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咕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制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共含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咕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年制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

篇1:七年制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

七年制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七年制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给生命科学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这门以实验为主的前沿学科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式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实验教学的重点[1]。临床医学七年制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不仅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还应致力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并做出科学的解释,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教学水平,把常规的.科研方法以及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科研素质,成了我们实验教学不断探索的内容[2]。近年来笔者在实验课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改革实验内容,提高科研素质

1.1 基本技能训练

针对七年制学生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这一特点,为了使学生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在实验课中,笔者改变以往由教师在实验课前,为学生准备好各种试剂及器材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实验中所需的药品的数量,仪器设备等,凡是实验中涉及的物品清洗、高压灭菌、菌种接种和保存以及试剂配制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实验准备,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1.2 综合能力的培养

科研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就是科学工作者创新的结果。为了适应医学学科的发展,加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内容改革的力度,我们开设了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从人血中基因组DNA的提取开始,通过PCR技术扩增看家基因(γ-actin)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特定的PCR产物,然后进行连接、转化、筛选、工程菌的接种培养,保存以及重组质粒的提取、酶切、鉴定。这一综合性实验,是以基因工程流程为主线,一环紧扣一环。学生通过这一实验过程,不但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科研思维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实验课上,还安排了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PCR技术及引物设计、DNA测序等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详略讲解,并采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使枯燥的实验理论变成了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2.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电子技术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大型仪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进行辅助性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根据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把学生每次实验结果的观察,由原来的紫外透射仪,改为使用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图像处理及结果分析,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在屏幕上看到每组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对比,同时向学生展示标准的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发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许多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革考核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总结分析、获取知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报告书写模式(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等),全部实验结束后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而且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的最后,提出对此次实验内容安排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并用所学过的实验原理设计一个相关的实验内容。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开拓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实验成绩为100分,包括实验过程操作记录30分,科技论文50分,平时操作10分,课堂表现10分。

总之,通过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不仅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解军,张悦红,等.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12(11):1091-1092.

[2] 姚娟,隋建峰. 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与实验设计考核模式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519-520.

[3] 易发平,卜友泉,马永平,等.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13(7):623-625.

[4] 李美宁,张悦红,常冰梅,等. 医学七年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11(3):301-303.

[5] 刘友勋,黄娟. 《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7):114-115.

[6] 周烨.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169-170

篇2: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军医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本学科及其它基础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这门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利用这些技术方法进行科研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近5年来,我们以七年制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为试点,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作 者:曹廷兵 叶治家 彭家和 周建新 张燕 何凤田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刊 名: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EDITION) 年,卷(期): 3(3) 分类号:B420 关键词:七年制学生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改革  

篇3: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 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基于医学分子生物学连续实验理论,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团队合作,完成设计型实验课程。

本文统计并分析验证型与设计型两种课程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提出改进措施,推进本学科实验教学的下一步改革。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 设计型 创新能力

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当前人类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同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

近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如今医学分子生物学本科层面的实验课程,已有国内外各级高校结合自身教学体系陆续开展了各类改革和实践,并且对鼓励大学生创新方面做过各种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针对国内高校传统验证型实验课堂的种种弊端,结合本校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实际情况,笔者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其课程模式提出了更新的方案与尝试。

一 对象与方法

往届本校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为几个技术性简单小实验的集合:动物组织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基因组DNA的定量分析、血清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教师以课后个人上交的验证性实验报告作为成绩考评。

学生反映形式枯燥、缺乏热情,教学效果欠佳。

篇4: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医学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要方面。

本文通过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设置问题、分小组收集信息和讨论并达成共识、制作幻灯片并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的方式探讨了考查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途经,讨论了问题设置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结果,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自主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均要求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我们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托于教研教改重点项目、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探索提高学生对设置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思路。

一、PBL是提高SDL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已成为医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在事物是学习的客体,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培养自己理解和掌握客体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对学习各个方面自觉做出选择和控制。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

PBL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

所以如何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问题或者案例有助于学生们学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基于PBL的自主学习程序

自起至今,我们在五年制医学本科生约4000人中探索基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BL教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其实施的程序为:①教师设置问题→②以小班为单位(9~11人)选定所要探索问题→③分小组收集资料并讨论已达成共识→④讨论、制作并修订PPT→⑤自主学习报告会上汇报小组成果PPT→⑥教师点评→⑦收集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效果。

整个过程的完成即是SDL七要素的组合与应用。

三、PBL的问题设置及其目的

表1中列举了一部分我们所设置的PBL问题,所设置的问题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如从电影《阿凡达》),积极去自我探索,同时可让学生选择内容、方式和学习方法,由学习的主体即学生进行自我选择;问题设置还要有利于学习主体的新知识形成和构建;此外,问题设置还要有助于学习主体的自我创造性发挥和展示(如优良品质和高智能物种的创造)。

