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明仁宗朱高炽传原文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ynnjan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明史·明仁宗朱高炽传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ynnj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明史·明仁宗朱高炽传原文及翻译

篇1:明史·明仁宗朱高炽传原文及翻译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叫朱高炽,明成祖长子。其母仁孝文皇后,梦见一个头戴礼帽、手拿白圭的人请见,醒来便生下昭皇帝。仁宗幼年时端重沉静、言行有礼。稍长大,练习骑射,百发百中。他勤奋好学,跟从儒臣讲经论史,滔滔不绝。

洪武二十八年(1395)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高炽一人后还。问他,回答说:“早晨非常寒冷,等待朝食后再检阅,所以后回。”又命他分阅奏章,他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又曾问:“尧、汤时,水、旱灾频繁,百姓依赖什么?”回答说“:依靠圣人有抚恤百姓的政策。”太祖高兴地说“:孙子有君主的眼光。”

成祖举兵,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抚慰士卒,以万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万人,北平城因此得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聪明狡猾而得宠于明成祖。高煦又因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与高燧结党营私,想阴谋夺取嫡长子之位,说wWw。233Mr。CoM世子的坏话。正好朝廷赐给世子诏书,定想离间父子二人,世子不启缄,驰马上报。然而,黄俨已先告诉成祖说:“世子与朝廷通好,使者到了。”不久,世子派遣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开诏书一看,长叹一声说“:差点杀掉我的儿子。”成祖登基,以北平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

永乐二年(1404)二月,召至北京,立为皇太子。成祖屡次北征,命他监国,裁决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灾荒,往往遣使赈恤,因而名声大振。而高煦、高燧与其党徒时时找机会讲坏话。或直问太子:“知道有讲坏话的人么?”朱高炽回答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自己的职责而已。”

永乐十年(1412),成祖北征回京,因太子遣使迎接误期,且书奏失言,将官僚黄淮等全部投入监狱。十五年,高煦犯罪,徙迁乐安。第二年,黄俨等又趁机诬陷太子擅自赦免罪人,宫僚大多连坐而死。侍郎胡氵荧奉命查实,秘密奏疏太子确实孝敬严谨,奏疏中列举七件事上报,成祖这才大松一口气。事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为皇长子,事情暴露后被诛灭,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从此,太子之事才开始安定。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死于榆木川。八月二日,遗诏到,派皇太孙迎丧开平。五日,夏原吉释出监狱。十五日,朱高炽即皇帝位。在全国大肆赦免,以第二年为洪熙元年。停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趾采办。十六日,恢复夏原吉、吴中官职。十七日,武安侯郑亨镇守大同,保定侯孟瑛镇守交趾,襄城伯李隆镇守山海关,武进伯朱荣镇守辽东。重新设置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任。进升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往常一样,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全权掌管内部制度,杨溥为翰林学士。十九日,镇远侯顾兴祖为总兵官,征讨广西叛蛮。二十二日,淘汰多余官员。二十三日,召汉王高燧赴京。二十六日,官吏流放隶属军籍的释放还乡。二十七日,下诏文臣年满七十便辞官退职。九月一日,交趾都指挥方政与黎利战于荣笼州,方政失败,指挥同知伍云奋力战死。四日,召尚书黄福于交趾。八日,开封附近黄河涨水,免当地税粮,遣右都御史王彰抚恤。十日,命令从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产地计算价值买卖,科派损害百姓的罪不饶恕。十一日,礼部尚书吕震请求除去丧服,不许。十三日,增加诸王俸禄。十四日,以风宪官备外任,命给事中萧奇等三十五人为州县官。十五日,黎利攻掠清化,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十六日,开始设置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充任。二十三日,分散畿田百姓所养官马于各卫所。二十六日,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枚,叫“绳愆纠缪”,要他们同心协力参与重要事务,凡有阙失应当说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报。

