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原文翻译译文(共含12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原文翻译译文
【提要】
12345678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
很差差还行好很好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
红苹果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
黄苹果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
青苹果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
《战国策·齐四·苏秦自燕之齐》原文及翻译
齐四·苏秦自燕之齐
作者:刘向
苏秦自燕之齐,见于华章南门。齐王曰:“嘻!子之来也。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生者微。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不如听之以卒秦,勿庸称也以为天下。秦称之,天下听之,王亦称之,先后之事,帝名为无伤也。秦称之,而天下不听,王因勿称,其于以收天下,此大资也。”
文言文翻译:
苏秦从燕回来到齐国,在华章南门拜见齐闵王。
齐闵王说:“唉!您可来了。秦国派魏冉送来帝号,您认为怎么样?”
苏秦回答说:“大王的询问臣下感到很仓促,并且由此产生的'福患还看不明显。如今若是不听从,这就会使秦国憎恨我们;如果听从,这就要受到天下各国的憎恨。不如听从秦国而使秦终成称帝之事,但我们不用称帝,以收取天下人心。如果秦王称帝,天下各国又都听从,大王也称帝,不过是先后的事情,对于帝王的名号是没有损害的。如果秦王称帝,而天下各国不听从,大王因此也不称帝,以收取天下民心,这是最大的凭借。”
战国策·魏一·苏秦拘于魏原文及翻译
原文:
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而秦不受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翻译:
苏秦被扣押在魏国,想要离开逃到韩国去,魏国关闭城门而出不去。齐国派苏厉替他对魏王说:“齐国请求把宋国的.土地分封给泾阳君,而秦国没有采纳。有齐国的帮助而得到宋国的土地对秦国并非不利,然而秦国之所以没有采纳齐国请求的原因,是不相信齐王和苏秦。现在泰国看到齐国、魏国不和,达到如此厉害的地步,那么齐国一定不欺骗秦国,而秦国也会信任齐国了。齐、秦联合而泾阳君享有宋国土地,就不是对魏国有利了。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从它。齐、秦不和,天下便没有忧虑,讨伐齐国成功了,那么您的土地就扩大了。”
战国策齐策一原文翻译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各位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战国策齐策一原文翻译,欢迎各位阅读吧!
战国策齐策一原文翻译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
原文: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婴子不善,而用申縳。申縳者,大臣是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也。”楚王因弗逐。
译文:楚威王在徐州战胜了齐国,想要齐国驱逐田婴。田婴畏惧。齐臣张丑为田婴对楚王说:“大王在徐州取得了胜利,是因为田盼不被齐将任用的缘故。田盼为国家建立了功勋,百姓都为他效力。田婴与田盼不和,齐国不任用田盼,而任用齐将申缚,申缚是田婴的亲信,可是人民不愿为他效力,所以大王在徐州才战胜了申缚。如果您要齐国驱逐田婴,田盼必然会被任用。田盼如果被任用,就会整顿他的部队而与大王对抗,这必然不利于您。”因此,楚威王就放弃了要齐国驱逐田婴的打算。
齐将封田婴于薛
原文:齐将封田婴于薛。楚王闻之,大怒,将伐齐。齐王有辍志。公孙闬曰:“封之成与不,非在齐也,又将在楚。闬说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于齐。”婴子曰:“愿委之于子。”
公孙闬为谓楚王曰:“鲁、宋事楚而齐不事者,齐大而鲁、宋小。王独利鲁、宋之小,不恶齐大何也?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楚王曰:“善。”因不止。
译文:齐王将要封赏田婴于薛邑。楚王听说后十分恼怒,准备出兵攻齐。齐王有意放弃封赏田婴。公孙对田婴说:“您是否封赏得成,关键不在齐国,还在楚国。待我去说服楚王,让他比齐王更想封赏您。”田婴说:“我就把这件事委托给您吧。”
公孙为田婴对楚王说:“鲁、宋两国讨好楚国,而齐国却不讨好楚国,这是因为齐国强大,鲁、宋弱小的缘故,大王为什么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鲁、宋之利,却不担心齐国强大呢?齐国给田婴封地,将使他势力渐渐扩大,以致权倾国君,这是使齐国弱小的做法,希望您不要去阻止。”楚王说:“好。”因此就放弃了阻止齐国封赏田婴的打算。
靖郭君将城薛
原文: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译文: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邑筑城墙,门客多来劝阻。靖郭君叫传达人员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有一个齐国门客要求接见,说:“我只要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靖郭君就召见了他。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靖郭君说:“别这么说,您继续说下去。”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大鱼吗?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可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当您失掉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说:“好。”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靖郭君谓齐王
原文:靖郭君谓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也而数览。”王曰:“说五而厌之。”今与靖郭君。
译文:靖郭君田婴对齐王说:“五官呈上了各类工作报告,大王不可不每天听取他们的汇报,并及时阅览他们的书面报告。”齐王说:“是啊。”可是不久就厌倦了,而把这些事交给靖郭君,让他去处理。
靖郭君善齐貌辩
原文: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且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举。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译文:靖郭君对齐貌辨很好。可是齐貌辨的为人常常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去劝说过靖郭君,靖郭君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这时孟尝君田文也在暗中劝谏驱逐齐貌辨,不料田婴却大发脾气说:“即使将来有人铲除我们这个家族,捣毁我们这片家业,只要能对齐貌辨有好处,我也在所不惜!”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车,朝夕侍候不懈。
