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回收金钱豹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节选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回收金钱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节选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篇1:《明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明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穗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邻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f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呜、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用}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邦瑞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补任滁州知州时,因贡A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

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由他代理兵部事务,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鸾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仇鸾因专横被杀后,皇帝又重新重用他。

D.王邦瑞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他到了京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向皇帝上书,都被允许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醅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5分)

(2)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5分)

参考答案

4.C【解析】注意人名出现的地方只能做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曰”后应断句。该句正确的标点应是: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3分)

5.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3分)

6.A【解析】A项,“补任滁州知州时”错,应为“调出京城任陕西提学佥事时”。(3分)

7. (1)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关键词:“屯”、“营”、“大启”、“纳”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关键词: “易置”、“采”、“宸衷”、“所以”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作诸生的时候,山东盗匪兴起,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条策略。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与王府有关系,于是出京作广德知州。

嘉靖初年,因祖父去世而离职。(后)补任滁州。多次升迁至南京吏部郎中,调出任陕西提学佥事。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再迁任固原兵备副使。泾、汾大盗李孟春,流窜抢劫黄河东、西,王邦瑞剿平了他们。因祖母去世离职。守丧期满,又担任陕西提学,转任参政。因母亲去世离职。起用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宁夏。敌寇乘河水结冰进犯,王邦瑞设伏击败了敌寇。改任南京大理卿。未上任,召为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进升左侍郎。

俺答进犯都城,(朝廷)命王邦瑞总督九门。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兵部尚书丁汝夔被关进牢狱,(朝廷)命王邦瑞代理兵部事务,同时督察团营。敌寇退却,请求奖惩各将功过,并且疏浚九门濠沟,都被回复可以。王邦瑞见军营制度长期松弛,极力陈述其弊端。于是废置十二团营,全都归入三大营,让咸宁侯仇鸾统管。王邦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察军营事务。又条列呈上兴办废除的.六件事。其中说宦官掌管兵权,是古今的大患,请求完全撤回监军的宦官。皇帝回复依从了他。

仇鸾向皇帝诬陷王邦瑞,皇帝的信任渐渐转移。恰逢仇鸾奏请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的官职,而举荐京营副将成勋代替李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替徐珏。圣旨从宫中直接下达。王邦瑞说:“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况且京营大将与各镇将领互不管辖,为什么为了京营,却贬斥各镇守将。如今曲从仇鸾请求,臣担心九边将帅都奔走依附,这不是国家的福分。”皇帝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王邦瑞都认为不可行。仇鸾非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诬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陈述剿抚大计,(皇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令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最终被除去官籍,让赵锦代替。

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定罪贬戍边关,于是皇帝渐渐思念王邦瑞。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王邦瑞不可。”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职。王邦瑞到了京营以后,上书根据具体情况办理的几件事,都被允许施行。过了一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派行人护送灵柩回乡安葬。

王邦瑞严正刚毅,有才识和气量。做官四十年,以廉正有节操著称。儿子王正国,任南京刑部侍郎。

篇2:明史·列传十二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列传十二原文及译文解析

陈友定,字安国,福清人,徙居汀之清流。世业农。为人沉勇,喜游侠。乡里皆畏服。至正中,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募民兵讨贼,友定应募。公安与语,奇之,使掌所募兵,署为黄土寨巡捡。以讨平诸山寨功,迁清流县尹。陈友谅遣其将邓克明等陷汀、邵,略杉关。行省授友定汀州路总管御之。战于黄土大捷,走克明。

友定以农家子起佣伍,目不知书。及据八郡,数招致文学知名士。粗涉文史,习为五字小诗,皆有意理。然颇任威福,所属违令者辄承制诛窜不绝。漳州守将罗良不平,以书责之曰:“郡县者,国家之土地。官司者,人主之臣役。而廪者,朝廷之外府也。今足下视郡县如室家,驱官僚如圉仆,擅廪如私藏,名虽报国,实有鹰扬跋扈之心。不知足下欲为郭子仪乎,抑为曹孟德乎?”友定怒,竟以兵诛良。而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令孔楷、建阳人詹翰拒友定不从,皆被杀。于是友定威震八闽,然事元未尝失臣节。

太祖既定婺州,与友定接境。友定侵处州。参政胡深击走之,遂下浦城,克松溪,

获友定将张子玉,与朱亮祖进攻建宁,破其二栅。太祖既平方国珍,即发兵伐友定。将军胡廷美、何文辉由江西趋杉关,汤和、廖永忠由明州海道取福州,李文忠由浦城取建宁,而别遣使至延平,招谕友定。友定置酒大会诸将及宾客,杀明使者,沥其血洒瓮中,与众酌饮之。酒酣,誓于众曰:“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遂往视福州,环城作垒。已而闻杉关破,急分军为二,以一车守福,而自帅一军守延平,以相掎角。

廷美克建宁,汤和进攻延平。友定欲以持久困之,诸将请出战,不许。数请不已,友定疑所部将叛,杀萧院判。军士多出降者。会军器局灾,城中炮声震地,明师知有变,急攻城。友定呼其属诀同:“大事已去,吾一死报国,诸君努力。”因退入省堂,衣冠北面再拜,仰药死。所部争开城门纳明师,师入,趋视之,犹未绝也。舁③出水东门,适天大雷雨,友定复苏。械送京师。入见,帝诘之。友定厉声曰:“国破家亡,死耳,尚何言。”遂并其子海杀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十二》)

