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喜玛拉雅文化简论(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草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喜玛拉雅文化简论
一、喜马拉雅山地族群
喜玛拉雅山脉位于西藏高原南侧,是一条近似东南西北向的弧形山系、从东至西,横贯中国西藏东南部及中不(不丹)、中尼(尼泊尔)、中印(印度)接壤处,蜿蜒连绵2400余公里,宽约200—300公里。它是世界上最高、最长、覆压地域最广的山脉,在那里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人们称它是地球上的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极;它是一个充满了神奇、神秘和神幻般的世界,是诞生神话、史诗、传奇、传说和故事的摇篮;近二百多年来,特别是自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以后,它曾并且继续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了我国的和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登山家以及旅游者和冒险家们,踏足其间,身临其境,探索喜玛拉雅奥秘。
喜玛拉雅山地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文化地域。喜玛拉雅山地大致可以划分东段和西段等两个山区,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和群体,创造了各自的民族和群体文化。
喜玛拉雅东段山区
喜玛拉雅东段山区,其绝大部分置于我国传统边界以内,还包括有中国与不丹国接壤的地域,约合数十万平方公里。在那里世代居住着的主要是珞巴族、门巴族、dèng@①人、山地藏族和不丹国人。
珞巴族,全民族人口约计30余万,主要聚居在地理上被称作“珞隅”的地方。“珞巴”意为西藏的南方人。操珞巴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藏民主改革以前,珞巴族社会还停滞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社会阶段,全民族由130多个部落组成,较大的部落也有30余个。珞巴族以狩猎生产为主,山坡地和河谷地带有少量的刀耕火种农业。全民族信仰以灵的观念和灵魂观念为思想核心的、以灵物崇拜和图腾崇拜为表征的、以巫术活动为仪式行为的原始宗教,巫风灵雨弥漫,神话巫舞盛行,他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大型的《创世史诗》、《祖先史诗》和《英雄史诗》。
门巴族,全民族人口约计4万余,主要聚居在地理上被称作“门隅”的地方和史称“白马岗”(相当于今墨脱县)一带。“门巴”意为居住在山洼里低地的人。操门巴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藏民主改革以前,门巴族社会是封建农奴制与原始村公社制并存的复合社会发展形态:其民族内部保留着完整的原始村公社,财产归村公社集体所有,所承担的赋税、差捐和劳役也归村公社缴纳,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权利和义务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和等级划分。在民族外部与西藏封建农奴主的关系,则整个民族沦为西藏三大领主的农奴,门巴族村公社集体缴纳赋税、差捐和劳役。经济生产,在门隅地区以刀耕农业和小块园田农业为主,在白马岗地区以狩猎生产为主。与其社会发展的复合形态相一致,在门巴族中,原始宗教信仰和佛教信仰并行不悖:佛教中的宁玛教在门巴族中有广泛传播,但是,门巴族是把佛教纳入原始宗教中加以理解和改造,躬请佛和鬼灵一同在盛宴上入席,享受人间奉献的牺牲和叩拜;躬请巫师和喇嘛一同步入神圣的祭坛,不分彼此,合唱人间的祝福。原始宗教仍是门巴族主体意识形态。
dèng@①人,主要聚居在地理上被称作“察隅”的地方。操dèng@①语。主要从事狩猎生产,兼及刀耕火种农业。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藏民主改革以前,dèng@①人社会发展形态仍处在原始社会阶段,有完整的氏族部落制度,父系氏族是主体成分,但母系氏族有相当的残存。信仰原始的物活论和万物有灵论,巫风荡荡,鬼影绰绰,仪式盛行。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神话,神话是他们的一体化的社会意识形态。
山地藏族,其祖先大部分是在9至12世纪西藏分裂时期迁入其地的。他们是带着藏区高原文化融入了门巴、珞巴社会之中,历经历史沧桑,交汇互动,终于整合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山地文化。
不丹人是不丹国的国民,其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历史上被藏族称作“主巴”的族体,主要居住在与门隅地区接壤的喜玛拉雅山地,历来与门巴族为邻。操不丹语。其国民主要从事牧业生产,河谷和山坡地有少量农业。信仰佛教和原始宗教。
喜玛拉雅西段山区
喜玛拉雅西段山区,骑跨在中国与尼泊尔、中国与印度交界的广大地域。在其北侧的我国境内主要居住着夏尔巴人和山地藏族;在其南侧主要居住着尼泊尔国人和印度西北部山民。
夏尔巴人,主要居住在西藏定结县的陈塘区和樟木立新一带山区,约1200余人。“夏尔巴”藏语意为“东方人”。操夏尔巴语。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夏尔巴实行种姓制,在夏尔巴人中分为色尔巴、噶尔巴、撒拉嘎、茄巴、翁巴等数种种姓。主要从事牧业生产。信仰藏传佛教宁玛派和原始宗教。
喜玛拉雅西段山地的山地藏族,是世代居住其地的原生族体,与北部高地藏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和统一性。
尼泊尔国人是居住在喜玛拉雅山南侧的尼泊尔国境内,尼泊尔被世人称作山地国家,其国人被称作山地民族。尼泊尔是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第一种类型是最早在尼泊尔境内定居的原住居民,他们中除塔鲁族定居在南部丛林地区,大多居住在中部山丘地带。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原先多信仰原始宗教和佛教,后改信印度教。属这一类型的还有尼瓦尔族、塔芒族、马嘉族、古隆族、逊瓦尔族、林布族和拉伊族等。第二种类型的民族主要居住在靠近中尼边境的高山地带,主要居民是夏尔巴族(又译作舍尔巴族或谢尔巴族),约7万余人,与中国西藏境内的夏尔巴族同属一个民族;其他还有塔卡利族、洛米族、珞巴族、多尔波族和巴拉高莱族等。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信仰原始宗教和佛教。第三种类型以卡斯族为代表,他们最初生活在西部喜玛拉雅山麓地带,约在公元前15至10000年间经西藏从加瓦尔进入印度,大约公元10世纪进入尼泊尔。卡斯族拥有人口200多万,是尼泊尔国的较大民族。尼泊尔人与中国西藏各民族有着悠久的密切交往的历史和传统友谊,在文化上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对尼泊尔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文化比较学意义。
我们对同属喜玛拉雅山地族群的印度西北部山民的研究较少。印度西北部山民大部分来自印度腹地和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山地藏人,岗仁波钦圣山是联系印度西北部山民和西藏阿里山地藏人的文化纽带,他们信仰原始宗教、本教和佛教。相信在今后的深入研究中,我们会对印度西北部山民文化有逐步深入了解。
二、喜玛拉雅文化及其内涵
在广亵连绵的喜玛拉雅山地居住着众多的民族或群体,我们称之为“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他们是喜玛拉雅山地的主人,共同创造了喜玛拉雅文化。“喜玛拉雅文化”也可称作“喜玛拉雅山地族群文化”。
何谓“喜玛拉雅文化”或“喜马拉雅山地族群文化”?
