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关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amespeng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关系(共含8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amespe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关系

篇1:《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关系

一、相惜

妙玉最早出现是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匾额”中,林之孝家的报与王夫人:“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妙玉本是仕宦人家的大小姐,自小多病,经高人指点后出家,先后在蟠香寺、长安都中西门外牟尼院辗转。在师父圆寂后,妙玉本想回乡,却因师父遗言留京静待,为进入贾府创造了条件,不久后得王夫人赏识被邀入大观园。进贾府前,妙玉随师父修行,与父母难通音讯,正值芳龄却枯守青灯古佛;进贾府后,非主非仆,难以立足,虽有众钗作伴,然自己本是修行之人,与富家千金自有一层隔阂,却更添一份烦恼。而相比于妙玉,黛玉虽为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贾敏之女,怎奈贾敏已去,黛玉与贾母虽有血缘但从未谋面,难论亲情,兼之贾府众钗争奇斗艳,不争不抢的黛玉在贾母面前分量其实不多,所靠的无非是贾母对贾敏的那一丝眷恋罢了。

同无父母可依,同是寄人篱下,这些共同点让黛玉与妙玉之间自然多出一份同病相怜的情谊。《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撇开贾母和刘姥姥,“那妙玉便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三人独自在耳房内品茶,“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此处妙玉让黛玉坐在她自己使用的蒲团上,可见妙玉对黛玉更加亲近。而接下来分杯斟茶也体现了黛玉在妙玉眼中的与众不同,妙玉将“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的杯子给了黛玉,“点犀”二字即喻心有灵犀,这就更加说明妙玉把黛玉视为知己。

二、相异

妙玉身为出家之人,自有一分不食人间烟火的傲世之姿。她的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中的洁癖,如第四十一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刘姥姥用了妙玉的成窑五彩小盖钟喝茶,在道婆将茶盏收回时“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腌h不要了。”;二是精神上的洁癖,这点主要体现在对交往之人的选择上,整个贾府,乃至世上,可入妙玉法眼者恐怕屈指可数,就连与妙玉同作十年邻居,有着“贫贱之交,半师之分”的邢岫烟,也自知与妙玉难称一个“友”字,在宝玉提起她与妙玉的交情时笑言:“她也未必真心重我”。这样的性格难免遭人诟病,《红楼梦》里也有不少人物正面表示了对她的厌恶,如贾环曾说:“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一向平和处世,落落大方,堪称封建时期女性之模范的李纨,也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如果说妙玉的傲是天生,黛玉的傲便有一些后天的成分。当无依无靠,寄身贾府的黛玉,与双亲俱全,家世辉煌的.众钗在一起时,难免会生出一丝落寞,甚至隐隐有一丝自卑,这些细小的情感汇聚在一起,让她的自尊摇摇欲坠,于是她越发清冷孤傲以捍卫自己,防止来自他人的比较与伤害。从这层意义上看,虽同是傲,黛玉却更让人怜悯。而且,在对待因傲而起的批判时,妙、黛二人的反应截然不同,妙玉秉着一个修道之人不问世事的原则,随外界如何谣传她自岿然不动,那些声音对妙玉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与妙玉的超脱世俗不同,黛玉终究身处红尘,而且因为对宝玉的爱恋,黛玉时时刻刻视自己为贾府一员,不似妙玉认清自己与贾府终究没有关系,反而自在。任何涉及黛玉的言语都被她深深记在心里,反复琢磨,猜想其深意,黛玉虽傲,但这“傲”字却时时因为寄人篱下的自卑感而崩塌,让她的处境十分艰难,她的心境也几经动摇,混乱不堪。想必黛玉在内心深处,也想活成妙玉那般自在的模样,奈何宝玉是她如何都舍不去的,宝玉将她拉进了红尘,拉进了贾府这个大染缸,让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妙玉那般淡泊的心境了。

三、相较

《红楼梦》中对妙玉的判词前两句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虽出家修行,心性高洁,平时也自谓清白干净之人,但在判词上却落了个“不洁不空”之名,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她身为修道之人,却尘缘未了,对宝玉暗生情愫。虽然妙玉自知自己与宝玉身份悬殊,两人绝无可能,因此时时自持,但在《红楼梦》中仍留下了许多对宝玉含情的证据。最明显的就是第八十七回“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宝玉尚未说完,只见妙玉微微的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除了这段,在第四十一章“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亦有体现,一向喜洁甚至有轻微洁癖的她,竟“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但之后“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此话颇有欲盖弥彰之意,更印证了妙玉对宝玉的情意。至于黛玉和宝玉的感情,则在全书均有体现,不必赘述。心思缜密,情感细腻的黛玉又怎会不知妙玉对宝玉暗藏的这一份情思?因此,二者相较必不可少,如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本是湘云黛玉二钗联诗,妙玉出现后,一人独做十三韵并以“P脸光透,罘Q晓露屯”一句将前诗营造的凄楚气氛打破,变消极为积极,此举虽是闺阁游戏,但其实也是妙玉与黛玉才华的一次碰撞。

