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uyizu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共含11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uyiz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

篇1:《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

《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登嘉靖八年进士,授屯田主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帝称为忠,即报可。俄移抚延绥。请久任镐,终其事。其后二年,营田大兴。守谦荐镐可大用,且言延绥、安定诸边可如例。户部请推行之九边。帝悦,命亟行之。守谦至延绥,言:“激劝军士在重赏。令斩一首者升一级,不愿者予白金三十两。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近宣、大事棘,稍加赏格,请倍增其数,镇巡官验明即给。”兵部以为然,定斩首一级者与五十两,著为令。二十九年进副都御史。去镇之日,倾城号泣,有追送数百里外者。未几,俺答入寇,守谦率师倍道入援。会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亦各以兵至,人心稍安。守谦孤军薄俺答营,而阵无后继,不敢战。而尚书丁汝夔虑丧师,戒勿轻战。诸将离城远,见守谦不战,亦坚壁,辄引汝夔及守谦为辞。流闻禁中,帝怒。初,寇抵安定门,诏守谦与楫等合击,莫敢前。守谦亦委无部檄,第申儆备。寇遂毁城外庐舍。城西北隅火光烛天,内臣园宅在焉,环泣帝前,称将帅为文臣制,故寇得至此。帝怒曰:“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寇退,遂执守谦与汝夔廷鞫之。坐失误军机,即日戮于市。守谦临刑时,慨然曰:“臣以勤王反获罪,谗贼之口实蔽圣聪。皇天后土知臣此心,死何恨。”边陲吏士知守谦死,无不流涕者。守谦坦易无城府,驭下多恩意。守官廉,位至开府,萧然若寒士。然性迟重,客有劝之战者,应曰:“周亚夫何人乎?”客曰:“公误矣,今日何得比汉法?”守谦不纳,竟得罪。隆庆初,赠兵部尚书,谥恪愍。

(节选自《明史·杨守谦传》)

译文: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考取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官屯田主事。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守谦向皇上进言说偏头、老营堡二卫所,有多余土地一千九百余顷,请求朝廷在该地发展屯田。守谦于是推荐副使张镐任提调,耕牛种子都由本地供应。皇上称赞他忠诚,立即批准。不久改任巡抚延绥。奏请朝廷让张镐继续任屯田提调,以便最终完成屯田之事。此后二年,屯田大为成功。杨守谦向朝廷推荐张镐可重用,并建议延绥、安定各边境可照山西之例兴举屯田。户部奏请在北方九处要镇推行此项做法。皇上很高兴,命令很快推行。守谦到延绥后,上疏说:“激励士兵在于重赏。原定杀敌一名者晋升一级,不愿意晋级者赏三十两白银。赏赐已很微薄,加以文书往来查核,经常拖延一年半载,因此军心不振。近来宣、大战事危急,应略微增加赏赐的规格,请将赏赐数额加倍,赏金经镇巡官核实明白后就立即发给。”兵部同意他的.意见,规定杀敌一名赏银五十两,并将此定为常例。二十九年(1550)晋升副都御史。守谦离开延绥之地时,满城百姓哭泣痛苦,有人追送到数百里以外的地方。不久,俺答部入侵,守谦率军日夜兼程进京增援。适逢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也各自领兵赶到,人心略微安定。守谦率孤军迫近俺答大营,因没有后队增援,不敢接战。兵部尚书丁汝夔担心军队受损失,告诫各将不得轻易出战。各军驻扎离京城较远,见守谦不出战,也都坚守营垒,便都援引汝夔和守谦为托辞。流言传到宫中,皇上恼怒。起初,贼寇抵达安定门时,皇上下诏书令守谦与朱楫等将领合力出击,却无人敢于向前。守谦也推诿没有收到兵部的命令,只是告诫将士警惕防备。于是贼寇放火烧毁城外民居。京城西北角火光冲天,众宦官的宅院在那里,宦官们围着皇上哭泣,说这都是因为将帅受到文臣的制约,所以贼寇才如此猖狂。皇帝发怒说:“杨守谦聚众保全自己,我亲自下旨催他出战,怎么能把未得到兵部命令当成借口。”贼寇退去后,便将守谦和汝夔逮捕在朝廷上审讯。判以贻误军机罪,当天斩首于市中。守谦临刑时,感慨叹息说:“臣下前来保卫京师反而获罪,实在是因为进谗言的贼子之口蒙蔽了皇上的视听。皇天后土若知道臣下一片忠心,臣下虽死又有何恨?”边境上的官兵得知守谦被处死,没有人不流泪哭泣。守谦坦荡平易胸无城府,对待部下多有恩情。且做官廉洁,官位达到开府,家中简朴如同普通的读书人。但性格拘谨,左右有人劝他出战,守谦回答说:“你们知道周亚夫是什么样的人吗?”左右说:“您错了,今天的情形怎可与汉代相比。”守谦不肯接受左右的意见,终究因此获罪。隆庆初年,追赠兵部尚书,谥恪愍。

