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让灵魂安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微笑人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散文:阅读让灵魂安静(共含9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微笑人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散文:阅读让灵魂安静

篇1:散文:阅读让灵魂安静

散文:阅读让灵魂安静

网络信息化时代,我们已经渐渐远离了原有的阅读习惯,取而代之的是感官刺激和碎片化的资讯。阅读危机正在来临,曾经的“风声雨声读书声”渐行渐远了。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摆脱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一个人如果一味随波逐流,也就失去了自我。阅读也是如此。我1976年入伍的时候,读书还是件很奢侈的事儿,没有多少书可读。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可以报考地方院校了,我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是《我要读书》,至今我对出题老师的用心良苦都保持着敬意。“我要读书”,不仅是个人的心声,也是一个时代的呐喊。从此,我就开始了我的阅读,以前的零零碎碎看书,还称不上是阅读。“我的阅读”,就是自主而自由地阅读。正巧的是,我调到了团宣传股工作,团里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书库,但是书的质量是很高的。我一下子见识了托尔斯泰、马尔克斯、司汤达、雨果等大师的作品,还读了一些我国的古典名着。

这一段时间的阅读,给我带来了创作的欲望。我就试着给《人民海军》报投稿,第一篇散文《买蟹》,就在“水兵”副刊发表了。这篇一千多字的小稿,给了我继续写作的勇气,从此,我就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阅读不仅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文字欲望,更深的影响是对灵魂的滋养。因为阅读,让我的思想不再飘浮,思考更具力量。灵魂可以有所安顿,情怀也具有了人文精神。

随着职务的提升,工作的担子愈发重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阅读。再忙,也会把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积少成多,读精品读经典,并跟我的工作紧密联系。我在团政委和旅政委的位置上,就给官兵讲过《赏诗养性》《读书养气》《人文情怀与战斗精神》等,寓教于文化,也是事半功倍。

我从水兵到海军大校,几十年的军旅之路,阅读一直陪伴着我。阅读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阅读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保有了一颗安静的灵魂。因为,阅读是在安静中进行的,同时带来的是思想的激烈澎湃。只有深入的阅读,才可以获得这一份安静与澎湃。在人生的路上,即使坎坷,也不会沉沦;即使顺利,也不会骄横。

在浮躁面前,有多少人在做着有效地抵制呢?说到底,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其内里是一颗热爱思考的灵魂。阅读就是对浮躁的抵制,安静下来的灵魂,是为精神储蓄力量。叔本华说过:每一个活在世界的人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以自己视野的极限作为世界的极限。大概这就是灵魂上的差异吧。

篇2:心情随笔:安静让灵魂的自由呼吸

心情随笔:安静让灵魂的自由呼吸

忙碌过后的一天,当汗水变成辛酸的时候,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尽情的书写自己的人生了。 在平凡的人生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澡堂里的歌手,菜场里的帕瓦罗蒂,无论是谁或者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做自己。

在命运面前有着太多现实的枷锁, 也许我们并不能打破,我们所承载的只是我们需要的,而我们想要的却永远只能在梦的摇篮里。

曾经怀揣梦想,曾经的我们有着天真一样的笑脸。在那温暖的阳光下,自由自在的'玩耍。喜欢折着纸飞机的感觉,也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宇航员。然而经历岁月的沧桑,一切都将接受洗礼,而我们也只能默默的接受。而带着我们的那颗小小的梦想在世界的海洋里沉沦。

梦想是灵魂的归宿,我想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还能记得自己的梦想, 就像达人秀里的那些达人们那样,即使命运太过坎坷,一切都仿佛已经注定,可是只要有一滴火苗你就能燃烧你心目中的那颗小宇宙。

