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未来我国在园林景观材料标准上的建议论文(共含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祺嫔祺思妙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东议定书》签订以来,各个国家都开始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与低碳密切相关的城市园林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其对于城市的碳汇(CarbonSink)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用。关于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碳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认知主要是基于绿色植物,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有效地固碳,吸收CO2,释放O2,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是,在这个逻辑中关于植物的固碳作用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思考,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够吸收CO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吸收的CO2—部分在夜间会释放出来。而且当植物燃烧或者死亡后分解,一部分碳仍然会以CO2的形式释放出来,一部分碳留在土壤中或者化为灰烬。所以,植物在其生命周期内只是作为碳元素临时贮存载体,园林景观的生态性不能仅仅关注于园林植物,其生态性的问题必须从科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与认知。
1园林景观材料的选择对于园林景观生态作用的影响
在与园林景观密切相关的低碳建筑的可持续性研究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证实了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建筑材料的CO2排放量是总体的CO2主要来源,例如日本建筑材料中的CO2量占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的15。67%~22。69%,我国台湾地区这一比例为9。15%22。22%[1],所以,在建筑中,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建筑能否实现低碳的关键一环。同理,在园林风景园林中,材料也在整体园林景观中占有重要比例,虽然我们现阶段不能够推算出其在园林景观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具体比例,但是材料确实对于园林景观生态性能的整体指标有着深刻的影响。致力于研究可持续景观的设计师克雷格·波考克(CraigPocock)曾说过:作为风景园林师的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应用的材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当我们在规划方案中,每使用1t的混凝土将对在环境中产生的至少4t的CO2排放量负责。所以在景观材料的选择上,如何减少CO2的排放,更少地利用植物的固碳量去弥补园林景观材料中的CO2排放,真正地实现生态景观,改善生态环境,是园林风景园林中的关键环节。
2关于园林景观材料资源的标准
我国一直很重视园林景观建设,很早就出台过《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制定的时间都比较早,而且其中未曾涉及园林景观中材料资源选择的相关建议及指导。在现阶段,当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态景观越来越得到重视时,很多国家和一些地方在其园林风景园林的评价标准中制定了相关内容。
2、1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性的园林风景园林评定标准中的“材料资源”
2、1、1《新加坡公园评价标准》中的“材料资源”
新加坡政府在建立了GreenMark的绿色评价体系,力求使新加坡的所有建设更加可持续,同时提髙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在这个体系中,也包括了城市公园景观的评价标准。在新加坡公园评价标准中,材料资源项的分数为20分,占总分120分的权重为16。7%。
2、1、2美国《可持续的基址倡议》中的“材料资源”
《可持续的基址倡议》是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以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为蓝本,建立的在风景园林、施工、操作和维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倡议。这个倡议是可持续景观的一个重要评价体系,在《可持续的基址倡议》中,关于材料资源项的分数为36分,占总分250分的权重为14。4%。
2、1、3《西雅图绿色住居塑造》中的“材料资源”
《西雅图绿色住居塑造》是美国西雅图市关于城市绿色住居营建各个方面的指南系列,在这个指南系列中,包含了材料资源的指南分册。在材料资源的指南中,列出了材料选择的标准。
2、2、3个评价标准中关于“材料资源”的比较
在以上3个材料选择评价标准中,可以发现材料资源已经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评价元素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和借鉴,我们将对与园林景观生态性密切相关的标准进行筛选。国际上关于“绿色材料”的定义可以归纳为具有再使用、再循环、减量及低污染等特性,因此在园林景观材料资源的标准筛选中,也严格遵循了以上的定义特点,结合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同时关注于材料的当地性生产、产品环境认证及在材料使用后的相关回收、利用和维护耗能方面的管理计划。表4中汇总的园林景观材料的评价标准,可以作为我国在未来建立园林景观材料选择的指导方针。
3园林景观材料生态性分析
在考虑到景观材料定性标准的基础上,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园林景观材料在设计中选择的重要性,不仅从其功能性美观性角度衡量考虑,更多的应从生态低碳的角度认知,选取几种常用的园林材料:混凝土、木材、钢铁、石材和玻璃,在查阅多方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这些常用的材料用途、优缺点、生产中的能耗、生产中的CO2排放量①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汇总。
以上5种园林景观常用的材料都有各自相应的功能和生产使用方面的优缺点,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这些景观材料的能耗,是这些园林景观材料在生产阶段的能耗,而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耗能应该包括从其生产、运输、安装、维护,到最后处理的总耗能。所以,园林景观材料的选择对于园林的生态性能指标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出台的《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①中,对于相关的植物单位面积40年CO2固碳量列出相关比较详细的数值,例如大小乔木、灌木、花草密植混种区(乔木平均种植间距<3。0m,土壤深度>1。0m),CO240年的固碳量为1100kg/m2。如果一个公园面积为1hm2,按照我国《公园设计规范》中的公园内部绿化园地的比例为65%[9],园地内园路及铺装比例为20%,假设65%的绿化园地全部乔灌草混种,20%的园路完全为混凝土铺装,我们可以对公园植物的固碳量和生产混凝土时的CO2排放量做出比较。在表6和表7中,假设情况下植物的平均每年固碳量为178750kg,生产铺设混凝土时的CO2排放量为51476kg,通过这2个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到,生产混凝土时的CO2排放量占到了将近植物平均每年固碳量178750kg的1/3,虽然相对于植物40年总固碳量715万kg而言,这个数值并不是很大,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园林风景园林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应用大量的硬质铺装及髙耗能的材料的不良趋势,使得本应是十分低碳化的风景园林其生态性受到了影响,因此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在园林景观材料的选择上如果能够更多地考虑到各种材料的能耗,选择当地低碳的材料,园林风景园林将在生态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1制定关于中国园林景观可持续的评价标准
