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无人叫好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uqiao06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差一点无人叫好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共含20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uqiao0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差一点无人叫好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

篇1:差一点无人叫好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

差一点无人叫好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

差一点无人叫好

1956年,苏联举行全国运动会,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准备摄制一部大型文艺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

在制作过程中,制片厂需要一些背景歌词。于是,制片厂找到了当时的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谢多伊是个老牌的作曲家,电影厂认为由他来作曲,肯定会得到一首完美的歌曲。

但是,当他把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却大吃一惊,认为这首歌曲调太单调太平淡了,根本不符合运动大会的风格。他们想象的歌曲应该是曲调多变,像进行曲。

电影厂的人毫不客气的对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

谢多伊十分丧气,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并不重要的,歌曲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的。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在无法重写的情况下,电影厂还是把这首歌配了进去。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首歌会成为这部记录片的最大亮点。影片上映后,这首听起来曲调简单的歌曲马上被年轻人记住了,他们开始像民谣一样吟唱它,并在很短时间里风行苏联。

第二年,莫斯科举行世界青年联欢节,这首歌参加歌曲大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一听到这么优美的旋律,即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明白歌中所唱的意思,它一举拿下了金奖。

这首歌曲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从一首开始无人叫好,差点被扔进废纸篓的歌曲,最后成为世界名曲,曾让谢多伊感慨万千。他说,越有内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被认识的。

(摘自《读者》15期)

6.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歌曲为什么让音乐部负责人大吃一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谢多伊看来,什么样的歌会受人欢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莫期科郊外的晚上》这一首差点无人叫好的歌曲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怎样看待电影厂音乐部负责人当初对这首歌的否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澜,水面映着银色月光。一阵阵轻风,一阵阵歌声,多么幽静的晚上……”

在宁静的夏夜,用心倾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走进歌曲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并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

6.这首歌曲调太单调太平淡了,根本不符合运动大会的风格。他们想象的歌曲应该是曲调多变,像进行曲。

7.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并不重要的,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8.越有内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被认识的。

9.开放题,可认为这个负责人有眼无珠,把优秀说成平庸;也可认为这首歌的风格确实不符合运动大会的风格。

10.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即可。

篇2:无人同情阅读答案

无人同情阅读答案

无人同情

平生最怕人哭穷,觉得尴尬,不知是该劝慰还是走开。而且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要将贫穷展示给别人,你尽可以展示你的美貌、你的才华、你的聪慧,可是,那些伤疤,还是隐藏起来为好。外人的同情,很多时候,不是越多越能得到安慰,而是隐匿起来.不要让那受伤的人看到。

所以在很多场合,尤其是面临个人利益与得失的比赛场上,突然看到一个学生,将过往的那些伤心事,或者在困境中挣扎的自己与家人,毫无隐瞒地展示给老师或者观众之时,我总是疑惑,不知道这一代人,为何热衷用伤口换取同情与利益。这倒是跟当下的某些媒体一样,用赚人眼泪的所谓纪实节目,骗取观者的眼泪,或者拿让人忍不住骂娘的出格举止、在选秀相亲类节目上,激起人的良知。

曾经做一个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在复试环节的时候,一个男生有着很好的嗓音条件,朗诵的诗歌,也因为质朴而非常地打动人心。从外表上,我几乎看不出这个男生,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很朴素的牛仔和格子衬衫的装扮,有略略的拘谨,但不妨碍他良好的音质与优秀的朗诵水平。我和几个评委,差不多要给他通过的分数了,他突然不经允许,便在朗诵完后,急急地补充道:老师,我还有些题外话想说。然后,便告诉在座的老师和观众说,自己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都是残疾人,和自己是双胞胎的哥哥也在读书,因此家境非常困难,如果能够得奖,他将代表父母,感谢在座的评委老师们。

这一席话,即刻让现场的气氛,变得僵硬起来。老师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的这一番表白 是安慰呢,还是告诉他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的窘迫呢?他显然目的不纯,因为获得比赛一等奖的学生,将有几千元的奖金。可是,这样的迫切,换来的,却不是外人的`同情,而是让一个老先生,忍不住以“多此一举”的总结,给予他不要以自己的贫穷来博取功名的批判。

