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引发考证热(共含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吴小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你报考了文秘培训了吗?” “报考了,上学期已经报名了。你呢?”
“不考怎么行呀?我们班有10多名同学参加培训了。”……如今,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也不断地升温。考证成了热门选择时下,用人单位在选择高校毕业生时更加注重考查综合素质,而各类技术证书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对于高校生来说,多一份证书就多了一份求职砝码,“没有一些证书在手,就意味着将会被淘汰。”这是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的真实体会。纵观大学生考的证书,除了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电脑过级证、全国英语等级证外,大多数学生还通过参加各类培训,自学考证。这些技能证书适用性强,如会计证、各类管理证等。据调查了解,有的同学在大学四年期间通过努力获得了不少证书。考证费用数目不小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不少学生都会参加相关的培训,而这些培训费用动辄就是几百元或者上千元。师院中文系大三学生小徐为了考全国电脑二级证书,去年花了400多元钱在某电脑培训中心参加培训,结果仍然是竹篮打水,今年小徐还打算再考一次。小陈去年搭上了秘书培训的“末班车”,而钱的问题一直让他感到头痛:“上学期交了100元,现在还得再向家人伸手。”相比之下,小蒲的花费就更多了:为了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她暑假花了上千元到广州某英语培训中心训练口语。事后顺利通过四级考试的小蒲说:“幸好能够通过,否则1000多元就打水漂了。”为考证,报名费、资料费、试题费是不能省的钱,而这些钱加起来不是一个小数目。就业压力是“催化剂”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早已被喻为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由于“人才”供过于求,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十分挑剔,而各类技能证书成为他们衡量毕业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的毕业生,哪个手上没有一沓厚厚的证书,如果两手空空去应聘,别人正眼都不看一下。”参加过数场人才招聘会的杨同学说。正是因为就业压力,不少学生早已是未雨绸缪,趁着还没有走出社会时多考证书,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为了考取证书,一心只顾做题,常常是顾不上学习专业知识。笔者发现,有的同学虽然有不少证书在手,但不少专业科目的考试却亮起了红灯,这一点值得大学生们警惕。就业压力 大学生考证现象透视
大学生考证知多少?
大学生高消费是久为人们诟病的现象。这些天之骄子拿了大把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近日,记者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大等高校,采访十几位在校大学生:现在大学生生活中最要花钱的是哪方面?答案不约而同:考证。
大学生的“考证热”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除传统的英语等级考、计算机等级考、TOE ?FL(托福)、GRE 外,IELTS (雅思)、BEC (剑桥商务英语)、CPA (注册会计师)、CFA (注册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CCIE(互联网专家)等让人眼花缭乱的考试,也日渐成为大学生的新宠。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刚出来,关于考研的各种参考书就摆上了大小书店的最前沿。有需求就有供给,全社会高涨的考试热潮促成了“考试产业”的形成。
考一次证要花多少钱?看看几个数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费用比较少,但加上辅导费(或培训费)也要几百元;项目管理师(PMP ):考试费3900元,报名费100 元。国内鉴定费:项目管理员300元,项目管理师800 元,高级项目管理师1800元。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费:人力资源管理师1280元,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1380元。像这样大数目的花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就业压力催生“考证市场”
“考了三次都差那么一点,早知如此真不该心疼那点培训费。”某英语六级培训班课堂上,小王颇为懊恼地说。
小王是大四学生。本来,大学毕业通过英语四级就行了。小王说,考六级主要是为就业着想,找工作多张证书腰板都硬些。“一张证书用处大着呢,为它花点钱,值得。”这是考证者较为普遍的心理。
为考证“挥金如土”的大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苦衷:“现在就业那么难,不考几本证,凭啥去跟人家竞争呀?”考证行情涨,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我是为明天花钱”,成为大多数考证者的自我安慰。
据有关方面统计,参加考证的学生已占高校在校学生总数50%以上。在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考证成了绝对不能省的'“投资”。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考证热”愈演愈烈,给大学教育带来不少尴尬。学生们所要付出的远不止是金钱,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完成考证“大业”,就得牺牲那些似乎“压力不大”的课程,因此出现了逃课去考证的现象。有调查显示,大学基础课的逃课率约为25%,专业课逃课率也在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达到了50%以上。有些学生甚至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而专业课则“对付对付就行了”。
然而,大学生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钱财换来的各种证书,真的能成为他们的“就业通行证”
吗?最近在长沙举行的首届京、沪、深、湘知名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有不少知名企业表示,他们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非证书和学历:“我们需要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职员,光有一堆证书有什么用?”
不少高校老师对此也忧心忡忡:专业是本,考证为辅,不能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湖南日报大学生考证热英语作文
It is quite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enthusiastic over getting all kinds of certificates, such as accountant certificate, teacher certificate and so on. What is the reason for that? And it should be advocated or not?