【注】①廪:仓廪。储存粮草的仓库。②磔(zhe),占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③舁(yu):抬。

5.对下列句予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徙居汀之清流 迁移

B.擅廪如私藏 占有

c.然事元未尝失臣节 侍奉

D.会军器局灾 商议

5.D(会:恰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安与语,奇之 人主之臣役

B、以讨平诸山寨功 竟以兵诛良

C、酒酣,誓于众曰 于是友定威震八闽

D、与朱亮祖进攻建宁 沥其血酒瓮中,与众酌饮之

6.D(与:均为连词,和,跟,同。A.之:代词,他/助词,的; B.以:介词,因/介词,用; C.于:介词,向,对/与“是”结合为复音虚词“于是”,连词,可不译)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陈友定“报效国家”的一组的是(3分)

①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尊民兵讨贼,友定应募

②所属违令者辄承制诛窜

③友定怒,竟以兵诛良

④因退入省堂,衣冠北面再拜,仰药死

⑤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

⑥国破家亡,死耳,尚何言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7.C(②③表现陈友定随意施行惩罚,诛杀部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友定为人勇敢,又能行侠仗义。虽世代以种田出身,但能兴兵伐贼,除暴安良,因而家乡百姓也都敬畏他。

B。陈友定作为农家子弟,目不识丁,等到职位和权力不断提升时,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文化的缺陷,多次招纳文人名士为师。

c.陈友定对部下的管理非常严厉,部下有违反法令的动不动以遵照皇旨的名义杀戮放逐,屡屡如此,部下将士多有不满。

D。元即将灭亡,但陈友定拒不投降,他杀了明使者,把明使者的'血滴在酒缸里,与众人酌取饮用,并向众人发誓明志、

8.A(陈友定赢得百姓的敬畏是由于他为人勇敢,又能行侠仗义;最初,他并没有兴兵伐贼。)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公安与语,奇之,使掌所募兵,署为黄土寨巡检。(3分)

译:蔡公安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让他掌管所招幕的士卒,任命为黄土寨巡检。(①“奇”“署”各1分,全句语意通顺1分,共3分)

(2)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4分)

译:“我们都蒙受元朝深厚恩遇,有不拼死抵御的,自身受分尸的磔刑,妻儿将被杀戮。”(“吾曹”“妻子戮”各1分,全句语意通顺2分。共4分)

(3)友定欲以持久困之,诸将请出战,不许。i3分)

(3)陈友定想靠长久相持困住他们,众将领请求出战,他不准许。 (“诸将”、省略各1分,全句语意通顺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陈友定,字安国,福清人,迁居到汀州的清流县。世代以种田为业。为人沉着勇敢,喜欢交游,行侠仗义。家乡人都敬服他.元朝至正年间,汀州府判蔡公安到清流县招募民兵征讨乱践,陈友定响应招募。蔡公安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让他掌管所招幕的士卒,任命为黄土寨巡检。因为征讨平定各山寨有功,升迁为清流县尹。陈友谅派他的部将邓克明等攻陷汀州、邵州,侵犯杉关。行省拜授陈友定为汀州路总管来抵御他。在黄土寨打了一仗,大胜,将邓克明赶跑了。

陈友定作为农家子弟起于佣工军伍之中,目不识丁。等到据有了八郡,多次招纳文学方面的知名人士。略微涉及文学历史,学作五言小诗,都还有些意趣情理。可是他很随意地施行奖惩,部下有违反法令的动不动就以遵皇旨便宜行事的名义杀戮放逐,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停止。漳州守将罗良心中不满,写信责备他说:“郡县是国家的土地。官吏是君主的臣仆。而粮仓,是朝廷设在地方的仓库。现在足下看待郡县如同自己家,驱使官吏如同仆役,占有粮仓如同私人的收藏,名义上虽是报效国家,实际上有骄横逞威的野心。不知足下是想做郭子仪呢,还是做曹孟德呢?”陈友定大怒,竟派兵杀了罗良。而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令孔楷、建阳人詹翰都因抗拒陈友定而被杀。于是陈友定声威震八闽,然而他侍奉元朝不曾失去臣子的节操。

(明)太祖平定婺州后,与陈友定辖境相接。陈友定侵犯处州。参政胡深将他打跑,于是攻下浦城,攻克松溪,抓获陈友定的部将张子玉,和朱亮祖进攻建宁,攻破它的两道寨栅。太祖平定方国珍以后,就发兵讨伐陈友定。将军胡廷美、何文辉从江西直趋杉关,汤和、廖永忠从明州走海路攻取福州,李文忠由浦城攻取建宁,而另外派使者到延平,招降劝谕陈友定。陈友定设置酒宴大会众将和宾客,杀了明使者,把他的血滴在酒缸里,与众人酌取饮用。酒兴正浓时,向众人发誓说:“我们都蒙受元朝深厚恩遇,有不拼死抵御的,自身受分尸的磔刑,妻儿将被杀戮。”于是前往视察福州,烧城建筑堡垒。不久听说杉关被攻破,急忙把军队分为两部,用一支军队守卫福州,而自己率领一支军队守卫延平,以形成掎角之势。