篇3:请让他们灵魂安静的离开

请让他们灵魂安静的离开

中国就是这么一个国家,一件事一会儿热的过火,一会儿又冷的让人心寒,前几年被讨论的沸沸扬扬的“安乐死”现今却又被搁置在一边,闭口不谈。

安乐死并非一个新名词,也许传到中国比较晚一点,这也不能说中国走的慢,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就有学者呼吁为安乐死立法,但那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举中国之大,在日本鬼子的铁碲之下,尸骨偏野满目苍瘐,国家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又没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加之中国以19结束封建统治,新的法学人才大多在国外求学,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词,尔后国共对峙,解放战争,实在无暇立法。这全都可以理解,但建国以后,政通人和,法制开明,又设立人大代表,应该可以坐下来认认真真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了吧,可中国的老百姓一向比较忌讳“死”又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百姓不说,人大代表无法提议,于是一拖再拖便是半个世纪,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95年起,全国人大就收到许多相关的提议,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隔十年,仍无结果,也许立法者考虑太过慎密,还是其它原因呢?但这就真的那么难立之于法吗?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谁不想“生若春天之绚烂,死若秋叶之安谧”,当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在日不久,身心无比痛苦的情况下,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对于他无疑是一种最痛苦的折磨,对其尊严更是一种侮辱,对人的人格权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践踏呢!古代尚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行为,今天为安乐死合法化立法是对人尊严的肯定,无疑更是对人格权的肯定。

安乐死是一个涉及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为“人到底有没有死的权力”明白一点就是‘人有没有以作为的方式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或而生老病死,或而皇恩浩荡被赐死,或触犯法律而死也无外乎三种,其中皇帝的赐死与安乐死有一点点相似,只是主体不同,现在是神圣的法律而已。所以在一个法制国家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把无数在水深火热中受着折磨的灵魂解救出来,把许多因亲人之病而无限痛苦的人解除精神枷锁,让他们重新面对生活,重新面对那久违的朝阳!

可是当今反对安乐死的人大有人在,各自有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人既然没有选择生不生的权力,当然也就没有选择死的权力’‘人如有生的义务,那么就有死的权力,’其实这些观点是错的,生死只是一念之间的事,迄今为止,从无有人公开认为“自杀”也犯法的,有畏罪自杀的,有被迫自杀的,有无奈自杀的,无论什么原因,自杀都是为了摆脱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而走的一条极端的不归路。人之将死,其性也善,何以再判无知无觉的尸体坐上几年牢呢?在现进开化的时代,我们难到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死”权力还要限制吗?

在这里,我声明一下特殊群体是指那些身患绝症,处于极度痛苦之下,而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是不可能减轻他们的痛苦,更不用说有治好的希望的病人。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活着是一种痛苦,是一种罪。与其受着无边无尽的折磨不如安稳的离去。

反对安乐死的另一大理由是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无权以任何方式剥夺病人的生命。

前些年轰动全国的‘安乐死’案大家都应该知道吧,我相信至今还有不少善良的人为王明成鸣不平,然而法律界却反映平平,什么‘容情不容法’什么的!法律是一点都没有人情味的来判决的。王明成为此付出了五年的牢狱之苦,最近又在请求安乐死未果的情况下被胃癌折磨致死,相信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为之心痛,王明成的老母亲在九泉之下怎么能安心呢?人心都是肉长的,法律不应该只是一把刺向罪恶的利剑,更应该是是一艘撒满爱的阳光的维护正义的领航船。我们看来如癌症等明知在现今的条件下治疗无望的情况下,病人已到晚期了,何必再苦苦的让人活受罪呢?难道为了自己心灵的安宁或者所谓的名声,这样做又与刽子手何异,和冷血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反过来想想,中国允许对死刑犯用

[1] [2]

篇4:让灵魂跟上了散文

让灵魂跟上了散文

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科考队要到原始森林中考察,于是请了当地土著人当导游,这些人健步如飞,科考队完全跟不上来,多次要求停下,但在第二天早上这些土著人无论如何也不肯走,队员追问原因,土著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习俗,在奔走一天后,必须休整一天,让灵魂跟上来。”

“让灵魂跟上来!”多美的一句话啊!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们似乎已经停不下脚步,已经不知道如何慢下来了。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已经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慢些,让灵魂跟上生活的脚步。

