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游记散文《寻根祭祖大槐树》(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换一个好名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游记散文《寻根祭祖大槐树》
在山西洪洞有一棵名扬中外的大槐树,不是因为这棵大槐树的生长历史久远,而是因为中华姓氏的源头绝大多数在这里,中华姓氏的祖先在这里。记得父亲生前曾经告诉我们说,我们这个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走出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姓氏祖先发源于山西大槐树。金秋十月,我带着91岁的父亲回老家时,偶见老家的姓氏宗谱,翻阅家谱,便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明成化年间,廉氏宗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分为两支,一支由大将军廉威扬率领迁往山东曹县,因为廉威扬护驾有功被当朝皇帝加爵封地,准许世代定居在此,并将大将军定居之处命名为廉庄。”此后,从廉庄又分为几小支,所以按照家族宗谱记载,我们祖籍当属山东曹县。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数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近千个,移民分布全国30个省2217多个县市。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迁徙外地的移民们在异地他乡开始重新生根发芽。有资料显示,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人全国就有2亿多人,包括500多个姓氏。
这次专程去大槐树探寻姓氏,也算是替我父亲以及廉氏家族去追寻那历史的根源吧。走进大槐树寻祖祭奠园,映入眼前的是一面写有“根”的照壁。绕过照壁,走过祭奠广场,拾阶而上是“祭奠堂”,这里主要是供人们祭奠先祖的场所,步入厅内一副楹联将人们带入深深地回忆之中。“古槐永系故园情,老鹳常牵游子梦。”大厅正中供奉着“大槐树移民先祖之神位”,神位两边分别摆放着“三牲”(即牛羊猪)、“时鲜”(即不同时令的鲜果),以及“帛”供品,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先祖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也体现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穿过“祭奠堂”便到了“献殿”厅,这里是祭祀活动举办的场所,也是人们摆放供品和祭奠先祖活动的地方,厅内分为10个区,分别供奉着中华1300多个姓氏祖先者的牌位,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找到了父亲和母亲的姓氏祖先的牌位,并依照祭奠厅的规定双手合十对着牌位虔诚的三鞠躬,以此缅怀和感恩我的父母对我们子女的养育之情。祭奠完父母的姓氏祖先牌位后,我们又来到了“中华姓氏苑”,这里介绍了中华每一个姓氏的来源、姓氏氏祖者姓名以及姓氏发展演变历史,也记录了上千个明代大槐树移民姓氏,包括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是追溯家族来源和血脉关系的'有力证据。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祭奠大厅出来,远远的就听到一位老人悲壮的声音,循声而去只见大槐树下正在上演着明朝大移民的场景,那悲壮的曲子,移民们恋恋不舍故土的眼神,以及官兵的骄横,把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带回到了那个时代,许多游人情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眼泪。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官府以“皇帝”要颁布好消息为由,将十里八乡的民众骗往大槐树下集合,民众不知缘由相继来到大槐树下等待官府公布“好消息”,结果却等来的是朝廷颁布的“移民诏书”,诏书说由于本地人多土地少,加之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为了百姓今后的生活和家庭幸福,要求凡百姓五口之家留二,九口之家留四,其余家人统统迁移他乡。百姓们得知上当受骗,哭天喊地不愿迁走,远离家乡,有的到大槐树上系上相思红绳,有的则折槐枝留作纪念。迁民们在大槐树下分别,一对亲生兄弟各捧着一尊祖传的佛像跪拜分手,许诺若干年后为让子孙们以佛像认亲归宗;牛姓兄弟把家里的一口铁锅打碎,兄弟几人各拿一块碎锅片,将来好让后代子孙用对锅片的方式来做认亲的证据。一位老者指着大槐树说:“我们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大槐树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我们的祖。”为了防止迁民半路逃跑,官府用绳子将迁民的双手捆绑起来穿在一根绳子上,押解上路;临走前,迁民们正跪在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旁,手捧着家乡的水和泪水一起下咽,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带上家乡的一罐水,以作路途之需;有的妻儿老小在给被官兵绑着手的亲人喂饭;不愿意离家的百姓在官府眼里就是刁民,被官兵用绳索牵缚着强迫他们上路,面对官兵的看押,迁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流露出愤怒的眼神,一步三回头痛苦地离开家乡……这是怎样一场悲壮大移民啊!
