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我国汽车行业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胡萝北你站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汽车行业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汽车关键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指出了环保型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作 者:朱剑宝 作者单位: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与工程机械系,福建,福州,350007 期 刊:机电技术 Journal: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年,卷(期):, 33(1) 分类号:X734.201 关键词:汽车 节能 环保 发展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介绍了超临界水氧化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阐述了其原理、特点、工艺流程及反应器,并对其应用领域做了重点描述,指出了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 者:孙杰 杨再鹏 刘正 Sun Jie Yang Zaipeng Liu Zhe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环保所,北京,100013 刊 名:化工环保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5(1)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高浓度有机废液 超临界水 氧化 反应器我国微生物学基础研究现状及展望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来对微生物学科的资助情况,并对微生物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微生物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作 者:闫章才 温明章 李艳 章初龙 作者单位:闫章才,温明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北京,100085)李艳(江南大学,无锡,214036)
章初龙(浙江大学,杭州,310029)
刊 名:中国科学基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年,卷(期):2005 19(1) 分类号:N1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微生物学 回顾 现状 展望摘要:结合水电工程建设,概述了50年来,我国化学灌浆材料、技术及设备,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应用成果.并根据其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化学灌浆技术近期发展的方向.即开发推广无公害、耐久性好、适应工程各种要求,且价格低廉的化学灌浆材料;改进提高化学灌浆技术;促使化学灌浆设备、仪器生产的定型化、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和环保化;制订化灌施工规程、规范和全国性的行业标准等.
关键词:化学灌浆无公害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盐酸性水玻璃化学灌浆泵
化学灌浆(ChemicalGrouting)是将一定的化学材料(无机或有机材料)配制成真溶液,用化学灌浆泵等压送设备将其灌入地层或缝隙内,使其扩散、胶凝或固化,以增加地层强度、降低地层渗透性、防止地层变形和进行混凝土建筑物裂缝修补的一项地基处理和混凝土修补技术.即化学灌浆是化学与工程相结合,应用化学科学和化学浆材解决地基和混凝土缺陷处理(加固补强、防渗堵漏),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或借以提高工程质量的一项工程技术.随着化学灌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己成为现代工程中颇具特色且不可或缺的一项先进技术
国外化学灌浆最初是适应于地基处理和采矿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其可靠性得到公认并被广泛采用至今己有80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的化学灌浆技术应用与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有自已的独创.如果以1953年在佳木斯等地采用碱性水玻璃进行化学灌浆算起,也才只有50年的历史五十年来,我国在化学灌浆技术这个小领域取得了成绩[3],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化学灌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已成为我国现代工程技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国外有的常用化学灌浆浆材品种,我国基本上都已开发出来(如环氧[1]、甲凝、丙凝、丙烯酸盐、酸性和碱性水玻璃、水溶性、非水溶性和弹性聚氨酯、脲醛树脂、铬木素等)