如一个故事中所讲:一个初到日本的客人问主人:“什么是茶道?”主人笑而不语,带他来到一位老妇人家中,并请她泡茶,只见这个老妇人先拿出一个茶盘,再转身进屋拿出茶杯,之后是茶叶,再回房拿出茶壶……客人顿悟道:“这就是茶道,每次只做一件事。”

我想,正是因为每次只做一件事,专心的做好每一件事,才有氤氲的茶香,能让人从茶中感悟生活。但有人说,效率才是关键,慢了只会落后,不能慢。

真的是这样吗?慢就没有效率?老舍先生的例子反驳了这个观点。

老舍是一个大作家,有过许多部作品,算是一个“多产”作家了,可老舍先生每次写作都要打很长时间“腹稿”,并且每天只写一两千字,这和现在那些一个月就出一本书的作家相比是要慢很多的,再加上老舍先生的稿子,字都是正楷,来不得半点潦草,他的稿子曾经还拍卖过!按理说如此慢效率的作家,应该作品很少,可老舍先生却写了许多部著作,可以说本本是佳作。为什么呢?依我看来,虽然老舍先生每日写的少,但像这样,日日写,年年写。作品想不多都不行!正因为慢,才能使思绪沉淀下来,让灵魂跟上来,用心去创作,所以自然本本是佳作。

《哑舍》也是这样,初听闻这本书时并不在意,只是后来听说它的作者每月只写一章,顿时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借来一看,文字淡雅,意味深长。一口气读完了整本,如果不是作者慢慢写,书中故事内容不可能如此丰富精彩。唯有让灵魂跟上来,思绪才能活跃,那些一个月或几个月就出书的作家,匆忙写完一本书,不加思索,不懂用心去写,读来只觉味同嚼蜡一般。

诸葛亮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俗话又说:“静能生慧”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去享受生活,品一杯清茶,让时光浸上书香,这慢的心境啊!是那些只顾狂奔的人所不能领会的。苏子讲“一蓑烟雨任平生”用慢,淡泊的心境来面对生活又何尝不可呢?灵魂走的很慢,就慢下来等等它吧!

篇5: 让灵魂得到安宁散文

让灵魂得到安宁散文

人有没有灵魂,人们的回答是一定有的。过去,我认为,人在死后才有灵魂升入天堂并祈祷灵魂得到安息,如今,我发现人在活着的时候更有灵魂并希望灵魂得到安宁。因为爱默生说过,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人在60岁以前,让灵魂选择真理并为之奋斗是十分必要的;人在60岁以后,让灵魂选择安宁并为之努力是难能可贵的。

让灵魂得到安宁,前提是放下名利得失,抛弃私心杂念。因为,人的痛苦和烦恼都来自于个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无法让灵魂安宁下来。

让灵魂得到安宁,关键是加强自我修养,乐观面对生活。尽管谁都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能否正确分析、判断并处理好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那就需要有自我修炼,想清楚自己的不良情绪来源,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因为任何愤怒和不理智都会毁掉自己。

让灵魂得到安宁,更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克服浮躁情绪。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要不断思考和总结经验教训,因为贫贱富贵皆在一瞬的变化之间,有人能在短时间爬上名利的巅峰,也有人在一夜之间身败名裂,只有冷静的面对多变的人生,才会让灵魂得到安宁。

篇6:《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阅读答案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4月14日,作者:马德,有删改)

【问题】

19.(2分)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

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 】,【 】。

20.(3分)第①段划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21.(2分)从第④段、第⑤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22.(3分)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3.(2分)紧扣文章主旨,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安静时是一个【 】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 】的自己。

【参考答案】

19.示例:一穗稻从不炫耀自己的果实,一片云从不与另一片云争夺蓝天的眷顾。

20.示例一:“盛下了所有”,是一种包容,一种接纳,生命因而丰富厚重;“放下了所有”,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生命因而清简纯净。

