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共含2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antou5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景泰县红岘中学
[内容]
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正体现了这种意义。因此,“比较”也被心理学列为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颇有代表性,而每个教学单元的编排则又是经过反复推敲后精心设计的。特别是把同一题材,同一文体的文章编排在同一单元,使之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加之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和自读提示,都有一个体现写作特点的学习重点,所以尽管同一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不一,但相互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如果把这些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这样便可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他们提高阅读水平。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既掌握每篇文章独具的特色,又根据其内在联系学到较完整、较系统的知识呢?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基础,比较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的比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可见,比较阅读法是建筑在“学导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多方面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在潜力。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我在教学《长江三日》和布置阅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写景散文时,就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的同异。学生通过阅读,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都通过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但两文又各有侧重:《长江三日》主要描写白天长江三峡的奇景,作者虽然三个峡都写,但着力点显然是放在三峡中最具有诗情画意的巫峡上。先分写巫山十二峰中的第一峰和神女峰,具体展现巫山云蒸霞蔚的壮观及其神话传说;又由山到峡,全面展示巫峡上奇丽的风貌。而且作者不是静止不动、照相式地写景,而是移步换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轮船的行进,又具体描绘出了景物多姿多态的变化。例如刚进瞿塘峡时,只见“前面天空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而当船过瞿塘峡后,在层峦叠嶂中远方出现的则是“一团红雾”,“深谷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红团更红更亮了”
[1] [2]
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论文
比较,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正体现了这种意义。因此,比较也被心理学列为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颇有代表性,而每个教学单元的编排则又是经过反复推敲后精心设计的。特别是把同一题材,同一文体的文章编排在同一单元,使之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加之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和自读提示,都有一个体现写作特点的学习重点,所以尽管同一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不一,但相互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如果把这些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这样便可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他们提高阅读水平。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既掌握每篇文章独具的特色,又根据其内在联系学到较完整、较系统的知识呢?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基础,比较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的比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可见,比较阅读法是建筑在学导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多方面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在潜力。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我在教学《长江三日》和布置阅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写景散文时,就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的同异。学生通过阅读,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都通过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但两文又各有侧重:《长江三日》主要描写白天长江三峡的奇景,作者虽然三个峡都写,但着力点显然是放在三峡中最具有诗情画意的巫峡上。先分写巫山十二峰中的第一峰和神女峰,具体展现巫山云蒸霞蔚的壮观及其神话传说;又由山到峡,全面展示巫峡上奇丽的风貌。而且作者不是静止不动、照相式地写景,而是移步换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轮船的行进,又具体描绘出了景物多姿多态的变化。例如刚进瞿塘峡时,只见前面天空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而当船过瞿塘峡后,在层峦叠嶂中远方出现的则是一团红雾,深谷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红团更红更亮了,轮船就迎着这团红雾,迎着千万道强烈的阳光,来到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这是一幅何等壮观而又色彩缤纷的江上日出图,使人油然而生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正是作者注意了点与动态的描写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
而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则着重描绘了秦淮河那独特迷人的夜景,触进了作者浓郁的情感。作者以灯影为主,以水、月相辅,勾勒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有的华灯映水,雅中见丽;有的灯月交辉,淡远迷人;有的灯火纷然,热闹活跃;有的则疏灯淡月,空灵寂静。这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画面相互映衬,交织组合成了秦淮河淡雅、幽远、极富魅力的独特夜景,使得内情与外物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不能不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通过比较,学生懂得了文无定法,但有规可循;选材的角度、写景状物的方法形式不拘一格,但都殊途同归,关键是作者必须紧紧抓住自然景观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诸如形状、颜色、情态、音响等;景物描写的作用虽各不相同,但却都是为主题服务。可见,运用比较阅读法既可帮助学生确立明确而清晰的概念,使之分清事物的异同,又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给他们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阅读教学应以分析为前提,以比较为关键。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对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可适当予以启示,作出简单的概括;对不易把握、难以理解的问题,则应结合课文重点分析或作补充说明,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逐层掌握课文内容,获得鲜明而深切的印象。概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分寸掌握得当,比较对应事例自然,才能既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教学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从环境中所接受的不知不觉或意识模糊的刺激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暗示。充分利用学生的暗示心理活动,能促成学生阅读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并充分发挥智慧潜能,顺利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有位教师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是这样开讲的:解放军的一个连队每天早点名时,连长喊道:“马宝玉!”没人应声;“葛长林!”仍然没人应声;“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还是没人应声。直点到第六位战士的名字,才听见应“到”。前五位战士为什么不应”到”?他们到哪儿去了呢?既然他们不应“到”,连长为什么还要每天点他们的名呢?因为他们是牺牲在狼牙山的五壮士!(板书课题)接着教师要学生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学生产生了兴趣,又在比赛的氛围中自主阅读,很快便了解了故事情节,感受了人物风貌。
导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求解决新课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提高的认识需要和认识水平的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因此导读课的设计要构成阶梯式的累积发展层次,让学生在最佳的阅读心境中不断产生探究的动机,一步步地思考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思维品质主要包含思维的度和深度,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它们制约着学生自主阅读的质量,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要随时加以评导。
评导要根据教材特点,揭示学习规律,向学生传授逻辑思维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导读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一个反馈系统,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时,必然有反馈信息作用于教师。小学生思想感情、兴趣欲望、心理因素的不稳定性,各自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这些反馈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此,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机智,适当地予以疏导,巧妙地指点门径,以保持学生阅读心理流向的畅达,促使学生自解其难。
比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的.比喻句,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不甚了解,认为“荡秋千不是很好玩的游戏吗?”这显然没有把“秋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虑。教师可这样疏导:这里的秋千指什么?(十三根凌空而架的铁索)这里的“荡”有什么危险?(脚下是九十 丈的深谷,水急浪高)“荡秋千”在这里说明了什么?随着教师的有序有节的疏导,学生思维开阔了,终于读懂了这句话。
浅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专题研究性阅读与教学性阅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自觉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专题研究性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将为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性阅读和公务性阅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切实抓好专题研究性阅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以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方法和能力上的准备,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靠短时间的突击教学是不能奏效的。我们提倡的专题研究性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在专题研究性阅读方面的自觉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研究习惯,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