胡廷美攻克建宁,汤和进攻延平。陈友定想靠长久相持困住他们,众将领请求出战,他不准许。将领们多次请求不停,陈友定怀疑他的部将想叛变,杀了萧院判。士卒们很多出去投降的。恰逢军器局发生火灾,城内爆炸声响震天地,明军知道有变故,猛烈攻城。陈友定呼唤他的部下诀别说:“大势已去,我用一死来报效国家,各位奋力拼搏吧!”随后退入省府大堂,整理衣帽向北行再拜礼,服毒自杀。他的部下争相打开城门让明军进城。明军入城后,赶去看他,还没有断气。抬出水东门时,正逢天降大雷雨,陈友定又苏醒过来。明军用枷锁把他押送至京城。入宫见了皇帝,皇帝责问他。陈友定高声说:“国破家亡,不过一死而已,还有什么话好说。”于是把他和他的儿子陈海一起杀掉了。

篇3:《明史汤和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明史汤和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定太平,获马三百。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别下溧水、句容,从定集庆。从徐达取镇江,进统军元帅。徇奔牛、吕城,降陈保二。取金坛、常州,以和为枢密院同佥守之。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选自《明史? 汤和 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闻而衔之 衔:怀恨

B、帝春秋浸高浸:逐渐

C、立赐钞治第中都治:治理

D、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坐:因犯……罪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间东南苦倭 患和所筑 沿海城戍皆坚緻 久且不圯 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B、嘉靖间东南 苦倭患 和所筑沿海城戍 皆坚緻 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C、嘉靖间东南苦倭患 和所筑沿海城戍 皆坚緻 久且不圯 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D、嘉靖间东南苦 倭患和 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 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和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幼年便有不凡志向,郭子兴起兵时,汤和带领壮士十余人前去归附他,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他能很谨慎地遵守规约。

B、汤和沉着、敏捷、有智谋,却经常因酒醉犯错,驻守常州时,他曾因事请求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借酒醉埋怨自己左右为难。

C、平定中原后还师论功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为由,不予封公。

D、汤和晚年为人更加谦逊谨慎。入朝闻知有关国事的计议,他一句也不敢外泄。所得朝廷赏赐,也大部分送乡里乡亲。和其他功臣比,他可以独享高寿并以功名而终。与此不无关系。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

(2)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

(3)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参考答案

8.C(治,应为“修建”)

9.C

10.B(“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并非左右为难之意,而是指他可以跟随朱继续镇守此城,也可叛离朱,另择出路,醉语也。)

11.(1)(3分)当时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他之下(译出“等夷”1分,译出“莫”1分,大意1分。)

(2)(4分)(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当面数落汤和逗留之罪。(汤和)叩头谢罪,此事才作罢。(省略成分应补充出来;面,当面,1分;谢,谢罪,1分;句意2分)

(3)(6分)汤和因此寻找机会镇静(不慌不忙)对皇帝说道:“我年事已高,不能再受您之命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在那找一处坟地,来等待寿终正寝(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间,机会,空闲时间,1分;犬马齿长,年龄大,年事已高的委婉说法,2分;句意3分)

二: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常与吴接境,张士诚间谍百出,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大军方北伐,命造舟明州,运粮输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而还。从大将军拔河中。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怨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怨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明年,闽中并海城工竣,和还报命,中都新第亦成。

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选自《明史?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诸将多太祖等夷 等夷:平辈

B.常访以御倭策 访:拜访

C.病浸笃不能兴 浸:渐渐

D.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圯:坍塌

6.下列选项中全部能表现汤和“多计略”的一项是

①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

②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

③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

④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

⑤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⑥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

A.① ③ ⑤ B.② ④ ⑥ C.② ③ ④ D.① ③ ⑥

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和从小就有大志,有谋略,所以战争中能够多次打败敌人,特别是打败倭寇,体现了他的谋略。

B.汤和作战勇敢,防守严密,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他有酒后乱言的过失。

C.汤和年老时在浙江防范倭寇,用人得当,并修建了大量的城堡,泽被后世,得到了后世的尊重。

D.汤和在浙江修建城堡,虽然有不少民怨,但他能从长远着眼,不为民怨所干扰,最终完成了任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3分)

(2)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怨者,齿吾剑。(4分)

(3)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3分)

参考答案

5.B访:咨询。

6.C(①表现其勇敢⑤表现其谨慎⑥表现其不贪财)

7.A.长大后有谋略,而不是从小有谋略,另外文中没有写汤和打败倭寇。

8.(1)我的年龄大了,不能再供您驱使,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建造放置棺材的墓地,来等待殓装我的老骨头。(犬马齿:臣子对皇上称自己的`年龄。堪:承受。愿:希望。墟:墓地。骸骨:老骨头。)3分

(2)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担忧眼前的怨恨,担任大事的人不顾惜细枝末节,再有怨恨的人,吃我一剑。(成:成就。恤:担忧。齿:吃。)(4分)

(3)所得赏赐,大多送给乡亲,见到当平民时的旧友和老人,非常高兴。(遗:赠送。欢如:高兴的样子。)(3分)

