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布在最南方的土壤是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uicy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分布在最南方的土壤是(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uic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分布在最南方的土壤是

篇1:我国分布在最南方的土壤是

我国由南向北土壤分布状况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

我国由东向西土壤分布状况:

黑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

南方多红土的原因

由于南方地处亚热带,这里的气候环境高温多雨,风化壳中的'钾、钠、钙、镁等活泼的元素,很容易被雨水溶入而带走,而那些铁、铝之类的不活泼元素,随水流的渗透,会沉淀在土壤中。再进一步氧化时,红色的氧化铁和褐色的氧化铝就会在土壤中渲染。又由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大于氧化铝,所以红的色彩占了上风,但因受氧化铝的影响,红中略带灰色,成为砖红色,土壤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土了。

篇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

1.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2.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3.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4.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1.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

3.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篇3: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我国耕地的类型有哪些

耕地包括水田、旱地、水浇地,其中,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即年降水量800㎜等值线以南广大南方丰水地区。旱耕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北,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其中以东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约占60%左右,其次是黄土高原、内蒙古、甘肃、新疆的山前平原,约占25%,其余15%的旱地分布在江南丘陵与山坡地地区。

我国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1、粮食作物:

(1)水稻:性状凉爽,水质条件好,光照和热量的平原条件,如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土;

(2)小麦:耐干旱,耐寒,耐盐,耐碱,适应性强。 它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分布于华北和黄土高原;春小麦分布在东北地区。

2、糖料作物:

(1)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海南;

(2)甜菜:气候凉爽的中温带,分布在东北,宁夏和新疆北部。

3、棉麻作物:

(1)棉花版: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多为分布于中,下游和平原,四川盆地和华北地区(新疆最好的长绒棉质地);

(2)黄麻:高温,水量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的三角洲地带。 典型的分布区域是恒河三角洲。

4、油料作物:

(1)花生:对热量权要求较高,分布于华北平原,集中在山东丘陵地区;

(2)油菜:中,下,下平原,土壤肥,光热好的亚热带地区。

5、茶叶:喜温好湿,喜酸好阴.适宜我国江南丘陵酸性红壤生长。

篇4:斑头大翠鸟在我国的分布

斑头大翠鸟在我国的分布

斑头大翠鸟(Alcedo hercules)在我国的分布以往仅知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的局部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于广东北部(车八岭)和江西西南部(九连山)相继出现采集记录和连续的目击记录,本世纪初又有报道该种见于广西东北部(花坪)、中南部(十万大山)和西南部的'中越边境地带,并于近期发现其分布远及福建西北部的邵武.据此,可以认为斑头大翠鸟在我国南方相当一些地区也应有分布.

作 者:何芬奇 江航东 林剑声 刘伟民 HE Fen-Qi JIANG Hang-Dong LIN Jian-Sheng Apache Lau  作者单位:何芬奇,HE Fen-Qi(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江航东,JIANG Hang-Dong(厦门观鸟会,厦门,361008)

林剑声,LIN Jian-Sheng(江西省科学院,南昌,330029)

刘伟民,Apache Lau(香港观鸟会,香港)

刊 名:动物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年,卷(期): 41(2) 分类号:Q958 关键词:斑头大翠鸟   分布范围   中国  

篇5:汽车尾气中铅在两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汽车尾气中铅在两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对公路两侧土壤中铅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公路两侧土壤中铅的含量与距公路边沿的垂直距离分布规律:公路两侧土壤中铅含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随距公路边沿垂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公路旁开阔土地上土壤中铅含量是先随距离的增加出现一高峰值,然后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时得出公路两侧铅的含量在土壤中的铅直分布规律为:土壤中铅含量随土壤铅直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中的铅含量比深层土中的铅含量显著要高.也对车流量与土壤中铅的累积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发现土壤中铅含量随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作 者:詹凤平江映翔 李明 Zhan Fengping Jiang Yingxiang Li ming  作者单位:詹凤平,江映翔,Zhan Fengping,Jiang Yingxiang(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李明,Li ming(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10) 分类号:X825 关键词:土壤铅污染   公路   分布规律  

篇6:秦艽及其近缘种植物资源在我国的分布

秦艽及其近缘种植物资源在我国的分布

秦艽是我国大宗中药材之一,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伴随秦艽药用价值研究的`不断深人,其需求量不断增加,致使秦艽野生资源日趋减少.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查阅,系统阐述了秦艽组植物资源在我国的分布概况,并详细介绍了药典规定品种的具体分布,从而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秦艽资源,开发新资源提供参考.

