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题导学(共含3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ason612831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观沧海》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次北固山下》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 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天净沙秋思》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峨眉山月歌》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 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1、这首诗写了 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_、登高”饮酒、菊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1.⑴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表现的景象。
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 嗖
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秋词》 刘禹锡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
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
【赏析】 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答: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
答: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答: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答: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的愁苦。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答: 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具有音乐和谐之美,同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念妻子(或友人)的深情。
(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简析诗中“涨”字的极妙。
答: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离别愁苦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相聚的快乐 的憧憬。
(1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答:对偶,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 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岳海涛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题导学]
【名著概要】: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寓言》意为“伊索的寓言集”,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寄在伊索这位大师名下。它是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体现。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山羊的怯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应练习】: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 ”著称。
2、《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 《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 的歌颂;二是对 的崇拜和赞颂。三是 。
4、冰心原名 ,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 ”、“ ”。
5、《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 、童真、 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 ”。
6《伊索寓言》是 寓言的汇编,相传为 所作。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7《伊索寓言》中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举出三例:如: , , 。
8“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 ,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 ,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 ,把自我牺牲比喻为 ”,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9你课外已经读过伊索寓言了,请你说说下列寓言的主要寓意:
《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 。《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 。《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故事,警示人们 。《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 。《蚯蚓与狐狸》《鼹鼠》嘲笑 ,《骆驼与宙斯》批评 。这些寓言故事都对人们有教育意义。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伊索寓言》的魅力所在。
【答案】:1、爱的哲学2、泰戈尔 3、母爱与童真大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4、谢婉莹、繁星格、春水体、5、母爱、自然、爱的哲学6古希腊;伊索;.7《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8花;花的“芽儿”;培养花的“泪泉”;滋润花的“血雨 9残暴和蛮横;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遇事应多加思索,才不会受骗上当;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吹牛说大话;贪得无厌。
名校讲坛
1.走近作品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是六朝志 人小说的杰出代表。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通“否”)
(2 )古今异义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义:专指子女)
②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③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去)
④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⑤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领)
(3)特殊句式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做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3.主题解说
《咏雪》: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的赞赏。
《陈太丘与友期》:本文主要记叙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4.重点突破
短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 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你还有其他好的比喻吗?
提示一:“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好。因为雪 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提示二:“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好。因为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好的诗句应该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其他的比喻如:像飞舞的芦花;像撒出的面粉;像飞舞的鹅毛。
5.难点攻克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提示一:没有失礼,客人“无礼”“无信”,陈元方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提示二:没有失礼,陈元方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提示三:应该算作失礼,因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况且客人也是长辈,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所以这也算无礼。
6.结构图解
背景:雪日论诗
空中撒盐
咏雪 故事:命题答疑
柳絮因风起
点题:赞赏才气
陈太丘 过期不至→无信 据理
与友期 对子骂父→无礼 相驳
7.拓展延伸
咏雪名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太傅( ) 韫( ) 无奕()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2)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3)左 将 军 王 凝 之 妻 也(4)待 君 久 不 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去后乃至( )
(5)元方时年七岁( ) (6)元方入门不顾( )
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
例:元方入门不顾 义无反顾
(1)友人便怒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5.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陈太丘与友期》中对陈太丘的描写很少,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友人和元方,这是否恰当?为什么?
7.学了《咏雪》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
下联:
8.星期天,小林到西流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西流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阅读《咏雪》,回答问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10.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12.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①,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③得此金?”对④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⑤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⑥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⑦。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⑧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⑨朝还金,退请就狱⑩。王贤○11其母,说○12其义,即舍○13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14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为相:做宰相。②镒:二十两。③安:怎么。④对:回答。⑤治官:做官。⑥事亲:侍奉父母。⑦馆:这里指家。⑧去:送还。⑨造:到……去。⑩就狱:接受处分。○11贤:以……为贤。○12说:通“悦”,为……感到高兴。○13舍:通“赦”,赦免。○14《诗》:这里指《诗经》。承承:谨慎小心。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下车引之
(3)三年归休
(4)非吾所欲也
14.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宜尔子孙承承兮。
15.【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乙】文 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16.【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17.“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把冬雪的质地、形态等精妙地展示了出来。请走出教室,看看雪天的景色,写一段话,把它描述出来。
文言文对照翻译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
一个寒冷的雪天, 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讲谈论议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
雪 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
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随风而起。”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实词]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谈论诗文。骤:急。公:对谢安的尊称。欣:喜悦。兄子:哥哥的儿子。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无奕女: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
[虚词]与:介词,同,跟。俄而:不久,一会儿。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何:疑问代词,什么。所:助词,与“似”构成所字结构。“何所似”,可译为“像什么”。未若:不如。即:就是,表判断。因:凭借。
[句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句,省略主语“谢道韫”,也是判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 中,过中不至,太丘 舍去,去后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正午过后(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就(自己先)走了,(他)走后朋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
才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许久
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您)没有来,(他)已经走了。”(太丘那个)朋友便很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
元方曰:“君 与 家 君期 日中。日中 不 至,则是无 信;对子骂 父, 则 是 无礼。”友人
元方说:“您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听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实词]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做太丘长。期:约定。行:出行,外出。日中:正午时分。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戏:玩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待:等待。君:对对方的尊称,您。非人:不是人。委:丢下,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信:信用。礼:礼貌。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
[虚词]与:介词,同,跟。乃:副词,才。不:通“否”,表疑问。已:已经。便:副词,就。哉:语气词,啊。相:这里仅指一方,没有“相互”之意。而:承接连词,就。则:就,副词。之:代词,代元方。
[句式]过中不至:省略句,“不至”前省主语“友”。去后乃至:即“(太丘)去后(友人)乃至”,省略主语。答曰:前省略主语“元方”。
【参考答案】
1.xù nǐ fǒu zhòu fù yùn yì
2.(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
3.(1)不久,一会儿 (2)比不上 (3)约定 (4)才 (5)当时 (6)回头看
4.(1)怒不可遏 (2)至死不渝 言而有信
5.(1)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2)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恰当。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恰恰反衬出陈太丘的守信用;而对元方的描写,则侧面烘托出父亲对儿子的影响,通过儿子来写父亲的守信和知礼。
7.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8.(1)小林不懂礼。(2)示例:老爷爷,请问到西流湖还有多远?(符合意思就可)
9.(1)聚会 (2)急 (3)相比 (4)凭借
10.(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1.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12.“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13.(1)相约同行 (2)拉 (3)退休回家 (4)所想要的
14.(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2)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15.【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聪明、率真、正直明理的孩子,【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深明大义、疾恶如仇的母亲。
16.【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文中的“友人”和“田子”都能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17.【例文】
冬天来了!冬像一位爱干净的小女孩儿,浑身雪白,连幕布也由金黄变得雪白了。冬戴着雪白的绒帽,浑身穿着白色的绒衣裤,脚上着一双白皮靴,就像一个可爱的白绒球一般。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挥着雪花向大地飞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们听从冬的指挥,舞动着美丽的六角形身体,飘落在大地上。不一会儿,大地便白茫茫一片,成了白雪世界。
冬看着大地上的变化,高兴地笑了,胖胖的小脸上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她蹦着、跳着、拍着小手,如一个快活的小绒球,滚下台去。
惜缘
[《世说新语》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