想起电视上一个名为“中国达人秀”的比赛节目,一个来自四川的汽车修理工,在全场的喝彩声中,表演完迈克尔·杰克逊的一段舞蹈之后,将自己正在后台哭闹的两岁儿子抱了过来,说,他来参加节目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儿子的命运,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有钱,受到最好的教育。又说,他来参加此次节目的路费,全是村里的乡亲们一分一毛凑起来的,如果不能够晋级,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回去面对江东父老。女评委显然心肠很软,无语地按下了通过键,可是两个男评委,却全都否掉了他。其中一个告诉他说,之所以毙掉他通向梦想的路,是因为希望他能认清现实,踏实地过日子,如果让他晋级,那反而是害了他,更害了他的乡亲,因为这条路,明显并不适合他;抱的梦想越高,摔下来的时候,越是疼痛,不如还是将一颗心,放回地面上,更为稳妥。而且,一个七尺男儿,为什么要向人哭穷呢?

“穷二代”的帽子,戴上去假若不舒服,那大约,是他们自己将帽檐箍得太紧了。那种深层次的自卑,看上去似乎用坦荡地讲述贫穷,给去除了;可是将贫穷功利化地换取利益,其实是这一代人,更大的一种贫穷与悲哀。 (摘自4月《青年文摘》,有删改。)

8.作者在文中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3分)

9.对于“贫穷”,上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要怎样做?这一代人则是如何做的?两代人对“贫穷”的态度,区别在哪里?(6分)

10.选文列举的两个具体事例有什么特点?请简析。(3分)

11.请写出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3分)

12.有观点认为:计较,才是贫穷的开始。你认可这个观点吗?结合选文和生活中见闻,谈

谈你的看法。(4分)

无人同情阅读答案

8.(2分)将贫穷功利化地换取利益是更大的一种贫穷与悲哀。

9.(8分)(⑴⑵答各2分;⑶答4分,每点2分)

⑴上一代人认为,不要将贫穷展示给别人。不要为了安慰、同情别人,让贫穷的人伤了自尊。

⑵而这一代人在很多场合,尤其是面临个人利益与得失的比赛场上,则热衷用伤口换取同情与利益。⑶两代人对待“贫穷”的态度,区别是:上一代人面对贫穷,提倡隐忍、坚强面对,保护尊严和人格;而这一代某些人,则想方设法“露穷”,罔顾自尊和人格,一味强求名和利。

10.(3分)两个事例反映当代少年和青年面临个人得益与得失的比赛场上的“露穷”表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既紧扣住论点,又可以从事实中看出道理。

11.(3分)他们太在意自己的出身和身份,反映他们内心深层的自卑,反倒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压力。

12.(3分)略。(可以围绕“贫穷在比较中达到贫穷,富有在比较中表达了贫穷”来阐述)

篇3:材料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分子体态苗条,彼此纠缠在一起,吸引力大,不易分开,即使加热也不会一下子变成液体,所以具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

但是,化学家们还不满足,他们甚至干涉高分子的“内政”:或改变链的结构形式,或在链上加几个特殊的“基团”,结果新的高分子就具备了耐高温、抗低温、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1.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是两个材料主要说明内容的一项。( )(2分)

A.高分子材料具有个头大,结构复杂,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的特点。

B.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功能特殊。

C.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广泛。

D.高分子材料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2.选出涂在卫星表面的“温控材料”是利用了特种高分子的什么功能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耐高温、抗低温

B.耐高温、耐腐蚀

C.弹性、塑性和强度

D.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3.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4分)

5..如果要将两则材料组合成一篇文章,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材料二放在材料一的哪个位置合适?请选择 。(2分)

A.第②段之后 B.第③段之后

C.第④段之后 D.第⑨段之后

问题二:请你在材料二后写一句话,使组合后的文章思路清晰,衔接自然。(2分)

答案

1.C

2.A

3.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的说明了高分子个头大的特点。

4.(1)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如“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中将“单体”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象的说成是“手拉手”,从而说明了高分子的结构复杂的特点。

(2)准确严密。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如“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3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通过列数字准确说明了高分子具有耐高温的功能。