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由田婴的异母兄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士薛地去,齐貌辨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这时田婴就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婴,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辨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势在必行。”田婴也无法阻止,于是齐貌辨就去见宣王,当他回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宣王很早就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辨。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首先问他说:“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呢?”齐貌辨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要说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例如当君王还是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得一副不仁相貌,因为他的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让这种人当国王,施政必然违背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效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此其一。当靖郭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我对先王说什么!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的颜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
靖郭君穿戴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帽子,佩带着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效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相国。靖郭君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
当这个时候,靖郭君才可以说自己能够了解别人了!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某个有才能的人,他也不终止自己的行动。这就是齐貌辨所以把生死置之度外、乐于解人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
邯郸之难
原文: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译文: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即田侯)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问道:“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好些呢?”相国邹忌说:“不如不去救赵。”段干纶说:“不救赵,则对我们将不利。”威王问:“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让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我们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好。”于是出兵救赵,下令“驻军于邯郸郊外。”段干纶说:“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郸。解救邯郸之围,如果驻军于邯郸交外,赵、魏两国就会定会休战,这样,赵国既不会被魏国打败,魏国也保全了实力。所以,不如出兵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都疲于奔命。若邯郸被魏军攻克,我军就趁魏军疲惫之际去攻击魏军。这样,赵军虽被魏军打败,但魏军又被我军乘机攻击而削弱。”威王说:“好。”于是出兵南下进攻襄陵,七月,邯郸被魏军攻克,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
南梁之难
原文: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芝,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专有七国,五战五不胜,东诉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
译文:魏国进攻韩国的.南梁,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说:“早救韩与晚救韩,到底那种做法有利呢?”张丐回答说:“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臣思说:“不行,韩、魏之兵还未疲惫,我们出兵救韩,这等于我们代替韩军去遭受魏军的攻击,反会使我们受韩国的控制。况且魏国存心要灭掉楚国,韩国眼看自己将要被灭,一定会求诉于齐国,我们就秘密地和韩国结为友好,慢慢地等待魏军疲惫。这样,齐国就可以举足轻重,利可以得,名可以尊了。”威王说:“好。”就秘密和韩国使臣结为友好,让他返国。
韩国自恃有刘国援助,和魏国五战而五不胜,就求诉于齐国,齐国于是出兵进攻魏国,大败魏军于马陵。这时魏国损兵折将,而韩国因为与魏国多次激战,也被削弱,因此,韩、魏两国的君主都通过相国田婴来朝拜齐威王。
成侯邹忌为齐相
原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役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译文:成侯邹忌担任齐相,田忌任将军,二人不和。公孙 对邹忌说:“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进攻魏国呢?如果战胜了,因为这是您出的主意;就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侥幸不死在战场上,也得以避敌败逃之罪处死。”邹忌表示赞同。就建议齐王派田忌攻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把这事告诉了公孙 ,公孙 就派人拿了十金到集市上去算卦,公开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三战三胜,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特来算算卦,看看是吉还是凶。”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就叫人把算卦的抓了起来,带到大王面前去做证人,证明刚才来算卦的人所说的话,于是田忌只好逃离齐国。
