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iiiiiiis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共含12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iiiiii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

篇1: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

辽宁省大洼县第三高级中学 甄 珍

【摘 要】高考英语试卷卷面分值150分,阅读理解占40分,占了总分值26.7%,因此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势在必行,但是阅读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上来的,是要结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技巧和练习,逐步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能力;高中生

一、高中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英语阅读理解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一定信息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因此,英语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但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高中生在阅读能力方面纯在很多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一一阐述。

1.学生词汇量不足。很大一部分学生词汇量贫乏,不能理解文章内容,导致阅读效率低,或者能理解文章大概内容,但不能体会文章的内涵,极大的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形成。2.学生的阅读兴趣低。这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他们缺乏阅读兴趣,做阅读题并不是自己兴趣爱好,而是在老师的逼迫下不得不做的作业,在他们看来阅读是负担,更别谈去提高阅读能力了。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学生阅读文章通常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整篇文章翻译完还没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从表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4.阅读材料有限。学生接触的阅读文章一般都是与教材有关的话题,教辅材料也是针对书本选择阅读内容,导致学生阅读材料单一,不能接触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也限制阅读能力的`提高。5.没有阅读技巧。比如在阅读中碰到生词就查字典,没有推断词义的能力,长句难句就翻译不通,不会从全文的角度去理解长句难句,这些都是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二、针对问题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

1.对大纲的词汇,学生要牢牢记住。而且要积累在平时做题中遇到的超纲词汇。阅读是以识字为基础的,积极地背单词,词汇量巩固提高这样就可以轻松阅读了。2.学生在有一定的词汇量,语法知识,掌握一些基本阅读方法后,才能逐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而且我们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要知道学生对什么兴趣,然后再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阅读数度与阅读的材料有很大关系。如果阅读的材料是自己熟悉的内容,阅读的速度就会很快,反之,如果阅读材料是非常陌生的话题,阅读速度就会很慢。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掌握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当今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人物传记、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对所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师要把好关,选择材料要积极健康,难易适中,话题广泛,语言地道,内容新颖。3.利用英语教材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对课文中长句,难句要进行详细地讲解。在长句难句中包含了从句和一些较难的语法结构,学生对这些句子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甚至是理解错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些复合句和含有较难语法结构的长句进行详细的分析,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的形成自己的正确理解,从而达到能自己独立分析的程度。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加以分析,不要逐字的翻译,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分析课文能力,逐渐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4.掌握一些阅读技巧。(1)在高考阅读中是允许出现5%的生词,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信心,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在遇到此种情况的正确处理方法,告诉学生不要紧张,任何生词都不是孤立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有时候要读完整段或整篇文章至少要联系出现生词的上下句,然后才能理解其意义;其次要充分的利用构词法、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才能理解。(2)阅读英语文章时要抓住首尾段,还要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其他的都是围绕主题句进行阐述的。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多多练习,提高阅读效率。(3)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反复练习,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4)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正确的处理一些推断题。阅读中会设计一道推断题,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做题时要遵循的原则是要以原文为中心,在原文中寻求答案。不要想当然,自以为是。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它是需要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基础上,然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我相信,只要平时加强阅读训练,篇幅不要很多,但必须天天读,天天思考,不要不懂装懂,要彻底理解,只要持之以恒的训练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胡纯洞。《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高考英语考试说明》

篇2:英语教学论文:“Supporting details”与阅渎策

英语教学论文:“Supporting details”与阅渎策略的融合

英语教学论文:“Supporting details”与阅渎策略的融合

作者/武剑蓉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10008)

摘要:“Supporting details”是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主阅读文章后增设的“阅读策略”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材中“阅读策略”的解读,思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围绕阅读教学的三大目的,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策略,特别是通过“Supporting details”关键词,不断探索英语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策略解读现状运用途径

“Supporting details”即“支持性细节”,指的是作者用来解释、详述和拓展更多的主题思想的各种材料(如举例、事实、观点、阐述、案例、轶事等)。它是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多种阅读策略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一、 解读: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控阅读环节的一系列阅读方法和技能。它对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实施、阅读兴趣的构建以及阅读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阅读板块中增设了“阅读策略”,在每个单元的主阅读文章后,以提示框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根据所阅读文章的不同文体,提供不同的阅读策略(前8个模块的阅读策略如表1)。内容大致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 阅读技巧类。例如“skimming and scanning”、“predicting information”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训练这些阅读技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2) 阅读体裁类。例如“reading a play”、“reading a newspaper article”、“reading an informal letter”等。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板块中阅读材料丰富,体裁具有多样性,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体现语篇的思想内容。(3) 阅读词汇类。例如“understanding sentences with‘how?ever’ or ‘but’”等。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在语篇层面上的交际能力,也要重视句子层面上的语言训练。

二、 思考: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难,这直接影响他们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对日常教学及相关测试的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词汇、长难句的解码失败。英语阅读过程首先是对单个词汇的解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对某一单词的解码失败而导致阅读中断。另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有时学生对单词解码没有障碍,但碰到一个长句或某个意群,解码就容易“搁浅”。(2) 文化背景知识的短缺。很多英语单词源于文学名著、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或历史事件、名人逸事、风尚习俗、体育娱乐,带有丰富的文化涵义,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字面上往往难以领会。(3) 生活经验及知识面的欠缺。

另一方面,有些英语教师对阅读策略重视不够,对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不到位,大多只是浅显地作些介绍,导致学生拘泥于对阅读材料的表层理解,无法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行推断,更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及其引伸含义,从而影响了理解的准确性,阻碍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 实践:“Supporting details”在阅读策略中的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从语篇角度,(教学论文 )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阅读速度,形成良好的阅读策略。第二,根据所学语篇的内容,向学生输入有关的语言和文化信息。第三,培养学生辨别文章体裁和表达方式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围绕这三大目的灵活运用“阅读策略”,有机渗透“Supporting details”,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语篇阅读领先,培养学生的整体预测能力

阅读前设计的一些问题,往往是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社会生活经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入阅读策略“Predicting information”,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模块7 Unit 2的教学步骤如下:

【步骤1】 导入(Lead-in)

首先,播放一段与针灸(acupuncture)相关的.视频。喜剧化的内容,不仅给了一个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开头,也促使他们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接着,集体研讨。教师提问:“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acupuncture?”学生会说出想要了解的各种内容,然后让他们预测要学习的文章中涉及哪些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给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如图1所示。

【步骤2】 阅读(Reading)

教师要求学生“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what aspects are mentioned in it”,指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继而抓住引领每一段的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即“supporting details”来证实他们预测的内容:history、past uses、acupuncture points、current uses、Pulses、benefits、theories、acceptance in the west。这里,要求教师能根据文章的内在线索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进行理解。

(二) 阅读任务贯穿始终,提高学生辨别文体的水平

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体裁,教师可在阅读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分析讲授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利用文章线索进行积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意图,准确获取信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模块7 Unit 4的阅读策略“Reading a tourist brochure”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步骤1】 导入(Lead-in)

教师提问:“If you want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ce where you want to go , what can you do?”学生会给出寻找信息的不同方法。然后,教师展示一本旅游手册,提问:“What is a brochure used for?How to read it ?”并提醒学生,在阅读旅游手册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四个信息(即本单元“阅读策略”的内容):(1)它的发展历史(The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2)影响或改变了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人(Important people who influenced or changed the development);(3)有趣的事实(Interesting facts);(4)有说服力和有趣的语言(Persuasive and interesting language)。围绕这四个要素,可将阅读这篇文章的技巧训练贯穿整个课堂。

【步骤2】 略读(Skimming)

让学生用两到三分钟时间阅读每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总结每部分的中心思想与主题,并显示在屏幕上。学生的回答如下:

Part 1reasons why 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 was developed.

Part 2developments of the first underground before World War Ⅱ。

Part 3some unusual uses of the first underground during World War Ⅱ。

Part 4expansion and popularity of the first underground system.

其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每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找出相应的关键词(画线部分),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阅读技巧,快速掌握各段的中心。

【步骤3】 查读(Scanning)

学生总结主题后,就应进一步掌握阐述和发展主题的主要事实,或按要求找出特定细节,把握语篇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篇章结构。回答这些细节性问题,查读法(Scanning)是最合适的(因为细节性问题是用来说明、论证或分析文章中心的),且大多以“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等形式来提问。在边阅读边提问的过程中,教师紧扣阅读旅游手册要特别关注的四个信息,指导学生运用图示法将重要信息进行概括。学生得出的相关的四个信息如下:(1) 它的发展历史(The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1854年,英国政府批准建造地铁;1863年,第一条隧道开通。(2) 影响或改变了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人(Important people who influenced or changed the development):Charles Yerkes。①“What did he do?”“Under?took…by obtaining…and setting…”②“Why did he do so?”“Traveling…not convenient…as each line…by…,far from…”(3) 有趣的事实(Interesting facts):“What unusual uses did the underground system hav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It was used as a bomb shelter/ an airplane factory/ a center for directing the defense against air attacks/meeting rooms for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4) 有说服力和有趣的语言(Persuasive and interesting language):“Why not take a trip on the oldest underground system today? Visit our ticket office and buy…”。

这样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繁琐的材料中,迅速地提取信息,为后续的呈现、复述与评价等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四、 追索:英语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读什么”,更重要的应是“如何读”,即阅读策略的培育。根据认知学理论,阅读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快速阅读策略(快读、略读)和细读策略(找主题句、找细节、区分重点与次重点和推理);元认知策略则包括:读前策略(预习、预测、想象)、读中策略(自我询问与自我监控)和读后策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共有39篇“阅读策略”,对这些策略的处理,也要根据不同文章而做出选择。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解释策略,说明运用策略进行阅读的益处;演示阅读策略;让学生模仿阅读策略,提出反馈意见;帮助学生做自我评估,反思自己的学习。

美国著名的阅读教学专家尼尔?J.安德森在其编写的《积极英语阅读教程》一书中,特别设有“阅读技巧”、“词汇技巧”和“实用技巧”等栏目,部分题目的设计遵循了现代应用语言学的规律,结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特征特性讲解阅读技巧和策略,倡导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阅读过程,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英语阅读教学经验的逐步丰厚,阅读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实质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 【美】尼尔?J.安德森。积极英语阅读教程[M].夏谷鸣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3:浅议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是每一个英语教师近年来思考得特别多的问题,阅读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一些教师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事实也是这样,“功多艺熟”,多读总是有益的,但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英语的教学内容中关于科普、科技、专业性素材的读物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单靠“功多”以达到“艺熟”,肯定是一件落伍的事,甚至是蛮干。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理解“能力培养”的内涵,指导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那么,阅读能力的内涵是什么呢?一个人识了字就开始了阅读,阅读是从文字上理解一个含义,取得一条信息的理解和获取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使阅读更加充满了理解能力的表现,更加显示了其智力活动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事实上,阅读是从文字上获取一个新的信息源,并且加以理解的复杂心理过程。作为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在这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获取”的效率,尽可能精确地理解这个信息源的含义。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明确地说,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呢?首先看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碰到些什么样的知识点:严格来说,学生会碰到字母、单词、短语(或惯用语)、句子(或语言的群意),这些知识点构建了一个对读物进行分析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还会出现具体的情景、情节、内容。可以想象,一个学生在他的脑子里一下子出现那么多供思维的信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分析和理解,因此,这个思维空间需要有极大的容量。这就关系到语言方面的词汇能力,语法能力,篇章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社会阅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实质上是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综合技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这个“综合技巧”的掌握和提高,教师先要分析“理解”的层次,然后训练学生加以掌握。