浅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 [2] [3]
批注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陆新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批注式阅读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笔者认为,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需要将质疑、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促使学生学会用批注的方式将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感受、欣赏以及评价。
一、预习式批注
预习式批注其实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行对文章进行预习,并对文章的主要层次、内容以及某些较为重要的段落、词句等进行批注。这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如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等)进行充分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因材施教,从而使教学引导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例如,在对《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叮嘱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对存有疑虑、困惑的句子进行批注。在预习过程中,一些学生读到“看见成千上万的孩子……飞涌出……”时,在旁边批注:“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孩子描述得非常形象,同时还将孩子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的特征生动地描写了出来。”有学生在读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时,这样批注:“这句诗写得真棒,写出这样美妙诗句的人是谁呢?好想对这位诗人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还有的学生读到“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时,在句子边上写道:“作者写的这些句子真好,我先把它标注出来,然后背下它们。”
这样的批注式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拓展思维,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始点进行准确的把握,并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调整,从而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质疑式批注
学习就是要懂得质疑,只有懂得质疑才能不断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质疑式的批注阅读有助于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句子进行对话,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批注,然后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从而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对《青藏高原一株柳》进行教学时,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式批注阅读。在汇报与交流环节中,有些学生对前面两个自然段进行了阅读,写出了一系列的质疑批注:“为什么这两段话着重强调了这株柳树的神奇呢?它到底神奇在何处?又是什么理由让它显得这样神奇呢?面对它时为什么作者会望而生畏?”有些学生则在文本结尾部分“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光阴”的旁边批注道:“这句话到底在表达什么?仅仅是针对这株柳树进行描写而已吗?我要怎样才能读懂它呢?它的气势是什么?”在汇报与交流完毕之后,教师再整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其实,学生所质疑的内容很多就是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当他们提出质疑并得到肯定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将有利于他们学习热情的激发。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达到以学助教的目的,还能有效促进批注式阅读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评价式批注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与特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时,应鼓励他们对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等发表看法,从而促进学生鉴赏能力及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对《理想的风筝》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描写进行评价式批注。在批注的过程中,有学生在“刘老师讲女娲造人故事”的边上这样写道:“刘老师真是个乐观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将快乐传递给了别人,却对自己的身体不以为意,真是个值得尊重的人!”而有的学生则是这么批注:“快乐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阅读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刘老师的开朗与乐观,而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这样的阅读批注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地了解,还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章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促进阅读学习效果的提升。
总之,批注式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怎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批注式阅读,则需要教师依据教学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以促进学生理解、鉴赏能力的提高,从而轻松获取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期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下面仅就“阅读期待”作一点探讨。一、“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决定学生对什么阅读有兴趣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国外在有关“阅读期待”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称之为“杰克现象”的,很能说明“阅读期待”在阅读中的作用。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抱怨他过分的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一张什么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可以使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教师却反映,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抱怨课文没味道,不精彩,没意思而难以卒读。杰克对阅读,在家里和在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经研究,杰克的“阅读期待”是借以打发时光,而不是对读物或阅读活动有兴趣。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倾向,决定杰克在家里和校内对阅读兴趣的巨大反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二、提升“阅读期待”品位,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前所述,“阅读期待”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因此,有较高品位的阅读要求和较高的欣赏水平的学生,期待的是获取知识和陶冶精神的愉悦,期待的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语文素养好的人“阅读期待”品位也高;高品位的“阅读期待”自然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促使学生提升“阅读期待”品质。
1、丰富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2、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 赏,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能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二层次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不能够理解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就很难向审美层次发展。而要理解词句含着的意思,就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而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
3、培养刻苦的阅读精神。毛泽东先生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泽东先生是驾驭语言的大师,深谙学习语言的甘苦。学生为什么喜欢课外的阅读而不喜欢课堂上的阅读,除了教学不甚得法之外,课外阅读的轻松(消闲式的阅读)而课内阅读的辛苦(要动脑筋思考,累)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
三、调整“期待视野”,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对阅读没兴趣,很大原因上是过多的内容分析(或提问)所致。此类分析,或者失之过浅,就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或讲,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己读懂了,“阅读期待”当然不能得到满足,当然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失之过深,对中心思想和 篇章结构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也失去兴趣。
因此,阅读教学初读环节,老师可让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谈谈读懂了什么,学生的交流能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满足;“精读”环节,可让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或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的,都在学生的“期待视野”里,他们自然有阅读的兴趣。如果学生提的不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可以说:老师想提点更难的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当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后,老师才提出涉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仍然能把问题纳入“期待视野”。如果老师撇开学生的问题,又不在情绪上加以引导,当老师自己把问题提出来之时,也就是学生学习兴趣骤然下降之时。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生烦生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仅是开始,它能否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巨大的生命力,还要靠广大教师的探索和实践。
(《福建教育》第6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 蒋成 著 杭州大学出版社 .7第二版
2、《俾善读书,其功甚伟――阅读教学改变思路之思考》 吴疆 www.guanzhong.gd.cn
[1]
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法探究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习惯。
然而在语文阅读读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讲解反复而面面俱到;问题设计连环而没有思考价值;引导绵长而循规蹈矩;学生听多答多而读少思少;阅而不记的多,圈点勾画的少;优生发言多表演多而后进生打混多起哄多,如此“垄断”而缺乏自主性的课堂,造成了阅读教学事倍功半,效率低下。
那么怎样才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去呢?