参考译文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乡里。幼年时有奇志,嬉戏时曾经练习骑射,统率一群小孩。及长后,身长七尺,豪爽洒脱有很多计策谋略。跟从太祖进攻大洪山,攻克滁州,授予管军总管。时诸将大多与太祖同辈,不肯居其下。汤和长太祖三岁,却独自非常谨慎地尊奉约束,太祖很喜欢他。跟随太祖攻打陈野先,流箭击中左大腿,拔出箭继续战斗,最终和诸将破击破陈野先并擒获他。常州和吴地接壤,张士诚的间谍到处出没,汤和防御很严密,敌人不能窥探到什么。两次来侵犯,两次击退他们,被他俘获斩首的数以千计。大军正北伐,命汤和明州在造船,运粮到直沽。海多大风,送到镇江就返还了。跟从大将军攻下河中。汤和沉稳机敏有很多谋略,多有酒后过失。守卫常州时,曾经有事请求太祖,没有如愿,酒醉后口出怨言:“吾镇守这个城,就像坐在屋脊上,往左看就向左,往右看就向右。”太祖听后怀恨在心。这时,太祖日渐年高,天下无事,魏国公、曹国公都在此前去世,皇上不想让众将长期掌管兵权,没有表达出来的机会。汤和趁机从容说地说:“我的年龄大了,不能再供您驱使,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建造放置棺材的墓地,来等待殓装我的老骨头。”皇上非常高兴,立刻赐给他钱财在中都修建宅第。

不久倭寇侵犯上海,帝为这件事忧虑,就对汤和说:“你虽然年纪大了,勉力为我出行一次吧。”汤和请求和方鸣谦一起去。鸣谦,熟知海上事务,汤和经常向他咨询抵御倭冠的策略。鸣谦说:“倭从海上来,就在海上抵御他们吧。请根据地的远近,设置卫所,陆上聚集步兵,水上备有战舰,那么倭寇就不能进入,进来了也不能靠岸。近海民众四人抽一人组成军队,戍守家乡,可以不烦扰外外地的军队。”皇上认为对。汤和就在浙西、浙东丈量地段,并在沿海设立卫所城堡五十九座,选出三万五千人个壮丁建筑这些,全部征调州县钱财以及借助有罪人的财物给役夫。役夫往往非常高兴,而民众不能不被烦扰,浙人很为此痛苦。有人对汤和说:“民众怨恨,怎么办?”汤和说:“成就长远打算的人不担忧眼前的怨恨,担任大事的人不顾惜细枝末节,再有怨恨的人,吃我一剑。”过了一年而城堡修成。稽查军队编次,制定考核制度,订立奖赏的法令。第二年,闽中沿海城堡完工,汤和还朝复命,中都新第也建成。二十七年,汤各病情渐渐严重不能起身。皇帝想见他,下诏用安车接入朝见,皇上用手拊摸他,与他共叙乡里故人以及起兵的艰难事情很详尽。汤和不能应答,只是叩头罢了。皇帝为他流泪,赏赐很多金银锦帛作为丧葬的费用。第二年八月死去,七十岁,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汤和晚年更加恭顺谨慎,入朝听到的国家大事,一句话也不敢向外泄露。所得赏赐,大多送给乡亲,见到当平民时的旧友和老人,非常高兴。嘉靖年间,东南苦于倭寇之患,汤和建筑的沿海城防,都很坚固,长久不坍塌,浙人依赖它得以自保,多歌颂思念他。巡按御史向朝廷请求,立庙来祭祀他。

篇4:明史严清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严清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富顺知县。公廉恤民,治声大起。忧归,补邯郸。入为工部主事,历郎中。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成加俸。连丁内外艰。服除,补兵部,擢保定知府。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历迁易州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并以清望,荐章十余上。

隆庆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未上,改四川。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郡县卒岁团操成都,清罢之。番人入贡,裁为定额。痛绝强宗悍吏,毁者亦众。陕西贼流入境,巡按御史王廷瞻劾清纵寇。大学士赵贞吉言:“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任事臣欲为国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击,惟全躯保位为得计矣。”疏奏,不允,命解官听调。清遂不出。

万历二年,起抚山西。未赴,改贵州。历两京大理卿,三迁刑部尚书。张居正当国,尚书不附丽者独清。居正既卒,籍冯保家,得廷臣馈遗籍,独无清名,神 宗深重焉。会吏部尚书梁梦龙罢,即以清代。日讨故实,辨官材,自丞佐下皆亲署,无一幸进者。中外师其廉俭,书问几绝。甫半岁,得疾归。帝数问阁臣:“严尚 书病愈否?”十五年,兵部缺尚书,用杨博故事,特诏起补。遣使趣行,而清疾益甚,不能赴。又三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恭肃。

清初拜尚书,不能具服色,束素犀带以朝。或嘲之曰:“公释褐时,七品玳瑁带犹在耶?”清笑而已。

选自《明史。严清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B.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C.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D.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商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清善于治理,有名声。他考中进士担任富顺知县,治理名声兴起;他担任工部主事,搞建筑的官员不敢牟利;他在多地任职,因美好的名声被举荐.

