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十里荷花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共含9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十里荷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篇1: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3.认知偏差的理论研究

在对认知偏差的研究基础上诞生出一些重要的行为金融模型,对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提供了新的途径。Barberis,Shlefer和Vishny( )在基于保守主义,代表性启发这两种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建立了BSV模型,认为在保守性偏差的作用下,投资者单个收益意外的反应不足导致惯性现象。在代笔性偏差决定的趋势模式作用下,对一系列同向的收益产生过度反应,导致长期反转的现象。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在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偏差的基础上构造了DHS模型,认为投资者对私人信息精度的过度自信,公开信息在自我归因偏差作用下,使得过度自信加剧,两者共同作用下,产生了短期惯性现象。短期惯性的结果是价格对基本面的偏离。从长期看,价格偏离会逐渐消失,并出现长期反转。Hong和Stein(1999)提出HS模型,其中没有明确指出,但也隐含了信息挖掘者的保守思维,惯性交易者的代表性偏差。模型假设有两个理性投资代理人,信息挖掘者对新的信息反应不足,惯性交易者清楚这种反应不足,并直至过度反应。这导致了中期惯性和长期反转现象。Barberis,Huang和Santos()提出BHS模型,基于损失厌恶和宿钱效应的认知偏差。他们在传统的基于消费的定价模型中引入损失厌恶和宿钱效应,产生了一个变化的风险厌恶。价格升高后,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降低,价格从而被进一步推高。价格降低,使得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上升,从而价格进一步被打压。

4.国内外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

Kenneth L Fisher与Meir Statman()所进行的一个月内投资者收益与该月内情绪变动相关性的研究当中发现,标准普尔(S&P500)指数的收益每增加1%,个体投资者的情绪跟随变化1%,而股评人士的情绪跟随变化0.98%。而股票价格研究中心(CRSP)指数收益每增加1%,个体投资者的情绪跟随变化0.67%,股评人士的情绪也变动0.67%,历史收益率与投资者情绪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系。这种相关关系表明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受到历史收益率数据的影响,也就是说投资者在对市场进行判断时存在锚定效应。

Odean通过对近8000个投资者的账户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散户会在卖出股票后很快又买进另一种股票,但是平均来说第一年的时候即使不算交易成本,他们卖出的股票也比买进的股票表现要好,从而验证了过度自信的存在。

在国内方面,彭星辉、汪晓虹(1995)较早利用调查分析方法,对上海的股票投资者进行了涉及投资者行为特点和个性心理差异方面的调查研究。其结论表明:投资者的行为暴露出中小投资者众多、投资组合单一等特点。李心丹()对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进行过系统性的研究。通过“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实验”、“投资者交易账户数据的实证检验”和“投资行为问卷调查”等研究发现:我国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主要由;“确定性心理”、“损失厌恶心理”、“后见之明”、“过度自信”、“过度恐惧”、“政策依赖性心理”、“暴富心理”、“赌博心理”、“从众心理”、“代表性偏差”、“获得性偏差”、“情感性偏差”、“锚定心理”、“选择性偏差”、“保守性偏差”和“框架效应”等。

茅宁,王宁( )构建有限理性投资者行为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中小投资者进行实证检验,认为认知偏差、决策偏差和绩效差异之间存在着依次递进的因果关系。饶育蕾、刘达锋曾在其著作《行为金融学》一书中对4月至1月这10个月中我国机构投资者的锚定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得出结论一周内上证综合指数每上涨1%,券商情绪指标上涨10.014qo。从而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对市场进行判断时存在锚定行为。

5.对将来研究的展望

1)从数量上看,当前行为金融研究中已经证实存在的心理偏差有30余种,而且多集中在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分析中。由于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可能存在大量的尚未证实的心理偏差。同时,由于市场环境、交易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一种心理偏差,在不同的市场中,在不同的投资者身上,也可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将来的研究可以在如何将繁杂的认知偏差简单化,系统化,以及本土化上下功夫。

2)从研究成果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个别认知偏差的反复讨论和存在性的检验上,缺乏将多种心理偏差有机整合起来的一个统一框架和研究体系。同时,现有研究所涉及的认知偏差存在较多重复,对同一认知偏差的研究往往因不同的学者、研究数据和市场环境而被赋予不同的名称,许多认知偏差往往名称不同而其所指的内涵和意义却基本相似,缺乏统一的分类体系和命名标准。将认知偏差系统化,建立基于认知偏差的统一的定价模型,是将来行为金融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Hirshleifer,lnvestor Psychology and Asset Pricing[J],Joumalof Finance,.56.

