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北齐书·王纮传》原文及翻译(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网络已婚人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北齐书·王纮传》原文及翻译
北齐书
原文:
王纮(hóng),字师罗,太安狄那人也,为小部酋帅。纮少好弓马,善骑射,颇爱文学。性机敏,应对便捷。年十三,见扬州刺史太原郭元贞,元贞抚其背曰:“汝读何书?”对曰:“诵《孝经》。”曰:“《孝经》云何?”曰:“在上不骄,为下不乱。”元贞曰:“吾作刺史,岂其骄乎?”纮曰:“公虽不骄,君子防未萌,亦愿留意。”元贞称善。年十五,随父在北豫州,行台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俊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纮进曰:“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景奇其早慧,赐以名马。
兴和中,世宗召为库直,除奉朝请。世宗暴崩,纮冒刃捍御,以忠节赐爵平春县男,赉帛七百段、绫锦五十匹、钱三万并金带骏马,仍除晋阳令。天保初,加宁远将军,颇为显祖所知待。帝尝与左右饮酒,曰:“快哉大乐。”纮对曰:“亦有大乐,亦有大苦。”帝曰:“何为大苦?”纮曰:“长夜荒饮不寤,亡国破家,身死名灭,所谓大苦。”帝默然。后责纮曰:“尔与纥奚舍乐同事我兄,舍乐死,尔何为不死?”纮曰:“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帝使燕子献反缚纮,长广王捉头,帝手刃将下,纮曰:“杨遵彦、崔季舒逃走避难,位至仆射、尚书,冒死效命之士,反见屠戮,旷古未有此事。”帝投刃于地曰:“王师罗不得杀。”遂舍之。
乾明元年,昭帝作相,补中外府功曹参军事。皇建元年,进爵义阳县子。河清三年,与诸将征突厥,加骠骑大将军。天统元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加射声校尉,四迁散骑常侍。武平初,开府仪同三司。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伏愿陛下哀忠念旧,爱孤恤寡,矜愚嘉善,舍过记功,敦骨肉之情,广宽仁之路,思尧、舜之风,慕禹、汤之德,克己复礼,以成美化,天下幸甚。”
五年,陈人寇淮南,诏令群官共议御捍。封辅相请出讨击。纮曰:“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复兴兵极武,出顿江淮,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莫若薄赋省徭,息民养士,使朝廷协睦,遐迩归心,征之以仁义,鼓之以道德,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陈而已!”高阿那肱谓众人曰:“从王武卫者南席。”众皆同焉。寻兼侍中,聘于周。使还即正,未几而卒。
(原载《北齐书25卷列传第17》有删节)
译文:
王纮,字师罗,太安狄那人,是小部族的酋长。父亲王基,读书很多,有智謀。王纮年少时喜欢弓箭、马匹,善于骑马射箭,非常爱好文学。天性机智敏捷,应对灵活。十三岁时,见到扬州刺史太原人郭元贞。元贞抚其背说:“你读什么书?”回答说:“诵读《孝经》。”元贞说:“《孝经)讲的是什么?”王纮说:“地位在上的不骄纵,地位在下的不作乱。”元贞说:“我作刺史,难道骄纵吗?”王纮说;“公虽不骄纵,然而君子防患于未然,也希望留意此事。”王贞称赞他。十五岁时,跟随父亲在北豫州,行台侯景和人谈论掩衣襟的方法是应当向左,还是应当向右.尚书敬显俊说:“孔于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将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了。’以此说来,衣襟向右掩是对的。”王纮进言说:“国家帝王即位于北方荒野之地,称雄中原,五帝三王的.礼仪、制度各自不同。衣襟向左或向右掩,哪里值得談论它的是与非。”侯景惊奇他年少聪明,赐给他名马。
兴和年间,世宗召为库直,任奉朝请。世宗遇害突然去世,王纮冒死捍卫世宗,因忠节赐予平春县男的爵位,赏赐帛七百段、绫锦五十匹、钱三万和金带骏马,并任晋阳令。天保初年,加授宁远将军,很为显祖重视优待。帝曾与左右的人饮酒,说:。大乐痛快啊。”王纮说:“也有大乐,也有大苦。”帝說:“什么是大苦?”王纮说:“长夜荒饮而不醒悟,国破家亡,身死名灭,就是所说的大苦。”帝默然不语。后来责备王纮说:“你与纥奚舍乐共同事奉我兄,舍乐为我兄死,你为何不死!”王纮说:“君亡臣死,自然是正常的礼节,但賊人力气小,砍得轻,所以我没有死。”帝让燕子献反绑王纮,长广王抓住头,帝手举刀将要砍下。王纮说:“杨遵彦、崔季舒逃走躲避,职位达到仆射、尚书,冒死效命的贤士,反而被杀戮,旷古未有这样的事。”帝将刀扔到地上说:“王师罗不能杀。”于是放了他。
