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原文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绪棂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绪棂”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原文及翻译

篇1:《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原文及翻译

赵一·或谓皮相国

作者:刘向

或谓皮相国曰:“魏杀吕辽而卫兵,亡其北阳而梁危,河间封不定而齐危,文信不得志,三晋倍之忧也。今魏耻未灭,赵患又起,文信侯之忧大矣。齐不从,三晋之心疑矣。忧大者不计而构,心疑者事秦急。秦、魏之构,不待割而成。秦从楚、魏攻齐,独吞赵,齐、赵必俱亡矣。”

文言文翻译:

有人对皮相国说:“魏国杀吕辽而卫国遭到了秦兵的进攻,失掉了比阳而魏国危急,河间的疆界不确定赵国就危险了。文信侯的愿望没有满足,这是韩、赵、魏的忱患。如今魏国的'耻辱没消,赵国的祸患又发生了,对文信侯的忧虑就更太了。齐国不参加合纵,韩、赵、魏就产生了合纵不能成功的疑心。忧虑大的国家没有很好谋划就与泰国构和,心中怀疑合纵不成的国家急于事奉秦国。秦国、魏国的构和,没等割地就成功了。秦围跟楚国、魏国一起进攻齐圈,独自吞并赵国,齐国、赵国一定一起灭亡了。”

篇2:战国策·赵一·谓皮相国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一·谓皮相国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刘向

谓皮相国曰:“以赵之弱而据之建信君,涉孟之仇然者何也?以从为有功也。齐不从,建信君知从之无功。建信者安能以无功恶秦哉?不能以无功恶秦,则且出兵助秦攻魏,以楚、赵分齐,则是强毕矣。建信、春申从,则无功而恶秦。秦分齐,齐亡魏,则有功而善秦。故两君者,奚择有功之无功为知哉?”

文言文翻译:

有人对皮相国说:“在赵国弱小的形势下任用建信君、涉孟之类的人,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推行合纵之策有功。齐国不同意合纵,建信君已经知道合纵是不能成功的。建信君怎么能用不成功的合纵之策危害秦国呢?不能用不成功的合纵之策危害秦国,那么将出兵帮助秦国攻打魏国,跟楚国一起瓜分齐国的'土地,这是建信君图强计谋全部用完的结果。建信君、春申君推行合纵,那么不成功却可以形成危害秦国之势。分裂齐国土地灭亡魏国,那么成功却亲善了泰国。所以建信君、涉孟这两个人,哪里能选择成功与不成功来表现他们的智谋呢?”

篇3:《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原文及翻译

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之所明也。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见也。然山东不能易其略,兵弱也。弱而不能相壹,是何楚之知,山东之愚也。是臣所为山东之忧也。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斗两罢,而归其死于虎。故使禽知虎之即己,决不相斗矣。今山东之主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斗两敝,而归其国于秦,知不如禽远矣。愿王熟虑之也。

“今事有可急者,秦之欲伐韩梁,东窥于周室甚,惟寐亡之。今南攻楚者,恶三晋之大合也。今攻楚休而复之,已五年矣,攘地千余里。今谓楚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楚王美秦之语,怒韩、梁之不救己,必入于秦。有谋故杀使之赵,以燕饵赵而离三晋。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矣。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待伐,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移于梁矣。以秦之强,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梁为上交,秦祸案攘于赵矣。以强秦之有韩、梁、楚,与燕之怒,割必深矣。国之举此,臣之所为来。臣故曰:事有可急为者。

“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楚王闻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是秦祸不离楚也,便于三晋。若楚王入,秦见三晋之大合而坚也,必不出楚王,即多割,是秦祸不离楚也,有利于三晋。愿王之熟计之也急。”

赵王因起兵南戍韩、梁之西边。秦见三晋之坚也,果不出楚王卬,而多求地。

文言文翻译:

有人对赵武灵王说:“三晋联合秦国就弱小,三晋疏远泰国就强大,这是天下人看得明明白自的事情。秦国与燕国亲善则进攻赵国,与赵国亲善则进攻燕国;秦国与粱国亲善则进攻赵国,与赵国亲善就进攻魏国;秦国与楚国亲善则进攻韩国,与韩国亲善则进攻楚国;这是天下人看得明明白自的事情。然而华山以东的六个国家不能改变秦国的连横之路,是因为兵力弱小。兵力弱小的国家又不能团结一致,这是秦国何等明智,山东六国是何等愚蠢。这是臣下为山东六国忧虑的地方。老虎将要靠近野兽,野兽不知道老虎靠近自己,而两个野兽互相斗得很疲劳,可是最终它们都死在老虎口里。所以使野兽知道老虎靠近自己,决不互相争斗了。如今山东六国的君主不知道秦国正在靠近自己,而且互裙争斗两败俱伤,最终使自己的国家归于秦国,智慧比野兽差远了,希望君王仔细考虑一下这些事。