[2] Shefrin,Beyond Greed and Fear [M],MA Boston: Harvard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

[3] Thaler,Behamoral Economics [Z],NBER Working Paper (7948).2000.

[4]茅宁,王宁,有限理性个体投资者行为机理的实证研究[J].管 理科学,2008(2):91-99.

[5]彭星辉,汪小虹,上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研究阴,心理科学,1995,(18).

[6]李心丹.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J].金融研究,, (1).

篇2: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认知偏差的定义、成因和特征,梳理了有关认知偏差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认知偏差 行为金融 有限理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对经济行为个体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经常扮演核心的角色。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金融决策更具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投资者的认知性偏差可能更具显著性,所以研究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很有意义。认知偏差的研究和发现为解释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认知偏差与金融市场的异象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就涌现出不少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统计异象,在股票收益的历史可预测性方而,按照弱有效市场的观点,投资者无法利用历史价格信息来构造投资策略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资产定价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从1980年开始,有很多研究发现股票收益是可预测的证据。例如,De Bondt和Thaler(1985)发现股票长期的历史累计收益与未来的长期股票收益负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长期反转”。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显示股票中期的历史统计收益与未来的中期股票收益正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期惯性”。面对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偏差的出发,为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认知偏差的定义与分类

把心理研究应用到投资决策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Slovic首次在论文中论证了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再到De Bondt和Thaler正式揭开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序幕,认知偏差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缓慢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如:Roben Shiller,Richard Thaler.Meir Statman,Hersh Shefrin及De Bondt等)结合心理学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在认知偏差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知偏差概念作为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范畴,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解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都会产生偏差(Tversky和Kahne-man,1974)。这种认识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相吻合,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逐步将人们退化成一种依赖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来替代理性决策过程的思维主体,并据此来节约思维成本《Si-mon,1955)。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看成是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认知偏差,可以按照认知进行的四个环节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即信息识别——信息编辑——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王宁,茅宁(2005)按认知的信息处理过程将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26种认知偏差按照人类信息处理的过程分成分类如下:1)信息识别阶段偏差:易得性偏误,代表性偏差,文化和社会认知,小数字定理,认知失调,从众心理,过度反应,搜寻成本。2)信息编辑阶段偏差:框架依赖,保守性偏差,模糊趋避,无关效果,神奇式思考,准神奇式思考,锚定和调整。3)信息评价阶段偏差:过度自信,后见之明,原赋效果,确定效果,反射效果,后悔厌恶,归因偏差,人性好赌,损失厌恶,宿钱效应,处置效应。李心丹( )针对中国股市的特点提出政策依赖性偏差。

篇3:关于人际认知的心理偏差

由于种种原因,交往过程中的人际认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偏差。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客观地说,首因效应在交往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人为主”,它影响着今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虽然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认知具有综合性,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而论,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一般说来,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的同学总感觉到别的同学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一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4、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光环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例如,男女大学生会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常常为那些长相比较动人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

5、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人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例如,男生往往认为女生心细、胆孝娇气;女生则往往认为男生心粗、胆大、傲气。

6、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某种想法,而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出现原有的某种想法),并从这种心理状态出发,按照事物的一定的外部联系进行认知和评价,于是也就产生了定势效应。定势效应在某种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作概括的了解,但往往会产生认知的偏差。例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多识广,但狡猾、小气;城市来的同学则认为农村来的同学孤陋寡闻,但忠厚、老实。

篇4:试论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偏差

摘 要:我国证券市场是社会经济转型期中的新兴市场,市场监管机制有待完善,所以,作为市场运作主体,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行为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会更大。相对于理性范式下的传统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更适合于指导和支持我国证券市场的管理需求。从我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影响因素出发,探讨形成心理偏差的原因。