看完演出,我们又先后瞻仰了大槐树,以及由大槐树衍生的二代和三代大槐树,站在移民浮雕画像前,我们凝神贯注的看着一幅幅移民浮雕人物的表情,仔细的涌读着浮雕上的文字,追溯着明朝那段移民大迁移。是啊!大槐树作为中华儿女寻根追溯之地永远的留在了海内外华人的心中,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将永远地留在移民先祖的记忆里。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离开家人有多久,家永远都是你无法割舍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你无法遗忘的东西,哪里有你的亲人,哪里有你的根!
小学游记作文:寻根大槐树
今天,我们跟着东方作文的苗老师和秦老师来到了大槐树寻根。到了大门口,老师先给我们分了三队,红队,黄队,和绿队,然后我们照了张大合影。
第一站,我们来到老鹳窝观看大槐树移民情景剧。接着苗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大槐树的由来,我们才真正体会到,“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真正含义。
第二站,我们还来到大槐树移民村,了解到凡是小脚趾上有裂痕,或趾甲分瓣的都是山西移民。这个传说流传至今。
第三站,我们来到献殿看祭祀表演,有美轮美奂的`歌舞表演,还有一些祭祀仪式,祭祀用的瓜果还让我们品尝了呢,据说谁吃了这些东西会好运连连,福气多
多,我们都抢着吃呢。
第四站,观看完表演,我们就来到思乡阁写作,还有茶水让我们喝,真开心啊!
今天,我不但增长了见识,而且写了一篇好文章,东方作文的活动真好!
各位族贤、各位族胞、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高兴地在无棣鲁北宾馆举行第五次祭祖大会。各地各村的族裔代表,不远几百里,风尘仆仆,回家祭祖。现在又一次汇集一堂,血脉相连,情浓于水,共叙情怀,共同缅怀先祖创业之难,祭扫始祖安息之茔,这是海丰东南关吴氏兴旺发达的象征,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家族大团圆的盛会。
海丰吴氏家族有六大支脉,经历了6的沧桑,后代分播齐鲁大地,京津之邦,东南关一支是始迁祖吴士安的后裔。始祖吴士安、始妣吴张氏卜居此地,艰苦创业,奠定了吴氏的基业。家族后代兴旺发达、事业辉煌,在清朝前后的300年间,代代进士,辈辈高官,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一个奇迹。其代表人物,吴自肃、吴绍诗、吴坛、吴垣、吴之勷、吴式芬、吴重熹、吴峋、吴豳,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近代以来,对海丰吴氏家族的特殊的历史现象,国家有关部门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和研究。滨州市政府,无棣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吴氏故居申办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成立了吴式芬故居陈列馆;出版海丰吴氏丛书,其中吴式芬专辑已经出版;海丰吴氏研究会成立;翻印了部分吴氏的历史文献和吴式芬殿试卷;滨州日报和有关新闻媒体,对海丰吴氏的专题报道频繁出现在报纸和电视。海丰东南关吴氏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家族活动,早在就修成了家谱;并翻印了全套《海丰吴氏世德录》和部分《海丰吴氏文存》;重修了始祖茔墓和碑亭;出版了《海丰吴氏大宗谱》,考证和理顺了家族上源世系;每三年一次的祭祖活动已经举行了第五期。
祭祖活动的影响和规模越来越大,参加第四届活动的村庄达到30个,今年略有增加。今年参加的城镇和村庄有:无棣东南关村、城里、前丁村、袁白杨、石三里、邓王乡邓王村、北官庄、城后吴、岳里庄、东谷刘、柳堡乡东岳里村、水湾镇吴河庵村、周家村、东刘村、宗王村、信阳乡吴家村、碣石山镇馆里村、大庄子、庄子西村、西小王庄乡吴岔河村、佘家巷乡王家村、北京城里、滨州城里、东营城里、沧州城里、三里庄、大季屯、王店子、望海寺、博兴县后塘村、青县城里、小许庄、八里庄、吴家院、旧张屯、海兴县张王文村、赵堤头、静海县大口子门村、高官屯、闫家塚等。
应邀参加祭祖活动的有:原无棣县政协的于长銮主任;吴式芬纪念馆的刘震馆长;海丰吴氏南王曼支脉的吴保林、吴保勋、吴忠祥、吴忠贵等;在此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们召开祭祖大会,缅怀祖先懿德高风,弘扬家族优良传统文化。期盼族人同心同德,报本思源,奋发图强,为海丰吴氏的兴旺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预祝海丰东南关吴氏第五次祭祖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在今日这个特殊的日子_清明节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不远百里,来到老祖宗们的墓碑前,手捧鲜花,祭扫先人。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踏青、除尘的好时节,其名字也正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意思。
