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厨子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厨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

篇1:《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瓚、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维桢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节选自《明史杨维桢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造门纳履无虚日

纳履:穿鞋,借指辞别。

B.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

纂叙:撰写。

C.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

蹈海:跳海

D.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

胄监:监察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B.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C.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D.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维桢朋友甚众甚杂,在松江居住时,经常与朋友饮酒赋诗属文,吹弹伴奏咏唱中,宾客皆翩翩起舞,以为是神仙中人。

B.杨维桢年少时,他的父亲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然后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养成了急躁耿直的性格,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都没有升职。

C.杨维桢淡泊名利,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维桢辞谢,并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以明其志。

D.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诗风奇谲瑰丽,独步一时,诗体被称为“铁崖体”,其古乐府诗、论文等被当时大家如宋濂等高度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5分)

(2) 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5分)

参考答案

4.D.(胄监:即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A.纳履:穿鞋,借指辞别。B.纂叙:撰写。D.蹈海:跳海)

5.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6.B.(少年在楼上读书与性格无因果关系; “不调”指与人合不来。以至于十年不能与有矛盾的人和好。)

7.(1) (杨维桢)详细复信给张士诚,反复讲述顺应时势、违背时势,成功和失败的`理论,张士诚没有采用。(“复”“反覆”“告”“用”各占1分,句顺1分)

(2) 因维桢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太祖)派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5分) (“以” “老文学” “币” “诣” 各占1分,句顺1分)

部分参考译文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年轻的时候,日记写几千字。父亲宏,

洪武二年,太祖召见儒士编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人文学,派遣翰林詹同捧着礼物上门,维桢道谢:“哪里有老女人要到木,而再理嫁的人吗?”第二年,又派人催促,作《老客妇谣》一章进御,说:“皇帝竭尽我的能力,我们不可能不强大就可以,否则有航海死了。”上帝同意了,赐给他安车到朝廷,留有百十天,所纂叙述方便例定,便请求退休。上帝成全他的志向,又给他安车返回山。史馆盔监的人饯行西门外,宋濂赠给他一首诗说:“不受君王五色诏令,白衣宣到白衣服回来”,这是高的时候。回到家中去世,七十五岁。

维桢诗名擅自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方瑛为诗文朋友,碧桃老人释放至、知归叟释现、清容我解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杜甫、二李之间,有旷世金石之声。宋濂说他的评论撰写,如果看到商敦、周彝,云雷成文字,而冷芒横免。诗震动陵厉,鬼神施设,尤其称为家说。

篇2:《明史杨维桢传》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明史杨维桢传》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瓚、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维桢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节选自《明史杨维桢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造门纳履无虚日 纳履:穿鞋,借指辞别。

B.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 纂叙:撰写。

C.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 蹈海:跳海

D.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 胄监:监察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B.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C.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D.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维桢朋友甚众甚杂,在松江居住时,经常与朋友饮酒赋诗属文,吹弹伴奏咏唱中,宾客皆翩翩起舞,以为是神仙中人。

B.杨维桢年少时,他的父亲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然后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养成了急躁耿直的性格,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都没有升职。

C.杨维桢淡泊名利,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维桢辞谢,并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以明其志。

D.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诗风奇谲瑰丽,独步一时,诗体被称为铁崖体,其古乐府诗、论文等被当时大家如宋濂等高度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5分)

(2) 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5分)

参考答案

4.D.(胄监:即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A.纳履:穿鞋,借指辞别。B.纂叙:撰写。D.蹈海:跳海)

5.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6.B.(少年在楼上读书与性格无因果关系; 不调指与人合不来。以至于十年不能与有矛盾的人和好。)

7.(1) (杨维桢)详细复信给张士诚,反复讲述顺应时势、违背时势,成功和失败的理论,张士诚没有采用。(复反覆告用各占1分,句顺1分)

(2) 因维桢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太祖)派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5分) (以 老文学 币 诣 各占1分,句顺1分)

篇3:《明史张国维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张国维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五事,帝不能尽用。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知县陈尔铭等守桐不下。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十二月,诸城并全。

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属郡受伤,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岁大旱,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畿辅,国维檄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国维连复富阳、于潜等地,树木城缘江要害,联合方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诸营,为持久计。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六月国维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节选自《明史》)