关键词:心理偏差;证券;证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和西方证券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虽然我国已有的行为金融理论大多是基于西方金融市场和西方投资者的风险决策规律,但是一些在美国从事经济行为和心理学研究的华人学者发现,中国人的风险决策特征与Kahneman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有相当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和决策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促进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管理中的应用,以防范和规避未来的金融风险。

1 中国股民过分自信心理偏差

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分自信心理。投资者在连续经历几次成功之后,很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现象;而连续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则很容易产生自信不足的现象。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有三个:(1)基本归因错误,即将投资成功归因为自己内部稳定因素,诸如能力等;而将失败归因为外部随机因素,比如运气等。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信任。(2)投资者往往习惯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不习惯于从对立的角度来挑战自己的想法。(3)投资者过度相信某些投资知识或投资技巧的功能。

中国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往往倾向于只关注推论的最后一步,而全然不顾推论中其他部分可能的错误,这种心态造成其信心过度。具体体现为投资者总是过分依赖自己打听到的“小道消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等基本面的消息,而且在过滤信息时总是关注那些能增加“自信情结”的信息而忽视其他。

2 中国股民普遍存在过度乐观偏差

这是与人的本性有关的“动物本能”.人们在股票市场中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自发的乐观情绪,而不是取决于对公司未来收益的数学期望。这种普遍乐观的情绪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股价持续上涨阶段。初,在中国股市连续两年走强的情况下,人们的投资情绪高度膨胀,整个社会弥漫着对企业盈利增长的乐观预期。据有关机构调查,20年初投资者对年大盘走势预期十分乐观,有22.08%的投资者认为股指最高会达2300点,77.92%的投资者认为会达到2500点以上。

3 中国股民普遍存在赌博心理偏差

投资者虽然有损失厌恶的心理,但为寻求更高的收益,也会采取冒险投机行为。在中国由于历史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一般性的bo彩业在中国大陆是被禁止的。在一定程度上,普通居民的赌博本性需要通过其他变相有赌博特性的活动来表现。因而体彩、足彩以及股市等受法律保护且带有部分赌博色彩的事物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股票市场的赌博特性是与投机性密切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赌博特性就是投机性。股市的投机性强,也就隐含着较大的赌性。这种赌性的存在引诱了一部分“赌徒式”股民的热情参与,而这类股民的参与势必又会增强股市的赌博性和投机性。中国股市赌博特性是众所周知的,被学者戏称为“赌场”.有些问卷调查统计发现:有79.64%的投资者认为庄家是合理存在,超过50%的投资者有追高的投机倾向②。

4 中国股民普遍存在“暴富心理”偏差

股市是产生神话的地方,许多人梦想“一日富百万”,一般股民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入市的。在开办深沪两地股市的初期,确实有一部分投资者发了大财,成了拥有百万元以上的富翁。但是,随着深沪两地股票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加之股市中高手如林,现在要想在股票市场中发大财就不那么容易了。可是,有的人看见别人在股市上赚了钱,就不顾一切地冲进股票市场,毫不考虑股市的风险,一心做着发财的美梦。然而,股市是有其内在运行规律的,有涨也有跌,有高峰也有低谷。一旦股市基本面或上市公司业绩发生突变,股市行情开始下跌,而这时投资者买入的股票又来不及脱手,就有可能使买入的股票全线深度套牢,结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股价一天天下跌,最后落得“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

投资者迫切希望尽快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而将风险的回避放在次要的位置。其实这正是人类贪婪本性在股市中的体现。进入股市中的股民大都是为了赚钱而来,并且由于一些报刊的不正确引导,可以说进入股市中的股民很多都是为了暴富而进入股市的。因此,他们在炒股过程中,往往追求赚大钱,即不分大势的强弱,也不论股价的高低,买进股票就想赚30%,50%,甚至翻番。如此的心理势必会增强股市的投机性,因为只有剧烈振荡,投机性强的股市才能满足投资者的上述要求。

5 中国股民普遍存在从众心理

在股市中,有买就有卖,永远存在多空双方,有人看多就必然会有人看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有些投资者一到市场上就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没有了主意,随大流而行。见别人纷纷买入,深恐自己落后,也不管是否是自己熟悉的股票,盲目跟着买入;反过来,见别人都在抛出某种股票时,也不问缘由,跟着出售。这种盲目从众、随大流的心理在广大散户中是最为普遍的。