(一)渲染气氛,强化“自主阅读”意念
良好的阅读氛围,一是外在的情境--优雅的课堂环境、新颖的表演道具以及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倍感温馨、倍觉舒畅;二是内在情愫--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学生之间姐弟情浓的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从课堂的主宰变为学生阅读的伙伴,在民主、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里,合作交流,平等探讨,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愿读、愿思、敢疑、敢辩。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健康的阅读心态,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主动参与到学阅读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授之以渔,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阅读教学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方法的点拨和渗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悟”出阅读方法,从而掌握阅读方法,能够在阅读中运用掌握到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极大地挖掘学生自主阅读的潜能,变学会为会学。
在分析人物形象--孔乙己时,认真阅读后,结合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公式:人物形象=人物品性+人物身份。文字表达形式为:谁是(怎样的--表品性的定语词)的(人--表身份的定语中心词)。学生很快得出“孔乙己是(一个穷酸潦倒,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而心地善良)的知识分子。”形象结论。学生掌握此法之后,我又适时追问,中心词前面能不能再加一些词使形象更完善?不少学生思考一会儿很快补上“清朝末年、底层和真诚守信”等词,然后又让学生再去分析其它人物形象,学生的思路清晰多啦,效率极大提高。
(三)留足时间,归还“自主阅读”主权
自主阅读首先要解决学生阅读的主动权问题。统得过死,教得过细,求稳怕乱是不行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毫不吝啬地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敢于留给学生较为充裕的自学时间。
一般来讲,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应在1/2-2/3之间。这1/2-2/3的时间应该完全由学生来自己支配,包括确定读书形式,进行圈点勾画、揣摩难点、质疑探究等。为了保证学生的独立阅读时间,一般不要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和动笔操作的作业一起布置,以免学生为了完成书面作业而虚化读书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的学习速度来安排时间,而应当有较充分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阅读,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释放精神活力,自由宽松积极地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正归还自主阅读主权。
当然,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是让教放任自流。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学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导,如自读前明示读的要求,自读中把握读的动态,自读后检查读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掌握及调控,以免少数学生“滥竽充数”混时间。
(四)适时点拨,挖掘“自主阅读”潜能
如前所述,教师要在挖掘学生自主阅读的潜能上多下功夫。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和课文难异程度的不同,学生每阅读一篇课文,在阅读理解方面总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跳着摘下果子,开掘自主潜能。
一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尽量自己弄通弄懂,让学生学会对某些人、事、景、情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二是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不同的欲望,给每位学生表达的机会;三是不要急于给出现成答案,要善于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善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跳”得勤一点、高一点,要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顿悟”的喜悦。
(五)巧于疏导,把握“自主阅读”方向
由于初中生受年龄及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的自主阅读如果仅仅依靠个人是很难完成好的。而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不是离开“教师主体”,他们的自主阅读,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巧于点拨。学生思路不畅时,要进行疏导;学生思路偏离目标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路狭窄,不开阔,甚至钻牛角尖时,要巧于开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讲的讲,该点的点,该提示的提示,该指正的指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增强自主阅读的能力。
(六)拓宽空间,形成“自主阅读”习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也是不太可能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拓宽课程时空、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学习语文,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大语文的学习观,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而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学生自主阅读是一种愈研愈新,愈研愈深的学习方法,还有许多的节点等待我们去不懈地探索、。我们树立以生为本的信念,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地位,时时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展为宗旨,以大语文观为指导,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人,达到“不需教的目的”,从而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樊传花
无词胜有词——细说无词阅读法在雅思阅读中的运用
填空题目中哪些单词一定不会是答案
1. 介词: at , in , to , on ,for, by, with, among, between … ….
2. 连词: and, but, however, as well, because, so, for, if, also, not only… but also…, such as, for example
3. 情态动词: can , may, must, should, could, would, might, have to
4. 否定词:not, no,还有文章中有without, unnecessary, exclude 【不包含】,
5. 冠词:a, an, the
6. 代词:it, he, she, they, their, we, us, I,
7. BE动词 am, is, are
8. 助动词:do, does, have, has
填空题目的做题顺序
1. 题目是按照文章顺序出的,所以要按照题目的顺序做题
2. 先从题目中划出关键词【快,狠,准!】
? 快:快速定位文章中的段落或者句子
? 狠:要从题目中尽可能少划出一些关键词
? 准:要划出能够代表这个题目中的关键词,往往满地都是的,不同题目重复的单词都不可能作为关键词
3. 按照文章顺序,通过关键词,扫读文章,找到对应的段落
? 根据前后题目的顺序
? 根据每段段落前面的小标题---:代表着文章段落意思的总结词汇
? 根据每段当中的第一句来判断是否内容有提到:第一句:往往统领段落大意的句子【topic sentence主题句】
4. 扫读文章,确定相对应的句子, 【通过你在题目中所划的关键词来判断】
..关键词的作用:帮助定位;关键词本身不会是正确答案
5. 确定相应句子后,删除不可能是答案的单词
A.删除“八大类不可能是答案的”单词
B. 删除题目中已经出现过的单词
? 一模一样的词汇
? 词性改变的词汇【create---creativity; support --- supporting】单词前面的拼写不会改变,后半部分的拼写会有所改变
? 同义词:题目中的单词和文章中的单词中文意思相同【film—movie;】
? .上义词:如果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一个概念词,文章中的对应词可能是这个概念的具体词汇【fruit ---banana; entertainment --- clubing; media--- Internet】【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包含了文章中对应词】
? .下义词: 题目中的这个关键词是一个具体词,文章中的对应词是一个概念词【题目中的关键词被包含在文章中的概念词中】
C. 删除文章中满地都是的词汇【高频词汇】
..可能是答案的情况: 这个重复出现的词汇只有在某一个段落中反复出现
D.删除其他题目中重复出现的词汇
6. 在剩余的单词中,根据答案特点来选择内容
答案特点:
1. 在找到句子前,考生应该先猜测题目中所题写的答案词性
? 如果空格前面是a,an, the; 答案一定是名词,而且文章中答案前可能也有对应的冠词出现
? 如果空格前面有介词, in ,at, on 答案一定是时间或者地方,而且文章中一定会有对应的介词方式或者词组
? 如果空格后面是一个名词,答案往往会是形容词,文章中你要去找对应的名词前面的形容词,【必须排除动词,BE动词】
? 如果空格的前面是一个动词,答案通常就是副词,副词通常都是以-ly结尾的
2. 长单词是答案的可能性比短单词高
3. 特殊词汇是答案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特殊词汇往往会通过斜体,或者是引号来强调其特殊性,例如 ” phone phrase”.