译文: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初任番禺知县。崇祯二年(1629),国维升任刑科给事中,弹劾、罢免了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这两个人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后来他上书对当时政治提出五条意见,说“:陛下求治之心太急迫,综合考察太严格。笨拙的官员小心戒惧但求无过,用心机巧的则敷衍塞责以图保住官位,谁还能施展身手为国家办理应做的事呢?所以皇上治国的气象精明,把臣下看作心腹、手足一样的情义实在缺乏,这样说来皇上的英明察决应该有所收敛了。祖宗在位时,阁臣有封还圣旨不肯执行的,有章奏屡上争议一事的。现在大臣一旦受到批评,就赶快低头认错;一旦意见被皇上批评,就赶快顺着您的旨意来。陛下处理不当,大臣也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进奏。这样说来大臣的一味顺随应该有所戒除了。陛下召见大臣问话本来是要下情上通的,没有因此该被问罪的.。现在召见大臣只是传达皇上的指示,没见哪个人敢有所褒贬。我的同事熊奋渭回朝才十天,只是从旁边讲了句话,就被贬出去了。难道不能把惩罚稍微减轻一些,显示陛下您宽宏的肚量吗?这样说来君臣间的关系应该有所和洽了。”另外两条是请求平治刑罚,广施恩惠的。庄烈帝没能全采纳。国维后来升任礼科都给事中。京师地震后,他上书规谏弊政,话讲得很严厉。过后升任了太常少卿。崇祯七年(1634),国维升任左佥都御史,外出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这年冬天,流贼进犯桐城,当地的官军全军覆没了。国维正当壮年,却因此一夜之间头发、胡须都变白了。第二年正月,他带着副将许自强前往增援,游击潘可大、知县陈尔铭等固守桐城,贼寇不能攻下来。于是转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而死。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赶到后,解除了桐城之围,派守备朱士胤赴潜山,把总张其威赴太湖增援。士胤战死了,自强在宿松遇上贼兵,双方伤亡相当。安庆山区的百姓用木棍、石头投击贼兵,贼兵死了很多人,于是越过英山、霍山逃跑了。九月,贼兵又从宿松进入潜山、太湖,另外的贼寇扫地王也打下了宿松等三个县。国维于是招募当地居民两千人防守,把军事交监军史可法指挥。第二年正月,贼寇围攻江浦,国维派守备蒋若来、陈于五打退了他们。十二月,贼寇兵分几路进犯怀宁,可法及左良玉、马火广顶住了他们。贼寇又进犯江浦,副将程龙及若来、于五等人抗敌防守,这几座城都得以保全。贼寇又包围望江,国维派兵援救,贼寇也撤围走掉了。十年五月,国维率领程龙等赴安庆,在酆家店抵御贼兵,程龙的几千士兵都覆灭了。贼寇往东打下了和州、含山、定远,攻陷六合,知县郑同元败逃,贼寇于是又攻打天长。国维看到贼寇的气焰越来越嚣张,就向朝廷申请割安定、池州、太平,另外设置巡抚,让可法担任。安庆不归江南巡抚管辖,就是从这里起始的。有人主张一并割下江浦、六合,让国维专门护守江南,庄烈帝不答应。

国维为人宽厚,得到士大夫们的拥戴。他所辖的郡县发生灾伤,他都替百姓向朝廷请命。他对修建太湖、繁昌两城的城墙,开挖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州至和等水塘,垒砌松江的防海堤,疏通镇江及江阴的灌运河道,都做出了成绩。被朝廷升为工部右侍郎并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当时气候严重干旱,漕运河道枯涸,国维把周围河流中的水疏通引进运河。山东发生饥荒,他赈济无数穷苦百姓,使他们得以生存。十四年夏天,山东的贼寇开始活动,国维改任兵部右侍郎兼统领淮州、徐州、临江、通州四镇的部队,保卫漕运。大盗李青山有几万喽口罗,占据梁山泊,派遣他的党羽分别占领了韩庄等八处水闸,运粮河道因此被阻塞了。周延儒应召北上时,青山去拜见他,说自己在领兵护漕,不是造反作乱。延儒答应向朝廷讲一讲,给他加封官职。可是青山竟然拦截运粮船只,大肆焚掠,兵逼临清。国维召集自己部下的兵力打击并降服了他,把他交给朝廷,在京师街头把他肢解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入狱后,庄烈帝召国维入朝替任。国维于是拟定了战守赏罚的标准,上书提出严格世袭官员,斟酌推荐升用,认真对待大臣的题本和对他们的咨询等七条意见,庄烈帝都回答说可以。当开封失陷,黄河以北受到震动时,国维又递上保防黄河的几条办法,庄烈帝也采纳了他的意见。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部队攻进京师郊区,国维传令赵光扌卞在螺山抵抗,八个总兵的部队都溃败了。言官因此攻击国维,他被解除了职务,不久又被关进监狱。庄烈帝记起他治河的功劳,他才被放出来。后来,庄烈帝在中左门召他问话,恢复他的原职,让他兼任右佥都御史,赶往江南、浙江管理练兵、运饷等事务。国维离开北京才十天,北京就失陷了。福王召国维到南京协理军政,不多日子,评定他在山东讨贼的战功,给他加官太子太保,荫子锦衣佥事。吏部尚书徐石麟离职后,大臣们讨论让国维接任,马士英不用他,而用了张捷。国维于是请假探亲,回乡去了。南京失守一个月后,潞王在杭州监国,没几天就投降了。闰六月,国维到台州朝见鲁王,请鲁王监国。鲁王当天就移驻绍兴,提升国维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让他在钱塘江上统帅部队。总兵官方国安这时也从金华来了。马士英一向跟国安要好,现在躲在他的部队中,申请入朝。国维弹劾了他十大罪状,士英才不敢入朝。国维连续收复了富阳、于潜,在沿江的要害地带扎下木城防守,联合了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的各支部队,想做好持久战的打算。顺治三年(1646)五月,国安等各军因为缺饷溃败,鲁王逃到台州航行离去,国维也返回家乡东阳防守。六月,他看到大势已去,无法支持下去,写了三首绝命诗,赴水自杀了,终年五十二岁。

