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双关与英语中pun的对比研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艾叶夏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语言双关与英语中pun的对比研究(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艾叶夏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汉语言双关与英语中pun的对比研究

篇1:汉语言双关与英语中pun的对比研究

汉语言双关与英语中pun的对比研究

语言学家对英语双关(pun)的长期研究认为,pun只存在于词语(word)或词组(phrase)这一级别.通过与汉语中双关语的'对比分析,借鉴汉语双关修辞手法应用范围的最新突破研究,认为pun(英语双关或一语多关)也应是一种修辞格,其体现不局限于同音(近音)异义或同词多义这些手段,其他修辞格如暗喻、反语、象征也可被使用.根据研究提出把英语中pun的应用范围从语素、词、词组延伸到了句子、句群、语段以及语篇.

作 者:董俊虹 毛艳梅 DONG Jun-hong MAO Yan-mei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刊 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5(2) 分类号:H315 关键词:双关   pun   修辞   对比研究  

篇2:中国学生议论文与英语议论文评判对比研究

中国学生议论文与英语议论文评判对比研究

几十年来,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在写作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其硕果累累但结果往往迥异.本文探讨中国学生所写的英语议论文被英语国家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接受度及评判依据.作者将同一题目不同来源的三篇文章交与英语为母语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进行评价,从而获得了他们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看法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结果验证了有关理论,同时也否定了某些理论.该研究对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作 者:杨慧琴 YANG Hui-qin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5 关键词:对比研究   论说文写作   修辞风格  

篇3: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的对比研究

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的对比研究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成语和英语的idiom都具有意义的完整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鲜明、生动的特性,有极强的生命力.成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传承性和总结性,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悠久的历史背景,因而,它处于汉语言的中、上层地位,成语的社会效应无可替代.本文利用衬托式对比研究法,分析了汉语成语与英语idiom的语义学、语用学特点、结构特征及社会效应.

作 者:姜云香  作者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3 关键词:汉语成语   idiom   英汉对比研究   社会效应  

篇4:分光光度法与离子色谱法测定空气中氯化氢的对比研究

分光光度法与离子色谱法测定空气中氯化氢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空气中氯化氢含量的`对比发现,两种方法对实验室质控样和实际样品的分析测定均能达到要求,且F检验法分析表明实测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然而,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的测试过程操作繁琐,误差较大,稳定时间较长,且硫氰酸汞具有剧毒,危害操作人员的健康,残液也难以处理.离子色谱法分析操作简单,过程安全可靠,能够有效降低样品受污染的可能性并保证分析质量.

作 者:黄钟霆 罗岳平吴小平Huang Zhongting Luo Yueping Wu Xiaoping  作者单位: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 EMCC 年,卷(期):2009 19(2) 分类号:X831 关键词:氯化氢   空气   分光光度法   离子色谱法  

篇5:川中气田与苏里格气田甜点储层对比研究

川中气田与苏里格气田甜点储层对比研究

四川盆地中部三叠系香溪群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主力储层二叠系下盒子组盒8段均具有埋藏深度大、深埋时间长、成岩演化程度高、物性差等特点,属于典型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孔隙度大部分介于4%~6%之间,渗透率一般小于1×10-3μm2,其中都发育有相对优质的有效储层(“甜点”),而且大部分油气都储集在这些“甜点”储层中.通过对这两套储层的形成条件对比分析认为,形成“甜点”储层的主控因素主要是层序地层、有利沉积相带、碎屑颗粒的粒度、有机酸性水的溶蚀以及裂缝的发育程度.研究发现,“甜点”储层均发育在具有块状层理的.粗砂岩或中-粗砂岩中,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中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和平原-前缘相带的高能分流河道中;此外,裂缝对致密储层储集能力也具有较大的改善作用.

作 者:杨晓萍 赵文智 邹才能 李伟 陶士振 YANG Xiao-ping ZHAO Wen-zhi ZOU Cai-neng Li Wei TAO Shi-zhe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刊 名:天然气工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NATURAL GAS INDUSTRY 年,卷(期): 27(1) 分类号:P61 关键词:四川盆地   中部   三叠纪   苏里格气田   二叠纪   低渗透储集层   有效储层   形成   条件   对比  

篇6:英语重叠词与汉语联绵词修辞对比研究

英语重叠词与汉语联绵词修辞对比研究

英语重叠词和汉语联绵词在各自的语言中占有很大的数量,其修辞特点有很强的可比性.从修辞角度对英语重叠词与汉语联绵词进行比较,了解和掌握两者在运用中的异同之处,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很有必要.

作 者:王晓涛 郭京红 WANG Xiao-tao GUO Jing-hong  作者单位:王晓涛,WANG Xiao-tao(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郭京红,GUO Jing-hong(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苏州,215009)

刊 名:晋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6(6)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英语   汉语   重叠词   联绵词   修辞特点  

篇7:高、低水平组学生英语写作中词汇短语的对比研究

高、低水平组学生英语写作中词汇短语的对比研究

本文通过对高低水平组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词汇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考察和分析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1)使用词汇短语的频率和种类;2)使用词汇短语精确性和地道性,目的.在于说明词汇短语使用与语言水平的关系,希望对词汇教学有所帮助.