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大学生都热衷于获得各种证书,如会计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这是为什么呢?应不应该提倡呢?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 phenomenon. For one thing, many students think that the more certificates they get now, the more chances they can get a good job in the future. They are told that the companies or institutions think highly of the certificate when interviewing. Therefore, they try their best to get all kinds of certificates, even though some have no any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majors or interests. For another, following others’ choices is another reason. A number of students go to purse the certificates because they find that many classmates around them are doing that so they think it would be safe to follow others.
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许多学生认为他们得到了越多的证书,将来他们能够得到一份好工作的机会就越大。他们被告知说,公司或一些机构在采访的时候都认为证书很重要。因此,他们努力获得各种证书,即使是一些和他们专业和兴趣没有任何关系的证书。另一方面,随波逐流也是一个原因。许多学生用钱去买证书,因为他们发现他们周围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们觉得跟着别人会比较安全些。
From my point of view, it is not wise for everyone to follow others’ steps to get all kinds of certificates. I consider that we should make our choices combining with our own concrete conditions. Besides, certificate is not the only one criterion to measure our ability and we should not be too enthusiastic over it.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跟随别人的脚步去获得各种证书是不明智的。我认为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做出选择。此外,证书并不是衡量自己能力的唯一标准,我们不应该对它过于热衷。
Certificates Craze on Campus-大学生考证热
Currently, there is a long-lasting fever of obtaining a variety of qualific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skills certificates. Many students spend their weekends and vocation in preparing for tests on English, Law and Computer Science. Even after their graduation, some of them are still having full enthusiasm on it.
No doubt qualifications have attractions of their own. They are evidences to confirm students’ abilities. Work-related or competence-based qualifications may even help students find a satisfactory job, so students hold the opinion that they are obtaining not credentials but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future.
However, as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each coin has its two sides, obtaining qualifications also brings negative influences in spite of its advantages. First, som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re obtain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 study or major learning. Second, it will take 300 to 500 Yuan to go in for a certain certificate, leading to great financial burden. Third, better jobs do not always necessarily follow more qualifications.
From my point of view, what matters most is relevant experience or skill, not the number of credentials you have obtained.
On Qualification-obtaining Fever-大学生考证热的利与弊
Currently, there is a long-lasting fever of obtaining a variety of qualific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skills certificates. Many students spend their weekends and vocation in preparing for tests on English, Law and Computer Science. Even after their graduation, some of them are still having full enthusiasm on it.
No doubt qualifications have attractions of their own. They are evidences to confirm students’ abilities. Work-related or competence-based qualifications may even help students find a satisfactory job, so students hold the opinion that they are obtaining not credentials but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future.
However, as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each coin has its two sides, obtaining qualifications also brings negative influences in spite of its advantages. First, som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re obtain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 study or major learning. Second, it will take 300 to 500 Yuan to go in for a certain certificate, leading to great financial burden. Third, better jobs do not always necessarily follow more qualifications.
From my point of view, what matters most is relevant experience or skill, not the number of credentials you have obtained.
Certificates Craze on Campus-大学生考证热
In recent years, to get a certificate has become a new craz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ust randomly, ask a student on campus what he or she is busy doing, quite possibly, you may get the answer that he or she is preparing for a certificate of some kind.
Why does this craze appear? There are two mainly reason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First, it is the employments pressure that forces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more certificates. With the admission expansion of colleges, a large more graduates have to face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job markets. How can one make himself more competitive, more certificates at hands maybe. Second, the diplomas and certificates are still important standard by which many employers measure a person’s ability in order to increase qualification for a job, the students compel themselves to run from one exam to another.
Form my point of view, we should be more rational when it comes to certificates, since certificates do not necessarily prove one’s ability, being crazy in getting certificates blindly. It is nothing but wasting time. To conclude, 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our ability but not getting a certificate of no practical value.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摘要: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一行13人组建了温州大学“与我同行共访校友足迹”暑期社会实践考察队,走进温州乐清,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从点—线—面角度寻求相关信息。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短暂而又艰苦的15天暑期社会实践随着晚会幕布的缓缓落下而告了一个段落。在这段日子里,我们13人有过沮丧、有过流泪;但是我们相信,正如歌词中唱的一样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渡过那段黑暗的日子后,阳光会以最灿烂的姿态来迎接我们……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而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着党和国家的心。
“20xx年,全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国家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面对20xx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
据相关官方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但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仅占总人数的49.81%。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实践队决定走进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源地——温州乐清,走进当地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老总,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在1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大量的企业,以温州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温州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我们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有正泰、德力西等大型企业,也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小型企业),共收回了大约3000份有效问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我们的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我们从3000份调查统计得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二.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我们预先设计选项较高的薪水一项则出乎我们的意料。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判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在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位学姐曾经这样说:最开始的时候希望自己的月薪有1500就满足了,500寄家里,500自己用,500存起来。
经过这几年在社会的摸索,对工资已经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行了。
三.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
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从中我们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但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四.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我们在温州做调查的局限性:在温州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五. 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六.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命运其实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
七.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
Graduates’ pressure in finding jobsNowadays, more and more university graduates complain that graduation does not equate to employment. They experience great difficulties finding satisfactory jobs. What i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four causes:
First, graduates lack experience. They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at school studying academic subjects and lack relevant job training. Only after graduation do they realize it’s hard to find jobs.