4. 根据题目中的句子结构来判断答案的位置,通过一些已经删除的词汇来确定答案在文章对应句中所相对应的词汇
三、“无词阅读”的巅峰境界
何谓“境界”?
“境界”,就是能看多远。佛能够看透物质世界,所以佛的境界无限远。
阅读的时候,如果谁能够透过那些生词和难句,把题目的答案直接挑出来,并且文章大致讲什么还能明白,那么就达到了“无词阅读”的最高境界,才能感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其实,“无词阅读法”并非是什么“都不懂”;相反,它是一种对阅读的大彻大悟,彻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逐字逐句搞翻译,段落文章看不懂”错误阅读方法,保证读者在存在大量生词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段落和文章的主旨。
那么“无词阅读法”的精髓在哪里呢?就在于把握两种东西:方向和关系。
首先,方向是作者在论述一个事物时的基本态度,其重要性远远大于个别词句的理解。例如:
Research studies lend strong support to the argument that there are benefits for families considering a change to a fairer or more equitable division of the pleasures and pains of family life. Greater equality in the performance of family work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levels of family stress and higher self-esteem, better health, and higher marital satisfaction for mothers. There is also higher marital satisfaction for fathers, especially when they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needs of their children – fathers are happier when they are more involved (Russell 1984).
这段话并不长,但是如果让你在30秒钟之内说出主旨是什么,恐怕比登天还难吧!其实不然!请看首句中有一个词benefits是个正向词,紧接着第二句话中lower levels of family stress, higher…, better health, higher… satisfaction等都是正向词。第三句话中higher satisfaction, happier等也都是正向词。这说明这段话作者的基本态度是正向的,那么段落主旨就是首句中的benefits,而第二和第三句话就在具体论述有哪些 benefits。至于self-esteem, marital等生词不认识都无所谓了,因为本段落中,除了这些正向词之外,其余的单词的存在都是多余的。30秒足够你“顿悟”了吧!
其次,关系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它的存在更加使得单词变得多余。例如:
In business as a whole, there are a number of factors encouraging the prospect of greater equality in the workforce. Demographic trends suggest that the number of women going into employment is steadily increasing. In addition a far greater number of women are now passing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making them better qualified to move into management positions.
这段话中,首句a number of factors encouraging…是一个正向词,说明在分析好的因素。第二句number…increasing和第三句higher education, better qualified都是正向词,说明在具体论述第一句话中的好的因素。但是,二三句之间的一个In addition让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之间是一个“递进”关系,那么其前后的方向应该是相同的。所以,当我们看完第二句话之后,发现这个“递进”关系时,后面的内容根本不需要看了。至于prospect和demographic trends即使都是你的生词,又怎能妨碍你抓住段落的主旨——a number of factors呢?
2月20日雅思阅读考试真题回忆——Passage1
所谓阅读是中国考生的最强项。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202月20日雅思阅读考试真题回忆的Passage1原文文本和题目回忆。
考试概述:
本次考试的文章是三篇旧的文章的变形,难度适中。第一篇讲了照明工具的发展历史,从火到灯的过程。第二篇讲了塔斯马尼亚的老虎,灭绝以后的相关专题讨论。第三篇讲了女性领导的特点以及他们与男性领导者的特征对比。
题型:每篇文章都有判断题出现,且数量稳定;另外配对题和填空题依然是考试的重点;注意选考题型选择题频繁出现。
Passage1:照明发展史
题型解析:8道判断题;5道填空题
讲述了照明工具的发展史,从蜡烛到煤油灯再到爱迪生
Question:1-8判断题
1. True
2. False
3. Not Given
4. True
5. True
6. Not given
7. False
8. Not given
Question:9-13 句子填空题
9. applications
10. bright
11. attention
12. air
13. filaments
雅思阅读小范围预测
Coastal sculpture 艺术
New Zealand famous writer Margaret Mahy
人物传记
Solving an Arctic Mystery 人文社科
When did music begin? 艺术
New Zealand Home Textile Craft人文社科
Sweet Trouble–Australia sugarcane industry农业
The Grimme Fairy Tale
人文社科
Gesture 人文社科
Dust and American 环保
Birds intelligence 动物
Food Addictive 工业
Japan's ancient pottery 历史
Fish communications 动物
Darkside of Technological Boom科技
Children's adults 文学
文章题目 Children's adults
重复年份 1219 0802 1026
题材 文学
题型 选择 4+句子配对 4+判断 4+简答 1
文章大意 讲了儿童文学。探讨了从成人角度去写儿童文学的视角不同。
参考阅读:
CHILDREN’S LITERATURE
A Stories and poems aimed at children have an exceedingly long history:
lullabies, for example, were sung in Roman times, and a few nursery games and
rhymes are almost as ancient. Yet so far as written-down literature is concerned,while there were stories in print before 1700 that children often seized on when they had the chance, such as translations of Aesop’s fables, fairy-stories and popular ballads and romances, these were not aimed at young people in particular.Since the only genuinely child-oriented literature at this time would have been a few instructional works to help with reading and general knowledge, plus the odd Puritanical tract as an aid to morality, the only course for keen child readers was to read adult literature. This still occurs today, especially with adult thrillers or romances that include more exciting, graphic detail than is normally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for younger readers
B By the middle of the 18th century there were enough eager child readers, and enough parents glad to cater to interest, for publishers to specialize in children’s books whose first aim was pleasure rather than education or morality. In Britain, a London merchant named Thomas Boreham produced Cajanus, The Swedish Giant in 1742, while the more famous John Newbery published A Little Pretty Pocket Book in 1744. Its contents—rhymes, stories, children’s games plus a free gift (‘A ball and a pincushion’)— in many ways anticipated the similar lucky-dip contents of children’s annuals this century. It is a tribute to Newbery’s flair that he hit upon a winning formula quite so quickly, to be pirated almost immediately in America.