5.问题一C,问题二 这类高分子已被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各项尖端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篇4:《差一分钱》阅读答案

17.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共3分,修辞手法1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18.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并感谢她、报答她。(共2分)

19.答案要点:①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共6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答出“知恩图报”或“懂得感恩”、“执著”、“善良”等3分,表达1分)

篇5:《差一分钱》阅读答案

葛取兵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10)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 ,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27)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差一分钱》阅读题目:

17.简要分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8.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心结,父亲的心结到底是什么呢?(2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个怎样的人。(6分)(150字左右)

篇6:《差一分钱》阅读答案

17.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共3分,修辞手法1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18.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并感谢她、报答她。(共2分)

19.答案要点:①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共6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答出“知恩图报”或“懂得感恩”、“执著”、“善良”等3分,表达1分)

篇7:差一分钱 阅读答案

差一分钱 阅读答案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象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 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锟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10)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 ,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27)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文中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从全文看,文中(11)-(20)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23)自然段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4.文中多次提到像样的心结,父亲的心绪到底是什么呢?(2分)

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3分

参考答案:

1.比喻、夸张。(l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2分)

2.插叙。(1分)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2分)

3.渲染了悲凉的气氛。(1分)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1分)

4.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1分)并感谢她、报答她。(1分)

5.① 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答出“知恩图报”或“懂得感思”即可得2分,还能答出执著、善良等即可得3分)

篇8:《差一分钱》阅读答案

1.简要分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心结,父亲的心结到底是什么呢?(2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个怎样的人。(6分)(150字左右)

篇9:《差一分钱》阅读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共3分,修辞手法1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并感谢她、报答她。(共2分)

3.答案要点:①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共6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答出“知恩图报”或“懂得感恩”、“执著”、“善良”等3分,表达1分)

《差一分钱》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差一分钱》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篇10:《差一分钱》阅读答案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www.91post.com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10)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 ,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27)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篇11:《差一分钱》阅读附答案

《差一分钱》阅读附答案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温暖如春。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父亲说。

(10)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3)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27)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阅读题:

1.简要分析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心结,父亲的心结到底是什么呢?(2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个怎样的人。(6分)(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共3分,修辞手法1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并感谢她、报答她。(共2分)

3.答案要点:①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②父亲病重直至生命结束都不放弃寻找恩人,是一个执著的人;③父亲用捐善款的方式报答恩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善好施、心地善良的人。(共6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答出“知恩图报”或“懂得感恩”、“执著”、“善良”等3分,表达1分)

篇12:《差半车麦秸》阅读答案

《差半车麦秸》阅读答案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道,“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我要是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

差半车麦秸耸了耸肩膀,兴奋的继续说下去:“别人告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

管啦。小狗子娘自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她说,‘小狗子爹,快走吧,快去快回来!’

我说,‘混帐旗子多象膏药呐,南军看见了不碍事么?’她说,‘怕啥呢,我们跟南军

都是中国人呐,你这二百五!’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

事,她叫我拿他妈的倒楣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的咬着牙齿,一边又用

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我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停一停,他大大的抽了一口烟,又加上这么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子哩?”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的.回答说。

差半车麦秸同我悄声的谈着家常。从谈话中我知道他为着要安生的做庄稼而热烈的

期望着把鬼子早日打跑,并且知道他已经决定叫他的女人和孩子在最近随着难民车逃到

后方。他同我谈话的时候,眼光不断的向墙角的油灯飘着,似乎有一种什么感触使他难

以安下心去。我装着睡熟的样子偷偷的观察着他的举动。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的

坐了半天,不时的向灯光瞟一眼,神情越发的不安起 来。最后他偷偷的站起来向灯光走

去,但只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屋子,在院里洒了一泡尿,故意的咳了一声,又回到我

的身边。于是他又看 了我一眼,磕去烟灰,把小烟袋放到枕头的东西下面,倒下去睡了。

第二天,我把差半车麦秸拖到没人的地方,悄悄的问他为什么每夜要把灯亮熄掉。

他的脸色红了起来,一边微笑着,一边吞吞吐吐的咕哝说:

“香 油贵得要命呐,比往年……”他忽然搔了一下脖子,“点着灯我 睡不惯。呵,

你抽袋烟吧?”

