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锣鼓声引发的灵感(共含5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口吃馒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香河畔锣鼓声诗歌
今晚, 秋风送爽,
我和老公、大姐一行三人,
漫步在公园河畔。
桥头又传来,
那熟悉的,
咚咚锵锵的锣鼓声,
驻足、观望、细听…
平日听来有些刺耳的锣鼓声,
为什么此刻听来那么舒服?
是因了那些敲鼓的老人?
累得满头大汗,
却笑得那么灿烂!
这铿锵有力的锣鼓声,
让我连日来缩成一团的心,
逐渐舒展开来。
就在前一晚 ,
坐在儿子床边看书,
儿子问我:“妈,知道杨永信吗”?
“不知道”。
儿子拿过手机,
上网搜寻出一段视频:
杨永信,何许人也!
临沂一网戒中心主任,
对网络成瘾的孩子实施电击!
致使多名孩子死亡,
手段之残忍,
令我不忍睹目!
视频中传来孩子凄惨的叫声,
我再也听不下去!
用手紧紧搂住儿子的肩膀,
又捂住了我的`心脏,
慢慢蹲了下去…
世间怎会有如此人面兽心的人!
对处在叛逆期的孩子,
懵懂无知的孩子,
还未找到生活正确方向的孩子,
如此地摧残!
这些狠心的爹娘!
把亲生骨肉的生命,
交到别人手上!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
推到别人身上!
这等不负责任的爹娘!
我的心再次紧缩…
从什么时候起?
那个敢赤手空拳,
去捉蛇的我,
那个天天上墙爬树的我,
那个在漆黑的夜晚,
都敢自己骑车,
穿过一大片坟地的我,
那个胆大包天的我,
怎么变成了这样!
是呵,
是因为孩子,
自从成了两个孩子的娘,
我越来越脆弱的心脏,
不敢看恐怖的影片,
不敢看任何血淋淋的场面!
一切不美好的事物,
我都不敢入眼!
咚咚锵锵的锣鼓声还在响…
那个六十多岁,
持锣的大姨,
白色的裤子大红的衣裳,
合着鼓点用力的敲!
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
我拼命的拍手叫好,
大姨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
我该感谢你呵 ,老人家,
是你们这一群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人,
是你们这充满激情的锣鼓声,
熨平了我痉挛的心脏!
散文随笔:锣鼓声里过年
老家湾子的中央是祖辈留下的老祠堂,那时已成为生产队里的仓库,门口几级大青石的台阶下一方空地,成了天然的“文化”广场。是我们儿时玩耍的场所。大人们一有空暇则会坐在石阶上拉家常、谈传闻、讲从古戏里知道的历史中的人和事。诸如铡美案、程咬金、薜仁贵征东……激动时会冲我们嚷道:“小子,听着,小湾读书赶不上大湾听话”。直到生产队长用那裂卷的锤子把水塘埂边苦楝树上悬挂的铁板敲得当当响,人们才不情愿地拎起大海碗回家找工具。
最热闹的还是过年的时候。一进入阴历年,特别是吃过腊八饭后,队里农活安排逐渐稀少,家境好些的人家开始准备年货,年的气氛渐浓,偶尔有爱热闹的乐手敲响锣鼓。
初一至初三的几天里,锣鼓几乎是不停的,那套锣鼓和谱是祖传的不象以往搭台戏开演前单调而急促的“打闹台”,只是为了吸引观众和镇定一下嚣嚷的演出环境。也不像扭秧歌那缓和舒展的节奏。
乐队在小锣四声半拍的引导下齐响,节奏感强而起伏多变,旋律优美而富于感染,大锣的技巧在于干脆准确的切音;大镲则是乐队的指挥与灵魂,难度也最大,它的力度与响声直接传染影响其它乐手的情绪,当一曲完结是否要循环演奏时,都要看大镲手表情暗示;最潇洒的是小马锣手,不时把锣敲击后抛向空中,动作敏捷,一般是青年充当;小镲和鼓则容易掌握。当演奏进入高潮时,乐手们会为自己默契的配合而会心的一笑。虽然那时还不懂什么乐理,只知道“听”热闹,看乐手潇洒的动作,心里随之击拍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那时,人们都聚集在“广场”上看热闹,大人们都穿上整洁而没有补丁的衣服,小姑娘们穿着花洋布的新衣兴奋的串来串去,点缀在人群中。在这洋溢着年的氛围里,在热闹的锣鼓声中,人们品味出宁静与祥和,幸福与满足,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
正月十五以后,便算是年过月尽,又恢复以往的忙碌,开始一年辛勤的劳作,大苦楝树上的铁板,又有规律的“当当”响彻宁静的湾子。
后来我通过自学而初通乐理,识得几根“豆芽”,成为一个业余乐队的首席小号,是否能与之附会出一点关联来,很难说得清。倒是一直有心回老家整理记录那伴随我童年以及给了我乡人愉悦和充实的打击乐谱。遗憾的是当年的乐手大多已作古,几件乐器也不知所终,就连那一方空地也因人口的增加而不复存在。
