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宋书·王懿传》原文及翻译(共含11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ohiYok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州刺史。
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睿相及。度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唯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
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县人。(他)说自己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之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孙。其祖父王宏,在石季龙时为官;父亲王苗,在苻坚时为官,都官至州刺史。
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苻坚战败时,年仅17岁的`王懿与其兄王睿一同发起义兵,与慕容垂作战。前秦军队很快溃败,王懿身负重伤,败逃后与家人失去联系。路经大泽,被困住,无法离开,趴在树林里。有一个穿青衣的小男孩,年龄大约七八岁,骑着牛经过这里,看见仲德吃惊地问:“你吃饭了没有?”仲德说自己很饿,小孩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拿来饭给仲德吃。(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有一只白狼走到他面前,仰天长叫,叫完衔住仲德的衣服,接着就渡河,仲德随之而过,与兄长王睿相会合。渡河之后到了滑台,又被翟辽留下,让他做将帅。几年后,仲德想南归,于是离开翟辽奔往泰山。翟辽追兵紧急追赶,夜间行路,忽然看见前方有极亮的火炬为他引路,趁着亮光奔走了百十里路,才得以逃脱。
仲德到姑孰投奔桓玄门下。赶上桓玄篡夺政权,仲德拜见辅国将军张畅,谈到国家大事。仲德说:“现在起事,恐怕不足以成就大事。”元德果敢刚毅有计谋,宋武帝很是了解他,把准备推翻桓玄的事告诉了他,派他袭击桓玄。仲德听了他的想法,对元德说:“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事情败露后,元德被桓玄杀了,仲德逃跑了。正值义军攻克建邺,仲德抱着元德的儿子方回等武帝。武帝在马上抱着方回,和仲德相对而恸哭。武帝追赠元德为给事中,封为安复县侯,让仲德做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想把都城迁到洛阳,朝中大臣纷纷附和,唯有仲德提出异议:“现在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有归乡之心,所以应当以建邺为都城。”武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元嘉年间,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了,三军都非常高兴,而仲德面带忧色,说:“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各路军队进驻灵昌,魏军在委粟渡口渡河,虎牢、洛阳都失守了。彦之听说二城都陷落了,想烧掉船只逃跑。仲德说:“现在贼兵离我们还有千里之远,滑台还有强壮的军队。如果这时丢弃船只,士卒必会失散。”于是,回军从济南历城步行进发,然后焚掉船只扔了武器,回到彭城。仲德受到牵连被免官。不久和檀道济去营救滑台的守军,直到粮草用尽才回去。自此又丢掉了河南。
元嘉九年,仲德又做了徐州刺史。仲德多次到徐州为官,他的威德在彭城很出名。他建立佛寺,塑成白狼、童子的像供在塔中,这也是由于在河北所遇到的白狼、童子的缘故。封号为镇北大将军。他死后,谥号桓侯。人们也在他庙里立了白狼、童子的像,每逢祭祀时,也一定祭祀白狼、童子。
《宋书王诞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诞,字茂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兄也。诞少有才藻,晋孝武帝崩,从叔尚书令珣为哀策文,久而未就,谓诞曰:“犹少序节物一句。”因出本示诞。诞揽笔便益之,接其秋冬代变后云:“霜繁广除,风回高殿。”珣嗟叹清拔,因而用之。袭爵雉乡侯,拜秘书郎,琅邪王文学,中军功曹。
隆安四年,会稽王世子元显开后军府,又以诞补功曹。寻除尚书吏部郎,仍为后军长史,领庐江太守,加镇蛮护军。转龙骧将军、琅邪内史,长史如故。诞结事元显嬖人张法顺,故为元显所完。元显纳妾,诞为之亲迎。随府转骠骑长史,将军、内史如故。元显讨桓玄,欲悉诛桓氏,诞固陈修等与玄志趣不同,由此得免。修,诞甥也。及玄得志,诞将见诛,修为之陈请;又言修等得免之由,乃徙诞广州。