文化,一般来说,是反映共同生活其间的地域族群统一的实践能力、实践方式和实践成果,是由该族群共同创造的稳定的活动方式、生活样式及其全部文明。因此,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可视的也是语言的,既是习俗的也是心理的,既体现为活动的结果,也体现为活动的方式和过程。文化的类型划分是相对的:最小单位是家族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群体文化;在其上有氏族文化、部落文化;再在其上有地区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平行、交叉甚或互为包容的是民族文化,等等。文化是超自然的,也就是说,文化只与人的活动有关,大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的涵义;但是,一旦大自然与人的活动相关联,即人
化的自然,大自然就获得文化意义。了解了文化的基本涵义,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喜玛拉雅文化”或“喜玛拉雅山地族群文化”的涵义。
概而言之,喜玛拉雅文化就是喜玛拉雅山地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但是,这绝不能理解为喜玛拉雅山地各民族或群体文化的简单相加或并和。喜玛拉雅文化,作为地域性大文化,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喜玛拉雅山地的各民族和群体共同创造的、并经过频繁不断的交往、交流、互渗、互动、影响,而整合成一种统一的、独具特色的、以区别于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新型文化体。它主要包括以下文化内涵:
(一)人种及体型特征。
(二)语言系属,语言词源关系,词汇系统,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思维特性等。
(三)文化心理的共同性和一致性。
(四)自然生态环境、自然地理特点与人的行为互动。自然是通过人的活动、通过生产力和人的行为方式的调节而获得文化意义。
(五)经济文化——生产、工具、资源、生产活动方式、组织、产品、分配、交换、继承等等。
(六)制度文化——政治制度、法律制度、风习制度(其中包括:生育、婚姻、家庭、衣食住行等)、教育制度等等。
(七)信仰、崇拜与宗教文化。对喜玛拉雅山地族群来说,宗教生活已是他们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八)观念文化,主要体现为价值选择、判断,体现在上述的经济、制度、宗教和道德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主要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倾向。
(九)意识形态文化——政治、法律、哲学、伦理、教育、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工艺等等。
(十)近百余年来,人类对喜玛拉雅山地进行的科学考察、探险、登山、旅游和开发,已成为喜玛拉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概称“科考文化”。但是,对喜玛拉雅科考文化本身的文化学研究尚在启动阶段,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以上可见,喜玛拉雅文化是悠久、博大、深邃和丰富多彩的。
上述关于喜玛拉雅文化内涵,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喜玛拉雅文化的分类,更不是依此进行分类研究。分类研究是重要的,是对地域或民族整体文化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分类研究不能代替对文化的整体研究。更为重要和有价值的研究,是对地域或民族文化的整体构型研究,以探索和找寻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走向,以指引和推动文化自觉。
三、喜玛拉雅文化特性
整体研究,喜玛拉雅文化有其鲜明独特的个性。
第一,原创性。
原始初民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是原创型文化。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地的各民族和群体,如珞巴族、dèng@①人、夏尔巴人,以及尼泊尔北部大部分山地部族和印度西北部大部分山民,在20世纪中叶以前,或在19世纪以前,其社会发展还都停滞在原始社会阶段,大多以狩猎生产为主,生产工具主要是竹木器和石器,不可多得的铁器工具是从周边民族输入的神奇的“圣物”,珞巴族就称铁器为“天铁”并有许多关于铁器工具的神话,铁器在生产工具中只占极少部分,是“贵重的”器物,还不足以用来震撼和瓦解原始社会组织。其社会组织形态主要是氏族部落制。
门巴族和不丹人,以及尼泊尔北部部分部族、印度西北部部分山民,虽已先后进入奴隶制或封建制社会,但是,正如我们在门巴族社会中看到的那样,原始村公社像一颗嚼不烂的硬果,仍完整地保留在奴隶制或封建制的腹腔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样式和生产活动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态,共同构成了喜玛拉雅文化的社会基础,使喜玛拉雅文化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原生态。我们从宗教、法律、婚姻、家庭和其他风情习俗的方方面面,乃至从语言和文学艺术特征,都可以看出它们的原创性。因而,喜玛拉雅文化具有人类文化史的发生学的价值。
第二,象征性。
形象和象征,是人类最早产生的两大基本的文化思维。喜玛拉雅山地族群的基本文化思维是形象和象征。在语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文化的符号。
喜玛拉雅山地族群,虽各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因而是交际言语),但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单音节词多于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拟声词在词汇总量中占相当的比重;在词的系统中,表种概念的词远远超过表属概念的词,如珞巴语中有各种树的名称,但没有“树”这个概括性的词;他们能指认各种色彩,但没有“色”这个词;他们以实物(指法)表示10以内的各个基数,可谓“屈指计数”;他们的最高计数是“20”,因为手指和脚趾之和是伟大的“20”,“20”在珞巴语中又含有“多”的意思。他们实行物候历,即以某些植物的生长、收获过程表示一年中的12个月,以外界的气象变化表示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在他们的语言中抽象的词极其贫乏。语词是形象的和象征的。在衣食住行等习俗方面,都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如珞巴、门巴、dèng@①人和夏尔巴人的服饰,是他们的图腾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形象象征表现;珞巴族和dèng@①人居住的长房,是家长制家庭结构的符号象征;门巴人在一个家庭中,男性和女性成员的饮食有严格的禁忌,男性成员可食之肉食,却禁止已婚女性成员食用;勒布门巴妇女禁食鸡肉和鸡蛋,这都是图腾禁忌的象征表现。起居行为也具有象征性。珞巴族和dèng@①人等许多山地民族和群体,在他们主室内的座次都有专门的名称和规定,是他们的宗教和道德精神的象征。方向也有象征性,东南西北不同方位都有不同的象征含义。珞巴族文学和艺术,是象征的文学和艺术。人类宗教本身就是象征的,特别是原始宗教是人类最初创造的象征性文化。喜玛拉雅山地族群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原始宗教,使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的全部文化,毫不夸张地说,都是象征的或具有象征性。