年仍然象轮回的四季不时碾过生活的空间,已习以为常。惟有那锣鼓声时常响在耳际,那景象闪现眼前,那热闹的年的氛围融融于心。
灵感
我不是诗人,不是作家,更不可能是哲学家。所以我无法用美丽的笔触描述生活。我多愁、善感,没有把感想寄托于笔上的习惯。所以我无法打开心扉。
――亦或者是不想打开?――只把一切的一切放在心中,随它淡忘、消逝……
但是此刻,我却只能对着乱糟的书桌,写着禁锢思想的幼稚东西。我不是文人,我没有灵感。
灵感?灵感。灵感!灵感是什么?
查字典,解释道:灵感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在精神高度集中时突然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力。我不解。不解“形式”的代表,不解“精神高度集中”的奥秘,更不知我什么时候才会拥有这种“创造力”?是一瞬间?或是永远?……我无从所知。再或者,灵感的本身就是虚的?它只是一种虚幻的形式美?
思绪被打乱了!也许并没有思绪。找灵感无果,仍不知笔从何处下,感从何处来,只听人说过有“黑夜灵感”。我虽喜欢夜晚,但夜之来临时,却更加的孤寂与无助。我无声地沉默着。思想在发呆,笔尖在无语……
晌久,
“咚!咚咚!咚咚咚!”窗外下起了雨。一分钟前还是晴空万里,一分钟后就成了隆隆大雨。就这样没有预兆的突然。我看看窗外,不是春天那柔柔的雨丝,也不是秋天那缠绵的雨珠。是暴雨,真正的暴雨,很有夏天的味道哦!不过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大方、豪迈不拖泥带水。它洗尽了万物,包括自然,包括人心。我的心随之一惊,不知是什么感觉,心中好似被雾笼罩着,朦朦胧胧的。是灵感出现的先兆吗?
沉思之际,雨声变小了。“咚咚咚!咚咚!咚!”太阳出来了,依旧灿烂,像刚摘的草莓般鲜嫩,仿佛之前的一切都不是真的。如梦一般,虚幻。灵感也就这样随风而逝,随雨而落了。只在弹指一瞬间!
如梦初醒。依旧是这人,这桌,这笔。
对于文学创作来讲,灵感是十分重要的。或许我们心中有了很多的感悟和故事,但是总也无法形成文字,更有甚许多故事就在眼前,却无法下笔。我们钦佩那些文如泉涌的人,似乎笔下有写不完的字词句,而且张弛有度,而且引人入胜,或许这些与创作欲望有关,更重要的在于灵感。
灵感是什么,它藏在我们的思想的“深渊”里,在更深的层面上, 甚至可遇不可求。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灵感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转瞬即逝的,我们能够抓住它的尾巴,哪怕是抓住它的影子就已经很难得了。与其说它是广阔的海,其实它更像默默的泉水,但我们找到它就得到了整个海。
在我们的思想里都会有灵感的出现,因为它源自于生活和生活的真实,而我们都是“生活的主人”。只不过在匆忙的生活工作中,我们把它遗忘了,当它走来时,我们也无法辨识。在某种意义上讲,灵感就像机遇一样,我们不但要做好一切准备,还要有扑捉的双眼和双手。特别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因为没有灵感和感悟是无法形成诗歌的,即使有也只不过是“无病呻吟”或“哗众取宠”罢了。那不是诗歌。
在谈及《蒲�呈�境》的时候,蒲�吃�说过:“灵感是无意中出现又无意中走失的,也是‘诗’而复得的,着能称得上一种幸运。因为诗歌而变成一个幸运的人,这也是一种幸福。”幸运的标准有很多种,“塞翁失马,不知祸福”或许是某种幸运,“诗”而复得更是一种幸运。特别是在灵感的层面上,一丝灵光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因为灵感是智慧之“感”也是自我与世界在某一瞬间的完全融合。
其实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看似追求逐字逐句的意义表达,但是连成篇,集合成册,这才是全部的创作意图现象。而作为读者也看似泛泛而读,实际也是在寻求某种对世界的共同认知,也是在凝炼和升华自我的思想。或许这一刻诗人扑捉到的灵感释放在某一篇章中,读者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因为灵感或许都是共有的,只不过有些时候,有些人没有将它真正开启。一旦开启了,将是另一个精彩世界。
考场作文中灵感思维的引发和训练
陈继英《语文教学通讯》
考场应试写作特别需要一种最佳写作心态,而对多数考生来说,常常是看到题目时,会有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迅速优化写作心态,获得写作的灵感呢?