“如今有十分危急的事情,是秦国想要进攻韩国、魏国,向东很注意窥伺周王室,只有在睡觉的时候它才能忘。如今秦国向南进攻楚国的原因,是憎恶三晋的互相联合。如今秦国对楚国罢兵并免除它的赋役,已经五年了,侵夺了千余里土地。如今秦王对楚王说:‘您如果迈动贵步来会见寡人,一定和楚国结为兄弟之国,一定为楚国进攻韩国、魏国,返回楚国原来的土地。’楚王认为秦王的`话很友好,恼怒韩国、魏国不援救自己,一定到秦国去朝见。泰国又谋划派使者到赵国去,用共同进攻燕国利诱赵国,而离阔三晋。如今君王认为秦国的话很友好而想要进攻燕国,进攻燕国,还没有从燕国得到多少利益而祸患就已经来到了。楚王进入秦国朝见,秦国、楚国联合一致,向东面的韩国进攻。韩国南面没有楚国的援助,北面没有赵国的援助,韩国没有等到秦楚进攻,就会拿着割让的土地向西跑到秦国去如同马和兔一样迅疾。

秦国与韩国有了好交情:秦国的兵祸予是就会移到魏国。凭借秦国的强大,有楚国、韩国可以利用,魏匡没有等秦国进攻就会拿着割让的土地向西跑到秦国去如同马和兔一样迅疾。秦国与魏国有了好交情,秦国看赵国就像自己环中的物。凭借秦国的强大并有韩、魏、楚的支持:加上燕国对赵国恼怒,他们共同对付赵国,赵国一定要被割取很多土地了。国家走到这种地步,臣下就是为此而来。

臣下因此说:事情有急于要做的。“趁楚王没有入秦的时候,三晋互相亲近坚定盟约,派出精锐军队戍守韩国、魏国的西部边境,楚王听到,一定不会到秦国去,秦国一定恼怒并像以前一样进攻楚国,这样秦国的兵祸不会离开楚国,有利于三晋。如果楚王进入秦国,秦国看到三晋联合并坚定盟约,一定不放楚王回国,就要求楚国多割让土地,这样秦国兵祸不离开楚国,有利于三晋。希望君王迅速谋划这些事!”赵王因此向南发兵戍守韩国、魏国的西部边境。秦国看到三晋坚定盟约,果然不放楚王回国而要求多割让土地。

篇4: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刘向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黄重)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黄重)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黄重)。

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原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何故不为?”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七十。”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面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齿奇)以兵遇赵于长平。

文言文翻译:

秦昭王对公子他说:“去年壳下的战争,韩国作为中军主力,而与诸侯联合起来进攻秦国。韩国与秦国边境接壤,他们的土地方圆不到千虽,反复无常不遵守盟约。从前泰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剩,韩国因此反与楚国联合,不坚守盟约,只追求利益。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君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恐惧,恐惧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好。”于是就出动军队,一支军队逼近荥阳,一支军队逼近太行。韩国十分恐惧,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阼为讲和的条件。韩桓惠王又派阳城君告诉上党太守靳悬说:“秦国出动两支军队来进攻韩国,韩国就会灭亡。现在君王一面命令韩国出兵,一面又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给他。”

靳簸说:“人们有这样的话:‘即使是小智小慧,守着的器物就不能出借。’君王有兴兵的命令,而臣下又是太守,即使是君王和您也大概会对我猜疑的。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说:“我开始对应侯就答应了这件事,现在不给,这是欺骗他。”予是就派冯亭取代靳簸。

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照民。

现在上党作为大邑拥有十七个县,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君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召来平阳君并告诉他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上党的吏民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都愿意做赵国的'臣民。

如今冯亭派使者把上党献给寡人,你看怎么样?”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赵豹说:“秦国逐渐侵占韩国的土地,中间断绝了上党通韩凰的道路,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所以自认为可以坐得上党。再说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的原因,是想要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遭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君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