通过研究中国证券投资者的行为,我们发现,从众行为是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行为。表现于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上的从众行为,则是完全非理性的跟风,追涨杀跌或者无所适从。

股价受社会心理,尤其是投资者潮流的广泛影响。投资者潮流不但影响到投机性强的市场狂热情形,也影响到相对正常、平缓的市场运行。这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十分明显。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的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齐涨齐跌”特征,投资者行为一致性极为明显,这种情况下,齐涨齐跌几乎与市场的过度反应相伴而生。一致性不仅表现在整个市场上,还表现在单个股票上。在一些所谓的强势股中,不乏股票在狂热的气氛中连上台阶,股价连续七八个涨停板已不罕见,一些股票在涨停板上的买单甚至超过可流通股的数量。上述极端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消息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如此惊人的一致性只能说明投资者有着极高的从众心理。

6 中国股民的过度恐惧心理偏差

恐惧心理导致投资信心丧失,在证券投资者中,有些人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对股票市场产生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往往在持股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种恐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听到未经考证和分析的不利消息时,惊慌失措,无所适从,把手中的股票视为异物而拼命抛售,似乎再不脱手,就会大祸临头。第二,在买人股票被套起初,还能忍受股价的下跌,然而随着股价的下跌,这种忍耐力逐步开始瓦解,由焦虑慢慢过渡到恐惧,唯恐股价进一步下跌,最后持股的信心彻底瓦解,在大幅下跌之后,抛出所持的股票。无知是恐惧的原因之一。证券市场中的恐惧往往也是无知造成的。经验证明,莫名其妙的恐慌往往只是一场虚惊,股市中的各种信息,尤其是来自投资大众中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有些也许是真的,而有些则是故意抛制和散布的,其目的就是在于引发股票的抛售,此时不明真相的投资者信以为真,而恐慌抛出股票。

此外,造成恐惧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缺乏应变能力,在动荡起伏的市场面前不知所措。由于股价的波动尤其是剧烈起伏对们的经济利益会带来较大的关联影响,也可能会造成巨大亏损,此时又不知如何处置,便会带来一种恐惧感。

基于以上研究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对投资影响很大,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要具有理性思维,克服自身心理影响,既要大胆又要谨慎,才能把握机会,实现目的。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中国证券报》,-01-30.

②资料来源于“中国投资者行为”,《资本市场》,2002

[试论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心理偏差]

篇5:态度测量偏差研究

态度测量偏差研究

1态度测量的认知心理过程态度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如Tourangeau和Fiske等人把态度看作是相关信息联结成的`网络或图式,当遇到与某种态度相关的问题时,相应的态度网或图式就会被激活.

作 者:刘小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杭州,310028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B84 关键词: 

篇6:浅析化学教师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

浅析化学教师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

化学教学研究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产生的误差。由于认知是行为基础,教师的认知有了偏差,必然影响其教学行为,给化学教学造成消极影响。

一、教师的认知偏差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知识基储能力结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的形成大体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两条途径来间接把握和直接认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看法有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并对化学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制定教学目标过高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注意到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化学知识叙述更准确、更严密、更抽象,化学现象的分析更复杂,思维层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凭自己对化学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当然地制定教学目标。比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引入四个量子数,讲硬水软化时引入溶度积概念来解释MgCO3转化为Mg(OH)2,都属处理过深,学生难以接受。

2.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1)概念的抽象概括过早过急。有些化学教师把握不住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状况,对于难度较大的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细的材料,就匆忙给予抽象概括,过早地缩短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距离。这样学生即使能把化学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对其内涵却不甚理解。

(2)忽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学习化学离不开解题,因此,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好化学就要多做题,题目做得越多越好。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传授,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未曾做过的问题时,无法正确入手解决。

3.成绩评估失当

有些化学教师在编拟试题时,总认为化学试题应拐一个小弯,岂不知有时教师心目中的“小弯”,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大弯”,甚至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迷宫”。这样就使一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为地扩大了差生面。

上面谈的都是由于教师发生认知偏差,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准而出现的教学误差。其实过低地估计学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会导致该放手的不放手,该少讲的不少讲,从而失去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二、认知偏差的归因分析

