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证明学案练习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王子鸽女士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间接证明学案练习题(共含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王子鸽女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间接证明学案练习题

篇1:间接证明学案练习题

间接证明学案练习题

一、知识点

1.间接证明的含义;

2.反证法论题的依据及证题步骤

二、典型例题

例1.求证:正弦函数没有比2 小的正周期

例2.证明: 不是有理数

例3.已知函数 是 上的增函数,

(1)证明命题:若 ,则 。

(2)判断(1)中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课堂检测

1.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o时,应假设_______________。

2.设 则 是 同时大于零的___________条件。

3.设 是异面直线,在 上任取两点A1、A2,在 上任取两点B1、B2,求证:A1B1与A2B2也是异面直线。

4.证明:正切函数没有比 小的正周期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六、课后作业

1.证明: 不是有理数。

2.证明:圆内不是直径的`两弦,不能互相平分。

3.证明:把54位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使每组至少有1人,且任意两组的人数不相等,则至多分成9个小组。

4.求证: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单调函数 的图象与 轴至多只有一个公共点。

5.证明:1, ,3不可能是一个等差数列中的三项。

6.设 ,求证:3个数 的值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7.设 都是整数,且 能被3整除,求证: 和 都能被3整除。

篇2: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练习题

1.He said, “I’ve left my book in my room.”

2.She asked me, “Is this book yours or his?”

3.The teacher asked, “How did you repair it?”

4.She said, “He will be busy.”

5.She said to Tom, “Can you help me?”

6.The teacher said, “The earth goes round the sun.”

7.My father said, “Practice makes perfect.”

8.The boy said to us, “ I usually get up at six every day.”

9.He said, “We are still students.”

10.He said to me, “I was born in 1978.”

11.He said, “I have studied English since .”

12.I said to him, “I have finished it.”

13.She said to us,“ I’ll come here tomorrow.”

14.“Where does your chemistry teacher live, Jane?” the young man asked.

15.“I have gotte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the little boy said happily.

16.“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the physics teacher said to the boys and girls.

17.“Will you go to the concert with me this evening?” Mary asked me.

18.“What did you do here yesterday?” the old man asked my brother.

篇3: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练习题

1. He asked ________ for the computer.

A. did I pay how much          B. I paid how much

C. how much did I pay          D. how much I paid

2. “Have you seen the film?” he asked me. →He asked me _______.

A. had I seen the film         B. have I seen the film

C. if I have seen the film      D. whether I had seen the film

3.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he said to me.

→He ______ me _____ the window.

A. said to; to close            B. told to; closing

C. asked ; to close             D. said to; please close

4. “I am a teacher,” Jack said. →He said _________.

A. that I am a teacher           B. I was a teacher

C. that he is a teacher          D. he was a teacher

5. He said, “Mother, the boy is very naughty.” →He  _____- very naughty.

A. said his mother that the boy was

B. said to his mother that the boy is

C. told his mother that the boy was

D. spoke to his mother that the boy was

6. “You’ve already got well, haven’t you?” she asked.

→She asked ________.

A. if I have already got well, hadn’t you

B. whether I had already got well

C. have I already got well

D. had I already got well.

7. He asked , “ Are you a Party member or a League member?”

→He asked me _________.

A. am I a Party member or a League member

B. was I a Party member or a League member

C. if I was a Party member or a League member

D. whether was I a Party member or a League member.

8. He asked,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He asked _______.

A. how am I getting along

B.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C. how I was getting along

D. how was I getting along

9. He asked me ________ with me.

A. what the matter is      B. what the mater was

C. what’s the matter      D. what was the matter

10. He said, “Don’t do that again.” He _____ me _______ that again.

A. said to me; not to do    B. said to me; don’t do

C. told me; don’t do      D. told me; not to do

11. He asked me _________.

A. if she will come            B. how many books I want to have

C. they would help me to do it     D. how it happened

篇4:《蜀道难》导学案及练习题

《蜀道难》导学案及练习题

《蜀道难》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篇5:《背影》导学案练习题

1.了解作者

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______、______、学者、______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____________散文。

我还了解到: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行李( )

3、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⑴乱七八糟的样子( )⑵纷纷下落的样子( )

⑶凄惨暗淡,不景气。( )⑷失业在家( )

⑸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⑹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⑺.衰颓败落( )⑻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⑼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⑽细小而繁多(的事)。( )

4、朗读课文,自主理解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学法指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起什么作用?

