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略论《周易》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影响――兼与李申先生商榷(共含9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rec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略论《周易》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影响――兼与李申先生商榷
摘要: 在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中,《周易》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早期主要表现为用易数解释历数,这种作用在唐以后逐渐消失;“卦气说”曾在一段时期内被作为历法的内容;而《周易》的“治历明时”思想对于历法研究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治历原则之一。无论如何,《周易》对于古代历法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 周易;易数;历法;历数;卦气说
中国古代的历法,大致从西汉刘歆修订《三统历》开始形成体系,到唐代僧一行制定《大衍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至元代郭守敬编制《授时历》达到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高峰。古代历法的发展,固然有多种原因;然而,研究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周易》的思想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历数与易数
刘歆的《三统历》是在汉初《太初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太初历》以29 日为一朔望月,以365 日为一回归年。刘歆《三统历》的主要内容则是运用“三统”概念解释历法[[1]](律历志第一上、下)。所谓“三统”,刘歆说:“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就音律而言,黄钟律长九寸,为乾卦的初九,为天统;林钟律长六寸,为坤卦的初六,为地统;太簇律长八寸,象八卦,为人统。
刘歆的《三统历》采用《太初历》的日法:81,并说:“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其实一龠,以其长自乘,故八十一为日法”,即9×9=81。月法:2392,“推大衍象,得月法”,即根据《周易・系辞上传》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A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A而后挂”,推得“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故蓍以为数,以象两两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有归奇象闰十九,及所据一加之,因以再A两之,是为月法之实。”这就是:{[(1+2+3+4)×5-1]×2×3×4+19+1}×2=2392。于是可以推出朔望月的日数:2392÷81=29 。在《三统历》中,闰法:19,“合天地终数,得闰法”,即根据《周易・系辞上传》所谓“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终数为9,地终数为10,9+10=19。统法:1539,“以闰法乘日法,得统法”,即81×19=1539。会数:47,“参天九,两地十,得会数”,即9×3+10×2=47。章月:235,“五位乘会数,得章月”,即47×5=235。周天:562120,“以章月乘月法,得周天”,即2392×235=562120。于是可以推出回归年的日数:562120÷1539=365 。
按照以上的方法,还可以推出其它各种历法数据。
《三统历》的以上推断实际上是通过易数来解释历数。《三统历》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学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2]](第1429-1430页),在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三统历》用易数解释历数的做法也为后世所承袭。
东汉时期的刘洪创《乾象历》。该历法有许多进步之处,被称为“划时代的历法”[2](第1437页)。然而,《晋书・律历中》称刘洪的《乾象历》“推而上则合于古,引而下则应于今。其为之也,依《易》立数,遁行相号,潜处相求”[[3]](志第七律历中)。这里所谓的“依《易》立数”,实际上就是根据易数来确定历数。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编《大明历》,也是古代重要的历法之一。该历法有三个“设法”,其中之一即是,“以子为辰首,位在正北,爻应初九升气之端,虚为北方列宿之中”[[4]](列传第三十三文学祖冲之传)。显然,也是用易数解释历数。
唐朝时期的僧一行编制的《大衍历》被认为是“当时最好的历法”[[5]](第332页)。《大衍历》中有《历议》十篇,其中《历本议》说:“《易》:‘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刚柔。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余。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是以大衍为天地之枢,如环之无端,盖律历之大纪也。”[[6]](志第十七上历三上)在一行看来,《周易》的“大衍之数”是历法的基础和出发点。
'p>
比如,《大衍历》最基本的数为“通法”:3040。《大衍历》说:“自五以降,为五行生数;自六以往,为五材成数……成数乘生数,其算六百,为天中之积。生数乘成数,其算亦六百,为地中之积。合千有二百。……天地中积,千有二百,揲之以四,为爻率三百;以十位乘之,而二章之积三千;以五材乘八象,为二微之积四十。兼章微之积,则气朔之分母也。”[6](志第十七上历三上)在这里“五行生数”,即1+2+3+4+5=15;“五材成数”,即6+7+8+9+10=40;“天中之积”,即15×40=600;“地中之积”,即40×15=600;“天地中积”,即600+600=1200。然后,1200÷4×10+8×5=3040。在《大衍历》中,还有其它许多历法数据,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推得。'p>
需要指出的是,不可把刘歆、僧一行用易数解释历数简单地理解为从易数中可以推导出历数。刘歆、僧一行把历数与易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在他们经过科学研究确定了历数的前提下做出的对历数的一种解释,并不是纯粹地从易数中推导出历数,尽管在叙述上似乎是如此。Hk 2nI&~|g -=tQ AuKM2\ l 6Eb( )!O dS*M$英语毕业论文8)m 2zl01} 7k h r@dI;=!~7s{