从启发式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者必须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的“理解”更为准确。

由于我们以前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研读,因此,学生接到一份阅读资料的时候,一般都是立刻就把它进行“研读” (study reading )的较多。但很多学生的“研读”,实际上只是慢慢地读。研读的目的是通过资料里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准确地分析或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意图。这一步一般不宜在一开始阅读就实施,按语言逻辑学的理论,第一步应该是略读( skimming ),以最快的速度,整个群意地略过资料,了解资料的大致内容和特定的人物、地点、时间,经过一定数量的关键词,认识资料的大致意思,形成对资料的整体印象,而不是细节。做好这第一步,对接下来的查读( scanning )、研读( study reading )和速读( fast reading )有着积极的作用。“略读”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查读”。目的在于加深对资料的人物、地点、时间、特征、数据以及整篇资料在写作上,内容上的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一切都要通过在资料中寻查而获得。在这一步里,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查找资料特征的习惯。有了略读和查读收集到的信息,就应该进行研读了。这样,使研读在一定的认知基础和信息基础上,达到刚才提及的目的--通过资料里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准确地分析或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研读之后,一般对资料已有全面和正确的“连贯理解”,对该资料的阅读就达到目的了,但为了让“理解”来得更准确,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学生利用极短的时间对资料进行一次“速读”,以学生本人能力所及的最快速度,通读全文,并鉴定资料的全部信息,与“略读”、“查读”和“研读”得来的信息进行对比,看有没有应该重新核对的信息点,最后为“理解”构建一个全面,准确的信息基础。这样的阅读方法,开始时往往不被学生所接受,认为太花时间了,于是就出现了刚才提及的,资料一到手就“研读”(实质是慢读)的现象,但这样的“研读”总是会使思维停留在某一个点上,有时甚至是一个并不关键的单词上。理解需要一种意群的心理跨越与情景感悟,一般是借助情景来获得,而不是借助辞典。辞典要查,但不是每词都去查,只有在意群理解都不能感悟时,查辞典才成为一种必需。对学生来说,一开始就“研读”并不是科学的阅读方法,在《学习能力培养全书》(素质教学工程书库),就提到阅读的“概览,初读,细读”这样的程序,在英语阅读中,就是按“略读”--“查读”--“研读”--“速读”(如果在“研读”中已有相当把握,可以不进行“速读”)的程序阅读才是最省时和最容易达到“阅读”的目的。

正确的阅读方法,保证了正确的“理解”。“阅读理解的水平和效果除与阅读能力有关外,还与理解的方法是否科学有关。许多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阅读理解,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理解所读材料的方法”。可见,什么是最正确的“理解的方法”,是很难下一个唯一的定论,但根据不同的学生素质基础,的确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去理解一篇文章,或者一条信息。但根据中下水准高中生的特点使用“语境判断理解法”、“分解阅读理解法”、“概念突破理解法”比较适宜。①“语境判断理解法”--“从资料提供的具体环境来判断词语、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阅读资料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场合等。”这种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②“分解阅读理解法”--“对资料的各级语言单位按其顺序进行分解阅读,也就是按词、短语、句子、段落的顺序进行阅读和理解。”③“概念突破理解法”--“抓住资料中的基本概念问题,尽可能地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再进而理解资料的整体内容。”三种理解法属于理解中的三种切入方式,同时,也是理解中的三个层次,相互关联,互为作用。随着科普资料在学生的学习中越来越占重要的位置,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通过直观就懂的问题,例如,科技概念、原理和结论等。我们必须使用“追踪阅读理解法”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追踪阅读理解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某些不懂的概念、原理、结论等问题时,“通过追踪其形成和获得的过程,以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加深对资料内容的理解。”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使之养成善于捕捉线索,正确分析、判断阅读信息的习惯。

例案 1 : Most animals have little connection with animals of a different kind ,unless they hunt them for food ,sometimes ,however ,two kinds of animals come together in a partnership which does good to both of them. You may have noticed some birds sitting on the backs of sheep. This is not because they want a ride, but because they find easy food in the parasites on sheep. 部分学生不知怎样理解“ in a partnership ”这样一个概念,去,当他们读到 You may have noticed -- on sheep 的时候,他们就明白在“ birds ”和“ sheep ”两者之间存在着“ which does good to both of them ”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这是一种互利的“伙伴关系”,“ in a partnership ”就这样理解过来了。面对单词 parasite ,尽管不太熟识,但很多同学平时对动物世界感兴趣,了解很多动物之间的生存关系,已猜到它是“寄生虫”了。但对于一份资料本身来说,除了它特有的信息源,信息点的特征之外,还会有它特有的或者是互不相同的篇章结构,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多项阅读理解的方法之外,还要从篇章结构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是“段落理解技巧”,接着是“全文理解技巧”。为了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使学生掌握“主题句”的识别判断,绝大部份资料的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句”,而大多数主题句,又会被安排在每段的开头。(当然也有放在其他位置的。)只要发掘这个段落的“主题句”,学生就能理解该段的大意。

例案 2 : Computer technology may help Ed Rawlings with some of planting orange trees with equipment,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and wind speed can be measured .The information is fed into a computer which can tell when temperatures drop to freezing. The computer can correctly decide the quantity of water to be used and how frequently the trees should be watered. 毫无疑问,文章的第一句已经把整段的观点,要谈问题的范围说得很清楚了,所以,问题: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

A.a farming expert cares for his orange trees

B.the different use of computers in planting

C.growing oranges in Ed Rawlings' farm

D.different ways of frost protection

最佳答案是什么?学生们很快从首句中就发现,计算机技术帮助 the farmer -- Ed Rawlings 做了许多事情,而具体是什么事已显得不太重要了 , 答案就是 B 。这就是“段落理解技巧”的使用。

至于“全文理解技巧”这样的提法,可能有人会认为是一般的研读全文,其实有技巧上的分别:“全文理解技巧”非常重视资料的标题、小标题的作用。只要浏览标题,就能判断资料的中心和主旨。

例案 3 : IT IS NEVER TOO LATE FOR SUCCESS; U.S.COLLEGE STUDENTS TODAY 等。 两条题目,对全文的理解很有启发性,但不少学生就是忽视对题目的研究和思考,只要养成习惯,掌握它并不难。就这两条题目,前者一看就明白这是对学习、工作、科研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工作的人来说的,文章肯定讲工作上、事业上有关 SUCCESS 的事了。后者当然描述当今美国在校的大学生,无论文章的描写是正面还是侧面的,但一定是美国当代大学生的情况,所以,在“全文理解”上,标题给了我们方向性的提示,有碰到不识的单词,难理解的句子,就可以有一个方向去判断了。

“全文理解技巧”还注意抓住中心内容。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养成一个阅读习惯:“仔细阅读开头部分以了解主题、背景、意图;找出主要段落的主题句,以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再读结尾部分以了解结论、用途、意义”。这样的“全文理解技巧”,非常有效地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快而准地读懂全文,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在阅读时碰到难词、难句、陌生的概念时,就手足无措。 这时候,鼓励他们要做的事不是急着查字典,而是继读阅读下去,当他们读到 You may have noticed -- on sheep 的时候,他们就明白在“ birds ”和“ sheep ”两者之间存在着“ which does good to both of them ”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这是一种互利的“伙伴关系”,“ in a partnership ”就这样理解过来了。面对单词 parasite ,尽管不太熟识,但很多同学平时对动物世界感兴趣,了解很多动物之间的生存关系,已猜到它是“寄生虫”了。但对于一份资料本身来说,除了它特有的信息源,信息点的特征之外,还会有它特有的或者是互不相同的篇章结构,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多项阅读理解的方法之外,还要从篇章结构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是“段落理解技巧”,接着是“全文理解技巧”。为了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要使学生掌握“主题句”的识别判断,绝大部份资料的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句”,而大多数主题句,又会被安排在每段的开头。(当然也有放在其他位置的。)只要发掘这个段落的“主题句”,学生就能理解该段的大意。

例案 2 : Computer technology may help Ed Rawlings with some of planting orange trees with equipment,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s and wind speed can be measured .The information is fed into a computer which can tell when temperatures drop to freezing. The computer can correctly decide the quantity of water to be used and how frequently the trees should be watered. 毫无疑问,文章的第一句已经把整段的观点,要谈问题的范围说得很清楚了,所以,问题: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

A.a farming expert cares for his orange trees

B.the different use of computers in planting

C.growing oranges in Ed Rawlings' farm

D.different ways of frost protection

最佳答案是什么?学生们很快从首句中就发现,计算机技术帮助 the farmer -- Ed Rawlings 做了许多事情,而具体是什么事已显得不太重要了 , 答案就是 B 。这就是“段落理解技巧”的使用。

至于“全文理解技巧”这样的提法,可能有人会认为是一般的研读全文,其实有技巧上的分别:“全文理解技巧”非常重视资料的标题、小标题的作用。只要浏览标题,就能判断资料的中心和主旨。

例案 3 : IT IS NEVER TOO LATE FOR SUCCESS; U.S.COLLEGE STUDENTS TODAY 等。 两条题目,对全文的理解很有启发性,但不少学生就是忽视对题目的研究和思考,只要养成习惯,掌握它并不难。就这两条题目,前者一看就明白这是对学习、工作、科研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工作的人来说的,文章肯定讲工作上、事业上有关 SUCCESS 的事了。后者当然描述当今美国在校的大学生,无论文章的描写是正面还是侧面的,但一定是美国当代大学生的情况,所以,在“全文理解”上,标题给了我们方向性的提示,有碰到不识的单词,难理解的句子,就可以有一个方向去判断了。

“全文理解技巧”还注意抓住中心内容。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养成一个阅读习惯:“仔细阅读开头部分以了解主题、背景、意图;找出主要段落的主题句,以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再读结尾部分以了解结论、用途、意义”。这样的“全文理解技巧”,非常有效地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快而准地读懂全文,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在阅读时碰到难词、难句、陌生的概念时,就手足无措。

在近年来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无论在教材里,在辅助资料中,在各种试题中,所占的份量,其比例越来越大。而一些科普、科技和专业性较强的资料,通常都以“阅读理解”的题型,评估和考核学生的能力。所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实质上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一个主渠道。很多学生面对一篇又一篇的资料,就好象一堆堆叠起来的岩石,成了一个个跨越的障碍。从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理念出发,一开始并不要求学生在“阅读”的问题上学得很全面,只是鼓励他们勇敢地接触资料,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形成适合他们的阅读习惯,以正确的阅读步骤和方法,最终使他们掌握了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阅读技巧。特别使大部分中下水准的同学从以前在阅读中最多只能得 60% 的得分率,提高到 85% 以上。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基础,但正确学习方法的养成和运用,是关键因素