篇4:《杨维桢执教》原文和译文

蒋氏,姑苏巨家①也。有子甫八龄,欲为求师,慕郑明德先生,具礼延之。先生不屑往。蒋亦跌宕②者,遂厚延铁崖杨先生③,县道郑不就之意。时先生居吴淞④,放情山水,曰携宾客美女⑤,以文酒为乐,谓蒋曰:“能从三事则可,币⑥不足计也。一无拘日课,二资行乐费,三须卜别墅以贮家人。”蒋欣然从之。铁崖竟留三年,后其子亦有名于时。

(选自明.刘绩《霏雪录》)

[注释]

①姑苏巨家:苏州大户人家。②跌宕:潇洒不拘。③铁崖杨先生:即杨维桢,他号铁崖,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④吴淞:今上海市郊区。⑤美女:歌女。⑥币:聘金。

[文言知识]

‘‘竟”。“竟”属“音部”,下面的“儿”似人的脚,意为音乐到底了,引申为“终”、“结束”。上文“铁崖竟留三年”,意为杨维桢最终在蒋家留了三年。“竟年”、“竟月”、“竞日”分别指“终年”、“终月”、“终曰”。谚语有“有志者事竟成”,意为有志气的人最终能获得成功。它在文言中不指“竟然”(出乎意外),这点要特别注意。

[阅读练习]

1.解释:①甫 ②厚 ③资 ④卜 ⑤贮

2.翻译:①具礼延之

②具道郑不就之意

③能从三事则可

3.理解:上文“欲为求师”中省略了介词宾语

参考答案

1.①才、刚②重(礼)③供给④买⑤安顿

2.①准备了重礼邀请他;②一一地说明郑明德不肯前往(为师)的经过③能够听众我三件事便可以。

3.之;欲为[之]求师。

【翻译】

蒋氏,是姑苏城的`大户。有一个儿子8岁了,想给他找一位老师,仰慕郑徳明先生,备了礼物去请他,先生不愿意去。蒋氏是一个不想放弃的人,于是又送厚礼给铁崖的杨维帧先生,仔细的说郑先生不同意的事。当时杨先生住在吴淞,放情山水,每天带着宾客和美女,以作诗喝酒为乐,和蒋氏说:“能顺从我三件事就行,钱就不用计数了。一是不能拘泥于每天的课上,二是资助我的游玩费,三是给我一处别墅送给我的家人。”蒋氏高兴的答应了他。杨先生竟在蒋家留了三年,后来他的儿子也在当时出了名。