作 者:郭伟娜 熊文勇 魏朔南 Guo Weina Xiong Wenyong Wei Shuonan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刊 名: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英文刊名: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年,卷(期): 28(2) 分类号:S567 关键词:秦艽   秦艽组   资源分布  

篇7: 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

A.官职

B.教师

C.医生

D.丈夫

答案:A

解析:

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相关阅读】

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周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到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必须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士大夫”是上述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

从内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资料:

其一,指居官与有职位的人。《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墨子·三辩》批评“士大夫倦于听治”。那里泛指一切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诸士大夫皆贺。”那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那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职之人。

《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也称士大夫,《荀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吴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

官职含义

战国时期的`“大夫”具有多种含义。

首先谈大夫与爵位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大夫是不是一个特定爵位呢从一些材料看,这一点是无疑的,且看如下一些记载:

“庶人不得一次(恣)已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已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而为正,有诸侯正之……”那里描述的庶人—士—大夫—诸侯序列,既可视为行政体系,又可视为等级系列。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这些制度未必指战国,但证明大夫仍是一个特定的等级。

《管子·立政》载:“……将军大夫不敢以庙,官吏不敢以朝,命士止于带缘。”(依许维校改)孟子是战国中期人,他葬其母与其父不一样,母以三鼎,父以五鼎,其原因是“前以士,后以大夫”。此例说明士与大夫等级分明。

《墨子·七患》谈到灾年时提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孙诒让云:五当为三之误),大夫彻县,士不入学。”说明大夫是一个等级。

孟子说:“无罪而杀士,则大夫能够去;无罪而戮民,则士能够徙。”荀子讲:“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民、士、大夫分为三个不同等次。

从以上材料看,在当时人看来,大夫是一个特定的爵位。所以孟子讲:“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大夫之爵位于公卿与士之间。大夫作为爵位,是一个较宽泛的等次,其中又分不同的亚等次。大夫之中分亚等次早在春秋时已出现,到了战国,状况更加复杂,这些亚等次有如下不同的称谓:

五大夫:在秦国,五大夫为二十等爵中的第九级。另外,魏、赵、楚也有五大夫。五大夫是大夫之中较高的爵位。《商君书·境内》载:“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五大夫能够率军出征,《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五年,令“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范睢蔡泽列传》载:“使五大夫绾伐魏。”王陵也曾以五大夫身份率师攻赵。《战国策·魏策四》记载,魏国有五大夫:“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仁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战国策·赵策三》载,赵也有五大夫:“建信君曰:‘秦使人来仕,仆国之丞相(鲍注:使为丞相官属),爵五大夫。’”《吕氏春秋·长见》载,楚亦在五大夫,楚文王“爵之(指苋)五大夫”。《战国策·楚策一》载:“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与之五大夫,而令私行。”另外,《墨子·号令》也有“赐爵五大夫”之语。上大夫:又称国大夫、长大夫、列大夫。赵、魏、齐均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稷下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上大夫”又称“列大夫”,《史记·孟荀列传》载,齐稷下先生“自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齐国印玺有“上大夫之玉

玺”。魏亦有上大夫,《尹文子》载:“魏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之禄。”《吕氏春秋·慎小》记载吴起赏人以“长大夫”。高诱注:长大夫,上大夫也。长大夫又称国大夫,同一件事《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仕之国大夫。”