篇4:如何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是指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篇章和造句的能力。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是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阅读能力便无从谈起,因为任何一篇阅读材料,都是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以及对上下文的理解等几个方面于一体的,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会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扩大词汇量。词汇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词汇作为阅读中语言的最小单位,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基本单位。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事实上,没有语法便不能传授和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便不能传达任何东西。”所以,同学们在英语学习中一定要经常性地集中复习、记忆以前学过的单词,同时又要有意识地去扩大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不是要求考生无限度地去背新的英语单词,而是指在掌握了教材中的词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多记一些单词,尤其要注意牢记词的多种用法,因为一词多类、一词多义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考生应该充分利用构词法知识学习、记忆英语单词。了解英语中的构词法知识,牢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和词根,可以帮助自己借助旧词迅速增加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阅读。扩大词汇量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词汇表,在英语和汉语之间找对应关系,阅读时套用单词在词汇表上的释义,而不去注意词汇的语境意义。学习词汇时要遵循一条根本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此,通过阅读来学习词的用法,掌握词汇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含义,弄清楚词汇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注意领会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的交际功能,这是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途径。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巩固语法知识。孤立的单词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完整的意义。词要通过语法规则的支配,构成一个规范的句子,才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传达一定的信息。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又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一篇文章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做到语义连贯、合乎逻辑。在篇章的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段落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存在着语义和逻辑上的连贯性。因此,只有巩固并提高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正确地理解篇章中的语境和语义上的连贯性,才能有助于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测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既要求理解准确,又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许多考生平时阅读时常有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

“指读”:用手、笔指着文章,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这样,无形中就限制了眼睛的“扫描”速度,从而降低了阅读速度。

“声读”:受平时朗读课文的影响,阅读时必须读出声来才能理解,也就是说,必须先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再进行理解,这样也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

“译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单词、短语、句子的翻译,通过翻译成母语来理解文意。

“回读”:一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便返回到句首或段首重新阅读。

“析读”:在阅读时,对每个句子都进行语法分析。

这些阅读习惯,不仅妨碍了考生的阅读速度,而且影响了考生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因为,考生理解的很可能仅仅是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或其中的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很难掌握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深层含义,更无法培养利用文字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和就语篇内部逻辑进行联系的能力。

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尽量运用下面这些阅读技巧:

1.意群阅读法

“意群”通常是指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都有紧密联系的一组词语。阅读文章时,在一个意群内是不应该停顿的,否则就会影响对文章所要表达意思的理解。

试用“逐词阅读法”和“意群阅读法”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目光停顿的次数。

We are having a wonderful time.I am in the middle of this great forest in South America.We can't travel through the forest by road,because there aren't any roads.So we have to travel by air or boat.We are enjoying our boat trip very much.At night we tie the boat to a big tree by the river bank near a village.

用“逐词阅读法”阅读这段文字,目光应作如下停顿:

We//are//having//a//wonderful//time.//I//am//in//the//middle//of//this//great//for-est//in//South//America.//We//can't//travel//through//the//forest//by//road,//because//there//aren't//any//roads.//So//we//have//to//travel//by//air//or//boat.//We//are// enjoying //our //boat//trip //very//much.//At//night//we//tie//the//boat//to//a//big//tree//by//the//river//bank//near//a//village.//

目光共停顿了65次。

用“意群阅读法”阅读这段文字,目光应作如下停顿:

We //are having a wonderful time.//I am //in the middle of this great forest//in South America.//We can't travel//through the forest byroad,//because// there aren't any roads.//So //we have to travel//by air or boat.//We //are enjoying our boat trip //very much.//At night//we tie the boat//to a big tree //by the river bank //near a village.//

目光共停顿了20次。

由此可以看出,以意群为单位阅读文章,速度要比逐词阅读文章快得多,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获取重要信息。

2.扩大视幅法

“视幅”是指眼睛每停顿一次能清晰地感知文字的广度。视幅对阅读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是看一眼或每一次看清楚词数的多少;另一方面是眼睛定量的次数和时间。每次看清的语言单位应该是意群而不是分散的单词。在快速阅读时,考生的视线不应该是逐词地向前移动,而应该是跳跃式地前进,从一个意群跳到另一个意群。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考生要努力扩大视幅,使每次看到的语言单位由一个意群扩大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群。这样,视幅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同时,扩大视幅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更好地理解、记忆所读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中进行快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做更多的题目或检查已经做过的题目,但是,强调了阅读速度,理解的准确率往往会下降。很多同学在阅读的时候,容易出现因为图速度而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问题,往往是一目十行,大脑中却一片空白,根本不知文章所云。要解决阅读速度和准确理解这一对矛盾,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多加训练。

一般来说,我们提倡的快速阅读必须是在对文章有较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一开始不能图快,不求速度,但求准确,什么时候读懂了什么时候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理解能力提高了,再逐步加快阅读速度。

如何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

3.掌握猜词法

猜词技巧是阅读理解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巧。在阅读时碰到生词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因为“猜测词义题”是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之一,所以学会猜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猜词能力取决于他熟悉语言的程度、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具有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常用的猜词方法有:

(1)根据构词法知识猜生词

英语构词法主要有合成法、派生法和转化法。

A.合成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成一个词的构词方法叫合成法。由合成法而得来的词叫合成词。合成词在英语中非常活跃,而且数量很大。如果遇到的生词是合成词,可以把它还原成一个一个的独立词,看每部分是什么意思,再把各个意思综合起来,便可得到这个合成词的大概意思了。例如:

bedroom-bed(床)+room(房间)-bedroom(寝室)

schoolmate-school(学校)+mate(伙伴)-schoolmate(校友)

B.派生法

通过给一个词根加上前缀、后缀而构成一个新词的构词方法叫派生法。通常情况下,前缀只改变词义,而后缀既改变词义又改变词性。牢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的用法,可以猜出许多单词的词义。例如:

care(小心)+ful(有……的)-careful(小心的)

use(用处)+ful(有……的)-useful(有用的)

hope(希望)+ful(有……的)- hopeful(有希望的)

im(不)+possible(可能的)-impossible(不可能的)

im(不)+polite(礼貌的)-impolite(不礼貌的)

dis(不)+like(喜欢)-dislike(不喜欢)

C.转化法

由一种词性转化成另一种词性的构词方法。例如:

hand(手)n.-hand(传递)v.

water(水)n.-water(给……浇水)v.

late(迟的)adj.-late(迟地)adv.

after(在……之后)prep.-after(在……之后)conj.

(2)根据上下文语境猜生词

A.根据常识、经验猜生词

例如:

My parents went out and bought a new TV.That afternoon my father put an antenna on the roof(屋顶)so that we could watch the pictures on TV clearly.

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判断出“antenna”是电视机的“天线”。

The old man put on his spectacles and began to read.

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猜出“spectacles”的意思是“眼镜”。

The door was so low that I hit my head on the lintel.

结合常识,我们可以猜出“lintel”的意思是“门上方的门框”。

B.根据文中的定义、解释猜生词

例如:

Skimming means looking over a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before you begin to read it carefully.

从所给的定义,我们可以猜出“Skimming”的意思是“快速阅读”或“略读”。

The harbor(港口)is protected by a jetty-a wall built out into the water.

根据定义,港口是由延伸到海水里的大墙保护的,所以,“jetty”的大概意思是“防波堤”。

C.利用文中的对比和对照猜生词

例如:

Most of us agreed;however,Jack dissented.

由于“however”是起转折作用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dissented”是“agreed”的反义词,意思是“不同意”。

Mary was talking all the time while Jenny kept reticent.

从前后对照的逻辑关系推断,“reticent”的意思是“沉默不语的”。

His shirt was clean but his shoes were grubby.

根据前后对比的语义判断,“grubby”是“clean”的反义词,因此,它的意思是“脏的,不干净的”。

D.利用事例或解释猜生词

例如:

The doctor is studying glaucoma and other diseases of the eye.

从other diseases of the eye可以判断出“glaucoma”指的是“一种眼睛疾病”。

E.利用重复解释的信息猜生词

例如:

Mr Smith always arrives home punctually,neither early nor late.

根据neither early nor late这一解释,可以推断出“punctually”的意思是“准时地,守时地”。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中碰到生词时,如果该词无关大局,既不影响答题,又不影响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读者就可以不去管它;如果该生词很关键,影响了对文章整体语义的理解,就应该设法运用正确的猜词方法,尽可能地把握该生词的意思。

三、掌握阅读文章的三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需要读两遍:第一遍阅读,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也就是了解文章的中心要点和主旨大意;第二遍阅读,理解支持文章中心思想的细节。有时要透彻地理解一篇文章,就需要对文章进行第三次阅读。阅读一篇文章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1.略读法

“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个总体印象。

略读时要学会“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了解文章的大意,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找主题句---概括全段中心思想的句子,然后把每段的主题句的意思综合起来,就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主题句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时候也会出现在段中,少数情况下,短文中没有具体的主题句,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如果短文包括几个自然段,阅读时应该特别注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文章的主旨通常出现在这两段中。

在略读的过程中,读者不必去研读细节,遇到个别生词或难懂的语法结构,也可略去不读。

2.查读法

“查读”是指有目的地到文章中查找某些特定的信息,也就是说,在通过略读对文章有所了解后,到文章中去查找与某一问题有关的信息,寻找解题的可靠依据。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快速浏览问题后,要确定所需查找的信息范围,并注意所查信息的特点。例如: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人名、地名,就应该寻找首字母大写的单词;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时间、日期、数字,就应该寻找具体的数字。

3.研读法

“研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以求获得具体的信息,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研读主要是指围绕文章后面的问题进行细读,包括理解支持主题句的细节,根据作者的意图和中心思想进行推论,借助语法知识对涉及问题的难句、长句进行分析,力争达到准确地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

上面谈到的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是阅读一篇文章并要达到完整准确地理解时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

在考试时,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就可以用略读法;要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就可以用查读法;要掌握确切的内容,深入理解文章,就要用研读法。

总之,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读书,以扩大知识面,这对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篇5: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论文

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论文

摘要:随着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提出,面对新的教材内容,如何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效率 课程改革

改革是教育的生命,而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所谓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正如张志公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怎样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呢?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见解。

一、教师要牢固掌握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业务水平研究,不断更新教育与学习观念,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而不是向课后要质量;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方法,而不是注重教知识;高水平的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整体构建,而不是知识点的零敲碎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从思想和观念上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牢固确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其次,要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自身感悟;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经常进行深入的思维和讨论;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好文章、下大工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英语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强化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形势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还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密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同时运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英语教学有声有色。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认识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利用多媒体创设的声、光、色等和谐统一的视听直观情景,能够逼真地再现很多场境,给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M usic这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各种音乐:classicalm usic,folk m usic,Rock’n’Roll,Jazz,country m usic,rap,orchestra,choral等,让学生欣赏并进行区别。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结合,模拟生活的语言情景,能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并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想表达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灌输、学生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这样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也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为了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尽力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学习向建构式学习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传统的`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的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四、将情景教学融入课堂的有效性

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情景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英语学习的环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充分把握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时间以及情景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合理安排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不仅要做到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要注重情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否则其效果和有效性会大打折扣。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善于开发课堂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便于学生快速理解教学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此外,教师要全面钻研、吃透教材,并充分挖掘素材,使教学更加具体全面;要注重语言文化背景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并不断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优化时间安排,及时反思教学的有效性等,切实从各方各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效率是教学的生命,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在思维、心智和身心方面获得全面进步与发展,使英语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语言工具。因此,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多下工夫,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英语教学探讨》,西南师范大学

[3]杨良雄、黄远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1)[4]吴爱庆,《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运用与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第3期