B.严清敢于作为,遭到嫉恨。他取消士兵每年在成都的操练,栽决外族进贡数额,严厉打击坏人,很多人说他的坏话,有人弹劾他,他因此被罢官。

C.严清正直公正,不阿权贵。他是尚书中唯一不依附张居正的人,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张的家,获得登记大臣赠送财物的簿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

D.严清崇尚简朴,深得皇帝信任。他刚担任尚书时,因为不能备办符合身份的颜色的衣服被人嘲笑,但他不以为意;皇帝器重他,惦记他的病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5分)

(2)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5分)

参考答案

4.B(原文标点为“醎起陕,始害川微,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贲巡抚。臣蜀人,深知治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5.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

6.C(“查抄张的家”错.应是“查抄冯保的家”)

7.(1)旧例,每年登记百姓充当京城仓库的劳役,严淸停止这件事,救济灾荒消灭强盗,人们把他和以前的太守旲岳相提并论,(得分点:故事、箱、振、比各1分,句意1分)

(2)严淸长期在四川做官,属官害怕他的声望,一个个磨砺名节品行,很少有贪污腐敗的`。 (得分点:惮、风采. 相率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任命做富顺知县.严清公正廉沽.体恤百姓,治理的名声广泛兴起。因守丧辞职田家,补官邯郸知县。 调入朝达担任工部主事。益督建造京城的外城墙,修建九陵,官吏没有侵占牟利的,工程完成增加俸梂。升任保定知府。旧例,每年登记五姓充当京城仓库的劳役, 严清停止这件事。救济灾荒消灭强盗。人们把他和以前的太守吴岳相提并论,首升任易州副使.玦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同时因为有美好的名声,举荐奏 章十多次呈上朝延。

隆庆二年,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责州巡抚。.没有上任,调往四川。严清长期在四川做官,属官害怕他的声望,一个个磨砺名节品行,很少有贪污腐敗 的。郡县士兵每年在成都聚集操练,严清取消这件事,外族人进献財物,严清我决为规定数额。彻底杜绝强横帮派和凶狠的官吏,说他坏话的人也多。陕西的流窜进 入四川境内,巡按御史王延瞻弹劾严清放纵强盗。大学士赵贞吉说:“盗贼从陕西兴起,给四川边境带来祸害。 如果有罪,应当惩罚守土的大臣,不应该单单责罚巡抚。我是蜀地人,很了解严清约束自己爱护别人,减少事务。不怕别人埋怨。现在蜀地荒年百姓,正把严清像父 母那样依靠,为什么要抛弃他!掌管职事的大臣想对国家有作为对小民有好处,必定得罪权贵,议论的人不加细察,动不动就用苛刻的法令条文来要求他,不久 前海瑞已经离去,假如严清又被罢免,这是掌管职事的大臣都免不了被弹劾攻击。只有保全身体保住位置是最好的计策了。奏章呈上去,朝廷不准许,命令严清解除 官职听候调遣,严清于是不出来做官。

万历二年,起用担任山西巡抚,没有赴任,改任贵州巡抚,曾任两京大理卿.多次升职担任刑部尚书,张 居正掌管国政,尚书不依附他的只有严清。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冯保的家,获得朝延大臣赠送财物的登记薄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神宗十分器重他。恰好吏部南书 梁梦尼罢职,就用严清接替,严清每天研究往日的事实。 辨别官员的才能资质,从丞佐以下都亲自签署,没有一个人侥幸获取官位,朝延内外学习他的廉洁节俭。书信几手断绝。才半年,得病辞职回家,皇帝多次询问阁 臣:“严尚书的病好了没有?”万历十五年,兵部空缺尚书,引用杨博的旧例,特别下诏起用严清补缺。派使者催促动身,但是严清的病更严重,不能赴任。又过了 三年去世, 严清刚担任尚书,不能置备正规顏色的服饰。束着素色的犀带上朝,有人嘲笑他说:“您刚做官时,七品玳瑁带还在吗? ”严清笑笑罢了。

篇5:明史·列传第六十四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列传第六十四原文及译文解析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天顺初,改修撰,教小内侍书。阁臣徐有贞、李贤下狱,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王翱以正荐,遂召见文华殿。正长身美须髯,帝遥见,色喜。既登陛,连称善。问年几何,家安在,何年进士,正具以对。复大喜曰:“尔年正强仕,吾北人,又吾所取士,今用尔内阁,其尽力辅朕。”正顿首受命。趋出,石亨、张軏遇之左顺门,愕然曰:“何自至此?”比入,帝曰:“朕今日自择一阁臣。”问为谁,帝曰:“岳正。”两人阳贺。帝曰:“但官小耳,当与吏部左侍郎兼学士。”两人曰:“陛下既得人,俟称职,加秩未晚。”帝默然,遂命以原官入阁。

时亨、吉祥恣甚,帝颇厌之。正从容言:“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帝许焉。正出见吉祥曰:“忠国公常令杜清来此何为者?”吉祥曰:“辱石公爱,致诚款耳。”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为耳。”因劝吉祥辞兵柄。复诣亨,谕令自戢。亨、吉祥揣知正意,怒。吉祥见帝,免冠,泣请死。帝内愧,慰谕之,召正责漏言。

亨、吉祥构蜚语,谓正卖直谤讪。帝怒,谪钦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旬日。陈汝言令巡校言状,且言正尝夺公主田。遂逮系诏狱,杖百,戍肃州。

亨、吉祥既诛,帝谓李贤曰:“岳正固尝言之。”贤曰:“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乃释为民。

宪宗立,御史吕洪等请复正与杨瑄官,诏正以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正还朝,自谓当大用,而贤欲用为南京祭酒,正不悦。忌者伪为正劾贤疏草,贤嗛之。