篇5:《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

《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登嘉靖八年进士,授屯田主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帝称为忠,即报可。俄移抚延绥。请久任镐,终其事。其后二年,营田大兴。守谦荐镐可大用,且言延绥、安定诸边可如例。户部请推行之九边。帝悦,命亟行之。守谦至延绥,言:“激劝军士在重赏。令斩一首者升一级,不愿者予白金三十两。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近宣、大事棘,稍加赏格,请倍增其数,镇巡官验明即给。”兵部以为然,定斩首一级者与五十两,著为令。二十九年进副都御史。去镇之日,倾城号泣,有追送数百里外者。未几,俺答入寇,守谦率师倍道入援。会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亦各以兵至,人心稍安。守谦孤军薄俺答营,而阵无后继,不敢战。而尚书丁汝夔虑丧师,戒勿轻战。诸将离城远,见守谦不战,亦坚壁,辄引汝夔及守谦为辞。流闻禁中,帝怒。初,寇抵安定门,诏守谦与楫等合击,莫敢前。守谦亦委无部檄,第申儆备。寇遂毁城外庐舍。城西北隅火光烛天,内臣园宅在焉,环泣帝前,称将帅为文臣制,故寇得至此。帝怒曰:“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寇退,遂执守谦与汝夔廷鞫之。坐失误军机,即日戮于市。守谦临刑时,慨然曰:“臣以勤王反获罪,谗贼之口实蔽圣聪。皇天后土知臣此心,死何恨。”边陲吏士知守谦死,无不流涕者。守谦坦易无城府,驭下多恩意。守官廉,位至开府,萧然若寒士。然性迟重,客有劝之战者,应曰:“周亚夫何人乎?”客曰:“公误矣,今日何得比汉法?”守谦不纳,竟得罪。隆庆初,赠兵部尚书,谥恪愍。

(节选自《明史·杨守谦传》)

译文: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考取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官屯田主事。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守谦向皇上进言说偏头、老营堡二卫所,有多余土地一千九百余顷,请求朝廷在该地发展屯田。守谦于是推荐副使张镐任提调,耕牛种子都由本地供应。皇上称赞他忠诚,立即批准。不久改任巡抚延绥。奏请朝廷让张镐继续任屯田提调,以便最终完成屯田之事。此后二年,屯田大为成功。杨守谦向朝廷推荐张镐可重用,并建议延绥、安定各边境可照山西之例兴举屯田。户部奏请在北方九处要镇推行此项做法。皇上很高兴,命令很快推行。守谦到延绥后,上疏说:“激励士兵在于重赏。原定杀敌一名者晋升一级,不愿意晋级者赏三十两白银。赏赐已很微薄,加以文书往来查核,经常拖延一年半载,因此军心不振。近来宣、大战事危急,应略微增加赏赐的规格,请将赏赐数额加倍,赏金经镇巡官核实明白后就立即发给。”兵部同意他的.意见,规定杀敌一名赏银五十两,并将此定为常例。二十九年(1550)晋升副都御史。守谦离开延绥之地时,满城百姓哭泣痛苦,有人追送到数百里以外的地方。不久,俺答部入侵,守谦率军日夜兼程进京增援。适逢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也各自领兵赶到,人心略微安定。守谦率孤军迫近俺答大营,因没有后队增援,不敢接战。兵部尚书丁汝夔担心军队受损失,告诫各将不得轻易出战。各军驻扎离京城较远,见守谦不出战,也都坚守营垒,便都援引汝夔和守谦为托辞。流言传到宫中,皇上恼怒。起初,贼寇抵达安定门时,皇上下诏书令守谦与朱楫等将领合力出击,却无人敢于向前。守谦也推诿没有收到兵部的命令,只是告诫将士警惕防备。于是贼寇放火烧毁城外民居。京城西北角火光冲天,众宦官的宅院在那里,宦官们围着皇上哭泣,说这都是因为将帅受到文臣的制约,所以贼寇才如此猖狂。皇帝发怒说:“杨守谦聚众保全自己,我亲自下旨催他出战,怎么能把未得到兵部命令当成借口。”贼寇退去后,便将守谦和汝夔逮捕在朝廷上审讯。判以贻误军机罪,当天斩首于市中。守谦临刑时,感慨叹息说:“臣下前来保卫京师反而获罪,实在是因为进谗言的贼子之口蒙蔽了皇上的视听。皇天后土若知道臣下一片忠心,臣下虽死又有何恨?”边境上的官兵得知守谦被处死,没有人不流泪哭泣。守谦坦荡平易胸无城府,对待部下多有恩情。且做官廉洁,官位达到开府,家中简朴如同普通的读书人。但性格拘谨,左右有人劝他出战,守谦回答说:“你们知道周亚夫是什么样的人吗?”左右说:“您错了,今天的情形怎可与汉代相比。”守谦不肯接受左右的意见,终究因此获罪。隆庆初年,追赠兵部尚书,谥恪愍。

篇6:《明史·王英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王英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读书。皇上考察他认真细致谨慎,令他与王直抄写机密文字。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进升侍读。