1.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这类偏差。一般地说,教师的认知偏差主要来源于两个心理效应的`影响:

(1)投射效应。美国心理学教授弗里德曼说:“人们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即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常常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把自己的特点归属到他人身上,即所谓“推己及人”。由于受投射效应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自己对学习知识的思维特点归属到学生身上,而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由此造成有些教师的教学失败。

(2)定势效应。通俗地说,定势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定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定势效应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它使教师的思维具有顽固刻板性。如有些教师多年担任高三化学教学,现在转到高一,仍然习惯按高三教学方式对待高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讲解过于复杂,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

2.教育思想根源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在一次次“我会讲”的自我满足中思维变得呆板、僵化,从而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3.对学生缺乏深入地研究

有些教师不注意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只是用自己的经验、直觉,想当然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则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这样,教师的认知偏差就不可避免了。此外,认知偏差的产生也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的储备等因素有关。

三、认知偏差的克服途径

1.对认知偏差的产生,自觉地保持“警觉”

由于投射效应和定势效应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心理根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的思维都会不同程度地受两种效应的影响,并且这两种效应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人的个性及习惯决定的,所以教师应对认知偏差经常保持“警觉”。

2.切实地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资料、观察、谈话、测试、间接了解等多种方法,并通过课堂、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及时进行调查,使认知偏差逐渐减少。

篇7:浅析化学教师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

浅析化学教师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

化学教学研究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相互接触和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产生的误差。由于认知是行为基础,教师的认知有了偏差,必然影响其教学行为,给化学教学造成消极影响。

一、教师的认知偏差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知识基储能力结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的形成大体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两条途径来间接把握和直接认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看法有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并对化学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制定教学目标过高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注意到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化学知识叙述更准确、更严密、更抽象,化学现象的分析更复杂,思维层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凭自己对化学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当然地制定教学目标。比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引入四个量子数,讲硬水软化时引入溶度积概念来解释MgCO3转化为Mg(OH)2,都属处理过深,学生难以接受。

2.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1)概念的抽象概括过早过急。有些化学教师把握不住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状况,对于难度较大的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细的材料,就匆忙给予抽象概括,过早地缩短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距离。这样学生即使能把化学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对其内涵却不甚理解。

(2)忽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学习化学离不开解题,因此,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好化学就要多做题,题目做得越多越好。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传授,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未曾做过的问题时,无法正确入手解决。

3.成绩评估失当

有些化学教师在编拟试题时,总认为化学试题应拐一个小弯,岂不知有时教师心目中的“小弯”,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大弯”,甚至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迷宫”。这样就使一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为地扩大了差生面。

上面谈的都是由于教师发生认知偏差,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水准而出现的教学误差。其实过低地估计学生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会导致该放手的不放手,该少讲的不少讲,从而失去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二、认知偏差的归因分析

1.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这类偏差。一般地说,教师的认知偏差主要来源于两个心理效应的影响:

(1)投射效应。美国心理学教授弗里德曼说:“人们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即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常常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把自己的特点归属到他人身上,即所谓“推己及人”。由于受投射效应的影响,

[1] [2]

篇8: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

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

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跨国大样本数据库的完善,国际范围内对于家族企业的研究获得了可喜的发展。La Porta,Lopez-de-Silanes 和Shleifer最早指出,公众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有可能隐藏在幕后,利用金字塔结构(pyramidal structure)建立一个控制的链条。因此,仅仅通过分析直接掌握上市公司股权的所有者的资料并不足以了解这些企业真正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必须追溯到企业的终极所有者,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家族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结构以及其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Lins()利用1995年18个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样本数据,研究了控制权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样本公司中最终控制人有66%的比例通过金字塔结构来加强他们的控制权,控制权/所有权的均值为2.68;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分离程度越高,公司价值越低。Claessens,Djankov,Fan和Lang()对8个东亚国家(地区)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司价值与最终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呈正向关系,但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呈负向关系,这种负向关系在家族控股的公司中尤其显著。苏启林和朱文(2003)以128家家族类上市公司为基础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现象,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程度越高,企业价值越低。张华、张俊喜和宋敏()以2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我国民营上市企业所有权、控制权以及二者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发现前者对企业价值有正向影响,而后者的影响为负向。