(3)化学灌浆浆材品种开发中还有一些独创.如甲凝、弹性聚氨酯,甲氰凝和环氧—聚氨酯,丙烯酸酯—聚氨酯等互穿网络灌浆材料
(4)化学灌浆设备的研制开发已基本能适应和满足国内化灌工程的要求[8].如化学灌浆泵、灌浆阻塞器、密闭配输浆装置和各种封缝材料等.
(5)化学灌浆技术已在国内水电(大坝、堤防、水库、电站)、建筑(地上、地下、人防)、交通(公路、铁路、隧道、桥梁、港口、机场)和采矿等四大部门得到推广应用
(6)化学灌浆技术应用已解决了许多工程难题,取得良好的效益.以水利为例,如三峡[4]、葛洲坝、龙羊峡、丹江口、陈村、凤滩、万安等水利枢纽都是采用化学灌浆技术解决一些工程技术难题的典型例子
(7)化学灌浆已从工程完建后的应用,发展到工程兴建前设计中就采用.如三峡化灌帷幕预计15000米,化灌加固地基预计3000米
(8)化学灌浆技术在一些方面已具国际先进水平,如青海龙羊峡大坝采用中化798环氧浆材处理G4伟晶岩劈裂带和三峡大坝采用CW环氧浆材处理F1096软弱夹层及断层破碎带的水泥—化学复合灌浆技术均堪称国际上处理低渗透性软弱岩土地层的先进技术
(9)化学灌浆理论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6][7].如浆液扩散半径的计算理论、浆液湿面粘接理论、减低浆液毒性的拮抗理论、浆液吸渗理论等
(10)化学灌浆技术出版物取得丰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己出版专著十余部.包括水利学报、水利水电技术、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长江科学院院报在内的全国132家科技期刊都选登化学灌浆的研究论文.近5年选登的论文就有200余篇
以上十个方面成绩,足以说明我国化学灌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水平.此外,全国研究化学灌浆技术的工程科技人员已成立了中国水利学会化学灌浆分会,现挂靠在长江科学院.追溯到1968年,学会己举行过16次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了7部论文集,这些学术活动对推动我国化学灌浆材料的.研发和化学灌浆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2.化学灌浆技术近期发展展望
我国化学灌浆技术近期应在前50年的基础上更具活力的继续向前发展,而无公害、耐久性好、适应工程各种苛刻要求且价格低廉的化学灌浆浆材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化学灌浆技术的研究、改进和提高;化学灌浆设备、仪器生产的定型化、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和环保化及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等必然是其发展方向
2.1.无公害浆材的开发
(1)无毒催化剂的研制.环氧树脂浆材粘接强度高、稳定性好,因此是固结灌浆最常用的浆材.该浆材毒副作用主要来自所采用的固化剂和溶剂.在过去的近中,对环氧浆材胺类固化剂的降低毒性研究己取得一些成果,国内生产出商品名为T31、810、X-89、CD等毒副作用较低的一批改性胺类固化剂,对环氧浆材的推广应用起了较好作用,今后还应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2)无溶剂型浆材的开发.环氧树脂一般粘度都较大,制成化灌浆材一般都要添加有机溶剂,但很多有机溶剂不但气味难闻,而且具有毒副作用(如糠醛),添加后往往会产生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在研究无毒副作用环氧固化剂的同时,也展开了无溶剂型环氧浆材的研制.无溶剂型环氧浆材的研究将得益于环氧树脂工业的发展,国内一些化工厂生产的低分子量环氧树脂粘度仅为20-25mPa.s.,这对今后无溶剂环氧化灌浆材的发展开辟了较好的前景.除此之外,把丙烯酸酯等树脂开发成无溶型浆材己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值得努力探索
(3)水做介质的化灌浆材的研制.水做介质,不用有机溶剂,对化灌浆材的无公害化是很有益的.过去已开发了LW、HW等为数不多的水溶性聚氨酯浆材,今后对水溶性浆材应放开视野,相信在有机或无机水溶性浆材开发和应用上将会呈现出较为理想的进展
(4)某些已有浆材改造的研究.1974年,日本曾因使用抗渗性好的丙凝化灌浆材污染水质,引起饮水中毒事件而宣布禁用丙凝.之后,具有丙凝相似性能的丙烯酸盐浆材得到发展,但其主要成分丙烯酸镁仍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而科技工作者采用拮抗原理,在丙烯酸盐浆材中加入钙盐和适量的某种拮抗剂,却使其毒副作用下降到仅为丙凝的1%,成为实际无毒浆材[12].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可以探索通过对己有的某些化灌浆材进行改造,降低毒性,达到可使用标准
2.2.对工程各种苛刻要求相适应的浆材开发
(1)新型高亲润、高渗透性化灌浆材的研究.虽然目前我们已有了一些高渗性的化灌浆材,解决了不少工程难题,但所用溶剂和固化剂多半都有毒副作用,不适宜环境标准,对工程地基微细裂隙、断层破碎带和泥化夹层及混凝土微细裂隙的处理仍有探索新型高亲润、高渗透性、无毒副作用化灌浆材的必要.这很大程度取决于表面活性剂和活性稀释剂体系的研究改进
