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huangzi0606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共含9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uangzi060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

篇1: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

1、自由放声朗读课文1遍。 营造学生轻松学习的气氛,使他们尽情释放阅读的情感,为后面的深入阅读蓄势。

2、学习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要求:(1)分好角色 (2)为了充分体验人物,欢迎使用现代文版本(翻译过来的人物语言,可以进行自主的个性加工。)

3、互相点评,并选出最佳扮演者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一)生生互换角色。

根据角色,请各个小组推荐人物角色的最佳扮演者,一起把故事情节再现出来。

安陵君——李明瑞

唐雎——赵瑞东

秦王——马振秀

旁白——李天昊

学生读完。掌声起。其中,马振秀完全使用了现代文版的人物语言,这是出人意料的,她用自己的语言流畅的再现了秦王,惟妙惟肖,很有新鲜感。

师:秀的表演很有个性,现代汉语在我们说来很是过瘾,而古代汉语读来很简洁明畅,凝练质朴,也自有它的魅力。(许多同学包括马振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师:同学们认为这三个人物安陵君、唐雎和秦王,谁演绎的最像?为什么?

生1:秦王。马振秀读出了秦王的骄傲,从声高、语调上都很投入。

生2:赵瑞东的声音不高,语速很快,我觉得他读出了唐雎的智慧。

师:声音不高,语速很快,怎么就是智慧的体现呢?

生2:中间不停顿,回答问题没有犹豫,说明他反应快。

师:说的真好。的确,他很有智慧。

课堂此时陷入暂时的停顿,学生对人物的解读似乎停顿了,往下不知再怎么深入和扩展了。我又接着加以引导。

师:马振秀,你谈谈对秦王这一角色的理解,你是怎么演绎他的言行的?

秀:秦王是一个国君,我首先读出他作为国君的一种傲气。

师:很好啊,但不止是傲气吧。秦灭韩亡魏,志向是一统六国,已经成了赫赫的大国了,安陵国在他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面对安陵国,他展现出来的应当一种——?

生:狂气

生:霸气

师:所以他对人讲话的态度就显得——?

生:骄傲

师:程度不够。

稍停,学生没想出,我就引导他们来读“安陵君其许寡人!”“骄傲”和“蛮横”的程度深浅可见一斑。

生:蛮横

师:真棒,合起来就是——骄横。谁能另外选取一处,读出他骄横的态度?

生3: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

学生的语速还是有点快,投入的程度还不够,我笑着鼓励启发——

师:他的骄横如果体现在语气语调上,会怎么样呢?再试一下

生3 :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

这一次他关注了一下重读和停顿,博得了大家的掌声。

师:好多了。同学们一起试试吧?

全体: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

大家的声音很大,我注意到很多班里的活跃分子还横眉冷对的,似乎进入了情境里。

师:真好。那么,马振秀刚才的朗读里,秦王讲话的语气是有明显变化的,在哪里?

群生:最后。

师:有了怎样的变化了?

生:没有从前那么骄横了,变得软弱了。

师:为什么会有这变化?

生:他怕了。

师:对啊,一开始他可不怕唐雎,为什么?

生:因为唐雎是来自——弱国(学生齐答),就欺负人家,后来发现唐雎不是好欺负的,就妥协了,充分证明了这个人本性是——欺软怕硬(学生齐答)。

师:今天再教大家一个新的词语形容这种人的本性——色厉内荏(rěn,软弱、脆弱)(板书),外强中干跟它是同义词。

个人的感觉是,词语的学习也同样需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这样的词汇积累才是持久的,比起单纯的背一背写一写要牢固的多。

教师小结:有了对秦王的这番认识,再来看秀的扮演,演技还是很高的。(大家向马振秀报以掌声,秀高兴的小脸红扑扑。)那么唐雎这个人物呢?除了他的智慧(板书),还有什么值得关注呢?

学生思考中。

师:请赵瑞东自己谈谈吧,为什么选择那样的语气语调来演绎唐雎?