自La Porta等人的开创性研究以来,法律对于投资者的保护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外部治理机制成为研究文献关注的焦点。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2002)基于一国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和最终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说明最终控制人拥有所有权比例越大,他们的利益与其他股东越一致,代理成本越小,公司价值越高;法律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越好,最终控制人的侵占动机越小,代理成本降低,公司价值提高。Doidge(2004)从一个新的角度验证了对小股东的法律保护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作者选择了745家非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其中137家同时在美国上市,其余则仅在本国上市,作为对照组;作者发现,同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其公司价值要高于仅在本国上市的公司,这说明美国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以及良好的监管减少了代理冲突,从而提高了公司价值。我国学者对于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实证研究文献尚比较缺乏,夏立军和方轶强()利用樊纲和王小鲁编制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数据及其子数据构建了各地区公司治理环境指数,其中包含各地区法治水平指数,文章以至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地区法治水平越高,其上市公司价值也越高。陈工孟和高宁(2005)分析了至20我国证券市场违规处理事件的特征及其市场反应,发现监管机构的处罚会对股票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但作用有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此相适应,我国证券市场上民营性质的上市公司数量也逐渐增多。毋庸置疑,民营上市公司的增多将对改善证券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扩大市场规模、增加资本流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从控制多达四家上市公司的新疆德隆系及其掌门人唐万新,到掌控科龙电器等数家上市公司的格林柯尔系及其掌门人顾雏军,民营上市公司及其控制人的违规行为频频被新闻媒体曝光,有一些已经进入司法程序。这说明,在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下,代理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同样可能存在较严重的代理问题。

因此,对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就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只有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找到相对准确的证据,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提供作为政策制定、投资决策的依据。本文试图在此方面有所贡献。

二、理论分析与假说发展

(一)、民营上市公司的金字塔结构控制与公司价值

由于特殊的体制背景,民营上市公司由自然人直接控股的情况相当少,绝大部分都通过中间层的公司法人形式以金字塔结构来保持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金字塔结构控制指的是最终控制人首先控股一家企业,再由这家企业控制另一家企业,以此类推,通过层层持股最终控制目标上市公司。这就使得控制权和所有权发生分离,由于最终控制人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而掌握较大控制权,其利益与其他外部股东发生偏离,导致更大的代理成本。其中控制权指控股股东利用其投票权对公司重大决策或事项的表决权,它以金字塔链条上最小持股份额来度量;所有权指控股股东按实际投入公司的资金比例分享剩余的权利,它以金字塔链条上所有持股份额的乘积来度量。假定一个控股股东拥有A公司70%股份,而A公司拥有B公司50%股份,B公司又拥有C公司40%股份,则控制性股东利用这种金字塔结构的层层控制掌握了C公司40%控制权,但是其在C公司的所有权则只有70%×50%×40%=14%。

以我国证券市场上著名的民营企业新疆德隆控制的几家上市公司为例,或许更能形象说明这种金字塔结构控制及其导致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程度。其控制关系如下图所示。

唐氏兄弟对新疆屯河(600737)控制权=min(33.10%,92%,90%,15.15%)+min(33.10%,92%,7.35%)= 22.5%,所有权=33.10%×92%×90%×15.15%+33.10%&ti mes;92%×7.35%=6.39%;对合金投资(000633)控制权=min(33.10%,92%,22.32%)=22.32%,所有权=33.10%×92%×22.32%=6.80%;对湘火炬(000549)控制权=min(33.10%,92%,21.92%)=21.92%,所有权=33.10%×92%×21.92%=6.68%;对ST中燕(600763)控制权=min(33.10%,92%,90%,29.69%)=29.69%,所有权=33.10%×92%×90%×29.69%=8.14%。

可见,唐氏兄弟通过层层金字塔结构控制在新疆屯河只投入6.39%的资金,但是却掌握了22.5%的控制权,其余类似。金字塔结构使最终控制人以少量的投资而成为四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高度分离导致这四家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有动机通过资产转移、业务重组和操纵市场等活动为自身谋取非正当利益,从而严重侵害其他中小股东利益,扰乱上市公司正常经营,使上市公司丧失独立性,沦为最终控制人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工具。