二、课堂研讨,小组合作

1、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

2、文章四次对“背影”的描写中,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 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听读课文,捕捉最动人的画面。

3、这个“背影”的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

4、关键词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 ),穿着黑布( ),深青布( ),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张“背影”凝聚着: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的背影何止千万,而作者单单记得这一个。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就是这个背影,让“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6、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欧姆定律的练习题学案

欧姆定律的练习题学案

【练习】

例1.请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归纳出总电阻R跟电阻R1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常德市中考题)给你一只标有“10Ω 0.3A”的定值电阻和一只标有“30Ω 0.6A”的滑动变阻器,在保证 所有电路元件安全的前提下,若串联接入电路,则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A,它们两端允许加的最 大电压为 V。

例3.(20上海市中考题)在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A的示数将__________,电压表V与电 压表V1示数的差值将___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4.(年安顺市中考题)如图l3所示,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0=10W。当闭合 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中点c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 ,移动滑片P至b 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 。则电源电压U 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分别为:

A.U = 3V,R = 5W;

B.U = 6V,R=20W;

C.U = 6V,R = 10W;

D.U = 3V,R = 15W。

【巩固练习】

1. (2009年南昌市中考题)把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R1和R2串 联,则总电阻( )

A.介于两个电阻之间 B.比任何一个电阻都要小

C.比任何一个电阻 都要大 D.可能等于其中的一个电阻

2 . (2009年德州市中考题)如图所示.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 ( )

A.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B.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C.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 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3.(2 0常德市中 考题)如图所示 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

A.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增大 B.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增大

C.电流表示数不变,电压表示数不变 D.电流表示数减小,电压表示数不变

4. (2009年蚌埠市中考题)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某两点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范围在1A至2A之间,电压表的示数范围在6V 至9V之间。则定值电阻R的阻值及电源电压分别是( )

A.3Ω,15V B.6Ω,15V C.3Ω,12V D. 6Ω,12V

5. (2009年娄底市中考题)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6 V保持不变,定值电阻的阻值为10 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当开关闭合,滑片由b端 向a端移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滑片移到a 端时,电流表示数为0.2 A? B.当滑片移到中点时,电压表示数为2 V?

C.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 D.电压表的示数减少?

6. (达州市中考题)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后,当滑片 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滑片P分别在滑动变阻器的两个端点a和d、中点c和图中b点小到大顺序分别为0V、2V、3V和4V,则在图示b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应为______ V。

7. (年贵阳市中考题)如图6所示,电压U恒定为8V,R1=12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一端滑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从3V变到6V,则R1的阻值为 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Ω。

8. (2009年贵阳市中考题)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0=20Ω,当只闭合开关S1,滑片P置于最左端a时,电流表示数为0.2A;当开关S1、S2均闭合,滑片P置于最右端b时,电流表示数为0.6A,则定值电阻R1= Ω,电源电压U= V。

篇7:《背影》导学案练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tuí唐( ) 尴尬( ) chóu躇( ) 揩一把 pán跚( )

suǒ屑( ) 举箸( ) xián( )水 妥帖( ) shì( )察2.据课文内容填空。

(1)《背影》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家,诗人、学者、_________战士。江苏_________人。你能写出学过的他的其他作品吗?如_________。

(2)我看见他戴着_________,穿着___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请仿照例句,写一组句子。

例: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观潮》导学案及练习题

《观潮》导学案及练习题

学习目标:

1.读懂读通文章,记住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知道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罗绮( )僦赁看幕( ) 万仞( )

2、《观潮》选自《 》,作者 , 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二、课堂探究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6、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7、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三、当堂检测

四、课内精读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1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3、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4、概括两段内容。

15、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6、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五、拓展迁移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然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立( ) 大堤( ) 踮着脚( )

18、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涌潮景象。为了突出潮水的汹涌,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抓住潮水的________、颜色和样子描写,把潮水写得逼真、奇特。

19、下列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B.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C.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答案:

一、1、雷霆(tíng )艨艟数百(méng chōng )如履平地(lǚ )罗绮( qǐ )僦赁看幕(jiù lìn ) 万仞(rèn )

2、《武林旧事》周密 宋

二、3、(1)既望:农历十六。(2)方:当……时。(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 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4、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三、6、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7、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

(一)8、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9、形、色、声、势10、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11、水军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12、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13、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14、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15、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16、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五、17、yì dī diǎn

18、时间推移 听觉 视觉 声音

19、C

篇9:不等式证明练习题

不等式证明练习题

不等式证明练习题

(1/a+2/b+4/c)*1

=(1/a+2/b+4/c)*(a+b+c)

展开,得

=1+2a/b+4a/c+b/a+2+4b/c+c/a+2c/b+4

=7+2a/b+4a/c+b/a+4b/c+c/a+2c/b

基本不等式, 得

>=19>=18用柯西不等式:(a+b+c)(1/a + 2/b + 4/c)≥(1+√2+2)^2=(3+√2)^2

=11+6√2≥18

楼上的,用基本不等式要考虑等号什么时候成立,而且如果你的式子里7+2a/b+4a/c+b/a+4b/c+c/a+2c/b直接用基本不等式得出的并不是≥18设ab=x,bc=y,ca=z

则原不等式等价于:

x^2+y^2+z^2>=xy+yz+zx

<=>2(x^2+y^2+z^2)>=2(xy+yz+zx)

<=>(x^2-2xy+y^2)+(y^2-2yz+z^2)+(z^2-2zx+x^2)>=0

<=>(x-y)^2+(y-z)^2+(z-x)^2>=0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练习。1.关于实数x的不等式|x-|7|x+1|成立的前提条件是:x7x+7, -1-7x-7, x>-2,因此有:-20的解,∵a<0,不等式变形为x2+x-<0,它与不等式x2+x+<0比较系数得:a=-4,b=-9.

函数y=arcsinx的定义域是 [-1, 1] ,值域是 ,函数y=arccosx的定义域是 [-1, 1] ,值域是 [0, π] ,函数y=arctgx的定义域是 R ,值域是 .,函数y=arcctgx的定义域是 R ,值域是 (0, π) .直接求函数的值域困难时,可以利用已学过函数的有界性,来确定函数的'值域。函数公式模型。一个函数是奇(偶)函数,其定义域必关于原点对称,它是函数为奇(偶)函数的必要条件.若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1/a+2/b+4/c)*1

=(1/a+2/b+4/c)*(a+b+c)

展开,得

=1+2a/b+4a/c+b/a+2+4b/c+c/a+2c/b+4

=7+2a/b+4a/c+b/a+4b/c+c/a+2c/b

基本不等式, 得

>=19>=18用柯西不等式:(a+b+c)(1/a + 2/b + 4/c)≥(1+√2+2)^2=(3+√2)^2

=11+6√2≥18

楼上的,用基本不等式要考虑等号什么时候成立,而且如果你的式子里7+2a/b+4a/c+b/a+4b/c+c/a+2c/b直接用基本不等式得出的并不是≥18设ab=x,bc=y,ca=z

则原不等式等价于:

x^2+y^2+z^2>=xy+yz+zx

<=>2(x^2+y^2+z^2)>=2(xy+yz+zx)

<=>(x^2-2xy+y^2)+(y^2-2yz+z^2)+(z^2-2zx+x^2)>=0

<=>(x-y)^2+(y-z)^2+(z-x)^2>=0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练习。1.关于实数x的不等式|x-|7|x+1|成立的前提条件是:x7x+7, -1-7x-7, x>-2,因此有:-20的解,∵a<0,不等式变形为x2+x-<0,它与不等式x2+x+<0比较系数得:a=-4,b=-9.