冬十月一日,停止民间买卖金银,革除两京户部行用仓库。二日,下诏天下都司卫所修治城池。七日,通政使请求以四方雨泽章奏送给事中收藏。仁宗说“:祖宗命天下上奏雨泽,是想知道水旱,以施行恤民之政。聚积到通政司,既已全部逾期,现在又令收藏,是想上面最终不知道。从今以后奏章一到即刻上报。”八日,册立妃张氏为皇后。十一日,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封子瞻为郑王,瞻墉为越王,瞻土善为襄王,瞻土冈为荆王,瞻土奥为淮王,瞻垲为滕王,瞻土自为梁王,瞻埏为卫王。十四日,诏中外官推举贤才,严格推荐主连坐之法。十六日,令三执法部门官吏会同大学士、府、部、通政、六科在承天门审查囚犯,写成法令。十九日,增加京官及军士每月粮食。二十六日,提升监生徐永氵晋等二十人为给事中。十一月一日,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的,全部宽饶为民,归还其田土。谈论政事被贬流放的也按上例办理。”二日,下诏有关官吏:“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即时请求赈济的,加罪。”阿鲁台前来进贡马匹。三日,诏群臣讨论时政得失。四日,赦免兀良哈罪行。开始命令近畿各卫官军轮番到京师操练。五日,遣御史巡查边境各卫。十二日,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十五日,赐户部尚书夏原吉“绳愆纠缪”银章。十八日,礼部奏冬至节请接受朝臣庆贺,不许。十九日,告诫边将要严格边防守备。二十日,禁止卫所官吏擅自役使屯田军士。二十一日,都督方政同荣昌伯陈智镇守交趾。这一月,告诉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说:“前世人君,或妄自尊大,厌恶听信直言,臣下相继阿谀奉承,以至于灭亡。我与你们应当引以为戒。”又告诉杨士奇说“:近来群臣颇怀念忠爱之人,朕有过应当自己悔改,而进言者自己来,朕已心满意足了。”十二月二日,宽恕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的.,留下一人,其余全部放回。十日,标帜天下三司官姓名于奉天门西墙。十二日,免遭灾税粮。十九日,葬文皇帝于长陵。二十五日,镇远侯顾兴祖攻破平乐、浔州蛮夷。

这一年,于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入朝进贡。

洪熙元年(1425)春正月一日,到奉天门受朝贺,不奏乐。四日,嘱咐内外群臣整治、兴办分内之事。八日,祭祀太庙。兴建弘文阁,命儒臣入阁供职,杨溥掌管阁事。十二日,当降雪时不降,告诫群臣修身反省。十五日,在南郊大祭天地,顺便祭太祖、太宗。二十一日,朝臣有功退休并归附反省的赐给钱钞各有差别,写成法令。二十八日,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二月一日,颁发将军印于各边将。八日,祭社稷。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十六日,亲自耕种田地。二十六日,太宗神牌附祭于太庙。本月,南京多次发生地震。三月二日,前光禄寺丞权谨以孝行擢升文华殿大学士。七日,求直言。十八日,隆平发生饥荒,户部请求用官麦借给老百姓。仁宗说:“立即赈济,为何要借贷。”十九日,下诏说:“刑法只能禁暴止邪,把百姓往好的方向引导,并不是一定要诛杀。官吏或者把深奥的文字掺合在一起,牵强附会,以至于造成冤假错案,朕深深怜悯他们。从今以后全部依法律定罪。或者朕过于厌恶,法外用刑,法官要上奏。五次复奏不许,同三公、大臣一起上奏,必须得到允许才能施行。诸官吏不得鞭打囚徒及乱加犯人宫刑。有自处宫刑的以不孝罪论处。不是谋反,不得连累亲属。古之盛世,广听民言,以资历威望以一儆百。现在,造谣禁令,有上告者一律不予惩治。”二十日,阳武侯薛禄为镇朔大将军,率师巡视开平、大同边境。二十一日,参将安平伯李安与荣昌伯陈智同镇交趾。二十八日,将还都南京,下诏北京各部门官吏都称行在,恢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当月,南京多次发生地震。

夏四月三日,仁宗听说山东及淮、徐百姓缺乏粮食,有关官吏征夏税应急,乃在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拟诏书,免今年夏税及秋粮的一半。杨士奇说“:皇上的恩典来了,但须户、工二部预先知道。”仁宗说:“救济百姓穷困,犹如救火振溺,不可迟疑。官吏考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同意见。”赶快命令中官准备纸笔,命杨士奇就门楼书写诏书。仁宗看完后,立即用玉玺付外施行。望着杨士奇说“:现在可以告诉部臣了。”设置北京行都察院。十三日,命皇太子拜谒孝陵,居守南京。十九日,到天寿山,拜谒长陵。二十日,回宫。本月,赈济河南及大名饥荒。南京多次地震。五月十日,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因谈论政事任御史,不久被投入监狱。十一日,仁宗身体不适,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十二日,病情加重,遗诏传位皇太子。当天,死于钦安殿,终年四十八岁。

秋七月二日,上尊谥,庙号仁宗,葬于献陵。

评论: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然而中途遭祸,多次濒于危险边缘,但最终以诚心而得到天下。他友好地告诉人们说“:我只知道尽到自己的职责而已,不知有说坏话的人。”真可为万世子孙效法。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美不胜书。假使他有生之年,包含休养,其功德造化之盛,岂不是能与汉文、景帝媲美么?