C Such pleasing levity was not to last. Influenced by Rousseau, whose Emile (1762)decreed that all books children save Robinson Crusoe were a dangerous diversion, contemporary critics saw to it that children’s literature should be instructive and uplifting. Prominent among such voices was Mrs. Sarah Trimmer, whose magazine The Guardian of Education (1802) carried the first regular reviews of children’s books. It was she who condemned fairy-tales for their violence and general absurdity; her own stories, Fabulous Histories (1786)described talking animals who were always models of sense and decorum
D. So the moral story for children was always threatened from within, given the way children have of drawing out entertainment from the sternest moralist. But the greatest blow to the improving children’s book was to come from an unlikely source indeed: early 19th-century interest in folklore. Both nursery rhymes, selected by James Orchard Halliwell for a folklore society in 1842, and collection of fairy-stories by the scholarly Grimm brothers, swift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in 1823, soon rocket to popularity with the young, quickly leading to new editions, each one more child-centered than the last. From now on younger children could expect stories written for their particular interest and with the needs of their own limited experience of life kept well to the fore
E What eventually determined the reading of older children was often not the availability of special children’s literature as such but access to books that contained characters, such as young people or animals, with whom they could more easily empathize, or action, such as exploring or fighting, that made few demands on adult maturity or understanding
F The final apotheosis of literary childhood as something to be protected from unpleasant reality came with the arrival in the late 1930s of child-centered bestsellers intend on entertainment at its most escapist. In Britain novelist such as Enid Blyton and Richmal Crompton described children who were always free to have the most unlikely adventures, secure in the knowledge that nothing bad could ever happen to them in the end. The fact that war broke out again during her books’ greatest popularity fails to register at all in the self-enclosed world inhabited by Enid Blyton’s young characters. Reaction against such dreamworlds was inevitable after World War II, coinciding with the growth of paperback sales, children’s libraries and a new spirit of moral and social concern. Urged on by committed publishers and progressive librarians, writers slowly began to explore new areas of interest while also shifting the settings of their plots from the middle-class world to which their chiefly adult patrons had always previously belonged.
G Critical emphasis, during this development, has been divided. For som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was to rid children’s books of the social prejudice and exclusiveness no longer found acceptable. Others concentrated more on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s of contemporary children’s literature. That writers of these works are now often recommended to the attentions of adult as well as child readers echoes the 19th-century belief that children’s literature can be shared by the generations, rather than being a defensive barrier between childhood and the necessary growth towards adult understanding.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河北省永年县刘营总校杨晓辉
【摘要】幽默感不是与身具备的,这需要日积月累,即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是教师具备幽默感的前提。正是有此基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含蓄性;轻松愉快;学习心态
【中图分类号】G203.12【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12-0081-01
具有幽默感、亲和力的教师越来越能笼络学生,而严肃、传统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时潮、逐步走向落后或是淘汰的边缘。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在教学管理中,都应具有含蓄、幽默、委婉、迂回等方式。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当然幽默感不是与身具备的,这需要日积月累,即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是教师具备幽默感的前提。正是有此基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中,幽默能给人以亲切、轻松平和等的感觉
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又鞭辟入理、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1、教师语言中的幽默含蓄性:
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是教学语言艺术中的内涵,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含蓄性的语言艺术。如:
(1)言近皆远法。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可见“言近皆远”也是教学的语言艺术。
(2)说古论近法,就是在教学中,说话不照直说,而是采用说古论近的比喻。宋呆学者就说过“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语忌直”、“脉忌露”这就是要求教学语言要含蓄。适当地用积极的说古论今法,话里有话,或弦外有音,可以使教学语言意味深长,增加感染力,使学生回味无穷,乐意接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迂回设问法。这种语言艺术是指绕着弯子设问,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涛和理智思考的飞跃,让学生在情感与理智结合处得知识、明事理、受教益。迂回设问,一般设计三个层次,一是问,二是诱,三是归纳,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启人心智,动人情怀。常常达到语半功倍之妙用。
2、教师语言的幽默感,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起到重要作用。事实表明,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总是喜欢的,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但是教师幽默感与相声、戏剧、电影、电视重点幽默不一样。课堂上的幽默是一种庄重的幽默。庄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幽默是指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没有庄重,幽默就会失去基本内涵,没有诙谐,庄重就会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其办法有:
(1)说笑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说些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笑话。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说服人、开启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的育人过程,不一定非要在那么庄严、典雅的气氛中进行,也可以在双方谈笑风声中进行,以笑移情、生情、在笑声中说服人、开启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地巧妙地穿插笑话,不仅可以起到弦外有音、启人深思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育人品德,沟通师生情感。
(2)引典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事实上都是一种劝人方式,同样也都包含了诙谐的笑话和知识,要古为今用,引用这些典故,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向学生暗示事理、传递情感、创造愉快的情感。
(3)插入名人趣事或歇后语。在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之时,应联系实际渗透一些名人趣事或歇后语,这种方式是可以引起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又不失教学的神圣和典雅。既能使学生开启心智,有能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教育印痕,有的还能使学生终身难忘。
二、对学生违纪现象,我们不妨在批评者与受批评者之间加入“幽默”的润滑剂,来避免良言相告反因“忠言逆耳”造成的摩擦,危机
批评中的语言幽默通过双关、讽刺、影射、移就、模拟等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暴露人们的错讹之处,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教育目的。所以说,益智明理的幽默,折射出的是教师真善美的心灵之光。常见的批评幽默的几种类型有:
(1)以退为进。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急着进行正面批评,在好象不以为意的同时,通过启发诱导给他自省的机会,让同学自己认清错误。一次上语文课,一位同学在教室里轻轻哼唱起来,老师不由地顿了下来,亲切地说:“大家都喜欢流行歌曲,今天我们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叫‘歌曲接龙’,每个同学都来一句,每一句都不一样,现在就请同学们想想。”然后老师向那个哼歌的同学瞟了一眼,这时的他已经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比赛过程中,这位同学注意力一直很集中,轮到他时,他很有激情地来了一句。在比赛进行了一轮过后,老师及时地表扬了那位同学的机警、专心。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离神。学生哼唱无疑干扰了教学,如停下来狠批一顿,更会干扰教学。而这妥帖自然,不事雕琢的三言两语,既风趣幽默,还起到了委婉含蓄的批评效果,令学生折服。
(2)自我解嘲。老师难免在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漏失,引同学发笑。若直言给以批评,反显得不够大度,若不闻不问,也不是关心学生成长的正确处理方式,自我解嘲则不失为既可显示教师的机敏风趣,又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的良方。比如,老师板书上出现了错词,这时老师可以采用集体找错的方式,改正错误。事后,老师总结:“这是老师的马虎却让你们改正过来,老师真不好意思,老师以后一定改正。”这样,同学们也会注意自己平时少犯错误。
(3)引而不发。在有的时候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违反纪律,老师不妨不去点破,而通过巧妙的曲折方式让同学自喻。一位历史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发现上节课刚进行过化学测试,同学们正热烈讨论着考试,上课铃都没有听见。他看到这情形并没有发火,也没有开始讲课,而是和同学们聊起来:“你们刚刚考了化学,是吧?”“是的。”同学们的兴趣开始集中过来,“我也考一下化学,好吗?”同学们都注视着老师,也才发现已经上课了。“拉瓦锡是个著名的化学家,他是哪国人?”“法国人”“他是怎么死的?”“拉瓦锡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雅各宾派以反革命嫌疑罪处决而死的,年轻的革命政府为了保卫新生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革命专政措施。”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被引到了历史学习上来。虽然没有正面批评同学,却起到了正面批评所达不到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搞笑逗乐,那就误入歧途了。因此,适时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们还是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人以智慧、情感、力量。