金字塔结构的最终控制人在上市公司中所持有的所有权比例越高,他在上市公司所占利益越大,其应与上市公司其它外部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侵害动机降低;而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则导致其利益与公司中其它股东发生背离,分离程度越高,利益冲突越大,代理成本越高。

据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设1: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所有权比例与公司价值正相关;而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与公司价值负相关。

(二)、投资者保护与公司价值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者发现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差异可以解释公司价值的不同。同样,在一国范围内,各地区法治水平并不相同,樊纲和王小鲁等(2003)编制出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指标,其中各地区的法律制度环境指标确实存在差异。夏立军和方轶强(2005)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研究也得出法治水平越高的地区,其上市公司价值相应越高。我们认为,法治水平越高的地区,法律对投资者权益保护越好,企业行为越规范,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对公司最终控制人的制约作用越强,最终控制人侵害动机就会减弱。

发行H股或N股的公司将面临国外的法律环境。香港地区和美国相对我国内陆而言,其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监管手段比较成熟,法律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程度也相当高。因此,可以预期,发行H股或N股的公司由于受到香港和美国法律制约,其公司运作将更规范,大股东侵害动机更小,从而公司价值更高。

我国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投机炒作行为较为普遍,浑浊的信息使投资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缺乏理性认识。监管机构近几年加大了对违规上市公司处罚力度,并且会及时公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意见,从而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因此,上市公司被处罚的信息传递到市场后,投资者会根据新的信息调整对违规上市公司的过高估计并据此重新定价。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2:法治水平高的地区,最终控制人侵占动机将受到抑制,从而其所属上市公司价值较高;

假设3:在美国或香港发行N股或H股的公司,由于受到更严格的监管,最终控制人侵占动机受到抑制,公司价值较高;

假设4:样本所属年度期间受到过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或者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处罚的公司,公司价值较低。

三、样本、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中国证监会于年12月颁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1年修订稿)》,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其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从而使我们可以收集到近几年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数据。我们以2002年至所有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按照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实际控制人性质界定我们的研究对象,民营控制上市公司指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最终控制人为自然人或家族;我们逐一翻阅了上市公司年报,发现只有极少数几家民营上市公司是自然人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其余均采用金字塔结构来实施控制;为了研究目的,我们剔除了自然人直接控制样本。

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数据由我们根据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手工整理收集,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来自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

篇9:投资者情绪研究论文

1 引言

2016 年中国A股市场两次熔断应该让很多股民刻骨铭心。

11月29日,上证指数盘中冲击3300点,最高达到3301点,较今年低点涨幅已高达25%。

1月份开始,A股又走了一个一路向下的趋势,跌回至2034点附近。

在这一波結构性调整中,也不乏有大牛股的出现。

例如三江购物(601116)从12.06一路上涨至52.24,涨幅高达333.2%。

从高送转、到债转股、环保股、混改概念。

市场不来不缺乏炒作的概念。

然而,这些热点的出现仅仅是一时的。

可见投资者的情绪变化之快,中国A股市场追涨杀跌已成风气,早已偏离价值投资的理念。

本文试图寻找一些获得投资者较长时间普遍关注成长性股票。

并致力于寻找其核心投资价值,建立一套投资理念。

在这一波慢牛行情中,最明显的就是二八分化,刚刚炒过了锂电池板块,紧接着VR、举牌、债转股、高送转等概念股轮番上演,在这样的结构性行情中,抓不住概念便意味着错失了赚钱的机会。

根据国内研究机构对经济周期及行业轮动的研究,不难发现,在经济复苏阶段,银行股的表现较佳,在经济滞胀的阶段零售企业的业绩较好,表现抢眼。

在经济衰退时期,科技股的表现不俗。

通过2016年股市行业轮动的研究,科技、新能源板块表现不俗。

本文从个股入手挖掘更细化的情绪指标,剖析在投资个股时投资者情绪在影响股票价格的微观机理。

并使用个股的市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国内外的学者对投资情绪的研究多是总市场的总体行为效应出发,缺乏对个股情绪的表达微观研究。