篇2:明史·明仁宗朱高炽传原文及翻译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竺下狱。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于榆木川。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丧开平。丁未,出夏原吉等于狱。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戊午,复夏原吉、吴中官。己未,武安侯郑亨镇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复设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书兼之。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辛酉,镇远侯顾兴祖充总兵官,讨广西叛蛮。甲子,汰冗官。乙丑,召汉王高煦赴京。戊辰,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己巳,诏文臣年七十致仕。九月癸酉,交阯都指挥方政与黎利战于茶笼州,败绩,指挥同知伍云力战死。丙子,召尚书黄福于交阯。庚辰,河溢开封,免税粮,遣右都御史王彰抚恤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癸未,礼部尚书吕震请除服,不许。乙酉,增诸王岁禄。丙戌,以风宪官备外任,命给事中萧奇等三十五人为州县官。丁亥,黎利寇清化,都指挥同知陈忠战死。戊子,始设南京守备,以襄城伯李隆为之。乙未,散畿内民所养官马于诸卫所。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冬十月壬寅,罢市民间金银,革两京户部行用库。癸卯,诏天下都司卫所修治城池。戊申,通政使请以四方雨泽章奏送给事中收贮。帝曰:“祖宗令天下奏雨泽,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积之通政司,既失之矣,今又令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自今奏至即以闻。”己酉,册妃张氏为皇后。壬子,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封子瞻埈为郑五,瞻墉越王,瞻墡襄王,瞻堈荆王,瞻墺淮王,瞻垲滕王,瞻垍梁王,瞻埏卫王。乙卯,诏中外官举贤才,严举主连坐法。丁巳,令三法司会大学士、府、部、通政、六科于承天门录囚,著为令。庚申,增京官及军士月廪。丁卯,擢监生徐永潜等二十人为给事中。十一月壬申朔,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亦如之。”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阿鲁台来贡马。甲戌,诏群臣言时政阙失。乙亥,赦兀良哈罪。始命近畿诸卫官军更番诣京师操练。丙子,遣御史巡察边卫。癸未,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丙戌,赐户部尚书夏原吉“绳愆纠缪”银章。己丑,礼部奏冬至节请受贺,不许。庚寅,敕诸将严边备。辛卯,禁所司擅役屯田军士。壬辰,都督方政同荣昌伯陈智镇交阯。是月,谕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曰:“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至于败。联与卿等当用为戒。”又谕士奇曰:“顷群臣颇怀忠爱,朕有过方自悔,而进言者已至,良惬朕心。”十二月癸卯,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余悉放还。辛亥,揭天下三司官姓名于奉天门西序。癸丑,免被灾税粮。庚申,葬文皇帝于长陵。丙寅,镇远侯顾兴祖破平乐、浔州蛮。

是年,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入贡。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乙亥,敕内外群臣修举职业。己卯,享太庙。建弘文阁,命儒臣入直,杨溥掌阁事。癸未,以时雪不降,敕群臣修省。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太宗配。壬辰,朝臣予告归省者赐钞有差,著为令。己亥,布政使周干、按察使胡概、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二月辛丑,颁将军印于诸边将。戊申,祭社稷。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丙辰,耕耤田。丙寅,太宗神主祔太庙。是月,南京地屡震。三月壬申,前光禄署丞权谨以孝行擢文华殿大学士。丁丑,求直言。戊子,隆平饥,户部请以官麦贷之。帝曰:“即振之,何贷为。”己丑,诏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朕深悯之。自今其悉依律拟罪。或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宫刑。有自宫者以不孝论。非谋反。勿连坐亲属。古之盛世,采听民言,用资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诬为造谣,法吏刻深,锻练成狱。刑之不中,民则无措,其余造谣禁,有告者一切勿治。”庚寅,阳武侯薛禄为镇朔大将军,率师巡开平、大同边。辛卯,参将安平伯李安与荣昌伯陈智同镇交阯。戊戌,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是月,南京地屡震。

夏四月壬寅,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帝览毕,即用玺付外行之。顾士奇曰:“今可语部臣矣。”设北京行都察院。壬子,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戊午,如天寿山,谒长陵。己未,还宫。是月,振河南及大名饥。南京地屡震。五月己卯,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寻下狱。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秋七月己巳,上尊谥,庙号仁宗,葬献陵。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篇3:《明史·高弘图传》原文及翻译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骸骨,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 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