赵王大怒说:“使用上百万军队,攻战经年累岁,没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会得到十七座城,为什么不干?”赵豹退出去。

赵王召赵胜、赵禹告诉他们说:“韩国不能守卫上党,观在上党太守把它献给寡人:有十七座缄邑。”二人回答说:“用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市,观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太吉大利的事。”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

赵胜到上党说:“敞国的君王,委派使者匿下赵胜,听到了太守的转告,派臣下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缄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民众能把人聚集到一起的,每家赏赐金子一百二十两。冯亭流泪并低头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丽不能战死,并且把它送给别人,这是第一不义;君王把土地献给秦国,我没有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第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地反而食封户,这是第三不义。”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肘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观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丁上党。”秦王太怒,命令您超、王龅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

篇5: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或谓齐王曰:“周、韩西有强秦,东有赵、魏。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伐,周、韩为割,韩却周害也。及韩却周割之,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今齐、秦伐赵、魏,则亦不果于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令齐入于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后,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救天下乎!”

翻译

有人对齐王建说:“周国,韩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东面有赵国、魏国。如果泰国进攻周国、韩国的.西部,赵国、魏国不进攻,周国、韩国也得被秦国割取土地,韩国退却周国更会遭到危害。等到韩国退却周国割地之后,赵国、魏国也不免遭受秦国之害。如果齐国、秦国攻打赵国、魏国,那么也跟赵国、魏国响应秦国进攻周国、韩国没有什么不同。假如齐国投入泰国一边进攻赵国、魏国,赵国、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就会向东进攻齐国,齐囤怎么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援救呢!”

篇6:《战国策·楚四·或谓楚王》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楚四·或谓楚王》原文及翻译

楚四·或谓楚王

作者:刘向

或谓楚王曰:“臣闻从者欲合天下以朝大王,臣愿大王听之也。夫因诎为信,旧患有成,勇者义之。摄祸为福,裁少为多,知者官之。夫报报之反,墨墨之化,唯大君能之。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不偏于死,不偏于生,不足以载大名。无所寇艾,不足以横世。夫秦捐德绝命之日久矣,而天下不知。今夫横人嚂口利机,上干主心,下牟百姓,公举而私取利,是以国权轻于鸿毛,而积祸重于丘山。”

文言文翻译:

有人对楚考烈王说;“臣下听说主张合纵的人想要联合天下诸侯来朝见大王,臣下希望大王听听我的看法。在委屈的环境里伸张正义,在患难中奋进有所建树,这是勇敢者义不容辞的事。预见到祸患能把它转变为福事,控制少数能把它变成多数,这是聪明人管理事情的办法。反反复复地变化,屈伸祸福相反不已,都在无声无息地演进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能驾驭它。祸与福相通,生与死为邻,不专一于致死,不专一于求生,就不能获得大的名声。没有经过贼寇的侵犯,就不能无敌于天下。秦国抛弃道德违背天命的时间很长了,可是天下人并不知道。如今主张连横的人巧言利舌,向上求得君主的欢心,向下加倍谋取百姓的利益,表面为公家谋划,实际暗中私自取利,因此使得国家的政权像鸿毛一样轻,而积累的祸患像丘山一样高。”

篇7:《战国策·齐二·或谓齐王》原文翻译

作者:刘向

或谓齐王曰:“周、韩西有强秦,东有赵、魏。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伐,周、韩为割,韩却周害也。及韩却周割之,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今齐、秦伐赵、魏,则亦不果于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令齐入于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后,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救天下乎!”

翻译:

有人对齐王建说:“周国,韩国西面有强大的秦国,东面有赵国、魏国。如果泰国进攻周国、韩国的'西部,赵国、魏国不进攻,周国、韩国也得被秦国割取土地,韩国退却周国更会遭到危害。等到韩国退却周国割地之后,赵国、魏国也不免遭受秦国之害。如果齐国、秦国攻打赵国、魏国,那么也跟赵国、魏国响应秦国进攻周国、韩国没有什么不同。假如齐国投入泰国一边进攻赵国、魏国,赵国、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就会向东进攻齐国,齐囤怎么能得到天下诸侯的援救呢!”