1.“差半车麦秸 ”是不是汉奸?为什么?

2.“差半车麦秸”管鬼子叫“北军”,管队长叫“老爷”,说明什么?

3. “差半车麦秸”为什么毅然留在了队伍中?

4. 他的脸色红了起来,一边微笑着,一边吞吞

吐吐的咕哝说:“香油贵得要命呐,比往年……”他忽然搔了一下脖子,“点着灯我睡不惯。呵,你抽袋烟吧?”这句话看出“差半车麦秸”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5.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不是。他是为了孩子不至于被饿死,才不得不拿着妻子做的太阳旗出去寻吃的,其实他的心 里狠透了日本鬼子。

2. 愚昧落后

3.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4. 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5. 善良、憨厚、节俭

篇13:古诗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粗词语意思。

①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

②方出神: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童趣”为题,作者着重写了哪个字?围绕这个字记叙了那几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选择一例体会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①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②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童年是美好的。冰心曾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同“僵”,僵硬;②正在

2.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3.着重写了“趣”;叙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和鞭打癞蛤蟆三件事。

4.“冲”让人联想到蚊群在弥漫中乱飞乱窜的情状;(或者“鞭”“驱”让人想象到作者惩罚癞蛤蟆的行动举止,充满童趣,感受到他同情弱小的情感,使人如临其境。)(意对即可)

5.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意对即可)

篇14:《放心不下》阅读训练及答案

《放心不下》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她患了肺癌,住了院,做了手术,手术后,医生说她癌症晚期,在人世间的日子,也就一个月了。起初孩子们忍着悲痛,不愿意把这消息告诉她,可越掩盖她越怀疑,因为从女儿的眼睛里,她已经读到了她的病情。到她的男人真正把病情的真相告诉了她时,她倒平静下来。死,她倒不怕,人早一天或晚一天,都要死的,这只是个早晚的问题。可目前,她不愿死,也不能死,因为她还放心不下她的男人:他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照顾自己,他有高血压,连按时吃药都不知道。

②他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几十万字的书,能写;可连热了减件衣服、冷了添件衣服都不会。这衣食住行,一切都得她操心。一次,单位要她去外地出差,她就去了三天,可回来,家里锅、碗、瓢、勺都翻了天。大女儿在外地工作,生孩子的时候,她去了一个月,家里便去了电话,说老头子高血压病犯了,住了院,她急急忙忙地回来,到了医院,据医生说,老头子这病,就是不按时吃药闹的。你看,她离开一天行吗?她想,在她的有生之年,得教会他做饭、洗衣,按时吃药,他知道自己照顾自己了,她再去死,到那时,她死也瞑目了。

③在住院的日子里,本来医院的饭菜很好,汤汤水水的都有,可她不吃,她要让他送饭,让他亲自做了饭给她送来。她要吃他炒的菜、熬的鸡汤,尽管他做得不好吃,她也要他来做。

④他第一次送的小米饭,有点糊味了,她仍说好吃,好吃。他含着泪,看着她把饭吃了。

⑤他每次送饭来,她都忍着疼痛,问他,衣服洗了没有?药按时吃了没有?老头点点头。

⑥老头知道他的用意,便有意地穿上件新洗的衣服让她看,她看了,那苍白的脸上,便泛上一丝的笑。

⑦女儿知道了,便说,爸爸的衣服我来洗,饭我来做。她说,还是让你爸自己做吧,自己洗吧。你们上班,时间有限,再说,他自己会做了,我死了也放心了。

⑧这些,老头心里明白。

⑨她在医院里住了20余天,便出院了。回家来,他还忙着培养老头的自立能力。他做饭,她亲自看着他往锅里添水,添几碗水,放多少米,米熬到什么时候才好吃,她都告诉他,这是她平时的经验,她像一个老师教小学生那样,耐心的细心的,看着他炒菜、洗衣,每天都提醒他吃药……

⑩饭菜、洗衣,学得差不多了,可就是,那高血压的药,他总忘了吃。

她想,我还是不能死啊!