篇4:《明史·高弘图传》原文及翻译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以才华自持,不依附别人。

天启初年,高弘图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他外出巡察陕西时,提名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高弘图心中不能无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高弘图进京以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关押钦犯的监狱,罗织罪名十分严酷。高弘图果然上书弹劾赵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讲“国事是非现已明了,打击不应太多”,“钦犯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法律部门来决定”,有多指魏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引导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贤不高兴了,假托皇帝的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高弘图又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曾用言语指责崔呈秀。呈秀、应甲都是魏忠贤的同伙,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高弘图出任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高弘图请求弃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

庄烈帝即位后,高弘图被起用,恢复原职。他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这三个人都被问了罪。朝廷提拔他为太仆少卿,他又称病离职。崇祯三年春天,朝廷召他入朝担任左佥都御史,又升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为工部右侍郎。他刚刚上任,总管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来见他,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

崇祯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到任后升迁为户部尚书。第二年三月,京师失守,福王即位后,让高弘图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弘图上书就新政讲了八件事,福王都赞赏采纳了。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明史·高弘图传》原文及翻译,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篇5:《明史高弘图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明史高弘图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节选自《明史·高弘图传》)

依丽:依附

柧棱:棱角。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和锋芒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

切责:严厉责备

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总理:全面管理

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图不能无望,代还

无望:没有希望。

B.锻炼严酷

锻炼:罗织罪名,陷害人。

C.弘图封还,具奏力谏

封还:缄封退还。

D.弘图既谢政

谢政:辞官退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B.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C.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D.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弘图对人宽容,不愿依附别人。天启初年,他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后来他外出巡察陕西时因推荐的官吏有过失而被罢职。后来“东林党”事件中,他客观进谏,并没落井下石。

B.高弘图以国事为重不惧权贵,敢于进谏。魏忠贤为镇压东林党人而起用他,他在奏章中却指责魏忠贤做得太过分,并且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

C.高弘图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仕途多舛。庄烈帝时,官复原职,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与张彝宪不和,多次上书请辞,触怒皇帝,削职为民,十年后才被重新起用。

D.高弘图为国事力谏,屡屡受挫。在对任用张有誉担任尚书及对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的问题上,他虽极力谏阻,最终未能成功,于是请求退休,后来国家破亡,绝食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5分)

(2) 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5分)

参考答案

4.A.无望:没有怨恨。

5.B。

6.B.解析:“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同时也对乔应甲、崔呈秀提出指责”是“后谏”。

7.(1)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关键词“亟”、“党”、“以”、“隙”、“故官”各1分。)

(2) 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关键词“耻”、“ 与(之)”、“乞”、“遂”、“起”各1分。)

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以才华自持,不依附别人。

天启初年,高弘图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八项弊端,请求任用邹元标、赵南星。他外出巡察陕西时,提名推荐手下的官吏,赵南星检举他的过失,高弘图心中不能无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后,他称病回乡去了。魏忠贤急于攻击东林党人,他的党羽认为高弘图曾经与赵南星有矛盾,就召高弘图出来担任原职。高弘图进京以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经关进了关押钦犯的监狱,罗织罪名十分严酷。高弘图果然上书弹劾赵南星,但是奏疏中也讲“国事是非现已明了,打击不应太多”,“钦犯监狱中的'几个大臣,对他们的生杀应该由法律部门来决定”,有多指魏忠贤过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汉元帝乘船游玩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引导熹宗出游,所以魏忠贤不高兴了,假托皇帝的诏书严厉批评了他。后来,高弘图又谏阻皇帝到东郊出游,极力讲原陕西巡抚乔应甲的罪行,还曾用言语指责崔呈秀。呈秀、应甲都是魏忠贤的同伙,因此,魏忠贤很恼火,朝廷拟让高弘图出任顺天巡按,魏忠贤不用他。高弘图请求弃官回乡,魏忠贤就命令他回家闲住。

庄烈帝即位后,高弘图被起用,恢复原职。他上书弹劾田诏、刘志选、梁梦环,这三个人都被问了罪。朝廷提拔他为太仆少卿,他又称病离职。崇祯三年春天,朝廷召他入朝担任左佥都御史,又升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为工部右侍郎。他刚刚上任,总管户、工二部的宦官张彝宪来见他,高弘图对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后来七次上书请求解任。皇帝发怒,于是就削除官籍,让他回家,从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没得到起用。