燕子飞到南方去了,有再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亲爱的`爷爷。您长眠在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孙女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孙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父亲母亲带着纸钱和冥币,在爷爷的墓前,为他“寄”去。我向周围扫视了一下,人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伤感,一丝怀念。
唉,当我在母亲肚子里三个月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每当其他同学提起爷爷对自己如何好的时候,我总是又羡慕又伤心难过。
冥币在火中慢慢被烧成了灰,看着这正在燃烧的火,我想象着要是爷爷还在世的话,一定会加倍疼爱我_好吃的给我,好玩的给我……我真希望现在在我面前的不是一座冷冷的墓碑,而是一位身体健康,面带笑容的爷爷啊!可现在我只有默默的站在坟墓前许愿:“希望爷爷能保佑我学习进步,全家生活开心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我站在爷爷的墓碑前,两行热泪像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父亲母亲带我回河南老家去扫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阳光灿烂,高速公路两旁,有嫩绿的麦田、腊黄的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
河南的清明节可隆重了,我们家的祖坟分布在风景秀丽的清源上,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是上山扫墓的人,山上一片热闹。大人们准备了许多糕饼点心、水果饮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担挑着,小孩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铲子随后跟着,一家人一起上山扫墓。扫墓活动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处祖坟,我们就分头忙开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会儿就把杂草丛生的坟头整理得干净了许多,接着还要把五颜六色的墓钱插在坟头的新土中,并用毛笔蘸上红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这一来,日久未修的祖坟顿时面目一新了。
大人们取出供品摆在坟前,点燃香烛,还烧了许多纸钱,这些供品是给祖先吃的,纸钱是给祖先用的,表示我们后辈的孝心。最后大家要按从大到小的辈份轮流磕头祭拜,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呢,瞧,表哥念着:“祖先保佑,让我高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还有更有趣的事呢,祖先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过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笔就描,慌得父亲一声惊叫:“别动!”,原来这行字是留着给奶奶逝世后才能写上的,我差点闯了祸,赶紧在祖先坟前磕了四个响头,大人们乐得呵呵大笑……
扫完了墓,我们都累坏了,下山的脚步一瘸一瘸的,但这一天过得真有意义,清明节让我对我们的祖先增添了几分敬意。
大槐树经典散文
我们村庄口有一棵既高大又粗壮的大槐树,这棵树陪伴了村庄的很多代人,现在掐掐指头算一算,已经算不清了,它看着风来风去,看着雨来雨往。这棵大槐树正因为生长的时间长,所以有人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千年老妖”。
说它是千年老妖的人们,是因为这棵大槐树身体不仅粗壮,而且它的分支很多,那些根就犹如妖魔千年老妖的舌头,在地下面伸的很长很长,很难找到根的尽头。它的树枝多,当然叶子就多。风一吹,那些叶子沙沙做响。
不过这棵大槐树在夏天,是村庄人们的必需品,大家都离不开。夏天天气炎热,孩子们白天要出去玩,但是家长们怕孩子们中暑,不让出去玩。但是孩子们哪肯罢休,于是这棵大槐树就是孩子们要玩耍的地方,所以孩子们就会和家长提村庄门口的这棵千年老妖大槐树,家长听过之后,就同意孩子们出来玩耍。
还有一些人们,觉得待在屋子里面比较闷,想出来透透气,所以他们就会来到这棵大槐树下面,一边乘凉一边欣赏周边风景,在品一杯香铭,看起来一副惬意的舒畅。这时,孩子们也在这里玩耍,给沉静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欢乐。就连风儿也来凑热闹,这风吹的大槐树的叶子满天飞。那飘落的叶子,时而在半空中打转时而眨眼睛,时而调皮的逗人们时而为人们送去凉爽。
村庄口的这棵大槐树,除了千年老妖的绰号,它还有一个别称“月老树”。