夜里,老头躺在她的身边,深情地说:“其实,做饭、洗衣,我早就学会了。可我知道,你总牵挂着我,就不离开我。有个心理学家,曾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二战时集中营的人,自然死亡中毫无牵挂的占多数,而那些牵肠挂肚的人大都活下来。我总希望你牵挂着我,始终不离开我……”

女人笑了,她因放心不下他,她竟然,熬过了预死期,一个30天,又一个30天,转眼已过了五十个30天了,老天,竟然,让她奇迹般地活下来!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在这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第四段中画线句子,他送来的是“有点糊味的米饭”,她为什么仍说“好吃,好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她最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至少两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位得了绝症的妻子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丈夫而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小题2:①她临死还放心不下她的男人,呼应了文章的标题

②为她奇迹般地活下去的结局作了铺垫。

小题3:这是在安慰和鼓励丈夫,只要他能自立了,自己受点苦没什么。表现她对丈夫的爱。

小题4:①她不为患癌症而绝望,心中充满对丈夫的牵挂,是对丈夫无限的爱创造了奇迹。

②“她”生命的奇迹也与丈夫的真心呵护,以及忘记吃药的善意欺骗有密切的关系,是丈夫对她的爱创造了奇迹。

小题1:试题分析:整体感知文章,主要人物是一位得了绝症的妻子。事件是她放心不下书呆子的丈夫,想教他学会生活技能之后再死。结果是,她的丈夫总也不能完全地照顾自己,但她却因此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把人物、事件、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看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段文字是文章开头的.必要的交待,写出了事件的人物、起因等。结合下文内容可知,这段文字为她奇迹般地活下去的结局作了铺垫。从结构上看,这段文字照应了文章题目“放心不下”。

小题3:试题分析:“有点糊味的米饭”,她仍说“好吃,好吃”,根据全文内容可知,这“有点糊味的饭是她的丈夫亲自劳动的成果,是他学做饭的第一步,因此,只有说“好吃”才能给他以安慰和鼓励,让他能继续坚持学做下去。这一举动是她对丈夫爱的表现。

小题4:试题分析:回想整个故事,并到原文找寻相关的语句可知,她能奇迹般的活下来,其一是因为丈夫总是忘记吃降压药,让她放心不下。其二是她的丈夫善意的欺骗了她,让她总是心有牵挂,心存战胜病魔的勇气。总而言之,原因是来自“爱”,有她对丈夫的爱,也有丈夫对她的爱。

篇15:《文房四宝》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篇16:三峡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峡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处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北魏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略无阙处略无——________阙——________②隐天蔽日隐——________

③良多趣味良——__________④属引凄异属引——________

⑤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溯——_________⑥或王命急宣宣——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哀转久绝绝谳多生怪柏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4、文段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写水,则描绘不同_________的.不同景象。

5、文中画线的部分可以用李白的两句诗来表现,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全文看,第④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水经注》、郦道元、地理学家、散文家

2、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断缺②遮蔽③确实,实在④连续不断⑤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⑥宣布,传达

3、D

4、连绵不断 、隐天蔽日;季节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7、①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或月亮的。

篇17:《文房四宝》阅读训练及答案

1.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2.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篇18:《余音》阅读训练及答案

《余音》阅读训练及答案

余 音

吴韩娴

岁月悠悠,往事依稀,始终记得故乡青石戏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只是时光易逝,如水月光下的戏台上只剩下深红浅绿的绰约人影在轻轻晃动,戏子的容颜也已经残缺,如丝的唱腔尚在耳畔呜咽,一切却已遥远而凄迷。

记忆中的大戏台还如昨日般清晰。乡下的戏台是用大石块砌成的,灰白的色调干净而古朴。一旁大榕树的枝桠碰碎了一地的阳光,斑驳的叶影在青石上闪烁着,倒也颇有几分盎然古意。戏台后面是一座红墙黄瓦的小庙,终日香烟缭绕,总有很多孩子在嬉闹,也时常有几个调皮鬼窜到戏台上过过戏瘾。但我是从不上去玩的,总觉得一人多高的戏台是需要仰望的,神秘而奇妙,让人轻易接近不得。