篇6:立足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引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出发,指出其理论上的不科学性和实践上的有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立足点放到教材上,通过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用好教材,来科学地,高效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从影响阅读理解的三个因素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这两个方面出发,由理论到实践,详细地说明了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措施,充分说明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的三个因素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大纲都明确把“提高阅读能力”作为第一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了阅读英语原文的能力就能从国外的报刊,杂志或书籍中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一个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在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英语试卷中,也明显体现了“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指导思想。例如自起,在满分为150的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均占45分,为总分的1/3。因此,无论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在广大师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必须在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因此,许多学生在三年的高中阶段,买了大量的阅读练习,不惜牺牲必要的休息时间,在题海中长期挣扎;而教师,除了要完成必要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挑选阅读材料,出卷,分析,讲解…… 似乎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对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是不科学的,而在实践上则是有害的。原因有三:

一,这种方法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与国家教委所提倡的减轻学生负担背道而驰。

二,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当今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三,这种方法要取得实效,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即阅读材料的质量。目前,市场上各种阅读材料泛滥,质低量多是通病。而学生对此缺乏鉴别能力,教师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挑选。结果,许多学生不得不长期在低层次,低质量的题海中游泳,反复地低层次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一些题目的设置很不科学,逻辑不严密,让学生不知所措。综上所述,依靠大量的练习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其弊远远大于利。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分析了教学大纲,研究了近几年的高考卷,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我们应该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立足点放到教材上,通过研透教材,用好教材,从而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笔者从影响阅读的因素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具体分析,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作为日常的学习活动,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的信息,因此读者注意的中心是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例如看中文报纸,阅读中文书刊,看完后我们能说出其主要内容,但很少有人记得原文中所用的词语,偶尔遇到个别不认识的单词,也懒得查字典。同样,我们阅读英语的最终能力也应该和阅读母语的能力差不多。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就要学习各种各种阅读技能,如skimming,scanning, close reading,summarizing,word-attack等等。这些技能我们已经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获得,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三年时间,六本教材,将这些已有的技能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在上阅读课时,限时阅读,就培养了学生skimming and scanning 的能力;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问,判断,讨论,辩论)能培养学生抓细节的能力;有意留下几个生词,指导学生根据构词法和上下文进行猜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猜词的能力;给文章或段落找题目或归纳中心思想,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可设置画面,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图文结合的能力;适当引导,可培养推理判断能力;最后,可改变课文的体裁,如把对话改为阅读,把阅读改为对话, 学生可以在通读全篇对话的的基础上,根据语言情景和交际环境,把握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意思,又理解其深层含义,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判断,真正培养出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不仅课文的对话经过适当改编可变成对话练习,我们还可把故事体裁的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 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水平。总之,一句话,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阅读技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材上。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阅读理解水平,而教材则是最好的语言材料。通过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知识,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因此,在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后,进行适当的语言点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一些研究阅读的读者认为,除了语言水平、阅读技能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着阅读理解, 既背景知识的作用。这种叫做Schemata的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对文章的意思积极预测、选择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读者的语言知识,同时也涉及到读者过去的生活经验以及头脑中对事物所固有的抽象观念。Goodman认为:The role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has been formalized as schemata theory.In other words, no text ,either spoken or written, carries meaning by itself. It only provides direction for listeners or readers as how they should retrieve of construct meaning from their own previously acquired knowledge.Such knowledge is the reader's backaground knowledge.The previously acquired knowledge structures are called schemata.也就是说,有时学生的阅读水平差并不是英语语言水平问题,而是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由此可见,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同样决定着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要教语法,词汇,培养和提高阅读技能,还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要达到这一要求,不外乎这两个途径:课后大量阅读和课堂补充。两者不是绝对对立的,但存在着以谁为主的问题。如果以前者为主,那么学生的课后负担必然大大增大。因此笔者倾向于后一条途径。把一些知识性的背景尽可能多地和教材相结合,细雨润物似地输入学生的记忆中去。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背景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Lesson 38 The Olympic Games 时,申奥,中国与奥运,兴奋剂,奥运丑闻,萨马兰奇等有关知识可在上课中有意识地插入,那么当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材料时,其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又如在Lesson 50 Abraham Lincoln,谈谈奴隶制度,南北战争,林肯,戏院遭枪杀等等,就可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样日积月累,三年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要以教材为点,引出背景知识这个面;以教材为媒介,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以教材为对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技能。这种以教材为本的方法不仅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肯定会减轻学生负担,并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 阅读理解的层次和标准

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er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应包括这三个层次,其中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的前提,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这三种理解是互相联系的,高一个层次的理解包含 着低层次的理解。下面用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句来说明这三种不同水平的理解:

The cruel big man beat the little donkey with a heavy stick because the animal refused to carry him over the river.

下面3 组问题分别代表了三种理解水平。如果读完上面的句子后,学习者能够成功地回答下面的所有问题,这就说明他/她已完全看懂了句子的意思。

(1)表层理解

Who beat the little donkey?

Why did the cruel big man beat the little donkey?

How did the cruel big man beat the little donkey?

(2) 深层理解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man and the donkey?

How did the author express his feelings?

Why did the author write this story?

(3) 评价性理解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man and the donkey?

If you were the man ,What would you do to deal with the donkey?

Do you think the way the author wrote was successful? Why ?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表层理解,而对后面两个层次的理解很少问津。这当然和教师平时的要求以及市场上大量的低层次训练的练习有直接的关系。与此相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第一层次的问题越来越少,而第二层次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第二层次问题的训练才是今后训练的重点。目前要找到符合高考要求,代表这种方向的练习,并不太难,但绝大多数属于高考模拟题卷,这对大多数高一.高二 学生来说太难了。因此,我们教师只能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研透教材,用活教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里,我以SEFC 第14课,A travel Diary (1) 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教材,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里,我以SEFC 第14 课 A Travel Diary (1)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教材,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1)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字面意思,然后口头回答问题,复述大意,它与影响阅读理解因素中的语言知识大有关系,只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完成这一层次的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如本课,教材可列出下列问题;

1)When did the traveller write this diary?

2) Did she enjoy her trip?

3) How did they travel in the forest?

4) What did the travellers ofter have for their meals?

5) Why it was dangerous to swim in the river?

6) What does the writer never eat? Why not?

7) What surprised her most when she was in the plane over a part of the forest?

然后要求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简单地复述课文,这样就基本上完成了第一层次的理解。

(二)深层理解

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超越读物文字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而进行的思维推理活动。它要求学生凭借自身的背景知识或生活常识等,根据阅读理解的表述,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吸收与主题有密切联系却不明确表述的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与影响阅读理解中的阅读技能和背景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属于这一层次的题目也越来越多。因此,这应是我们理解的重点。针对这一课,我们可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下列几个问题;

1) What does ” took off “ mean?

2) Why does the writer see nothing except a great fine and lots of smoke?

3) What's the author attitude towards the act of many people in the forest?

4) What's the result in the future if people can''t solve this problem?

在这里,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应精心设计这些题目,否则太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太难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减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总之,这些题目应该是学生读懂课文后经过仔细思考才能回答出来的,而且是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来的。

2.每一个题目都应该考虑周全,因为学生有时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推理,会让你措手不及,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有备无患,否则可能会完不成当堂课的教学目标。

3.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必要的启发,帮助他们找到有利于回答问题的信息。

(三)评价性理解

这是一个有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不断深入,从而逐渐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转化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要求学生自由表达,并进行交际活动,从而对作者所表述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本课最后可设计出下面2题;

1) 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the travel?

2) How do you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end of the text?

虽然这一层次的要求在客观试题中很难体现,但它对提高前两个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它使学生学会了从阅读理解到口头表达运用,最后落实到写作。这样,阅读和写作密切结合,学生就能获得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从而使课本上的知识真正转变为自身的东西。

这 一层次的要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允许他们合作,讨论,并放宽要求让学生查词典以找到他们需要的单词,对不同的见解应及时鼓励,正确引导,切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从而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进而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三.结尾

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认为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非进行大量阅读练习不可的偏见,指出了其理论上的不科学性以及实践上的有害性,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应研透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以教材为对象,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以教材为媒介,传授语言知识;以教材为切入点,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面;以及通过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三个层次上的理解能力,最终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主要参考书目: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连仲 《基础教育现代化教育基本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秋颖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中小学英语教育和研究, .1

张玉琴 《以课文为中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7.9

篇7:加强快速训练,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姚中庆

英语书面表达是《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应具备的运用英语的四大综合能力“听、说、读、写”之中的“写”, 是NMET试卷中一道主观题,其目的是考察学生书面作文能力。 书面表达是一个令很多学生头疼的题目。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疑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语言运用错误多,尤其是词汇和句式错误较多。

有少数学生,基础十分薄弱,很多基本的基本句型基本词汇都写不出来,甚至仅限于初中水平;有些学生潜意识里就把作文当成了汉译英,很多话不知道怎么翻译,写出了许多汉式英语的句子;还有些学生在写作时强迫自己使用一些自己没把握的单词和句型,为过分追求高级语言而犯了很多错误。

2、学生缺乏审题意识,所写文章不伦不类。

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审题,忽视了各种文体的特定格式,不分析所给情景材料;也不分析写作要点和写作目的,提笔就写,从而导致大量的时态错误,人称错误,行文无层次,无逻辑,表达时缺少必要的连接和过渡,使得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支零破碎。

3、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费时耗力,但收效甚微。

对于大多数英语教师来说,批改学生的书面表达是一件费力而又收获甚微的任务(若班级数额大,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因为批改作业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任务,而学生只不过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自己的作业所打的分数。教师往往不鼓励学生参与改作,因此学生不把自己当作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来看待,对教师的批改很少感兴趣,对自己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也不求甚解,以致在以后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错误,这不利于学生成为一个好的语言学习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加强学生的多方面快速训练,改革书面表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 加强课堂基础知识快速反应训练,夯实学生写作基础。

文化适应模式认为,学会一门外语的同时也应学习适应一种外国文化。因此要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系列中英文思维转换训练。例如:

1、从单词涵义入手,要求学生在语境中准确用词,对相近词进行语义辨析;

2、比较中英文某些句式结构或表达习惯上的差异;

3、分清英语和汉语在段落、篇章结构上的不同特征及规律;

4、通过各种练习,如改错、翻译、长句子结构分析、句子排序、典型习作评改、在阅读英语原文的基础上比较英汉篇章组织、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作文课训练中,应安排单词辨认与默写、意义辨析;短、长句翻译和结构分析 ,尤其是英汉句式的比较;同时,可采用口语训练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小短文的表达,侧重对文章层次的把握。由于高中课程较紧,课时较少,而基础知识涉及面广,因而,训练的时间应受到限制,宜在课堂前十分钟左右快速进行,并最好使之制度化。主要内容如下

1、词汇的快速复现;

2、习惯用语和习惯搭配快速回顾;

3、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的快速翻译训练;

4、英汉易混淆句型的快速翻译与比较训练;

5、教师提供材料,由学生形成短文并口头表达的快速训练

二. 加强学生快速审题训练,培养学生快速作文能力。

书面表达题是一种主观测试题。它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性写作,不同于自由写作,不能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不论体裁、题材如何,书面材料总是要求你叙述一件事情,介绍一个人物或表达一个思想。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快速审题的习惯以及快速完成作文的能力。

1、快速审题、弄清题意、明确要求、把握大方向。这是下笔写作之前的大前提。学生必须对提示中所提出的各种要求正确理解,才能根据要求去进行写作。以江苏高考书面表达为例,该题要求讨论志愿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审题时应首先明确文章的层次,由于开头已经写好,接下来分两段,一是志愿者的行为,其次是自己的观点;前一段人称为第三人称,后一段为第一人称;全文时态以现在时和将来时为主。