之所以称它为月老树,因为在这棵大槐树下面见证了很多奇缘。比如说:村庄的小刚和小娟闹离婚,搞得全村人都不得安宁,但是小刚来到这棵大槐树下面,虔诚的祷告了一番,回去后,他和小娟不但和好了,还成了模范夫妻。
我知道这件事情后,我以为这棵树有什么魔力。于是,我在这棵树下面待了几天,围着它转了几天,想看看它究竟有什么魔力,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我失落落的回家了。
这棵大槐树不但拯救了村庄小刚的婚姻,它还见证了一对对情侣步入婚姻的殿堂。当然它也见证了我的幸福。
我和晓峰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我们常常对村庄口的这棵大槐树突发奇想,而我们也和其他小伙伴们一样,经常来这里玩耍。不过我和晓峰每次来到这棵大槐树下面,都要先围着这棵树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十指合拢,虔诚祷告一番。在转圈的时候,晓峰在前,我跟在他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做完这些事情时,我们才开始玩耍。等到玩上一天,要离开的时候,我和他又十指合拢,虔诚祷告一番。现在想想,我们俩把大槐树当做了上帝,所以只要去那里就会祷告。
日子久了,我们俩的祷告被村里面的人看到了,村长觉得这棵大槐树保佑村长这么多年,风调雨顺,家庭和美,我们整个村庄人应该把它供奉起来。于是,每一对要结婚的情侣,结婚前一晚都要来拜见这棵大槐树,并让大槐树保佑他们。这还不够,第二天,也就是结婚当天,新娘和新郎穿着婚礼装,要来这里供奉大槐树,这是村庄里面结婚必备的习俗。
我记得,小时候我和晓峰祷告完,都很想知道彼此的'祷告内容,但晓峰每次都说是秘密,而我也就没有告诉我得内容。直到有一天,晓峰突然对着大槐树说:“月老树,今天你为证,我要娶小林为妻,求月老树保佑。”然后晓峰双手合十,跪在地上叩拜了三下。
我听到和看到晓峰的举动,虽然欣喜若狂,可毕竟我们那时候还是小孩,怎么可能懂男女之事,更谈不上说爱,爱是什么,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可能,那时候晓峰觉得和我玩耍很快乐吧,我也是这样觉得,也在心里默默喜欢他。不过那时候,我对他说过一句:“晓峰,我们现在还是小孩,怎么可能结婚哪?”
晓峰听到我的话后,愣了半天,吐出一句话:“那你等我,不许找别人玩,不许和别人说我们之间的悄悄话,等我长大了,我再娶你。”
听到这话后,我点了点头,应允了晓峰。
时隔多年,如今我和晓峰长大了,也懂得了什么叫爱情,而我们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有一天,晓峰还是和往日一样做祷告,我也是。做完祷告后,晓峰对着大槐树说:“槐树伯伯,现在我和小林都长大了,我要娶小林为妻,求槐树伯伯保佑我们,让我们一生平安。”然后,晓峰又叩拜了三下。
要知道,嫁给晓峰一直是我的愿望。晓峰爱我,我爱晓峰,我们彼此情真意切,但是我们两家因为一些小事,有了过节,所以我们的家长不同意我们之间的事情。
我和晓峰找过村长帮忙,但是我们两家的家长还是死活不同意,最后我们想到了村庄口的大槐树,我们两家人,在这棵大树下,将所有的恩怨情愁说了一个清楚,让大槐树做主。如果大槐树同意我们两家和好,就会用它的枝叶做响为证,如果大槐树不同意我们两家和好,则不动声色。结果,我们问过大槐树后,一阵微风拂过,大槐树的叶子似有节奏的做响,就像是一首欢快的喜庆曲子,就是这样我们两家和好了,我和晓峰也在这里,他们为我们祝福。
最后,我和晓峰按照村里面的习俗,婚前一晚和结婚当天,我和晓峰拜见了大槐树。
现在想想,这棵大槐树确实给村庄带来了不少好生活。不知道是偶然,还是正如迷信所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今,不管是怎样的,我们想要的幸福都得到了,而村庄口这棵大槐树仍然屹立不倒,不停成长。
初中生游记散文作文:寻根
寻根江苏省扬州市树入学校初三(2)班 孙晔洋
漫步于个园盐商宅邸,寻找扬州人的根。
霏霏的江南烟雨笼罩着这庄严肃穆的府邸,在暮春或明或暗的霞光中投下古朴与厚重,轻拨铜环,聆听那清脆的“叮――当――”之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悠远绵长的旋律勾勒出这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曲终人散,于是孤宅一座;千金散尽,终成南柯一梦。荣华富贵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却又滚滚而去。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梦醒时分,我们又留下了什么?我不知道,于是踮起脚尖,跨过门槛,走进了古韵犹存的宅院。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浑厚有力的行书入木三分,笔墨游转于门柱之上,潇潇洒洒,仿若一泻千里的瀑布,流淌出一个家族的心声。好个“非耕即读”,妙个“惟俭与勤”。千两黄金,万斤白银买不回求知与勤奋。自己打拼下来的一片天,若是没有合格的接班人,必毁于一旦。若是不愿“面朝黄土,背朝天”便只有读书。说是不为功名利禄,未免过于清高。可是富户人家里的儿孙又有几个寒窗苦读数十载,为滚滚财源,也为内心的“芝兰之室”的?少,少之又少!所以我钦佩,我赞叹。看淡家世,拒绝纨绔子弟无所事事的行为,每个儿子都是普普通通的读书人,都应该去享受知识的熏陶。他们的老父亲面对金钱诱惑,仍能清醒地教育孩子们,这是何等高的.修养,何等高的学识。笑看富贵,是扬州人的根。