本文从个股角度出发力求从多个核心指标发掘个股的投资价值。

2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意味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唾手可得之物。

在一个正常的有效率的市场[2]。

任何公开信息都会反映在股票价格上。

包括证券市场的所有历史信息、当前市场现实信息以及可以预期的信息。

如企业财务报告、管理水平、产品特点、盈利预测、国家政策等信息。

当价格迅速的反映了股市信息,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任何公开信息来获得持续超额利润。

此时的技术分析是无效的。

对于市场是否是有效的,学术界存在着很长时间的争论。

普遍认为股票价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信息。

本文以此基础,探讨股票价格变动背后隐藏的指标信息。

3模糊数学模型

3.1模型准备

3.1.1评价因子的确定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主要分为评价因子的选取、综合评分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评价及持续改进等步骤。

评价因子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技术指标和市场经验,评价因子的数量越多,模型捕捉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其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获得稳定的较高收益的概率就越大。

根据大量的实验以及文献资料,初步确定的选股因子如下:一级指标:价值因子、 成长因子、品质因子二级指标 :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盈利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 、固定资产比例、市净率、主要收入增长率、流通市值。

3.1.2选股因子有效性的检验

因子检验方法主要采用排序的方法检验候选因子的选股有效性。

如:可以选择一个月的交易日进行检验,具体而言,对于任意一个候选因子,在模型形成期的一个月初开始计算市场中每只正常交易股票的该因子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样本股票进行排序,并平均分为n个组合,一直持有到月末,在下月初再按同样的.方法重新构建n个组合并持有到月末,每月如此,一直重复到模型形成期末。

这就已经说明了这种检验的方法,同样的可以隔N个月检验,比如2个月,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还有一个参数是候选组合的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参数,要根据具体的投资组合来选择。

具体的参数最优的选择,需要用历史数据进行检验。

3.2模糊数学模型的建立

综合评分模型选取去除冗余后的有效因子,在模型运行期的某个时间开始,从某个经济周期的初始阶段开始,对市场中正常交易的个股计算每个因子的最新得分并按照一定的权重求得所有因子的平均分。

最后,根据模型所得出的综合平均分对股票进行排序,然后根据需要选择排名靠前的股票,选取得分最高的前20%股票,或者选取得分最高的10到20只股票,构建股票池,并以股票池中的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做投资组合,在经济周期的下个阶段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轮换替换。

持续一段时间后,考场该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是否跑赢比较基准[4]。

3.3模型的评价及持续改进

一方面,由于量化选股的方法是建立在市场有效理论的前提之下,随着使用多因子选股模型的投资者数量的不断增加,造成股市的周期性波动,这时候有的因子会逐渐失效,而另一些新的因素可能被验证有效而加入到模型当中;另一方面,一些因子可能在过去的市场环境下比较有效,而随着市场风格的改变,这些因子可能短期内失效,而另外一些以前无效的因子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表现较好。

3.4模型数据分析

3.4.1数据分析

首先,以5G概念的高新技术企业世联行(002285)为例,根据指南针、东方财富网等的数据得到如下表格:

3.4.2数据归一化处理

3.4.3 选择模糊合成算子建立指标模糊评价

3.4.4 评分单值化处理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处理经过上述计算过程后得到的结果是被评价对象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需要对其进行加权运算求解综合满意度的隶属等级,本次分析主要用到的是模糊向量单值化。

4 结论与建议

作者:张振华

随着市场回归理性,大盘指数进入随机波动时期。

价值投资理念重新回归。

本文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熵值法、模糊综合算子等多项数学工具,对个股的投资情绪进行了量化。

从模型的求解的结果来看,股票成长因子、价值因子、品质因子等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信息。

因此,由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分数是科学的,可以作为选股的依据之一。

本文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做出个股的分数排名,并以此依据建立股票池。

当前的A股市场,股价评估日益彰显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

多因子分析能够适应这种股票的定价体系。

回归到价值投资,建议股民做中长期投资,理性选股,不要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做买卖股票。

多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股票,长期持股票有等待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语言意义及其认知研究

药品偏差范文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投资者交流会邀请函

转移句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重复与偏差作文450字

投资者关系工作职责

给投资者的道歉信

给投资者的一封信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