2、快速列出要点、译成英语。在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的基础上,应尽快地逐个地完整无缺地把内容要点列出来,以便进一步组织语言,形成短文。在完成这个步骤时应注意:要点不要遗漏,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词汇和基本句型。

3、快速将要点扩展成句子,并使用恰当的连贯语联句成文。在这个步骤中要尽量使句子表达得清楚、正确,使短文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造句的步骤后要再根据前后句的逻辑顺序,把这些句子重新排列组合起来,使之前后连贯成一个完整的短文。在这个组织语言、形成短文的过程中有必要利用表示并列、转折或递进等意思的连词。

4、快速通读全文、检查复核、修改可能出现的错误。学生在写好短文后,从题目要求上对全文进行检查和润色。要注意字数是否相符、体裁格式是否正确、内容要点是否全面、语言表达上是否有错误,大至主谓一致、时态呼应、习惯用法,小至单词拼写、大小写及标点符号,都一一不可放过。

5、至于书写自然应该规范、整洁,但学生也应培养快速而且工整地书写能力。

三. 多途径快速批改,及时反馈纠正。

初稿完成后,教师通过口头的形式给予辅导意见,让学生明确自查、互查要查什么,纠正什么,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下列内容:(1)作文评分标准。(2)评价时注意事项,如:人称、时态、标点、句子、语法是否正确,有无中文式英语、表达是否符合英语习惯、上下文连贯及过渡是否顺畅等。

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改,并给对方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学生之间相互获取反馈意见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及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评判别人文章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这种活动还能促进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精神,并使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当学生间的意见被采纳后,相互的文章有所改进时,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身写作价值及能力的存在。

学生互改的形式通常在同伴或小组之间进行。学生将自己的初稿交给同桌或同伴后,学生相互批改对方的作业,并做出及时的反馈。小组批改时可选一位同学作组长,负责组内同学的作业修改,以及记载其他同学的修改意见。

学生互改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部分学生的修改稿进行批改,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快速反馈,高校地发挥批改作业的效果。

经过以上快速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夯实,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交互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以及学生对书面表达的快速反应能力。学生以“合作交流、相互信任、坦诚公正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态度参与议题、互改、展示、反馈等交流互动过程,做到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敢于下笔,乐于实现并获得成就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过程的主人。

篇8:高中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开平风采中学 甄艳莲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高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方面的能力。而听力是这几方面能力的基础。现今的教材编写虽然已经比以前的教材编写着重听力的培养了,但远远未达到要求。

与阅读一样,听也是一个参与和推断的过程,培养听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断,猜测,联想,概括等连贯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听力理解与听力技巧与其掌握的熟练程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培养听力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熟悉掌握听力技巧和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与实践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听力培养及提高。

1. 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

在英语学习中,听力是一种比较难的能力,加上训练有些枯燥无味,致使很多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如果学生的成就感不够强,教师必须多加鼓励通过肯定他们的努力来加强这一感受,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这种外部激励有助于启发学生再现听力活动的情景,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依靠自己你的判断力去掌握学习内容。

2. 注意听力材料的选择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包括语言和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有效的控制。听力材料太难会导致学生注意立分散,太容易则无法产生听时的兴奋反应,失去听者与说者进行交流的兴趣。我觉得在高中第一册下的Unit25 lesson100 ,where’s the speaker?的听力材料就比较适合高一的学生进行听力培养.其选材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happened?让学生思考.学生也觉得好奇,究竟发生什么事,有一种动力往下听. 听力的内容按事情发展的步骤进行,非常有条理,让学生听起来觉得很清晰,听完后让学生按照图片进行排序,然后复述整个故事.

3.坚持听说训练,培养语音技能

听力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辩音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必须有良好的语音知识,要能正确区分单词的重读,弱读,爆破及失去爆破,要能辨别句子的连读,节奏以及语调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还有尽可能熟悉各种人的音调以及轻重缓慢,喜怒哀乐,个体差异等口语特征.因此听和说相辅相成(比如边听磁带边朗读,听写单词,句子,做短文听力填空练习,互相练习对话等),听说并进,持之以恒,保质保量,打好听能基础.

4.训练阅读写作,促进语感形成

听力理解能力也包含有阅读理解活动,阅读是对语言形式的体验,多开口朗读能形成语感,比如领悟词法,句法功能,逻辑关系的能力,写作训练能巩固并提高学生已学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记忆语言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强语感,促进听能的发展.

5.倾听较长语篇,强化记忆能力

要学会倾听,尤其是长对话和短文独白。在听较长语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倾听的焦点应当是语篇大意和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而不是个别词语,并随时记下关键词。个别单词没有听清时,一定要沉住气,继续往下听,可能后面的信息能启发你,夜可以利用答题,阅读下一题的停顿间隙再看看试题,结合试题,笔记去联想。所以培养从头到尾记住一段话的记忆能力对提高听力有着重要作用。

6.精听泛听并举,提高听力能力

泛听必须与精听相结合,泛听时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内容的大意,精听时注意力集中 在语言材料的细节;泛听时注意听表达内容的关键词关键句,精听时连续听音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一个一个的句子;泛听时重在回答有关中心主意的问题,精听时重在回答有关细节或细节加工的问题。只有精听与泛听并举,才能全面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7.视听说相结合

听力课长期以来被误认为只是教师打开录音机放音,学生凭两只耳朵听音,忽视了 “视”和“说”这两项重要内容,单方面强调听力技巧。这里有两种典型的错误倾向:一是把语言实验室当成单纯的听音室,而对幻灯机,录音机,录放像设备却闲置不用;另一种做法干脆就不用实验室,一台录音机就代替了教学。实际上用引言实验室进行视听说教学是一重大的突破,这种以声,光,色为特性的语言实验室教学利用各种电教媒体,使声音与形象和谐统一,使语言信息与具体的,特定的情景相结合,使得陈旧的听说教学法中简单得模仿,机械性得复述及千篇 一律得的答相形见拙。更重要的是在视听说多维教学模式中,加强视听说的训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益于学生感知教学内容,培养语言能力。因而,教师要多选一些声形具备,并且文字资料齐全的音像带用于教,采用视听结合,视说结合,听说结合的 多维交互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水平。

8.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听力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量用英语教学,安排好听力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深入浅出的口语听力训练,同时多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利用好第二课堂,增加学生接触鲜活英语的机会,比如听英语磁带,英语歌曲,英语广播,英语演讲,看原版电影,参加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等,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无限乐趣。

篇9:新课程改革下培养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初探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江苏省响水中学 王东方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高中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30万词以上。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英语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中学生英语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势在必行,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挑选合适的课外读物,撰写阅读报告,实现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

关 键 词:课外阅读 阅读技巧 阅读习惯 阅读训练 阅读报告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生动写照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听力理解、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的基础。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核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语言技能目标中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除教材外,六级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七级23万词以上;八级30万词以上。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

现行高三英语教材(人教版)中有三个单元与英美文学作品有关,高考江苏卷阅读理解A篇考查了对名著《小妇人》(Little Women)简介的理解,这更说明了文学作品已经走进中学教材、走进高考,高中学生英语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势在必行。

然而,长期以来,高中学生外语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质量久居不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重、考试负担重,致使他们仅能应付课外作业,满足于读课文内容等有限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课外阅读和高考关系不大,读与不读成绩都差不多。另外,学生自身兴趣以及教师的错误引导也是重要原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指导高中学生进行英语课外自主阅读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率先垂范 充分发挥教师感召力的作用

古人曰:“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一般都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所以,教师本身的行为可以影响班级里很多同学。教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性,更要抓紧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便在课堂上能将各类好句随口道来。这样学生就会因教师的博学而仰慕、效仿。如果教师自己是个知识贫乏的人,在课堂上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就不能让学生信服。只叫学生读书而自己不读书或者不善于读书,教学效果肯定好不了。

二、化整为零 变不可能为可能

教师要学会帮学生算笔帐:如果每天课外能坚持阅读15分钟,以每分钟100个单词计算,每天就能读1,500个词,30天就是45,000个词,365天就是547,500个词。即使一年之中只读300天,也至少能读45万词,而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课程标准》对八级目标的要求。如果每分钟阅读速度为200个词(据统计这是高中学生泛读应达到的平均速度),一年就是108万。这个数字看起来简直是天文数字,但这个天文数字只要每天抽出15分钟就可以实现。

人都是有惰性的,所以教师应经常提醒学生要坚持阅读。笔者每天走进教室的第一句话就是:“Did you read yesterday(昨天你读书了吗)?” 读书的同学会很自豪地将手高高举起,没有读书的同学则会羞愧地低下头。氛围影响人,环境改变人。久而久之,同学们都养成了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三、注重指导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效率。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

首先,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阅读基本技能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如:猜词、略读、扫读、分清文章的事实和观点、推理判断、预测下文、理解大意、了解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等等。

其次,教师还要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阅读基本技能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克服读必出声、逐字阅读、手指引读、转动颈部、纠缠生字、不当返读等不良习惯。

刚开始进行阅读训练时,笔者会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1、坐姿端正、精力集中;2、默读,阅读时不要颤动嘴唇、不要出声;3、心读,不要用笔或手指指点着助读,影响速度;4、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扩大阅读视野,不要逐字逐词地阅读; 5、避免“回视”现象,回视不仅影响读速,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的意义;6、养成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猜不出而又不影响对主要内容理解的,可暂时丢开不管。

通过长期的训练,笔者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使他们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到更多的语言信息。

四、精挑细选 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教师要做好学生书籍挑选的参谋,尤其要指导学生挑好第一本书。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所说:“每个人应当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读性(难度适合学生的水平)和真实性(尽量阅读外国人士编写的文章或经过改写的语言地道的阅读材料),还要注意所选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

1、赏析性阅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校图书馆里有许多世界名著简写本,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虫系列”,有《双城记》、《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等几十种。这类读物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且题材广泛。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视野,丰富英语语言,领悟文化的差异。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阅读《英语世界》、《英语沙龙》、《疯狂英语》、《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等报刊杂志,它们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内容新颖,语言丰富、地道,学生通过阅读报刊杂志,不仅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动态,还体验了语言变化的日新月异。另外,附后的配套练习还可以检测阅读效果。

2、扩展性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目前,教材里很多内容都涉及当代热点问题,我们在课内不可能一一展开。所以, 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进一步充实阅读课的内容,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达到既能丰富课内所学知识,又能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如在教学高一第四模块第三单元Tomorrow’s World时,鼓励学生阅读ET (《外星人》),80 Days Around the Earth(《环球八十天》)和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地心之旅》)等小说。

五、实战演习 强化阅读冲刺训练

开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做阅读冲刺训练,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以正常速度读5分钟,数一数共读了多少行,然后从停下来的地方往后面数同样的行数,用铅笔在空白处做个记号,尽量在4分钟之内读完;然后再从停下来的地方往后面数同样的行数,尽量在3分钟之内读完;继续往下数,最后争取在2分钟之内读完相同的行数,这时候,学生可能只能抓住几个单词,没关系,重要的是要让眼睛快速移动并从文章中获取些内容。最后再让他们以正常的速度阅读5分钟,数一数共读了多少行。和第一次的5分钟相比,所有学生都有了提高。

经常有规律地重复这种阅读冲刺训练,肯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随着快速阅读变得容易起来,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也定会提高。

