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曾巩《任将》原文及翻译(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妮可妮可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曾巩任将原文及翻译
相信对于大多数的同学而言,在考试的时候,文言文都是一件苦恼的事情。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是曾巩任将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复习。
曾巩《任将》
原文: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
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
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于俘虏,皆用之不惑。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
西北边军市之租,多赐诸将,不问出入,往往赏赉又辄以千万。李汉超守关南,属州钱七八万贯,悉以给与,又加赐赉。汉超犹私贩榷场②,规免商筭③。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闲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④。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
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太祖兼用之,内则吴越、闽海岁奉贡职,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北,而契丹修好之使,数至于阙庭。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本朝政要策》)
注释:
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
②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
③商筭(suàn):商业赋税。
④衄(nǜ):错误,失误。
翻译:
宋太祖当初任命将领的时候,施以厚恩,以真诚相待,给他们财物使其生活富裕,不使他们声名显赫而培养他们的威势,不注重细节而看重其大略,让他们长时间任职而考量他的功绩。
每次朝会一定让他们坐,赏赐物品都很丰厚,安抚完他们之后才送走。太祖曾经让郭进建造府邸,全用筒瓦,有司(审查机关)说,不是亲王、公主不能用筒瓦。皇帝说:“郭进守卫西山四十多年,让我国没有北方的忧患,我怎么能把郭进看得连儿女都不如呢?让他继续修建,不要再说了!”这可称得上用厚恩安抚将领了。
在仇人中提拔了董遵,在俘虏里提拔了姚内斌,太祖重用他们而不怀疑。郭进在西山,曾经有军校告他有违法行为。皇帝说:“郭进统驭属下严厉,这一定是有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阀,想诬告郭进以使自己幸免。”让亲信的人抓住诬告者送给郭进,然他审问后处死。这可以称得上以信任厚待属下了。
西方、北方军队掌管的集市税收,大部分都赏赐给各将领,皇帝不过问税收收入,经常一次就赏赐几千万钱。李汉超受关南,皇帝把一州的钱七八万贯全交给他,又另加赏赐。李汉超仍旧私自贩卖,设立赌场,颁布规定限制商人。有人把这些事情告诉皇帝,皇帝就下诏,李汉超私贩东西在哪儿,全部免征关税。因此边关将领保养士卒以效死命,闲散而足以防备敌情,让他们居留而能得到安定,让他们出征又能取胜。这可以称得上赐予钱财让他们富裕了。
李汉超、郭进的`军职都只到观察使,官职没有超过巡检使,终究没有任命为大将,但都授予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力。郭进在西山,皇帝每次派遣士卒都要晓谕他们:“你们要严格遵守法令,否则即使我赦免了你,郭进也可以杀你。”皇帝对将领授权到这个地步,因此郭进所到之处,兵卒不敢犯任何小错误。这可以称得上不让他们声名显赫而培养他们的威势了。
对将领施以特别的宠信,将领感激至深;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们,将领的忠心就牢固;用边关集市的租税养将领,将领有足够的收入;不推崇他们的名望而不干涉其权力,则为将的人都希望建功立业,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忽略他们的过失就可以提拔更多的人才,让将领长久担任同一职务就能明晰他的功劳,从古至今任用将领的原则,就是这样。宋太祖把这些方法都用了,因此在国内吴越、闽沿海每年进贡请求封职,对外则交州、高丽请求派遣官吏教化,而契丹国派来的和平使者,多次到达朝堂。总之宋太祖用将的准则就是这样,因此国家养兵少而蓄积的力量打,治理策略少而收效大。
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
②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
③商筭(suàn):商业赋税。
④衄(nǜ):错误,失误。
宋太祖当初任命将领的时候,施以厚恩,以真诚相待,给他们财物使其生活富裕,不使他们声名显赫而培养他们的威势,不注重细节而看重其大略,让他们长时间任职而考量他的功绩。
每次朝会一定让他们坐,赏赐物品都很丰厚,安抚完他们之后才送走。太祖曾经让郭进建造府邸,全用筒瓦,有司(审查机关)说,不是亲王、公主不能用筒瓦。皇帝说:“郭进守卫西山四十多年,让我国没有北方的忧患,我怎么能把郭进看得连儿女都不如呢?让他继续修建,不要再说了!”这可称得上用厚恩安抚将领了。
在仇人中提拔了董遵,在俘虏里提拔了姚内斌,太祖重用他们而不怀疑。郭进在西山,曾经有军校告他有违法行为。皇帝说:“郭进统驭属下严厉,这一定是有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阀,想诬告郭进以使自己幸免。”让亲信的人抓住诬告者送给郭进,然他审问后处死。这可以称得上以信任厚待属下了。
西方、北方军队掌管的集市税收,大部分都赏赐给各将领,皇帝不过问税收收入,经常一次就赏赐几千万钱。李汉超受关南,皇帝把一州的钱七八万贯全交给他,又另加赏赐。李汉超仍旧私自贩卖,设立赌场,颁布规定限制商人。有人把这些事情告诉皇帝,皇帝就下诏,李汉超私贩东西在哪儿,全部免征关税。因此边关将领保养士卒以效死命,闲散而足以防备敌情,让他们居留而能得到安定,让他们出征又能取胜。这可以称得上赐予钱财让他们富裕了。
李汉超、郭进的军职都只到观察使,官职没有超过巡检使,终究没有任命为大将,但都授予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力。郭进在西山,皇帝每次派遣士卒都要晓谕他们:“你们要严格遵守法令,否则即使我赦免了你,郭进也可以杀你。”皇帝对将领授权到这个地步,因此郭进所到之处,兵卒不敢犯任何小错误。这可以称得上不让他们声名显赫而培养他们的威势了。
对将领施以特别的宠信,将领感激至深;用真诚的心对待他们,将领的忠心就牢固;用边关集市的租税养将领,将领有足够的收入;不推崇他们的`名望而不干涉其权力,则为将的人都希望建功立业,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忽略他们的过失就可以提拔更多的人才,让将领长久担任同一职务就能明晰他的功劳,从古至今任用将领的原则,就是这样。宋太祖把这些方法都用了,因此在国内吴越、闽沿海每年进贡请求封职,对外则交州、高丽请求派遣官吏教化,而契丹国派来的和平使者,多次到达朝堂。总之宋太祖用将的准则就是这样,因此国家养兵少而蓄积的力量打,治理策略少而收效大。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
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
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于俘虏,皆用之不惑。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
西北边军市之租,多赐诸将,不问出入,往往赏赉又辄以千万。李汉超守关南,属州钱七八万贯,悉以给与,又加赐赉。汉超犹私贩榷场②,规免商筭③。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闲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④。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