卢循据广州,以诞为其平南府长史,甚宾礼之。时广州刺史吴隐之亦为循所拘留,诞曰:“将军今留吴公,公私非计。孙伯符岂不欲留华子鱼,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于是诞及隐之并得还。
除员外散骑常侍未拜高祖请为太尉咨议参军转长史尽心归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仗之北伐广固领齐郡太守。七年,以诞为吴国内史。母忧去职。高祖征刘毅,起为辅国将军,诞固辞军号,墨绖从行.时诸葛长民行太尉留府事,心不自安,高祖甚虑之。毅既平,诞求先下,高祖曰:“长民似有自疑心,卿讵宜便去。”诞曰:“长民知我蒙公垂眄,今轻身单下,必当以为无虞,乃可以少安其意。”高祖笑曰:“卿勇过贲、育矣。”于是先还。九年,卒,时年三十九。以南北从征,追封作唐县五等侯。(节选自《宋书·王诞传》)
译文:
王诞字茂世,琅琊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堂兄。王诞年轻时很有才华,晋朝孝武帝去世,堂叔尚书令王殉写哀策文,好久都未写成功,便告诉王诞:“还差一个叙述时节景物的句子。”于是拿出稿本给王诞看。王诞提笔加了一句,接王殉文中的“秋冬代变”后写道:“霜繁广除,风回高殿。”王殉叹赏这句非常清丽秀拔,于是用了它。王诞承袭爵号雉乡侯,拜任秘书郎、琅琊王文学、中军功曹。
隆安四年,会稽王的世子司马元显设置后军府,又将王诞补为功曹。不久又任尚书吏部郎,仍为后军长史,兼庐江太守,加镇蛮护军。转任龙骧将军、琅琊内史,长史之职如故。王诞结交侍奉司马元显的宠人张法顺,所以也被司马元显所宠爱。司马元显纳妾,王诞为他亲往迎接。又随同本府转任骠骑长史,将军、内史还照旧。元显讨伐桓玄,打算把桓氏全部诛灭,王诞反复地陈说桓修和桓玄志趣不同,因此桓修等免除灾难。桓修是王诞的外甥。到桓玄得势时,王诞将被处死,桓修为王诞陈言请求;陈说自己之所以活下来的'原因,于是把王诞迁到广州。
卢循占据广州,用王诞担任他的平南府长史,颇以宾客之礼待他。当时广州刺史吴隐之也被卢循强迫留在身边,王诞说:“将军现在留下吴公,于公于私都没有好处。孙伯符难道不想留下华子鱼吗?只因一个地方容不下两位统治者罢了。”于是王诞和吴隐之都得以归还。
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还未就职,高祖向皇上请求任命他当太尉咨议参军,转任长史。王诞忠心侍奉,日夜不懈怠。高祖很信任依仗他,北伐广固的时候,王诞兼任齐郡太守。义熙七年,以王诞为吴国内史。因母亲的丧事而离职。高祖征讨刘毅,起任他为辅国将军,王诞坚决辞让将军称号,穿着黑色丧服随从征讨。当时诸葛长民代管太尉留府事务,心中不安,高祖对此甚为忧虑。刘毅平定后,王诞请求先下京都。高祖说:“诸葛长民似乎有猜疑的心思,你怎么能离去呢。”王诞说:“诸葛长民知道我得到您的器重,如今我单身独往,他一定认为没有什么事,才可以稍微稳定他的心意。”高祖笑着说:“你真比孟贲和夏育还要勇敢啊!”于是王诞一人先回京都。九年,王诞去世,当年三十九岁。因南北征战之功,被追封为作唐县五等侯。
【原文】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其词曰:
归去来兮,园田荒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停尊。引壶觞而自酌,盼庭柯以怡颜。倚南窗而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忄妻,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以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而绝游,世与我以相遗,复驾言兮焉求。说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上春,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扁舟。既窈窕以穷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奚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与子书以言其志,并为训戒曰:
天地赋命,有往必终,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子夏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岂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邪。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家贫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幼而饥寒耳。常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罔罔。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廕,时鸟变声,亦复欢尔有喜。