田忌为齐将
原文: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烹涓。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于先弱守于部。主者,循轶之途也,鎋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先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译文:田忌担任齐将,俘虏了魏太子申,擒获了魏将庞涓,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有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说:“该怎么说呢?”孙膑说:“将军最好是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把守“主”这个地方。“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依次通行,碰撞摩擦而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然后,将军背靠太山,左有济水,右有距防。辎重直达高宛,只需轻车战马就可以直冲齐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君主就可由将军掌握决定了,而成侯邹忌必定逃跑。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田忌没有听从,果然未能返回齐国。
田忌亡齐而之楚
原文: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解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译文: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奔到楚国,齐相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再返回齐国。说客杜赫对邹忌说:“我愿为您把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便去对楚王说:“邹忌之所以和楚国不友好,是因为他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再返回齐国。大王不如把楚地江南封赏给田忌,以表明田忌不打算返回齐国。邹忌便一定会和楚国很友好。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现在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感激大王,如果将来他能返回齐国,也一定会使齐国和楚国很友好。这就是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矛盾,有利于楚国的办法。”楚王听了杜赫的话,果然把江南封给了田忌。
邹忌事宣王
原文: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使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译文:邹忌是齐宣王的臣子,他推荐了很多私人,让他们任职,宣王不高兴。”晏首是齐王的公族,推荐的人却不多,宣王很高兴。邹忌便对宣王说:“我听说:‘家里有一个孝子,不如有五个孝子。’现在晏首才推荐了几个贤人呢?”宣王因此认为晏首是堵塞了荐贤之路。
邹忌修八尺有余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被徐公,七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内因?”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上,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及,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邹忌身高六尺有余,仪表俊美,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比,谁美?”妻子说:“您太美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来了一位客人,坐下交谈时,他就问客人说:“我和徐公比,谁美?”客人回答说:“徐公可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一番,自认为不如徐公,又对着镜子照了照,觉得相差很远。晚上,睡在床上,心里琢磨着,认识到:“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人有求于我。”
于是,他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偏爱我,我的妾割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便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邑,嫔妃、近臣都偏爱大王;朝廷大臣都害怕大王;全国人民都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实在太深了。”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文武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错误的,给上赏;书面提出劝谏的,给中赏;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批评我,传到我耳朵里的,给下赏。
命令刚刚宣布,文武百官纷纷前来提出批评意见,好象市场和庙会那样拥挤。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有人来提意见。过了一年,虽然想提意见,但是也提不出什么了。燕、赵、韩、魏四国听到这种情况,都来朝拜齐国,这就是所谓:身在朝廷,修明国内政治,不用出兵,就能战胜敌国,使别国臣服。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原文: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左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左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卖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译文:秦国借道韩、魏去进攻齐国,齐威王派匡章(即章子)率兵迎击秦军。与秦军对垒,双方各有使节互相交往。匡章便更改了旗帜,让士兵另换号衣,冒充秦军,混入秦军之中。齐国的侦察人员不知匡章之意,报告说:“匡章让齐兵投降了秦军。”齐威王听了,不予理睬。过了不久,侦察人员又报告说:“匡章让齐兵投降了秦军。”齐威王听了,还是不予理睬。就这样,一连三次。有关的军吏请示说:“说匡章已叛变投敌的人,都异口同声,大王为何不派大将军去讨伐呢?”威王说:“这就充分说明匡章不会叛变投敌,又为何要去讨伐呢?”