篇2:明史杨守谦传阅读答案

明史杨守谦传阅读答案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登嘉靖八年进士,授屯田主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帝称为忠,即报可。俄移抚延绥。请久任镐,终其事。其后二年,营田大兴。守谦荐镐可大用,且言延绥、安定诸边可如例。户部请推行之九边。帝悦,命亟行之。守谦至延绥,言:“激劝军士在重赏。令斩一首者升一级,不愿者予白金三十两。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近宣、大事棘,稍加赏格,请倍增其数,镇巡官验明即给。”兵部以为然,定斩首一级者与五十两,著为令。二十九年进副都御史。去镇之日,倾城号泣,有追送数百里外者。未几,俺答入寇,守谦率师倍道入援。会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亦各以兵至,人心稍安。守谦孤军薄俺答营,而阵无后继,不敢战。而尚书丁汝夔虑丧师,戒勿轻战。诸将离城远,见守谦不战,亦坚壁,辄引汝夔及守谦为辞。流闻禁中,帝怒。初,寇抵安定门,诏守谦与楫等合击,莫敢前。守谦亦委无部檄,第申儆备。寇遂毁城外庐舍。城西北隅火光烛天,内臣园宅在焉,环泣帝前,称将帅为文臣制,故寇得至此。帝怒曰:“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寇退,遂执守谦与汝夔廷鞫之。坐失误军机,即日戮于市。守谦临刑时,慨然曰:“臣以勤王反获罪,谗贼之口实蔽圣聪。皇天后土知臣此心,死何恨。”边陲吏士知守谦死,无不流涕者。守谦坦易无城府,驭下多恩意。守官廉,位至开府,萧然若寒士。然性迟重,客有劝之战者,应曰:“周亚夫何人乎?”客曰:“公误矣,今日何得比汉法?”守谦不纳,竟得罪。隆庆初,赠兵部尚书,谥恪愍。(节选自《明史·杨守谦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后二年,营田大兴 其皆出于此乎

B.去镇之日,倾城号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参将祝福、冯登亦各以兵至 秦亦不以城予赵

D.坐失误军机,即日戮于市 燕王拜送于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B.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C.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D.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其成绩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屯田,指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垦地,以取得军饷的制度。

C.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主管国家户籍、各种赋税、兴修水利等。

D.勤王,即救驾之意,是指当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的时候,臣下起兵来救援王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谦进言献策,为国举荐贤能。他增加士兵赏赐规格的建议,得到了兵部的认可;他推荐的张镐在山西颇有政绩,张镐兴举屯田的做法深受朝廷肯定。

B.守谦为官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官居高位,家中却简朴得如同寒门士子;离任延绥时,百姓哭泣相送,对他眷念不舍,甚至有人追送他至数百里之遥。

