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中西观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想当江湖骗子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中西观(共含7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想当江湖骗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中西观

篇1: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中西观

《哈佛中国哲学课》是一本用美国人的视角解析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书。作者迈克尔·普鸣是哈佛大学教授,其所授的《中国伦理与政治》是哈佛大学排名前三的全校公选课。

书中介绍的孔子、孟子、管子、庄子、荀子等哲学家的思想我并不陌生,毕竟这些先贤和他们的思想言论曾反复出现在我从小到大的各科考卷上。可从美国教授眼中看又是什么样呢?荀子的《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被美国教授解读为“改进自然”,难不成我背了一篇假《劝学》?这句放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上下文中,分明是“劝戒大家多向他人学习请教”的意思吗。

对于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普鸣认为此书“提出了一个基础的、看似深奥的问题:你怎样应对你的日常生活?对于孔子来说,世上的一切都从这个最细微的问题开始。与那些宏观的、难处理的问题不同,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回答的问题。”这与我学习的“《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它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也有很大不同。

对于《论语》中的“礼”普鸣则解读为“仪式感”。作者认为中国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仪式不断重建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通过各种仪式越来越好,类似于人们走进心理医生的办公室,诉说自己的烦恼,发现真实的自己,建立起与他人交流的不同方式。好吧,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中国的“礼祭仪式”和美国的“心理咨询”的作用画上等号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不是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孔子、孟子、荀子呢?这本书确实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许多不同视角的解读,至于中国读者认不认同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作者:平安小果果

指导:

公众号:平平安安的亲子阅读

篇2: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

原创: 木末

谈哲学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它总给人一种板着面孔,居高在上,寡索无味的印象。在一般人眼中,那些哲学家们总是不事稼穑,高谈阔论,成天想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生前遭受唾沫是寻常事,有时连身家性命都堪忧,这一点就连我们的孔圣人也概莫能外。然而他们却乐此不疲。

那些一度不着边际的思想,最终却引领了人类前进的方向。

中国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引发了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争鸣。之所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因为当时虽然礼崩乐坏,战乱纷披,人们却纵享着空前绝后的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有识之士纷纷现身,共同探讨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百家著作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熠熠的思想光辉。这些思想是如此夺目,成为我们黑暗夜空里的璀璨星辰,在历史长河中时不时指引着东方文明前行的方向。

今天当我们因近几个世纪落后于西方社会,而归咎于先贤的哲学思想,矫枉过正,导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却一脸茫然,无可适从之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却开设了一门中国哲学概论课。《纽约时报》对此作过报道:在哈佛,中国哲学仅次于计算机和经济学,排在最受欢迎课程的前三名;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报道称,这些中国思想能够帮助那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这门中国哲学概论课以迈克尔?普鸣教授在每学期第一节课上作出的大胆承诺而闻名:“如果你们认真吸收了这些典籍中的`思想,他们将改变你的人生。”

《哈佛中国哲学课》一书正是根据普鸣教授的课程内容编写的,以一个当代美国人的视角来探寻中国前的哲学智慧,思考这些思想对于当下的意义。书中介绍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庄子、荀子这些思想家的生平经历以及思想核心,他们曾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西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着重探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中国哲学思想相对于当代西方强调逻辑,注重变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思潮是一个反面。然而这些思想却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另一个思路。以下列举几点加以阐述。

中国哲学认为,制定计划太过审慎和理性可能反而会引导你走上错误的道路。中国哲人认为,过于精明会大大阻挡计划之外的种种其它可能,使人很难“留心那些平常生活中真正能激励和启发自己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往往才是获得真正美满且充实的生活的源泉”.