当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开始把目标纷纷面向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园林景观的建设,开始研究、出台相应的标准,如美国的《可持续基址的发展倡议》《气候友好型公园计划》、新加坡的《公园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出台,让我们对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从一个更加持续的角度获得认知。我国在20世纪出台过相应的园林景观标准,但是那些标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园林景观的发展要求,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需要我们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发展体系,出台自己的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评价标准。
4、2建立关于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建立定量的评估方法
园林景观材料是园林景观中能源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是园林景观生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园林景观材料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应该综合统计这些数据材料,逐步建立起园林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同时作为景观的从业人员,也应对园林景观材料的能耗有着初步的认知,了解和应用景观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库,作为其在设计中选择园林景观材料上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建立起园林景观的碳平衡的定量评估方法,使得园林风景园林在遵循定性的标准的基础上,能够有定量的评估方法,作为相关部门指导园林景观建设的依据。
5小结
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各个城市都越来越重视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各地每年都在建设大量的园林景观,由于对园林景观的建设发展没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形成了园林景观只要建设就是生态的错误理念,在园林景观建设中铺设了大量的硬质铺装和髙耗能的材料,使得本应低碳的园林景观变成了髙碳的来源。本文针对国际上园林景观材料的选择相关标准进行分析,抽取出其中一些重要的选择原则,为将来我国建立相应的标准提供主要的参考方向。文章同时对于现阶段常用的园林景观材料从用途、优缺点、生产中的能耗、生产中的CO2排放量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我国在未来园林材料选择与使用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期冀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使我们的园林景观能够真正实现其生态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竹纤维通常包括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后者主要为竹浆粘胶纤维。竹纤维产业作为生态绿色低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前景,产品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随着人类对“生态、健康、环保”理念的不断追求,竹纤维产业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口前国内外关于竹纤维及制品的标准相对于该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本文拟对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标准体系的特点和经验,对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1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概况
根据对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化在线服务网、中国标准服务网、工标网和第一纺织品网等标准数据库的查询,截至7月底,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共10项。
口前国内已出台的与竹纤维及制品标准相关的行业标准已有l0项,这表明我国在竹纤维及制品的标准数量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但通过对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概况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还存在一些极待解决的问题。
2. 1标准体系不完整
我国现行竹纤维及制品标准均为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我国现行竹纤维及制品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没有强制性标准。而且这些均为技术标准,没有管理标准,而技术标准中只涉及产品标准以及检验和试验标准;只涉及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业,没有涉及其它经济行业,而纺织业中又只涉及服装用纺织制成品,没有涉及家用纺织制成品和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因此,我国现行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是比较零散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 2采标不足
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标准的国际化程度。我国在就颁布了《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大力倡导采用国际标准。但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采用ISO标准的只有FZ/T 54012~ 《勺浆粘胶长》,LY/T1792~7《纺织用竹纤维》,FZ/T 14012~《竹竹浆粘胶纤维印染布》3项。
2. 3部分标准交叉重叠