作 者:徐芳芳 应咏梅  作者单位:徐芳芳(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上海,00)

应咏梅(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7(1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词汇短语   地道性   聚合词语  

篇8:论英语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基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比研究

论英语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应用-基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比研究

情态动词是模糊限制语的部分.本文基于两个自建语料库:社会科学语料库(SSs)与自然科学语料库(NSs).对比分析九个情态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倾向及特征,并分析其原因,最后进一步讨论它们的`语用功能.

作 者:周莉莉 王龙婷  作者单位:周莉莉(燕山大学级研究生,河北,秦皇岛,066000)

王龙婷(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6) 分类号:H3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篇9:二语词汇习得中教材与影视教材有效性的对比研究

二语词汇习得中文本教材与影视教材有效性的对比研究

通常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影视材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听力以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观看影视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伴随性词汇习得往往被研究者们忽视.本文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分析了文本教材和影视教材在二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证明了影视材料也可以用于词汇教学,而且与传统的文本教材相比,它更有助于词汇习得.

作 者:汪徽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英语系,江苏,南京,210044 刊 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8(4)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影视材料   词汇习得   多媒体  

篇10:穆尔与叶赛宁诗歌中的生态原型意象对比研究

穆尔与叶赛宁诗歌中的生态原型意象对比研究

摘要:美国诗人玛丽安娜・穆尔与俄罗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分别在各自诗作中以“原型”的方式建构各类神启意象,如极光、雾霭、印第安部落、森林界碑、烟囱、铁轨等。具有生态指涉意义的神启意象在二者创作中呈现动态演化的特点,在二者早、中、晚期诗歌里分别启示着生态理想、生态责任和生态预警。神启意象统辖着二者各时期诗歌的生态话语场,以最本质的方式折射出诗人特定时期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神启意象;原型;生态话语场;穆尔;叶赛宁

20世纪的文学批评思潮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其中滥觞于70年代后期的生态批评异军突起,并迅速地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生态批评强大的理论观照力,突出表现在生态意识(包括生态理想、生态责任、生态预警等),广泛渗透于作家的创作实践活动中,在各类文学文本中形成独立于其他话语范畴的特殊话语场。这类生态话语场既是共时的,也是历时的,即相似的生态话语场可以在同时期的文学文本中横向追索,也可以沿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纵向溯源。在此,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的原型(Archetype)理论为发掘和阐释这类生态话语场提供了恰当的视角。根据弗莱的原型理论,“作家创作的心理经验并不仅仅来自自身,这种心理经验有着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相同或相近的心理意象结构”[1](页313)。原型即是这种跨越时空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意象结构或叙述结构。依据原型,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学文本的共性和演变规律。

如果打破时空的界限,把缤纷繁复的各类生态话语场置于原型这一镜像中,我们得以窥视到:在美国诗人玛丽安娜・穆尔(Marianne Moore)和俄罗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СергейЕсенин)的诗作中,神启意象这一原型统辖着二者诗作中的生态话语场,并在二者早期、中期和晚期诗作中呈现动态演化的特点。

二、神启意象之于生态理想

神启意象是弗莱原型象征的三种组织形式之一。广义的神启意象系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具有启示意义的意象形象,具有深刻的隐喻性,“体现着文学文本的深层次结构和作家对于写作客体的特定心理认知模式”[2](页341)。神启意象往往渗透着神秘主义色彩,以传递来自自然界或超自然界的讯号,表达人们对于特定世界的认知。

在穆尔的早期诗作中,诗人的生态理想正是通过神启意象得以清晰地传达。《极光》(“Polar Light”)一诗中,舞动于北极地区上空,照亮极夜里茫茫冰原的北极光,即是一个鲜明的神启意象。穆尔在诗中这样写道:“斑斓舞动的精灵,阳光的使者,/你划破极夜黑暗的苍穹,/温暖着苔原和永久冻土层。/落叶松和针叶林庄重地矗立,/注视你的舞姿;/驯鹿和北极狐在冰原上奔驰,/追逐你的'光亮。/图尔盖植物区从沉睡中苏醒,/藉着你的力量,/把砾岩花的芳香撒向茫茫冰原……”[3](页12)显然,在诗中,极光被冠冕为神启意象,统辖着全诗的生态话语场,高居于诗歌隐喻结构层次的顶端,以最嘹亮的声音传递着穆尔的生态理想:终年严寒、被冰雪覆盖的北极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生态的荒漠。然而严酷的自然环境却无法压抑生命的冲动,极光唤醒了茫茫冰原上的勃勃生机。