第三,膜拜性。
以有否宗教信仰性为标准划分,人类文化大致可以分为膜拜性和世俗性两大系统,前者是属于宗教性文化,后者是属于非宗教性文化。如前所述,喜马拉雅山地族群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原始宗教,灵的信仰、物活观念、万物有灵论和图腾崇拜,是他们观察、理解、解释世界的基本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木器、石器和简单粗糙的铁器,远不能启开他们的智能之门,世界对他们来说,到处充满了神奇、神秘和不可预测的诡谲,这就使他们首先产生了对大千世界的敬畏感;他们又时时处在大自然的喜怒无常的淫威之下,只有服从才能求生,继而又产生了对大千世界的神圣感。敬畏和神圣,是原始宗教心理机制,进而产生了信仰、崇拜和仪式,以讨好神灵,祈求“机缘陛下”。在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中,信仰崇拜之风弥漫,仪式盛行,在他们当中一年四季有数不清的节日,最初都是各种宗教仪式活动,沿袭已久,遂成节日。日常生活如出猎、牧放、刀耕、烧荒、播种、开镰、收藏、婚姻、择日、嫁娶、生育、建屋、搭灶等等,都要举行相应仪式,人们是在仪式中生活,生活过程就是连绵不绝的仪式过程。
第四,混融性。
喜玛拉雅山地文化,是在宗教的母腹中孕育、躁动、诞生的,始终受制于宗教膜拜性文化体系。在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中,信仰需要是高于一切的精神需要,宗教活动是统驭一切的“实践——精神”活动,使喜玛拉雅文化具有宗教信仰的混融性,即一方面从生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弥漫着宗教的氛围,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崇拜成为涵盖一切的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成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诗,是与神灵的对话;舞,是感应神灵的人体动作;音乐,是神灵的欢声和悲语;戏剧,是祭神祀鬼的仪式,大凡一切衣食住行、道德、法律、语言等等,都归纳于膜拜体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其他意识形态文化的独立运动和分离,形成独立运动的思想、观念和形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心理分化为条件的。但是,这种分化,在喜玛拉雅族群中,直到上个世纪初和较早时期才姗姗来到。老子曾说过,天地之初,混沌为一。用老子的说法观察喜玛拉雅山地文化,可以说,喜玛拉雅山地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岁月中是处在“混沌为一”状态。第五,多元统一性。
即如前述,喜玛拉雅山地居住着许多民族和群体,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而各民族和群体,其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珞巴族、dèng@①人、夏尔巴人、部分尼泊尔北部山地人和部分印度西北部山民,一百多年前还基本处在原始社会发展状态;门巴族、部分尼泊尔北部山地人和部分印度西北部山民,已进入奴隶制或封建制社会;而山地藏族、不丹国人、部分尼泊尔北部山地人和部分印度西北部山民,已进入成熟的封建制社会。以上,在“共时性”的文化平面上观察,又可见出“历时性”的文化发展递进轨迹。这就是喜玛拉雅文化的多元性表现。
但是,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是以地域为宏观对象,主要不是研究它的多元性,而是重点研究它的多元统一性,即整体构型研究。喜玛拉雅山地的外部自然条件,是喜玛拉雅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前提条件和外部动因,因此,在喜玛拉雅山地的生态环境中,山地族群创造的文化就具有了基本的共同性和文化统一性。愈是向前追溯历史的源头,生活在同一大地域中的各民族和群体的文化愈具有共同性。文化事象表现和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喜玛拉雅文化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独具个性的文化体。
四、喜玛拉雅文化的生成因素
喜玛拉雅文化的生成,如同一切文化生成一样,是多种因素和条件整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考察喜玛拉雅文化的生成,主要缘由以下因素和条件:
第一,自然地域条件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地域条件对人类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是通过人的活动和所施加的作用而发生的`。愈是追溯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的人类历史,自然地域条件因素对人类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愈是直接和巨大。喜玛拉雅山地族群,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土著的山地居民,世世代代以来,喜玛拉雅山地是他们生命的摇篮、生存的依托、生活的源泉、心理感受的对象,他们只能在自然上苍赋予的条件下去创造他们的文化。喜玛拉雅东段山地,气候湿热,河流脉布,沟壑纵横,林莽茂密,群兽出没,是一个绿色的自然王国。自然条件规定了喜玛拉雅东段山地族群,主要从事狩猎和刀耕及田园农业,创造了亚热带山林狩猎——刀耕文化。与此相关联的也规定了他们的衣食住行文化特性:衣,属帛裙裾衣饰文化;食,属稻薯谷米即食文化;饮,属瓜果蔬菜清饮文化;住,属木(竹)构吊脚阁楼文化;行,以步代马,以篓代车,形成步背文化,等等。喜玛拉雅西段山地,干燥高寒,雪原广布,草场如茵。自然条件规定了喜玛拉雅西段山地族群,主要从事牧业和农耕。与此相关联的也规定了他们的衣食住行文化特性。衣,属棉毛袍裾衣饰文化;食,属麦菽粉面积食文化;饮,属奶油膏脂荤饮文化;住,属石构穴居碉楼文化;行,以马(牛)代步,以驮代车,形成了驮骑文化。喜马拉雅山地族群与他们生活其间的喜玛拉雅山地,是人们与大自然的最现实和最具体的矛盾。恐惧和克服恐惧的抗争,是宗教产生的最原始的冲动。喜玛拉雅山区有许多特有的自然现象,如绵亘的冰雪,高耸的山峰,倒悬的峭壁,阴森的山洞,空谷的回音,云气的幻影,乃至风呼雷鸣,冰冻雨泻,山崩地裂,日升日落,月亏月圆等等,更是神秘莫测,恐怖异常。所以,在喜玛拉雅山地族群的鬼灵神zhǐ@②系统中,都打上了喜玛拉雅地域的印记,他们的面孔、衣衫、灵魂和思想,都是喜玛拉雅的。原始宗教是万物有灵宗教,原始宗教在喜玛拉雅族群中长期盛行不衰,与喜玛拉雅自然地域条件不无关系。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的基础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共同构成经济基础,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生成的带有决定性的基础。即如前述,距今一二百年前,喜玛拉雅山地族群多数还生活在木石工具并用和锄农业时代,还过着“不耕不织,穴处巢居,冬衣兽皮,夏衣木叶”的游猎生活[2](P479),乃至20世纪中叶,居住在喜玛拉雅山地东段的一些土著部落还使用牛肩胛骨作为铲土锄草的工具,还使用木制的锄形工具开垦梯田,用木锹翻土,木锄松土,木耙平整土地,以及使用木尖棒、骨铲子等点种[3](P51-52)。极端落后的生产力,使人类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仍处在被压抑的和被奴役的地位,活动不得自由,生存不能自主。一二百年前,喜玛拉雅山地虽已先后出现了刀耕火种农业和田园农业,但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提供的可能性,使狩猎和游牧仍是他们主要的和基本的生产活动,对生产资料的集体占有、集体生产、平等分配、物物交换,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并由此作用和影响,构成了原始宗教文化的主旨、风习文化的氤氲和文学艺术的主题。