乾明元年,昭帝作相,补任中外府功曹参军事。皇建元年,晋升为义阳县子的爵位。河清三年,与诸将征伐突厥,加授骠骑大将军。天统元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加授射声校尉,四次升任至散骑常侍。武平初年,任开府仪同三司。王纮上书说:“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定相互呼应,从南北两个方面入侵边境。应当选派九州的勇士和善射之人,据守险要之地。我愿陛下哀怜顾念忠诚的老臣,热爱抚恤孤寡之人,同情奖励忠实善良之士,忘记他们的过失,牢记他们的功劳,使骨肉之情更亲密和睦,使宽厚仁爱之路更广阔,追思尧、舜之风,仰慕禹、汤之德,克己复礼,以成大治,这是天下的幸事。”
武平五年,陈人入侵淮南,皇帝命令众官共同商议防御之策。封辅相请求出兵讨伐。王纮说:“官軍多次失利,人心不安,如果又兴兵勤武,外出屯军江、淮,担心北狄西戎,乘我不利之时,倾国而來,则大事去矣。不如薄赋轻徭,让百姓士人休养生息,使朝廷和睦,远近归心,以仁义征伐他们,以道德进攻他们,天下都当安定,难道只是一个不合法的陈国吗。”高阿那肱对众人说:“同意王武卫的人在南边坐。”众人都赞同他。不久兼任侍中,出使周。出使回来即正式任侍中,没多久去世。王纮好著述,作《鉴戒》二十四篇,很有文辞。
《北齐书·崔昂传》原文和翻译
北齐书
【原文】
崔昂,字怀远,博陵安平人也,年七岁而孤,性端直少华,沉深有志略,坚实难倾动。
世宗入辅朝政,召为开府长史。时勋将亲族宾客在都下,放纵多行不轨,孙腾、司马子如之门尤剧。昂受世宗密旨,以法绳之,未几之间,内外齐肃。迁尚书左丞,其年,又兼度支尚书。左丞之兼尚书,近代未有,唯昂独为冠首,朝野荣之。
武定六年,甘露降于宫阙,文武官僚同贺显阳殿。魏帝问仆射崔暹、尚书杨愔等曰:“自古甘露之瑞,汉、魏多少,可各言往代所降之处,德化感致所由。”次问昂,昂曰:“案《符瑞图》,王者德致于天,则甘露降。吉凶两门,不由符瑞,故桑雉为戒,实启中兴,小鸟孕大,未闻福感。所愿陛下虽休勿休。”帝□敛容曰:“朕既无德,何以当此。”
后迁散骑常侍,兼太府卿、大司农卿。二寺所掌,世号繁剧,昂校理有术,下无奸伪,经手历目,知无不为,朝廷叹其至公,又奏上横市妄费事三百一十四条。其年,诏删定律令,损益礼乐。昂素勤慎奉敕之后弥自警勖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转廷尉卿。昂本性清严,凡见黩货辈,疾之若仇。
一日,帝召昂于御坐前,谓曰:“旧人多出为州,我欲□台阁中相付,当用卿为令仆。”后,九卿以上陪集东宫,帝指昂及尉瑾、司马子瑞谓太子曰:“此是国家柱石,汝宜记之。”未几,复侍宴金凤台,帝历数诸人,咸有罪负,至昂曰:“崔昂直臣,魏收才士,妇兄妹夫,俱省罪过。”天保十年,帝特召昂至御所,曰:“历思群臣可纲纪省闼者,唯冀卿一人。”即日除为兼右仆射。数日后,昂□入奏事,帝谓尚书令杨愔曰:“昨不与崔昂正者,言其太速,欲明年真之。终是除正,何事早晚,可除正仆射。”明日,即拜为真。后坐事除名,卒祠部尚书。
【译文】
崔昂,字怀远,博陵安平人。祖父崔挺,为魏幽州刺史。崔昂年七岁而丧父,伯父吏部尚书孝芬曾对亲人说:“此儿终当成大器,是我家的千里马。”崔昂品性端正,少浮华,深沉而有志谋,处事坚决而难以动摇。
世宗入宫辅佐朝政,召入任开府长史。当时功臣亲族宾客在都城,放纵多行不轨之事,孙腾、司马子如两家尤其厉害。崔昂接受世宗密旨,以法制裁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内外肃整敬慎。升任尚书左丞,一年后,又兼任度支尚书。左丞兼任尚书,近代没有,只有崔昂是首位,朝廷内外都认为他荣耀。
武定六年,甘露降在宫阙,文武官员一起到显阳殿庆贺。魏帝问仆射崔暹、尚书杨愔等说:“自古以来降甘露的祥瑞之兆,汉、魏有多少,可以讲讲前代所降的'地方,德化感致的由来。”其次问崔昂,崔昂说:“查《符瑞图》,君王德达于天,就降甘露。吉凶两端,不取决於吉祥的徵兆,所以用桑雉为戒,修德治国,实始中兴,小鸟孕大,未听说是福兆。所希望陛下的是即使是福庆,也不要以之为福庆。”帝为之收敛容颜说:“我既然无德,为什麽会这样。”
后来,崔昂升任散骑常侍,兼任太府卿、大司农卿。二府所掌管的,号称繁杂,崔昂审查治理有方。下面没有奸伪之事,经手过目,知道的事没有不做的, 朝廷赞叹他最公正,又向帝启奏霸市浪费事三百一十四条。一年后,诏令删定律令,增删礼乐。崔昂素来勤劳谨慎,奉敕之后,更加自己警戒勉励,处理法律条文,核正古今律令等,增减的有十之七八。改任廷尉卿。崔昂本性清廉严厉,凡是见到贪污纳贿的人,疾恶如仇。
一天,帝召崔昂到御坐前,对他说:“老臣多外出作州官,我想以尚书台相托,当用卿为令仆。”后九卿以上的官员陪同显祖集聚东宫,帝指着崔昂以及尉瑾、司马子瑞对太子说:“这是国家的柱石,你应记住他们。”不久,又在金凤台侍奉显祖宴饮,帝历数众人,都有罪名,至崔昂说:“崔昂是直臣,魏收是才士,妇兄妹夫,全减去罪过。”天保十年,帝特召崔昂到御所,说:“历数群臣可治理省台者,只寄希望你一人。”当日任为兼右仆射。几天之后,崔昂因入宫奏事,帝对尚书令杨愔说:“昨天不给崔昂正职,是说他升得太快,想明年任他正职。最终是任正职,何论早晚,可任正仆射。”第二天,就授任正职。后因事获罪除名,在祠部尚书的官位上去世。