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太祖兼用之,内则吴越、闽海岁奉贡职,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北,而契丹修好之使,数至于阙庭。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本朝政要策》)
曾巩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
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
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于俘虏,皆用之不惑。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
西北边军市之租,多赐诸将,不问出入,往往赏赉又辄以千万。李汉超守关南,属州钱七八万贯,悉以给与,又加赐赉。汉超犹私贩榷场②,规免商筭③。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闲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④,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
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太祖兼用之,内则吴越闽海岁奉贡职,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化,而契丹修好之使,数至于阙庭。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本朝政要策》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③商筭:商业赋税。④衄:失败,受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久其官而责其成 责:要求。
B. 趣作,无复言 趣:通“促“,急,赶快。
C. 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 易:轻视。
D. 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化 向化:接受教化。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小其名而崇其势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B. 取姚内斌于俘虏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为王爱也
D.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宋太祖“任将“之术的一组是
①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②尝有军校讼其不法
③以居则安,以动则胜④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
⑤汉超犹私贩榷场,规免商筭⑥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任用将领,以恩德、诚意来感动将领,赏赐边关将领大量钱财,对将领的一些细节不予苛求,使将领们尽心尽责为国效力。
B.太祖曾经下令为郭进建造府第,郭进想要用筒瓦建房,有关官员认为郭进不是亲王、公主,不得使用筒瓦建房,后来太祖说他看待郭进和自己儿女一样,并催促赶快施工。
C.郭进驻扎在西山,军纪严明。太祖常常假借郭进除掉犯罪的戍卒,于是派遣这些戍卒去西山,并且说:“我想赦免你们,但郭进要杀你们。”
D.李汉超驻守关南,所属州郡租税钱有七八万贯,全部分给了手下士兵,另外还赏给士卒钱财。后来李汉超私自开设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市场,太祖知道后免征他的赋税。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译文:
(2)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
译文:
(3)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译文:
13.以下全表明对“诤谏”持肯定态度的一项是
①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大公至正之道,非来灭人言以掩已过
③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
⑤近世取区区小亮者为之耳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已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谏诤书存的重要意义,赞扬魏郑公以诚信待已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
B.文章写伊尹、周公和魏郑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唐太宗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魏征之忆。
C.文章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文章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全文浑然一体。
15.(8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2分)
译文:
②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3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有 子 曰 其 为 人 也 孝 弟 而 犯 上 者 鲜 矣 不好犯 上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也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孝 弟 也 者其为 仁 之 本 与
9.C(易:改变、变化)
10.A(而,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B于,前一句为介词,从;后一句为介词,比。C之,前一句代词,他;后一句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前一句为介词,用以,用来;后一句表修饰的`连词,相当于“而”)
11.B(②是说郭进,③是说边将,⑤是说李汉超)
12.A(B项不是“郭进想要用筒瓦建房”,C项“太祖常常假借郭进除掉犯罪的戍卒”有误,D项“全部分给了手下士兵,另外还赏给士卒钱财”有误)
13.(1)郭进管理部下非常严格,这一定是犯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法,想要诬陷郭进来谋求自己免遭责罚。(2)有人把这事告诉太祖,太祖立即下令,李汉超私设交易市场的地方,全部免除赋税。(3)太祖任用将领的方法就是这样,所有供养的将士少但积聚的力量多,使用的方法简略但收取的功效广啊。
任将曾巩阅读及答案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
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
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于俘虏,皆用之不惑。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
西北边军市之租,多赐诸将,不问出入,往往赏赉又辄以千万。李汉超守关南,属州钱七八万贯,悉以给与,又加赐赉。汉超犹私贩榷场②,规免商筭③。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闲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④,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