第三,生命的生产和家庭形态的基础作用。
从蕴藏丰富的喜玛拉雅山地神话和风情浓郁的民间习俗中,我们十分清楚地发现,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他们的全部行为,并充斥于他们心灵世界的,是为着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而活动着,思考着,他们有着远比我们强烈得多的生命意识。他们的艰难几近于拼命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服从于人类自身的存在与生产,即种的繁衍。而原始的家庭的产生和家庭形态的演进,是直接根源于生命生产的需要,最初的社会组织——氏族,是在一定的家庭形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恩格斯曾指出,氏族制是在普那鲁亚家庭中产生的,而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家庭的相继出现,使父系制成为必然。[4](P17)生命的生产和家庭形态对喜玛拉雅山地文化生成的意义就在于:“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而“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4](P2)
第四,民族语言的文化载体作用。
喜玛拉雅山地族群,绝大部分还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是,每个民族和群体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群体语言,语支不同,但除部分印度山民和部分尼泊尔山地人,大多数民族和群体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使思维成为现实,并规范了思维;在语言的运载下,使文化得以表现。没有文字,使喜玛拉雅山地族群都有非凡的记忆力,他们的历史口口相承,他们蕴藏有丰富的史诗,史诗是他们口承的历史,永不磨灭的口碑。他们有丰富的口承文学,同样是为了口口相传和记忆,记忆使得他们的韵语文学——诗和音乐特别发达。他们有经验丰富的语言教育,传说、寓言和故事,就是在语言教育中产生的。语言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命名法,如珞
巴族实行父子连名制,即自己名字的首字是父名的尾字,名字的第二个字是本名,如一篇珞巴神话说,大地母斯金生下了太阳金东,金东生下了老虎东日,东日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日尼,一个是日洛,日尼是珞巴族的祖先,日洛是藏族的祖先。上述的斯金——金东——东日——日尼、日洛,就表现出典型的父子连名制。许多珞巴族老人可以一口气背诵氏族的20几代谱系,并以此教育和传诵给氏族成员。他们崇拜语言,认为语言具有无比的法力,以至在宗教活动中,语言成为神圣的法器,创造了咒语、神话、祭辞和颂词,以期感天动地泣鬼神。五、喜玛拉雅文化研究价值
对喜玛拉雅文化有所涉及始于18—19世纪,为了配合殖民政策和扩张企图,一些西方的和印度的探险家和旅游者,曾踏足喜玛拉雅山地,写了一些考察和游记之类的东西,但都是局部的、片面的、零碎的,谈不上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认识,更谈不上研究。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为了落实民族政策,也为了收回主权、巩固国防,自20世纪50年代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一些研究单位和高等学校,曾陆续派遣专家学者赴藏,深入喜玛拉雅山区进行考察,发表了一批很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也发表和出版了引人注目的论文和专著;但也仍限于我国实际控制线以内的喜玛拉雅山地域。“喜玛拉雅文化”至今尚未明确提出,研究尚属空白状态。
事情总有个开头,开头难,但开头很有意义;有了开头,我们就进入了过程。
研究喜玛拉雅文化,其意义如下:
第一,建立一个新学科,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需要,也是民族学研究的需要。
第二,是国际文化交流和传通的需要。
第三,是国际合作、和平、发展、了解和信任的需要。
第四,具有文化史和文化发生学研究的价值。
第五,通过喜玛拉雅文化研究,培养和训练喜玛拉雅文化研究者队伍。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工作,只要是有意义的工作,就一定要进行下去。
未来是属于诚实工作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宏伟,鲁正华.尼泊尔民族志·序言[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2]马揭,盛绳祖.卫藏图识[A].西藏学文献资料别辑:第二函[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3]珞巴族简史编写组.珞巴族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亻右登
@②原字左礻右氏
简论文化结构
摘 要:文化是一种有结构的存在,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基本区别,而这种区别主要决定于文化的基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明晰文化结构对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存在状态与发展方向,理解世界文化矛盾与冲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 ; 先进 ; 落后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不同模式,决定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强势”与“弱势”,“主流”与“支流”。
在今天的中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呈现着多元并存的状况,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熊映梧的话讲,现时中国生产力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三元结构并存的特殊格局”――即以手工为主的农业生产力、以机器为主的工业生产力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现代生产力并存。
这样的生产力结构,决定了中国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不能不是“农民――工人――高技术知识分子尤其是电子信息人员”不平衡的分布状态。其特殊性在于这种人员比例的正金字塔结构。这反映了中国社会整体上文明程度不高,工业化、信息化水平低下的现实。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正是致力于使中国的生产力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的向上演进,以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由相对落后的文化基础所决定,我国当代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并存,且大量人口寄生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中。这无疑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整体质量和世界形象,影响到国内文化的和谐和向世界的传播,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价值的创造。