六、阅读报告 实现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

阅读报告用于记录学生课外阅读英语读物的情况,报告应包含标题、内容介绍、精彩语言、阅读推荐指数(5~1颗星)和读后感言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在班级为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可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到讲台前汇报,也可将阅读报告张贴在班级英语角,供其他同学欣赏。

阅读报告改变了被动阅读、选择正确答案的训练方法,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或听取阅读报告,教师了解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学生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语课外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开阔视野,丰富英语语言,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而且还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实现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重要转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平时做课外阅读训练题和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不能说毫不相干,但关系不大。做题时学生阅读到的是一个个“考点”,魂牵梦绕的是“对还是错”,大量训练后的感觉是一个字--累!而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却根本没有。真正的课外阅读除了内容上的“课外”,还有时间上的“课外”,是指学生自主地在课外时间进行的大量广泛的课外读物阅读活动,是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的阅读活动。当然,有时候安排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去磨练考试技巧还是必要的,毕竟学生还得面临升学这道门槛。

指导学生英语自主课外阅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给我们指导学生英语自主课外阅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我们要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指导高中学生英语自主课外阅读时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使他们能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境界,带领学生跳出题海,徜徉书海,自己领会文化的差异、体会阅读的情趣,自己体验阅读所带来的成功的激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

3.魏立明,刘丽艳.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英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范泽民.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学外语教与学,.4

5.张红波.让英语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中学外语教与学,2006.4

篇10:新教材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人教版英语高二)

新教材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和新版教材也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江苏省从届学生起使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宗旨。英语倡导“任务型”学习,通过丰富多样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强调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同时重视基础性。该教材特别设置了TASK和PROJECT,这两个版块渗透着英语写作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任务教学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落实课标的教学理念,充分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地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新教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练习和巩固等等。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展开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 目前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英语写作教学在日趋重要的同时,教学方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问题在于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身上。尽管教师们都认为英语写作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影响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写作的方法。

1) 不正确的写作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写作课堂里,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定出的文章而忽略了写作的过程。刚一上课教师布置好一个主题,然后给学生约两个小时的时间,让他们围绕这一主题写作文,时间一到则必须交卷。由于没有时间做准备,学生往往胡乱写一通敷衍了事,从害怕写作文到最终彻底放弃这门课程。

2) 不正确的写作学习方法

教师不正确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不正确的写作方法,最严重的问题是会让学生失去对写作的兴趣。有些学生认为英语写作技能与他们未来的职业联系不大,于是在上课的时候,他们不把写作训练当一回事,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缺乏条理。还有一些学生平时不注重对自己写作能力的培养,当提笔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或者不知道如何组织好语言材料,这样最终导致学生不喜欢写作课,将它视为一种负担一。而当这些学生放弃写作的同时,另外一些学生却不厌其烦地在练习写作。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比如,也许会用英语写写日记或者周记或者读后感之类的,但是他们所写的东西没有拿出来给别人看或征求一下教师的意见,而作为个人的秘密加以收藏。所以,这样的英文写作缺乏教师的指导,作者自然不知道错误在哪里,即使写的东西再多,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他们的写作水平总停留在原处,永远不会提高。

二.英语写作能力薄弱的原因

1.母语的影响

“先入为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语言的学习,正如中国人一出生,所听的全是中文,随着长大逐渐可以用中文思考、说话,这是自然不过的事。中国学生系统地开始学习英语一般在十二、三岁,中文已在他们的头脑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学英语单词时,就会受到母语影响。特别是汉语与英语的不同之处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写作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写作时应注意排除母语的干扰,积极的用英语思维,平时注意有关英语词项互存关系知识的长期积累、合理地存储,需要时自然提取,争取表达的英语越来越地道。另外,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不能忽略中外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认为正确的言行在外国人眼里也许是荒谬可笑的,所以中国学生在写作文时犯了不少这方面的错误。现将错误分析为一下七类:

1.同义词、近义词混淆

同义词没有绝对的对等,它们在语体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细微差别。由于英语与汉语不同单词意思是一对多,一的中文意思往往有多个英语单词与对应因此学生很难掌握它们的微妙差异,故造成写作中意思表达得不准确。

(1) 误:I admit I ran over your cat with my bike and was too frightened to tell you.

正:I confess I ran over your cat with my bike and was too frightened to tell you.

译文:我承认我骑自行车轧过了你的猫并吓得没敢告诉你。

例(1)中“admit” 表说话者承认自己做过的事,但这事他认为是该做的是无可厚非的,例如:“I admit I don’t think she is an intelligent person. 而“confess ”是指说话者承认、坦白自己做过不太光彩的事, 暗含着说话者一定程度的自责和愧疚。因此,根据原句表达思想, “confess ”更为准确恰当。

(2)误:It’s very rude of you to neglect people who say “hello” to you on the street.

正:It is very rude of you to ignore people who say “hello” to you on the street.

译文: 你无视街上人们对你的招呼,真是太无礼了。

虽然“neglect”和“ignore”译成中文都为“ 忽视”、“忽略”之意, 但“neglect” 指未投入应有的关心和精力而忽视了某人或某事, 例如:“He has been chatting with a girl on the Internet every night, which has made him neglect his study.” “ignore指根本就不去注意,甚至否认某人某事的存在。

2.搭配不当

不同语言中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例如,汉语中的“ 淡酒”和“淡茶”,其对应的英语习惯表达为“light wine ”与“weak tea”。有时,看似相同的两个搭配其实隐含着不同的意思。例如,“a pretty woman ”与“a handsome woman ”两者都是形容女性的美, 但其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前者强调的是女性容貌的娇美,而后者偏重的是女性身材的匀称健美,或姿势行态的优雅端庄。因此,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要遵循英语的表达习惯及其固定搭配,这就要求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多积累多练习。地道的英语表达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自然而然

地在头脑中闪现。

(3) 误:Many people got great achievement through their efforts.

正:Many people made great achievement through their efforts.

译文:很多人通过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

动词“get”与名词“achievement ”搭配不当,属学生根据中文思维臆造的一种搭配。这种类似错误还有“make action”“make notes” 等, 其正确搭配分别是“take action”和“take notes”。

(4)误:I tried reading more to enlarge my eyes.

正:I tried reading more to broaden my outlook/ horizons.

译文:我试着多读些书来开阔视野。

原句本想表达“开阔视野”之意, 但完全不顾英语表达的习惯搭配,用汉语思维生硬地译为“enlarge one’s eyes”

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3.词性误用

学生在习作中有时会忽略词性的差异,名词误用为动词,形容词误用为名词或副词等词性误用现象也大量存在。

(5)误:They did everything for our comfortable.

正:They did everything for our comfort.

译文:他们尽量使我们觉得舒适。

学生之所以将形容词“comfortable ”误用为名词“comfort”,主要是由于日常所用“comfortable ”居多,写作时根本就没考虑不同词性的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以及句子中所需成分。

4.中式英语

母语的影响在意义表达上较为明显,学生在写作中用中文思维, 再译为英语, 故形成的句子不符合英语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6)误:Only you have willpower and perseverance, you

will realize your ambition.

正:Only if you have willpower and perseverance, will you realize your ambition.

译文:只要你有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你将会实现抱负。

原句完全是遵照汉语思维逐字逐句硬译过来,两个分句间没有连接词,关系不明确,表达不清楚,并且由“only” 开头的原句没有用倒装。正确得体的表达应该是由“only if” 引导的从句倒装。如:“Only if my father gives permission will

I go out.”

(7)误:My father is excellent. I cannot find admiring words to describe him.

正:My father is so excellent that I cannot express

my admiration to him in words.

译文: 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我父亲的崇敬。

2原句想表达的意思笔者一目了然, 但它存在同例句(6) 一样的毛病, 明显带有中译过来的痕迹。两个独立的单句不仅结构松散、衔接不紧密,而且句法结构违背英语表达习惯,生硬艰涩。笔者试用“so that ”句型,合二为一,从而使整个句子结构紧凑,语言自然流畅。

(8)误:He was unfortunate to meet with trouble.

正:Unfortunately he ran/ get into trouble.

译文:他不幸遇到了麻烦

“Unfortunately”通常可位于句首作句子的状语;“meet with” 虽有“ 遇到” 之意, 但它是得到某种具体的反应或结果。例如,“meet with approval or disapproval (获得赞同或遭到反对)”, 而“ 遭遇麻烦”在英语里有其习惯表达“run / get into trouble”。

5.主谓不一致

(9)误:He, together with two assistants, are making

inquiries about the case.

正:He, together with two assistants, is making

inquires about the case.

译文:他和两个助手正在调查那个案件。

学生本想灵活运用所学到的一些词组和句子结构,可惜他们对此掌握不牢,似懂非懂,故导致了错误的产生。“together with ”后面所跟“two assistants ”只是介词宾语,并非并列同“he” 构成句子主语, 因此, 谓语动词自然要和主语“he”保持一致,用单数。

(10)误:Only those who is diligent will succeed.

正:Only those who are diligent will succeed.

译文:只有勤奋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此句关系代词“who” 引导的定语从句中谓语动词应与“who”指代的复数代词“those”保持一致。

6.结构残缺混乱

以下例句选自学生关于莎士比亚生平的改写文,改写前笔者要求学认真分析原句中句与句间的关系:并列或从属(coordination and subordination)并注意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变化性(variety)。

(11)原文:William Shakespeare was born in 1564. He was the son of John Shakespeare.

误:William Shakespeare, born in 1564, who was the son of John Shakespeare.

正:William Shakespeare, the son of John Shakespeare, was born in 1564.

可以看出,学生想用“who” 引导定语从句,将原文两个单句变成一个含从属关系的复合句,但遗憾在于他改丢了全句谓语动词, 致使句子结构残缺。笔者在添加谓语时, 鉴于原文乃莎翁生平简介,遂调整了原文顺序。

7.话语滋生歧义

(12)误:He told my brother that he made a right decision.

正:He told my brother that he himself made a right decision.