Second, competition among graduates grows more bitter and more bitter and bitter. The suppl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exceeds social demand. This results in a decreased chance for any individual graduate to find a job.
Third, some students don’t study hard. Some of them skip classes just because they have no interest in certain subjects. Some play computer games or pursue other interests. Some sleep in class or in the library. Then they leave the sheltered environment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to discover they don’t have adequate knowledge to apply for many positions, which makes them feel lost and frustrated.
Finally, some graduates are conceited. They lack experience but ask for a high salary, which is impractical.
So,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When they are in school, they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their time and put their heart into their studies. They can hold part-time jobs in their spare time to accumulate relevant work experience. They should take part in some social activities and provide themselves with special training, if possible. When they graduate and apply for jobs, they shoul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than to their starting salary.
On University Students’ Pressure in Finding Jobs
About a decade ago, university students could find satisfactory and enviable jobs after their graduation. But now, things are different. Today's university students u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的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达到近750万人。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就是,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毕业生们就业压力的根源在哪里?日前,某大型网站公布了20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快来看看吧~
图一:~年就业总趋势图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真正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在20。从年至2015年的就业压力总趋势中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就业压力呈波浪型,下降与上升逐年交替进行,只不过起伏的幅度不同罢了,并不是直线型的上升或者下降。因此,2015年虽然相较的`就业形势呈上升趋势,但仍在正常浮动范围内,更谈不上所谓的“史上最难“。
图二:~2015年毕业生毕业选择趋势图
图二的数据显示 ,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为历年来的主体人群。2015年的毕业生中,选择“考研”的人数较20有明显下降、选择“创业”的人数则有所增长。这些结果表明,高学历不再是求职者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往年的考研大军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分流到”直接就业“和”创业“这两大人群中去了,这也是导致今年毕业生就业压力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三:2015年毕业生期望月薪与压力关系图
如图三中曲线所示,毕业生的压力体验呈现出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换言之,过低的期望月薪反而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分析指出,这是因为对薪酬期望较高的毕业生往往能力较强,竞争压力较小。反之,各方面能力较弱的毕业生尽管对薪酬期望不高,但会因为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而在求职时较为被动,即便找到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
图四:2015年毕业生期望工作地点与压力关系图
从图四中可以看到,随着期望工作地点从直辖市到基层的乡镇,求职者的压力体验几乎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在大城市工作,毕业生无疑会面对更多的外在现实压力,诸如住房、交通、竞争、生活环境等。
但不选择大城市而去偏远的小城乃至乡镇工作的毕业生,表面上看会承受较轻的压力。事实上,他们的选择更多是出于回避在大城市工作的现实压力,他们也会因此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诸如担心个人职业发展、薪资报酬等。
图五:毕业生入职阶段与压力关系图
就图五所反映的数据来看,毕业生的入职阶段不同,压力体验也会有显著区别。往届毕业尚未入职的人,其压力体验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而应届毕业已经入职的人所体验到的压力最少,甚至少于在校的低年级学生。分析指出,这说明对于毕业生来说,找到工作才是硬道理,入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压力大小。
在“考研热”升级的同时,不少硕士毕业生把攻读博士学位纳入了计划,“读博热”悄然升温,
就业压力催生“考博”热
。形势所迫的选择
赵雯雯(化名)是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级硕士,眼看还有半年时间就要毕业,她并没有忙于投简历、参加招聘会,而是专心致志地复习着专业课,准备参加本校的博士入学考试。
“读这个专业,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博。”赵雯雯说,哲学属于冷门专业,本科生、硕士生要找个对口工作比较困难,同学们常为一些不限学历、不限专业的岗位挤破门槛,而真正合适的工作起点就要求有博士学位,所以她考博多少有些“被形势所逼”。
笔者对几所高校不同专业的硕士生做了简单调查,发现和赵雯雯有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尤以史学、哲学、医学等专业人数居多。问及原因,“找不到好工作”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少学生表示,没有满意的工作,勉强就业再进行二度择业他们有些不甘心,倒不如把“博士”就当作一个“职业”,给自己再留出三年的时间来进行缓冲,
增加砝码的规划
