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七七八八

下面给大家分享《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共含10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七七八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篇1:《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

(2)此为人:如果这虫子是人

2、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其如土石何 B、其真不知马也(还是。表选择)

C、其一犬坐于前D、专其利三世矣

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看见一只小小的虫子举起双臂阻挡车轮前进。

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螳臂当车,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翻译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称为螳螂的东西。作为是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注释:

轻:看轻。

为:是。

对:回答。

出猎:外出打猎。

却 :退。

搏 :搏斗。

勇武:勇猛的武士。

知:知道。

避:避开。

举:托举。

轮:车轮。

回车:掉过车头。

御:驾车的人。

庄公避开螳螂是因为他尊重勇士。在他看来,“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他看到了小螳螂的'大勇敢。

[本文中心]

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螳臂当车

(táng bì dàng chē)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它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挡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篇2:齐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答案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①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①殆:大概,恐怕。

②与:在其中。

③贤:贤能的人。

④如:到,往。

⑤曷:同“何”,什么

⑥ 是:这

⑦知:明白

⑧任:信任

16、解释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 是不与焉 ②用而不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18、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6、①这 ②信任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7、去老虎的藏身之地,去蛇的藏身之所(洞穴),看见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8、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评分:2分)

篇3:《齐景公出猎》阅读题一及答案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①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①与:在其中。 ②如:到,往。 ③曷:怎么

16、解释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 是不与焉            ②用而不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18、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6、①这 ②信任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7、去老虎的.藏身之地,去蛇的藏身之所(洞穴),看见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8、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评分:2分)

篇4:《齐桓公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桓公出猎》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1.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臣名之——名:命名

B.臣故畜牸牛——畜:养

C.公诚愚矣——诚:确实

D.管仲正衿再拜曰——正:不偏斜

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3.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4.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修政”的`内容是______。

答案

1.D

2.B

3.C

4.(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人夺别人的马驹呢?

(2)如果有别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凌,也一定不会给的。

5. 狱讼不正;完善法制

篇5:《齐景公出猎》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齐景公出猎》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刘向《说苑》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再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两个例子。

文章中: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课文中: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2.与“殆所谓不祥也”一句中“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有所览辄省记 B.持童抵主人所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D.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___”通“___”,意思是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

1.①是不与焉。是,这。 ②乃若此。此,这,这个。课文中:①微斯人,吾谁与归?斯,这,这样。 ②非独书为然。然,这样。

2.A(A.与动词览组成名词性短语 B.名词,处所 C.放在介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处所”, D.“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3.“曷为不祥也”中“曷”通“何”,为什么,怎么。

4.有贤人而不知道;知道而不任用;任用而不信任。

注释:

①殆:大概,恐怕。

②与:在其中。

③贤:贤能的人。

④如:到,往。

⑤曷:同“何”,什么

⑥ 是:这

⑦知:明白

⑧任:信任

参考译文

齐景公出外打猎,在山上看见了老虎,在沼泽又看见了蛇。心情很不好,回去之后,他询问晏子:“今天我去打猎,上山看见老虎,下沼泽又看见了蛇,这大概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不吉利吧!”晏子回答说:“一个国家有三种不吉利,而你刚才说的都不在其内。国家的'不祥是:有贤人却不知道,这是第一不吉利;知道了却不能任用,这是第二不吉利;任用了却不能信任,这是第三不吉利。所谓不吉利,就是像这样的事情。今天大王上山看见老虎,山本来就是老虎的窝呀;下沼泽看见蛇,沼泽本来就是蛇的洞穴呀!到老虎窝看到老虎,到蛇穴看到蛇,这是很正常的,怎么说是不吉利呢?”

齐景公出猎选自《晏子春秋》卷二,晏子借齐景公迷信所说的不祥来阐述真正的不祥:一是国家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二是知道有贤能的人却不用;三是用了有贤能的人却不信任。这种本不是什么不祥的事情却认为是不祥。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者都应目光远大,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篇6:《梁君出猎》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梁君出猎》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6!”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

1.梁君:即魏国国君。

2.彀(gòu)弓:拉开弓。

3.御:车夫。

4.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

5.祠:祭祀。

6.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试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字。

(1)白雁群骇__________

(2)言未卒_______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2)他人猎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3.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参考答案】

1.(1)骇:害怕;惊怕;惊慌

(2)卒:停止;完毕;结束

(3)故:原因;缘故

2.(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

3.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致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

巩校订。

【翻译】

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简评】

标题为编者所加。

这位车夫公孙袭确是深明大义,他以齐景公愿牺牲自己为民求雨的故事,及时制止了梁君力兽而射人的虎狼行为。梁君认识了自己的严重错误,高兴得为得“善言”而高呼万岁!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的创造者,没有人也就没有世

界。人是最宝贵的。这是对整个世界而言。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君也如此,没有人民的支持并爱护其君,国君就统治不下去,国家将灭亡。历史上不少暴君如秦二世、隋炀帝,视人民如禽兽,随意宰杀,遭到人民厌弃,最后宰人者也被人宰了。梁君为雁破惊散要射人,这种重兽轻人的虎狼行为,如果他不纳公孙袭的“善言”,也将步二世、炀帝的后尘。公孙袭为谏梁君而引用齐景公话,确是“善言”。只要心中有人民,把人民当主人看待,为人民做好事,必然得到人民拥护,就无所畏惧,无事不可为,国家必然繁荣昌盛。

