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ciel2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共含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iel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篇1: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哪些方面?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载体。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对他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并探究其语言特色形成的原因。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

“今天地里干啥了?”

“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

“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平凹的散文,大多以清新的“白描”为主,偶尔加以轻轻的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他在《石砭峪雾》中对“雾”的生动描绘:

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天真成了圆的,地却不方,十几步外,被雾摄收得缥缈。

这段描写,文笔细致,拙巧相宜,语言自然流畅,娓娓动听,作家好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浓淡相宜、神采飞扬的云雾画。那雾“撞在石上”、“勾心斗角”后“匀开来”的动感姿态,神秘、美妙;那群山被浓雾笼罩“入了远空”、“轻了”、“淡了”的自然景象,优美动人,具体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顿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夜籁》中,有这样一段景物的描写:“一道石板小路引着向山坡根去了,石板是锃蓝的,赭红的,一块不连着一块,人脚踹得它光滑细腻,发着幽幽的光,像池塘平浮水面的荷叶。”一经作者的修饰,那山间小路上的石头,便显得格外不俗了,透露出一种拙厚、古朴、旷远的美来。而在《商州又录》中,“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出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面目。石头裸裸地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草木并没有摧折,枯死的是软弱,枝柯僵硬,风里的铜韵一般的颤响。”在作者笔下,山不是普通的山了,而是活了的奇丽的女子。在此,也显现出他的作品语言在俚俗之美后面隐藏着一种儒雅的底蕴,寄寓着一种气度雍容、开人心智、沁人肺腑的'情趣。贾平凹的作品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就在于其能“以拙为美、拙而至巧”。这种语言的质朴美,是一种比生活更高也更带普遍性的美,是表面质朴与内涵深厚的高度统一的美。这种朴实的语言,抒的是真情,议的是至理,绘的是真景,写的是真意,因而生动逼真,亲切感人,最能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贾平凹还非常注意选词炼字,特别善于通过一个字来表示丰富生动的内容,因而行文淡雅明净,内涵意味深长,像窖藏多年的酒,特别醇厚。首先,他特别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毕显其音容笑貌。《满月儿》写月儿泪未擦干就朗声大笑,满脸的泪珠“全笑溅了”,“溅”字用得妙极,勾画出她孩子般的天真,淘气的憨态。《南庄回忆》中写姑娘荡秋千,从浓浓的林子里“冲”出来,“没”回去,点出姑娘身轻如燕的姿影,也暗写了姑娘的火暴性子。《曳断绳》中曾用一个“痴”字写尽了老六理屈词穷,呆若木鸡的神情。“喜滋了”(《春暖老人》)反映了孤寡老人得到党的温暖时满心欢喜不能关住的情景。一字点染,如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真是神来之笔。其次,作者赋予山水景物以动物甚至是人的动作,常常是一字传神。如写日落日出,作者的想象独特新颖,表达别具一格。在他的笔下,不仅把太阳写成是会“跳”、会“坐”、会“爬”、会“烧”、会“没”等有生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作者准确地反映了人们的视觉,观察精细,非常贴切。当作者精心选词炼字,赋予景或物以人的特点时,往往就因为一个字用得巧妙,就达到了“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如:

不过半个月,玉米手提般地往上长,一个个腰里揣上了棒槌粗的两个棒子。

――(《威信》)

他嗬嗬地笑了,声响很大,像一团一团滚出来的。

――(《报到》)

炼字的精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在同时写几样景物的时候,作者不仅把它们拟人化,还用奇妙的联想把这些景物的位置、处所写成是由于它们的动作而呈现的一种状态,这就使静物富有生机,同时也使描写对象更加突出。这种效果竟也是通过一个字来达到的。如下列引文中加点的字:

林子很深,夹出一道细水来……

路是架在山脊梁上,山风旋起来,似乎随时要把人旋下沟去。

再比如说庄稼长得“山也挤了”,“河也瘦了”,等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内容丰富、色彩清新而又层次分明的图画,意境非常优美。

在作品当中,他还使用了大量的重叠词,其中有些是常见重叠式,而更多的则是非常见重叠式,这些非常见重叠词便构成了贾平凹作品语言的一大特征。

首先来看名词。在贾平凹的文章中名词重叠现象占了很大一块儿。下面是从他的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灾灾难难、关关卡卡、石石木木、疙疙瘩瘩、早早晚晚、病病灾灾、柔柔情情、平平仄仄、坑坑凹凹、沟沟岔岔、银银、玉玉、狐狐、妖妖、肉肉、粉粉、鬼狐狐、窑背背、山峁峁,等等。

