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石枕》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冥想纸飞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石枕》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石枕》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奈伤势不轻,拨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你的腿已经废了。”
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还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滩的。你到下游去找吧。”
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河心深处,你在河滩怎么能找到?
阅读题:
1.第二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五段中小映哇地大哭,”当即跪在床上“求”爷爷“救救他,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3.”石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
4.三年里,小映风雨无阻,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寻找条石,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他为什么能有这种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1.渲染伤情,为下文作铺垫。
2.不愿终身残废,有要求治愈的强烈愿望。
3.”石枕“象征小映的希望。
4.(1)反映了小映坚强的精神品质。
(2)因为他主观上有信心和希望,客观上认得碰伤腿的那块黑色条石。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奈伤势不轻,拨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你的腿已经废了。“
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还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滩的。你到下游去找吧。“
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河心深处,你在河滩怎么能找到?
阅读题:
1.第二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五段中小映哇地大哭,“当即跪在床上”求“爷爷”救救他,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3.“石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
4.三年里,小映风雨无阻,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寻找条石,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他为什么能有这种精神品质?
1.渲染伤情,为下文作铺垫。
2.不愿终身残废,有要求治愈的强烈愿望。
3.“石枕”象征小映的希望。
4.(1)反映了小映坚强的精神品质。
(2)因为他主观上有信心和希望,客观上认得碰伤腿的那块黑色条石。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3元“遗产”
河南省(非实验区)凤仙草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
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2. 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2分)
3. 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共4分)
(1) 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2分)
(2) 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2分)
4. 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分)
5. 文章第⑩段 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参考答案:
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 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 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 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
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5.示例:我抓住女儿的手,喊着:“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想象合理2分,有语言或动作描写2分。共4分
枕上偶成阅读训练及答案
枕上偶成
[南宋]陆游
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1)诗歌的颈联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2)你怎样理解“梦回愁对一灯昏”中的“愁”?(6分)
【参考答案】
(1)反问。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像黄河、潼关那样的形胜之地,难道就忍心这么永久地放弃吗?要知道周、汉都是以潼关和黄河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的。前一句反诘提问,后一句引古喻今,委婉而又切中时弊,显示了诗人精于历史、谙熟国事,关注时局。
(2)贬谪之恨,贬逐之愁。“放臣不复望修门”透露出贬谪之愁恨。关注时局,忧心国事。颈联突出了河潼的战略地位。对于恢复中原的关切,和报国无门的悲怆。
二
1、这首诗首联中“身寄江头黄叶村”一句有怎么样的作用?请简要进行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1)点出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寄身之处;(2)“黄叶”暗示了现在的季节,并为尾联写“云际雁”埋下了伏笔;(3)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孤愁的情感基调。
2、诗人拿从云际飞过的大雁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再也见不到中原大地的悲伤、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释文:
1.第一句中,“放臣”指放逐之臣,是作者自称;“修门”借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一句有以屈原自况之意。
第三句意思是,酒后口渴,听到窗外疏雨声声觉得似能润一润喉咙,诗人于孤苦中感到些许的喜悦。
第六句意思是,周汉两朝都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天下,朝廷对此应当认真思索。
2.首联中的“江头黄叶村”既点出了寄身之处,也于景色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伏笔。
颔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深秋雨夜的情景,写出心头的孤寂和愁闷,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开篇“不复望修门”,写失望之深,而结尾又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雁,于矛盾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
赏析:
“枕上偶成”告诉我们,这首诗构思于在床上躺着休息的时候。无深意。
首句“放臣”意为流放之臣。这里是作者自称。那么,这当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之诗。那么,这首诗必定要抒发被贬之愁,理想破灭之恨。这是陆游写的,里面免不了收复故土的愿望和无法收复的愤懑。“修门”原指楚国国都郢的城门,后借以代指宋朝都城临安,如文天祥曾在《指南录后序》中说:“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陆游在这里借以指临安,既有离开都城的意思,也似乎有自比屈原的意思。因为屈原被流放时就是离开修门的。“不复”一词,还能让人感到一种决绝之意,似乎蕴有愠怒之情。二句的“江头黄叶”四字修饰“村”字,突出了暂居之地的环境。处于江畔,正值秋季,黄叶飘零。这样的环境,烘托出悲凉苍茫的.心绪,与其逐臣的身份正相适应。它还告诉我们,本诗就是在黄叶村的枕上构思的。
颔联“酒渴”指饮酒之后口渴想要喝水。“喜闻疏雨滴”指听到下雨非常高兴。何以非常高兴?莫非是词人想到能借雨水润润干渴的喉咙?抑或是词人本就喜欢下雨的时光?词人没有说,我们也无从考证。反正词人是高兴了。四句与三句似乎不连贯。三句是写醒着,四句是写梦醒后。大概是词人一高兴就入睡了。梦醒之后,只有昏灯一盏,照着空寂的房间,房间里只有一个被放逐的人。“愁对一灯昏”透出了多少无奈和悲怆啊。
颈联突然转入对国事的关怀:黄河、潼关的形胜之地,怎么能永远放弃?周朝、汉朝的的榜样要细细地思考。“规模”的意思是榜样,典范。“论”的意思是思考。词人的言外之意是,已经被抛弃的黄河、潼关等形胜之地,应当收复。周朝、汉朝的榜样应当学习。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收复失地的愿望,写出了对朝廷的建议和期望。至此,颔联所写的“愁”的主要内容就确定下来了:对国事的担忧,对朝廷的不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尾联直抒胸臆。词人拿从云际飞过的大雁作对比,突出了自己再也见不到中原大地的悲伤之情。云际雁南来时都能从中原大地经过,而自己却毫无可能。词人在这里说得多么可怜:他并没有要求让中原大地都成为宋朝的,只要能让自己瞧瞧,就心满意足了。这就表达出深切的爱国之情、深沉的收复失地的希望。
1.D
2.“它不像……捶布”
3.B
4.D
5.A
6.形容那“好些人”动作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突出对丑石的珍视及丑石的重要价值
《寻石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月版,略有改动)
1.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什么?(3分)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5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3.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5分)