Woltering等人认为,有效PBL的启动是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方向,促进小组中个人的有效协作。

因此,我们认为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PBL问题本身就应该含有自我探索性学习、自我选择性学习、自我建构性学习和自我创造性学习的元素。

四、学习效果分析及对教学改革的提示

分析表1中四个PBL问题的学习成果,我们欣喜看到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也很有创意,而且学生有能力从参考书、文献、网络等途经获取课外信息,如“基因工程之狂想曲——《阿凡达》”;同时,学生对临床相关的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我们也看到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如对操纵子调控机制的`理解与应用;也有部分学生主动参与不够。

近几年的PBL教学结果表明: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成绩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力求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应该有机结合,教师应有更大自主权,这要求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较大可塑性。

第三,随着课堂教学学时减少,教师因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并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力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四,教师应该主动接受自主学习的挑战,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研究自主学习的要素、方法、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切实通过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想学”、“会学”和“坚持学”,提高其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Murad MH,Varkey P.Self-didrected learning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J].Ann Acad Med, ,37(7):580-590.

[2]郭昕.高校班级自主管理中的自主学习[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32(8):31-32.

篇5:加强公共理科学科建设,深化七年制医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加强公共理科学科建设,深化七年制医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结合某校医学七年制基础数学课程现状,从课程综合的角度探讨了新形势下以数学为主的公共理科基础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关键词】七年制 医科数学 公共理科 课程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数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改革医科数学课程,构建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公共理科课程群,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1 医学七年制基础数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88年开办七年制医学至今,我校七年制医科数学课程基本沿用医学五年制课程模式,虽然几经调整,但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课程体系,仍然延续过去那种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且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单一、封闭、分科教学和缺少综合课程使医科数学课程严重脱离了医学实际。同时数学与其它公共理科物理、化学和计算机之间更是缺少横向联系,各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各学科之间相对封闭,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虽然学习了许多数理化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却不知如何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

在教材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内容陈旧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过分渲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对数学计算与证明要求过高,学生难以掌握,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方面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性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状况,是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的。

2 七年制医科数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根据综合大学发展目标,重新确定七年制医科数学教育的目标

根据吉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校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借助综合性大学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以及学科齐全和学科交叉的优势,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使医学数学教育实现从知识型向素质和能力型转变。

根据我校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以课程的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课程的结合,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重点放在医学各基础课程间及其临床课程的纵横交叉和融合,以构建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又能减轻他们的负担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七年制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创新教育。在这个目标下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习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高等数学基础理论和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数理化计算机课程之间的融合,建立公共理课学科群

建立综合化基础理科课程群是顺应我校医学课程改革的框架和国际医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通过基础理科间的渗透、交叉,可以减少知识重复,同时各学科的知识还可以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科体系以及封闭的知识系统,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既防止了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避免了必要知识的遗漏。

公共理科基础课同属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把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学科组成公共理科学科群。通过知识优化和整合,发挥各学科的优势,精简陈旧和重复的内容,使基础理科必修课学时减少,同时开设系列化如物理化学、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科综合课程,使基础理科之间横向渗透、交叉和融合。以高等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计算机学为核心,向医学统计、医学控制论、药代动力学、生物物理学、医用分析化学等课程延伸。在教学中通过学科融合和渗透,促使各科教学在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思维方式和操技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做到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从而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尤其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能力。

2.3 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医科数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课教学,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起到极积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教学只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致使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很高,但缺乏独立分析和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际操作训练,才能逐渐地将理论知识变为有价值的发明和创造。而数学实验课就是最好的实践课教学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打开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也为数学实验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借鉴理、化实验课的作法,开设数学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来达到学习和应用数学的目的,并加深和巩固数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通过结合医学实例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进行数值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选择与医学实际密切相关的,并适合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学内容。数学实验课改变了数学课程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课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数学实验课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数学实验课,使实践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互促进并行发展,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综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4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根据七年制医学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七年制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教材选编中,要从七年制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突出数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教材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要适合学生自学,还要把最新和最前沿的数学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从而解决数学课程内容陈旧问题。教材编写要淡化学科界线,注重和加强与其它公共基础理科学科之间的联系,要突出数学与医学的综合,编写出适用性强、有时代特征和突出医学特点的医科数学教材。特别是还要编好与医学结合紧密的选修课教材。新型课程体系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倡导开展以启发式、研讨式、自学式、辅导式等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2.5 提高理课基础课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加强基础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快知识更新,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懂得一些医学专业知识,了解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动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理科基础课教学,并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的基础。

总之,我校医科数学和公共理科课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在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公共理科综合课程改革必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吴运涛,周晓岩.顺应课程交叉融合趋势改革临床医学课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8:9~12.