在历法研究中,获得正确的历法数据主要是依赖于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虽然古代历法家大都精通《周易》,但是我们并无法确切地知道《周易》在他们获取历法数据过程中实际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这涉及历法家的思维和心理过程。我们可以讨论的是,古代历法家用《周易》解释历法的基本数据,对于古代历法的发展来说,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或者是多此一举、可有可无。我们首先必须承认,在科学研究中理论解释的必要性。古代历法家并不满足于所获得的基本数据,而试图对它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这是历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必要的,不是可有可无。至于为什么用《周易》来解释,这是由当时历法研究的“范式”来决定的。在中国古代,科学,包括历法,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在文化之中,在儒家文化占主流的背景下,是儒学化的科学,[[7]](第293-306页)因而也是以《周易》为基础的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历法家大都要遵循《周易》,而不可与之相矛盾;尤为重要的是,用《周易》解释的历法才有可能得到推广和延续,相反,历法如果与《周易》相矛盾,则不会被认同,甚至会被抛弃;因而也就不难理解古代历法家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用易数来解释历数,进而形成一种历法传统和研究“范式”。如果《周易》象数是古代历法研究的.“范式”,那么,《周易》象数对于古代历法研究的积极意义,那就是不言而喻的了。论文略论《周易》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影响――兼与李申先生商榷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二、历法与“卦气说”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汉代的孟喜提出“卦气说”,将《周易》的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相配合,[7](第93页)。孟喜的“卦气说”所包括的“四正卦说”、“十二月卦说”实际上也成为后世不少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魏时张龙祥等编制的《正光历》已经包含了孟喜的“卦气说”。其中有“推四正卦术”:“因冬至大小余,即坎卦用事日;春分,即震卦用事日;夏至,即离卦用事日;秋分,即兑卦用事日。”[[8]](志第八律历上)并且还列出了各月份所对应的卦:十一月,未济、蹇、颐、中孚、复;十二月,屯、谦、睽、升、临;正月,小过、蒙、益、渐、泰;二月,需、随、晋、解、大壮;三月,豫、讼、蛊、革、;四月,旅、师、比、小畜、乾;五月,大有、家人、井、咸、始;六月,鼎、丰、涣、履、q;七月,a、节、同人、损、否;八月,巽、萃、大畜、贲、观;九月,归妹、无妄、明夷、困、剥;十月,艮、既济、噬嗑、大过、坤。
唐僧一行编制的《大衍历》则完整地把《周易》的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相配合[6](志第十八上历四上)(见下图),并且还明确指出:“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6](志第十七上历三上)
僧一行编制的《大衍历》把孟喜的“卦气说”纳入历法,对后世历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代的《应天历》[[9]](志第二十一律历一)、金代的《重修大明历》[[10]](志第二历上)以及元初的《庚午元历》[[11]](志第八历五)等都包含了这样的“卦气图”。
略论《周易》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影响--兼与李申先生商榷
在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中,<周易>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早期主要表现为用易数解释历数,这种作用在唐以后逐渐消失;“卦气说”曾在一段时期内被作为历法的内容;而<周易>的“治历明时”思想对于历法研究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治历原则之一.无论如何,<周易>对于古代历法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作 者:乐爱国 LE Ai-guo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周易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OF ZHOUYI 年,卷(期): “”(5)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易数 历法 历数 卦气说可字是个褒义词吗?--兼与李其祥先生商榷(网友来稿)
□ 刘冬青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11期的《微型小说选刊》中刊登了李其祥先生的大作《你喜欢吃什么》。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看后不禁为李先生缜密的思维、犀利的文笔所折服。
但文中关于“可”字的意义及用法却不敢与李先生苟同,值得探讨一番。文中说“可字是个褒义词。比如,认可,可爱,可贵《红楼梦》上说可人儿,就是让人喜欢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妥。
“可”在自古至今的语法书上基本上是以“虚词”的身份出现的。如中华书局出版的由白玉林、迟铎主编的'《古汉语虚词词典》,第193页对“可”的解释:
可:(副)在句中作状语
(1)加强反诘语气。“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
(2)表对人或事数量的估计。“匈奴亦纵可万骑。”
(3)表前后两种情况相反。“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基本持此意见。如在吕叔湘编著的《现代汉语八百词》(1984年版,商务印书馆,第298页)中指出:
[前缀]可 (1)可+动 表可以应该
a)与表心理状态的单音节动词组合 可喜、可悲、可气、可恼、可叹、可怕、可耻、可恶、可疑、可怜、可爱
b)与少数单音节动词组合 可靠、可取、可行
在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斌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教材中把“可”作为一个无实在意义的“类前缀”来看待。该著作第173页:“类前缀是一个半开放的类,它们一部分比较接近真词缀,一部分接近于词根。”并指出“下面这些是一些汉语的词根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定位类化的:
可:可爱、可怜、可取、可笑、可悲、可耻
总结以上观点我认为”可“字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正在虚化的”类前缀“。
评价不知得当与否,得罪之处,恕罪则个。
论道与科学-与李毅军先生商榷
道是吾国文化之精神、根本所系,道体现的是整体的`、辩证的关系.中国哲学中的道,有天理与伦理两端,道比科学的涵义更加宽广,但与科学是相通的.科学本身并无福祉与灾难之分,福祉与灾难,不在科学,实在人类社会自身之伦理文明.