相比求职遇冷转而读博的毕业生而言,热门专业的理工科硕士选择深造的自主性更强。找到好工作并不困难的他们,更看重的是博士学历带给个人的高附加值。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生李玉峰去年11月份起在北京某大型国企实习,两个月后,他萌生了读博的念头。“博士科研能力强,一入职基本都被安排在重要部门,从事高端领域的研发工作,起薪比硕士学历员工高出 到3000 元,提升主管的机会很大。” 可与小李不同,更多的学生读博是希望在“求职高校”这一关中得到加分。采访中,多数考博生都把“大学老师”当作未来求职的首选。他们普遍认为,大学老师职业稳定、待遇优厚、工作环境好,还有令人羡慕的假期,不失为最理想的职业。
而更重要的是,“博士学历”本身就是高校各种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它是进大学执教的敲门砖,更是在大学里职称晋升、科研评奖的通行证,要圆自己的大学教师梦,就必须拿到这一纸文凭。
高学历并非“零风险”
拿到了博士学位就业就有了保障?笔者发现,现实并没有考博生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某名校光学专业的博士生邹凯(化名)曾一心想在高校做科研,但如今他发现这条路并不好走。“许多学校都抬高了门槛,对外校甚至有海外经历的博士优先考虑”,邹凯显得有些无奈,接连几次的应聘,他都遇到了不少来自清华、中科大的对手,竞争非常激烈。
进高校难,“转战”企业的博士们也发现,他们也遭遇着一场“学历歧视”,用人单位提供给博士生的岗位数量有十分有限。
某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邓先生表示,对于招聘博士,公司显得很谨慎。“企业更讲求技术和经验,不少工作硕士就可以胜任,而他们的待遇要求明显低于博士,对雇主来说,显然拥有更高的‘性价比’。”邓先生说,博 龄大都接近30岁,但社会经验尚浅,可塑性不高,单一的研究方向又会使人觉得他们办事稍欠灵活、人际交往能力差,所以也导致安排的岗位性质往往过于单一。
92.94%的学生存在就业压力;而77.5%的学生回答在找工作期间存在比较大的心理压力,”8月3日~7日,《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推出了针对就业引发心理压力的调查,共有1431人参与调查。
,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40万,这组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就像一张大网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心头。高校毕业生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庞大,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恐慌。
五花八门、前所未有的就业手段出现在了“80后”大学生中。求职招聘中的奇怪现象也纷纷被披露:某女大学生在多次求职不成的情况下以媚人的低胸罩吸引企业的注意力,某地人才市场上出现企业要求女毕业生应聘必须搭配一名优秀男生的“拉郎配”,大学冷门院系热衷于“讨好”企业需要而“改名”……
现实的压力也使毕业生透不过气来。来自农村的金廷满谈到自己的就业期望,还是比较务实,但他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我家那边就出了我这么个研究生,实在是被亲戚朋友赋予了很多过头的期望,总以为我会发大财,有时被说得很不好意思,他们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艰辛,但我又能说什么呢!”
在与新浪网联合推出的调查中,56.95%的受访者认为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是“扩招带来了庞大的就业大军”,55.97%的受访者认为是“现实与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
针对“80后”大学生种种“就业恐慌”的表现,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力教授认为,“就业恐慌”主要来自找工作时的茫然无措,平常没什么职业规划,一有就业的机会,也不看是什么要求就一哄而上,同时找工作四处撒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沈阳市人才中心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6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这份调查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大学生只有13%,有目标但不明确的占到25%,而没有明确目标的达到了62%。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沈阳市人才中心主任孟庆伟说,职业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张剑副教授认为,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大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在活动中,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这部分学生就业时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教育机构应该给大学生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或帮助,同时,张剑认为,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恐慌”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现象”。
一、就业压力
报告显示,20XX年的就业压力总体回升,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14年上涨了1830元,达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时,20XX年的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XX年。继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XX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之多。
二、期望月薪
调查显示,相比20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2015年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长了近2000元(1830元)而达到了5510元。2015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表示,物价和职场总体工资上涨,求职者期望月薪也水涨船高,“但这种过大的增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加大了求职者的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期望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
三、就业去向
本次调查中,近半数(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工作,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辖市。在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57%的人认为应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到23%,明显超过今年选择考研的人数。2015年选择“考研”的比例较前一年有明显下降,仅占到13.2%。调查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平均数为18.39,明显高于2014年的压力水平(16.91)。而在“幸福感”这一调查内容中,近4年就业大学生的幸福感均值以2013年为最低,2015年仅达到3.08,明显低于2014年的3.39。调查还发现,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占到37.9%,其次是房价与物价因素,分别占到30.7%和25.1%。
★ 大学生压力作文
★ 大学生就业意向书
★ 大学生就业演讲稿
★ 大学生就业自荐书
★ 大学生就业自荐信
★ 大学生就业协议书
★ 自荐信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