因此,当代中国在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文化结构的提升,在提升中实现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化。
然而,综观历史,无论世界文化实现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工业文化向信息文化的转化,还是中国文化实现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工业文化向信息文化的转化,其间都充满着复杂激烈的冲突与斗争,充满着不适与调整。
就世界文化转化与提升来讲,近代以来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就上演了一幕幕冲突与调适的活剧。
以中国、印度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关系而论。几千年来,中、印的农业文明与文化高于英国等西方国家,直到十七、十八世纪中国依然处于农业文明与文化的盛世,以至于老大帝国“只知有秦、不知有汉”,在文化上,清朝廷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学。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科举、考试要以朱子的注释为准则,“言不和朱子,率鸣鼓而攻之”;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施行文字狱。而这时的英国和欧洲,工业化和工业文明、文化正在勃发并冲击世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提升着世界的文明与文化。在这种新的时局面前,“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200多年来,中、欧之间不断上演着这种文明与文化的对决,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而在国内,各种文化见解与思潮粉墨登场,不断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印度也是如此,其古代有灿烂而影响力巨大的文化,到了近代,由于科技经济落后整体国力衰弱,文化影响力一落千丈,直到被英国殖民统治几百年。马克思在论述文明(文化)关系时指出:“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达旦人和莫卧尔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
今天,世界不同层次文化之间的冲突仍在进行。一些美国的国际战略家甚至提出以先进文化为手段控制他国的“文化帝国主义”设想。因为,在他们看来“文化帝国主义的政策是最微妙的。如果它曾单独取得过成功的话,这也是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人们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两国之间权力关系的手段。人们能够设想,如果A国的文化,特别是它的政治意识形态连同一切具体的帝国主义目标能够征服B国所有决策人物的心灵,那么,A国就将赢得比军事征服和经济控制更彻底的胜利,并在比军事征服者和经济主宰更稳定的基础上,奠定它的优越地位。A国将无需为达到目的而威胁对方或使用军事力量,或者施加它的经济压力;因为A国能够使B国屈从于自己的意志的目的,通过自身的优越文化和更具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劝导和引诱,实现它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文化帝国主义如果能够达到如此完全的胜利,将使其它帝国主义的方法成为多余。”
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文明与文化有冲突、有斗争、有调适、有提升。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发展水平的部分与区域、不同发展层次之间,文明与文化同样存在着冲突、斗争、调适与提升的关系。
应该看到,一种文明、一种文化,既已形成就有顽强的存在力量,农业文明文化如此,工业文明文化也如此。君不见,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上,无论在学者中、还是在社会民众中,总是出现复古、回归主义者。在近代以来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复古、回归的文化思潮常常不绝于耳,像辜鸿铭一类、像新儒家一类,对古老文明文化的热爱虽不乏真知灼见,然复古、回归的倾向也昭然若揭。
至于民众,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方面根植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则受“文化人”中复古、回归传布之影响,常常滞后于新文化的发展。观察广大农村的农民文化生活、诸多城市市民的工业文化生活,会看到这种现象的明显显示。
不独中国,西方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其文化更替过程中,同样充满着冲突与斗争,文化复古、回归主义者也不鲜见,典型如西方宗教革命与文艺复兴时期,新旧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工业化行进过程中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卢梭之流。面对着欧洲进行中的工业化、文明更替、文化提升,卢梭指出,野蛮人是高贵的,并不一定文明人才是高贵的;自然状态是美好的,并不一定只有文明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文明社会充满了虚伪和狡诈,而野蛮人的生活里没有这些东西,它是自然的,是淳朴的,因此,我们要“返于自然”。
简论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文化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兴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世界和平和发展、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内容,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作 者:王世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刊 名:美与时代(下半月) 英文刊名:BEAUTY & TIMES 年,卷(期): “”(4) 分类号:B83 关键词:简论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文化活动,它的主要方式是休闲与游玩.它的`积极意义是使生活比职业更宽广,心情比功利更浩阔,精神上自由潇洒,不为利害得失所拘束.这就要求尽可能提高旅游的审美文化质量,充分发掘出旅游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懂得和遵循旅游的审美态度、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审美的修养与能力.