东:我认为唐雎面对秦王很沉着(师板书),有胆量(师板书),所以说话一定语速很快。

生4:我觉得赵瑞东不应该用一个声调和一种语气,从头到尾都没有变化。

师:你评的很好,你感觉唐雎还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4: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该读的慷慨一些。

师:真棒啊!为何要慷慨一些呢?

生4:这些话的意思是,他将要效仿那些刺客,与秦王同归于尽,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慷慨之气。

师:说的太棒了!大家一起读读,体会一下唐雎的凛然正气(板书),对秦王的无理蛮横义正词严(板书)的态度。

全体读。

师:一直没有人评价李明瑞读的安陵君,李明瑞都觉得受冷落了。

全班笑。一生说:他读的太结巴了。全体大笑。我注意到李明瑞脸涨得通红,他平时讲话有点结结巴巴,有时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因为公开课的缘故,他的自尊仿佛受到刺激,脸上神情很不自然,我见状马上圆场。

师笑问:李明瑞,你是怎么理解安陵君这个人的?

瑞支吾,不自信:我觉得他挺害怕的。

师肯定:你体会的很好啊,他就是挺害怕的啊,你能说说他为什么害怕吗?

李明瑞:因为他的安陵国…实力太弱了,而秦王又太…强了。

师(伸出大拇指):你体会地非常到位!(回答完问题坐下的他,脸上绽开笑容,同学们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他的懦弱更衬托了唐雎的——不畏强暴(生答)

篇2: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

师:在内心强大的唐雎面前,秦王最终屈服了。下面我们就文中两个主要的角色秦王和唐雎换种形式扮演一下,老师演秦王,你们来演唐雎,只读人物对话,如何?

好——群情振奋。

阅读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努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等,我站在讲台,又加上了对秦王神态动作的模仿,学生看的饶有兴趣,朗读的声音很齐整,很响亮。

这个环节是我自创。教师的示范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加上刚刚了解过人物的性格,此时模拟人物的言行举止,恰能起到一种趁热打铁的效果,事实证明是很不错的。

三、深入文本,丰富人物形象。

师:在骄横的秦王面前,作为一名来自弱国的使臣,却能做到沉着干练,正气凛然,最后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完成使命的过程却并非那么简单,毕竟是弱国对强国,你来我往,拼的正是智慧,需要的是见招拆招。那么,抛招者和拆招者都使出了哪些解数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作交流。

交流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抛招者:秦王 拆招者:唐雎

(1)以五百里地易安陵 (1)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

(狡诈(板书)。想不战而夺人国土,政治骗局) (立场坚定,毋庸置疑—必激怒秦王)

(2)天子之怒 (2)布衣之怒

(出兵武力征服安陵国) (效仿刺客,当即刺杀)

师: 第一招能拆,是因为唐雎看穿了秦王的阴谋骗局,没有被秦王的谎言欺骗,没有被秦王所谓的好话“以君为长者”迷惑。

第二招能拆,是唐雎没有被秦王的淫威震慑,不畏强暴(板书)。可见,成大事者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顺利完成,我想正是前面经过了大量的铺垫才会达到的效果。

四、学点新东西:

师:尽管这场外交可以用唇枪舌剑来形容,可是枪剑却不是浮在表面上,而是暗藏杀机的。知道为何这样评价吗?

生:他们的话语里暗含枪剑。

师:对,他们的对话,话里有话,都有言外之意。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这样有言外之意的语言吗?这些语言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5: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惹怒了我,我就用武力攻打安陵国。

师:真好。

生6:与臣而将四矣。是说,我要跟他们一样刺杀你。

生7:今日是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也是,今天,我就效仿那三个布衣之士刺杀你。

师:说得真好。的确如此,像这样有言外之意的话,含蓄,婉转,用在两国之间的交涉上,有一个专门的词——外交辞令。

补充周恩来成功的经典外交辞令。

一个美国记者他望见周的口袋里插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牌水笔,据说这是毛主席送给周的唯一的礼物,是黄金笔嘴的。美国记者以为这下可捞到便宜了,便假惺惺地上前请周为他签名留念。当掏出笔来准备签名时,这记者便突然发问:“,你也用我们美国的派克啊?”其实早以料知他的阴谋了,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嘛!”这个美国记者无地自容,满脸是水,脸红得就象个红萝卜。