面对新的课标,面对新的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评价体系,我们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吃透语文教材的特点,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进行反思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反思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自己充当的不同的角色:既是学生的教练员,又是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变革时代。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识;以“终生学习”的理念来严格要求自己,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重新构建自己的素质结构。要遵循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或任意扩展而偏离学生的实际,往往会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根据高中阶段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设置了三个目标:
(1)学习并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及倾向;
(3)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力所能及的鉴赏、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反馈,会发现前两个目标基本上能达到,但第三个目标,却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达到。第三个教学目标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显然超出了教学要求,于是就要及时进行调整:
(1)知识目标:学习并积累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修饰语、修辞的巧妙运用等);
(2)情感目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3)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过“反思——调整”,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更强调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反思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反思的参照系就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又怎能进行反思性教学呢?我曾经参与一位青年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设计,这是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当时,我建议这位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场景,如通过认读教师或学生自己的名字、商标名称等,创设识字的生活场景,将这节识字教学课融入到生活场景中,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观摩课获得专家学者的好评。我这样考虑是受益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理论。
当然,除了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外,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教师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个反思型教师必须要做到的。
二、反思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我觉得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包括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目的。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的已有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语文教学,可以反思这些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教学策略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强调要背诵某些诗文,但收效不大。我认为可以采用“复背”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背诵熟记一批优秀诗文,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做法可以这样:一是复背的材料要精选;二是复背的前提是理解;三是把复背的过程纳入课堂;四是集中时间进行复背训练;五是开展背诵竞赛,寓“背”于乐,及时做好复背情况的反馈。从学生的收获来看,选取抓好复背的教学策略,的确有利于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3.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后来,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有的学生朗诵,有的学生表演动作,有的学生摆设小道具,有的学生参与评价等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既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又学习了语文知识。
三、反思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进行课前课后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仅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教学计划相对而言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中的具体设想,是选择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教师要反思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例如,教师进行反思《挖荠菜》一文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富裕生活状况等,学生可能会对作者那种怀念荠菜的特殊感情不理解,学生甚至可能会谈及代沟问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有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特殊感情,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如何完善语文教学评价、建构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方案,这种包括教与学在内的评价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观、人才观。新的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最新颁布评价方案,都强调教学的评价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特点,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例如教学《挖荠菜》,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就不是仅仅看学生理解了哪些词,会读那些字,在评价过程中,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探究问题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如复述、概括文意等,这可以是一种定量的评价,可以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价,也可以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
随着教师教学反思研究的深入,教师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语文教师也是如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培养反思型、批判型的语文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
“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平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近核心概念,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为适应现代教学和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方面也应有所进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至关重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
具体说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助产术”教学法的“四步骤”,“两阶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师生间的对话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对话教育,这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教师不应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应以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来感染学生。他们在知识与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摆脱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要学知识,又要提升情感,师生的对话便成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与沟通。平等对话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通过平等对话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话”需师生间的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远比“填鸭式”教学法得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
最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对各种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师生、生生辩论中不断诱导,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助产术”式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有技巧地提问。“助产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它不问对象、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同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有些老师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或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或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因此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来有效提问,避免“满堂问”。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知。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不同。教师可以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名义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单一性要求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等优化“助产术”。“助产术”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适应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其所讨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积极参与,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因此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周密计划,做好随时应对学生的准备,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应注意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一旦发现学生缺少这样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现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课堂的对话艺术,如李百艳老师在讲授《一千张糖纸》这篇文章时,师生对话在表面上看来完美无缺,实则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她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适时点评和追问。但是,她在最后没有总结前面的答案,而是随着学生的思路“随风飘去”,进一步提出问题:“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产生了偏差。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提问出现了一定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对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仍有很多启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产术”的实质,把它适当地、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它成为一门属于自己的艺术。
摘要:电化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无疑起了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直观形象的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中还有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必须依靠教师的认真选择、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它的效能。