成化元年四月,出正为兴化知府。正至官,筑堤溉田数千顷,节缩浮费,经理预备仓,欲有所兴革。乡士大夫不利其所为,腾谤言。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B.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C.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D.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 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D. 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正颇得皇帝喜爱。皇帝召见岳正,远远地看到岳正样貌很好,心中很是喜欢,便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鼓励他尽力辅佐自己。

B.岳正秉持正义,但处事不够严谨。当时石亨、曹吉祥非常骄横,他主动向皇帝请命离间二人,却被识破,最终遭到皇帝的斥责。

C.岳正渴望受到重用,但时运不济。官复原职后,他没有受到重用,有人还伪造了岳正弹劾李贤的奏章的草稿,岳正因此得罪了李贤。

D.岳正为官勤政为民。他出任兴化知府时,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如兴修水利、灌溉良田数千顷,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

(2)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

参考答案

4.B

5.D(“出”,离开京城任职,解释为贬官理解偏差。)

6.A(“看到岳正样貌很好”只是提拔他的其中一个原因。)

7.(1)皇帝让吕原入阁参与政事后,不久,薛瑄又辞官,皇帝想找一个能代替他的人。(“预”“顷之”“致仕”“代者”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 当初,岳正获罪时,都督佥事季铎请求皇帝将岳正的宅子赐给自己,到这时皇帝又下诏将宅子还给岳正(“得罪”“乞”“至是”“敕”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岳正,字季方,是漷县人。正统十三年参加会试考取第一名,朝廷赐进士及第,他被授予编修的职务,升任左赞善。

天顺初年,岳正改任修撰,教小内侍读书。大学士徐有贞、李贤被关进监狱,皇帝让吕原入阁参与政事,不久,薛瑄又辞官,皇帝想找一个人代替他。王翱便把岳正推荐上去,(皇帝)于是在文华殿召见岳正。岳正身材修长,美髯飘飘,皇帝远远望见,脸上流露出高兴的神色。他谒见皇帝之后,皇帝又连连称好。皇帝问岳正年龄多大,家在哪里,哪一年考取的进士,岳正详细回答。皇帝又十分高兴地说:“你的年龄正好四十岁,你是我们北方人,又是我选拔出来的进士,现在任命你为内阁大学士,你要尽力辅佐我。”岳正忙磕头接受任命。岳正快步出来,与石亨、张軏在左顺门相遇,二人很吃惊地问岳正:“你怎么到这个地方来了?”等到两人进入皇宫,皇帝告诉他们:“今日我自己选拔了一位内阁大学士。”石亨、张軏问(选拔的)是谁,皇帝说:“岳正。”两人装着庆贺了一番。皇帝说:“只是岳正的官职太小了,应当授予他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的官职。”石、张二人说:“陛下已经得到了贤人,等到确认他称职了,再升他的官也不迟。”皇帝沉默了一会儿,于是下令让岳正以原来的官职入阁。

当时石亨、曹吉祥非常骄横,皇帝非常反感他们。岳正私下对皇帝说:“现在(石亨、曹吉祥)二人的权势过重,请允许我用计策离间他们。”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岳正出来后去见曹吉祥,对他说:“忠国公(石亨)为什么常派杜清来这里?”曹吉祥说:“承蒙石公垂爱,表达一种诚意罢了。”岳正说:“不是这样的,他是派人来监视您的行为的。”趁机劝曹吉祥交出兵权。岳正又来到石亨的'住处,以皇帝的口吻命他自我收敛。石亨、曹吉祥揣摩到了岳正的来意,非常生气。曹吉祥去拜见皇帝,摘掉了帽子,哭着请求赐他一死。皇帝心里十分惭愧,好言安慰了一番,传召岳正斥责他说话不当。

石亨、曹吉祥制造流言,说岳正故意表现得公正忠直以获取名声,毁谤讥刺别人。皇帝很生气,将他贬为钦州同知。岳正途经漷县,因为母亲年老停留了十天。陈汝言让巡校向朝廷说明这一情况,并且说岳正曾经抢夺公主的田产。于是将他逮捕关押到狱中,杖打一百,流放到肃州。

石亨、曹吉祥被杀后,皇帝对李贤说:“岳正本来就曾说过石亨、曹吉祥骄横之事。”李贤说:“岳正家里有老母,如果能够放他回归故里,就非常好了。”于是,岳正被放归故里为民。

宪宗即位后,御史吕洪等请求恢复岳正和杨瑄的官职。皇帝下诏让岳正以原来的官职为讲论经史的官,参与修订《英宗实录》。当初岳正获罪时,都督佥事季铎请求皇帝将岳正的宅子赐给自己,到这时皇帝又下诏将宅子还给岳正。岳正回到朝廷后,自以为会被重用,但李贤想任命他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岳正十分不高兴。(后来)妒忌岳正的人伪造了岳正弹劾李贤的奏章的草稿,李贤(因此)很反感岳正。

成化元年四月,岳正被调出京城任兴化知府。岳正到了任上,修建堤坝,灌溉良田数千顷,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整顿库存,想要大干一场。乡里的士大夫们不满他的所作所为,传播fei谤他的言论。岳正也厌恶了做官。成化五年觐见皇帝,于是辞官。五年后去世,享年55岁。岳正没有儿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是他的女婿。

篇6:《明史·商辂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商辂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