重叠后的名词在贾文中有两个特点:一部分保留了名词词性,只是词义有所改变;一部分则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如:

(1)卸下一袋两袋粮食,装上盆盆碗碗。

――(《陈炉》)

(2)尽院子的月光是银银的,玉玉的。

――(《月迹》)

“盆盆碗碗”作宾语,词性未变,但语义内容有所变化,具有“多”的意思;“银”和“玉”重叠后不再指称客观存在物,而是转指两物蕴含的特性――洁白,且重叠后做谓语,起描绘作用,表达更加生动。

其次来看动词。贾平凹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下面是从其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试试探探、晃晃荡荡、说说话话、死死活活、生生死死、喊喊叫叫、说说笑笑、沉沉浮浮、翻翻覆覆、反反复复、摇摇摆摆、纠纠缠缠、绊绊磕磕、起起伏伏、颤抖抖、扑腾腾,等等。

重叠动词既保留了原式的动作特性,同时又具有了形容词的修饰描绘功能,很有特色。下面结合实例来分析:

(3)说说话话,不知不觉,自自然然,来顺就把黑氏的手握住了。

――(《黑氏》)

(4)一双手试试探探地过去了,像是蛇咬住云云的手。

――(《古堡》)

“说说话话”与“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共同做状语,极形象地状写了来顺握住黑氏手的情状;“试试探探”也做状语,使老大“咬住云云的手”的情态跃然纸上。这些动词重叠后都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起描绘作用,有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再来看看形容词。汉语里,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可以带上后加成分,构成“ABB”式。而且这些后加成分往往是两个同音的音节。因此,“AB”不成词,如“黑乎乎”、“甜丝丝”不能用如“黑乎”、“甜丝”。而贾平凹的作品中,有一部分“ABB”式重叠词与普通话的常规形式相同,但大量的是非常见形式,如:温柔柔细柔柔、痴呆呆、松软软、沉静静、莽撞撞、灰浊浊、羞怯怯、陡峭峭、苦涩涩、明亮亮、冰冷冷、暖和和、艰难难、平静静、苍白白、凶狠狠、舒展展、白嫩嫩、火暴暴,等等。

重叠后的形容词增加了作品本身的表现力,更形象地表现出事物或人物的状态。

以上是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不同的词类中说明了贾文运用非常见重叠词的特色和效果。这说明贾平凹对于重叠词的驾驭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境界。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浓厚的个人特色,这与他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分不开。

贾平凹所处的商州即今商洛地区,居关中和陕南间的秦岭南麓,在陕西省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板块中,是一个过渡、交叉性地带。商洛地区以商县――丹凤一带为中心,环环相连,构成神奇瑰丽的景观,其中商南、丹凤、商县南北一线是古代交通要道,这是商州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贾平凹恰恰生长在这里。他的家乡棣花镇距商州市不过35公里,距本县县城龙驹寨仅15公里,距商南县城近百公里,风水宝地商洛镇则近在咫尺。可以说,贾平凹从小就受到最浓郁的商州文化的濡染。

商州沟通着古代两大文化体系:秦文化和楚文化,从而形成两种文化的交叉。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特质。其一,丰富的包容性。单就语言而言,秦楚两大语系的交汇使得商州语言驳杂多变;既有秦腔的粗犷、俗重,又有楚语的柔和、婉转;既有属于某种语系的变体,又有“四不像”的杂交。细究之,语言变化又有规律可寻:从南往北,由楚语而秦腔;自北向南,由秦腔而楚语。洛南话最接近关中秦腔,商县次之,然后丹凤,到商南楚豫腔占上风,秦腔渐弱;无论声腔音调,还是表达的习惯方式,都显出明显的递变性。商县至丹凤川道一线,变化不大,相对一致,是商州方言的代表地区,它正是贾平凹的语言根基。因此,贾平凹的作品语言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吸收运用传统诗学的同时注重对现实的描绘,形成一种“形而上的抒情”特点。其二,浑厚的古朴性。虽然商州有着并不寂寞的历史,但因四面环山,远离都城,终是偏僻闭塞,即使繁华通达的龙驹寨,是山夹水挤,加以历史的闲置,也未脱离蛮荒封闭的境况。长期的小农经济生活,山民们的生产方式虽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锄垦镰收,终是发展缓慢,这使得商州的社会生活保持了更多的古朴性。浑厚而古朴,成为商州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也是贾平凹作品语言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最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浑厚朴实,很少运用复杂难懂的词汇,较多地运用了口语、方言和一些独特的民俗传说。