4.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以抓白定趣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写寻石作铺垫。
2.A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富于想象力。它们都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充满童趣。B天真的人总有奇思妙想,居然相信石头的传说,并且还推理说自己也不蠢,“理直气壮”回家了,充满童真。
3、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我”回家。
4.无知者无畏。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原文有“听风雨”)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原文有“亲吻”)。
搭石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直通车。搭石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才能过溪。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
(jiān jiàn)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 ]怎样急着赶路,[ ]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 sh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cǎi chǎi)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 cu)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用“√”选择文中汉字的正确读音。
2.在“[ ]”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
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搭石?在文章中用“____”画一画。
5.用“~~”画出文章中的俗语,自己再写一句生活中常用的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正确读音:jiàn sú cǎi chu
2.如果 无论 只要 如果 就
3.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4.“略”
5.紧走搭石慢过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答案不唯一)
6.“略”
《石上书》阅读训练(附答案)
石上书
在历史长河里,文字出现的非常晚,书法是随后的创造,出现得更晚。它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是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人擅长书法创作,尤其是在石头上的书法——取其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可以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有所区别。中国人也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石上书法的样式。但秉承以往的文明理念,其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没有再次间断的“石文”时代。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碑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那些伟大艺术家们认真地选择了石头,并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通常个人无法收藏巨大体量的石头上的书法。因此,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作为石上书法的衍生品,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每一个拓片都可以被当作充满历史信息的艺术品,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传播了书法、艺术与审美,推进了历史研究,也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很长的时间里,对于更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中国人倾向于在石头上保存字迹,它们变得理想而崇高。而在纸张上的字迹,则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这种区别,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学和馆阁体中达到极致。有感于此,少部分书法家随后创制的碑体书法,虽仍然是书写在纸张上,却横空出世,山一般地矗立在众人面前,成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它们不仅讲究历史积淀,并且气势撼人,一扫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在精神上给予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是头上的书法以其端正严肃、亘古不变等材料气质,很早就被赋予了代表仪式与权力的功能。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石头与书法的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其中体量最大的是摩崖,石上书法另有碑刻、印章、拓片等多种形式。
C.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D.碑刻作为一种石上的书法,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它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有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明清晚时期,篆刻家选取软质的石头,实现一般硬石上难以呈现的笔触乐趣,将文字反刻其上,让书法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从而得以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B.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因为人们不便收藏体量巨大的石头上的书法,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传播书法的同时,也推动了印刷技术的产生。
C.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字和馆阁体虽然使纸上的书法美到极致,但不免给人以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的感觉。
D.自纸张发明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构建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摩崖多在断崖峭壁之上,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因此,不如明清时的篆刻更具有强烈的书法意味。
B.为某人立碑,强调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为某事立碑,则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做权威判断。因此,碑刻不仅是书法作品,也应是后代历史学家的重要史料。
C.拓片尽量地保留了石头与书法交织的细节,充满历史信息,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所以说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
D.碑体书法被称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气势撼人,在精神上给与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可见,石上的书法对纸上的书法产生过良性的影响。
答案:
1.B (拓片不属于石上的书法。)
2.C (原文是“这种区别,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学和馆阁体中达到极致”,并非美到极致。)
3.A (原文第六段“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由此可见,A说反了。)
大鱼阅读训练题以及答案
大鱼
⑴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长的大鱼。
⑵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纳斯大鱼影响广fàn,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⑶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⑷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员,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水中,排好,原木就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只是一幅版画。
⑸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一斗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⑹那一次我到伯父家,正是关于大鱼的传说四处播散的时候,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来没有。
⑺我走进园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正在八月的秋阳里采集蜂蜜。伯父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zhàn——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都有蜜蜂爬来爬去。
⑻我把照相机、摄像机、高倍望远镜等机械,高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伯父伯母也未理睬我。
⑼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大鱼吗?”