对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标准义重叠的现象。例如,LY /T1792~2008《纺织用竹纤维》规定了纺织用竹纤维的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FZ/T54012 ~2007《竹浆粘胶长丝》规定了竹浆粘胶长丝、竹浆连续纺粘胶长丝的产品标识、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运输等;FZ/T5~2006《竹材粘胶短纤维》规定了竹材粘胶短纤维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运输等。根据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需要的原则,这3个标准均为纺织用竹纤维(包括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的产品标准,但没有提出共性特征并制定成通用标准,因此造成了一定的交义重叠。其主要原因在于简单地以行政系统为依据划分标准。纺织用竹纤维由于原料竹材属于林业部门,因此被划分到林业部门,而竹浆粘胶长丝和竹材粘胶短纤维由于产品的用途属于纺织部门,因此被划分到纺织部门。由于各部门间沟通不畅,导致这3个标准有一定的交义重叠。
2. 4关键标准缺失
口前市场上对竹纤维产品成份命名及产品吊牌中成份标注混淆不清。同时,由于竹浆粘胶纤维和粘胶纤维在价格上的差异,也驱动商家将粘胶纤维或含有部分竹浆粕纺丝而成的粘胶纤维标注为竹浆粘胶纤维。更有一些不法之徒采取欺骗手段,用普通的粘胶纤维冒充竹纤维。因此,在术语、生产、消费和商业规范上将竹原纤维、竹浆粘胶纤维和粘胶纤维严格区分开来,就显得十分必要。
但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的标准均为专用标准,还没有从中抽出共有的术语形成通用标准。这种关键标准的缺失,导致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上述竹纤维及制品市场的混乱状态。
此外,在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的标准体系中,基础标准、设计标准、设备和工艺装备、基础能耗和能源标准、安全标准、环境标准以及信息标识、包装、搬运、储存安装、交付、维修、服务标准等其他类技术标准以及管理标准均尚处于为空白状态。
2. 5对安全、环保重视不够
竹纤维是一种新型生态纤维,对其制品理应在产品的安全和环保方而比普通纺织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通过竹纤维及制品相关的标准进行分析,发现只有FZ/T 14012~2009《竹浆粘胶纤维印染布》要求按照GB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执行。这表明,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对安全、环保的重视还很不够。
近年来我国竹纤维及制品的产业规模发展较快。根据《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我国竹浆纤维2015年总产能将超过10万t。但对应的标准规范相对滞后,制约了该产业的科学有序发展。因此,我国竹纤维及制品的标准化建设履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我国竹纤维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当前还存在的突出问题,下而对加强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建设提出若干建议,以抛砖引玉。
3. 1整合资源,改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的整体性
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现行的10项标准零散地分布在纺织、林业和商检3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内,其归口单位达6个(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全国丝绸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由于跨行业、多部门的管理,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划,导致存在制定不科学、标准缺失、标准交义重复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我国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多以产品标准为主,多以产品制造的原料和制造工艺进行划分;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标准对用途标准比较重视,把性能相同的标准划为同一标准,不拘泥于产品的制造原料和制造工艺,这样制定出的标准更符合市场规律。因此,建议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整合国内的优质资源,尽快建立、不断完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的整体水平,要促进竹纤维及制品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标准协调配套。
3.2加强采标,促进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的国际化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标准在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显突出,并具备了更为重要的属性一贸易属性,成为贸易技术壁泉主要表现形式。但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采用ISO标准的仅占总量的30%,显然与标准的国际化要求差距甚远。因此,建议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要加强国际化进程,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加快通用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等与国际接轨。
加强安全、环保及节能标准,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健康,也对进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重点制定有关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方而的要求,是发达国家技术法规的主要内容,是这些国家法律法规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我国现行的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对安全、环保的重视还很不够,因此需要加强这方而标准的制定。建议在竹纤维及制品的标准制修订过程中,要加强对甲醛含量、可萃取重金属含量、禁用偶氮染料、致敏染料、致癌染料等的检测。
3. 3深入研究,实现竹纤维及制品测试方法标准的突破
测试方法标准是为测试产品的性能而制定的标准。实验方法是实验结果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正确合理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因此测试方法标准是其它标准的基础和保障。欧洲、ISO标准和关国标准对测试方法标准制定得非常详细,如欧洲74项人造板标准中有43项为测试方法标准。但在现行的10项关于竹纤维及制品的标准中,测试方法标准仅有SN/T1901~2007令匕种纺织纤维的系列鉴别方法》和LY / T2226~2013《纺织用竹纤维鉴别试验方法》Z项,占标准总数的20 %。而且SN/T1901~2007仅适用于竹浆纤维等七种纤维,没有涉及其它竹纤维及制品;而LY/T2226~2013《纺织用竹纤维鉴别试验方法》仅适用于竹原纤维的定性鉴别,也没有涉及其它竹纤维及制品。因此,建议将加强测试方法标准的制定作为我国竹纤维及制品标准体系建设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