C.守谦受馋蒙冤,临刑感慨叹息。宦官们因宅院被焚而向皇帝诋毁他,最终他被判罪处死;他临刑感叹,说天地若知道他除掉奸臣之心,他就虽死无恨了。

D.守谦坚持己见,不肯接受劝说。当初左右有人劝说他出战,但他却认为自己可以像汉代的周亚夫那样,没有接纳左右的意见,最终也因此而获罪。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

译文:

(2)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

10.D(A项,代词“那”;副词“大概”。B项,助词“的”;代词“这”。C项,动词“率领”;介词“把”。D项,都是介词“在”。)

11.A(“上言”应该属下,表达“向皇上进言说”之意;“为提调”应该属上,说明的是推荐张镐所担任的官职的名称。)

12.C(“兴修水利”的主管部门是工部,而不是户部。)

13.C(“天地若知道他除掉奸臣之心”错,语意理解有误,文中“皇天后土知臣此心”的意思是“皇天后土若知道臣下一片忠心”。)

14.(1)赏赐已很微薄,加以文书往来查核,经常拖延一年半载,因此军心不振。

(共5分,句意1分,另外四词每词1分:“察勘”,查核;“动”,动辄,常常;“涉”,拖延,经历;“劝”,振作、奋勉、受到鼓励。)

(2)杨守谦聚众保全自己,我亲自下旨催他出战,怎么能把未得到兵部命令当成借口。

(共5分,句意1分,另外四词每词1分:“全”,保全;“趣”,通“促”,催促;“部檄”,兵部檄文,兵部命令;“解”,借口,说辞,解释的'话。)

【参考译文】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考取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官屯田主事。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守谦向皇上进言说偏头、老营堡二卫所,有多余土地一千九百余顷,请求朝廷在该地发展屯田。守谦于是推荐副使张镐任提调,耕牛种子都由本地供应。皇上称赞他忠诚,立即批准。不久改任巡抚延绥。奏请朝廷让张镐继续任屯田提调,以便最终完成屯田之事。此后二年,屯田大为成功。杨守谦向朝廷推荐张镐可重用,并建议延绥、安定各边境可照山西之例兴举屯田。户部奏请在北方九处要镇推行此项做法。皇上很高兴,命令很快推行。守谦到延绥后,上疏说:“激励士兵在于重赏。原定杀敌一名者晋升一级,不愿意晋级者赏三十两白银。赏赐已很微薄,加以文书往来查核,经常拖延一年半载,因此军心不振。近来宣、大战事危急,应略微增加赏赐的规格,请将赏赐数额加倍,赏金经镇巡官核实明白后就立即发给。”兵部同意他的意见,规定杀敌一名赏银五十两,并将此定为常例。二十九年(1550)晋升副都御史。守谦离开延绥之地时,满城百姓哭泣痛苦,有人追送到数百里以外的地方。不久,俺答部入侵,守谦率军日夜兼程进京增援。适逢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也各自领兵赶到,人心略微安定。守谦率孤军迫近俺答大营,因没有后队增援,不敢接战。兵部尚书丁汝夔担心军队受损失,告诫各将不得轻易出战。各军驻扎离京城较远,见守谦不出战,也都坚守营垒,便都援引汝夔和守谦为托辞。流言传到宫中,皇上恼怒。起初,贼寇抵达安定门时,皇上下诏书令守谦与朱楫等将领合力出击,却无人敢于向前。守谦也推诿没有收到兵部的命令,只是告诫将士警惕防备。于是贼寇放火烧毁城外民居。京城西北角火光冲天,众宦官的宅院在那里,宦官们围着皇上哭泣,说这都是因为将帅受到文臣的制约,所以贼寇才如此猖狂。皇帝发怒说:“杨守谦聚众保全自己,我亲自下旨催他出战,怎么能把未得到兵部命令当成借口。”贼寇退去后,便将守谦和汝夔逮捕在朝廷上审讯。判以贻误军机罪,当天斩首于市中。守谦临刑时,感慨叹息说:“臣下前来保卫京师反而获罪,实在是因为进谗言的贼子之口蒙蔽了皇上的视听。皇天后土若知道臣下一片忠心,臣下虽死又有何恨?”边境上的官兵得知守谦被处死,没有人不流泪哭泣。守谦坦荡平易胸无城府,对待部下多有恩情。且做官廉洁,官位达到开府,家中简朴如同普通的读书人。但性格拘谨,左右有人劝他出战,守谦回答说:“你们知道周亚夫是什么样的人吗?”左右说:“您错了,今天的情形怎可与汉代相比。”守谦不肯接受左右的意见,终究因此获罪。隆庆初年,追赠兵部尚书,谥恪愍。