美国记者:中国落后,连钢笔也生产不了。

周:你们美国不过是中国和朝鲜人民的手下败将。(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五、开阔视野:

了解战国时期的士

师:站在今天的立场,唐雎的身份可谓是一个出色的——说客。他凭借自己的胆识、智慧、出色的口才,力挽安陵国于灭亡的命运,可谓传奇啊。其实,在战国时代,像唐雎一样传奇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士。

出示多媒体屏幕,补充士的资料——

封建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士本是周朝封建制度中最低级贵族,有食田。后来封建制度礼崩乐坏,士失去了食田和特权,平民化。到了战国时期,士已成为有才略胆识或品格高尚者的尊称。上至达官,下至草莽,俱可称士。

战国时的士是中国历史上最骄傲的一种人,他们傲视王侯,凭一己才略主宰天下大势,威震诸侯。士只为知己者死,不为高位者奴。

战国时期名士故事: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毛遂自荐,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等。

六、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战国士的传奇故事,做读书笔记。

篇3: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第三课时

一、反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自由放声朗读课文1遍。 营造学生轻松学习的气氛,使他们尽情释放阅读的情感,为后面的深入阅读蓄势。

2、学习小组活动: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要求:(1)分好角色 (2)为了充分体验人物,欢迎使用现代文版本(翻译过来的人物语言,可以进行自主的个性加工。)

3、互相点评,并选出最佳扮演者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知人物形象

(一)生生互换角色。

根据角色,请各个小组推荐人物角色的最佳扮演者,一起把故事情节再现出来。

安陵君——李明瑞

唐雎——赵瑞东

秦王——马振秀

旁白——李天昊

学生读完。掌声起。其中,马振秀完全使用了现代文版的人物语言,这是出人意料的,她用自己的语言流畅的再现了秦王,惟妙惟肖,很有新鲜感。

师:秀的表演很有个性,现代汉语在我们说来很是过瘾,而古代汉语读来很简洁明畅,凝练质朴,也自有它的魅力。(许多同学包括马振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师:同学们认为这三个人物安陵君、唐雎和秦王,谁演绎的最像?为什么?

生1:秦王。马振秀读出了秦王的骄傲,从声高、语调上都很投入。

生2:赵瑞东的声音不高,语速很快,我觉得他读出了唐雎的智慧。

师:声音不高,语速很快,怎么就是智慧的体现呢?

生2:中间不停顿,回答问题没有犹豫,说明他反应快。

师:说的真好。的确,他很有智慧。

课堂此时陷入暂时的停顿,学生对人物的解读似乎停顿了,往下不知再怎么深入和扩展了。我又接着加以引导。

师:马振秀,你谈谈对秦王这一角色的理解,你是怎么演绎他的言行的?

秀:秦王是一个国君,我首先读出他作为国君的一种傲气。

师:很好啊,但不止是傲气吧。秦灭韩亡魏,志向是一统六国,已经成了赫赫的大国了,安陵国在他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面对安陵国,他展现出来的应当一种——?

生:狂气

生:霸气

师:所以他对人讲话的态度就显得——?

生:骄傲

师:程度不够。

稍停,学生没想出,我就引导他们来读“安陵君其许寡人!”“骄傲”和“蛮横”的程度深浅可见一斑。

生:蛮横

师:真棒,合起来就是——骄横。谁能另外选取一处,读出他骄横的态度?

生3: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

篇4: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 作为一个外交官,面对其他强国对自己国家的险恶用心,你应怎样做?战国时代的唐雎以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答案。

二、新课:

师:让我们先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请大家来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师:了解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听课文的录音,同时看大屏幕上的相关图片。听的时候注意朗读的停顿,并学生字。

师:哪位同学把这些生字注一下音?(大屏幕显示)

唐雎 徒跣 缟素

韩傀 以头抢地 色挠

学生A:我来。

师:我们来看他注的是否全对。(大屏幕出示答案)全对!大家来点掌声!