眼前朴素的小桌上,放着一块明镜,一个西洋钟,一个花瓶。寓意着终生平静,终生平安。闭上眼,仿佛老先生依旧坐在那把高高的木椅上,衣着朴素,眉头舒展,眼微眯,轻轻抿一口浓茶,惬意地回味着,静心谛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倏然,宫灯点燃了,灯笼亮了,婢女们提着竹屉,忙碌于厨房与饭堂之间,窄窄的火巷中传来了“嗒嗒嗒”的轻响,凌波尘起。这些江南的女子们,没有浓重的脂粉香,回眸一笑,且听风吟,她们只是大家庭中小小的一员,却从未抱怨过什么,在平凡的生活中,泰然处之。这黄家大院,一片安静与祥和。安宁清心,是扬州人的根。
听这儿的人说,最后,黄氏盐商还是败落了,最小的儿子见证了这个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我惊讶,他和贾宝玉一样,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但是宝玉最后出家,四大皆空,这难道不是一种逃避吗?“那他最后怎么样了呢?”我忙追问,“他成了一名老中医,医术精湛,造福百姓啊!”老者淡淡地说。面对苦难,有时真的是无处可逃,只有自己释然,一切才会迎刃而解。同是家道中落,为何有不同的选择?或许因为他是扬州人,我被自己的念头逗乐了,微微一笑。他们从小便耳濡目染圣贤之道,早已不在乎身外之物,地位,身份,不过是换了个名头而已,人生本是这样戏剧化,是偶然也是必然,有何不可接受呢?笑看清贫,是扬州人的根。
人生多舛,历史善变,扬州城从隋唐的舟船如织,商贾如云到渐渐被冷落于光阴的角落。可是,扬州人,扬州人的根从未改变,宠辱不惊!繁花似锦之时,我们没有忘记“富贵不能淫”;冷冷清清之日,我们依然铭记“贫贱不能移”。我们笑看富贵,清贫,我们坦然心静,这是扬州人从古至今的操守,是扬州人深深扎于历史浪涛中苍劲的根!
离开个园,我找到了扬州人的根……
教师点评
这篇游记散文选择的角度很新颖,思路很清晰。从扬州的个园盐商能勤俭持家、静心读书、安宁清心、笑看清贫的品质来解读扬州人的根。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增色不少,深刻的立意,写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
(何志勇)
洪洞大槐树散文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洪洞大槐树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诗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点。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根字影壁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寻根启示录散文
根据人们的说法,虽然地面上的树又高又直,郁郁葱葱,充满活力,但它表面闪耀的所有金色都是靠它来获得下面的水。因此,如果你不努力,同样的树就不能生长。
我认为根和我们一样,水是知识,我们吸收知识。地面。事实上,这是荣耀和荣誉,名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吸收和获取知识。我们非常努力地钻入地球的深处。我们努力工作,挖出厚厚的土层,找到我们需要的.宝藏。这就是知识。当你运用你的知识时,跟随你,获得一束光,一点一滴地积累它,你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相反,当你吸收一些水分时,你会变得懒惰,不想努力寻找。一段时间后,你会开始枯萎,并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购物算吗?煮汤需要多长时间?哪种材料更适合做衣服?那么我相信,如果你很懒,想一个人生活,生活得好的可能性是零。
总之,缺乏知识的人不能平静地生活。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更好地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功能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例如,有一天你听到你周围的人谈论什么是最好的以及如何制作,但是你对什么是油、盐和味精感到困惑。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它们放进锅里,或者什么时候把它们混合在一起。
也许现在你认为学习这些知识真的很无聊。然而,如果你没有知识,你会被人看不起和讨厌,有时人们会用更深的句子骂你。你不明白。你觉得这样好吗?你不应该认为学习一点知识就可以独立。这是一个天才。
没有后天的努力,什么样的天才会有未来的成就?
所以,现在努力工作,试着找到你应得的水,这样迟早会有人注意到你丰满有力的外表。
★ 游记散文
★ 寻根溯源党课
★ 日照游记散文
★ 哈尔滨游记散文
★ 网游记散文
★ 舞钢游记散文
★ 呼伦贝尔游记散文
★ 单车游记散文
★ 天马山游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