生活中我们做决定时,总是会依靠大脑进行有逻辑的思考,然而中国哲学家却主张,人们应培养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的能力,即听从内心,而不是通过理性抉择来封闭自我。我们做每一个决定时,无论大小,如果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理性与感性结合,那么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就好比我们有意识地每天弹琴,为的是有一天可以得心应手;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训练自己拥有更多生活的经验、了解更多的事物,为的是最终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定,而它们是内心的本能直觉和头脑的理性思考的结合。

中国哲学思想还强调微小的举动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引导人们关注身边最微小的细节。比如对一个人的问候和微笑,保持衣冠整洁,这些最普通的举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让我们一整天都充满阳光。同时这些日常小事又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无限机会。当我们知道了什么会触动我们,让我们开心或生气时,我们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这样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解决即将面临的新问题。

如果你能在日常小事中培养自己的德性,你也会改变周围人的人生,就有可能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对微小事物加以关注,“足以改变人生的方方面面”.一旦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发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便可通过大量实践和自我培养来在这个领域做得得心应手。

自我培养也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主张:勤奋之重要,胜过天赋异禀。我们不应局限于天赋;只要不断努力,不断扩展能力,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你不一定要一直做自己天生就擅长的事情,而只需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以此作为开端。

------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学思想正不断走向世界,继续着它的精神之旅。而作为本土文化的后继者,思想的夜空茫茫,星辰已遥。

当我们在社会压力之下,执着于实现梦想或追求个人卓越的时候,常常出现好高骛远和浮躁之气。我们的先贤曾经谆谆告诫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把精力放在日常小事上、伟大的成就都是源于最不起眼的行为”.――这些思想根植于现实,强调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事,每日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来改变生活,改变人生,从而影响社会。这些金玉之言对于我们的现实有着深远的意义,正与当下人们渴望摆脱快节奏生活的观念不谋而合。

当新的时代到来,我们努力寻求思想上的突破和精神上的力量却倍感迷茫时,诸子著作正寂静躺在历史的角落里,蒙灰日久,星光黯淡。

且让我们为之拭去尘埃吧,一去滓诟,让星光烛照长空,照进现实,照耀梦想,坚定我们的内心,坚韧我们的脊梁。

篇3: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级思想政治教育 魏金名

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内容简介: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内容摘要:

【万物变易之“道”】

如果一个事物要达到生长的顶点,并且保持在生长的顶点上,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所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发生的方式上都恰到好处。在《易经》的卦辞、爻辞中,把这种“恰到好处”称作“正”“中”.

“中”的含义是既不过多,又不过少。人的`天性倾向于过分。因此,《易传》和《老子》都把过分看作大恶。

【“中”与“和”】

《中庸》对于“中”的意义作了充分发挥。“中”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中道为贵”(the golden mean)颇为相近。有的人错以为,主张中道就是凡事只应求其半,行其半。其实,“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果一个人要从华盛顿到纽约,结果穿越纽约而到了波士顿,那就是过分;如果只到费城,那就是不及。公元前三世纪中国诗人宋玉曾经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一位美人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文选》卷十九)这里描绘的一位美女,身体和容貌都恰到好处。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中”.

在“中”这个概念里,时间是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冬天穿皮大衣是“正好”,但如果在夏天,就成为可笑了。因此,儒家往往把“时”与“中”联系起来,如“时中”,含义是懂事“恰当其时”又“恰如其分”地行事。孟子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正是因此,所以孟子称颂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里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当人的感情倾泻出来,而保持恰如其分,这时也仍然是“中”.“和”来自“中”,“中”又是调和各种心情所必需。

这个思想适用于人的感情,也同样适用于人的欲望。个人的行为或人 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中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当人的感情和欲望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这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这时,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

《中庸》第一章上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感情还未迸发出来时,内心里无所谓“过分”或“不及”,这时称为“中”.当人的感情倾泻出来,而保持恰如其分,这时也仍然是“中”.“和”来自“中”,“中”又是调和各种心情所必需。

这个思想适用于人的感情,也同样适用于人的欲望。个人的行为或人 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中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当人的感情和欲望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这是精神健康所必需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人都懂得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适度地满足,这时,社会便达到和谐、安定、秩序井然。