师: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一遍,注意朗读的正确停顿。

师:读的不错,其中两个地方需要注意:

虽/然:即使这样 且秦/灭韩亡魏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以下三点:

(1)、读准字音。

(2)、正确断句。

(3)、四人一组疏通大意。

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

师:文章所记叙的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交战的双方便是唐雎和秦王。从文中看出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看大屏幕上的提示,请大家四人一组探究。可采用“哪个地方表现谁怎样”的方式来说说。

生A:文中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处,表现秦王阴

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

生B:“安陵君其许寡人”,没有商量的余地,表现秦王以强凌弱、骄横狂暴。

生C:“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害怕了,表现他外表虽然强大,但内心其实十分懦弱,即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篇5: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师:大家表现很积极,总结得也很不错。请大家还用这种方法对唐雎的性格特点作以总结。

生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此处表明唐雎已识破秦王

的伎俩,表现其有胆有识、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

生E:“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进一步揭穿秦王

的骗局,表达他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生F:“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今天大不了是一死,表现唐雎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师:真不敢相信大家说得这样好,看来同学们在预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让我们再次来认识唐雎和秦王。

生:看大屏幕显示:

秦王 唐雎

阴险狡诈 不卑不亢

骄横狂暴 大义凛然

色厉内荏 有胆有识

外强中干 不畏强暴

师:了解了人物之后,大家觉得人物的对话应怎样来读哪?

生B:我觉得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 者,轻寡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以上句子,读时应体现出秦王高高在上、以强凌弱的嚣张气焰。

生E:结尾处“先生坐!何至于此!”则应用柔弱语气,带讨好意味。

生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读出不卑不亢、大义凛然的意味。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读时应表现唐雎视死如归、一身凛然正气。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着重读第三节。谁愿意扮演唐雎?谁愿意扮演秦王?

生H:我来扮演唐雎!

生B:我来扮演秦王!

师:大家评价一下这两个同学读的怎样?

生E:扮演唐雎的同学读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很到位。

师:大家觉得唐雎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1)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你应怎样做?

生C:大胆地指出他的错误行为,令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师:(2)日本总不愿承认侵华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对此,你想向日本政府说些什么?

生A:历史是不会被改写的,即使你们不承认,你们发动的侵华

战争及南京大屠杀也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生E:德国曾向二战中被侵略国的人民下跪致歉,你们日本政府难道不应向人家学习吗?

三、作业:

师:请大家课外搜集战国时期其他的有名的“士”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听。

篇6: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唐雎不辱使命》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二、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吉凶的征兆。休,吉祥。,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

篇7: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唐雎不辱使命》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

篇8:《唐雎不辱使命》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

[4]

篇9:唐雎不辱使命读后感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记叙了秦王想不费一兵一马就把安陵国消灭,便对安陵君说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换安陵,唐雎识破了秦王的唐雎的奸计,并用自己的胆识与才智赢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在这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段,是写唐雎以“土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之所以喜欢这段,是因为它最能表现出唐雎的胆识、才干、临危不惧、不畏强暴,为自己国家的尊严,可以置个人生死不顾,而且在唐雎讲“土之怒”那段更是畅快淋漓。唐雎虽不是把秦王杀死,但他把那种“土之怒”和那种精神也完全表现出来了。

在我看来“天子之怒”,也是不过仗着自己的权势搞得百姓家破人亡罢了,“土之怒”是以国家百姓为利益,牺牲自己,维护正义,是以国家的角度去铲除奸邪。这足以看出唐雎的临危不惧,以国家为大。

唐雎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那种“土之怒”更是要记住的,作为平民的我们怒也要“土之怒”,不求“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但也要怒的有用,怒的有尊严,为正直、忠义的事而怒。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初三语文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题及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评课稿

唐雎不辱使命的翻译和原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文

《赵州桥》名师课堂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通用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唐雎不辱使命名师课堂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