篇3:《明史·王守仁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王守仁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王守仁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 王守仁传》)

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进。只是更喜欢谈论兵法,而且擅长射箭。兵部尚书王琼一直认为守仁的才华不同寻常。十一年八月擢拔他做右佥都御史,到南州、赣州一带做巡抚。当时,南州盗贼蜂拥而起。守仁到了以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敌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座敌营,俘虏、斩获七千多敌人。守仁上疏说手中权轻,不能用来命令将士,请求赐予军旗牌令,提调监督军中事务,以便能方便做事。第二年七月进兵大庾。一共攻破敌巢八十四座,俘获、斩首六千多人。回到赣州,商议征讨浰头盗贼,只有仲容没被攻下。横水被攻破以后仲容才派弟弟仲安来归降,却(偷偷地)紧密备战。守仁在年初广泛地张灯奏乐,仲容将信将疑。守仁赐给他们节日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仲容率领九十三人在教场安营,自己带领几个人入城拜谒。守仁呵斥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管辖的百姓,聚集在外面,难道是怀疑我吗?”把他们一起引入祥符宫,好好地用酒食招待他们。盗贼喜出望外,更加放心。守仁请仲容留下观赏灯乐。正月三日举行合祀先王的祭礼,守仁在城门口埋伏了披甲士兵,盗贼入门,就一一擒获并杀了他们。其他的盗贼逃跑到九连山。山横亘几百里,陡峭绝立,无法攻克。于是就挑选了七百个壮士穿上强盗的衣服,跑到山崖下,强盗招呼他们上去。官军进攻,里应外合攻击,捉拿斩首没有遗漏。当时,奸邪的'坏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没有守仁的话,东南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世宗深知此事。刚刚即位,就立刻召守仁入朝受封。大学士杨廷和王琼不和,守仁铲平盗贼,都把功劳归于王琼,廷和不高兴,大臣也有很多嫉妒他的功劳。因此就让守仁做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去任职,请求回家探亲。不久,论功行赏,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当时他已经遭遇父丧,屡次上疏辞去爵位,请求记录其他诸位大臣的功劳,这些请求都没有回复。守仁病得很重,上疏祈求告老还乡,不等皇命下达,终究归去。走到南安死去,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聪明。十七岁拜谒上饶娄谅,和他谈论朱熹格物致知之学的大意。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几年都没有什么收获。贬谪到龙场的时候,穷荒之地无书可读,每天复习以前所学,忽然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应该从内心而非外物去寻求,叹息说,道就在这里。学者一致听从他,世间于是有“阳明学”。

篇4:《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瓚、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维桢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节选自《明史杨维桢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造门纳履无虚日

纳履:穿鞋,借指辞别。

B.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

纂叙:撰写。

C.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

蹈海:跳海

D.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

胄监:监察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B.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C.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D.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维桢朋友甚众甚杂,在松江居住时,经常与朋友饮酒赋诗属文,吹弹伴奏咏唱中,宾客皆翩翩起舞,以为是神仙中人。

B.杨维桢年少时,他的父亲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然后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养成了急躁耿直的性格,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都没有升职。

C.杨维桢淡泊名利,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维桢辞谢,并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以明其志。

D.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诗风奇谲瑰丽,独步一时,诗体被称为“铁崖体”,其古乐府诗、论文等被当时大家如宋濂等高度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5分)

(2) 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5分)