示例二:“盛下了所有”指包容一切的胸怀,人因包容而少冲突,而内心安静;“放下了所有”指向看淡一切的态度,人因淡泊而少纷争,而内心安静。总之,对“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都不去计较,就拥有了内心的安静。

21.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22.第③段起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它承接上文的主要观点,开启下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

(评分标准:答出“承上启下”或“过渡”得2分,加上恰当分析再得1分,共3分)

23.示例一:①安静时是一个厚重、可靠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轻浮、浅薄的自己。

示例二:①安静时是一个低调、内敛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喧嚣、浮躁的自己。

示例三:①安静时是一个温和、谦逊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虚荣、丑陋的自己。

(评分标准:答对一小题得1分,共2分)

篇7:爱,让我如此安静散文

爱,让我如此安静散文

沿着蜿蜒的小路,静静地走着,思绪很淡,天马行空的游离着。望着天边渐渐隐去的云,心莫名的恬淡。嗅着野花弥散在空气里的芬芳,我的心真的很安静。

心不知从何时起,竟然变的如此的安静。有人说我低调,我说其实不然,不是我低调,而是太安静了。我一直认为低调其实带有做作的情绪,而安静则不然,安静是从内心深处释放出来的一种情感。

安静可以让人静谧、恬淡而无争,曾经很向往这种境界,却发现自己一直处于强求的态势。越是急于达到的愈是难以触摸,终于在历经了颠峰与跌落的对决时才明白了它的不可强求。

一直以为自己用手紧紧握住的过往才是所谓的幸福,却在蓦然回首时,才明白自己什么都不曾握住过。经历了,也终于明白只有自己的心情才是可以留得住的.幸福。

爱,应该很神奇,每个人都在幸福与痛苦中跌宕着,却不知疲倦。不知从何时起才明白了爱到极至竟然没有了语言,但所有的行动却笔笔勾勒出深深的爱恋。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交错纵横。路很崎岖,亦有荆棘,庆幸自己已然走过。也许划破过双足,亦或是刺破过纤手,却均以结痂、生茧,连伤痕都已隐约不再清晰可见。才明白无论多么痛的伤,都会有止血、结痂的时候,除非自己一次次的揭开不让其愈合,很少有人可以如此自残,至少我不是。

回望,已然没有丝毫必要,前行是必然的,脚步亦不可停顿。即使偶而伫足也只能算是小憩,零星的回忆也许只能算是打发休憩时的一些无聊而已。

望着前行的路,一片葱笼,也许暗蕴玄机,但无论坎坷与平坦,却不再有恐惧。因为自己明白了,经历便是一种美,一种难言的美丽!

我与别人说起:人一生下来,就是向死亡走去。她听的有些窒息,至使她一天都无法安然。

如果生来便注定的话,就不要处处想的处心积虑。既然是注定要经历的事情,就不要过份苛求它的完美。而是要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享受生命中所赋予你的这段历程。

于是,我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接受生命所赋予我的这些或残缺、或美丽的经历……

有的人也许为了一种追求,追逐一生亦是枉然。很幸运,在我最迷惘的时候有你为我指路,让我终于明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洗去一身铅华,享受一种静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这种安然。很幸运,是你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感知这种幸福。

当岁月流逝,我步履坦然,皆因我心中有爱……

爱,竟然让我如此安静!任我穿梭于岁月行程,却不再备感孤单!

篇8:让身体和灵魂一起在路上散文

让身体和灵魂一起在路上散文

自己是一名跑者,闲暇之余,也练练书法,喜欢听着中国古典音乐,在宫商角徵羽的“高、缓、厚、朴、洁、清、虚、幽”等旋律中,感悟纯朴古雅书法之韵美

一日,搁笔、收墨,准备跑步,却突发奇想,跑步中如果听着中国古典音乐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平时,自己跑步都习惯于火爆激烈的外文歌曲?