作 者:王世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成都,610064 刊 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13(1) 分类号:B83-0 关键词:旅游 审美内涵 文化意蕴 审美态度喜玛拉雅之心童话故事
故事要从秦朝说起,它的主人公也许你早就听说过——范喜良和孟姜女。
在那个官兵如匪的日子里,范喜良和村里的许多男劳力都被抓去修长城了,他们象牲口一样被任意的驱使,在皮鞭和烈日下,没白天黑夜的干,而吃的东西是麦糠——猪食一样的东西。大家感觉没有盼头,都坐在地上,任凭官兵怎么打也不干了。
官兵很狡猾,他们对村民们说:“这样吧,你们再干两年,到时我放你们回家。”村民们觉得有了盼头,就接着干起来。
半年过去了,孟姜女在家等不到丈夫的消息,决定去长城寻夫。她走了几千里路,终于来到长城,见到范喜良。夫妻两人又喜又悲,喜的是终于可以在一起了,悲的.是他们还要在工地上受苦,不能回家。
就这样,孟姜女和范喜良在工地上生活了一年多,这时孟姜女肚子里怀上了小宝宝。
两年的时间终于到了,村民们纷纷要求回家,可官兵却说:“各位乡亲,不是我说话不算数,皇帝非要把长城修到海边,如果没修完我就把你们放走了,皇帝非要砍我脑袋不可。我看这样吧,大家再辛苦一下,就把长城修到海边。到时我一定让你们回家!”
“那到海边还有多远?”村民们都不知道长城离海边到底有多远。
“不远了,具体多少里路我也说不清。我看这样,大家加油干,早修到海边,大家不就早回家了吗?”官兵不怀好意的说。其实,那时长城离海边还有几千里路呢。
长城还要继续往前修,而孟姜女快要生孩子了。范喜良只好让妻子留下,托人照料。自己跟着工地往前走。
孟姜女留了下来,每天都眺望长城伸去的方向,每天都要问官兵:“请问长城修完了吗?”
官兵总是冷冷的回答:“快了,再等等吧。”
孟姜女是多么盼望丈夫早日回来呀!她总是抚摩着自己的大肚子说:“宝贝,祝爸爸早日修完长城吧。”
忽然有一天,人们传说范喜良在工地被落下的城砖砸死了。孟姜女不相信,她挺着大肚子步履蹒跚的去找丈夫。
当她来到新工地时,却看见丈夫和几个村民的坟墓。孟姜女放声痛哭,她怨这世界太不公平,她怨这城砖不长眼睛,她可怜孩子还没见到父亲,她恨这长城修不到海边……她的哭声越来越大,仿佛天上的闪电雷声。接着“轰”的一声,城墙竟被震塌一片,她也一下晕倒了,跟着她的孩子也降生了。孟姜女醒来一看,自己竟然生下一块长方形的青石,她一口怒气上来,吐出一口鲜血就死了。
天亮的时候,村民们看到孟姜女双手紧紧抱着青石,可奇怪的是,每隔一小会儿,青石旁边又出现一块青石。“这是孟姜女的怨气呀!它是块神石,它能帮我们修长城!”一个老者说。
大家赶紧把青石放在城墙头上,接着城墙就象被施了法术一样,自己长起来。村民们再不用自己去修长城了,他们把孟姜女埋在范喜良的旁边。
没过多长时间,长城就自己长到了海边。可官兵们却发起愁来,原来这块青石,不论放在哪里都会不停的变出石头。于是许多土地变成了丘陵。他们赶紧报告皇帝,皇帝听了也很害怕说:“快,把村民们都放回家吧。那块青石用快马送到最偏僻的地方去!”