《北齐书尧雄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尧雄字休武上党长子人也祖暄魏司农卿父荣员外侍郎雄少骁果善骑射轻财重气为时辈所重永安中,拜宣威将军、给事中、持节慰劳恒燕朔三州大使。仍为都督,从叱列延讨刘灵助,平之,拜镇东将军、燕州刺史,封城平县伯,邑五百户。义旗初建,雄随尔朱兆败于广阿,遂率所部据定州以归高祖。
时雄从兄杰,尔朱兆用为沧州刺史,至瀛州,知兆败,亦遣使归降。高祖以其兄弟俱有诚款,便留杰行瀛州事,寻以雄为车骑大将军、瀛州刺史以代杰,进爵为公,增邑五百户。于时禁网疏阔,官司相与聚敛,唯雄义然后取,复能接下以宽恩,甚为吏民所怀附。梁将李洪芝、王当伯袭破平乡城,侵扰州境。雄设伏要击,生擒洪芝、当伯等,俘获甚众。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复率众逼州城,雄出与战,身被二创,壮气益厉,庆之败,弃辎重走。后庆之复围南荆州,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因其空虚,攻之必克,彼若闻难,荆围自解,此所谓机不可失也。”遂率众攻之,庆之果弃荆州来。未至,雄陷其城,擒梁镇将苟元广,兵二千人。
梁以元庆和为魏王,侵扰南城。雄率众讨之,大破庆和于南顿。寻与行台侯景破梁楚城。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为政去烦碎,举大纲而已。抚养兵民,得其力用。在边十年,屡有功绩,豫人于今怀之。又爱人物,多所施与,宾客往来,礼遗甚厚,亦以此见称。兴和三年,征还京师,寻领司、冀、瀛、定、齐、青、胶、兖、殷、沧十州士卒十万人,巡行西南,分守险要。四年,卒于邺,时年四十四。赠使持节、都督青徐胶三州军事、大将军、司徒公、徐州刺史,谥武恭。子师嗣。
(节选自《北齐书·尧雄传》)
译文:
尧雄,字休武,上党长子人氏祖父暄,魏司农卿父荣,员外侍郎雄少年时勇猛矫健,长于骑马射箭,轻财重义,被同辈人推崇永安中,拜宣威将军、给事中、持节慰劳恒燕朔三州大使仍为都督,跟从叱列延攻打刘灵助,获胜,拜镇东将军、燕州刺史,封城平县伯,食邑五百户义旗初树,雄随尔朱兆在广阿大败,于是他便率领自己的部众占据定州,之后归顺了高祖。这时雄的从兄杰,被尔朱兆委任为沧州刺史,赴任抵达赢州,得知兆败的消息,也遣使归降高祖认为雄兄弟都有赤诚之心,就让杰行赢州刺史事很快又授雄车骑大将军、赢州刺史以替代杰,并晋爵为公,增加食邑五百户这个时期,国家法律不严,官员们纷纷聚敛,只有尧雄能坚守道义,然后取之有道,用宽大恩惠对待下属,深得官吏百姓拥戴梁将李洪芝、王当伯偷袭平乡城成功,继之骚扰州境雄设伏兵拦腰袭击,活捉了洪芝、当伯等人,俘虏缴获极多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又率部围攻州城,雄领兵出城应战,一时所向披靡,虽身体两处负伤,但斗志更旺,庆之败,抛弃辍重逃跑后庆之复围南荆州,雄说:“白苟堆是梁朝北面的重镇,现在城中空虚,攻打的话一定可以夺取,庆之他们听了白苟堆的'消息,荆州之围自然也就解除了,这是所谓的机不可失吧”于是依计划进行,庆之果然放弃荆州赶来救助当他还在路上的时候,雄攻克了白苟堆城,生擒梁镇将苟元广,以及兵士二千人梁拜元庆和为魏王,侵扰魏之南境雄统众反击,在南顿大败庆和不久,与行台侯景攻下梁朝的楚城雄虽是武将,但品性宽厚,治民极讲诚信,为政去繁就简,只是注重大事而已抚育教养兵民,而能尽其所长在边地十年,多次建有战功,豫人直至今日都在怀念着他(尧雄)爱惜人才,多施予财物,与冥客往来,礼物赠送十分丰厚,也因此受到了赞许兴和三年,征还京师,不久,统率司、冀、赢、定、齐、青、胶、充、殷、沧十州士卒十万人,巡行西南,分守险要四年,死于邺城,时年四十四岁赠使持节、都督青徐胶三州军事、大将军、司徒公、徐州刺史,谧号武恭。儿子尧师继承。
《北齐书·循吏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北齐书·循吏传》)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译文:
孟业字敬业,是巨鹿郡安国县人。孟业家境原本贫寒低微,年轻时任州府官吏。他秉性廉洁谨慎,他的几个同僚侵占盗窃官府的绸绢,分三十匹给他,孟业拒不接受。东魏彭城王韶被任命为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我在官府外面,您在官府里面,我们同心合力,希望会取得成功啊!”不久刘仁之被征召入朝任中书令,临上路向彭城王韶禀告说:“殿下身边可信任的人只有孟业,希望您专一重用他,其他的人是不可信任的。”刘仁之又与孟业告别,拉着他的手说:“现在我离开这里到都城任职,您就失去了援助,恐怕您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能自我保全。唯有恪守正直的人格了,希望您能自我勉励。”孟业只有一匹马,又因瘦弱而死。彭城王韶认为孟业家境贫穷,就让州府官吏一同吃马肉,想让这些人多给孟业一些钱,孟业坚决推辞。王韶于是戏謔地对孟业说:“您是求取声誉的人啊."孟业回答说:“我以低贱的身分,虔敬地侍奉您,既然不能做多少对您有帮助的事,怎么能损伤败坏清廉的风气呢!”后来高祖写信给彭城王韶说:“姓孟的典签官极能用尽心力为官,为什么不安置他在你跟前做官呢?”彭城王韶是高祖的女婿。刘仁之后来治理兖州,临上任对吏部长官崔暹说:“贵州的'可用之人,只有孟业,应该选拔推荐他,别的人是不可信任的。”崔暹对孟业说:“您以前在定州,不知有什么政绩,让刘西兖如此钦敬赞叹?”孟业回答说:“我秉性愚直,只知道自我修养,没有别的长处。”
天保初年,清河王岳被任命为司州牧,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又召他做法曹官。孟业身形矮小,谒见时,清河王岳因其矮小看不起他,只是笑不说话。后来王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件,才对孟业说:“您判决案件英明,可以说超过了您的身体和容貌。”孟业不久迁升东郡太守,因他为政宽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全郡人都认为这是政治教化感动上天的结果。不久孟业因病去世。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又谓:“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数尽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数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数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数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数七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黄帝至汉,五运适周,土复归唐,唐应继周、汉,不可承周、隋短祚。”乃斥魏、晋以降非真主正统,皆五行沴气。遂作《唐家千岁历》。
武后时,李嗣真请以周、汉为二王后,而废周、隋,中宗复用周、隋。天宝中,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诡异进,有崔昌者采勃旧说,上《五行应运历》,请承周、汉,废周、隋为闰,右相李林甫亦赞佑之。集公卿议可否,集贤学士卫包、起居舍人阎伯玙上表曰:“都堂集议之夕,四星聚于尾,天意昭然矣。”于是玄宗下诏以唐承汉,黜隋以前帝王,废介、酅公,尊周、汉为二王后,以商为三恪,京城起周武王、汉高祖庙。授崔昌太子赞善大夫,卫包司虞员外郎。杨国忠为右相,自称隋宗,建议复用魏为三恪,周、隋为二王后,酅、介二公复旧封,贬崔昌乌雷尉,卫包夜郎尉,阎伯玙涪川尉。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神龙初,诏复官。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初,勔、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劼早卒。福畤少子劝亦有文。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耶?”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1]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市,不过,他的故居通化村,现在却已经划归万荣县管辖了。王勃早慧,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认为书中有许多错误,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纠正它。