不过那社戏却始终是亲切的,着实让人喜欢,唱戏时的热闹更是让我无比神往。每逢农历大节,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一丝一缕地洇成一片浮动着朦胧月色的迷醉时,就马上明白了村民请来的戏班已经开始吊嗓子练唱了,而恍惚中戏子们躲在飘飞水袖后面的羞涩笑靥仿佛就在眼前。于是便万分心急地拉着爷爷去看戏……

终于开唱了,师傅们敲着金钹,拉着二胡,好听亲切的曲调就飘了出来,飞到各个角落,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芗剧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来得 ,但是带着闽南方言特有的 ,活泼但不失 ,平易又不乏 ,向外散发着它古老但不改蓬勃的生命力。只是年纪尚小,听不全那时而飞快时而凝重的戏词,就总是一知半解地连蒙带猜,也分外关注台上戏子的一颦一笑,不必说孩子们最喜欢的滑稽可笑的丑角,即使是面对拖着长腔的老生也舍不得移开眼去。小小年纪竟也会随着剧情不时喟然长叹抑或抚掌大笑。

不过黄毛丫头实在无法免俗,最喜花旦与小生。记忆里的小生是由女子反串。那清丽如水的容颜在峨冠博带的映衬下,倒也平添几分英气。雪白的扇骨一滑,书生的倜傥潇洒就在风中徐徐绽放。只是小女子些微的腼腆与羞涩依旧会偶然地在那儒雅的微笑里悄悄显现出来。花旦也是极为标致的女子,掩嘴微笑时会忽然满脸绯红,让双颊上的胭脂生动起来。清甜的歌声在那一低头的温柔里慢慢荡漾开来,搅动得台下人的心就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唱到动情处她眉尖一蹙,长长的水袖一摆,自是有说不出的妩媚动人。

多年来这一切都让我一直认为戏台上眉分八彩气宇轩昂的俊朗与眉似远山朱唇妙目的俏丽是生活里难以企及的美好,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拥有那复活瞬间的鲜活和感动。只要插着金步摇的浓丽女子迈着不急不徐的小碎步踏上青石戏台,抿嘴微笑或是皱眉轻嗔,一切就都骤然苏醒,一点儿也不生涩苍老,仿佛从来没有停顿或消失过。

匆匆走过的我们都在只属于自己的戏里传承着生命里不论是苦痛还是幸福的全部美好,有无可奈何更有不变永恒,而浓缩了芸芸众生生命轨迹的民间戏曲,更将凭借着它绵长而坚韧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向所有憧憬美好的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一切美丽的故事……

(选自《闽南日报》5月11日 有删改)

1.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1)把下面四个词语分别填入恰当的空缺处。(只填序号)

A、庄重 B、珠圆玉润 C、 高雅 D、飞扬热情

芗剧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来得 ,但是带着闽南方言特有的 ,活泼但不失 ,平易又不乏 ,向外散发着它古老但不改蓬勃的生命力。

(2)文中还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处并赏析。

句子:

赏析:

2.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语音”为题?

3.假如有一天“我”重返故乡,“我”会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昔日的大戏台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富有文采的语言为文章续写一段话。(不少于60字)

4.综合性学习

(1)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文艺舞台上一个璀璨的名明珠。除文中提到的芗剧、越剧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曲,请写出来。(不少于两种)

(2)在你看过的戏曲中,你最喜欢哪出戏或哪个人物?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依次是:BDAC

(2)示例:①句子乡下的戏台是用大石块砌成的,灰白的色调干净而古朴。一旁大榕树的枝桠碰碎了一地的阳光,斑驳的叶影在青石上闪烁着,倒也颇有几分盎然古意。

赏析:这句话通过对戏台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表现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示例:②句子而浓缩了芸芸众生生命轨迹的民间戏曲,更将凭借着它绵长而坚韧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向所有憧憬美好的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一切美丽的故事……

赏析:语言含蓄,有韵味。它表达了作者对芗剧的热爱,希望它能永远传承下去。

示例:③句子雪白的扇骨一滑,书生的倜傥潇洒就在风中徐徐绽放。只是小女子些微的腼腆与羞涩依旧会偶然地在那儒雅的微笑里悄悄显现出来。

赏析: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演员表演艺术的高超,表达对芗剧艺术的喜爱。

2.示例:①能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形象地写出芗剧对作者的影响之长久。②表现作者对芗剧艺术的无比喜爱,希望芗剧能永远传承下去。

