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uducong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贾平凹简介(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uduco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贾平凹简介

篇1: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

姓名: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3年

籍贯:陕西丹凤

贾平凹(男)(1953—)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上初中时“文革”爆发,因父亲的原因全家受牵连,中途辍学在家务农,后还在建筑工地从事过重劳动等。1972年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1975年毕业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78年以《满月儿》(《上海文艺》1978年8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始引起文坛注意。1980年调任《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3年起任作协陕西分会专业作家。贾平凹是个多产作家,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早晨的歌》、《腊月·正月》。《天狗》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红狐》等。其中《腊月·正月》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罕飞马文学奖。80年代初的小说《二月杏》、《好了歌》曾因“不健康倾向”而遭批判,90年代初又因小说《废都》中过多的性描写而引起争议。他早期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主要是以陕南山村的普通人为题材,抒写恬淡的生命旨趣。自“商州系列”起,从历史的深度展现商州地区的古老民风,旨在向商洛文化寻根。近来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文化意识渐浓,离民间乡土渐远。他的文笔纯熟流畅,有很强的语言把握能力。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一双袜子》、《满月儿》、《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山地笔记》、《早晨的歌》、《腊月·正月》、《天狗》、《月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红狐》、《浮躁》、《二月杏》、《好了歌》等

篇2: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wā),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人物经历:

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19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废都》创作完成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20,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获得鲁迅文学奖。

20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

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篇3:贾平凹简介

格非(著名作家)

我从贾平凹的作品中看出了他那种令人感动的骄傲和谦卑,这种骄傲和谦卑非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能看出他的独立性、我行我素,他的智慧和洞察力。他非常难得地一直将自己放在一个谦卑者的地位,这个地位能使他看到更多的真实。所以我觉得他能获得这个荣誉,确实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伍方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教授)

贾平凹获这个荣誉是当之无愧的。相对来说,我觉得官方对于贾平凹的认同是没有那么高的,他的作品也存在争议。但能在这个奖中获得肯定,充分说明了这个奖项的民间性和多元性。

贾平凹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是一个乡土作家,今天他在获奖辞中多次提到沈从文,我觉得他和沈从文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是有意地在继承沈从文的传统。那就是,在精神上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知识分子,而且对底层保持长久的关注。这是他们的相通之处。至于《秦腔》,它把具有秦地文化的,带有众声喧哗色彩的某种东西传达出来了,也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李凤亮 (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我觉得贾平凹获得这个荣誉是实至名归。正如授奖辞里所说,他的成就,或者他的写作状态,表征着中国当代的写作的一个持续的状态。实际上我觉得“杰出作家”这个荣誉,不仅是表彰他的《秦腔》这部小说,而是对他九十年代以来持续写作的一个整体评价。

贾平凹 - 中国作家富豪榜

11月15日,《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贾平凹以160万元的年版税收入排名第二十五。

篇4:贾平凹简介

贾平凹(wā),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人物经历:

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19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20,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获得鲁迅文学奖。

20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

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拓展

贾平凹 - 艺术风格

贾平凹的散文以率直、坦城、不故做高论、不拿架子的风格而打动人心,著有《月迹》、《商州散记》等散文集。他散文的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除游记外,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静》、《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己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 - 代表作品

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高老庄北五里的稷甲岭发生了崖崩”。将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一次自然界的突变整合到一起,这便是《高老庄》开篇第一句,读起来还真有点横空出世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什么的。高老庄这个古怪的村庄是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的故乡,他此次携再婚之妻西夏回故乡的目的是为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在高老庄,他们将与子路那个离婚未离家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残疾却有异赋的儿子石头,以及子路小时的同学蔡老黑、苏红和无数令西夏遐想的碑文相遇。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神神鬼鬼、饮食男女,最后归结为一场变迁时代里的乡村混战。看上去倒也煞是热闹,但前松后紧的结构,游离不明的暗示与隐喻,人物性格上的矫揉造作,过分纠缠于一些下作举动的津津乐道,都使得这些热闹在很大程度上只让人感到了沉闷和压抑。