过了不久,有报告说:“齐军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向齐王俯首称作“西藩之臣”请求恕罪。左右大臣都说:“大王为什么会知道匡章不会叛变投敌的呢?”威王说:“匡章的母亲启,得罪了他的父亲,匡章的父亲杀了她,就埋在马栈下面。我派遣匡章率兵迎击秦军,勉励他说:‘您如果打了胜仗,全军返还,我一定为将军的母亲迁葬。’匡章说:‘我并不是不能为我母亲迁葬。我的母亲启得罪了我父亲,被我父亲所杀,埋在马栈之下。我父亲未能让我迁葬,就去世了。我没有得到父亲的指示,就迁葬母亲,这乃是对死去父亲的欺骗。所以,我不敢迁葬。’作为人子都不敢欺骗死去的父亲,那末作为人臣又怎敢欺骗活着的国君呢。
楚将伐齐
原文: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曰:“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见鲁君。乃为齐见鲁君。鲁君曰:“齐王惧乎?”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足下。”鲁君曰:“何吊?”曰:“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然则子何以吊寡人?”曰:“齐,楚之权敌也,不用有鲁与无鲁,足下岂若令众而合二国之后哉!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其余兵足以待天下;齐为胜,其良士选卒以殪。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其见恩德亦其大也。”鲁君以为然,身退师。
译文:楚国将要进攻齐国,而鲁国与楚国亲善,齐王为此担忧。张丐对齐王说:“我可以让鲁国保持中立。”于是张丐为齐王去见鲁君。鲁君说:“齐王是害怕了吗?”张丐说:“这个我不了解;我是来哀掉您的。”鲁君说:“哀掉我做什么?”张丐说:“您的主意打错了。您不去帮助战胜者,而去帮助失败者,这是为什么呢?鲁君说:“您以为齐、楚两国谁可以获胜呢?”张丐说:“鬼者不知道。”那末,您为什么哀掉我呢?”张丐说:“齐、楚两国势均力敌,并不是因为是否有鲁国参与,就有什么变化。您何不静观两国相斗,等有了胜负结果以后,再决定行动,这样不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兵力了吗?如果楚国战胜齐国,楚国精兵锐卒必定都会战死,剩下的士卒便不能抵御其他诸侯;如果齐国战胜楚国,齐国精兵锐卒也必定都会战死,这时,您出兵援助战胜者,定将大有收获,他们也将非常感激您的援助。”鲁君听了以后,觉得很对。于是立即撤兵。
秦伐魏
原文: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处理;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谁、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译文: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络赵、魏、韩三国组成联合阵线,然后再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王者出兵讨伐,目的是匡正天下,建立功业,以利于后世。现在齐、楚、燕、赵、魏、韩六国互相激烈地攻打,这是不能建立功业,流传美名的,正好可以增强秦国,削弱自己,决不是六国的上策。真正能颠覆六国的,只有强秦。六国不去担心强秦,却互相攻打,彼此削弱,以致两败俱伤,使秦国坐享渔人之利,这是我深为山东六国所忧虑的。诸侯为了秦国,互相残杀,可是秦国竟连一把刀子也不出;诸侯为了秦国,互相煎熬,可是秦国竟不拿出一把柴禾。为什么秦国就那样聪明,而山东六国就这样愚蠢呢?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古代五帝、三王、五霸,他们出兵讨伐,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现在秦国出兵讨伐诸侯,却不是这样,它必然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诸侯之君必受辱而死,百姓必被俘而亡。韩、魏民众屡遭兵祸,人们为死亡的战士深感哀痛,眼泪从未干过,难道齐国就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吗?并不因为秦国与齐国关系密切,与韩、魏关系疏近,它才攻打韩、魏,而是因为秦国距离齐国遥远,距离韩、魏贴近。现在齐国与秦国的距离就要拉近了!秦国想要进攻魏国的绛、安邑,他占领了绛、安邑两地之后,往东直指黄河,那就会以东河为表,以西为里,占领东河与西河广阔之地,作为后方,向东进发,去攻打齐国,齐国被兼并后,秦国的领土就会一直延伸到东海边上。这样,南边将使楚、韩、魏孤立,北边将使燕、赵孤立,如果南、北不能呼应,齐国就会一筹莫展,无可奈何。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现在赵、魏、韩已经组成联合阵线,恢复了兄弟友好关系,派出了精锐部队驻扎在绛、安邑,这是千秋万世的长远大计。齐国如果不立刻派出精锐部队与三国联合,必有后患。赵、魏、韩三国如果联合,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一定会南下进攻楚国。楚、秦交战之后,赵、魏、韩怨恨齐国不与他们联合,必然会进攻齐国。这就是我所说的齐国必有后患。您倒不如迅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
齐王说:“敬从您的指教。”果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
苏秦为赵合从
原文: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若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杀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基因、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声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是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向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