繁华都市,择一处跑步的幽静之所实难寻觅,即使在林木茂密的`公园,人流嘈杂声、车流的轰鸣汽笛声此起彼伏。戴上耳机,犹如穿越到另一个世界,耳畔传来空灵悦耳的“哗啦啦”水流声,是那首《云水禅心》。幽弦慢拨处,曲风轻柔温婉,清新典雅,眼前再无熙熙攘攘的人群,耳边再无人车的嘈杂,仿佛行跑于山水之间,鸟语钟音在耳,流泉青山在胸,茫茫云海,潺潺水流,心灵如空,偶尔闭上眼睛,更如飘飘乎,御风而行,徜徉其中。虽然汗流浃背,但也难掩欣喜之情,如莲花般,从心里来到了外面。余音袅袅,还在回味中,突入金石般的古琴之音,又在耳畔荡响,是《高山流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旋律在宽广的音域内不断变换跳跃,时隐时现,虚无缥缈,眼前仿佛看见一位长发长袍老者,双手抚琴于雄伟泰山之上,绵延的大河之畔。雄伟庄重,宽广浩荡。随之又一串清澈跳跃的琴音,活泼明朗,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自己也仿佛奔跑于清爽宁静的邝天阔地之间。而后却又高潮迭起,激情震撼,滔天奔腾之水从万丈高涯直泄而下,极沸腾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稍后,则余波激石,渐渐缓流静谧,而后又万壑竟流,高歌猛进,如此循环往复,久久不息。及尾声,情越动人,心也回复了平静,而未曾停留的脚步却依然行跑于高山流水之间?

原来跑步遇上古典音乐竟然如此美妙!

谁说动与静必定泾渭分明、不可调和?

肢体的运动与心灵的平静一样可以相互交融、同向并行!

谁说旅行一定要跋山涉水、拍照图传?

当行跑于《春花江月夜》、《忆江南》、《关山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何尝不是一种旅行?

有人说,人之一生唯跑步、读书不可辜负?

当跑步时,听一曲《梁祝》,三载同窗、十八相送、坟前化蝶等故事徐徐展开,又何尝不是不负跑步不负书?

有人说,修行必要索居离群,身在深山老林?

当我们身处灯红酒绿、霓虹闪烁的都市,迈开步子,行跑在《禅院钟声》、《来生愿做一朵莲》,有心参悟,继而顿悟,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必有一样在路上!

当跑步遇上中国古典音乐,则会让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一起在路上!

20XX,带上身体和灵魂一起上路吧!

篇9:让灵魂与文字共舞散文

让灵魂与文字共舞散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知何时,我把屈原的座右铭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在文字中,我艰难的爬涉。苦并快乐着。

不为名利,只为给自己的灵魂觅一处圣地,让灵魂安放。

滚滚红尘,灯红酒绿,太多的诱惑,太多的繁芜,太多的浮躁,心,渐渐的迷失了方向。

还好,我在文字中,找到了一处静幽一处世外桃源。

这文字里,我的心变得如此的清澈明净。

春来,我的灵魂徜徉在春暖花开的诗情画意里。

秋来,我的灵魂徜徉在云淡风轻的诗词歌赋里。

在静静的夜晚,邀一弯明月,对酒吟歌。

枕一缕墨香,入梦。

在梦中,或歌或舞,或乐或忧。

清晨,掀开梦的窗帘,陶醉在鸟儿的歌声里。

一轮朝阳,冉冉升起,霞光似锦,给我的生活,锦上添花。

因为文字,我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

把暖暖的.记忆,开满诗篇。

让所有的烦忧,在文字里长眠。

因为文字,爱成为人生的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我流连在爱的旖旎风光里。

把爱,融进我的文字里,与清风缠绵,与时光对吟。

在清浅的时光里,灵魂与文字共舞。

让灵魂在季节里玩耍散文

让灵魂诗意栖居

安静的生活散文

安静的怀念散文

安静散文怎么写

安静的自由的散文

世界安静了散文

小树的灵魂散文

暖暖的安静生活散文

青春肉体,升华灵魂散文

散文:阅读让灵魂安静(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散文:阅读让灵魂安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