篇8:战国策·赵三·说张相国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三·说张相国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刘向

说张相国曰:“君安能少赵人,而令赵人多君?君安能憎赵人,而令赵人爱君乎?夫胶漆,至韧也,而不能合远;鸿毛,至轻也,而不能自举。夫飘于清风,则横行四海。故事有简而功成者,因也。今赵万乘之强国也,前漳、滏,右常山,左河间,北有代,带甲百万,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由是观之,赵之于天下也不轻。今君易万乘之强赵,而慕思不可得之小梁,臣窃为君不取也。”君曰:“善。”自是之后,众人广坐之中,未尝不言赵人之长者也,未尝不言赵俗之善者也。

文言文翻译:

有人游说张相国说:“您哪里能轻视赵国人,反而使赵国人尊重您?您哪里能憎恶赵国人,反而使赵国人爱戴您呢?胶漆是最粘的东西,可是不能把两个相距很远的东西粘合在一起;鸿毛是最轻的东西,可是不能自己举起自己。飘浮在清风之中,那么才能在四海横行。所以事情有用简单办法就能成功的原因,是有所依凭。如今赵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它前面有天堑漳河、滏水,右面有险峻的常山,左面有河间那样的粮仓,北面有代地的.丰富物产,有甲兵百万,曾经抑制过强大的齐国,四十多年来秦国不能得到它所想要得到的东西。由此看来,赵国在天下是不容轻视约。如今您轻视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大赵国,而爱慕思念不可能得到的小小魏国,臣下私下认为您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张相国说:“好。”从此以后,在大庭广众之中,张相国没有不谈论赵国人长处的。没有不谈论赵国美好风俗的。

篇9:《战国策·韩三·或谓公仲》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韩三·或谓公仲》原文及翻译

原文:

韩三·或谓公仲

作者:刘向

或谓公仲曰:“今有一举而可以忠于主,便于国,利于身,愿公之行之也。今天下散而事秦,则韩最轻矣;天下合而离秦,则韩最弱矣;合离之相续,则韩最先弱矣。此君国长民之大患也。今公以韩先合于秦,天下随之,是韩以天下事秦,秦之德韩也厚矣。韩与天下朝秦,而独厚取德焉,公行之计,是其于主也至忠矣。

天下不合秦,秦令而不听,秦必起兵以诛不服。秦久与天下结怨构难,而兵不决,韩息士民以待其亹,公行之计,是其于国也,大便也。昔者,周佼以西周善于秦,而封于梗阳;周启以东周善于秦,而封于平原。今公以韩善秦,韩之重于两周也无计,而秦之争机也,万于周之时。今公以韩为天下先合于秦,秦必以公为诸侯,以明示天下,公行之计,是其于身大利也。愿公之加务也。”

文言文翻译:

有人对公仲说;“现在有一种做法可以对国君尽忠,对国家有益,对自己有利,希望您去实现它。如今假如天下诸侯分散着去服事秦国,那么韩国是最受到轻视的;假如天下诸侯联合起来背离秦国,那么韩国是最弱小的;如果天下诸侯联合对抗泰国的做法断断续续,那么韩国就是最先遇到危险的,这是统治国家、统率百姓的大患。现在如果您让韩国先同秦国联合,天下诸侯跟从韩国,这是韩国带领天下诸侯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深深地感激韩国。

韩雷同天下诸侯一样朝拜秦国,却独自领受了秦国深深的感激,您实行这样的计策,这对于国君来说,也算是最忠心了。如果天下诸侯不同秦国联合,秦国发布命令却没有谁听从,秦国必然会兴兵讨伐不服的诸侯。秦国长时闯地与天下诸侯结仇交战,战争没有结果,韩国趋机休养土卒、百姓等待有利的时机,您推行这条计策,这对于国家,是非常有益的'。从前,周佼让西周同秦国亲近,受封予梗阳;周启让东周同秦国联合,受封于平原。现在如果您让韩国亲近秦国,韩国的重要之处比起两周来,无可计数,而秦国争着与韩国结交的愿望,超过同两周结交时的万倍。如今您如果让韩国在天下诸侯之前同秦国联合,秦国一定会推举您傲诸侯,来昭示天下,您推行这条计策,这对于您自身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希望您加紧努力实施。”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翻译

题为战国策·韩一·韩公仲相原文及翻译

赵普宋史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赵将括母原文及翻译

四海一也原文及翻译

客谓燕王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宋卫·卫嗣君病原文及翻译

《赵希乾传》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译文

宋史赵普传翻译原文

《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原文及翻译(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战国策·赵一·或谓皮相国》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