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陋,日月遂往,缅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恨汝辈稚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弟兄之义。鲍叔、敬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共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又为《命子诗》以贻之曰: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为虞宾,历世垂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纷纭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逸虬挠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于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夙迈,显兹武功。参誓山河,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浑浑长源,蔚蔚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时有默语,运固隆污。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惑。孰谓斯心,而可近得。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于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夙运,冥兹愠喜。嗟余寡陋,瞻望靡及。顾惭华鬓,负景只立。三千之罪,无后其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卜云嘉日,占尔良时。名尔曰俨,字尔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待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日居月诸,渐免于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不久,被征召做著作郎,他没有去任职。既拒绝了州里和郡里的人前来拜见,也就从未去拜访过这些人,所去过的地方只是田里和家里,以及到庐山游览观光而已。
刺史王弘很钦佩仰慕他,至于(陶潜的)酒啊米啊,用光的时候,(王弘)也会经常供给他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存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岁,文集流传于世上。
刘粹,字道冲,沛郡萧人也。粹家在京口,少有志干,初为州从事。高祖①克京城,参建武军事。从平京邑,转参镇军事,寻加建武将军、沛郡太守,又领下郑太守,复为车骑中军参军。从征广固,战功居多。以建义功,封西安县五等侯。军还,转中军谘议参军。卢循逼京邑,京口任重,太祖时年四岁,高祖使粹奉太祖镇京城。转游击将军,迁建威将军、江夏相。
卫将军毅,粹族兄也,粹尽心高祖,不与毅同。高祖欲谋毅,众并疑粹在夏口,高祖愈信之。及大军至,粹竭其诚力。事平,封浚阳县男,食邑五百户,母忧去职。俄而高祖讨司马休之,起粹为宁朔将军、竟陵太守,统水军入河。明年,进号辅国将军。永初元年,以佐命功,改封建安县侯,食邑千户。
景平二年,谯郡流离六十余家叛没虏,赵灵、秦刚等六家悔倍,还投陈留襄邑县,顿谋等村。
粹遣将苑纵夫讨叛户不及,因诛杀谋等三十家,男丁一百三十七人,女弱一百六十二口,粹坐贬号为宁朔将军。时索虏②南寇,粹遣将军李德元袭许昌,杀魏颖川太守庚龙,斩魏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司马世贤,传首京都。
太祖即位,迁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在任简役爱民,罢诸沙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吏。元嘉三年吐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部道济龙骤将军沈敞之就粹良陆道向江陵。粹以道济行竟陵内史,与敞之及南阳太守沈道兴将步骑至沙桥,为晦司马周超所败,士众伤死者过半,降号宁朔将军。初,晦与粹厚善,以粹子旷之为参军。粹受命南讨,一无所顾,太祖以此嘉之。
晦遣送旷之还粹,亦不害也。
明年,粹卒,时年五十三。追谧安北将军,本官如故。
(节选自《宋书·列传五》,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南朝宋高祖刘裕。②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蔑称。