函数y=arcsinx的定义域是 [-1, 1] ,值域是 ,函数y=arccosx的定义域是 [-1, 1] ,值域是 [0, π] ,函数y=arctgx的定义域是 R ,值域是 .,函数y=arcctgx的定义域是 R ,值域是 (0, π) .直接求函数的值域困难时,可以利用已学过函数的有界性,来确定函数的值域。函数公式模型。一个函数是奇(偶)函数,其定义域必关于原点对称,它是函数为奇(偶)函数的必要条件.若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篇10:八年级英语: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练习题

八年级英语: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练习题

将所给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每空一词:

1. “I never eat meat.” he said.

He said that ______ never ______ meat.

2. “I’ve found my wallet.” he said to me.

He ______ me that he ______ ______ ______ wallet.

3. “I took it home with me.” she said.

She said that ______ ______ _______ it home with her.

4. The teacher said,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goes down in the west.”

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sun ______ in the east and ______ down in the west.

5. “I met her yesterday.” he said to me.

He ______ me that he ______ met the day ______.

6. “You must come here before five.” he said.

He said that I ______ to go ______ before five.

7. “I bought the house 10 years ago.” he said.

He said that he _______ bought the house 10 years _______.

8. “Did you see her last week?” he said.

He ______ ______ I had seen her the week _______.

9. He said, “You can sit here, Jim.”

He ______ Jim that he ______ sit there

10. He asked, “How did you find it, mother?”

He asked her mother ______ ______ ______ found it.

11. “Where have you been these days?” he asked.

He asked me _______ _______ _______been _______ days.

12. “Do you know where she lives?” he asked.

He asked ______ ______ knew where she ______.

13. “Stop making so much noise, children.” he said.

He ______ the children ______ ______ making so much noise.

14. “Don’t tell him the news.” she said.

She told me _______ ______ ______ him the news.

15. “Are you intested in this?” he said.

He ______ ______ I was interestd in ______.

【参考答案】

1. he, ate 2. told, had, found, his

3. she, had, taken 4. rise, goes

5. told, had, before 6. had, there

7. had, before 8. asked, if [whether], before

9. told, could 10. how, she, had

11. where, I, had, those 12. if [whether], I, lived

13. told, to, stop 14. not, to, tell

15. asked, if [whether], that

篇11:《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3、初步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2、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作者旷达的情怀

【学习难点】

1、认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 ) 晦明( ) 觥筹 ( )

饮少辄醉( ) 琅琊( )( ) 林霏( )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泉香而酒洌( )

③负者歌于途( )④树林阴翳( )

3、本文选自 ,作者 ,字永叔,号 ,晚年又自号为 ,谥号“文忠”,世称“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 和 ;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

4、填空

①《醉翁亭记》以“”“”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结尾部分用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是 ,与它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 、、

④文中“水落而石出者 ”一句 现在已提炼成一个成语: 文中的意思是 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用来比喻

它的近义词是

5.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链接材料: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

答案:1、chú,huì,gōng,zhé,láng,yá,fēi;2、①情趣 ②清 ③背负东西 ④遮盖3、《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 醉翁 又号六一居士 欧阳文忠公 北宋4、①醉 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③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指桑骂槐 别有用心 另有企图④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真相大白5.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导入语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国历代文人雅士大都喜欢游山玩水,借此抒怀言志,许多山水也因文人而闻名醉翁亭就是因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今天,我们就随着欧阳修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里的美亭美景美情吧!

导入语2: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醉翁亭饮酒抒怀,虽然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但醉翁亭却因为他写的一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这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醉翁亭一探究竟吧!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亭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或者听课文录音磁带朗读)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 要求:在听读的时候把不知道的字注上音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他们的语音吗?