⑽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不妙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⑾当时我心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打断伯父,说:“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⑿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蹦跳着撒欢儿,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抻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⒀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⒁大鱼出现了!
⒂大鱼又消失了!
⒃一切恢复原样。
⒄我带的几件现代化机器等于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我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儿颠儿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吠,森林里鸟儿们的歌声此起彼伏。我忽然想:其他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⒅伯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时候它几年也不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⒆随后的.一个月里,我都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慰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地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⒇一天晚上,伯母拿出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叨着,伯父就又给我讲了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影响广fàn 泛 心惊胆zhàn 战
2.第⑻段中有一个比喻句,将院里架着的照相机、摄像机、高倍望远镜等机械比作一排枪口,暗示猎奇式的探险对大自然可能造成的危害。(或“这些举动的危害性”)。
3.镜湖里真的有大鱼吗?请围绕本文来说明理由。
示例一:有大鱼。因为岸上的动物随着大鱼的出现和消失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大鱼出现时湖面上也出现了明显变化。示例二:没有大鱼。因为文中并没有对大鱼的直接描写,可能作者根本就没有看到大鱼,而周围环境的变化可能和某种自然现象有关。
4.怎样理解第⑽段和第⒅段中伯父的话?分别谈谈你的见解。
(1)人要是知道了,就不妙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1)人是大自然的破坏者,人对自然的了解越多,破坏也就越多。
(2)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
自然界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有彼此尊重,才是对自然最好的保护。
5.对第⒆段中的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慰帖。
A.“我”很懊恼没有拍下大鱼,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再次看到大鱼出现了。
B.在伯父的感染下,“我”放弃了原有的欲望,沉浸于大自然的和谐之中。
C.“我”静下心来,等待大鱼的再次出现,因为探索是需要恒心和毅力的。
D.森林里的故事充满了神秘,只要不放弃探索,就一定能解开自然之谜。
6.第⒇段伯父讲故事时四周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想象一下,写一段80字左右的环境描写。
(8分)评分要点:(1)符合“环境描写”这一要求(2分);(2)体现烘托氛围的作用(2分);(3)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2分);(4)有想象力(2分),如出现文中没有涉及的自然景物等。
欧阳修全集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 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争,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 。其枧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 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箦(zé):竹席。③鞠(jū):审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3.下列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 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B.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C.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D.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 去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译: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
答案
1.【C】
2.【C】
3.【A】
4.【B】
5.(1)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关于圆明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二 )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 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得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 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 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 一个塞满了腰包,还是看得见,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 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
1 、对“洗劫”、“行窃”、“劫掠”这三个词语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洗劫:像用水洗净一样, 把一个地方或一户人家的财物抢光。 b、行窃:一边走一边偷。
c、劫掠:大规模抢劫。 d、这三个词语都是指非法性占有。
2 、“洗劫”是和下文“ ______________ ”一词语呼应的,充分揭露了侵略者的野蛮和贪婪。
3 、文中运用反语,冷嘲热讽,表达了对两个强盗的愤怒和谴责。找出两个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就是指 _______ ,紧接着下文中有个指代词 _______________ 也是指它。
5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句话活画了两个强盗 ( )
a、凯旋而归的`丑态 b、狼狈为奸的丑态 c、得意忘形的丑态 d、尴尬的丑态
6 、本段文字中心是 ( )
a、揭露额尔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b、批评欧洲人把中国人当作野蛮人认识。
c、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 d、谴责强盗们不应该放火销赃。
7 、“两个强盗”一个强盗是 _________ ,一个强盗是 _________ 。
8 、本文作者雨果是 19 世纪 ________ 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
附:参考答案
1 、b 2 、荡然无存 3 、漂亮、丰功伟绩或 ( 收获巨大、 文明、野蛮 ) 4 、圆明园 那儿 5 、c 6 、c 7 、英吉利 法兰西 8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