就这样,村民们终于回家了,而那块青石被放到中国的最西边——喜玛拉雅山。从此,喜玛拉雅山就不停的长呀,结果长出了珠穆朗玛峰,而且直到今天,珠穆朗玛峰每年都在增长,人们就把那块青石叫做“喜玛拉雅之心”。
多少年之后,有位文人听了这个故事,就在范喜良和孟姜女的坟上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下联是: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喜玛拉雅山脉的神奇,我找不到任何一种语言可以准确地涵盖她。她太美了,她充满了无尽的神圣和奥秘。现在电视普及了,但你通过电视来感受喜玛拉雅是远远不够的;你最好亲自处身其中,她的旷远、她的神秘、她的超拔、她的沉静,她的云、她的雪,她的子民们,所有的这一切组成了一个无比神圣的世界。她是生命世界里最伟大也是最贴切的象征!
正是在这股神圣的生命意识感召下,有无数的志士踏着漫漫的时间,永不止息地对着圣山慧日虔诚地顶礼,执着地前进,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却没有一个退却下来,一种顽强的生命意志激励着他们走进喜玛拉雅,融入那生命智慧的海洋。那里有一个梦,那里有一个奥秘,其中折射着一个人类所有疑惑的终极解决的智慧,其中洋溢着一个无法用理性、逻辑予以解释的神秘。尽管走进其中的每一位未必都清楚这个梦、这个奥秘究竟是什么,但她却成了每一位朝圣者永恒的心灵家园。
这是一片圣地,这是一片不只为宗教信仰者所独享的净土,她以其生命的灵光神圣地照耀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有人说,喜玛拉雅是一块真正的.宗教圣地;有人说,喜玛拉雅区域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喜玛拉雅是真正的苍海桑田宇宙大化的见证。不,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喜玛拉雅,真正的喜玛拉雅是一个人间天堂――你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不会看到像喜玛拉雅如此美丽的地方了。她是一片圣洁的气象,有着神奇的净化与透脱的空灵意识:她能让任何一块石头、一片云彩、一缕轻风,化腐朽为神奇;她能让任何一位走进她怀抱里的人脱落束缚,心境大开;她能让任何一位走进她怀抱里的人马上沉静下来;她能让任何一位走进她怀抱里的人马上进入沉思和觉悟!
她曾经为我们这些生活于茫茫黑暗中的众生送来了无数个慧日!她曾经为我们这些生活于茫茫苦海中的众生炼就并送来了无数位解脱生命的导师!
喜玛拉雅凝聚了宇宙的深沉和博爱,为每一位愿探索真理的人打开通向智慧和永恒的大门!
释迦牟尼,密勒日巴,宗喀巴……他们都是从喜玛拉雅中走出来的人类智慧的导师,他们都是从喜玛拉雅山上升起的慧日。
我从来没有见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像喜玛拉雅区域这样,诞生出如此多的大智慧者!所以我说,喜玛拉雅是一位炼金术大师――传说中能使随便一块朽石马上转变为价值连城的黄金的人。
这是一个奥秘,这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够回答你,为什么在那片无边雪海中,在那些世界最高的山峰里,在那个人类生存最为恶劣的地方,能产生出这么多圣人和大智慧者,没有人能回答你――你只有亲自走进她,用你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她,你才会明白。
喜玛拉雅,人类永恒的伊甸园!一条无形的通向天堂的天梯!
喜玛拉雅,人类智慧的永恒摇篮!人类灵魂的永恒归宿!
喜――玛――拉――雅!
简论傩戏与傩文化
简论傩戏与傩文化作者/张月惠
【摘要】作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其地位是不可小视的。它从原始的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不断的吸收各种艺术元素发展而来,却又保留有原始文化的气息,有关傩戏的价值,各界的学者都在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从现有的科研成果中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何谓傩戏,傩戏有哪些特征,它和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关键词】傩傩戏 艺术形态 文化内涵
doi: 10.3969/j .issn.1002-6916..18.044
一、傩戏之起源发晨
按照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史》所说,傩这个名字的来由是驱鬼时要发出“傩傩傩”的声音,而这声音可能带有某种诅咒意味,就好比我们常常昕到的类似于“天灵灵,地灵灵“之类的咒语。
傩这种表演形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单纯的从事于戏剧表演。在早期,傩更加侧重于祭祀,但是它又具备戏剧的一些特色,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其原始的祭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艺术的表演,占据民间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巫祭仪式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等。而在周朝之时已相当的兴盛了,这可以从当时最早的戏剧作品《大武》中可见一斑。《大武》由周文王主持编排演练,将阴阳八卦图谱内化于其中,无论是队形舞蹈都符合四面八方天地宇宙之奥妙。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由官方的祭祀仪式的兴盛,来反观当时的民间社会风气,可以肯定的是傩祭的旺盛。考古发现,奴隶等级社会的鼎盛朝代——周朝有三种主要的祭祀仪式:祈求农事丰稔的蜡祭、驱邪避疫的傩祭、和求雨的雩祭①。而傩祭已经是一种正式列入国家祭典的仪礼活动。
按廖奔的<中国戏剧史》所据,在春秋时期,这种仪式已经成为邻里乡亲的一种公共活动,相当于壮族的三月三歌圩、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哭丧节等。以后随着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和多元化——杂化,傩祭结合其它习俗向着地区民俗文化的方向发展。梁代民间的岁终逐除已经改为社火模样,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②其实,在现在的很多民俗中都还反应了傩戏的某些特有质素,由于地区的不同,每一种傩戏的演变,其中都有地方民族的特色在其彰显。
随着中原文化的迁移,其风俗自然也带到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并且在各个民族的悉心培养和浇灌下,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新,艺术形态也有了新的发展。如湖南丰富的祭祀歌舞传统为傩仪增添了表演的成分,而驱傩内容也在民俗影响下向祈神还愿转化。③在清代关于傩戏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傩戏在湖南中部地区是相当的繁荣的。《松桃厅志》载:“自城市迄乡村,皆有庙宇,士民祁襄,各因其事……乡村皆然。”
到了近现代,傩戏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艺术形式,基本上脱离了祭祀等原始民间活动,而成为一种民间的艺术形式,流传于乡野剧团,成为草根文学中的一大代表。最具有典型性的当数贵州的傩堂戏。傩戏是广泛分布各个地区的,主要有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山西、内蒙古,它的'形态也是各异的,有傩戏、师道戏、师公戏、队戏等。这些都是我们民间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的见证。