贾平凹作品中的超常重叠词则是受商州方言的影响。因为贾平凹的丹凤方言属于商州方言,但与商州其他次方言相比,只有丹凤话的许多单音节名词是可以重叠而且可以儿化的。如:盆盆儿、铲铲儿、锅锅儿、面面儿,等等。贾平凹自然受到这种语法习惯的影响,并把它推而广之,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对名词的较多的重叠运用。这似乎可以从贾平凹作品中的众多文学形象的命名得到印证。如《小月前本》中的门门、才才,《鸡窝洼的人家》中的禾禾、回回,《古堡》中的云云,《龙卷风》中的丑丑,《远山野情》中的香香,《二月杏》中的玉玉,《人极》中的亮亮,等等均是重叠式。

另外,商州方言中的部分名词词尾也是可以重叠的(普通话无此用法),如:皮袄袄、白点点、树梢梢、渠沿沿、山梁梁,等等,部分形容词尾也是可以重叠的,如:兰瓦瓦、松弛弛、咕容容、白光光等,普通话虽然没有这些词,但有相同的重叠方式。这样就促使了作家的同形仿构,也自然成了他有别于普通话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超常重叠词。

地域文化对贾平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语言也因此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他本人对地域文化敏锐的感受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运用使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贾平凹认为,“创作之所以是创作,创是第一位的,作是第二位的,一切无定式,一切皆‘扑腾’”。他确实是一个不断“扑腾”、不断突破的作家,他的作品从不重复自己,每有新作,都会引起文坛的兴奋和关注,虽然有褒有贬,但都将我们带入一个自觉自由的商州文学境界,这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篇2: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

“今天地里干啥了?”

“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

“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 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贾平凹的散文,大多以清新的“白描”为主,偶尔加以轻轻的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他在《石砭峪雾》中对“雾”的生动描绘:

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天真成了圆的,地却不方,十几步外,被雾摄收得缥缈。

这段描写,文笔细致,拙巧相宜,语言自然流畅,娓娓动听,作家好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浓淡相宜、神采飞扬的云雾画。那雾“撞在石上”、“勾心斗角”后“匀开来”的动感姿态,神秘、美妙;那群山被浓雾笼罩“入了远空”、“轻了”、“淡了”的自然景象,优美动人,具体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顿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夜籁》中,有这样一段景物的描写:“一道石板小路引着向山坡根去了,石板是锃蓝的,赭红的,一块不连着一块,人脚踹得它光滑细腻,发着幽幽的光,像池塘平浮水面的荷叶。”一经作者的修饰,那山间小路上的石头,便显得格外不俗了,透露出一种拙厚、古朴、旷远的美来。而在《商州又录》中,“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出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面目。石头裸裸地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草木并没有摧折,枯死的是软弱,枝柯僵硬,风里的铜韵一般的颤响。”在作者笔下,山不是普通的山了,而是活了的奇丽的女子。在此,也显现出他的作品语言在俚俗之美后面隐藏着一种儒雅的底蕴,寄寓着一种气度雍容、开人心智、沁人肺腑的情趣。贾平凹的作品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就在于其能“以拙为美、拙而至巧”。这种语言的质朴美,是一种比生活更高也更带普遍性的美,是表面质朴与内涵深厚的高度统一的.美。这种朴实的语言, 抒的是真情,议的是至理,绘的是真景,写的是真意,因而生动逼真,亲切感人,最能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贾平凹还非常注意选词炼字,特别善于通过一个字来表示丰富生动的内容,因而行文淡雅明净,内涵意味深长,像窖藏多年的酒,特别醇厚。首先,他特别善于抓住事物特征, 用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毕显其音容笑貌。《满月儿》写月儿泪未擦干就朗声大笑,满脸的泪珠“全笑溅了”,“溅”字用得妙极,勾画出她孩子般的天真,淘气的憨态。《南庄回忆》中写姑娘荡秋千,从浓浓的林子里“冲”出来,“没”回去,点出姑娘身轻如燕的姿影,也暗写了姑娘的火暴性子。《曳断绳》中曾用一个“痴”字写尽了老六理屈词穷,呆若木鸡的神情。“喜滋了”(《春暖老人》)反映了孤寡老人得到党的温暖时满心欢喜不能关住的情景。一字点染,如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真是神来之笔。其次,作者赋予山水景物以动物甚至是人的动作,常常是一字传神。如写日落日出,作者的想象独特新颖,表达别具一格。在他的笔下,不仅把太阳写成是会“跳”、会“坐”、会“爬”、会“烧”、会“没”等有生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作者准确地反映了人们的视觉,观察精细, 非常贴切。当作者精心选词炼字,赋予景或物以人的特点时,往往就因为一个字用得巧妙,就达到了“人人心中有,他人笔下无”,如:

不过半个月,玉米手提般地往上长,一个个腰里揣上了棒槌粗的两个棒子。

――(《威信》)

他嗬嗬地笑了,声响很大,像一团一团滚出来的。

――(《报到》)

炼字的精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在同时写几样景物的时候,作者不仅把它们拟人化,还用奇妙的联想把这些景物的位置、处所写成是由于它们的动作而呈现的一种状态,这就使静物富有生机,同时也使描写对象更加突出。这种效果竟也是通过一个字来达到的。如下列引文中加点的字:

林子很深,夹出一道细水来……

路是架在山脊梁上,山风旋起来,似乎随时要把人旋下沟去。

再比如说庄稼长得“山也挤了”,“河也瘦了”,等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内容丰富、色彩清新而又层次分明的图画,意境非常优美。

在作品当中,他还使用了大量的重叠词,其中有些是常见重叠式,而更多的则是非常见重叠式,这些非常见重叠词便构成了贾平凹作品语言的一大特征。

首先来看名词。在贾平凹的文章中名词重叠现象占了很大一块儿。下面是从他的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灾灾难难、关关卡卡、石石木木、疙疙瘩瘩、早早晚晚、病病灾灾、柔柔情情、平平仄仄、坑坑凹凹、沟沟岔岔、银银、玉玉、狐狐、妖妖、肉肉、粉粉、鬼狐狐、窑背背、山峁峁,等等。

重叠后的名词在贾文中有两个特点:一部分保留了名词词性,只是词义有所改变;一部分则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如:

(1)卸下一袋两袋粮食,装上盆盆碗碗。

――(《陈炉》)

(2)尽院子的月光是银银的,玉玉的。

――(《月迹》)

“盆盆碗碗”作宾语,词性未变,但语义内容有所变化,具有“多”的意思;“银”和“玉”重叠后不再指称客观存在物,而是转指两物蕴含的特性――洁白,且重叠后做谓语,起描绘作用,表达更加生动。

其次来看动词。贾平凹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下面是从其作品中抄录的一部分:试试探探、晃晃荡荡、说说话话、死死活活、生生死死、喊喊叫叫、说说笑笑、沉沉浮浮、翻翻覆覆、反反复复、摇摇摆摆、纠纠缠缠、绊绊磕磕、起起伏伏、颤抖抖、扑腾腾,等等。

重叠动词既保留了原式的动作特性,同时又具有了形容词的修饰描绘功能,很有特色。下面结合实例来分析:

(3)说说话话,不知不觉,自自然然,来顺就把黑氏的手握住了。

――(《黑氏》)

(4)一双手试试探探地过去了,像是蛇咬住云云的手。

――(《古堡》)

“说说话话”与“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共同做状语,极形象地状写了来顺握住黑氏手的情状;“试试探探”也做状语,使老大“咬住云云的手”的情态跃然纸上。这些动词重叠后都具有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起描绘作用,有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再来看看形容词。汉语里,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可以带上后加成分,构成“ABB”式。而且这些后加成分往往是两个同音的音节。因此,“AB”不成词,如“黑乎乎”、“甜丝丝”不能用如“黑乎”、“甜丝”。而贾平凹的作品中,有一部分“ABB”式重叠词与普通话的常规形式相同,但大量的是非常见形式,如:温柔柔细柔柔、痴呆呆、松软软、沉静静、莽撞撞、灰浊浊、羞怯怯、陡峭峭、苦涩涩、明亮亮、冰冷冷、暖和和、艰难难、平静静、苍白白、凶狠狠、舒展展、白嫩嫩、火暴暴,等等。