中大夫:魏、赵、齐均有。中大夫是爵、是官,从发展看,春秋时期尚属爵,到了战国,有时为官称,有时又为爵称,须具体分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故晋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荀子·大略》载:“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赵襄王赏士中章、胥己为“中大夫”。文中明确指出,“中大夫”为爵之“重列”,这些材料都说明中大夫为爵之一。《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魏有“中大夫”。《韩非子·内储说下》载,齐在春秋时有“中大夫”。《管子·山至数·轻重戊》中也有“中大夫”的记录。中大夫除作为爵称外,还演变为一种官职,关于这一点,下面再谈。

下大夫:春秋时期有下大夫之爵。除前文引述之佐证外,《论语·乡党》载,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荀子·大略》所言的上、中、下大夫未点明时间。战国时期究竟有无下大夫之爵,未见其他材料,尚不能肯定。那里仅记之以备参考。

上官大夫:楚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楚之上官大夫,亦大夫阶爵之别矣。”

公大夫:魏国有。《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敬,县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还之,立有间,无以诏之,卒遣市,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无奸。”又:“是以庞敬还公大夫。”

大夫:大夫既是大夫层的统称,又是大夫层次中的一个等级。《韩非子·内储说上》载,吴起“乃下令大夫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仁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那里大夫比国大夫要低。

在大夫层中,秦国的二十等爵中,大夫明显分为几个不同的亚等次。第五级称“大夫”,第六级称“官大夫”,第七级称“公大夫”,第八级称“公乘”,第九级称“五大夫”,李学勤认为这四等均可称为大夫层。

其次谈谈大夫与官职。大夫不只表示爵位,同时又是一种官职。大夫任官有两种不同状况:一种是以大夫之爵领必须官职,如《荀子·君道》所说“大夫擅官”。《管子·五辅》讲:“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另一种状况,“大夫”本身又是一种官称。这种状况一般在“大夫”前要加一个定语。那里我们只谈第二种状况。综观各国,有如下一些不同的称谓。

中大夫令、中大夫:中大夫本为爵名,同时又为官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国有“中大夫令”。《正义》:“在大夫令,秦官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在大夫掌议论。”战国时的中大夫是议官,但又不限于此,中大夫亦能够为使臣。《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范睢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资治通鉴》卷五:“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又可为近臣,《韩非子·内储说下》载:“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又能够负责财政经济方面的职责。《管子·轻重戊》载:“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即令中大夫王师将人徒载金钱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

郡大夫、守大夫:郡守。《冠子·王篇》:“十县为郡,有大夫守焉,命曰官属,郡大夫退修其属。”郡守又称“守大夫”,《管子·山至数》所载的“守大夫”即指郡守。

监大夫:负责监察之职。《吕氏春秋·季夏纪》:“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秋刍,以养牺牲。”

都邑大夫:地方长官。齐国未设郡县,沿春秋之制,称为都邑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都邑大夫又称“都大夫”。见于记载的有:城阳大夫、盖大夫、平张大夫、即墨大夫、阿大夫、临淄大夫等。

又,封君所属掌邑之长官亦称“邑大夫”。三晋官印有“阴成君邑大夫金安”。

第三,关于大夫的总称。“大夫”除表示必须的爵与职官之外,还常常作为一个统称,涵盖着君主以下庞杂的官僚与贵族层,如下一些言论即是明证:

“国之大臣诸大夫。”“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千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所矜式。”“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未可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把封君应侯范雎也列入大夫之列。《吕氏春秋·自知》载:“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凡此等等,“大夫”均泛指官僚贵族层。另外,还有如下一些称谓,也是泛指。

士大夫:这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战国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