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

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

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愠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

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 “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 “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毅。

(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引领望久矣 引:伸着

B.陛下委听断于直 委:委托

C.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 亟:赶快

D.及谢政,刘吉过之 过:指责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建:提出

B.命廷鞫诸言者鞠:审讯

C. 帝颔之 颔:点头称许

D.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易:轻易

15.下列关于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 《五经》 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 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清时期,兵部各部门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等等事宜。

C. 赞,是一种以颂扬人物为主的文体,万贵妃想让商辂在其亡父的画像上题写颂词,歌颂其父的美好品质及贡献。

D. 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叫赠。古代帝王、大臣死后,就其生平事迹,为之立号,此号称谥。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1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明商辂每临大事“毅然莫能夺”的一组是( )

①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②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 ③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

④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 ⑤非上命,不敢承也⑥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D.②③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辂才华横溢,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在明代,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

B.万贵妃当时很有威势,皇帝身边的人都惧怕她,纪妃生的皇子已经六岁了,还没人敢告诉皇帝。

C.商辂依据大义,慷慨激昂。他率领同僚列出汪直的罪状,请求除去汪直,使皇帝最终同意了他们的主张。

D.商辂坚持自己的操守。万贵妃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并且赠送给他很多财物,但商辂最终还是没有写。

参考答案

13.D探望

14.D改换

15.A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6.B

17.C“皇帝同意了他们的主张”,原文无据。

参考译文:

商辂,字弘载,是淳安人。考取乡试第一名。正统十年,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到明代结束,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罢了。

成化三年二月被召至京城,首先陈述勤奋学习、采纳谏议等一共八件事,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所说的采纳谏议的事情中,有请求召回复用元年以后因进言而被贬斥的人的内容。第二年,彗星出现,给事中董曼等人弹劾不称职的大臣,一起涉及商辂。商辂于是请求辞职。皇帝很生气 ,命令在朝廷查问那些进言的人,想给予严厉谴责。商辂说:“我曾经请求宽容进言的人,现在议论到我反而责备他们,对公众舆论又怎么解释呢?”皇帝很高兴,不久商辂晋升为兵部尚书。

商辂为人,宽厚大度,到面临大事时,坚毅没有人能改变。悼恭太子去世,皇帝因继承人的事而忧虑。纪妃生有皇子,六岁了,身边的人畏惧万贵妃,没有人敢进言。很久以后,才报告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想向朝廷的人宣告,派遣中官到内阁说明自己的意图。商辂请求皇帝诏令礼部拟定上报皇子的名字,于是朝廷大臣相互祝贺。过了几日,皇帝又御临文华殿,皇子陪侍,召见商辂及众内阁大臣。商辂叩首说:“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太子,天下盼望已久了。应当立即立为太子,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皇帝点头同意了。

中官汪直监管西厂时,多次造成大案。商辂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的十一条罪状,说:“陛下把听讼断狱委托给汪直,汪直又把小人当做耳目。自从汪直掌权,士大夫不能安心于他们的职守,商人不能安心于经商,老百姓不能安心于生产,如不立即除去,天下安危就不可知了。” 皇帝地说:“任用一个太监,怎么竟危及到天下?”商辂严肃地说:“朝廷大臣无论大小,有罪都请下旨逮捕讯问。汪直擅自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各位近侍在皇帝左右,汪直动辄更换。汪直不除去,天下怎能没有危险?”依据大义,慷慨激昂。

万贵妃看重商辂的名望,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赠送的金钱礼物非常丰厚。商辂竭力推辞,使者把贵妃的意思告诉他。商辂说:“不是皇帝的命令,不敢接受。”贵妃不高兴了,商辂最终也不顾及。到辞去官职后,刘吉去探望他,看见他子孙众多,感叹说:“我与您共事多年,不曾见您笔下胡乱杀一人,上天回报您如此丰厚是应该的。”商辂说:“只是不敢让朝廷乱杀一人而已。”过了十年去世,时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毅。

篇7:《明史马森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明史马森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坠,殒焉。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逾年而举森。嘉靖十四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太平知府。民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再迁江西按察使。有进士嬖外妇而杀妻,抚按欲缓其狱,森卒抵之法。

马森,字孔养,怀安人。他的父亲马俊,晚年得子,家人抱着不小心跌落,死了。马俊骗他的妻子说:“是我的失误啊!”不怪罪家人。过了一年生了马森。嘉靖十四年,(马森)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曾任太平知府。老百姓中有兄弟打官司的,(马森)给他们镜子让他们照照,说:“你们两人老了,还忍心损伤兄弟情分吗?”二人都感动得落泪道谢而去。又升迁江西按察使。有位进士宠爱别的女人而杀害妻子,巡抚巡按想拖延这个案件,马森最后还是按照法令处置。

历左布政使,就擢巡抚右副都御史。入为刑部右侍郎,改户部。初,森在江西荐布政使宋淳。淳后抚南、赣,以赃败,森坐调大理卿。屡驳疑狱,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称为“三平”。病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改户部,督仓场,寻转左。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迁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改北部。