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太祖兼用之,内则吴越闽海岁奉贡职,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化,而契丹修好之使,数至于阙庭。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本朝政要策》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③商筭:商业赋税。④衄:失败,受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久其官而责其成 责:要求。
B. 趣作,无复言 趣:通“促“,急,赶快。
C. 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 易:轻视。
D. 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化 向化:接受教化。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小其名而崇其势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B. 取姚内斌于俘虏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为王爱也
D.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宋太祖“任将“之术的一组是
①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②尝有军校讼其不法
③以居则安,以动则胜④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
⑤汉超犹私贩榷场,规免商筭⑥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任用将领,以恩德、诚意来感动将领,赏赐边关将领大量钱财,对将领的一些细节不予苛求,使将领们尽心尽责为国效力。
B.太祖曾经下令为郭进建造府第,郭进想要用筒瓦建房,有关官员认为郭进不是亲王、公主,不得使用筒瓦建房,后来太祖说他看待郭进和自己儿女一样,并催促赶快施工。
C.郭进驻扎在西山,军纪严明。太祖常常假借郭进除掉犯罪的戍卒,于是派遣这些戍卒去西山,并且说:“我想赦免你们,但郭进要杀你们。”
D.李汉超驻守关南,所属州郡租税钱有七八万贯,全部分给了手下士兵,另外还赏给士卒钱财。后来李汉超私自开设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市场,太祖知道后免征他的赋税。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译文:
(2)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
译文:
(3)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译文:
13.以下全表明对“诤谏”持肯定态度的一项是
①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大公至正之道,非来灭人言以掩已过
③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
⑤近世取区区小亮者为之耳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已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谏诤书存的'重要意义,赞扬魏郑公以诚信待已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
B.文章写伊尹、周公和魏郑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唐太宗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魏征之忆。
C.文章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文章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全文浑然一体。
15.(8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2分)
译文:
②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3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有 子 曰 其 为 人 也 孝 弟 而 犯 上 者 鲜 矣 不好犯 上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也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孝 弟 也 者其为 仁 之 本 与
(十五)
9.C(易:改变、变化)
10.A(而,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B于,前一句为介词,从;后一句为介词,比。C之,前一句代词,他;后一句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前一句为介词,用以,用来;后一句表修饰的连词,相当于“而”)
11.B(②是说郭进,③是说边将,⑤是说李汉超)
12.A(B项不是“郭进想要用筒瓦建房”,C项“太祖常常假借郭进除掉犯罪的戍卒”有误,D项“全部分给了手下士兵,另外还赏给士卒钱财”有误)
13.(1)郭进管理部下非常严格,这一定是犯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法,想要诬陷郭进来谋求自己免遭责罚。(2)有人把这事告诉太祖,太祖立即下令,李汉超私设交易市场的地方,全部免除赋税。(3)太祖任用将领的方法就是这样,所有供养的将士少但积聚的力量多,使用的方法简略但收取的功效广啊。
原文: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译文:
《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的到极点啊!(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君臣相互匡助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在那个时候,人们有罪行和功劳时,官吏通过推究事情的原委来考察它的经过,通过核查事情的虚实来详知它的实情,然后把它禀告朝廷,加以惩罚、给予奖赏,那么对于功劳和过失还会有遗漏吗?然而当犯罪而加以惩罚,有功而加以奖赏时存在疑惑,凭借君臣的才能不是不足以拥有天下的智慧,凭借他们的谋虑不是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凭借他们的见闻不是不周知天下的故事,凭借他们官吏不是不能弄清天下的事情。然而拥有智慧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了解,能够详尽清楚地了解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洞察。一定会说,罪行有可疑而滥用刑罚,那么没有罪的人不一定能免于惩罚;功劳有可疑而没有奖赏,那么有功劳的人就不一定能得到酬报。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古时施行教化来带领百姓,当他们有罪的时候,像这样宽恕他们;古时制定法度来引导百姓,当他们没有功劳的时候,像这样给以厚赏。可以说是尽力行善去爱护他们,尽力行道去接纳外物,不是忠厚到极点能这样吗?皋陶因此被舜称道,舜因此治理好天下。所以惩罚不一定要明察他的罪行;奖赏不一定要厚赏他的功劳,天下的百姓已经被他的忠心所教化,被他的仁厚所折服了。所以说:“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不事杀戮的德行与民心相合。”圣人的品德施于百姓,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忠厚)啊。
到了周朝统治的时候,也制定了三宥三赦的法令,不敢决断有怀疑的事情,等到国家治理成功了,则忠直仁厚的教化推行到牛羊甚至草木。汉文帝也推行这一主张来减轻刑罚,随着它的推广,民风也回归仁厚了。推行的力度有轻重,而它的成效有大小,像这样的话,《尚书》中的观点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
★ 曾巩文集
★ 曾巩诗篇