3.示例:这就是那个曾经喧哗快乐的青石戏台吗?这就是那个扎着小辫子爱笑爱哭的女孩吗?岁月匆匆,生命因生活中所有琐碎的无知而改变了面貌,可永恒不变的依然是我对你的感情青石戏台。

4.(1)示例:黄梅戏、豫剧、京剧、潮剧等

(2)示例:①《窦娥冤》它情节曲折、离奇,如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窦娥的冤情最终得以昭雪,符合老百姓的善恶观念,表达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示例②:《窦娥冤》窦娥她美丽、善良、孝顺、刚强,面对恶势力,她毫不退缩,不惜以死抗争,维护自己的清白。

篇19:《三峡》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峡》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

12.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 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1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1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答案:11.D

1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13.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14.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15.A

篇20:旧唐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旧唐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藩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卒,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以故人子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竞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张建封在徐州,辟为从事,居幕中,谦谦未尝论细微。杜兼为濠州刺史,带使职,建封病革①,兼疾驱到府,阴有冀望。藩与同列省建封,出而泣语兼曰:“仆射公奄忽如此,公宜在州防遏,今弃州此来,欲何也?宜疾去!不若此,当奏闻。”兼错愕不虞,遂径归。建封死,兼悔所志不就,怨藩甚,因诬奏藩建封死时摇动军中。德宗大怒,密诏杜佑杀之。佑素重藩,因出诏,藩览之,无动色。佑曰:“慎勿出口,吾已密论,持百口保君矣。”德宗得佑解,怒不释,亟追藩赴阙。及召见,望其仪形,曰:“此岂作恶事人耶!”乃释然,除秘书郎。

元和初,迁吏部郎中。制敕有不可,遂于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藩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

四年冬,帝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藏②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今陛下永鉴前古,思跻富庶,躬尚勤俭,自当理平。”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才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有删改)

【注释】:①革,通“亟”,指病重。②帑藏(tǎng zàng),国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兼错愕不虞 虞:预料

B.以为有宰相器 器:才能

C.或家给人足 给:供应

D.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期:期望

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李藩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 )

A.①居幕中,谦谦未尝论细微。 ②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

B.①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 ②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

C.①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 ②若人君竭民力,……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D.①公宜在州防遏,今弃州此来,欲何也。 ②因出诏,藩览之,无动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藩年轻时安闲淡泊,勤奋好学,乐善好施,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做官;后来在东都留守杜亚处任从事,因在洛中盗窃案件中为被诬告者争辩不成而辞职离任。

B.李藩在幕府中任职时待人谦逊,因他的阻碍,濠州刺史杜兼的.企图没有得逞,受到诬告后皇上下诏要杀他,由于杜佑的极力申辩和推荐,皇上任命他为秘书郎。

C.李藩任吏部郎中时,得到裴垍的赏识和推荐,皇上非常器重他;李藩做宰相才能不如裴垍,孤高严正不如韦贯之,但人品清正行为规范,跟他们是同一类人。

D.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贫家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5分)

译文:

(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5分)

译文:

4.C(给,富裕,充足。)

5.C(都表现忠直敢谏的一面。A项分别体现了谦和内敛、乐善好施;B项分别是清正自持、有才干和自信;D项分别表现正直敢言和沉着镇定、临危不乱。)

6.B(“由于杜佑的极力申辩和推荐,皇上任命他为秘书郎”错。)

7.(1)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时,在用度方面很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安然自若。(5分。补主语,状后,妻子,晏如,每点1分,大意1分。)

(2)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那么百姓富足之后,国君怎么能不富足!(5分。诚使(假使,如果),贵(以…为贵),足(富足);孰与(怎么能),每点1分,大意1分。)

和差问题应用题及答案

孔乙己阅读训练及答案

鹧鸪天阅读训练及答案

《老王》阅读训练及答案

《春联》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

野火烧不尽阅读训练及答案

四年级阅读训练及答案

《读书三到》阅读训练及答案

差一点无人叫好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共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差一点无人叫好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