译文:他告诉我弟弟,他自己做了一个明智之举。

因“that”引导的从句中“he”指代不明,话语滋生了

歧义。

2.应试教学的后果

(1) 当前多数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目标是通过英语考试。由于写作部分只占总分的16% ,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总分, 不少学生情愿在其他考试项目上多花功夫,有的甚至“知难而退”干脆放弃写作。由于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再加上课时限制,不少英语教师也很少系统认真地进行写作教学,而是让学生临阵磨枪,突击背范文,以对付考试。英语考试写作部分有内容的要求,词数要求以及有命题形式,这些对提高英语能力,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应试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i. 语言基础差

基础是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前提。语言基础差是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众多语言基础方面的错误中,语法错误尤其突出, 许多基础语法项目,如“ 主谓一致”“ 动词时态”、“ 名词复数”、冠词用法”等,学生们虽在中学已学过,但并未形成牢固的语言能力。对这些基本的语法规则,学生往往是“一看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错”。词汇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生在四级统考中,在听写时虽能听懂一些常用语, 但却写不出来。写作时,尽用些简单的句子,最保

险的语言,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词,那么几句话,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可见其词汇量是多么有限。

(3) 缺乏写作基本知识

许多学生对学习英语写作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会用英语写作了。其实,写作是听、说、读、写、译等各种交际能力中最难学会的,它不仅涉及语言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规则、句型等,而且涉及扩展段落、篇章结构

等写作基础知识,还涉及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以及语用、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对学习英语写作的误解,学生们在写作上花的工夫很少,再加上英语系列教材中又没有系统的写作指导用书,而

教师们由于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作详细的讲解, 从而导致了学生们写作知识的严重缺乏。

(4) 写作练习太少

学习写作就如同学习游泳,只懂得游泳规则而不下水练习,是永远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因此,要提高写作能力,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写作练习。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写作练习量不足,练习内容和形式也很单调。

三,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 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某一学科,这比该学科的教学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增强他们的写意识,要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一门外语,必须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能力, 学习写作是外语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可以促进外语学习的全面发展。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2) 通过阅读教学与写作的结合来提高能力

我们知道,学过几年英语的人,也许不一定能写出一篇漂亮的作文,但当他读到一篇地道的英语作文时,他却能感觉到。产生这种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吸收意识。吸收意识的培养是靠学生平时的大量阅读、归纳、摘抄、积累、背诵地道的英语句型和范文形成的。在新教材中增加了阅读文章,除了Reading的文章之外,在其他各版块中也有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在教授这些文章时,除了讲解语言点之外还应让学生感受到这其中优美的英语表达,摘抄和背诵一些优美的句子。例如要表达“工作使我感到满足”这一句话的意思时,好的写作者大概不会用这样的句子:Work makes me feel satisfied,而用: Work is a source of satisfaction to me .这种规范英语的说法。据此,地道英语是通过一些固定而漂亮的句型和英语的习惯说法来表达的。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紧密联系的能力,学习有效而广泛地阅读是学写作文的最基本前提。

(3) 加强写作练习

学生们常抱怨不知道该练习写什么,或是总觉得无话可写,其实可以用来作为写作练习的题材很多。① 听写。可以选择一些语言浅显易懂、篇幅短小、内容有趣的故事录音磁带,要求学生反复多遍听录音后,在听懂大意的基础上,尽可能用自己的话写出故事大意。这样的听写比自由作文要容易得多,有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并易于产生兴趣,培养写作意识。② 仿写。学生如能经常做仿句练习,日积月累。一些常用的句型就能信手拈来,从而写出高质量的句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相关段落的扩展方法,仿写段落。最后,再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仿写篇章。总之,仿写练习如同临摹书法,久而久之,就可进入较自由的写作天地。③ 写应用文。写作能力只有通过多写才能逐渐提高。然而,每个学期老师所布置的作文次数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练笔的需要。因此,要寻找一些对学生来说没有压力,不受拘束,可以自由发挥的写作练习,比如写英语日记。日记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 把每天的所想、所闻和所做都记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每天三五句或每周两三篇,贵在坚持, 写日记对于巩固所学过的词汇、句型和语法规则极有好处,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应用文,如信件、请假条、电话留言等。这样,当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就不会再觉得无话可说,并且还会对英语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在新教材的task和project中也不同类型的写作练习,教师在教学时应特别重视这两项内容,提高写生写不同体裁文章的能力。

(4)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教授写作课的教师除了讲解一些基本的写作理论和篇章展开方式之外,应该投入相当大的精力批改学生的习作,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详细的讲解、点评,重点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问题,如用词不当或句型结构过于简单等,并提出修改的建议,增强学生对英语词、句、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他们逐渐学会用地道的语言,适当的篇章结构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内容。当然,在学生语言表达方面尚存在缺陷时,教师还是应当以鼓励为主,尽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5)排除思维差异对英文写作消极干扰

英语教师的根本任务除了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传授准确的语言信息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识别英汉语言异同的敏锐性” 并能在关键处帮助学生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充分意识到英语思维训练与英语技能提高的对应关系! 并着力加强课堂内外多元化训练! 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获得英语语言的精髓"

(6)利用计算机和课件加强自学能力,主动的练习写作。积极的上网查资料,特别是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掌握信息,做到有内容可写。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承担起责任。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在害怕写作,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们要努力培养写作能力,把业余时间多花在阅读和写作上,写完文章之后,还得把作文交给老师检查。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资料

篇11: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孙雁群

【摘 要】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讨论动机作用心理机制的组成因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普通高中学生的动机组成因素。对调查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T-tests检验,得出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由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价值观等因素组成,各组成因素与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有较高程度的正相关,其中相关程度最高的是学习兴趣,其次是学习需要和学习价值观。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高,学习动机偏低的同学英语成绩也相对偏低。

【关键词】学习动机;高中学生;调查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动机是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能否有效利用一切机会去使用或操练英语,是最具能动性的、最强有力的学习效果预测因素之一。所以说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始于Gardner 和Lambert,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学习动机经典模式。他们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成为此后三四十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主导模式和研究典范。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研究不再局限于从社会环境角度看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基于学校和课堂教育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动机研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一个研究的焦点(Dornyei, ; Oxford, et al, 1994; Schumann, 1998; Williams, et al, )。

目前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从理论上讨论动机的组成成分,提出动机的理论框架(Clement 1994; Dornyei 1994; Williams & Burden 1997);二是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二语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Schmidt ;Tremblay 1995,)。在理论探讨方面,这些动机框架增加了人们从概念上对二语学习动机的了解,但它们只罗列了动机的组成成分,没有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缺少实证支持。已有的实证研究未能自上而下地探讨动机结构内部的各组成因素。(秦晓晴文秋芳 )

我国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中,其中的绝大多数循着经典及扩展模式的路子,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华惠芳1998,秦晓晴等2002,文秋芳 ,武和平2001等)。这些研究普遍从社会心理视角,只涉及诸如学习目的或自信心等少数动机结构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没有考察更多的动机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主要以在校的本科生为主,在所有实证研究中占80%。而针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实证研究则很少涉及(王晓旻 张文忠 2005)。为此,本研究把焦点落到很少有人涉及的广大普通高中学生上。试图从多个视角探讨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作用心理机制组成因素及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全面理解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1.2 研究问题

通过实证调查找出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动机组成因素,探索各组成因素之间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的关系,并探讨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学习成绩优良者和学有困难者之间在学习动机组成因素上的差异性,并设法探讨激发学习动机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方法,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提供一些教学启示。研究问题:(1)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2)影响普通高中学生英语成绩的主要组成因素是什么?(3)学习动机组成因素与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是否相关?(4)英语学习动机强的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是否也高?

2. 研究设计(对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组成因素的调查研究)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以整群抽样法抽出来的我校高二(1)班和高二(14)班学生,是高二年级14个平行班中的两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113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63人。年龄从16岁至19岁不等,平均年龄17.8岁。表1显示了全部受试者高一第二学期杭州市统测英语成绩和问卷总分的情况。

表1 高二(1)班和高二(14)班英语成绩与问卷总分描述统计

N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

0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终成绩

问卷总分

Valid N(listwise) 113

113

113 27

74 68

183 55.17

137.73 7.483

24.093

2.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是0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终杭州市统测英语成绩和问卷调查(见附表1)。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受试者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班级、学号;第二部分是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的一份力求具体反映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组成因素的调查问卷,在我校高二年级14个班中按机械抽样法抽取每班学号为1、11、21、31、41的五位同学共70人,对初稿进行了前测,通过项目分析,把没有区分力、效度不高的项目删除。最后剩下40个学习动机组成因素,笔者计算了每个项目分数和总分的相关性,发现40道题目与总分相关均显著。问卷采用Likert 五级量表,其形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共五项 [1]。回答问题的方式是由学生在每个问题的五个选项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情况选择其中一个。选1者计1分,选2者计2分,选3者计3分,选4者4分,选5者5分。其中题意相反的2、3、5、6、7、8、9倒过来记分。

3. 研究过程

3.1 数据收集和分析

11月23日请班主任将问卷发给学生填写,并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113份,收回113份,收回率为100% 。问卷收回后,运用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11.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包括下列几步:(1)对问卷40题动机组成因素的因子分析;(2)在计算机上进行描述性数据、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分析的操作;(3)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检查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学习动机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英语成绩按实际分数输入;(4)按照0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终杭州市统测英语成绩,选取总人数113人中的约25%(成绩大于等于61分)27人作为高分组,(成绩小于等于50分)28人作为低分组,用独立样本的T-tests检验不同组别的学生在调查问卷的总得分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3.2 调查结果与讨论

3.2.1 动机组成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问卷40题的分析显示,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KMO = .839;Bartlett’s求型检定结果显著)。采用正交旋转方差最大法(Varimax)自然归类得出10个因子,累积解释总方差的70.909%。为了避免分析过于复杂,同时考虑到有些题项反映的内容大致相同,本文规定4个因子个数进行了第二次因子分析,因子的负载量及因子的命名见附表2。

从附表2因子Ⅰ中的1,3,4,22,39表达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兴趣,还有5,6两项的因子负荷量达到了.730,.831, 从反面表示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把它命名为学习兴趣。学习的兴趣是特殊的好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中的表现。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因子Ⅱ中13,14,18,19,20,37,38是个人学习需要,为了出国也好,为了上网、阅读英文的报刊杂志也好,都是反应学习者个人需要的内容。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一般说来,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需要的强度是成正比的。问题22“我喜欢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的感觉”和问题30“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东西使我感到满意”虽然都在各个因子中有不小的负荷量,但在文字表达上看更侧重于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性的评价,因此把它们和21,23,24,25,26,32构成第三个因子学习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主观臆测,是学生学习自信心建立的基础。它影响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坚持性,激发、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达到学习目标的耐力。最后一项因子是对英语语言本身的态度,反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是否有用的看法。其中问题10“学好英语可使我以后得到一份高薪金的工作” 在因子Ⅰ中达到了.513的负荷量、问题28“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经商和观光旅游,流利的英语可以扩大我的社会交际圈” 在因子Ⅲ中达到了.573的负荷量,但从内容上考虑,问题10、问题28更接近因子Ⅳ,且在因子Ⅳ上也分别达到了.388、.326的负荷,认为学习英语有实用性,值得学习,因此把它们归为因子Ⅳ。笔者把它们称为学习的价值观。从整体来看,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由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价值观四个因子组成。

3.2.2 学习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项目分析完后,笔者对问卷进行了试卷内部信度分析。经过分析发现问卷的整体信度系数(Alpha值)为.9295。经过前面的因子分析,问卷主体由学习动机作用心理机制的四个维度组成,其中学习兴趣10题、学习需要13题、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8题、学习价值观9题。各因子量表的信度为:.8127、.8436、.8499、.8159。所以整张问卷是可信有效的,所得的数据可以进行深入的分析。下一步要做的是验证各组成因素与学习动机是否显著相关。经过统计得出表2。表2中第二栏数字表示Pearson相关系数,第三栏数字表示显著水平,第四栏数字表示有效人数。相关系数的右上角还有星号“*”或“**”,“*”表示该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该系数的可靠度在95%以上;“**”表示该系数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是可以接受的,即它的可靠度在99%以上。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绝对值越接近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不密切。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习动机作用心理机制各组成因素学习兴趣、学习需要、自我效能感、学习价值观与学习动机在0.01水平上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

表2 学习动机各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分析

学 习 动 机 因 子 r Sig. N

因子1:学习兴 趣 .789** .000 113

因子2:学习需 要 .796** .000 113

因子3:自 我 效 能 感 .839** .000 113

因子4:学习价 值 观 .767** .000 113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3.2.3 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将英语学习动机与0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终杭州市统测英语成绩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整理后发现,所调查的40个题项中,除了7项之外,其余的33项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相关性(见附表3)。然后将英语学习动机各因子和英语成绩再做一次相关分析(表3)。