关键词:电化教学 语文 运用
电化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无疑起了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直观形象的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中还有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现把我的一管之见汇总如下:
一、滥用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公开课教学中,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已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于是,教师讲公开课就尽可能多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录像机、录音机、投影等在一堂课中轮着使用,教师显得手忙脚乱,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一节课下来,老师、学生疲惫不堪,教学效率并无真正提高。
愚以为,教师教学时,运用电教手段,首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因为电教媒体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二、放录音代替教师范读
我们在下乡听课时,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把录音机在讲台一放,完成了范读任务。原因是录音机的声音来自于播音员,吐字、发音无可挑剔。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有的播音员并不完全熟悉课文,尤其是不完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只凭自己的理解去抒发感情,因此,感情上抒发似乎不是情从心出,过于生硬和牵强,缺乏亲切感和真实性,因而我以为,教师范读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范读,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形象,学生能很真切地听到教师本人的声音,能很真实地感受到老师随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学生会从老师那充满激情的朗读、丰富的表情中展开联想,受到某种启迪和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范读绝不能被录音所取代。
三、投影代替板书
投影仪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一是因为操作简便,二是教师事先可把教学内容写在投影胶片上,可大大节省时间。但有的教师却一省再省,把板书的内容也省掉了。我认为投影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绝不能取代板书。这是因为:
1.投影仪所显示的内容一闪即逝,学生还未反映过来,画面就消失了,学生的印象是蒙眬的、模糊的。
2.学生通过教师的板书,总结所学的知识,找出重点、难点,学生还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边思考、边记录、边记忆,学生整理好笔记,其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初步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处理好录像和教材内容的关系
录像可以把静态的物像转变成动态的物像,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形象。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录像片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播放有关教材的录像。那些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适时、适度、高效地使用录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录像片较长,要放在课前放。课内不能占用很长时间放录像,否则会减少师生共同品味咀嚼课文的时间,有喧宾夺主之感。
2.要注意录像片的局限性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抽象性,录像虽为我们提供了声音、色彩、图像。比较直接鲜明,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录像片,“一道凝碧的泪痕”及那种淡淡的忧愁,无论怎样展开联想也无法从中看到。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字,虽不如影视艺术的审美直接、鲜明、强烈,但却给学生提供了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丰富、抽象的语言文学艺术,有时是不能用简单直观的录像片来图解的。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都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绝不能用形象代替抽象、用图像代替文字,电教手段必须依靠教师的认真选择、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它的效能。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四川省达州宣汉县明月中心校 张刚琴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文字、声音、动画等功能及其信息传递快,信息容量大等特征,使课堂教学更加显得直观、形象、生动;更能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现我就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原动力。现在的学生学语文为“苦”之者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我们可以利用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内驱力,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识字一》,是一篇看图集中识字韵文,课文将表示春天风物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插图与文字一一对应,目的是让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学习生字、偏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春天的景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不陌生,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学习起来,往往是浮光掠影,不能准确抓住寓于课本乃至自然中的核心内容。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适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让学生走入音乐的世界学词语:春天的音乐变化无穷,美妙动听,那么写春天的词语里就会有春之声。在学词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你听听哪个词语会唱歌?”“你听到了什么歌声?”孩子们在自学或者是合作学习中就能发现“泉水丁冬”“百鸟争鸣”“莺歌燕舞”“冰雪融化”等都是会唱歌的词语。接着用多媒体播放这种生机盎然的场景,让他们学学泉水丁冬或各种各样的鸟唱歌的声音。然后可以告诉孩子们:“春天就是伴着泉水的丁冬声和百鸟欢快的歌声唱出来的,如果你是泉水、百鸟,春天就是你唱出来的。”.孩子们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会获得身临其境的快乐,再读这些词语时就能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对这几组词语充满感情,那么这几组词语本身歌咏的情感性就会像花朵一样绽放出来了。接着让学生走入图画的世界学词语:
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引人入胜,同样,描写春天的词语里也会有春景图。“百花齐放”“柳绿花红”等,每个词语都能独立成景、成画。此处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看画面选读词语,还可以根据词语来作画。词语和画面对应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发现词语色彩的过程。“百花齐放”,色彩缤纷,“柳绿花红”,对比鲜明,孩子们感受着词语中色彩的海洋和图画的世界。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读到和体验到的是“会开花的词语”“会变成画的词语”……而不是四个字简单枯涩的组合。
在音画的世界中学习这些词语,孩子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生动和词语的鲜活,不仅学会了认读词语,学会了要求会写的字,还增强了对词语表达的意义、情感等的敏感性。语文教师也能像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一样,使孩子们成为“词的音乐家”“词的画家”……最后成为“词的作家”和“演讲家”.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情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课堂效率极高。
二、运用信息技术加大教学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益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较为单一,只是语文世界的“沧海一粟”,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架起一座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相通的桥梁,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鲜活的内容。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知识,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同时,其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太阳》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说明文相对来说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着“怎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课件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还增强了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教学这课我利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地学习意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给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学习情绪,是本课时使用的主要教法。激趣学习法,查阅资料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是我在教授本课时教给学生主要学习方法。教学的第一课时用到了“动画欣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的语言提到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后羿射日,而大多数孩子又是比较喜欢看动画片的。上课伊始,我利用(点击动画一)课件播放后羿射日的动画片让学生欣赏,通过这个关于太阳的古老的神话传说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质疑后带着问题点击”课文欣赏“初读课文,这里之所以通过课件来读文,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把课文当作资料来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读后,让学生用”开心词典“检查自己的生字掌握情况,激发学生读课文和学习生字的兴趣,当学生将鼠标放在标有拼音的词语上时,词语右下角会出现这个词语的注释,这样做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还比较弱,同时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还可以去掉拼音来读词。这样的设计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也便于帮助中低年级的学生自学、理解、记忆生字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识字后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特点,先找出写好生字的关键所在,再写字,由学生自己来认识如何写好字,取代老师一笔一画地分析。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交流,把对太阳的探讨深入到学生生活的.领域。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其信息素养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热键“,随时在计算机上观察他需要的动画、图像,或查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宇词;学生还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口述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渐次学习课文的不同部分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进行信息的初步筛选、整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通过人机交互自主独立学习,掌握学习重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即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倡导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性人才
