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省略句句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蓓蓓的粒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省略句句式(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蓓蓓的粒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

篇1:文言文省略句句式解析参考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篇2: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省略句

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4、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金,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译:用一百金买下。(《荆轲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荆轲刺秦王》)

8、沛公军(于)霸上。译:刘邦驻军在霸上。(《鸿门宴》)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鸿门宴》)

10、置之(于)坐上。译:把它放在座位上。(《鸿门宴》)

F定语中心语省略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省略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省略主语

例: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吾)由是感激——《出师表》

(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

(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二)省略谓语

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例:

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

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

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

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投(之)以骨——《狼》

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

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

与(之)俱来——《隆中对》

将以(之)攻宋——《公输》

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

(四)省略介词“于”

例:

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

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

驱之(于)别院——《童趣》

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

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

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

急湍甚(于,比)箭。——《与朱元思书》

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

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

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

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

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例:

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篇4: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之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之省略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篇5:高中文言文省略句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

A主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4、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金,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译:用一百金买下。(《荆轲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荆轲刺秦王》)

8、沛公军(于)霸上。译:刘邦驻军在霸上。(《鸿门宴》)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鸿门宴》)

10、置之(于)坐上。译:把它放在座位上。(《鸿门宴》)

F定语中心语省略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篇6:木兰诗文言句式省略句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解析:省略句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篇7: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文句式推荐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 >)──“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 >)──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篇8:文言文常用句式

文言文常用句式

习惯句式知道他喜欢她,她就没完没了地耍性子,嫌他做的饭凉了热了咸了淡了,嫌他洗的衣服不干净,抱怨孩子的奶瓶有味了,那时他们有了孩子。”抬头一看,上帝已经走的没影没踪了,只是周围还飘着一句话:“对每个生命来说,最最重要的便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着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写作技巧写作基础文言文常用句式:习惯句式

碎了一地的记忆,伤了一世的忧伤?”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方便面,儿子便到书房去。

文言文常用句式:习惯句式花落有时,花瓣纷飞,灿烂的一瞬,将一肚的花事,融尽大地,飞蛾扑火,花如雨下,却是瞬时灿烂,一生等待,只为这一刻的纵情,记忆会定格,美好会流传。所以,我们真该认认真真地生活?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

中考文言文判断句句式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有哪些

高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的文字及句式

初中英语作文句式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省略句句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