纵观《红楼梦》,涉及妙玉的篇章虽然不多,但不难看出,妙玉就是庙宇中的黛玉,而黛玉则是凡尘俗世中的妙玉。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妙玉与黛玉之间这般惺惺相惜,和而不同,互为比照的关系实属难得。

篇2: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古殿青灯旁的一枝寒梅——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描写了妙玉的性格与爱情。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和灵魂,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关键词: 世难容 怪僻 才华馥仙 梅花 爱情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有一个披着面纱的神秘女子,她就是妙玉。妙玉与林黛玉不同,二人虽都是痛失双亲,才华馥仙,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她却是身陷佛门,带着无数的枷锁和羁绊。同时,妙玉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那么,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看待她呢?这个人物身上又蕴含了怎样的内在意义呢?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妙玉的性格特征,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来予以探讨,以对妙玉这个人物及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地位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一.妙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中专论妙玉的那支《世难容》的曲子: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脓,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⑴

作者以“世难容”三字来评述这只曲子,这三字不仅概括了妙玉多方面的复杂性格,也道出了她曲折独特的一生。妙玉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思想内容,熔铸着耐人寻味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的锋芒所向,遍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然也涉及到上层建筑之一的宗教。书中描绘了大量的宗教仪式,道观寺院,僧尼道士,妙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妙玉是一个介于幽尼与闺女之间的尴尬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封建宗教的虚伪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同时,我们也体会出了妙玉这个介于“槛内”与“槛外”的尴尬之人的痛苦和无奈。

妙玉不是闺阁小姐,而是一个身披袈裟,手持念珠的佛教弟子。书中林之孝家的这样向王夫人介绍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⑵妙玉与黛玉有相似之处,二人都自幼失怙,寄人篱下,才貌双全,傲世孤高,目下无尘。不同的地方妙玉有栊翠庵作为屏障,没有直接投身到与封建政治与礼教的抗争中去,而黛玉却直接卷入了这场生死搏斗之中。但不管有没有直接参与,二人却都以悲剧结束一生。

妙玉的出家并非出于自愿。她不似宝玉、惜春的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而是因为自幼多病,找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的'情况下被迫入了佛门。“自幼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是后者而非前者。”⑶所以,她有许多的不甘和挣扎。“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⑷由此可见,妙玉以后的身心无法合而为一,无法一心向佛是有根可究,有源可寻的。她是在一种被逼迫的环境中长大,是在少不更事的情况下向佛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妙玉才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要一心打破佛家的清规戒律,渴望自由、亲情与爱情。文学论文: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论毛泽东诗词中“山”的意象。

篇3: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

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

黛玉入贾府,第一次是林如海升官外任,加之母丧无人照顾,暂时托庇于贾府。黛玉投奔贾府指靠的是谁呢?贾府的老太君贾母。这个很好理解,女儿死了,唯有一个外孙女,老人念女之情,眷顾外孙女之情可以想象。书中说黛玉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去姥姥家拘谨到如此,可见黛玉是个心思非常重的人,也可证当时的贾府气势之足,荣华富贵之盛。

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遇,以及借此铺陈而出的贾府关系,让读者初步对贾府有了了解,也让读者知道了黛玉所面临的复杂情势。贾府之荣,黛玉之孤,文中表露的很彻底。而黛玉第一次入贾府与第二次不相同之处在于,这第一次去姥姥家暂住,母亲不在了,父亲还在,没有失家。而黛玉第二次入贾府,与第一次就截然不同了,第二次是投亲,父亲死在外任上,自己成了孤儿,一个小姑娘从此寄人篱下。

黛玉一进荣国府,贾母生怕府中诸人慢待欺负黛玉,于是说:“虽说全府上下都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但是都不能小看她。”这句话是点题之笔,贾母之威,外孙女之亲,贾母尚且有此顾虑,黛玉的贾府之路,可见其艰。二次进贾府,黛玉已经是孤儿,贾母照顾自然非比平常,加之宝玉也是体贴有加,黛玉也算过了一段快乐日子。如果抛开后半部续书,只看曹雪芹原著,贾母应该属意宝玉与黛玉成婚的,王熙凤也几次戏谑黛玉,也表露出了这个意思。王熙凤深得贾母欢心,作为府中的核心成员,她表露的意思,应该就是贾母的意思。黛玉之才,之聪慧,加之超凡脱俗的气质,配宝玉当然是绰绰有余。然而,贾母虽然实际上执掌贾府之权力,可这表面之下还有薛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各方势力的争斗。贾母属意宝黛,并不意味着薛夫人也属意。戏剧化是薛夫人进京,带来了一个薛宝钗。薛宝钗的才能也就是略输黛玉,但是其情商远远高于黛玉。况且论到势力,宝钗背后的势力有薛夫人、薛姨妈,那可是一大家子人。薛夫人作为宝玉的亲身之母,属意宝钗从清理上可以理解,亲上加亲,薛夫人与薛姨妈的亲缘关系更近。于是,一场婚姻的暗地斗争开始了。黛玉之才,当然对此了然于胸。《葬花吟》那首词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里抛开小女儿的儿女情长,可见斗争是多么的残酷,黛玉的处境是何等的危险。