二十年(1422),他随从皇上北征。部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刻图章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上奏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汇报。皇上很高兴他这么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中读书的人,朕将任用你。”便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帝亲征,他们一定远逃,希望不要穷追。”皇上笑道:“你是说朕黩武吗?”便对他说道:“军中有什么动静,听到了你即入奏。”还传谕宦官不要阻拦。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令不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后,才又给予他们。仁宗即位后,王英累升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省亲归家。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海内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后,王英被进升为少詹事,被赐给麒麟带。母亲去世时,皇上特给予祭葬,遣宦官护送归乡。不久命他回来任职。正统元年(1436),命他侍奉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升为礼部侍郎。八年命他处理礼部事务。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一再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宽恕不问。第二年升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他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其手,四方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不断。他个性诚信正直,也好规劝别人的过失,三杨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权。王裕后来积功升官为四川按察使。

篇7: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于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作应天十府的巡抚。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鸡和黍米饭(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张居正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朝里朝外都有人推荐海瑞,但张居正终于没有召用他。万历十二年冬,张居正死了以后,吏部打算任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向来看重海瑞的名声,就授予他先前的官职。第二年正月,征召他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上任的路上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这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皇帝屡次想要召用海瑞,(都遭到)当政大臣的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

海瑞没有儿子,灵柩经过江面时,民众穿戴白衣冠夹岸相送,洒酒祭奠挥泪送别的队伍绵延百里不断。朝廷赐予太子太保的官爵,追谥“忠介”。海瑞平时做学问,以刚为主,因此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

篇8:明史海瑞传原文及翻译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篇9:《明史戚继光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戚继光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逝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父名景通,曾任都指挥使,代理大宁都指挥使司事,召入京师任神机营坐营,品行很好。戚继光少年时便很洒脱,气度不凡。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嘉靖中承袭世职,由于推荐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改佥浙江都司衔,担任参将,分管宁、绍、台三郡。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未能及时援救,由于是道路阻塞所致,所以不加罪。不久,与俞大猷的军队会合,在岑港包围了汪直的余党。但很久都不能将其攻克,因此被撤官,(被责令)戴罪惩办敌人。不久这些倭寇逃跑,其它倭寇又到台州焚烧抢掠。给事中罗嘉宾等上奏(朝廷)弹劾戚继光无功,而且勾通外国。正在调查审问此事,不久就凭借平定汪直的功劳恢复了原职,改守台金、严三郡。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俗素有剽悍之称,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抢掠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到宁海,据守桃渚,在龙山把他们打败,追到雁门岭。倭寇逃脱后,趁机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消灭了他们的魁首,把其余的贼全部追到瓜陵江溺死。而圻头的倭寇又再跑向台州,戚继光在仙居拦击,在路上的倭寇没有能逃脱的.。戚继光先后九次作战都大获全胜,俘虏、斩首的有一千多人,烧死溺死的无数。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在宁波、温州打败了敌人。浙东被平定,戚继光提升了三级俸禄。福建、广东的匪徒流入了江西。总督胡宗宪行文使戚继光援助。捣毁了在上坊的贼窝,贼跑到建宁。戚继光回到浙江。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从温州来的,会合了福宁、连江各股倭寇攻陷了寿宁、政和、宁德。从广东南澳来的,会合了福清、长乐各股倭寇攻陷了玄钟所,蔓延至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这时宁德已经屡次失陷。离城十里有个名叫横屿的地方,四面都是狭窄险要的水路,贼寇的大本营就设在里面。官军不敢攻打它,双方对峙了一年多。那些新到的倭寇驻扎在牛田,而酋长则驻扎在兴化,东南两面互相支援。福建接连告急,胡宗宪再次行文责令戚继光剿灭他们。戚继光首先进攻横屿的匪徒。兵士每人拿一束草,填平壕沟前进,捣毁了贼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攻至福清,打败了牛田的倭寇,捣毁了贼巢,其余的贼跑到兴化。戚继光急忙追赶,晚上四更时分抵达贼寇营寨。接连攻克了六十个营寨,斩首一千多。天亮(军队)进城。兴化人才知道(喜讯),送牛送酒前来慰劳的人络绎不绝。(战事结束)戚继光便把军队撤回(原来的驻地)。

《明史杨守谦传》的原文及翻译

杨时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汪应轸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胡宗宪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马理传》的原文及翻译

《明史·罗喻义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明史·明仁宗朱高炽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张溥传的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杨业传》原文和翻译

《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明史杨维桢传》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