应当指出,极光作为神启意象这一原型,频频现身于穆尔早期的其他诗歌中,辐射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态话语场,容纳着更多具有生态指涉性的表层或深层隐喻结构。在《魁北克的回忆》(“Memories ofQuebec”)一诗里:“极光映在苍鹰犀利深邃的瞳仁中,/放大着造物主对苍生的关怀。”[3](页29)在《搁浅的鲸》(“A Beached Whale”)一诗中:“极光卷挟着太阳风暴,/给北冰洋许诺以春天的图景。”[3](页37)等等。显然,极光以一种最本质的方式渗透弥漫于穆尔的早期诗作,形成最具规范效力的深层隐喻结构,建构着穆尔早期诗作的神启意象原型,乐观地传达了诗人理想化的生态图景。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与穆尔同时期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我们发现,神启意象同样作为原型结构支撑着叶赛宁诗歌的生态话语场,清晰地传达着诗人的生态观念。如果说极光成就了穆尔早期诗歌的神启意象,那么在叶赛宁的早期诗歌中,弥漫于广袤的俄罗斯密林中的雾霭,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神启意象。

因为在叶赛宁看来,“雾是纯净的,是关于光明和复苏的启示”[4](页146)。雾来源于天地之间水气的交融,自森林中潮湿的地表蒸腾至空中;雾是一种温和的自然力量,把水气均匀分布于森林各处,滋润着苔藓、花朵和叶表;而雾霭退却之后,森林将会迎接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因此雾又是光明的前奏。

在叶赛宁组诗《松林记事》(“Запискиососняке”)中:“晨雾缓缓移过红松笔挺的树干,/把条条银色的光柱倾泻在密林里,/还水浸地以清澈。”[5](页10)在《钟塔上空》(“Надбашнею”)一诗里:“钟塔上空弥漫着薄雾,/把晚钟的袅袅余音带到远方,/召唤牧羊人踏上归途。”[5](页47)在《圣彼得堡的夏天》(“Летов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е”)一诗中:“涅瓦河上游升腾起白雾,/白嘴鸦从灌木林里倾巢飞出。/蒸汽船的旋桨懒懒地拍打着水面,/拖曳着粼粼波光消失在白雾深处。”[5](页51)显然,雾这一神启意象原型贯穿于叶赛宁的早期诗歌,勾勒出一幅静谧、和谐的理想化生态图景。

三、神启意象之于生态责任

如果说极光和薄雾分别在穆尔和叶赛宁的早期诗歌中建构着神启意象,营造出两位诗人理想化的生态图景,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对于这种理想化的生态图景逐渐产生了危机感,一种现实的责任意识开始萌芽并渗透于二者的诗歌创作中。认知模式的转变导致原有的生态话语场发生转换,而新的生态话语场的稳定交叠则诞生出新的生态原型,旧的神启意象从而被新的神启意象所取代。

在穆尔的中期诗歌中,这种启示着生态责任的神启意象被赋予给北美印第安部落。在穆尔看来,处于现代工业文明边缘的印第安部落是生态文明的最后守望者,因为“在这些蛮族的血液里流动着天然的生态责任意识”[6](页104)。印第安人原始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和谐一员,而古老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则把一些朴素的生态伦理融入印第安人的基因中,世代相传:如相信“万物有灵论”,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严格限制猎取量,使猎取量与猎物增长量保持自然平衡,保护动物幼崽,视水源为神圣,等等。这些朴素的生态责任意识对于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异化”而向自然无度索取、疯狂掠夺的现代文明人来说,具有教化和启示意义。

在穆尔叙事诗《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s”)中:“他(印第安猎手)解开桦皮裙,/包起受伤的鹿仔抱在怀里。/母鹿忧郁的眸子里流露着信任,/夕阳的余晖把他们三个化作剪影。”[3](页92)在《旷谷回音》(“Echoin a Vale”)一诗中:“部落首领把泉水高举过头顶,/男人、女人、孩子匍匐在地,/膜拜这涌动于天地万物中的血液。”[3](页107)在《落基山中的风暴》(“Storm in theRocky Mountains”)一诗中:“狂暴的黑云裹挟着雷电隆隆滚过峡谷,/旷野高原瞬时间被黑暗吞噬。/闪电照亮了年轻印第安骑士矫健的身影,/他们在风暴中策马飞驰,/把受惊的野牛群赶进峡谷避风处。”[3](页138)印第安人的英姿频频现身于穆尔的中期诗歌,他们矫健、勇猛,粗犷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对自然敬畏、对苍生怜悯的心。北美印第安部落这一原型生动地建构了穆尔中期诗歌的神启意象,启迪着人们对于人类生态责任的深思。

在叶赛宁的同期诗歌中,诗人也有意识地建构着指涉生态责任的神启意象,这个神启意象就是矗立于森林禁伐区边缘的界碑。辽阔的俄罗斯国土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有着世界上无以伦比的丰富森林资源,但

中国大学网

与对比英语作文范文

英汉谚语对比研究

英汉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语对比研究

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

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中微生物量的对比研究

西方国家网络银行发展对比研究

LJ276M汽油机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心理学教育改革的对比研究论文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回译与翻译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之间的关系

汉语言双关与英语中pun的对比研究(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汉语言双关与英语中pun的对比研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