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高老庄,是子路生长于斯的故乡,那里的人据说都是最纯正的汉人,却长得十分矮小粗鄙,一代不如一代。因而子路为了“更换人种”,为了一种迥然的生活,早年有幸离开了高老庄,并成为堂堂大学教授;但当他多年后再次回到这一偏远的小镇时,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却使他一下子又倒退到了从前,恢复了种种毛病,如保守、自私、下作、窝里斗、虚等等。从这一层面上讲,老高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的文化的衰败的人种和退化”(贾平凹语)。这样的立意自然有着与作者水平相当的深刻反思意识。然而反映到小说的具体撰写中,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混沌、絮乱、矫情和牵强附会。比如小说中曾多次出现的飞碟、神秘的白云湫、未卜先知的残疾儿石头、一块据说是死者馈赠的发卡,作者显然想赋予他们和它们某种象征和寓言,但缠七杂八的琐事描述和牵强的象征本身都是如此力不从心,犹如一个竭力想加快速度却不慎走火入魔的练功者,他的胡言乱语不但让我们领悟不到真正的练功心法,反而会导致我们和他一起走火入魔。(同时,这些魔幻主义色彩的物什,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了那头哲学家般的画蛇添足的牛——败笔是也!) 而小说结尾处,当城里人西夏毅然要留在高老庄,而乡下人子路只得独自回城时,我只读出了两个苍蝇般的文字:矫情!

无可否认,贾平凹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高老庄》的语言依然让人读起来有行云流水之势,保持了他惯有风格。但令人伤怀者仍是平凹在《后记》和他与孙见喜的谈话中多次表示,“我的努力是要走出这人工的编排,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作家,他笔下的故事无论多么美妙,也不及上天安排的真实人间那么大和谐大有序,这是历史的大壮大美。我总想偷偷接近这个境界。”追求自然是对的,可就《高老庄》来看,贾平凹依然徘徊于《白夜》和《土门》等作品的阴影中,他还远没有跳出走火入魔的太虚幻境 ,用孙见喜和他开玩笑的一句陕西话来说,那是“前头死顽缠,后边鬼吹火。”

贾平凹 -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商州》

《浮躁》

《妊娠》

《白夜》

《土门》

《高老庄》

《州河》

《怀念狼》

《秦腔》

中短篇小说集

《兵娃》

《姐妹本纪》

《早晨的歌》

《山地笔记》

《野火集》

《腊月·正月》

《小月前本》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 贾平凹卷》

《天狗》

《故里》

《商州散记》

《晚唱》

《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

《贾平凹自选集》

散文集

《月迹》

《爱的踪迹》

《心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坐佛》

《朋友》

其他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

贾平凹 - 获奖作品一览

1978 短篇小说《满月儿》 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 文论《满月儿之外》 《十月》首届文学奖;

1980 短篇集《早晨的歌》 陕西省第一届优秀图书奖;

1982 短篇小说《山镇夜店》 第一届「雨花奖」;

1983 短篇小说《清官》 「南苑」佳作奖 ;散文《月迹》 《散文月刊》优秀作品奖;

1984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 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4年陕西省文艺「开拓奖」; 中篇小说《商州初录》 首届钟山文学奖; 散文《流逝的岁月》《青年一代》佳作奖; 散文《宿州故涉台龙拓树记》《羊城晚报》1984年优秀作品奖; 散文《廷川印象》1984年《延安报》佳作奖;

1985 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 西安首届「冲浪」文学奖; 中篇小说《腊月.正月》 北京市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徵集评奖;

1986 文论《谈观察》 1985年《文学时代》奖; 关中曲子《车闸》 1986年全国曲艺创作奖; 散文《商州又录》 《羊城晚报》1986年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黑氏》 1985年度「读者最喜爱的作品」

1987 中篇小说《天狗》《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 中篇小说《古堡》 1986年西安文学奖; 散文《走三边》 《散文选刊》首届优秀作品奖;

1988 长篇小说《浮躁》 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西安文学奖; 散文《弈人》 广东《随笔》1987年佳作奖; 中篇小说《故里》第三届《十月》文学奖; 小说《**》 美国无比柏伽索斯奖;

散文集《爱的踪迹》 首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散文《门》 「燕舞」散文徵文奖; 散文《人病》 《文汇报》优秀作品奖 ; 散文《我这样读体育报》 「红光杯」第三届体育文学奖;

1990 小说《王满堂》 《小说月报》优秀作品奖 ;

1992 散文《谈〈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徵文奖;