“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少留计。”
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译文:苏秦为赵国组织合纵联盟,劝齐威王说:“齐国南有太山,东有琅琊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是人们所说的固若金汤之国啊。齐国领地方圆两千里,战士有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全军训练有素,调动迅速,快如飞箭,作战声威,势如雷电,分散变动,疾如风雨。即使发生战事,敌人也从未越过太山,横跨清河,渡过渤海。齐都临淄有七万户,依我猜测,根据最低标准估计,每户有三个男子,三七就二十一万人,不必调遣远地的兵力,就凭临淄的十卒也有二十一万。临淄的百姓十分富裕殷实,人们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下棋赛救,盛况空前,而街道上,车辆络绎不绝,互相碰撞,行人拥挤,挨肩擦背,连起衣襟,可成帷幔,接起衣袖,可成幕帐,挥洒汗水,可成大雨,家庭殷富,意志高昂,象大王这样贤能,齐国这样强大,天下无可匹敌,现在却要向秦国卑躬屈膝,我真为大王感到惭愧。
“而且韩、魏之所以害怕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出兵相抗,不到十天,胜败存亡的结局就可以决定。韩、魏如果战胜了秦国,兵力就将损失过半,国境也不能固守;如果不能战胜秦国,灭亡之祸就要临头。这就是韩、魏之所以要与秦国作战,而不愿向秦国卑躬屈膝的原因。
“现在秦国进攻齐国就不是这样,韩、魏两国可以抄秦国的后路,而秦国通过卫国的阳晋,经过亢父地方的关险,那儿车子不能并进,马匹不能并行百人把过,千人也休想通过。秦国虽想深入齐境,可是总有后顾之忧,提心吊胆,生怕韩、魏从后面袭击。所以才虚张声势,借以威胁,装腔作势,又不敢前进。如此看来,秦国并不能损伤齐国,这已十分清楚。不深刻考虑到秦国对齐国无可奈何这一事实,却只想向秦国卑躬屈膝,这是群臣谋划的错误。现在既可以避免向秦国卑躬屈膝的丑名,而又能获得强国的实惠,我希望大王稍加留意,再加仔细考虑。”
齐王说:“我办事无能。现在您把赵王的旨意告诉我,我完全同意参加合纵联盟。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
原文: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移阳,魏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河关,指扌专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齐王曰:“齐僻邻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译文:张仪为秦国组织连横阵线,游说齐王,说:“天下强国没有哪一国能超过齐国,朝廷大臣、宗室贵族,势众而富有,也没有那一国能超过齐国。可是,给大王出谋划策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及万世的长远利益。主张合纵政策的人游说大王,他们一定会说:“齐国西有强赵,南有韩、魏,是一个靠海的国家,地广人众,兵强士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我们也没有办法。’大王只欣赏他们的一番游说之辞,而不去考察实际效果。
“主张合纵联盟的人,他们相互勾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无不宣传合纵联盟的优越可行。我听说,齐国与鲁国三次交战,鲁国虽三次取胜,可是鲁国却处境危险,而亡国之祸接踵而来,虽然名义上胜利了,却有实际的灭国之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现在赵国跟秦国就相当于鲁国跟齐国。秦、赵战于黄河,漳水之间,两次交战,两次赵国都战胜秦国;战于番吾,两次交战,两次都战胜秦国。赵国四次作战之后,损兵数十万,仅仅保住国都邯郸。即使有战胜秦国之名,可是国家却遭到了严重的损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强而赵国弱。现在,秦国嫁女,楚国娶妇,两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邑池朝秦,献出河间,向秦国表示友好,大王如果不向秦国表示友好,秦国就会迫使韩、魏从南面进攻齐国,赵国就动员全国大军渡过清河漳水,直指博关,而临淄、即墨就不会为大王所有了。齐国一旦遭到进攻,那时想要向秦国表示友好,也就不可能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啊!”
齐王说:“齐国地处边远鄙陋,寄居于东海之上,从来也不懂得如何为国家的长远利益深谋远虑,现在幸蒙贵客教导,我同意与秦国结为友好。”于是给秦国献出了鱼盐之地三百里。
先秦:佚名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翻译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
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纵,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或谓齐王曰:“周、韩西有强秦,东有赵、魏。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伐,周、韩为割,韩却周害也。及韩却周割之,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今齐、秦伐赵、魏,则亦不果于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令齐入于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后,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救天下乎!”