卿大夫:《墨子·尚同中》、《管子·轻重己》以及出土铭文中均有“卿大夫”连属之语。

战国文字中讲等级序列的,仍用“大夫士”。“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颠倒了一下位置,但它却反映了一个重要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官僚与知识分子的混合体。士之所以冠于大夫之前,是士伴随着官僚制的发展而大显身手的结果。出身士的人不必像过去那样,按照台阶一层一层向上爬,他们常常凭借才能平步青云,越级而为卿相。于是士跑到大夫的前头。从有关记载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居官位和有职位的人。《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大夫。”士大夫指职能官。《墨子·三辨》批评“士大夫倦于治”,指的也是一般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楚之“诸士大夫皆贺”,那里指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荀子·强国》记载秦国官府状况:“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泛指所有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亦称之。《荀子·议兵》载:“士大夫死行列。”其二,指有必须地位的文人。孟尝君的门客,《史记·孟尝君列传》称为士,《战国策·诡使》载:“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士大夫指的是一般文人。总之,士大夫泛指知识分子与官僚。

子大夫:大夫之尊称,《管子·轻重甲》:“子大夫有五谷菽粟者勿取左右,请以平贾取之子。”

显大夫:《云梦秦简·法律问答》:“‘可(何)谓宦者显大夫’‘宦及智知于王,及六百石吏以上,皆为显大夫。’”

散大夫:《管子·山至数》有“散大夫”之称,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论》:“散者列也,散大夫即列大夫。”

令大夫:《管子·轻重甲》、《轻重乙》均谈到“令大夫”。“令大夫”即“命大夫”,受王命而为大夫,在大夫中比较高级,所以《轻重乙》中的“命大夫”高于“列大夫”。

综上所述,大夫是一个资料繁杂的概念,要根据在行文中的不同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篇8: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害

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害

1.1.2 分布广

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不论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还是农村、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在内蒙古河口镇到龙门之间,面积达10万km[2]的晋陕陕谷地带,年平均水土流失模数达1万t/km[2],最严重的地区达5万~6万t/km[2]。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3.94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1.1%,水土流失区土壤年侵蚀总量约22.4t。在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km[2],占黑土地总面积的42.8%。目前沿我国北方地区约有沙化土地面积20万km[2],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万km[2]。

1.2 趋势

第2次遥感普查结果表明,经过近年来的综合防治,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程度有所减轻,但从全国来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总体来看,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目前,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沙漠化也呈扩展趋势。据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显示,在我国的北方,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一条东西长约4500km,南北宽约600km的黄色带正在扩展。从治理上看,全国367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中,亟待治理的有220万km[2],还有2666.67万hm[2]坡耕地要改造。长江上游、黄河中游、风沙地区、黑土地等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按照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技术水平,要半个世纪才能初步治理一遍。更为严重的是,在土石山区、石灰岩地区、黑土地以及一些人口密集的水土流失区,如果不能尽快治理,人们就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2 危害

2.1 导致耕地减少,质量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约266.67万hm[2],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100亿元以上。每年流失的土壤,相当于在流失的耕地上刮去1cm厚的沃土。在自然状态下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400年,这也就意味着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20~400倍。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地日渐贫瘠,土地生产力大大下降。资料显示,全国4200万hm[2]坡耕地和666.67万hm[2]风蚀耕地,平均每年要流失土壤30~150t/hm[2],全国每年至少有50亿t沃土付之东流,上亿t氮、磷、钾养分随之流失,超过了全国一年的化肥用量。在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由于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鄂尔多斯草原沙漠化面积由50年代初的66.67万hm[2]扩展到80年代初的400万hm[2],已占到该草原面积的一半以上。据统计,目前我国北方沙化面积已扩展到20万km[2],潜在沙化面积达16万km[2]。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随着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直接造成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和粮食单产的下降,并进一步导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2.2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水旱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淤积河床,降低江河防洪能力。黄河年输沙量达16亿t,成为世界河流输沙之冠,其中4亿t淤积在下游,形成千里悬河。长江也日益混浊,每年进入中下游的泥沙达5.3亿t之多。湖南洞庭湖每年游积泥沙约1.2亿t,湖面已由50年代的4350km[2]减少到2690km[2]。湖北省的湖泊面积20世纪80年代比50年代减少61%,50年代初期湖北有332个面积在333hm[2]以上的湖泊,现在只有125个,总面积为2520km[2]。建国以来,泥沙淤积水库、塘堰达220亿m[3],等于损失上百个大型水库,影响农田灌溉和城乡供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自然灾害的种类多、频次高、强度大、影响广。建国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约25000多亿元。年均灾害损失约占年均GDP的3%~6%,占财政收入的33%左右,高出发达国家几十倍。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灾害是最严重的。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因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总损失的40%以上。