重叠后的形容词增加了作品本身的表现力,更形象地表现出事物或人物的状态。

以上是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不同的词类中说明了贾文运用非常见重叠词的特色和效果。这说明贾平凹对于重叠词的驾驭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境界。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具有非常浓厚的个人特色,这与他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分不开。

贾平凹所处的商州即今商洛地区,居关中和陕南间的秦岭南麓,在陕西省的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板块中,是一个过渡、交叉性地带。商洛地区以商县――丹凤一带为中心,环环相连,构成神奇瑰丽的景观,其中商南、丹凤、商县南北一线是古代交通要道,这是商州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贾平凹恰恰生长在这里。他的家乡棣花镇距商州市不过35公里,距本县县城龙驹寨仅15公里,距商南县城近百公里,风水宝地商洛镇则近在咫尺。可以说,贾平凹从小就受到最浓郁的商州文化的濡染。

商州沟通着古代两大文化体系:秦文化和楚文化,从而形成两种文化的交叉。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特质。其一,丰富的包容性。单就语言而言,秦楚两大语系的交汇使得商州语言驳杂多变;既有秦腔的粗犷、俗重,又有楚语的柔和、婉转;既有属于某种语系的变体,又有 “四不像”的杂交。细究之,语言变化又有规律可寻:从南往北,由楚语而秦腔;自北向南,由秦腔而楚语。洛南话最接近关中秦腔,商县次之,然后丹凤,到商南楚豫腔占上风,秦腔渐弱;无论声腔音调,还是表达的习惯方式,都显出明显的递变性。商县至丹凤川道一线,变化不大,相对一致,是商州方言的代表地区,它正是贾平凹的语言根基。因此,贾平凹的作品语言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吸收运用传统诗学的同时注重对现实的描绘,形成一种“形而上的抒情”特点。其二,浑厚的古朴性。虽然商州有着并不寂寞的历史,但因四面环山,远离都城,终是偏僻闭塞,即使繁华通达的龙驹寨,是山夹水挤,加以历史的闲置,也未脱离蛮荒封闭的境况。长期的小农经济生活,山民们的生产方式虽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锄垦镰收,终是发展缓慢,这使得商州的社会生活保持了更多的古朴性。浑厚而古朴,成为商州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也是贾平凹作品语言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最主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浑厚朴实,很少运用复杂难懂的词汇,较多地运用了口语、方言和一些独特的民俗传说。

贾平凹作品中的超常重叠词则是受商州方言的影响。因为贾平凹的丹凤方言属于商州方言,但与商州其他次方言相比,只有丹凤话的许多单音节名词是可以重叠而且可以儿化的。如:盆盆儿、铲铲儿、锅锅儿、面面儿,等等。贾平凹自然受到这种语法习惯的影响,并把它推而广之,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对名词的较多的重叠运用。这似乎可以从贾平凹作品中的众多文学形象的命名得到印证。如《小月前本》中的门门、才才,《鸡窝洼的人家》中的禾禾、回回,《古堡》中的云云,《龙卷风》中的丑丑,《远山野情》中的香香,《二月杏》中的玉玉,《人极》中的亮亮,等等均是重叠式。

另外,商州方言中的部分名词词尾也是可以重叠的(普通话无此用法),如:皮袄袄、白点点、树梢梢、渠沿沿、山梁梁,等等,部分形容词尾也是可以重叠的, 如:兰瓦瓦、松弛弛、咕容容、白光光等,普通话虽然没有这些词,但有相同的重叠方式。这样就促使了作家的同形仿构,也自然成了他有别于普通话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超常重叠词。

地域文化对贾平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语言也因此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他本人对地域文化敏锐的感受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运用使他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贾平凹认为,“创作之所以是创作,创是第一位的,作是第二位的,一切无定式,一切皆‘扑腾’”。他确实是一个不断“扑腾”、不断突破的作家,他的作品从不重复自己,每有新作,都会引起文坛的兴奋和关注,虽然有褒有贬,但都将我们带入一个自觉自由的商州文学境界,这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篇3:贾平凹主要作品

贾平凹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商州》、《浮躁》、《妊娠》、《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秦腔》、《高兴》《情劫》等

中短篇小说集:

《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野火集》、《腊月·正月》、《小月前本》、《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天狗》、《故里》、《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

散文集:

《月迹》、《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

其他: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诗集:

《空白》,《平凹文论集》

相关评论:

《学活着》、《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

篇4: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主要作品

个人作品一览表
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
《商州》《浮躁》《妊娠》《逛山》 《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
《油月亮》《废都》《白夜》《土门》 《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本》《天狗》
《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 贾平凹卷》《故里》《匪事》《酒》
《病相报告》《秦腔》《高兴》《情劫》 《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记》《贾平凹自选集》
《古炉》《带灯》《泉》《太阳路》 《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地平线》
散文集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
《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 《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 《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
《走山东》《说话》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 《访兰》

篇5:贾平凹作品《朋友》

贾平凹作品《朋友》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意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以为是铁焊了那种牢不可破,但一想,磁石吸的就是关于铁的东西呀。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它们就全没有喽!昨天夜里,端了盆热水在凉台上洗脚,天上一个月亮,盆水里也有一个月亮,突然想到这就是朋友么。

我在乡下的时候,有过许多朋友,至今二十年过去,来往的还有一二,八九皆已记不起姓名,却时常怀念一位已经死去的朋友。我个子低,打篮球时他肯传球给我,我们就成了朋友,数年间形影不离。后来分手,是为着从树上摘下一堆桑葚,说好一人吃一半的,我去洗手时他吃了他的一半,又吃了我的一半的一半。那时人穷,吃是第一重要的。现在是过城里人的日子,人与人见面再不问“吃过了吗”的话。在名与利的奋斗中,我又有了相当多的朋友,但也在奋斗名与利的过程中,我的朋友变换如四季。……走的走,来的来,你面前总有几张板凳,板凳总没空过。我作过大概的统计,有危难时护佑过我的朋友,有贫困时周济过我的朋友,有帮我处理过鸡零狗碎事的朋友,有利用过我又反过来踹我一脚的朋友,有诬陷过我的朋友,有加盐加醋传播过我不该传播的隐私而给我制造了巨大的麻烦的朋友。成我事的是我的朋友,坏我事的也是我的朋友。有的人认为我没有用了不再前来,有些人我看着恶心了主动与他断交,但难处理的是那些帮我忙越帮越乱的人,是那些对我有过恩却又没完没了地向我讨人情的人。地球上人类最多,但你一生的交往最多的却不外乎方圆几里或十几里,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有人说,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当多的时间却是被铁朋友占有,常常感觉里我是一条端上饭桌的鱼,你来捣一筷子,他来挖一勺子,我被他们吃剩下一副骨架。当我一个人坐在厕所的马桶上独自享受清静的时候,我想像坐监狱是美好的,当然是坐单人号子。但有一次我独自化名去住了医院,只和戴了口罩的大夫护士见面,病床的号码就是我的-切,我却再也熬不了一个月,第二十七天里翻院墙回家给所有的朋友打电话。也就有人说啦:你最大的不幸就是不会交友。这我便不同意了,我的朋友中是有相当一些人令我吃尽了苦头,但更多的朋友是让我欣慰和自豪的。过去的一个故事讲,有人得了病看医生,正好两个医生一条街住着,他看见一家医生门前鬼特别多,认为这医生必是医术不高,把那么多人医死了,就去门前只有两个鬼的另一位医生家看病,结果病没有治好。旁边人推荐他去鬼多的那家医生看病,他说那家门口鬼多这家门口鬼少,旁边人说:那家医生看过万人病,死鬼五十个,这家医生在你之前就只看过两个病人呀!我想,我恐怕是门前鬼多的那个医生。根据我的性情,职业,地位和环境,我的朋友可以归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关照型。人家给我办过事,比如买了煤,把煤一块一块搬上楼,家人病了找车去医院,介绍孩子入托。我当然也给人家办过事,写一幅字让他去巴结他的领导,画一张画让他去银行打通贷款的`关节,出席他岳父的寿宴。或许人家帮我的多,或许我帮人家的多,但只要相互诚实,谁吃亏谁占便宜就无所谓,我们就是长朋友,久朋友。一类是精神交流型。具体事都干不来,只有一张八哥嘴,或是我慕他才,或是他慕我才,在一块谈文道艺,吃茶聊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把我的朋友看得非常重要,为此冷落了我的亲戚,甚至我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可我渐渐发现,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然而我还是交朋友,朋友多多益善,孤独的灵魂在空荡的天空中游弋,但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