语文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我在指导《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先播放邱少云烈火烧身却一动也不动录像,再现那感人肺腑的时刻。并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看完录像后,我让学生根据画中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邱少云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意志。接着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自主探究,自设问题,确立了各自的探究点,如:为什么邱少云会纹丝不动?一动又会有怎样的后果?我们怎样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怎样读。通过这样的设计,从而达到了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心心相通,情感共鸣。学生在不同层次和维度的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同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形式,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张扬,作为语文教师,也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形式、方法、手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实践活动。俗话说:”力气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也是如此。如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逼真的图象,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无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的探索,才能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只有各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较果。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人民的勤务员》时,可让学生齐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抓住歌词中“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之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对雷锋的精神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 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二、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难忘寄园情》末段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三、学唱或创作歌词,深入理解课文 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完之后,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有音乐或写作特长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木兰诗》、李商隐的诗《无题》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木兰辞》、《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但愿人长久》;教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 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沁园春・雪》;教完歌剧《白毛女》和《孔雀东南飞》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北风吹》和《孔雀东南飞》,则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摘录、引用歌词,进行字词句教学 歌词还是教师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的素材库。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表现力,有少数歌词中还有语法毛病。教师平时可以从歌词中摘录有使用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以便在教学时加以运用。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训练题,绝大多数的例子是学生学过的,让学生做起来较枯燥。如果教师不用书中的而举歌词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语言训练的鲜活性,激发学生情趣,更能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如教形声字的认读时,可引导学生去某些歌唱手所唱的歌曲中找读错的字音,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白发渔樵江渚上”之句,其中“樵”字应读“qiáo”,而杨洪基却唱成“jiāo”,《但愿人长久》中“低绮户”之句,其中“绮”字应读“qǐ”,而邓丽君却唱成“yǐ”。在进行短语教学时,可以从流行歌曲中找例子进行训练,如从本校校歌《新纪元之歌》中找出“美丽的飞云江”、“草儿青青”、“花儿鲜艳”等短语,让学生来判断短语的类型。此外还可以收集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辨析,以致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歌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它可以用来进行修辞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教师平时应积累素材,并对它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以录相带、磁带、光盘、VCD磁盘等形式加以保存。必要时,还可对它进行重新录制,以便于保存、使用。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合理运用歌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运用导学案教学一
一、课前运用导学案,促进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导学案适合在中、高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能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像无声的老师在指引学生。在学案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获取新知。在不断的良性自主学习状态下,学生就会轻松地逐渐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如:在搜集资料中,学生就提高了识别判断信息、组织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使用导学案,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差,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的父母多数是农民,既没时间,也没有能力教育、辅导子女学习。加上学习环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意识,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也不像城市孩子拥有那么多课外读物,学生缺少文化信息来源,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知识面窄,课余生活极其单调。学生想自主学习却缺乏必要的方法、习惯和能力,学生的课堂学习总是落后于老师的教学,跟不上老师的思维,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只能强制灌输,当我们使用了导学案,就可以从预习抓起,课前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就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所教教材特点,设计一种适合引导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导学案了。
三、课后活用导学案,促进教学拓展延伸
导学案要始终体现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这种思想需要通过学案体现,教师的讲授又不能书面化,这需要有个转化。如何转化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学习,课后要反思学生的认知活动,课堂中能否突出教材的内容、教学重点、落实三维目标,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否很好体现,课堂是否关注课程的生成,学生参与学习的面、深度、广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当然,小学语文的导学案要体现多练、多读、多悟,教师在学生充分自学、合作学习后,及时总结识点、学习方法、写作规律、教学关键,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是否达到的学习目标,便于当时辅导、指导,再组织自学等。
语文运用导学案教学二
一、课前预习明确化
许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待语文学科亦然。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起来容易,上课听老师讲讲就行了。许多学生没有把课文认真地读上一两遍,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入。上课时老师讲得再好他也感受不深,不会引起共鸣。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并没有具体的任务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比较笼统的,学生也会觉得无从下手。而导学案的应用则可以把每一课的预习知识都能用题目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课的学习程序。
如导学案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等。从基础的字音、字形、文学常识的积累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等,都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查词典、读课文、找资料才能解决。这一过程很重要,老师的讲解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方法指导具体化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每节课老师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识记、默写,然后分析课文,无法走出传统课堂的桎梏。我们都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老师需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中不但列出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整个学案的设计中也渗透着诸多学习方法。
如在导学案的每个题目的后面都要跟“方法点拨”,如《背影》一课的导学案中有对课文精要语段“爸爸买橘子”的分析。学生都能够把描写“爸爸”爬月台的动词找出来,在赏析的时候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才能让学生有章可循。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动词是写谁的,答题的时候要找准方向。本段就是动词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细致地描写了‘爸爸’的动作,表现了‘爸爸’买橘子的不容易,爱子之深。动词的运用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动。”
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知识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
语文运用导学案教学三
第一,指向明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应当言辞精确,意思清楚明了,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使学生看到问题后就知道问的是什么,应当从哪个角度思考。例如:设计《金色花》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孩子总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孩子变成金色花以后,为什么要瞒着妈妈?”第一个问题使孩子天真活泼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第二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让其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挚无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亦是如此。
第二,难度适中。问题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方式之一,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太难,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问题太简单,则又无法发挥问题的作用,体现问题的价值,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偿失。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条理、有层次地设计问题。例如:设计《在山的那边》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山的那边是什么?”、“那边的海与这边的有什么不同?”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是什么”想到了“怎么做”,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步靠近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跨越障碍,克服艰难险阻。
第三,重点突出。语文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结果,每篇文章都有重点知识需要我们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一个优秀导学案必备的要素。设计方式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握文章重点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探究价值。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那么就不具有探究价值。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故意设置悬念、直题曲问,以此来增加思维的容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苏学红
(河北省抚宁县留守营学区张各庄初级中学)
摘 要: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述以下三个问题: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扬长避短,切实地服务于教学。侧重论述第三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要以教学性为出发点,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再次要尊重语文学科的规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