篇7:左传庄公·庄公三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庄公·庄公三年原文及翻译

庄公·庄公三年

作者:左丘明

【经】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夏四月,葬宋庄公。五月,葬桓王。秋,纪季以酅入于齐。冬,公次于滑。

【传】三年春,溺会齐师伐卫,疾之也。

夏五月,葬桓王,缓也。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

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文言文翻译:

三年春季,公子溺会合齐国军队攻打卫国,《春秋》单称他的.名字溺,不称公子,是表示对他的贬斥。夏季五月,安葬周桓王。这在丧礼的时间上太迟缓了。秋季,纪季把酅地割让给齐国,纪国从这时候开始分裂。冬季,鲁庄公带领护卫军屯驻在滑地多夜,打算会见郑伯,策划纪国的

事务。郑伯用国内不安定为理由加以推脱。凡是军队在外,住一夜叫做舍,两夜叫做信,两夜以上叫做次。

篇8:《左传·庄公·庄公三十年》原文翻译

《左传·庄公·庄公三十年》原文翻译

庄公·庄公三十年

作者:左丘明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次于成。秋七月,齐人降鄣。八月癸亥,葬纪叔。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

【传】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讨樊皮。夏四月丙辰,虢公入樊,执樊仲皮,归于京师。

楚公子元归自伐郑,而处王宫,斗射师谏,则执而梏之。

秋,申公斗班杀子元,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文言文翻译:

三十年春季,周惠王命令虢公讨伐樊皮。夏季,四月十四日,虢公进入樊国,俘虏了樊皮,带到京城。

楚国的`公子元攻打郑国回来,住在王宫里。鬬射师劝阻,就把他抓起来带上手铐。秋季,申公鬬班杀死子元。鬬穀於菟做令尹,自己捐献家财,来缓和楚国的危难。

冬季,鲁庄公和齐桓公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策划攻打山戎,因为山戎危害燕国的缘故。

篇9:庄公二十七年原文及翻译

庄公二十七年原文及翻译

作者:左丘明

【经】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冬,杞伯姬来。莒庆来逆叔姬。杞伯来朝。公会齐侯于城濮。

【传】二十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非事也。天子非展义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卿非君命不越竟。

夏,同盟于幽,陈,郑服也。

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非礼也。原仲,季友之旧也。

冬,杞伯姬来,归宁也。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

晋侯将伐虢,士蒍曰:「不可,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必弃其民。无众而后伐之,欲御我谁与?夫礼乐慈爱,战所畜也。夫民让事乐和,爱亲哀丧而后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战将饥。」

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文言文翻译:

二十七年春季,鲁庄公和杞伯姬在洮地会见,与国家大事无关。天子不是为了宣扬德义不出去视察,诸侯不是为了百姓的事情不能出行,卿没有国君的'命令不能越过国境。

夏季,鲁庄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在幽地一起结盟,由于陈国和郑国都顺服了。

秋季,公子友到陈国安葬原仲,这不合于礼。原仲,只是季友私人的老朋友。

冬季,杞伯姬来,这是回娘家。凡是诸侯的女儿,回娘家叫做“来”,被夫家休弃叫做“来归”,本国国君的夫人回娘家叫做“如某”,被休弃叫做“归于某”。

晋献公准备进攻虢国。士..说:“不行。虢公骄傲,如果突然和我国交战而得胜,就必定会丢弃他的百姓。他失去群众然后我们再去进攻,即使要抗拒,有谁会跟他呢?礼、乐、慈、爱,这是作战所应当事先具备的。百姓谦让、和协、对亲属爱护,对丧事哀痛,这才可以使用。现在虢国不具备这些,多次对外作战,百姓会气馁的。”

周惠王派遣召伯廖赐命齐桓公,并要求他进攻卫国,因为卫国曾拥立子穨做周天子。

篇10:《左传·庄公·庄公元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庄公·庄公元年》原文及翻译

【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孙于齐。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冬十月乙亥,陈侯林卒。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王姬归于齐。齐师迁纪、郱、鄑、郚。

【传】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

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为外,礼也。

翻译

元年春季,《春秋》没有记载鲁庄公即位,这是由于文姜外出没有回国的缘故。

三月,鲁桓公夫人到了齐国。《春秋》不称姜氏而称夫人,是由于断绝了母子关系,这是合于礼的。

秋季,在城外建造王姬的行馆。因为王姬不是鲁国的.女子,而是周天子的女儿,这是合于礼的。

齐物论的原文和翻译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诸葛公》原文与翻译

左传·宣公·宣公元年原文和翻译

《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原文及翻译

《张文定公齐贤》原文及注释

《左传·庄公·庄公二十四年》文言文及翻译

卫灵公纳谏原文翻译

《庄居野行》原文及翻译

《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齐庄公出猎》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