二、傩戏之艺术形态
由于傩最初是用来祭祀驱鬼之用,所以它和巫的表演形式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巫是远古人民交感思维的产物,它作为沟通人和神的中介,借助于语言和某种神力同神达到交流,传递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待,同样的傩亦是如此。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赏,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测出如下几点:首先,傩表演里有个重要的人物——方相氏。他头戴着黄金四目假面,身穿黑色的衣服,披着熊皮,手拿着盾牌和刀戈,推测可能和原始的兽图腾崇拜有关。
其次,方相氏身后跟着一百多人组成的傩队,在叶长海的《中国戏剧史》中被称为“侲子”。而它的目的也很显然,除了有驱逐疫病之外,在发丧的时候还有赶走邪恶鬼怪的作用。
到了汉代又增加了十二神,无怪乎,在戏剧界把傩的表演作为宗教剧的雏形,可见其还是具有相通性的。
而在现代,傩的艺术形态又发生了变化,可以说这一变化使得傩更接近于傩戏了。
在周涛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认为傩戏是面具戏的始祖。并且对湖南的傩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湖南傩戏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傩戏中的“正本戏”,是巫师作法事中的程序之一。剧目有《发功曹》、《白旗仙娘》。二是小型戏曲,其剧本人物基本脱离法事,有了一定的故事情节。还有一类就是戏剧化程度很高的大型剧目,已没有了宗教仪式的明显痕迹。湖南傩戏四大本分别是《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和《大盘洞》。很显然,这些都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地区的发达程度不同,傩戏的作用也会有所侧重。
三、傩戏之文化内涵
关于傩戏中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且众说纷纭,在这里只选取其中两种说法,略作讨论。
傩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态是有很大关系的,史学界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就是远古时期,祭祀等仪式是非常兴盛,这是由于民众对整个世界不了解,一方面他们非常依赖自然界,可另外一方面却又十分畏惧自然界,在这种心态下产生了各种图腾崇拜,人们依靠这种信仰来求得心神的安定和食物的富足。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起源于太阳神的,因为太阳神能带来光明赶走黑暗,这些在考古学中也是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的。如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就有太阳神的图腾出现。而太阳神又是与太阳鸟分不开的,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太阳乌演变成一种鸾,而这个时候傩出现了,故有观点认为傩文化就是鸾文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傩是糯文化。因为人类的古文化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是采集时代,渔猎时代和农业时代,而农业时代又是最伟大最先进的时代,考古学也认证南方人是农耕时代的首创者,而最早培养的又是糯米,而且傩与糯发音十分接近,并且农作民族也是崇拜神鸟的,这样一来这种观点把前面那种观点也包容进来了,故傩文化就是糯文化似乎顺理成章了。但傩到底是从北方发源而来还是从南部土生土长的,学术界对此还没有达成共识。考古成果表明,中原文化并不早于南方文化,中国目前所知有凭有据的能证明傩文化的最早的“太阳鸟符号“,却出土于湖南洪江市的高庙遗址。
四、毛南族之傩戏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分布在岭西地区,他们自称为“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的傩艺术从形式上来说有说唱、舞蹈、戏剧、音乐、木刻、剪纸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代表作品是《三娘与土地》。关于土地神,很多地区都有信仰。在湖南中部地区,有特定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生日,一般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会杀鸡,作为供品供奉土地,以求土地保佑。在每年的七月十五都会烧纸钱,求土地公公婆婆驱走妖魔鬼怪。从土地公婆的信仰可以看出,傩戏的发展和当地的风俗是脱不了干系的。
毛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山羊腿、张臂平转、起伏碎步、扭胯、左右摆胯,前后弹胯等。⑥毛南族的面具、服饰、民歌、器乐、道具等都是很有讲究的。有意思的是,它的道具特别多,有簸箕、竹子、花枝、斧头、扫把等,都是拿来就用,而且都和日常的生活用品有关,很多民间艺术都是如此的。如苗族的竹竿舞、踩虫舞。可以说,千姿百态的民间生活孕育了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学,使其在日常中得到滋润和丰富。在毛南族中,他们信奉的是现世报的鬼神,他们相信通过这么一个仪式可以传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并且能够使得心愿得到实现。他们认为傩舞就是与神共舞。神的舞蹈显得凝重,而有神秘的气氛,对神的敬畏,又似对内心的渴望进行的祈求。⑦
有关傩戏的价值,各界的学者都在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从现有的科研成果中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何谓傩戏,傩戏有哪些特征,它和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简论冯友兰的文化哲学
对文化哲学的阐述,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冯友兰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他肩负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历史使命,从别共殊的思维方式出发,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
作 者:郭建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学术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年,卷(期):2001 “”(6) 分类号:G02 关键词:旧邦新命 别共殊 文化类型 抽象继承★ 思维简论的论文
★ 文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