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考察吏治民风。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读了信以后,非常赏识,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这个年轻的人才。高宗皇帝召见了王勃,当面询间考察,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可以说是少年得志。王勃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庆典大事,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献给皇帝,一时间声名鹊起,皇子沛王听说了,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修撰《平台秘略》一书。书写成以后,沛王对王勃更加信任宠爱。但是,王勃毕竟年轻不懂事,不知道皇族之间的忌讳,一不小心就闯下祸来。当时,皇子们之间经常玩斗鸡游戏,王勃一时动了童心,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大概是文章写得太像战斗檄文了,英王受不了,和沛王闹起意见。他们的父亲高宗皇帝听说以后,非常生气,说这么下去势必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就把王勃作为替罪羊,轰出了王府。
王勃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名声也坏了,在长安城里待不下去,只好四处游历。先到了四川,有一次登上葛愦山,居高临下,瞻望四方,慷慨地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了动人的诗篇。后来,他又听说虢州的山上盛产草药,一下子又动了研究医学的念头,求托贵人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可是,王勃身上有一般天才人物的通病,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经常仗着自己的才气,欺负当地的上下级,所以人缘极不好,大家都讨厌他。正巧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差点要了王勃的命。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跑到王勃家里藏起来,王勃缺乏处世经验,就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怕事情暴露受到牵连,情急之下,王勃就下手杀了这个官奴。
这可是死罪呀!当地全是政敌,没有朋友,王勃竟被判了死刑。行刑前,遇上朝廷大赦,死罪免去,废为庶民,一辈子也别想当官了。王勃这次祸闯得极大,他父亲王福畤本来是雍州司功参军,受牵连贬了官,远远地跑到交趾去做县令,这地方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广西或者越南吧。父亲受累,儿子当然不忍,王勃随后便去探望,没想到竟送了自己的命。在乘船渡海的时候,遇上了风暴,王勃掉进水里,在大风暴中吓死了,当时只有二十九岁。
王勃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只有短短的二十九年。但是,天才虽然像流星一样闪过,可夜空里毕竟留下了耀眼的光茫。王勃有许多小故事,让人至今难忘。
咱们今天常说写文章要打草稿,高明一点的要打腹稿。“腹稿”的典故,就是王勃创下来的。他写文章的时候,开始并不认真思考,而是磨一大池磨,然后美美地喝上几杯酒,拉起被子便蒙头睡觉,睡醒之后,提起笔来就写,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人们就说王勃这叫打腹稿。他的许多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他去交趾探望父亲,曾经路过钟陵,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佳话。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地的都督在滕王阁设大宴,事先嘱咐自己的女婿作好一篇序文,准备在楼上抄出来炫耀。都督阎公为了表示客气,先让大家写,大家知道这是虚让,都不肯动笔。只有王勃是个生客,不知道这里头的`奥妙,拿起笔来就写,把人家都督女婿晾在了一边。都督很生气,又不好发作,只好站起来离开现场,让属下官员盯着王勃,写一句就给他传一句听,结果发现王勃越写越精彩,到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都督忍不住过来,夸王勃是天才,两人结成了好朋友。这篇文章,就是现在仍然传诵的《滕王阁序》。
人人都知道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以诗文著称。其实,他虽然短命,仍然不失为一位学者,做过不少学术研究工作,很有成就。他的家族龙门王氏,素以学术著称,祖父就是著名的大儒文中子王通。王通在隋朝末年,隐居于白牛溪,广招门徒,传授学术。他搜集整理了汉、魏、晋以来的著作一百二十篇,想编著为《尚书》的续篇。后来,他的书籍散失了不少,最重要的序文也没有了,还有十篇只有目录,而没有文章。王勃成年以后,继承起祖父的事业,修订补充,最后完成了二十五篇。他又认为,做为一个人,不能不懂医学,就拜长安名医曹元为师,很快就学习掌握了曹元的医学精华。他也喜欢读《易经》,白天读得太认真了,晚上竟做起了《易经》的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易经》中有个太极,你要好好思考!”醒来后便写作《易发挥》,一连写了好几篇,写到了《晋卦》,忽然生了病,这件事就中止了。
