生根据6×2=12和12×1=12两道算式,照样子说

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3是因数,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倍数和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指出阅读底注明确: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不是0的自然数,0要考虑吗?那从什么数开始。如1、2、3、4、5、6、7、8、9…….在小数和分数等其他数中就也没有倍数和因数的说法了。(可根据具体的算式说明,如0×3=0,1.5×2=3。)

(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每位同学都各选一个乘法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探索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1、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会是3的倍数呢? 明确:3的倍数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你能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2)启发: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的说出3的倍数?根据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4……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同时板书:

3×1=(3)  3×2=(6)……

追问:能把3 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应该怎样表示3的倍数有哪些呢 ?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3的倍数有3、6、9、12、15……

(3)完成后面的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有序的思考,并规范的表示出结果。

(4)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6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吗?10呢?

2、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

学生举例说明。明确: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

板书  ( )×( )=36

(2)提问: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启发: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怎样才能有条理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找出 。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4)进一步启发:我们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除法算式,也可以找一个数的因数。。根据36÷1=36可以找到1和36……

请同学们看书7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5)完成“试一试”。 提醒学生有序的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6)观察发现

提问:观察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说出18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是多少吗?25呢?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应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他们都是4的什么数?你还能说出4的哪些倍数?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2、“想想做做”第3 题。

组织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是各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篇18:认识对称轴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江苏版(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P62---P63)

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直观认识了对称轴。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试一试”让学生尝试通过折纸,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并通过对不同的折法和画法的研究发现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想想做做”安排了折纸画对称轴,直接画出图形的对称轴,研究一些简单的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以及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第九单元:长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认识图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折扣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不进位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认识时间(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图形与变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图形与位置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精选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