颜竣,字士逊,琅邪临沂人,光禄大夫延之子也。竣初为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出为世祖①抚军主簿,甚被爱遇,竣亦尽心补益。元嘉中,太祖不欲诸王各立朋党,将召竣补尚书郎。吏部尚书江湛以为竣在府有称,不宜回改,上乃止。二十八年,虏自彭城北归,复求互市,竣议曰:“愚以为与虏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何以言其然?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未尝拘制信义,用辍其谋。”三十年春,以父延之致仕,固求解职,不许。世祖践阼,以为侍中,俄迁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先是,竣未有子,至是产男,上自为制名辟强,以比汉侍中张良之子。上自即吉②之后,多所兴造,竣谏争恳切,无所回避,上意甚不说,多不见从。
竣自谓才足干时,恩旧莫比,当赞务居中,永执朝政,而所陈多不被纳,疑上欲疏之,乃求外出,以占时旨。大明元年,以为东扬州刺史。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每对亲故,颇怀怨愤,又数言朝事违谬,人主得失。及王僧达被诛,谓为竣所谗构,临死陈竣前后忿怼,每恨言不见从。僧达所言,颇有相符据。上未欲便加大戮,且止免官。竣频启谢罪,并乞性命,上愈怒。及竟陵王诞为逆,因此陷之。召御史中丞庾徽之于前为奏,奏成,诏曰:“竣孤负恩养,乃可至此。于狱赐死,妻息宥之以远。”史臣曰: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捐其私,立功而忘其报,虽求颠陷,不可得也。
(节选自《宋书》有删略)
[注]①世祖: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太祖:南朝宋文帝刘义隆。②即吉:居丧期满,古代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
刘粹,字道冲,是沛郡萧县人。刘粹家住京口(今江苏镇江),年少时就有志气和才干,最初担任州中从事。高祖(刘裕)攻克京城时,刘粹参与建武军事。跟随高祖平定京都,后改任参镇军事,随即加授建武将军、沛郡太守,又兼任下邳太守,后又任车骑中军参军。跟随高祖征讨广固,战功很多。由于建立大功,封爵西安县五等侯。军队回到京都,改任中军谘议参军。卢循起兵作乱,威胁京都,京口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太祖当时只有四岁,高祖派刘粹拥戴太祖镇守京城。(刘粹)改任游击将军,后来刘粹升任建威将军、江夏相。
卫将军刘毅,是刘粹的同族兄长,刘粹对刘裕尽心竭力,不跟刘毅同心。高祖想要诛杀刘毅,众人都疑虑刘粹在夏口,高祖却更加信任他。等到高祖率领军队到达,刘粹竭尽他的忠诚和能力(来助高祖)。刘毅的事情平定后,刘粹被封为滠阳县男,食邑五百户,由于母亲丧事离开职位。不久,高祖征讨司马休之,起用刘粹为宁朔将军、竟陵太守,统率水军进入黄河。第二年,进号辅国将军。永初元年,由于辅助高祖创业立有大功,改封爵位为建安县侯,食邑一千户。
景平二年,谯郡六十余家百姓由于灾荒战乱流亡离散,而背叛南朝宋投降北魏,赵炅、秦刚等六家后悔而背离初衷,返回投奔陈留郡襄邑县,住宿在一个名叫谋等村的地方。刘粹排遣将领苑纵夫讨伐反叛的人家却未追赶上,于是就诛杀谋等村三十户 人家,男丁一百三十七人,而妇女及小孩一百六十二口。刘粹因此贬降封号为宁朔将军。当时北魏向南侵犯,刘粹排遣将军李德元袭击许昌,诛杀北魏颍川太守庾龙,斩杀征虏将军 、广州刺史司马世贤,并将他的'首级传送到京都。
太祖继承帝位,升任刘粹为使持节,总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和荆州的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等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兼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刘粹在职期间,减免劳役抚爱百姓,遣散众佛教僧侣二千多人,任用他们来补充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吏。元嘉三年,朝廷征讨谢晦,派遣刘粹之弟车骑从事中郎刘道济、龙骧将军沈敞之归属刘粹指挥,从陆路开赴江陵。刘粹派刘道济兼摄竟陵内史,与沈敞之和南阳太守沈道兴率领步兵、骑兵到沙桥,但被谢晦的司马周超打败,士兵的伤亡超过半数,刘粹因此降贬封号为宁朔将军。当初,谢晦与刘粹交情深厚,谢晦任用刘粹之子刘旷之担任参军。刘粹接受朝廷的命令向南征讨谢晦,全不顾及这些,太祖因此嘉许他。谢晦把刘旷之遣送回刘粹那里,也不加害于他。
元嘉四年,刘粹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安北将军,本来官职照旧。