(马森)曾任左布政使,接着升为巡抚右副都御史。召入朝廷任刑部右侍郎,调任户部。当初,马森在江西推荐了布政使宋淳。宋淳后来巡察南、赣,由于(他)贪赃的事败露,马森被调为大理卿。他屡次驳回有疑点的案子,与刑部尚书郑晓、都御史周延并称“三平”。后来因病回乡,起用为南京工部右侍郎。调到户部,督察仓场,不久转任左侍郎。他以右都御史的官职总督漕运,兼任凤阳巡抚,升任为南京户部尚书。隆庆初年,调任北部。

是时,登极诏书蠲天下田租半。太仓岁入少,不能副经费,而京、通二仓积贮无几。森钩校搜剔,条行十余事。又列上钱谷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手诏责令措置,森奏:“祖宗旧制,河、淮以南以四百万供应京师,河、淮以北以八百万供边。一岁之入,足供一岁之用。后边陲多事,支费渐繁,一变而有客兵之年例,再变而有主兵之年例。其初止三五十万耳,后渐增至二百三十余万。屯田十亏七八,盐法十折四五,民运十逋二三,悉以年例补之。在边则士马不多于昔,在太仓则输入不益于前,而所费数倍。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而于国之大体,民之元气,未暇深虑。愿广集众思,令廷臣各陈所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盐课事宜。诏皆如所请。帝尝命中官崔敏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即,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不听。三年,以母老乞终养。赐驰驿归,后屡荐不起。

这时候,皇帝登基下诏书减免了国家一半的田租。国库每年的收入减少,不能满足经费的开支,而且京、通二仓的储藏又没有多少。马森查核搜求,举述了十多件事。又列出钱谷出入的数目,劝皇帝节俭。皇帝亲自下诏责令采取措施,马森上奏:“依据祖宗旧有的制度,黄河、淮河以南地区供给京师四百万,黄河、淮河以北地区供给边疆八百万。一年的收入,足以供给一年的费用。后来边境事多,开支的费用逐渐增多,起初变成有每年从外地调来军队的常例,又变成有每年在当地筹集兵力的常例。起初的费用只需三五十万罢了,后来逐渐增至二百三十多万。屯田的十个里有七八个受亏损,管理食盐的十个里有四五个受亏损,民粮运输拖欠税收的十个里有二三个,全部每年按例补给。在边关兵马不比过去多,在国库纳粮之数不比过去增加,然而费用却增加了几倍。加上皇上下诏减免田租,所以今日匮乏,比往年严重。我以前筹划事情,计算到很细微的财物,不过想解决目前紧急的问题,但对于国家的根本,百姓的元气,没有来得及去深入考虑。希望能集思广益,让朝廷众臣各陈己见。”又奏河东、四川、云南、福建、广东、灵州征收盐税的事情。皇帝下诏都同意他所建议的。皇帝曾经命令宦官崔敏拨户部的六万银两买黄金。马森认为不可以,而且说,按照旧例皇帝的手诏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太监直接传递的,于是事情被阻止了。过后皇帝又下令购置珠宝,马森也极力谏诤,皇帝不听。隆庆三年,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回家奉养终老。(皇帝)赏赐他乘驿车归乡,后来有人屡次举荐却没有再被起用。

森为考官时,夏言婿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里居,赞巡抚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乡人为立报功祠。万历八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敏。

马森任考官时,夏言的女婿出自他的门下,想介绍他去拜见夏言,他推辞不去。严嵩听说后对他有好感,马森也不想去依傍。他被徐阶所看重,于是被引荐录用。他回家后,称赞巡抚庞尚鹏施行一条鞭法,乡里的人为他修筑报功祠。万历八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敏。

(节选自《明史?马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

B.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

C.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

D.重以诏书蠲除/故今日告匮/视往岁有加/臣前所区/画算及锱铢/不过纾目前急/

4.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为掌管户籍、科举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漕运,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C.盐课,即中国古代的盐税,是中国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始见于夏朝。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5.A(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科举归礼部掌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森通情达理,化解兄弟阋墙。他在担任太平知府时,有兄弟俩前来打官司,马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感化了兄弟二人。

B.马森刚正不阿,公正处理案件。他担任江西按察使时,有进士因宠幸别的女人而杀害妻子,他不顾地方高官的阻力,将那位进士绳之以法。

C.马森忧心国事,剖析经济困局。他认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一方面因为战事频繁,军费开支增大,一方面因为皇帝减免租税导致国库收入减少。

D.马森敢于进言,劝皇上广开言路。他认为皇上很多政策只能解燃眉之急,没有深入考虑到国家的根本,百姓的元气,应多听听臣子的建议。

6.D(马森是反省自己在谋划时没有考虑到国家根本,百姓元气,应多听听大家的意见,不是指皇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森持不可,且言,故事御札皆由内阁下,无司礼径传者,事乃止。

(1)马森认为不可以,而且说,按照旧例皇帝的手诏都由内阁下发,没有从司礼太监直接传递的,于是事情被阻止住了。(计分点:“持”,主张、认为;“故事”,旧例,此处译为按旧例;“乃”,于是。每处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为徐阶所重,遂引用之。

(2)严嵩听说后对他有好感,马森也不想去依附。他被徐阶所看重,于是被引荐录用。(计分点:“悦”,对……有好感;“为……所重”,被动句;“引用”,引荐录用。每处1分,译出大意给2分。)

《明史·叶盛传》原文及译文

《南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旧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朱国祚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八十二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危稹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刘师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隋书·列传·卷四十三》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列传·卷四十五·张本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节选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节选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