目前,我国有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国民生产总值处于江河的洪水水位之下,泥沙淤积造成“悬河”增多,有20余万km江河堤坝一旦遇到大的洪水灾害其后果不堪设想。

2.3 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贫困,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86年的9790.06万hm[2]减少到1999年的8953.57万hm[2],减少0.7%,10多年来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时起时落。目前西部的生态环境正呈现出由系统结构破坏向整体功能紊乱演变的态势。

目前,全国4200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国家扶持的贫困县307个,农村贫困人口达2300万,一些地区已形成“越垦越究,越究越垦”的'恶性循环。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沙漠化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和边疆区,水土流失在加深贫困程度的同时,也扩大了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据调查,沙漠化危害严重的西部地区1995年农村人均产值101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2%,为东部地区的1/5。在水土流失地区,尽管国家已为扶贫工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恶劣的生态环境很容易使扶贫的成果丧失,一场旱灾就会使许多刚摆脱贫困的群众再次陷入困境,一场不太剧烈的山洪就可以将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棚圈3300多间,有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宁夏由于沙漠化导致搬迁的生态难民就有100多万,青海已搬迁了20多万生态难民。

据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排序中,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云、贵、川、青、甘、陕、鄂七省(区),除湖北排在第15位外,其他6个省全部排在倒数10名之列。

2.4 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统计,全国有60余座市镇常年受到滑坡、崩塌的侵扰,50余座市镇受到泥石流的侵扰。1998年,全国发生各种不同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约18万处,其中规模较大的477处,死亡1573人,受伤1万多人,毁坏房屋5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70亿元。2000年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暴风雨集中,引发大量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灾害,死亡人数达1080人。西部地区最为严重,死亡787人,占全国的73%。西藏易贡藏布扎木弄沟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特大山体滑坡,历时10mim,滑程约8km,高差3330m。滑坡造成交通中断,4000多人被困,1万群众遭受洪水威胁,经济损失达1.3亿元以上。

2.5 严重影响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

水土流失严重威胁着我国大中城市、工矿企业和国防要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北方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大中城市,受风沙危害严重。北京北部的坝上地区,近9年来流沙面积增加了39.9%,浑善达克沙地近7年来流沙面积增加了93.3%,风沙仍在紧逼北京城。全国有1300多km铁路、3万km公

路、数以千计的水库和5万多km长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许多城镇经常受到沙漠化危害。建在沙化地区的榆林城,曾因风沙而三迁城址;湖北三峡秭归县城,也因滑坡而三迁城址。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皮山、民丰2县城,因风沙危害2次搬迁,策勒县城3次搬迁。

3 原因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中,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因素。

3.1 自然因素

3.1.1 土壤条件

纵观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土壤都是极易被冲刷的土壤类型。黄土高原的黄土为粉沙质土壤,土体疏松,易被水分散,抗冲刷能力极弱;西南地区的紫色土由紫色页岩、砂岩和砂页岩形成,易于分化,土体疏松,侵蚀严重;南方的红壤、黄壤地区及赣、湘、浙等省的土壤主要为红色粘土和石灰质土,土质粘重,透水性能差;鄂、闽、粤等地的土壤主要是由花岗岩、片麻岩分化而成的岩石土,土质粗糙,易于侵蚀。

3.1.2 降雨强度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季风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降水多,强度大,易于形成暴雨,这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据对江西兴国县的观测资料表明:在降雨量(20.5mm)和坡度(33°)相同的条件下,降雨强度为82mm/h的径流量与冲刷量分别为降雨强度4.2mm/h的32倍和17倍,即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水土流失量也在增加。我国黄土高原地区,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90%。