颜竣,字士逊,琅邪临沂人,是光禄大夫颜延之的长子。颜竣起初担任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又出任孝武帝刘骏的抚军主簿,很是受到亲近礼遇,颜竣也尽心辅佐效力。元嘉年间,太祖刘义隆不希望诸侯王各自建立朋党,准备召回颜竣来补缺尚书郎的职位。吏部尚书江湛认为颜竣在府中已经有了职务,不宜更改,皇帝才停了下来。元嘉二十八年,胡人自彭城从北方归来,又一次请求互通贸易。颜竣建议说:“我认为和胡人和亲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早已是明摆着的。我凭什么说是这样呢?夷狄想要侵犯暴掠,只是苦恼于自身实力的不足罢了。他们不曾拘守信用道义而停止他们侵犯暴掠的意图。”元嘉三十年春天,因为父亲颜延之辞官归田,颜竣也坚持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但未被允许。世祖刘骏登基后,任命颜竣为侍中,不久又升迁为左卫将军。在这之前,颜竣还没有子嗣,到现在才诞下男丁,皇帝亲自为他取名为辟强,以比拟汉朝侍中张良的儿子辟强。皇帝自从居丧期满后,多次兴建土木,颜竣诚恳急切地直言相劝,没有丝毫的顾忌回避,皇帝的心里非常不高兴,所以颜竣的劝谏也就大都不被听从采纳。
颜竣自认为自己的才能足以用事治世,与皇帝的旧交没有谁能够比拟,理应居官朝中,协助皇帝处理事务,一直执掌朝政,可是他所陈述的建议却大多不被皇帝采纳,颜竣便开始怀疑皇帝想要疏远他,所以就请求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以此来判断皇帝当时的真实想法。大明元年,任命颜竣为东扬州刺史。颜竣所请求的事情被准许之后,便就开始忧虑惧怕,不知怎么办才好。到了东扬州后不久,又遭逢母亲丧事,皇帝不允许他辞去职务,只是准许他送殡返京,对颜竣的恩遇礼待仍然优厚,可是颜竣自己却越加无法安心。每次面对亲朋故友,很是有怨气愤恨,又多谈论朝廷的过失谬误,皇帝的是非得失。等到王僧达即将被处死时,王僧达认为是被颜竣所谗害构陷,临死的时候便叙述了颜竣前后是如何不满,如何怨恨自己的建议不被听从采纳。王僧达所说的,很是有相符合的证据。皇上不想就此把他杀死,姑且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颜竣频频上书谢罪,并且乞求饶恕性命,皇上越发愤怒。后来等到竟陵王刘诞叛逆,于是便借此陷害他(说他和刘诞勾结)。召御史中丞庾徽之到殿前站立启奏,启奏完成,诏令:“颜竣有负皇恩,竟然会到达这样的地步。在狱中赐死,由其自毙,赦免了颜竣的妻子儿女但迁往远方(交州)。”史臣说:“作为臣子的,如果能忠心侍奉主上并且摈弃自己的私欲,建立功劳而不求报答,那么,即使请求别人颠覆陷害自己,那也是得不到的。”
张畅,字少微,吴郡人。畅少与从兄敷、演、敬齐名,为后进之秀。起家为太守徐佩之主簿,佩之被诛,畅驰出奔赴,制服尽哀,时论美之。弟枚尝为猘①犬所伤,医者云食嘏蟆可疗,枚难之。畅含笑先尝,枚因此乃食,由是遂愈。孝武镇彭城,畅为安北长史、沛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魏主托跋焘南征,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统诸军出镇彭城。虏众近城数十里,彭城众力虽多,而军食不足,义恭欲弃彭城南归,计议弥日不定。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趋历城分城兵配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欲席卷奔郁洲,自海道还都。二议未决,更集群僚议之。畅曰:“若历城、郁洲可至,下官敢不高赞。今城内乏食,人无固心,但以关扃严密,不获走耳。若一摇动,则溃然奔散,虽欲至所在,其可得乎!令食虽寡,然朝夕未至窘乏,岂可舍万全之术,而即危亡之道。此计必行,下官请以颈血污君马迹!”孝武闻畅议,谓义恭曰:“张长史言,不可违也。”义恭乃止。时魏声云当出襄阳,故以畅为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
元凶。弑逆,义宣发哀之日,即便举兵。畅为元佐,举哀毕,改服著黄裤褶,出射堂简人,音仪容止,众皆瞩目,见者皆为尽命。事平,征为吏部尚书,封夷道县侯。及义宣有异图,蔡超等以畅人望,劝义宣留之,乃解南蛮校尉以授畅,加冠军将军,领丞相长史。畅遣门生荀僧宝下都,因颜竣陈义宣衅状。僧宝有私货,止巴陵不时下。会义宣起兵,津路断绝,遂不得前。义宣将为逆,使嬖人翟灵宝告畅,畅陈必无此理,请以死保之。进号抚军,别立军部,以收人望。畅虽署文檄,饮酒常醉,不省其事。及义宣败于梁山,畅为军人所掠,衣服都尽。遇右将军王玄谟乘舆出营,畅巳得败衣,遂排玄谟上舆,玄谟甚不悦。诸将请杀之,队主张荣救之得免。执送都下,付廷尉,见原。孝建二年,出为会稽太守。卒,谥曰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六》)
【注】①猘(zhì):疯狂的。②元凶:即元凶劭,宋文帝太子。