参考答案

4.D.(胄监:即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A.纳履:穿鞋,借指辞别。B.纂叙:撰写。D.蹈海:跳海)

5.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6.B.(少年在楼上读书与性格无因果关系; “不调”指与人合不来。以至于十年不能与有矛盾的人和好。)

7.(1) (杨维桢)详细复信给张士诚,反复讲述顺应时势、违背时势,成功和失败的`理论,张士诚没有采用。(“复”“反覆”“告”“用”各占1分,句顺1分)

(2) 因维桢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太祖)派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5分) (“以” “老文学” “币” “诣” 各占1分,句顺1分)

部分参考译文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年轻的时候,日记写几千字。父亲宏,

洪武二年,太祖召见儒士编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人文学,派遣翰林詹同捧着礼物上门,维桢道谢:“哪里有老女人要到木,而再理嫁的人吗?”第二年,又派人催促,作《老客妇谣》一章进御,说:“皇帝竭尽我的能力,我们不可能不强大就可以,否则有航海死了。”上帝同意了,赐给他安车到朝廷,留有百十天,所纂叙述方便例定,便请求退休。上帝成全他的志向,又给他安车返回山。史馆盔监的人饯行西门外,宋濂赠给他一首诗说:“不受君王五色诏令,白衣宣到白衣服回来”,这是高的时候。回到家中去世,七十五岁。

维桢诗名擅自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方瑛为诗文朋友,碧桃老人释放至、知归叟释现、清容我解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杜甫、二李之间,有旷世金石之声。宋濂说他的评论撰写,如果看到商敦、周彝,云雷成文字,而冷芒横免。诗震动陵厉,鬼神施设,尤其称为家说。

篇5:《明史·杨信民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明史·杨信民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遂讦信民 汗:揭发.

B.信民益厉甲兵 厉:激励

C.克日请宽 克:约定

D.信民单车诣之 诣:去到

1.答案B解析:磨练,操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3分)’

①诣阙下乞留信民 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

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④城中皆缟素

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 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答案C解析:②写百姓得到新生③是贼寇头目黄萧养的话,不属“军民”⑥是朝廷、皇上的命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的处理。

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

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的甚至哭泣流泪。

D.杨信民受到朝廷的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

答案B解析:“军事才能出色”誉之过重,且并未“平息贼寇之乱”。

【参考译文】

杨信民,名诚,是浙江新昌人。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宣德年间,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因)母亲去世回家,安葬的土石一定亲自抬几百步,他说:“我安葬我的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来干),我心中不安。”守丧期满,改任刑科。不久因王直推荐,提拔他为广东左参议。他高尚的情操非同一般,曾经在田野上行走,寻访利弊进行变更。他生性刚强不屈,按察使郭智不守法,杨信民弹劾他,使他进监狱。黄翰代替郭智,杨信民又揭发他的奸邪。不久,又弹劾佥事韦广,韦广于是揭发杨信民,因此杨信民与黄翰一起被逮捕。军民哗然,到京城请求皇上留下杨信民。皇上下诏恢复杨信民的官职,而黄翰、韦广罪行审问属实,除去他们的官名。景帝监管国事,于谦推荐杨信民,命他守备白羊口。恰巧广东贼寇黄萧养围困广州紧急,岭南人向杨信民求救,于是授予他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军民听说后相互庆祝说:“杨公来了。”当时广州被围困很久,将士作战总是失败,禁止人民出入,砍柴被阻绝,并且躲避贼人而来的`乡民被拒绝不让进入,大多被贼人杀害,百姓更加愁苦而归附贼人。杨信民来后,打开城门,分发仓库里的粮食,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贼人看见木锲说:“这是杨公给的。”不敢伤害。避贼的人都收留保藏它,百姓好像得到新生。杨信民加紧操练士兵,多方招抚,投降的人一天天到来。于是派使者拿着檄文来到贼营,以恩信告知。黄萧养说:“得到杨公一句话,死而无憾。”约定日期请求相见。杨信民单车到那儿赴约,隔着护城河和他说话。贼党望见,欢呼说:“果然是杨公!”争相下拜,有哭泣流泪的。贼人用大鱼进献,杨信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黄萧养将要投降,而都督董兴大军到来,贼人忽然变卦。晚上有颗大星在城外坠落,七天后杨信民突然发病去世。当时是景泰元年三月乙卯日。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人都穿着白色的丧服。贼人听说了这件事,也哭道:“杨公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退路了。”不久,董兴扫平贼寇,所过村落多遭受杀掠。百姓仰天号哭说:“如果杨公在世,怎么能使我们到这地步!”讣告传到朝廷,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录用其子杨玖为国子生。广东百姓赴京城请求给杨信民建祠堂,皇上答应了。成化年间,赐谥号恭惠。很久以后,皇上听从选人卢从愿的请求,命主管部门每年在杨信民忌日那天祭祀。