翻译
有人对齐王建说:“周国,韩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东面有赵国、魏国。如果泰国进攻周国、韩国的.西部,赵国、魏国不进攻,周国、韩国也得被秦国割取土地,韩国退却周国更会遭到危害。等到韩国退却周国割地之后,赵国、魏国也不免遭受秦国之害。如果齐国、秦国攻打赵国、魏国,那么也跟赵国、魏国响应秦国进攻周国、韩国没有什么不同。假如齐国投入泰国一边进攻赵国、魏国,赵国、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就会向东进攻齐国,齐囤怎么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援救呢!”
《战国策·韩三·韩珉相齐》原文及翻译
韩三·韩珉相齐
作者:刘向
韩珉相齐,令吏逐公畴竖,大怒于周之留成阳君也。谓韩珉曰:“公以二人者为贤人也,所入之国,因用之乎?则不如其处小国。何也?成阳君为秦去韩,公畴竖,楚王善之。今公因逐之,二人者必入秦、楚,必为公患。且明公之不善于天下。天下之不善公者,与欲有求于齐者,且收之,以临齐而市公。”
文言文翻译:
韩珉做齐国相国时,要派官吏驱逐公畴竖,并且很恼怒成阳君留在周地。有人对韩珉说:“您认为这两个人是贤人,他们所去的国家都会任用他们吗?那就不如让他们留在周地。为什么呢?成阳君为了秦国才离开韩国,而公畴竖呢,楚王对他又很好。现在您因此而驱逐他们,这两个人一定会去秦国、楚国,一定会成为您的祸患,这也将表明您同天下诸侯不友好。天下诸侯中与您不友好的',和那些需要向齐国求助的人,就会收留他们,一旦兵临齐国,齐王就会出卖您。”
战国策·东周·齐听祝弗原文及翻译参考
齐听祝弗,外周最。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则伐齐深矣。夫齐合,则赵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赵攻,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必不处矣。故用视弗,即天下之理也。”
文言文翻译:
齐王终于还是听信祝弗的话,排斥了周最。有人对齐王说:“您驱逐周最、听信祝弗、任命吕礼为相国,是想要争取秦国的'支持。只要齐国靠近秦国,秦国就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敬服,那么齐国将要遭到沉重的打击。再说,秦、齐联合在一起,赵国一定害怕秦国讨伐它,必然急忙出兵进攻齐国以便给秦国一个暗示。秦国利用赵国攻打齐国,同驱使齐围攻打赵国,其实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这样齐国必定是没有安稳的时候了。因此,我说任用祝弗,就将符合天下诸侯都归服秦国的理了。”
作者:刘向
或谓齐王曰:“周、韩西有强秦,东有赵、魏。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伐,周、韩为割,韩却周害也。及韩却周割之,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今齐、秦伐赵、魏,则亦不果于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令齐入于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后,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救天下乎!”
翻译:
有人对齐王建说:“周国,韩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东面有赵国、魏国。如果泰国进攻周国、韩国的'西部,赵国、魏国不进攻,周国、韩国也得被秦国割取土地,韩国退却周国更会遭到危害。等到韩国退却周国割地之后,赵国、魏国也不免遭受秦国之害。如果齐国、秦国攻打赵国、魏国,那么也跟赵国、魏国响应秦国进攻周国、韩国没有什么不同。假如齐国投入泰国一边进攻赵国、魏国,赵国、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就会向东进攻齐国,齐囤怎么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援救呢!”
战国策·齐三·孟尝君在薛原文附译文
齐三·孟尝君在薛
作者:刘向
孟尝君在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而孟尝令人体貌而亲郊迎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
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之,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力,而荆亦甚固。”齐王和其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兴兵救之。
颠蹶之请,望拜之谒,虽得则薄矣。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人之急也,若自在隘窘之中,岂用强力哉!