(2)弹性化灌浆材的开发.在工程伸缩缝止水和混凝土活缝、变形缝补强灌浆中需要具有弹性的化灌浆材.过去虽说也有一些开发,但必竟质量还不够高.今后除应加强对已有弹性环氧和弹性聚氨酯等浆材提高质量和消除毒副作用方面的研究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加强对能赋于环氧树脂弹性的固化剂的开发研究[11],从而适应建设工程之急需
(3)快速固结浆材的开发.这里指的是浆液粘度又低,固化物性能优异,且固化时间可控制在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以内的浆材的开发.采用低粘度环氧树脂或新型活性稀释剂和开发应用能促使环氧树脂快速固化的新型环氧固化剂应能解决此课题
2.3.耐久性浆材的开发
耐久性概念含意较广,它包括耐水、耐酸碱、耐候、耐紫外光、耐冻融和干湿循环、耐磨蚀、耐微生物作用(霉)等方面,耐久性浆材的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1)通过对合成树脂的接枝或相嵌共聚合反应,使化灌浆材中所采用的树脂具备我们所要求的一些耐久性特性
(2)注重互穿网络复合化灌浆材的研究.如己有的MU无溶剂浆材系丙烯酸酯--聚氨酯的复合[2]、PU/EP水下化灌浆材系聚氨酯—环氧树脂的复合[10],他们都是互穿网络复合化灌浆材.由于两类树脂复合及其互穿网络结构,这就赋予他们超越任何单一树脂组份的优良性能,值得深入研究
(3)加入钠米材料对己有浆材进行改性.环氧树脂加进纳米材料改性的化灌浆材研究项目已获得水利部基金资助,从现己拿出的初步成果来看,该项研究将会提升环氧浆材包括耐久性在内的多方面性能
2.4.价格低廉的浆材开发
(1)水玻璃浆材的改性.水玻璃浆材是化学灌浆史上最早使用的化学灌浆浆材,同时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化学灌浆浆材之一.究其原因除该浆材具有无毒、粘度小、可灌性好等优点外浆材价格较低是个重要因素.该浆材不足处为凝胶时间调节不够稳定、凝胶强度很低和凝胶稳定性较差,金属离子易脱溶等,现多半用在临时或半永久工程中.因此今后对其改性工作应着重在提高强度和耐久性方面做研究.加入某些活性物质进行改性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2)纸浆废液的无害化浆材开发.纸浆废液做成化灌浆材价格较低.将该废液中加铬类催化剂便可制得现称为铬木素的该浆材.因铬类催化剂中六价铬离子有毒,该浆材大家不敢用.故随后开发出多种无铬催化剂的高强木素浆材,今后应对其进行提高性能研究,以便推广应用
以上四条主要集中在无公害、多用途和耐久性浆材研究、开发上,至于浆材的定型化、系列化、标准化当然是化灌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里就不赘述
2.5.化灌技术的改进、提高和创新
已有化灌技术的总结、改进和提高研究.前已叙述了在过去的50年中,我国有包括水电等大量的建设工程应用过化学灌浆技术,有许多采用化灌解决工程难题的典型经验,其中有些已有初步总结,如复合灌浆技术等;有些则尚待总结,如化灌的密闭传输、自动记录、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技术等.不管过去有无总结,现有的化灌技术都需要从事化灌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与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提高,并能有所创新
2.6.化灌设备仪器的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和环保化
(1)高性能化学灌浆泵的系列化、成套化和标准化.高性能化学灌浆泵是实施化灌作业的主要设备,国内有多家研究所和小企业能研制和开发,但都只能小批量生产或试生产.今后应定点、定型生产,并向产品的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方便推广应用化灌技术
(2)化学灌浆自记仪的研制.化学灌浆自记仪的研制可有效地避免人工记录难免出现的一些差错,将对提高隐蔽工程中的化学灌浆质量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并使化灌数据分析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化学灌浆自记仪在技术原理上与己有的水泥灌浆自记仪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已有几套研制方案,但还未见样品问世,很需要加快研制步伐,以应工程化灌监理之急需
(3)密闭式传输浆设备的研制.现己研制出的一些设备要满足环境标准要求,保证安全生产
(4)现有产品提高质量研究.国内生产的一些化学灌浆设备仪器在加工精度和质量上与国外同类型产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这方面我们会有大量改进和提高工作需要去做
2.7.化学灌浆行业标准、规程、规范的制订
化灌施工具有隐蔽性特徵,各行其道搞施工必将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会形成工程隐患,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国性行业标准和化灌施工规程、规范,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应立即着手进行制订.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给于大力支持
2.8.化学灌浆理论的研究、探索
化学灌浆对象一般都具有隐蔽性和特殊性,实验室摸拟比较困难,故化学灌浆理论研究一直是化灌技术发展的薄弱环节,举步维艰.化学灌浆施工和不少施工参数的确定以往都是靠经验,缺乏理论指导.为了促进化学灌浆技术在多个工程领域科学的推广应用,今后很有必要加强在实验室中对灌浆理论的研究、探索.