篇6:《明史·王英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王英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读书。皇上考察他认真细致谨慎,令他与王直抄写机密文字。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进升侍读。

二十年(1422),他随从皇上北征。部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刻图章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上奏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汇报。皇上很高兴他这么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中读书的人,朕将任用你。”便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帝亲征,他们一定远逃,希望不要穷追。”皇上笑道:“你是说朕黩武吗?”便对他说道:“军中有什么动静,听到了你即入奏。”还传谕宦官不要阻拦。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令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后,才又给予他们。仁宗即位后,王英累升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省亲归家。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海内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后,王英被进升为少詹事,被赐给麒麟带。母亲去世时,皇上特给予祭葬,遣宦官护送归乡。不久命他回来任职。正统元年(1436),命他侍奉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升为礼部侍郎。八年命他处理礼部事务。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一再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宽恕不问。第二年升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他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其手,四方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不断。他个性诚信正直,也好规劝别人的过失,三杨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权。王裕后来积功升官为四川按察使。

篇7: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于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作应天十府的巡抚。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鸡和黍米饭(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张居正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朝里朝外都有人推荐海瑞,但张居正终于没有召用他。万历十二年冬,张居正死了以后,吏部打算任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向来看重海瑞的名声,就授予他先前的官职。第二年正月,征召他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上任的路上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这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皇帝屡次想要召用海瑞,(都遭到)当政大臣的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

海瑞没有儿子,灵柩经过江面时,民众穿戴白衣冠夹岸相送,洒酒祭奠挥泪送别的队伍绵延百里不断。朝廷赐予太子太保的官爵,追谥“忠介”。海瑞平时做学问,以刚为主,因此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

篇8: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篇9:《明史戚继光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戚继光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逝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父名景通,曾任都指挥使,代理大宁都指挥使司事,召入京师任神机营坐营,品行很好。戚继光少年时便很洒脱,气度不凡。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嘉靖中承袭世职,由于推荐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改佥浙江都司衔,担任参将,分管宁、绍、台三郡。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但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不久这些倭寇逃跑,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上奏(朝廷)弹劾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正在调查审问此事,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抢掠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到宁海,据守桃渚,在龙山把他们打败,追到雁门岭。倭寇逃脱后,趁机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消灭了他们的魁首,把其余的贼全部追到瓜陵江溺死。而圻头的倭寇又再跑向台州,戚继光在仙居拦击,在路上的倭寇没有能逃脱的.。戚继光先后九次作战都大获全胜,俘虏、斩首的有一千多人,烧死溺死的无数。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在宁波、温州打败了敌人。浙东被平定,戚继光提升了三级俸禄。福建、广东的匪徒流入了江西。总督胡宗宪行文使戚继光援助。捣毁了在上坊的贼窝,贼跑到建宁。戚继光回到浙江。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会合了福宁、连江各股倭寇攻陷了寿宁、政和、宁德。从广东南澳来的,会合了福清、长乐各股倭寇攻陷了玄钟所,蔓延至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这时宁德已经屡次失陷。离城十里有个名叫横屿的地方,四面都是狭窄险要的水路,贼寇的大本营就设在里面。官军不敢攻打它,双方对峙了一年多。那些新到的倭寇驻扎在牛田,而酋长则驻扎在兴化,东南两面互相支援。福建接连告急,胡宗宪再次行文责令戚继光剿灭他们。戚继光首先进攻横屿的匪徒。兵士每人拿一束草,填平壕沟前进,捣毁了贼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十个营寨,斩首一千多。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牛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