崇祯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到任后升迁为户部尚书。第二年三月,京师失守,福王即位后,让高弘图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弘图上书就新政讲了八件事,福王都赞赏采纳了。

在这个时候,朝廷的重要决定大多由高弘图来拟定。宫中传出福王的手札说要任用户部侍郎张有誉担任尚书,高弘图缄封退还,写奏本极力谏阻,最后还是以朝臣推举的方式选用。宦官们讨论开设东厂,高弘图力争未能成功,于是就请求退休,朝廷不同意,加封太子少师,改任户部尚书。不久因为太后来到,进升为太子太保。

这年十月,高弘图四次上书请求退休,福王于是答应了他。高弘图辞官退休后,无家可归,流落到会稽居住。国家破亡以后,他逃进一所荒凉的寺庙中,绝食而死。

篇6:《明史高拱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明史高拱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穆宗居裕邸,出阁请读,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拱侍裕邸九年,启王yi敦孝谨,敷陈剀切。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寻改吏部,兼学士,掌詹事府事。进礼部尚书,召入直庐。四十五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与郭朴同入阁。

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

三年冬,帝召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拱乃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恤者,一切报罢。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成。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

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又以时方忧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以广东有司多贪黩,特请旌廉能知府侯必登,以厉其余。失人废事,渐不可训。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①,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

拱既去,保憾未释。复构王大臣狱,欲连及拱,已而得寝。居家数年,卒。久之,廷议论拱功,赠太师,谥“文襄”,荫嗣子务观为尚宝丞。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注】司礼权:司礼,指司礼监,官署名,各种职位由太监担任。明中后期权力很大,此时司礼监主管是宦官冯保。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嵩、徐阶递当国递:传递

B.阶渐不能堪堪:忍受

C.专与阶修郤郤:通“隙”,怨恨

D.以厉其余厉:勉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于是余有叹焉

B.而拱自以帝旧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逮拱去位,乃得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D.则数拱罪而逐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拱“怀贤忠贞”的一组是()

①启王yi敦孝谨,敷陈剀切②所以扼阶者,无不至

③仓卒举用,皆得其人④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

⑤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⑥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⑥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阶的'儿子们横行乡里,高拱要徐阶老家所在地的前知府蔡国熙担任监司,记录徐阶各个儿子的罪恶,并把他的儿子全部充军。

B.高拱罢免官员不完全凭借书面材料,但一定会告诉官员被罢免的缘故,这得益于他曾在吏部时所开展的各项工作。

C.高拱在裕王府任侍讲期间,启导穆宗要更加敦厚孝谨,但他自己却不一定能做到,他入阁后,就和徐阶抗衡。

D.由于广东的官吏多贪污渎职,高拱特地请求表彰廉洁能干的知府侯必登,但损失人才败坏事情的事,还是不能完全惩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2分)

(2)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3分)

(3)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3分)

参考答案

9. A(递:更替,接替。)

10. D(D.连词,表转折;A.代词,他/语气词;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目的;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11. B(②高拱与臣僚徐阶之间的矛盾冲突;⑥高拱判断失误,以为朝廷要放逐冯保。)

12. D(原文“渐不可训”指“渐渐地不能被当作榜样”,即“渐渐不能继续下去了”,而并非“不能完全惩治”。)

13.(1)徐阶草拟遗诏,唯独与张居正商议,高拱心中很不平。(“草”、“计”1分,句意1分。)

(2)高拱熟悉政体,怀着经世济民的才能,他所建议和陈述的都可以(被批准)实行。(“练习”1分,“经济”1 分,句意1分。)

(3)高拱派人告诉张居正,张居正表面上同意了,而私下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冯保。(“报”、“诺”分别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当选庶吉士。第二年授予编修。穆宗住裕邸,出阁讲经读书,高拱与检讨陈以勤同为侍讲。高拱在裕邸侍奉九年,教诲裕王日益敦厚孝顺谨慎,陈述切合事理。裕王很看重他,亲手书写“怀贤忠贞”赐给他。晋升侍讲学士。严嵩、徐阶顺次主持国政,认为高拱以后必受重用,将他举荐给世宗。授予太常卿,掌管国子监祭酒事务。……穆宗即位,晋升他为少保兼太子太保。