我国物流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本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的经济研究中几乎没有使用过“物流”一词。自80年代初由日本引入物流概念之后,开始了对物流的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但也应看到,在对物流的研究及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有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将加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因此,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物流研究及应用进行探讨。一、我国物流发展沿革
物流概念本身作为舶来品,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但物流各环节的运作很早就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八十年代初,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物流浅谈”一文。文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物流的概念、物流的管理、物流的结构以及物流信息等,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将物流概念介绍进我国。从那以后在我国的报刊、杂志、词典以及论著中,开始出现物流一词。
进入如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产权关系的明确,生产企业及其他流通企业开始认识物流。同时,对物流的研究也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物流走进了千家万户。
二、我国物流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一)理论研究
1、物流基础理论
物流概念传入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学者、研究人员对物流的发展历史、内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应看到,对物流的基础理论、物流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微观物流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始于物资系统,但由于物流概念本身界定的相对模糊,因此,仍有很多人将物流与物资流通混为一谈。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一词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已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尽管物流一词引入我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却很难找到系统研究物流配送的参考资料。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地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消费对象也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流通中心以及配送中心,同样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
另外,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全国及区域内商品流向、企业的物流成本等一些基本数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作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这也造成我国目前物流政策还未出台的重要原因。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如物流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物流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计算机在物流中的应用(不仅是建立MIS系统)等,同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中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
2.物流体制
(1)物流管理体制
物流体制改革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物流发展的方向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物流是始终存在的,但是由于“纵向体制”的影响,在建立物流管理体制时往往忽视物流系统的存在,而过多地依照纵向行政管理原则来对物流进行调控。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同时,这种内在联系又是建立在以市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来看,物流管理的分散化,严重影响了物流的发展,如涉及物流系统的各环节——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内贸局、工商总局、外经贸部、信息产业部以及军队后勤系统等进行管理。
(2)物流研究体制
物流管理体制的分散化限制了物流系统的发展。同样,在研究体制上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跨行业、跨系统的物流研究、管理机构。虽然物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分别在其行政体系中有具体行业的研究机构,但研究领域仍只局限在本行业,行政隶属关系、资料的匮乏,限制了对物流全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一些物流研究团体尽管召开过一些全国性的研讨会,但从与会者的隶属关系看,大多成为系统内部的研讨,很难在全国造成影响。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我国目前还未成立诸如美国或日本那样全国性的学术或行业团体,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咨询指导以及输出物流管理;在研究资料上,虽然已有多部物流研究论著及杂志,但全面反映物流系统全貌的年鉴、手册以及行业标准等尚未面世,这也成为物流研究、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二)政策研究
物流政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认识到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国家宏观的调控能力,在政策、税收等各方面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日本早在60年代就已着手对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物流产业进行规划研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当调整政策。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几年前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保持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去年,在产业再造计划中,又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目前物流业划分不明确,物流行业管理职责不清晰,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进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协调、规划物流产业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三)实践研究
作为物流理论今后的研究方向,我认为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企业内部物流研究
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发展,生产与流通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物流已不仅发生在流通领域,生产企业的内部物流、采购物流等同样对企业的利润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我国的物流体制的原因,研究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流通领域,而忽略了对生产企业物流的研究,或微观物流研究投入不足等,使这部分研究相对滞后。
2.流通企业物流研究。
流通企业包括物资流通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一般储运企业。流通企业物流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的流通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终究会进入中国,现在的流通企业将如何面对这一事实,如何重组、改造目前的流通企业:使之成为现代综合物流业,占领市场,应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3.物流结点研究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的各项功能和物流形态组成。物流形态是由线(LINE)、手段(CARRIER)和节点(NODE)组成。线是指公路、铁路、空路、海路等;手段是指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节点则是指车站、集散中心、仓库、港口、机场等设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对生产、流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流通领域则出现了物流合理化的动向。而如何有效的利用点与线的关系,如何加速建设流通节点,特别是物流基地、
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设计、建设、管理等问题的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机能,成为物流合理化的巨大源泉。在我国物流的早期研究中,很多人侧重于对线的功能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节点的研究,这也是影响我国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4.消费者物流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提供了新的商机。因为电子商务的完成只是流通中商流形式的结束,只是一种无形交易,离商品到消费者手中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物流完成其实物的转移,完成其流通的全过程,而这种物流形式的特点在我国的物流研究中还是空白。另外,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诸如搬家、快递、临时储存等领域,家庭内部物流形式,废弃物物流等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利用。
5.物流管理技术
物流技术是物流管理的重要保证,而物流合理化又是企业追求的目的。虽然过去我国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技术的研究比较发达,但物流技术对物流合理化的影响,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
6.网络经济对物流的影响
物流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保障,而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也推动着物流业向现代化转化的进程,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物流产业刚刚兴起,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还相对落后,作为物流产业如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升其技术含量,如何把传统物流业改造成电子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有志之士,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物流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等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物流的教育体系、知识结构也需要重新构建。虽然,物流专业取消对人才培养是个损失,但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给物流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多种渠道办学。
物流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专著、教材、手册等;但由于各种原因,系统介绍宏观物流、微观物流的书籍和杂志还很有限,在市场上还很难看到物流丛书类、工具类的图书资料,这些都需要各行业的有志人士共同努力。
随着国际交住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更多的有关中国物流的情况,同时,我国的物流界也应当了解和掌握国外物流发展动态,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物流学术团体、物流企业的交流,如通过中国物流主页、国际研讨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扩大中国物流的影响。
1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 节能环保格言
★ 节能环保倡议书
★ 节能环保演讲稿
★ 节能环保口号
★ 节能环保标语
★ 环保节能倡议书
★ 节能环保从我做起
★ 环保节能作文
★ 节能环保倡议书
★ 环保节能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