篇10:《虞谦传》原文及翻译

《虞谦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译文: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虞谦在洪武年间,由国子监生升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建文年间,虞谦请限制僧道占田数量,规定每人不能超过十亩,多余部分便平均分给贫民。朱允炆听从了他的建议。永乐初年,虞谦被召为大理寺少卿。当时有诏书说,建文年间曾上奏改革旧制的人,现在都要当面向皇上陈述清楚。虞谦于是陈述上述这件事,并请罪。皇上见虞谦害怕,便笑着说:“这不过是秀才批判道、佛而已。”不再过问此事,但僧道限田的规定还是被废除了。都察院讨论欺骗之罪,请准予照洪武年间公布的'条例枭首示众。虞谦上奏说:“近来奉诏书要依律断罪,欺骗之罪应判杖打流放,枭首不是诏书之意。”朱棣听从了。天津卫仓库失火,烧掉粮食数十万石。御史说主管官员盗用了许多粮食,自己放火来掩盖。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

永乐八年,虞谦与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和凤阳,到达陈州灾区,免除该地田租,赎回百姓所卖的子女。第二年,虞谦请求赈灾,太子对他说:“军民极度困敝,而卿等还从容陈请,那汲黯算什么人?”不久,命虞谦督管两浙、苏州、松江等府粮米,输运到南、北两京和徐州、淮安。富民贿赂有关官员,他们都得运到近地,而贫民多要输运到远地。虞谦建议分为四等:丁多粮最少的运到北京,次少的运到徐州,人丁和租粮相当的运到南京和淮安,丁少粮多的就存留本土。百姓因此得享便利。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将虞谦召回,改任大理寺卿。皇上正慎重于用刑,虞谦等人也都悉心奏请,依罪定刑。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他曾对人说:“他们无憾,我也就无憾了。”虞谦曾响应诏令,上书议论七个事项,都切中时务。有人说他上奏言事不密,向外人示恩买好。皇上因此生气,把他降为少卿。有一天,杨士奇奏事完毕后,还不想退下。皇上问:“你还想说什么?不是为了虞谦吧?”杨士奇便从头到尾论说虞谦冤枉,并说虞谦历事三朝,很得大臣之体。皇上说:“我也后悔那么做。”于是命令他复职。

明宣宗即位后,虞谦说:“按照旧制,犯了死罪的人,要罚终身服役。现在犯人所犯罪行不等,应依罪行轻重划分服役年限。”宣宗回书给虞谦说此事可行。宣德二年三月,虞谦在任上去世。

篇11:《杨烈妇传》原文和翻译

《杨烈妇传》原文和翻译

杨烈妇传 作者: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1]汴州;既又将盗[2]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3]其男女,以会[4]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5]!”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6]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7]城。杨氏亲为之爨[8]以食[9]之;无[10]长少,必周而均[11]。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12]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13]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侃遂忍之,复登陴[14]。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15]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高愍女、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释

1.陷:攻陷。

2.盗:侵略。

3.累:捆绑。

4.会:会师。

5.济:成功。

6.致死:冒死。

7.乘:登上。

8.爨:烧饭。

9.食(音同‘四’):给……吃。

10.无:无论。

11:周而均:周全并且公平。

12.蜚:同”飞“。

13.固:固守,坚守。

14.淠(音同”皮”):城墙。

15.超:越过。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翻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

杨时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汪应轸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胡宗宪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马理传》的原文及翻译

《明史·罗喻义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明史·明仁宗朱高炽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张溥传的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杨业传》原文和翻译

《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