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

20 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篇5:贾平凹简介及作品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然。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高老庄北五里的稷甲岭发生了崖崩”。将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一次自然界的突变整合到一起,这便是《高老庄》开篇第一句,读起来还真有点横空出世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什么的。高老庄这个古怪的村庄是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的故乡,他此次携再婚之妻西夏回故乡的目的是为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在高老庄,他们将与子路那个离婚未离家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残疾却有异赋的儿子石头,以及子路小时的同学蔡老黑、苏红和无数令西夏遐想的碑文相遇。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神神鬼鬼、饮食男女,最后归结为一场变迁时代里的乡村混战。看上去倒也煞是热闹,但前松后紧的结构,游离不明的暗示与隐喻,人物性格上的矫揉造作,过份纠缠于一些下作举动的津津乐道,都使得这些热闹在很大程度上只让人感到了沉闷和压抑。

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高老庄,是子路生长于斯的故乡,那里的人据说都是最纯正的汉人,却长得十分矮小粗鄙,一代不如一代。因而子路为了“更换人种”,为了一种迥然的生活,早年有幸离开了高老庄,并成为堂堂大学教授;但当他多年后再次回到这一偏远的小镇时,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却使他一下子又倒退到了从前,恢复了种种毛病,如保守、自私、下作、窝里斗、虚伪等等。从这一层面上讲,老高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的文化的衰败的人种和退化”(贾平凹语)。这样的立意自然有着与作者水平相当的深刻反思意识。然而反映到小说的具体撰写中,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混沌、絮乱、矫情和牵强附会。比如小说中曾多次出现的飞碟、神秘的白云湫、未卜先知的残疾儿石头、一块据说是死者馈赠的发卡,作者显然想赋予他们和它们某种象征和寓言,但缠七杂八的琐事描述和牵强的象征本身都是如此力不从心,犹如一个竭力想加快速度却不慎走火入魔的练功者,他的胡言乱语不但让我们领悟不到真正的练功心法,反而会导致我们和他一起走火入魔。(同时,这些魔幻主义色彩的物什,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了《废都》中那头哲学家般的画蛇添足的牛——败笔是也!) 而小说结尾处,当城里人西夏毅然要留在高老庄,而乡下人子路只得独自回城时,我只读出了两个苍蝇般的文字:矫情!?

无可否认,贾平凹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高老庄》的语言依然让人读起来有行云流水之势,保持了他惯有风格。但令人伤怀者仍是平凹在《后记》和他与孙见喜的谈话中多次表示,“我的努力是要走出这人工的编排,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作家,他笔下的`故事无论多么美妙,也不及上天安排的真实人间那么大和谐大有序,这是历史的大壮大美。我总想偷偷接近这个境界。”追求自然是对的,可就《高老庄》来看,贾平凹依然徘徊于《废都》、《白夜》和《土门》等作品的阴影中,他还远没有跳出走火入魔的太虚幻境 ,用孙见喜和他开玩笑的一句陕西话来说,那是“前头死顽缠,后边鬼吹火。”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作品

《商州》《逛山》《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油月亮》

《白夜》《土门》《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本》

《天狗》《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 贾平凹卷》《故里》《匪事》《酒》

《病相报告》《秦腔》《高兴》《情劫》《丑石》《祭父》《好读书》

《静虚记》《贾平凹自选集》《古炉》《带灯》《泉》

《太阳路》《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地平线》

散文集: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坐佛》

《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

《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 《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

《走山东》《说话》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

篇6:作家贾平凹简介

作家贾平凹简介

【人物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人物经历】

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19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废都》创作完成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10]

20,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获得鲁迅文学奖。

20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

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

【创作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人物评价】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光明网评)

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作家王蒙评)

贾平凹的《秦腔》,从表述方面来说,他的语言表达很圆熟,但是,我从中看不到一个站在中国文学高峰上的巨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内涵。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低迷的、阴暗的、甚至猥亵的写作趣味。(文艺批评家肖鹰评)

篇7:贾平凹《天狗》简介

《贾平凹作品12:天狗》是贾平凹的一部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1984年至1986年创作的七部中篇小说。文集包括《腊月•正月》、《九叶树》、《冰炭》、《天狗》、《远山野情》、《西北口》和《古堡》。这些作品无疑使“商州系列”更具分量。其中,《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天狗》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古堡》获西安文学奖。

根据《天狗》改编的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深受当地观众喜爱。

贾平凹传

贾平凹作者简介

贾平凹散文

学习贾平凹

贾平凹《茶杯》

贾平凹 高兴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作品《缘分》

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散文好句

贾平凹简介(整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贾平凹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