高拱对政体熟谙,有经时济世的才干,所有建议、陈述都可以实施。因为当时正忧患边防,请增设兵部侍郎,以为总督的后选人。应该慎重挑选司属,多多求得拥有智谋、才干和体能,通晓军旅事务的人,长任其职,不要调往其他部门。日后边关的兵备和督抚的人选,都将从此选取。所有边疆有司,职责很重,不适宜让非正途的官员和贬谪者去任职。皇帝都答复可行,拟成命令。他考察部中情况,大多错综复杂,不是全凭文书做出罢免提升,也不拘泥人数多少,必定告诉罢免者缘由,让众人都信服。古田瑶出现贼乱,任用殷正茂为两广总督。解释:“此人虽然贪心,却可以办成事。”贵州抚臣上奏土司安国亨将要叛乱,高拱任命阮文中代理贵州巡抚。临出发时对他说“:国亨必定不会叛乱,你去,不要激发变乱。”不久正像他所说。因为广东省司大多贪财,特意奏请表彰廉洁能干的知府侯必登,以便肃治其他人。皇帝下诏同意施行。

起初高拱任祭酒,居正任司业,互相友善,高拱极力称赞居正的才能。等到李春芳、陈以勤都离去,高拱担任了首辅,居正比肩伴随。高拱性格直爽而且傲慢,同官殷士儋等人不能忍受,唯独张居正退让处其下,高拱没有察觉到这件事。宦官冯保,性情狡黠,依次当为司礼右监。高拱推荐陈洪和孟冲,皇帝听从了,冯保因此怨恨高拱,张居正与冯保交情深厚。六年春(1572)皇帝患病,病情加重时,召见高拱、张居正、高仪接受遗命而后去世。起初,皇帝的遗命只让内阁大臣主持国政,但宦官篡改遗诏命令他们与冯保共事。

神宗即位,高拱因为皇帝年幼,苦于宦官专政,分列条目奏请皇帝抑制司礼监,把权力交还给内阁。又命令给事中雒遵、程文一起上书皇帝攻击冯保,自己从中拟定圣旨驱逐他。高拱派人报告张居正,居正表面同意,私下告诉了冯保。冯保向太后告状(投诉),称高拱擅权不能容忍,太后点头同意。第二天召集大臣们进宫,宣告两宫和皇帝的诏书。高拱心想必定是驱逐冯保,急忙进宫,等到宣读诏书,却是列举高拱罪状并驱逐他。

高拱倒在地上不能起身,居正把他扶持出宫。高拱走后,冯保的不满未消。又捏造王大臣案,想株连高拱,不久,事情终止。高拱在家中呆了几年后死去。很久之后,朝廷议论高拱的功绩,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襄。

篇7:《明史·王英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王英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读书。皇上考察他认真细致谨慎,令他与王直抄写机密文字。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进升侍读。

二十年(1422),他随从皇上北征。部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刻图章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上奏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汇报。皇上很高兴他这么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中读书的人,朕将任用你。”便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帝亲征,他们一定远逃,希望不要穷追。”皇上笑道:“你是说朕黩武吗?”便对他说道:“军中有什么动静,听到了你即入奏。”还传谕宦官不要阻拦。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令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后,才又给予他们。仁宗即位后,王英累升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省亲归家。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海内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后,王英被进升为少詹事,被赐给麒麟带。母亲去世时,皇上特给予祭葬,遣宦官护送归乡。不久命他回来任职。正统元年(1436),命他侍奉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升为礼部侍郎。八年命他处理礼部事务。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一再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宽恕不问。第二年升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他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其手,四方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不断。他个性诚信正直,也好规劝别人的过失,三杨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权。王裕后来积功升官为四川按察使。

篇8: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于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作应天十府的巡抚。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鸡和黍米饭(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张居正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朝里朝外都有人推荐海瑞,但张居正终于没有召用他。万历十二年冬,张居正死了以后,吏部打算任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向来看重海瑞的名声,就授予他先前的官职。第二年正月,征召他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上任的路上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这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皇帝屡次想要召用海瑞,(都遭到)当政大臣的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

海瑞没有儿子,灵柩经过江面时,民众穿戴白衣冠夹岸相送,洒酒祭奠挥泪送别的队伍绵延百里不断。朝廷赐予太子太保的官爵,追谥“忠介”。海瑞平时做学问,以刚为主,因此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

篇9: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明史·朱国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宋仁宗忍饿原文及翻译

《明史·汪应轸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胡宗宪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马理传》的原文及翻译

《明史·罗喻义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

明史张溥传的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明仁宗朱高炽传原文及翻译(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明史·明仁宗朱高炽传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