篇4: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写道: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腊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称为“哲学的源头”,因为想要认识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认识自己,我们就要不断地对人生进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表述出来。

其实,有关人生的学说、宇宙的学说以及知识的学说,都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思考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我认为,这个样子就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只有一个一个问题思考,解决,才能继续思考。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是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

禅师像寻常人那样生活,做寻常人做事情,经过从迷到悟的过程,他已把肉体的性情放下,而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就是修身养性,禅师其实也是烦人,只不过他们的境界已经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因为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虽然和别人一样,但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滞着。

新的儒家强调修养须下功夫。虽说人的最终目标是无所用心,但为达到无所用心,还是要用很大气力的。

内圣外王,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最高境界。对自身修身养性,在外可以独当一面,冷静且完美的处理事务,而这种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而一个人只为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就是小人。这就是圣人与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腌萝卜,要一点一点的入味,读书也一样,慢慢品味,理解深层含义。

人性本善?本恶?

中国哲学简史

篇5: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奉贤区教育学院 庄骏

的盛夏至今,光阴何其匆匆!在学院一个又一个的日子,不知不觉快存满七年。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常被戏称为“替人做嫁衣”的角色,在经历摸索、提炼,在尝遍酸甜苦辣之后,似乎走完了从喧嚣到平静的宿命。

懵懂不再,激情褪去,与“教研”的那份恩情是不是也会遭遇“七年之痒”?老实说,前一阵子,不能说心中没有倦怠。虽然一样在动口、动手、动脑,但动情的瞬间委实是少了、又少了下去。你的努力成全了别人的光芒,或者叫喊于众人之间,众人还你以敷衍甚或冷漠,那么,教研员们,我们的自我在哪里?当这些心灵的微光在脑海中划过的时候,我触碰到了自己的无助感和不高尚。

最近,有机会重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感觉居然一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而要深入理解之,阅历、契机皆不可或缺。很幸运,去年年末,在北京清华园的洗礼以及在南京师范大学后山流连时的诸多顿悟,已经为我从《简史》中获得精义设好了铺垫。于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世界里,获得了自我检省的最好机会,在道家乃至佛家在精神开释之下,也似乎找到了一条重新振作的道路。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氏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哲学有帮助,对我们借助哲学成为大写的人则得益更大。比如他所提炼的“内圣外王”四个字,可以启迪我们去准确进行教研员的身份定位。很多时候,我们要么冲得太前,要么退得太后,或者亢奋,或者萎靡,别人看不懂,自己的内心更是惶惑。实际上,中国历代圣哲都非不食人间烟火而终日山林漫游,独善其身的。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于前者,教研员要明白学习研究以及内涵提升的价值,话语权决定自你的人格魅力和学科素养;于后者,我们要懂得管理、指导之方法策略的重要性。两者一体两面,不分轩轾,不可或缺,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圣人,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事务中陶冶性情,以培养自己接近圣人的品格。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对于教研员来说,“内圣”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仁爱之心。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道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品德完美便是“仁”一词的基本内涵。教研员常常躲在幕后,他之仁的实践首先要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然而,教研员之“仁”难在不仅“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可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作为老师的老师,我们的内心要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施“仁”,做一个忠恕有道的教研员其实不难,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内圣”的路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具体指引。《大学》所教导的自我修养方法,第一步便是“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第二步是“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现在,学院给教研员们创设的“格物”机会越来越多,但层出不穷的干扰和诱惑导致“用敬”越来越难。平衡两者关系,对所格之物善加取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对“内圣”的绵韧,“外王”因其刚性,最难坚持。当你刚刚从事教研工作时,会不知所措而处处有措,时间久了,挫折多了,渐而气馁,渐而无为。这种懈怠,与老庄之流的“无为”有很大的境界落差。我突然理解,道家名以“无为”,实则“有为”,而情绪低落者往往将“无为”做到表里如一,其实是很可悲的。