西班牙有个毕加索,一生才大名大,朋友是很多的,有许多朋友似乎天生就是来扶助他的,但他经常换女人也换朋友。这样的人我们效法不来,而他说过一句话:朋友是走了的好。我对于曾经是我朋友后断交或疏远的那些人,时常想起来寒心,也时常想到他们的好处。如今倒坦然多了,因为当时寒心,是把朋友看成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殊不知朋友毕竟是朋友,朋友是春天的花,冬天就都没有了,朋友不一定是知己,知己不一定是朋友,知己也不一定总是人,他既然吃我,耗我,毁我,那又算得了什么呢,皇帝能养一国之众,我能给几个人好处呢?这么想想,就想到他们的好处了。

今天上午,我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他向我诉苦说他的老婆工作在城郊外县,家人十多年不能团聚,让我写几幅字,他去贡献给人事部门的掌权人。我立即写了,他留下一罐清茶一条特级烟。待他一走,我就拨电话邀三四位旧的朋友来有福同享。这时候,我的朋友正骑了车子向我这儿赶来,我等待着他们,却小小私心勃动,先自己沏一杯喝起,燃一支吸起,便忽然体会了真朋友是无言的牺牲,如这茶这烟,于是站在门口迎接喧哗到来的朋友而仰天嗬嗬大笑了。

草于192月5日晚

篇6:贾平凹作品秃顶

贾平凹作品秃顶

脑袋上的毛如竹鞭乱窜,不是往上长就是往下长,所以秃顶的必然胡须旺。自从新中国的领袖不留胡须后,数十年间再不时兴美髯公,使剃须刀业和牙膏业发达,使香烟业更发达。但秃顶的人越来越多,那些治沙治荒的专家,可以使荒山野滩有了植被,偏偏无法在自己的秃顶上栽活一根发。头发和胡子的矛盾,是该长的不长,不该长的疯长,简直如四人帮时期的社会主义的.苗和资本主义的草。

我在四年前是满头乌发,并不理会发对于人的重要,甚至感到麻烦,朋友常常要手插进我的发里,说摸一摸有没个鸟蛋。但那个夏天,我的头发开始脱落,早晨起来枕头上总要软软地粘着那么几根,还打趣说:昨几夜里有女人到我枕上来了?!直到后来洗头,水面上一漂一层,我就紧张了,忙着去看医生,忙着抹生发膏,不济事的。愈是紧张地忙着治,愈是脱落厉害,终于秃顶了。

我的秃顶不属于空前,也不属于绝后,是中间秃,秃到如一块溜冰场了,四周的发就发干发皱,像一圈铁丝网。而同时,胡须又黑又密又硬,一日不刮就面目全非,头成了脸,脸成了头。

一秃顶,脑袋上的风水就变了,别人看我不是先前的我,我也怯了交际活动,把他的,世界日趋沙漠化,沙漠化到我的头上了,我感到了非常自卑。从那时起,我开始仇恨狮子,喜欢起了帽子。但夏天戴帽子,欲盖弥彰,别人原本不注意到我的头偏就让人知道了我是秃顶,那些爱戏谑的朋友往往在人稠广众之中,年轻美貌的姑娘面前,说:“还有几根?能否送我一根,日后好拍卖啊!”脑袋不是屁股,可以有衣服包裹,可以有隐私,我索性丑陋就丑陋吧,出门赤着秃顶。没想无奈变成了率真和可爱,而人往往是以可爱才美丽起来,如此半年过去,我的秃顶已不成新闻,外人司空见惯,似乎觉得我原本就是秃了顶的,是理所当然该秃顶的。我呢,竟然又发现了秃顶还有秃顶的来由,秃顶还有秃顶的好处哩。

秃顶有秃顶的三大来由:

一、民间有理论:灵人不顶垂发。这理论必定是世世代代在大量的实情中总结出来的,那么,我就是聪明的了!

二、地质科学家讲:富矿的山上不长草。如此推断,我这颗脑袋已经不是普通的脑袋啊!

三、女人长发,发是雌性的象征。很久以来人类明显地有了雌化,秃顶正是对雌化的反动,该是上帝让肩负着雄的使命而来的。天降大任于我了,我不秃谁秃?!