2 王颖,李辉来,陈殿友.七年制医科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研究.大学数学,,4:14~17.

篇6:七年制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会

七年制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会

在七年制学生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注重知识更新,加强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作 者:于红 张文卿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青岛,266021 刊 名:微生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 年,卷(期):2006 33(3) 分类号:Q93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   学生   七年制  

篇7: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

1.1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

我院采用的教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中图文并茂、讲解清晰。但是我院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方面的水平具有差异,对于这门复杂的内容,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在医学遗传课堂中,重点内容为遗传学方面的知识,现行的教材与专业内容之间也存在脱节的问题。

1.2实验课程建设滞后

在客观因素的限制下,我院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相关实验只能在科研项目、专业实验中进行,学生的实践机会并不多,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1.3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上,忽视了专业的建设,且由于学习难度高,学生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听讲,影响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篇8: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课堂的问题,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采用分层授课、小组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模式,搭建起教材与专业之间的桥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等多个角度重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关注度。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转化为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传统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为此,还需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与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深入浅出的再现这一学科的魅力。

篇9:医学遗传课分子生物学教学策略论文

3.1利用科学史提高教学趣味性

如何从分子角度上为学生阐述生命的奥秘,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任何一个假说与理论,都是源自于实验的,每一个实验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为了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利用科学史来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解知识背后的故事。这种课程导入方式降低了课堂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可以轻松学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内容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3.2优化传统的教材理论教学内容

为了降低“分子生物学”的难度,我们从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大纲分为几个内容:①绪论部分: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②基础知识:介绍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DNA复制、蛋白质合成、RNA转录等基因表达过程;③研究方法:包括体外操作技术、蛋白质操作方式、体内与体外重组技术;④分子生物学的应用:采用实例的方式介绍生物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以教材为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夯实基础知识。并将分子生物学融入生活案例中。

3.3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时教学法,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对遗传学新知识点有重要铺垫作用的其他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前或课中自学、再集中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还要注意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同一知识点,突出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如,在讲解关于人类基因组测序应用、亲子鉴定的知识时,即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引起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来提出自己的见解。除此之外,我院还会定期举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会、生物学研究进展讲座等,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更新知识体系。此外,还可以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将各类教学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动画、音频、视频、图形、文本、仿真软件的方式来直观的呈现相关内容,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逐步解决课程教学难点。并构建了“精品课程网站”,其中的内容包括教学录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线辅导、毕业设计等内容,并结合课程内容及时来更新,让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3.4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是“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内容,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多为验证性实验与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的创新性不足,为此,需要将实验资源与科研力量整合起来,提高实验的创新性、启发性、实践性、系统性与完整性,根据专业要求划分实验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是常规实验内容,在大一阶段开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点,需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相关理论来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设备,合作完成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是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的实验项目,由学生按照主题来设置实验方案,重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3.5采用灵活的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模式单一,以理论成绩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中间环节的考察。为此,需要采用灵活的考核模式,从“过程后考核”转化为过程中考核,内容包括“考勤与纪律”、“小组论文”、“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开卷随堂测试”几个方面。这种全新的考核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既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4结语

分子生物学是在揭示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实验性学科。随着DNA和RNA聚合酶的发现、遗传密码子的揭示、乳糖操纵子的发现、PCR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组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合成生物学的诞生,使分子生物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遗传学与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面将变得愈来愈突出。因此,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但无论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保持基础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邢雪琨,武红艳.医学遗传与优生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1).

[2]廖亚平,梁玉华,蔡绍京.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J].井冈山医专学报,,(2).

[3]温扬敏,丘丹缨.社会化行为生态学在高职医学遗传与优生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11).

[4]苏立宁,魏会平,宋小青,尹海峰,董明纲.家系调查在医学遗传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初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篇10: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物理实验作为医学生必修的实验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本文就潍坊医学院医学物理实验的改革进行简要总结,以期实现与广大同仁的交流探讨.

作 者:刘其涛 邱召运 赵仁宏 刘发明  作者单位:刘其涛(潍坊医学院教务处,山东潍坊,261053;潍坊医学院物理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53)

邱召运,赵仁宏,刘发明(潍坊医学院物理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53)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医学检验专业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实践与体会

医学遗传学理论与实践-遗传学与医学

微生物实验考核的改革与探索

课改实践与反思

《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简历

医学检验专业病理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与实践论文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

七年制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七年制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改革与实践,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