张畅字少微,是吴郡人。张畅少年时候与堂兄张敷、张演、张敬齐名,是后辈中的杰出人才。最初开始做官时担任太守徐佩之的主簿,徐佩之被处死,张畅便骑马前去奔丧,穿上丧服极尽哀伤,被当时谈论的人称赞。他的弟弟张枚曾经被疯狗咬伤,医生说吃蛤蟆可以治好,张枚认为这件事很难做到。张畅笑着先尝了些,张枚因此才吃,伤口也就痊愈了。孝武帝镇守彭城,张畅任安北长史、沛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统率各路军队前往镇守彭城。敌人离彭城几十里。彭城兵力虽然很多,而军队粮食不足,刘义恭想放弃彭城南归,商议了一整天也没有拿定主意。当时历城兵少粮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的意见想用军车营组成函箱阵,精锐部队在外翼配合,保护二王和妃嫔家眷直奔历城,分出部分城中的兵配合护军将军萧思话留守。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意,他想全部人马都奔向郁洲,从海路回京城。两种意见没有决定下来,再次召集众官员商议。张畅说:“如果有可能撤退到历城、郁洲,我怎敢不赞成?现在城内粮食匮乏,百姓无心固守,只是因为城门紧锁,戒备森严,逃不了罢了。如果一旦改变主意打开城门,那百姓一定会各自逃散,想要去到目的地,怎么可能呢?现在军中粮食虽少,但还没有到马上断粮的地步,怎么能舍弃万全的计化,而去走危险死亡的道路呢!如果一定要采用这个计策,我请求以脖子上的血污染您的马迹(死在您的面前)。”孝武帝听到了张畅的建议,对刘义恭说:“张长史的话不可违背。”刘义恭才放弃了逃跑的.计划。当时魏国声称要出兵占领襄阳,所以让张畅担任南谯王刘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
元嘉三十年,元凶劭杀死皇上发动叛逆,刘义宣举行哀悼仪式的时候,就立即起兵。张畅任元佐,哀悼仪式结束后,改换了服装,身穿黄马裤,走出射堂选人。声音容貌姿态举止,无不令人瞩目,见到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命。事情平定后,征调他为吏部尚书,封为夷道县侯。刘义宣有了不轨图谋后,蔡超等人因为重视张畅的声望,劝刘义宣把他留下。于是刘义宣解除了自己南蛮校尉职务,把它授给张畅,又加封为冠军将军,兼任丞相长史。张畅派门生荀僧宝进京,通过颜竣说明刘义宣准备反叛的征兆情况。荀僧宝带有私货,停在巴陵没有及时顺江而下。正赶上刘义宣起兵,退路被截断,荀僧宝于是便无法前往。刘义宣即将叛乱,派他宠爱的人翟灵宝去告诉张畅,张畅说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表示以死来保卫皇上。翟灵宝回去告诉刘义宣张畅一定不肯回心转意,劝刘义宣把他杀死示众,靠丞相司马竺超人说情才得以幸免。又晋升他的封号为抚军将军,另立军部,来收买人心。张畅虽然签署公文,但是常常喝醉酒,不能认得文书上的事。后来刘义宣在梁山战败,他被士军人抢劫,连衣服都被抢光。遇到右将军王玄谟乘车出营,张畅已经找到了破衣服,于是便挤上了王玄谟的车。王玄谟心里很不高兴,各个将领请求杀掉张畅,队主张世营救他才幸免。抓住他押送进京,交付给廷尉,不久被宽恕。孝建二年,他出京担任会稽太守。死后,谥号为宣。
宋书郭原平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参考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他生性孝顺,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等他父亲丧事办完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逢年过节,常在这里悲哀悼念,只啃几口干粮,不喝汤水。父亲丧服期满后,他再也不吃肉,在母亲面前,表示吃过的样子,在自己家里,从来没有吃过(肉),从开始到结束,三十多年。高阳许瑶之免去建安郡丞后回乡,派人送他一斤丝绵,原平不要。瑶之就亲自登门,对他说:“今年冬天太冷,建安的丝绵又好,所以我拿来奉送给您。”原平才拜谢收下。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裁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泛施舍,而使偷者跌倒,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地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阅读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A.唯餐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笃疾弥年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为:
(1)A
解析:根据语境,“禀”应解释为“性情”。
(2)A
解析:B项前句只是说郭原平的父亲病了很久,是陈述事实,不能表现他“孝顺父母”;C项后句表现郭原平深明大义,不因为个人为社会添麻烦;D项后句说明郭原平不接受别人的帮助。
(3)C
解析:时间错误,“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答案为:
(1)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解析:施:施舍;颠沛:跌倒;立:建起;乃:于是。
(2)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
解析:其:我;耋齿:老人;比:接连的。
★ 蝜蝯传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