王勃对汉朝以来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之类的学说也发生了兴趣,提出了自己的全新观点,他说:“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数尽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数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数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数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数七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黄帝至汉,五运适周,土复归唐,唐应继周、汉,不可承周、隋短祚。”这等于是不承认魏晋以来的王朝是正统,连北周和隋也不是,唐朝直接继承的是汉朝。王勃因此专门作了一部《唐家千岁历》。(明心斋注:五德终治说看似好笑,其实大有道理。今天的许多历史学家,在划分大王朝时,也忽略了许多不成气候的小王朝。记得有学者说秦汉是第一帝国,唐宋是第二帝国,明清是第三帝国,这还没有算周朝。)
王勃的这个学说,在唐朝时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被各种政治势力利用。武则天时代,李嗣真建议唐朝继承周汉,而废弃北周与隋;唐中宗时代又恢复过来,提高了北周、隋的地位;唐玄宗天宝年间李林甫执政时,采用王勃的学说,继承周汉;杨国忠执政时,因为自己和隋朝同姓,再一次颠到过来。学说被政治斗争利用虽然显得可笑,但毕竟说明了王勃这一学说的影响。
王勃一家,才子非常多。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考中了进士,作了官。最初,王勔、王剧、王勃弟兄三人出了名,被杜易简称为“三珠树”。后来,王助、王劼也长大了,都有文名,“三珠树”似乎变成了“五珠”。王劼也是早死,但小兄弟王劝长大了也是才子。他们的父亲王福畤,平常最爱向别人夸奖自己的儿子,被朋友称为有“誉儿癖”,王福畤就让儿子王助拿出文章给朋友看,朋友看了,说:“生了这样有才气的儿子,自然应该夸一夸。”
王勃的故里,名叫通化村,位置在汾河谷地南边的峨眉岭上。这个村以前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因为王勃的祖父王通死后葬在这里,当地人取“王通羽化”之意,命名为“通化”。村东现存王氏祠堂一座,有几通石碑。村里姓王的还有,只是人丁不旺。(明心斋也是王氏子孙,据长辈言,和通化王氏不是一支。我们村姓王的倒是挺多。据《河津县志》记载,王氏本出于太原,晋朝永嘉年间迁至晋南。唐朝王姓诗人,大多是这种情况,由晋中迁至晋南。)
王绩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性简放,不喜拜揖。兄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汾间,仿古作六经,又为中说以拟论语。不为诸儒称道,故书不显,惟中说独传。通知绩诞纵,不婴以家事,乡族庆吊冠昏,不与也。与李播、吕才善。
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遂解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仲长子光者,亦隐者也,无妻子,结庐北渚,凡三十年,非其力不食。绩爱其真,徙与相近。子光喑,未尝交语,与对酌酒欢甚。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佗书罕读也。欲见兄弟,辄度河还家。游北山东皋,着书自号东皋子。乘牛经酒肆,留或数日。
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贞观初,以疾罢。复调有司,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求为丞,吏部以非流不许,绩固请曰:“有深意。”竟除之。革死,妻送酒不绝,岁余,又死。绩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弃官去。自是太乐丞为清职。追述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李淳风曰:“君,酒家南、董也。”