那么,坚持的动力从何而来?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砌砖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也许你会艳羡于第三个工人的梦想与成就,也许你会鄙弃前两者的低俗和短浅,实际上三者之差别,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境界层面。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等境界: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当你进入“天地境界”,亦慢慢接近了“内圣”,不仅自信满满,激情洋溢,而且面对“砌砖”的枯燥,既可以心无旁骛,也能够拾级而上,从而“世上最美丽的房子”就在你的手上一层又一层地耸立起来,你的人生境界也就高在天地之间了。

读书亦是行路,借《中国哲学简史》,我对教研员的身份认识突破滞涩,顺利地抵达了又一个彼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内圣外王”为训示,格物、用敬,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篇6:读《怎样观课议课》有感

读《怎样观课议课》有感800字

这本书已经买回来一个多月了,一直束之高阁。不是我没有时间,而是懒惰情绪在作祟。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中,我是极不情愿看这种“枯燥无味”的书籍的。我也曾尝试过去啃它,但每当我翻开那古朴深沉的封面,当那密密麻麻的文字映入眼帘,再一瞥那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后,不免望而生畏,实在是提不起来兴趣。很想就这么任性下去,但当我阅读《构建小语好课堂》这本书的时候,当读到韩春梅老师为我们呈现那精彩的富有智慧的教学案例时,我深深察觉到到自己因为贫乏的教育理论而陷入困窘的局面。为了避免暴殄天物,认真学习韩老师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下定决心征服自己,给浅见寡识的我补给一些理论,于是我硬着头皮再次翻开了该书。

当我潜下心来阅读这篇名为《致力解结》的序言之后,昔日的畏难情绪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内疚自责。陈老师用他那深邃和广阔的理性视角,向我们阐述了课堂教学在一个教师的整个生涯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揭示了课堂和教师之间千丝万缕般的联系。“用案例说话,用案例说明,定位于指导操作”,我感到这不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工具书”,对于一个经验匮乏的我来说,无疑提供了改进课堂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让我学习到必要而富有意义的知识。

上班一年来,我也多次走进其他老师的课堂,向他们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不可否认的是,每次我都是照搬照抄,或者是依葫芦画瓢,看别人怎么讲的,我就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这中做法的确可以让我在短时间内掌握教法学法,可以现学现用,但也深知这种浅尝辄止、不加思考的做法于自己并无多大裨益,甚至会滋生和蔓延我的懒惰。在阅读了“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的`区别之后,我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听课时只是抱着为了听课而去听课的目的,不分析听课的内容,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也不去反思如何从别人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不仅缺乏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会导致自己闭门造车,目光狭隘短浅。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观课不仅要用眼睛观察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我坚信,随着我进一步的阅读,一定会收获更多。

篇7:评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评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关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中的第一部系统的、自成一家之言的论著.书中提出了人类生活样式的三种路向,并以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代表,对西、中、印三方的.哲学作了比较,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不是历史阶段的差异,而是其生活路向和人生态度不同.西方的哲学已走向末路,而中国的文化将要复兴,将要成为世界的文化,人类将要走中国所代表的路向.但由于梁漱溟以佛家的唯识论为其理论工具,把意欲作为文化的根源,企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进程,而忽视其他的原因,因此不免又有主观、简单、模糊之弊,以致未能使其整个文化和哲学观点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上.

作 者:李文菊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6 8(6) 分类号:G04 关键词:文化   生活路向   意欲   直觉  

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

读《哈佛家训》有感

读哈佛校训有感

观风雨哈佛路有感

观《风雨哈佛路》后有感

读哈佛家训有感700字

观《创新中国》有感

作文:读《哈佛的证明》有感

观电影中国机长有感

观《感动中国》后有感

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中西观(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哈佛中国哲学课》有感:中西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