秃顶有秃顶的十大好处:

一、省却洗理费。

二、没小辫可抓。

三、能知冷知晒。

四、有虱子可以一眼看到。

五、随时准备上战场。

六、像佛陀一样慈悲为怀。

七、不被“削发为民”。

八、怒而不发冲冠。

九、长寿如龟。

十、不被误为发霉变坏。

现在,我常哼着的是一曲秃顶歌:秃,肉瘤,光溜溜,葫芦上釉,一根发没有,西瓜灯泡绣球,一轮明月照九州。我这么唱的时候,心里就想,天下事什么不可以干呢,哼,只要天上有月亮,我便能发出我的光来!

三月十五日,我和我的一大批秃顶朋友结队赤头上街,街上美女如云,差不多都惊羡起我们作为男人的成熟,自信,纷纷过来合影。合影是可以的,但秃顶男人的高贵在于这颗头是只许看而不许摸的!

篇7:贾平凹简介及作品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然。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高老庄北五里的稷甲岭发生了崖崩”。将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一次自然界的突变整合到一起,这便是《高老庄》开篇第一句,读起来还真有点横空出世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什么的。高老庄这个古怪的村庄是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的故乡,他此次携再婚之妻西夏回故乡的目的是为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在高老庄,他们将与子路那个离婚未离家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残疾却有异赋的儿子石头,以及子路小时的同学蔡老黑、苏红和无数令西夏遐想的碑文相遇。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神神鬼鬼、饮食男女,最后归结为一场变迁时代里的乡村混战。看上去倒也煞是热闹,但前松后紧的结构,游离不明的暗示与隐喻,人物性格上的矫揉造作,过份纠缠于一些下作举动的津津乐道,都使得这些热闹在很大程度上只让人感到了沉闷和压抑。

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高老庄,是子路生长于斯的故乡,那里的人据说都是最纯正的汉人,却长得十分矮小粗鄙,一代不如一代。因而子路为了“更换人种”,为了一种迥然的生活,早年有幸离开了高老庄,并成为堂堂大学教授;但当他多年后再次回到这一偏远的小镇时,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却使他一下子又倒退到了从前,恢复了种种毛病,如保守、自私、下作、窝里斗、虚伪等等。从这一层面上讲,老高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的文化的衰败的人种和退化”(贾平凹语)。这样的立意自然有着与作者水平相当的深刻反思意识。然而反映到小说的具体撰写中,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混沌、絮乱、矫情和牵强附会。比如小说中曾多次出现的飞碟、神秘的白云湫、未卜先知的残疾儿石头、一块据说是死者馈赠的发卡,作者显然想赋予他们和它们某种象征和寓言,但缠七杂八的琐事描述和牵强的象征本身都是如此力不从心,犹如一个竭力想加快速度却不慎走火入魔的练功者,他的胡言乱语不但让我们领悟不到真正的练功心法,反而会导致我们和他一起走火入魔。(同时,这些魔幻主义色彩的物什,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了《废都》中那头哲学家般的画蛇添足的牛——败笔是也!) 而小说结尾处,当城里人西夏毅然要留在高老庄,而乡下人子路只得独自回城时,我只读出了两个苍蝇般的文字:矫情!?

无可否认,贾平凹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高老庄》的语言依然让人读起来有行云流水之势,保持了他惯有风格。但令人伤怀者仍是平凹在《后记》和他与孙见喜的谈话中多次表示,“我的努力是要走出这人工的编排,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作家,他笔下的`故事无论多么美妙,也不及上天安排的真实人间那么大和谐大有序,这是历史的大壮大美。我总想偷偷接近这个境界。”追求自然是对的,可就《高老庄》来看,贾平凹依然徘徊于《废都》、《白夜》和《土门》等作品的阴影中,他还远没有跳出走火入魔的太虚幻境 ,用孙见喜和他开玩笑的一句陕西话来说,那是“前头死顽缠,后边鬼吹火。”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作品

《商州》《逛山》《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油月亮》

《白夜》《土门》《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本》

《天狗》《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 贾平凹卷》《故里》《匪事》《酒》

《病相报告》《秦腔》《高兴》《情劫》《丑石》《祭父》《好读书》

《静虚记》《贾平凹自选集》《古炉》《带灯》《泉》

《太阳路》《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地平线》

散文集: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坐佛》

《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

《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 《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

《走山东》《说话》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

贾平凹作品《缘分》

贾平凹作品《在米脂》

贾平凹作品《文竹》原文

读《贾平凹作品》有感

贾平凹传

贾平凹作者简介

贾平凹散文

学习贾平凹

贾平凹《茶杯》

贾平凹 高兴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