所居东南有盘石,立杜康祠祭之,尊为师,以革配。着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着五斗先生传。刺史崔喜悦之,请相见,答曰:“奈何坐召严君平邪?”卒不诣。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绩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之松岁时赠以酒脯。初,兄凝为隋着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豫知终日,命薄葬,自志其墓。
翻译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情简易放纵,不喜欢交接宾客。王绩的兄长王通,是隋末的大儒。王通和志趣相同的人聚在黄河和汾水一带,仿古写作《六经》,又比拟《论语》写作《中说》,但不被儒生们称道,所以他写的书总不闻名,惟有《中说》单独流传。王通知道王绩放涎,就不拿家事烦扰他,对于同乡家族的喜庆、丧事、子女成人礼及婚礼等,从不要求他参与。只允许他和李播、吕才善结交。
大业年间,王绩被授官为秘书省正字。王绩不喜欢在朝廷做官,请求担任六合县县丞,因为嗜好饮酒而不管公务,加之天下也**,因为被弹劾,于是就解官去职。王绩感叹说:“如同陷入天罗地网一样,处处都是束缚,我将能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回到了家乡。王绩在黄河的'洲上有十六顷水田。仲长子光,也是一位隐士,没有妻子儿女,在黄河北岸边建了简陋的房屋,三十年来,不是自己生产的东西就不肯食用。王绩喜爱他的真诚,移居为邻与他交往。子光缄默,不曾与王绩对话,但很喜欢与他对酌饮酒。王绩有几个奴仆,他们种小米,春秋季节酿酒,养鹅鸭,栽种药草等用于自己的生活。王绩把《周易》、《老子》、《庄子》等书放在床头,其他书很少读。想看望兄弟,就渡过河去回家。王绩在北山和东皋闲游,为自己的著作题名叫《东皋子》。王绩乘牛车经过酒店,有时就在那停住几天。
唐高祖武德初年,王绩凭在前朝所任的官职被授官为门下省待诏。按照旧例,官府每日供给三升酒,有人问:“担任待诏有什么乐趣呀?”王绩回答说:“是美酒让人留恋啊!”侍中陈叔达听说了这件事,每天供给王绩一斗酒,当时人称王绩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年,因患疾病而免职。后又被主管官员调任当时任太乐署使的焦革家善于酿造美酒,王绩就请求担任太乐丞,吏部认为这不合品级不同意,王绩坚决请求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最终按照王绩的请求任命了他。焦革去世后,他的妻子还一直给王绩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王绩说:“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就弃官离去了。从此以后太乐丞被人们认为是清高的职务。王绩追随遵循焦革家酿酒法为经典,又采用杜康、仪狄以后善于酿酒的方法编为系统的书,就是酒谱。李淳风说:“王君,您是酒家南董。”
他所住的地方东南有座盘石,在其上建筑杜康祠用以祭祀,并以焦革相配。王绩著《醉乡记》仅在刘伶《酒德颂》之后。他饮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前往,著有《五斗先生传》。刺史崔喜对此很高兴,请他相见,王绩回答说:“为什么徒然邀请严平君呢?”终于没有前往。杜之松是王绩的老朋友,他担任刺史,请王绩去讲授礼法,王绩回答说:“我不能到本郡刺史的官府去应酬,谈论糟粕,抛弃美酒啊。”杜之松年节赠送给他酒和干肉。当初,王绩的长兄长王凝任隋朝的著作郎,撰写《隋书》未能完成,就去世了。王绩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也未能完成。王绩预料自己去世的日子,嘱咐薄葬自己,给自己写了墓志。
王欢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之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译文:
王欢,字君厚,是乐陵县人。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问。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边讨饭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他的妻子对此感到优虑,有一次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
★ 蝜蝯传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