一、运用好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如果我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注意引发和把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捕捉住写作的灵感,形成写作的最佳心境。例如,1988年的上海考生陈一菁说:“我看到作文命题《清流与活源》时,觉得这个命题较新颖,一时无所适从,更不知从何下手。脑子里更好像一下子涌现许多想法,又好像什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隐隐地体会到紧张与压力。……当时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围绕命题,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绪,并及时用简练的语句记下脑中各种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凡是与命题有关的联想,不论远近深浅,我都记下。随后我就利用‘这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整理取舍,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该篇作文的文体、框架等要素,这样一条作文的思路,便从无到有,从乱到清了。”这里,陈一菁同学所说的那些“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或“有关联想”正是一种直觉思维,她把这些零星想法都“记”下来,正是不失时机把握有用的思维信息和写作灵感。陈一菁同学的应试写作过程是运用直觉思维引发写作灵感、构思成文的典型之例。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直觉随记法”。
二、巧妙利用“一心二用法”
“一心二用法”是在拿到试卷后,先审视作文题,弄清内容和要求后,再把它放置一边,然后再动手解答前面的各类基础试题,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脑子适当兼顾一下作文题,一旦脑海中跳出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想法、事例、思路等,便用中心词记下来,以免一晃即逝。采用这种方法,使构思打腹稿的时间延长,容易引发和捕捉写作灵感,使作文构思更严密、准确或有创新,一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有些语句和材料正是作文所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喜出望外,于是应试写作的最佳心境也会随之形成。例如,1988年高考作文《习惯》,如果打算写议论文的话,第一大题4小题调整层次的内容,三大题1小题的文言文阅读及三大题2小题的现代文阅读(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些材料和语句,就很有启发意义,若心有“灵犀”,便可引发写作灵感,有利于文章的立意和论证。
三、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
写作需要写作欲望和冲动,当写作欲望和冲动到来之时,作者常常会动情动心,非吐不快,行文时也便文思泉涌、得心应手。那么,在考场作文中怎样引起这种欲望和冲动呢?即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首先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通过想像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那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神思灵感”出现,若快速写作成篇,往往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四、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注重生活积累、思想修养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1、限时成篇,训练写作速度
高考语文考试时间共两个半小时,作文时间一般在60-80分钟之间,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需要考生具有快速写作能力。这种能力应在备考阶段进行几次强化训练,使考生自己心中有数,从而做到临阵不慌。这样才容易引发写作灵感。
要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考生应有意识地训练快速准确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和必要的写作技巧,这有待于平时的材料积累和写作训练。
2、优化心态,训练毅力
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果考生意志薄弱,一提作文就害怕,必然造成“怯场”;而当碰到一些失误或一时想不好时,若意志薄弱或缺乏毅力,常会丧失信心。因此,平时作文时,要注意磨炼意志,不论作文多难写,也要“强迫”自己完成好;如果在高考中碰到“难题”时,也不要紧张、泄气,要想办法认真审题,从多视角、多层次来思考应作的内容以便化难为易。
3、广泛阅读,丰富储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平时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储备,到考场上,才可能有神思灵感的出现。
★ 灵感现代诗歌
★ 灵感诗歌
★ 随笔作文灵感
★ 灵感作文600字
★ 灵感的突变
★ 怎么写灵感作文
★ 灵感与汗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