(教师在黑板上把以下字写出来,然后请同学上来注音,查看学生听读的效果)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蔌 酣 弈 觥 筹

答案: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3、读一读

读准了生字的读音后,我们就可以大声的读课文,让我们自由的放声快速读一遍课文吧!

你能站起来为大家大声的读一段课文,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吗?

① 指名分段读课文

②检查朗读效果,点拨指导“也”、“而”的朗读语气

4、译一译

读完课文,我们还要弄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试着翻译一下课文吧!有什么疑难记下来,咱们一起解决

①小组自学

要求: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

②课堂交流,解决自学中的疑难

5、想一想

醉翁亭在哪呢?谁建的亭子?谁起的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二)品亭

1、评一评

有人认为, 醉翁亭只是因为欧阳修才出名,它本身和周围的景色并不美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亭本身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亭周围景色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的山间朝暮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山间之四时之景等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2、想一想

太守欧阳修到醉翁亭游玩,喝醉时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醉”的?

答案:颓(tuí)然乎其间 喝酒喝醉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陶醉了:陶醉于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陶醉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由“滁人游”和“太守宴”说明滁州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过着和平宁静而富足和谐的生活

3、议一议

到醉翁亭附近游玩的人和鸟,他们的感受可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是 禽鸟乐、滁人之乐和太守之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乐 禽鸟知山林之乐;滁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因滁人感到快乐而快乐,乐民之所乐,即与民同乐

(三)悟亭

1、读一读

本文题目是《醉翁亭记》,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齐读第四段,回答

答案:全文围绕“乐”字下笔,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感情

2、辩一辩

本文既写了“醉”又写了“乐”,醉和乐的关系怎样?

答案: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3、谈一谈

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字、词、句、文章中心、表达方式、写作特色均可)

例: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

4、悟一悟

欧阳修在遭受贬谪,人生遭到挫折时尚能表现欢乐昂扬的情绪和与民同乐的态度,对我们有何教益?从他身上,你悟到了什么?

答案:人在遭受挫折时,小则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困难,大则要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去尽其所能作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黑体 (小四)

1.“也”是文言文常用虚词之一,一般有表判断、表陈述、表感叹三种用法选择下列句子的用法

A表判断B表陈述C表感叹

①环滁皆山也( )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

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①蔚然而深秀者( )

②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③日出而林霏开( )

④溪深而鱼肥( )

3.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答案:1.①B②A③C 2.① D②C ③B ④A 3. B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①环滁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句写景的顺序是

2.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

3.这段景物描写,总写和,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5.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

6.写出文段中的两个成语

答案1.①~④从大到小,从俯到仰,由点到面,自远而近2.视觉,听觉3.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 布置好环境 4.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5.①第一层(①~④)亭的环境②第二层(⑤~(11))亭名由来6.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加点词语

已而 翳

上下 谓

2.翻译下面语句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

4、4.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 之乐衬托 之乐,再用 之乐衬托 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

答案:1.不久 阴暗 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是2.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禽鸟 人 人 太守 与民同乐

二、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

欧阳公四岁而①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按顺序指出三个“而”字各作什么连词使用

四岁而①孤

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

2.解释带点的词

①孤: ②以: ③及: ④长: ⑤或:

3.翻译加横线的词语

①教以书字

②惟读书是务

③下笔已如成人

答案1①顺连,就②转连,可是③顺连、来2①孤:死了父亲②以:用③及:等到④长:大一点⑤或:有的3①教他(用荻画地的办法)写字识字②只勉力读书③写得已象成人

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练习题

不等式证明练习题

间接关注散文

《间接比较》的优秀教案设计

间接抒情的句子200

学案教学

《桃花源记》教学案

诉衷情导学案

学案教学伴我行

高一赤壁赋学案

间接证明学案练习题(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间接证明学案练习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