表3 学习动机各因子与英语成绩的相关分析

学 习 动 机 因 子 r Sig. N

因子1:学习兴 趣 .452** .000 113

因子2:学习需 要 .344** .000 113

因子3:自 我 效 能 感 .234* .013 113

因子4:学习价 值 观 .312** .001 113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结果表明各因子与英语成绩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相关性。两次相关分析中与学习成绩相关程度最明显的是学习兴趣部分,其次是学习需要和学习价值观。从表3可以看出语言兴趣与动机行为的相关系数为.452,这在与其它变量与动机行为的相关系数比较来看是最高的。这表明,一旦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对学习英语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更愿意主动的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持久的、全心的投入英语学习中,有效的利用课堂和课余的时间去学习。而对英语学习兴趣低的学生则可能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迫于外界的压力能努力的学习英语,但这种努力不会持久下去,一旦遇到困难或外界的压力消失,努力就会终止。因此兴趣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行为和学生的英语成绩。除此之外,其它的动机组成因子也会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这也证实了前人所做的种种研究结果-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成绩成正相关,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成绩越好。

3.2.4 T-tests

按照0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终杭州市统测英语成绩依高低排列,在总人数113人中,得分在前的约25%(成绩大于等于61分)27人作为高分组,得分在后的约25%(成绩小于等于50分)28人作为低分组,用T-tests检验不同组别的学生在调查问卷的总得分情况(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两组之间的期终考英语成绩的平均数差有18.05,问卷总分的均数差是23.15,英语成绩得分高的组别在问卷调查中得分也高。表4中的P值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有无差异。如果 ,说明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的平均分数的差异不显著;如果 ,说明两组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性;而当 时,说明两组之间的差异性极其显著。从表中可以看出,问卷总分和英语成绩的不同组别的P值为.002和.000,都小于.01,说明不同组别的英语学习成绩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性,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性。

表4 高分组和低分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项 目

组 别平均数真正差异的T检验

人数平均值 标准差 均数差 T 值 P 值

问 卷

总 分 高分组 27 148.15 22.859

23.15

3.348

.002

低分组 28 125.00 28.046

期 终

成 绩 高分组 27 63.19 1.841

18.04

14.589

.000

低分组 28 45.14 6.270

4. 结论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由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价值观等因素组成,各组成因素与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成较高程度的正相关,其中相关程度最高的是学习兴趣,其次是学习需要和学习价值观。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英语学习成绩高,学习动机偏低的同学英语成绩也相对偏低。这给我们今后的英语教学带来以下启示:

1)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采取这一途径培养学习动机的实质,是通过兴趣作用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因此,教学中选材要尽量有趣味性,讲课要生动,学生活动要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快乐、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自然高涨。

2)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通过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等诸多方法了解学生需要的特点,分析学生需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通过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生掌握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使之内化,形成自觉性、坚定性、自制力、有恒性等学习品质。

3)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无论学生当时的学习动机的状态如何,教师都应该集中精力搞好教学,使学生学懂、学会,从成功的学习开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尝到学习的甜头,依靠富有成效的教学业绩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所以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定时,不宜只按团体标准,而应把个人的进步作为成功的指标。

4)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英语学习的价值。作为个体做事情的动机与该行为的价值体现是密不可分的。除非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有价值的,他们就不会为之付出努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不失时机地运用各种形式,特别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这方面的切实有效的教育,使之转化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朝着预定的崇高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Clement, et al. 1994.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nd group cohes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 Language Learning (3): 417-48

Dornyei, Z. 1994.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3):273-84

Dornyei, Z. 1998.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Language Learning vol.31:117-135.

Oxford, R. L. & J. Shearin. 1994.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8):12-28

Schumann, J. H. 1998.The Neurobiology of Affect in Language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Schmidt, R. , D. Boraie & O. Kassabgy . 1996. Foreign language motivation : Internal structure and external connections [A] . In R. L. Oxford (ed. ) .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 Pathways to the New Century [C]. University to Hawaii at Manoa :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 Curriculum Center.

Tremblay , P.F. & R .C. Gardner. 1995.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4):502-20

Williams, M.& R. Burden. 1997.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华惠芳,1998 ,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第3期:44-47。

秦晓晴,文秋芳,2002,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51-58。

王晓旻、张文忠,2005,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界》第4期:58-65。

文秋芳,2001,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05-160。

武和平,2001,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16-12

篇12:掌握修辞图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兼谈修辞图式在近年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吻合。图式一般分为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 三种类型。笔者在这里想与大家重点探讨三种图式中的修辞图式。

修辞图式是指各类文章的体裁及篇章结构的知识。文章的体裁有多种多样,各种体裁的文章又有各自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篇章结构。对于处在高三冲刺阶段的学生来说,正确运用好修辞图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不难发现,高考英语试题坚持把测试的基本点定位在语篇上,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推断以及对语篇结构的分析。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经验去探寻作者的经验,并学会运用图式来完成对全篇语义的领悟。如果学生在高考前积累了足够的图式,尤其是修辞图式,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根据修辞图式,合理正确判断文章结构和体裁,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透彻理解文章。

一、修辞图式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体裁

文章的体裁决定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语言特色则是判断文章体裁的依据。英语文章大体可以分为描写文(Description)、记叙文(Narration)、说明文(Exposition)和议论文(Argumentation),它们的语言特色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描写文、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比较接近,都比较生动形象,多姿多彩,并带有一定的个人感情色彩。相比较而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通俗、简洁,这是由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决定的。而议论文则是为了说明某一个观点,其语言就显得比较精练、严谨、有说服力。如果学生掌握一定的修辞图式,在阅读文章时就能利用语言特色帮助自己更深层地理解文章体裁。尤其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通过文章的语言特色判断文章的体裁,将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200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理解A篇。

58.The author writes this passage in order to _____.

A. attract readers to visit the city of Bath

B. ask readers to buy Austen’s books

C. tell readers about Jane Austen’s experience

D.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Jane Austen’s Society

文章从第一段介绍Jane Austen开始,第二段介绍她曾经居住过的城市Bath以及位于市中心的Jane Austen Center。第三段介绍attractive shops,可以买到很多与Jane Austen有关的东西,到最后一段作者建议可以在Bath城中走一走,可以对Jane Austen和Bath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该段内容初看像是一篇说明文,介绍Jane Austen 和她居住的城市Bath, 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第二段就开始出现:Now the pleasure of learning Jane Austen’s Bath can be enhanced by visiting the Jane Austen Center in Day Street. 接下来作者都是在对读者介绍游览Bath时的可以参观的地方或合适的旅游方式,尤其文章的最后一段,突出了这是一则广告。其次在文章的语言特色上,也体现了广告用语的特色,如:the pleasure can be enhanced by visiting … ,attractive, a great way to …,discover the wonderful city… . 如果考生能判断出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广告的话,就不难选出答案应该是A。

反之,学生也可以通过修辞图式准确判断出文章体裁后,加深对文章的语言特色的理解。这种方法运用在完形填空中,选择的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例如2006年江苏卷的完形第47题:I should have to tell him what had 46 then. It would have been so 47 to say: “I’m sorry but I 48 the title for the English Writing Prize on your desk. … ”

47. A. tiring B. easy C. important D. difficult

结合文章的语言特色,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是作者当时应该承认(在校长不在的时候)他偷偷看过了本应该是秘密的作文竞赛的题目。但当面承认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误选了D.但如果学生能结合本文的修辞图式,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夹叙夹议,第一到第六段作者叙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最后两段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的叙述是为了表达“告诫读者小错误会带来大麻烦”的这种情感,所以作者在叙述这件事情的经过时,会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其语言会尽量体现当时承认的“容易和简单”,这样才能衬托作者由于没有把握住机会而给自己带来大麻烦----“心理上的谴责”这种后悔之情,这样学生就不难选出答案应该是B了

二、修辞图式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篇章知识,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读效率的。因此,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表现形式讲,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编织安排;从客观因素讲,结构体现事物运动的规律、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和谐;从主观因素讲,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思路。作者有了正确的思想,丰富的材料,就要寻找一个尽可能完美的结构形式,使思想内容表达鲜明、突出,这种结构形式,就是篇章。阅读文章时,注重把握住篇章结构,就能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篇章结构知识,他们在阅读时就能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就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文章进行积极的归纳、概括和扩展,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文章主旨

例如:2006年高考阅读理解D篇

69.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the author thought the exercises in the book were ______.

A. popular B. useful C. scientific D. creative

这道题是要学生推断作者对于那些活动的看法。很多学生都认为useful,因为作者是这样描述的:As I used these exercises in my classes, I noticed that the students were interested. They said more and wrote more. They enjoyed expressing their ideas and sharing them in groups. They were no longer passively waiting for the bell, but actively took part in the lesson. 但如果学生在理解文章字面意思的同时,能考虑到这篇文章的结构的话,就会发现其实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体现这些活动的有用性。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建立该语篇的结构图式:

从该图式中不难发现,作者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例子来引入这篇文章的主题creativity,着重介绍什么是creativity以及creativity的分类,最后说明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学生能建立这样一个语篇图式的话,就不难判断出作者选取的这个例子应该是用来说明它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为后文的叙述做好铺垫。这个修辞图式的建立,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还从结构中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第71题:

71.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 _______.

A. show how useful the book is

B. explain what creativity is

C. discuss how one can be creative

D. tell what teaching aims are

从该语篇的结构图式中不难看出,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

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积极地建立或调用相应的修辞图式,理清文章的结构,归纳概括文章的大意,就能极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修辞图式有利于学生对通篇文章做出合理的推断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表明:命题者除了把测试的基本点定位在语篇上,越来越注重对考生推断能力的考查,即要求考生推断作者的意图和态度。近几年的高考题中还出现了要求考生推断文章的结构的题型。此类题通常是高考阅读中的难题,也称区分题,因此学生推断能力的训练也成为必需。掌握了修辞图式,学生就能站在体裁或结构的角度思考问题,从高处着手,总揽全局,就比较容易理清全文脉络,深层理解文章,从而做出正确的推断。

例如:200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理解E篇:

75. What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is most likely to suggest if he continues to write?

A. Further application of science to war.

B. More reading of William Shakespeare.

C. Proper use of science in the new century.

D. Effective ways to separate the good from the ill.

根据文章,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图式:

根据以上修辞图式,我们可以判断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典型的议论文。作者通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带来的影响)。在最后一段着重表明了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忧。如果再继续写下去,也就容易推断出作者会提出如何合理使用科学技术的问题。

再如:2006年高考英语上海卷,阅读理解B篇:

71. Judging from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passage, it is _______.

A. a piece of advertisement

B. a science report

C. a passage for professional reading

D. a passage for arguing an opinion

考生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特色推断它的体裁。不难看出,文章中用了一些诱惑性很强的词或句子,例如:This summer, join the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Scouts on a fun-filled holiday with a difference. … Our trained leaders will accompany you and tell you everything you … Because of this you don’t need any experience, just energy and enthusiasm… still have plenty of time to enjoy the camps’ excellent sports facilities … through beautiful scenery….

作者希望通过这些诱人的描述来打动和说服读者去参加这个活动,考生如果能注意到这些语言特色,不难推断出这应该是一篇广告, 答案为A。

通览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掌握好修辞图式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体裁和结构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准确推断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观点。对于广大高三学生来说,注重对修辞图式的运用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运用修辞图式的同时,不应忽视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在文章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其实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笔者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阐述了。

2006年12月

初中英语阅渎教学之我见

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论文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提高考研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要诀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的论文

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锦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阅渎理解能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