文言文翻译:
孟尝君住在薛地,楚人攻打薛地。淳于髡为齐国出使到楚国,回来时经过薛地。孟尝君让人准备大礼并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孟尝君对淳于凳说:“楚国人进攻薛地,先生不要忧虑,只是我以后不能再伺候您了。”淳于髡说:“恭敬地听到您的命令了。”淳予髡回到齐国,汇报完毕。
齐闵王说:“在楚国见到什么了?”淳子髡回答说:“楚国人非常顽固,然而薛地人也太不自量力。”齐闵王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淳于髡回答说:“薛人不自量力,而为先玉立宗庙。楚国人顽固而要攻打薛地,宗庙一定危险。所以说薛人不量力而行,楚国人也太顽固。”齐闵王脸色和蔼地说:“啊?先君的.宗庙在那里呀!”齐闵王急速发兵去援助薛地。
如果孟尝君惊慌地跑去求救,仰望参拜去乞援,即使得到那也是很微薄的。善于游说的人,陈述形势,谈论方略,别人听了也会着急,就像自己在困境中一样,哪里用得着使用很大的力量去求援呢!
文言文《战国策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原文及翻译
原文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反,三日不得见。谓赵王曰:“秦乃者过柱山,有两木焉。一盖呼侣,一盖哭。问其故,对曰:‘吾已大矣,年已长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案规矩刻镂我。’一盖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铁钻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于秦,而三日不见,无有谓臣为铁钻者乎?”
翻译
苏秦为赵壬出使到泰国,返回来,三天没能得到赵王的接见。苏秦对赵王说:“我从前经过柱山,看见那里有两棵树。一棵树在呼唤自已的`伙伴,一棵树在哭泣。我间它们其中的缘故,一棵树回答说:‘我已经长得很高大,年纪已经很老了,我痛苦的是那些匠人,将用绳墨量我按若规矩雕刻我。’一棵树说:‘这不是我所痛苦的事情,这本来是我份内的事。我所痛苦的是那铁钻一样的东西,自己钻进去而使木屑出来。’如今臣下出使到秦国,归来后三天不得进见,恐怕有人认为臣下是铁钻一类的东西吧?”
苏秦以连横说秦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阅读: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 限,东有郩、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 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 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惑 乱,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 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 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翻译:
苏秦回答道:“我本来就疑惑您是否能用我的主张。往古之时,神农氏讨伐补遂,黄帝出征涿鹿而擒杀蚩尤,唐 尧讨伐驩兜,虞舜讨伐三苗,夏禹讨伐共工,商汤诛灭夏桀,周文王征伐崇侯虎,周武王灭掉商纣,齐恒公用武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凭借武力的呢?近世 各国派遣使者,车辆往来,奔驰道路;策士们各用言语,互相交结,使天下为一体。但结果或者约从,或者连横,兵革甲胄也并未因此藏起。辩士们巧言文饰,使各 国诸侯昏乱迷惑,结果万端俱起,莫衷一是,不可理喻;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民作伪的却愈多;国家法令多而混乱,百姓被搅得更加贫穷,这样君臣愁怨,百姓无 所依靠。道理讲了许多,言愈明,理愈显,战争反而愈益频繁。策士们奇服伟饰,能言善辩,可是诸侯间的战争并未止息;愈是文辞满口,天下愈是治理不好。说者 唇焦口燥,听者昏昏生厌,看不出一点成效。你提倡仁义,恪守诺言,可是天下的人并不相亲。于是诸侯才废文用武,优厚地豢养敢死之士;同时整顿军备,制甲砺 兵,在战场上争取胜利。不修兵事,企图空坐而能获得胜利,安居而能扩大土地,这不过是幻想;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他们虽然也常想安坐 而获利,然而天下的大势也终不可能让它实现啊!所以必须凭靠武力来续成大业。如果地域宽阔,两军之间可以展开攻坚战;倘若地势狭促,两军逼近,杖戟相碰, 展开白刃战,这样,才可见出伟大的功用。对外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对内能实行仁义;在上能树立君主的'威信,在下能使百姓服从。当今之世,如果想吞并天下,凌 驾大国之上,威震敌国,控制海内,统治黎民,臣服诸侯,就非用兵不可!现在继承君位的人,忽视了用兵这个最重要的道理,一个个政教不明,治理混乱,沉溺迷 惑于辩士的花言巧语。这样看来,您本来就不能采纳我的主张啊!”
★ 战国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