3.1.3 地形地貌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地形地貌条件比较差。据对陕西城固县的测试表明:大于35°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模数为每年1.4~2.6t/km[2],是30~35°水土流失模数的2.9倍,25~30°的4倍,25°以下的7.5倍。可见,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加剧。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沟深坡陡,缓平地只占土地面积的1/5。据不完全统计,黄土高原地区长度为500m以上的沟谷达27万条之多。长江流域则更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层瘠薄。这些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3.2 人为因素

3.2.1 植被破坏

在正常条件下,植被如果不受到外力的破坏,一般多生长茂密,植被覆盖率可以很高,即使在50~60°以上的极陡坡地和抗冲刷能力很弱的土壤上,在暴雨时也很少形成强水土流失。一般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模数相当于林地的10倍,相当于荒山和其他用地类型的3~6倍。植被覆盖率低,则径流系数就大,水土流失就强。由于长期的不合理砍伐,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4%,仅为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5。

3.2.2 过度放牧

草场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植被,但由于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场资源的严重退化,由此也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万头(只)。据统计,北方部分地区草场超载率高达50%~120%,有的甚至高达300%。目前我国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1/3,其中,内蒙古6359万hm[2]可利用草地中,退化面积已达3867万hm[2],占可利用草原的60%。内蒙古草原的牧草平均高度由70年代的70cm下降到目前的25cm,产量由60年代的1635kg/hm[2]下降到80年代的645kg/hm[2]。新疆和甘肃的草场因过度放牧导致退化的面积已分别达63.6%和87.8%。

3.2.3 陡坡开垦

由于人口和粮食的压力,以增加粮食为目的而开发陡坡所形成的坡耕地在我国大量存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进入长江的泥沙约5万t,其中1/3来自坡耕地。长江支流乌江流域44个县,每生产1kg粮食要流失23.5kg泥沙;四川省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地区每生产1kg粮食要损失26.5kg泥沙。

3.2.4 工程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增多,每年搬动岩土总量达380亿t。工程活动因缺乏有效水土保护措施和存在不良行为等,经常导致或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灾害。

4 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了重大损失,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认为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水土流失,先发展、再治理等思想的存在和水土保持法治观念淡薄等原因,造成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局部地区甚至仍存在扩展的趋势。水土流失的治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4.1 积极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关方针政策,将坡耕地等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加强生态建设,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据测定,在黄土高原地区,同样坡度的陡坡地,耕地土壤流失量是草地的5~20倍,水的流失量是草地的2~8倍。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既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取得生态效益,又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据对陕西米脂县泉家沟的实验分析:在大于20°的坡耕地上,粮食单产750kg/hm[2],盈利150元/hm[2]以下,且水土流失严重;种草则可达11250~15000kg/hm[2],养牛收益达1917元/hm[2]。

4.2 加大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力度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种措施,重点加大对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风沙区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力求取得突破。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开发,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认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把防治水土流失与提高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4.3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水土流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加强监测,才能及时作出决策,采取相应措施。为适应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特别是对水土流失扩展严重、水土流失易发地区实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变化情况。要争取做到将各地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成效每年反映在监测数据上,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又可以作为对各地工作成效做出量化考核的客观标准。

因此,一方面要采取最严厉措施,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制止毁林、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有效降低人为不良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要加大对生态效益的评估,要像经济效益一样,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4.4 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并确保资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稳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银行要增加贷款额度,并适当延长偿还年限。

4.5 开展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推广和应用工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

4.6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比较长并取得较好

成效的国家来看,基本对策的共同点有:制定《水土保持法》,依法防治;建立比较完整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并且建立多层次的水土保持协调机构和民间水土保持组织,大力宣传,从各方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定一些吸引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积极治理的政策;国家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在南方下雪诗歌

上海浦东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与发展态势

什么是南方小年 南方小年是哪一天

根在同一片土壤诗歌

土壤分层五个层次是哪五个

房屋所有权在我国大城市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

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我国分布在最南方的土壤是(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国分布在最南方的土壤是,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