作 者:董国军 DONG Guo-jun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党委组织部,江苏镇江,21 刊 名: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4(6) 分类号:B223 关键词:道 理 科学系统演化与归纳必然性--兼与王军风先生商榷
世界的'自组织演化使事物具有相对稳定性,一定范围内的事物具有同一性或同构性,这为归纳正确提供了客观根据.人在系统发展中形成的能力,尤其是实践-理性分析-修正能力,可以使人具体地实现正确归纳.随机性、不确定性只是相对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的能力而言才有意义.在人类的无限发展中,人可以对事物做出正确归纳.
作 者:倪荫林 NI Yin-lin 作者单位:武警学院管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刊 名:自然辩证法通讯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7(5) 分类号:N0 关键词:系统演化 归纳 必然性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吗?--兼与刘立先生商榷
针对刘立先生“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的现点及其论证,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相反的.论证: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而不是市场需求.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内在一贯的.第二,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取决并适应于技术发展水平.这无疑是一种技术决定的倾向.此外,本文还对刘立“技术决定论是非辩证思维”的观点进行了驳正.
作 者:赵青霞 杨小明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8) 分类号:B01.8 关键词:马克思 技术决定论 历史唯物主义也谈《助纣为虐还是为虎作伥》--兼与左思先生商榷(网友来稿)
刘冬青
《杂文月刊》第5期上发表了左思先生的一篇文章〈助纣为虐还是为虎作伥〉。看后深觉左思先生思想之深刻,文笔之犀利。可是看后还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就是左先生文章的题目。
《助纣为虐还是为虎作伥》,晃一看似乎是一个很有水平的题目。可仔细一分析你会发现它很不通顺很别扭。我们先看一下对助纣为虐的解释,“助纣为虐”,当作助桀为虐。比喻帮助恶人作坏事情。桀,即夏桀王,纣即殷纣王。他们二人向来被认为古代的暴君。《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传说为暴君。虐:残暴。“助桀为虐”亦作“助桀为暴”。《孟子膝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代奄。”朱熹集注:“奄东方之国,助纣为虐者也。”这里不难看出,太史公司马迁当年所指帮恶人作坏事者是夏桀,故称“助桀为虐。”而不是“助纣为虐”。在《古今汉语词典》中只有“助桀为虐”这个条目,而没有“助纣为虐”。《辞海》中也是如此。到了一千三百年以后南宋时期,朱熹提出了“助纣为虐”。久而久之,人们把“肋桀为虐”淡忘了,却常常运用“助纣为虐”。
下面再看一下为虎作伥的来源和释义:
出处 《正字通听雨记谈》
相传虎啮人死。死者不敢他适,辄隶事虎。名为伥鬼。伥为虎前导,途遇暗机伏陷,则迁道往。人遇虎,衣带白解,皆伥所为。虎见人伥而后食之。
释义
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故事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跚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为虎作伥”。 两者没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指帮凶,助长恶势力,作坏事。
而“还是”一词饿语法义是表选择的,褒对贬,好对坏。而作者要表示的意思也可从文中的两句话来印证:“我不知道兴国先生是在助纣为虐还是为虎作伥?是驱人向恶还是驱人向善”不看别的只看着两句话便可知是上下对仗结构。既然下句“驱人向善”是褒义,“驱人向恶”是贬义。那助纣为虐和为虎作伥也应是一褒一贬,而事实却同为贬义,即不和语法也不和习惯。
不知评价是否得当,愿与左思先生商榷,得罪之处,恕罪则个。
作者:刘冬青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一
因马上放暑假回家,通联地址为:山东阳信畜牧局 251800 也可发到此邮箱
王芗斋及消灭-与李紫剑先生商榷
一、削烂苹果 王芗斋是李紫剑先生在<狂生谈拳录>中抨击较多、力度较大的武林历史人物.李先生认为,王芗斋是有证可考的叛徒、汉奸.认为所有有关大成拳抬王都是大谬不然,大逆小道,缺乏起码的道德判断意识.而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几年来的武学刊物与武学著作里凡是涉及到大成拳时,“王芗斋”三个字便不时地闪耀着,他被人们以宗师之礼推崇与尊重.
作 者:翁心诚 作者单位: 刊 名:精武 英文刊名:ALL RIGHTS RESERVED 年,卷(期): “”(8) 分类号: 关键词:对虚拟:中介系统的再认识--兼与陈志良先生商榷
一、虚拟的本质`` 虚拟是什么呢?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陈志良先生从技术观及殷正坤先生从认识论纬度所作的界定.陈志良先生认为,“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无非就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①.殷正坤针锋相对地指出,就认识论角度而言,“虚拟首先是指一种超现实的创造性思维活动”②,并且他接着说“数字化方式构成的虚拟本质上是人脑思维的物化形式.”③
作 者:王文东 朱莉莉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研究生 刊 名:社科与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1 “”(3) 分类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