黛玉才绝人清高,这对宝钗是一个机会。书中处处展示出宝钗的处心积虑,当然这些做法只有黛玉能够感觉的到,其余的人包括贾母,应该是感受不到的。所以黛玉的绝望每每以跟宝玉闹的'形式展示出来。而这就更为宝钗展示其良好的正面形象提供了机会。大家族的权力斗争是非常残酷的,薛夫人当然以宝钗为臂膀,从这场婚姻的斗争中,虽然黛玉占得了先机,却输给了权势,这个权势是贾府未来的权势,贾母的权势随着年龄的增大已经渐渐到了后时代,虽然贾母一厢情愿,宝黛也是心有所属,可薛夫人的势力是通着天的,想想宫中贾元春送的礼物,谁跟谁是一样的?如果贾元春亲自提二宝婚姻这事,贾母也不能不应。在权势面前,宝黛之婚姻最终成为悲剧已经注定。

黛玉之死,死在才能上是第一主因,如果她跟贾府三艳中的迎春一样,才能上跟宝钗不在一个数量级,根本就不会出现争斗一事儿,人最怕什么?才能差不多,两厢不服,于是就只能争的天昏地暗,鱼死网破。书中说栊翠庵妙玉有一句话:“才高人皆妒,过洁世同嫌。”此为至理也。嫉能妒才,是一个群体里面的常态,尤其是中国人的群体,竞争不充分的群体。所以,黛玉之才,遇上权力之争,不死又能奈何。黛玉之死,残酷环境下的抑郁是一个原因,才能、性格上的锋芒毕露也是一个原因。就算黛玉很健康,下药毒死也未可知。

黛润青眉逝云烟,天妒英才绝红颜。闺中女儿何能见,世事长情风霜寒。香消玉陨花香散,此去玉竹泪哭干。空闺断肠公子恨,人间何处有佳缘?

篇4:谈谈红楼梦中妙玉爱不爱贾宝玉

谈谈红楼梦中妙玉爱不爱贾宝玉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角色,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因为幼时体弱多病,请了许多大夫,买了很多的替身儿,身体都不见好。直到妙玉亲自入了佛门,身体才渐渐的好了起来。因此她自小便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成了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才华馥郁,品位高雅。作为一个六根清净的佛家弟子,爱上一个男人应该是一件很让人诧异的事情,偏偏妙玉还真就对贾宝玉萌动了春心。

贾家修建好大观园后,聘请尼姑,林之孝家的来跟王夫人回话,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说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于是果然下帖子将妙玉请进了大观园栊翠庵。妙玉到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众人都笑说:多谢你费心。妙玉极为清高,一般人不给梅花,可此次却送了人手一支,这是何意。若是有过暗恋经历的人应该知道,这是典型的欲盖弥彰,害怕众人从她独给宝玉梅花,而被看出了自己的心意。所以才每人都送一支,表示宝玉不是特别的。可正是如此,在我们看来才真正的是对宝玉动了春心。

综上总总,可以看出妙玉对宝玉的.一丝心意。所以我们说妙玉是一个极矛盾的人,身在佛门却大爱庄子,本应六根清净,却偏偏动了凡心。

妙玉这个人心性高洁,还带着那么一点小洁癖。这种心思表现在方方面面,她的茶道更是表明她想要身心洁净,不沾污秽的愿望。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后,贾母带众女儿前去吃茶。妙玉拿出老君眉,和旧年蠲的雨来泡茶。随后又另请宝钗、黛玉二人进屋吃茶,用的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一生期望洁净来洁净去,最后去落入泥淖中,肮脏不堪。

篇5:红楼梦中黛玉的诗词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篇6:红楼梦中黛玉的诗词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译文

一声声寒鸦断肠的哀鸣,一阵阵午夜呼嘨的悲风,虞姬她怀着满腔的怨恨,面对着穷途末路的项羽。

叛离而去的英布和彭赿,后来束手待毙甘受极刑,怎比坚贞不屈拔剑自刎,壮烈牺牲在楚军的营帐中?

篇7:红楼梦中黛玉的诗词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译文

令人惊羡的绝代佳人,竟然离开大汉的宫廷远嫁匈奴,难怪说是红颜多薄命,原来古往今来都一样相同。

纵使无知的君王用轻率的态度对待容貌,何以把决定命运的权力交给那贪婪的宫廷画工。

篇8:红楼梦中黛玉的诗词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译文

举国闻名的一代美女随着浪花早已消逝,当年被深深锁在吴王宫闱里,时时想念着儿时的家乡。

不要笑话东村那个丑女(东施),她虽然效颦,但却能平安白头到老,安然自得地在溪边浣纱。

红楼梦中黛玉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故事与人物

浅析百合花与红楼梦中的孩子

读红楼怜黛玉作文650字

读红楼怜黛玉600字作文

细品红楼,我看黛玉

红楼梦中聚会的诗词

《红楼梦》妙玉人物介绍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剖析

中考素材:红楼梦中的诗词

《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关系(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红楼梦》中妙玉与黛玉的关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